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嫡长女(平仄客)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平仄客
就连御史台的监察御史也跟着去了,他们是听从长泰帝的吩咐,一是去监督太仆寺和兵部的官员,二是去陇南见证这个祥瑞的。
既然不少马贩曾在陇南礼县一带见过乘云骓,那么乘云骓一定存在的。也一定会找到的这是长泰帝及众多官员心中最真实最急切的想法。
除了太仆寺和兵部的官员疾驰陇南之外,还有另外一大批人马也连夜赶往陇南,那就是京兆的马贩,他们也想找到乘云骓,最好。是在朝廷之前找到乘云骓,这样就一辈子都不用愁了
不特是京兆的马贩,整个大永的马贩在知道乘云骓在陇南现世的消息后,都往陇南聚集了
一时间,陇南一带尤其是礼县方圆百里之内,吸引了整个大永百姓的目光,所有人都在关注着马贩和牧马监的动态。
是不是真有乘云骓找到乘云骓没有在那里找到乘云骓的这样的问题,成为了大永百姓交谈首要必问的内容。
文远山和宋去疾到达陇南后,带领当地的牧马监官员,以礼县为中心,开展地毡式的搜寻,在曾经看见过乘云骓出现的地方再三搜寻蛛丝马迹,试图找出乘云骓的蹄印。
可惜礼县一带是全国军马牧养的重要之所,马蹄印痕周围都是,光凭蹄印,根本就无法找到乘云骓的踪迹,就连有众多经验丰富的马贩在一旁协助,文远山和宋去疾等人还是一无所获。
文远山和宋去疾带着陇南牧马监和一众马贩子几乎将礼县翻转了,还是没有发现乘云骓的踪影。
文远山和宋去疾正想着要不要扩大搜索范围时,就有牧马监官员前来禀告,有马贩在陇南康县、文县两地看到乘云骓出现,乘云骓只在他们远处闪现了几下,嘶鸣声高亢清亮,一听就知道是极难得的良驹。
文远山和宋去疾一听,心都抖了几下。康县、文县在陇南之南,而礼县则在陇南之北,一南一北,太仆寺和牧马监得花多少人力、物力,得在多大的范围搜寻啊
然而没有办法,为了乘云骓,从北都南,再奔碌都要赶的了。
几日间,又有马贩来说成县、两当县也曾有乘云骓出没,可惜乘云骓跑得实在太快,这些马贩都没能抓住它们。
这下好了,陇南之东也有份了,文远山和宋去疾脸都绿了是不是又要赶去东边了
好在马贩们说来说去,乘云骓出没的地点,都是在陇南范围内,陇南一带虽然广阔,但还是有边有框的,只要上下一心,必定能找到乘云骓的。
多次看见乘云骓出现,却没有一次能抓住它们,这种得得失失的情况,让大永官员和百姓投往陇南的目光更加关切
如果乘云骓没有出现,所有人都会当它是一个传说,但是现在的的确确有人看见乘云骓了,乘云骓就是真实存在的了,偏偏又抓不到,实在让人心痒难耐。
这若隐若现的希望,才是最吸引人心思的啊。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两百三十一章 点阅之灾!
.
大半个月过去了,乘云骓还是没有找到。自两当县现了踪迹之后,乘云骓似乎就消失不见了,有不少官员和百姓开始躁动不安。
究竟乘云骓是不是真的出现了还是太仆寺和牧马监的官员不得力,所以才会找不到乘云骓
一时间,太仆寺和牧马监的官员成了众矢之的,官员和百姓们心底都在暗暗责怪这些官员没本事。
乘云骓在陇南出现那么多次了,竟然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蛛丝马迹,这些官员到底在陇南都干了些什么事啊真是难以理解
太仆卿范中曦和兵部尚书陈知浩被长泰帝诏了去问话,虽然没有严加训斥,但是长泰帝的意思很明确:一定要找到乘云骓,如果是因为官员办事不力导致没有找到乘云骓的,一律革职查办
范中曦和陈知浩只能点头称是,心中暗暗叫苦,在陇南广阔的地域内找到虚无缥缈的乘云骓,这本来就是很艰难的事情
不管曾有多少马贩看见过乘云骓,但是现在陇南没有半点它们的踪迹,文远山和宋去疾也没有办法,总不能凭空变出几匹乘云骓来吧
范中曦和陈知浩相视苦笑,皇上已经有所不满,他们只能各自回官衙督促属下了。
乘云骓的意义太重要了,那曾是太祖上官伏的祥瑞之兆,也是昭示国祚绵长之征,长泰帝对乘云骓的渴望,这两个重臣实在太了解了。
现在什么事情都比不上乘云骓重要了,定要尽全力找到乘云骓,不然无法向长泰帝交代
太仆少卿张星华也接到了主官的严令,一定要找到乘云骓。必要时,张星华可以带留守的太仆寺官员前去陇南一趟。
这必要时,是指文远山他们七天之内还没有找到乘云骓的话。张星华就要前去陇南坐镇了。因为长泰帝现在根本不相信乘云骓不存在,他相信的是。太仆寺的官没有尽忠职责。
张星华一方面也将范中曦的严令急传给文远山等官员,一方面准备着出发陇南的事宜。
他首先去了二皇子府,向二皇子汇报他即将离京的消息,也顺便和陈知浩通通气,看如何应对乘云骓一事。
舅父,父皇让你去陇南寻找乘云骓要什么时候才能回来那京兆的局面怎么办上官承佑听了张星华的汇报,颇为心急。
他并不关心什么乘云骓什么碧云骢的。他只关心张星华去陇南会对自己的势力有何影响。
二皇子一系的官员早就准备向长泰帝上书请立二皇子为太子了的,先是有西燕政变,后有西燕使者,现在又有乘云骓现世。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了
迟则生变,这个道理他是知道的,所以他很着急。
殿下请放心。若是张大人在陇南找到乘云骓,那么殿下的胜算就更大了,这可是天大的祥瑞。到时再提请立太子之事,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张大人此去陇南,也表示什么坏事。陈知浩说话了。
现今在皇上的心目中,什么事情都没有乘云骓的分量重,只有找到乘云骓。皇上才会有心思做别的事情,比如思考太子的人选等等。
那时,才是最适合的时机。
承陈大人吉言吧。待乘云骓的事一了,马上请立太子,以免夜长梦多。五皇子虽然被圈禁了,但是还有一个十二皇子,他今年十五岁了,也有一争之力了。皇上春秋鼎盛,十二皇子的造化也说不定张星华有些忧虑地说道。
不是他想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他心中总有一种不祥的预兆,却也没敢如实和二皇子说。
自从乘云骓现世的消息传出后,他就有些心神不定。总觉得似乎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似乎又有什么遗漏了,可是他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有什么要发生和什么遗漏。
因乘云骓迟迟没有找到,于是兵部库部郎中许光耀上书建议:马不是要吃草的吗乘云骓再怎样厉害,也要吃食的,它们必定离不开草场,那就好办了
因此,许光耀建议从草场找起,一一核对陇南一带的草场,只要以草场为据点,逐个逐个草场找下去,就一定会发现乘云骓的踪迹
同时,也趁此机会核点陇南草场和军马的情况,虽然还没到五年一次的点阅,但是也不妨提前,既为找到乘云骓,也点阅了军马,这是两得之举
在此插一句,太仆寺在大永适合牧马之地设有行太仆寺和苑马寺,大永朝廷每五年一次派御史台官员点阅辽东、陇南、陕西等地行太仆寺、苑马寺之马匹。
所谓点阅,就是详细了解其饲养、放牧、孳生、治疗、损耗等情况,逐一登记在册,然后待兵部查核。如发现各地行太仆寺、苑马寺倒毙马匹、亏欠马驹事件严重,则将其寺卿、寺丞和各监、苑官员参劾查办
然后,太仆寺会根据兵部的点阅情况,来颁发牧马政令。
先前说过,马政即国政,牧马政令涉及草场、徭役、军马、赋税、吏治等方面。所以五年一次的点阅,乃是兵部和太仆寺的大事,和吏部五年一次的考课一样,是重中之重
长泰帝为了得到乘云骓,自然接受了许光耀的建议,于是颁发诏令:点阅陇南行太仆寺和苑马寺之马匹,尤其要仔细核对草场情况,一定要找到乘云骓
长泰帝的诏令一出,张星华就知道自己遗漏什么了,草场他竟然漏了最重要的草场这下完了
草场是最关键的,草场需要场地,需圈地而种,就涉及田亩数,当中有没有隐地
草场需要百姓来耕种、护养,因为朝廷对马政的重视,所以陇南一带的百姓每年都要服草场之役。里面有没有苦冤之事
陇南一带因土肥草茂,大永陇右卫、关内卫的绝大部分军马,都是陇南行太仆寺供给的。军马数量是否有错漏种草、养马需要钱财,陇南、辽东等地开征牧马税之外。户部每年划拨给各地行太仆寺、苑马寺的钱财是极多的,期间有没有污浊贪占之事
行太仆寺、苑马寺需要有官员去打理,牧监、牧群也是有相应的官职,这些太仆寺属下的官员是否尽职尽责了有没有失职之行
原本,这些事情,在明年点阅之前,太仆寺和兵部都会将所有的事情抹平。才会将点阅结果上报长泰帝的,自然点阅就会顺利通过了,这,本来都是做熟了的
试想一想。马政涉及那么多方面,又远在陇南、辽东等地,当中怎么可能没有贪渎、不法之事
身为太仆少卿,张星华对其中的门道知道得清清楚楚,不用想也知道。陇南点阅一定会出问题的如今,竟然要提前点阅,他还什么都来不及做,这下完了
陇南点阅会出现什么问题,严不严重。会不会影响到自己
这些想法瞬间在张星华脑中出现,他尚未想得清楚,主官范中曦又告诉他:暂时不用出发去陇南了,待文远山和监察御史核对了草场的情况再说。
张星华没想到诏令刚下,陇南那边就已经开始有动作了
其实他还不知道,在库部主事许光耀建议之前,远在陇南的文远山和众多监察御史们早就想到从草场找起了,这还是马贩刘鞍建议的,这是最快找到乘云骓的方法了。
张星华感觉自己要晕倒了,脑中乱成一片,什么也想不出来。
待下朝回到府邸时,小儿子张聪来报,说陇南行太仆寺来信了,说现在监察御史在陇南开始核对草场了,他们担心草场一事,送来了急信让他想想办法。
陇南行太仆寺和苑马寺的官员是张星华的亲信,现在陇南提前点阅,他们第一时间就向张星华求救了,还附上了诸多曾隐瞒之事,包括虚报徭役人数、领取空饷、虚设草场等。
更重要的是,这些事情,大多都有张星华的印鉴和兵部的通令,而中间经手人,正是张聪
这下,张星华眼前一黑,终于晕倒了。
等张星华醒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的心里也像这天色一样,黑沉黑沉的。
他立刻派人叫来了陈知浩,说出他的猜测:有人在陇南设局,针对就是自己和陈知浩甚至,是针对两人身后的二皇子
这是有人想通过草场一事,让长泰帝误以为自己和陈知浩早就沆瀣一气,甚至,早有勾连
陇南牧马是经过陈知浩核对的,而自己,则是颁发了陈知浩核对的点阅,陇南的事,就是他们两个人只手遮天的事,谁不会认为他们早有勾结
然后,皇上会想,他们为什么会勾结在一起勾结在一起是为了什么,为了陇南牧马还是为了什么
他们是因为二皇子才勾结在一起的,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帝位可是,他们有亲戚关系才五年啊。
那么,皇上会不会认为,他自己为二皇子成婚的主意,是不是他们两个促成的呢这是让皇上顺着他们的心思来办事这也就是说,把皇上当玩偶啊
这谋心之罪,会要了他们的性命啊,况且还有现成的陇南草场证据,连问罪的表面理由都足够了
皇上一定会起疑心的,这疑心就是一个刺,会刺伤二皇子的啊,如果草场出事,我们我们死定了
陈知浩和张星华两个人的脸色瞬间惨白,猜测着最坏的结果,他们再对视了一眼:现在只有一个办法了
快,去驾部司毁了草场核准的文书张星华和陈知浩异口同声地说。
只要草场核准的资料毁了,陈知浩就有可能从草场事情中脱身,这谋心之罪,也就说不上了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两百三十二章 草场案
.
当陈知浩火速赶到兵部时,却被告知,御史台的官员刚刚来驾部司拿走了草场核准的相关文书
陈知浩呆立在兵部官衙,再也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做什么了,他想到了传说中的乘云骓,在陇南现世的乘云骓,作为大永祥瑞之兆的乘云骓。
祥瑞之兆的乘云骓,却是他和张星华覆灭的开始
乘云骓在陇南出现,不是偶然,也不是意外了,而是有人故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让朝廷提前点阅陇南,在太仆寺和兵部还没抹平所有事情之前,将陇南牧马的真实情况在天下人面前捅出来
这么说来,乘云骓现世必定是假的,而是有人在陇南设局
是谁那么大的手笔,利用传说做的乘云骓,夺天下人的眼光来盯着陇南牧马现在,谁也没有那个手眼通天的本事,来遮掩陇南的情况了
大势已去,大势已去此刻,涌在陈知浩心头的,就是反复出现的这几个字了。
当张星华得知草场核准文书已被御史台的官员拿走时,吓得大张的嘴巴怎么都合不上,任凭小儿子张聪在一旁怎么呼号,张星华都没有反应。
张聪便觉得有些不对劲,父亲怎么呆立在一旁,现在应该想办法啊,应该马上去二皇子府和二皇子一系的官员商量办法啊,一定要将草场的事掩盖住,怎么可能愣住了
这个时候他开始有些悔恨自己为了陇南之财而乱用父亲的印鉴了,当他看见张星华口角歪斜口吐涎沫时,更是心慌得大叫了起来:父亲中风了父亲中风了
太仆少卿张星华中风不省人事。几乎是同时间,兵部尚书陈知浩病重,这样的消息瞬间传遍京兆。不少好事的官员还打听到张星华和陈知浩之所以会这样,是在御史台拿走了驾部司的草场文书之后。难道那些草场文书有什么不妥
上官承佑知道张星华和陈知浩相继出事的消息简直惊呆了,这是他最为倚重的两方势力,一是他母族,一是他妻族,怎么现在都出事那么他怎么办他的帝位怎么办
上官承佑惊惶无措,此时他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他连乘云骓都不太关注。更加不知道陇南草场的事情,而宫里的德妃也知道了娘家兄长中风的事情,正哭得死去活来。
上官承佑先是赶去了舅父家,看见张星华口角歪斜昏迷的样子。上官承佑简直无法相信。
早两天舅父还来跟他说要去陇南一趟,那是舅父还是意气风发的,还说等陇南的事一了,就会上书请立太子,现在舅父怎么会这样
当他从张聪口中得知陇南草场、徭役、税赋等可能出现的问题时。脸色也和张星华一样煞白了,他再糊涂再平庸,也知道马政对于大永朝廷来说是有多重要
现在设计虚设草场、谎报徭役等诸多问题,怎么会这样陇南礼县不是有乘云骓现世了吗怎么这里面有舅父的不法证据还牵涉到了岳祖父,怎么会这样
上官承佑浑浑噩噩的。又去了兵部尚书府。
陈知浩仿佛老了十来岁,他的年纪本来就不小了,三年丁忧才重任兵部尚书之职,现在还不到一年,就出现了陇南草场这样重大的事情。
这对他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加上六月酷暑将来,陈知浩心中郁结,一下就病倒了。
祖父,你才重新任职不到一年,就算陇南草场出现了问题,也只能追究前兵部尚书卞之和的责任,和您是无关的,您可要振作精神,一定要在父皇面前推拒了这一点。上官承佑惧怕地说道。
舅父中风昏迷已经没有什么用了,现在他绝对不能失去陈知浩这个助力,他想到了祸水东引之策。
殿下,微臣老了,原先还以为能助殿下一臂之力,却不想,正是害了殿下啊。微臣有愧,微臣有愧啊。陈知浩忍不住老泪纵横。
上官承佑能想到的问题,他早就想到了,但是,现在,真的入局了
在御史台拿走草场核准的文书之后,他惊恐地从驾部司官员口中得知,卞之和就任兵部尚书期间,根本就没有理会过陇南马政的事情,也没有核准过任何一个草场。
卞之和在陇南马政上虽然无作为,但是手脚干净得很。换言之,御史台拿走的文书,全是有陈知浩核准的印鉴的
原本陈知浩还在为卞之和乖乖让出兵部尚书这个位置而沾沾自喜,认为卞之和这是畏惧二皇子之势,也颇识时务地没有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上多逗留。
原来,卞之和早就在兵部给自己挖了一个陷阱,就等着自己跳下去了而自己,真的是乖乖跳下去了,还跳得无比欢欣,真是世上第一蠢人
这样的自己,还怎么能辅助二皇子呢
陈知浩的脸色颓败,想到了重新任职以来的种种事情,忍不住老泪纵横。
大厦将倾再无可扶持,大势已去了只等陇南点阅的结果一出,就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了。
很快,陇南八百里加急文书就到达京兆,言及虚设草场,谎报军马,实所有者不过三一,若我朝急需军马,数必不补,溃败可期。
原来,陇南行太仆寺、苑马寺虚设草场、谎报徭役、冒领饷银的情况,比张星华等人所以为的还要严重
每年服草场之役的陇南百姓越来越来,缴纳的牧马税也一年比一年重,而户部下发的牧马之财也在逐年增加。现在调查结果已经出了,草场都是虚设的,虚设的草场数量竟然是实际草场数量的三倍
那么,那些服徭役的百姓哪里去了那些牧马赋税哪里去了户部下发的钱财哪里去了
太仆寺丞文远山和库部郎中宋去疾在核准了草场数量之后,惊得连文书都拿不住了。而一旁,则是御史台官员铁青的脸色,和数量众多的马贩。他们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事实上,没有这些马贩的协助。监察御史没那么快就能核准陇南草场的准确之数。
为了乘云骓,这些马贩心中的热诚和动力那是前所未有地高涨,主动自发去帮助这些官员核准草场的数量,他们都想最先找到乘云骓。就这样,竟然成了监察御史核查的助力
乘云骓,额青蹄白,浑身黑亮。青润似碧玉,如果它们藏在草场里面,一定能找到的,而且非常容易找到
因此。一个个具体草场的情况,通过这些马贩的转达、通过这些马贩的互通,被整个大永百姓知道
所有的百姓都知道了,礼县的草场没有乘云骓,整个礼县有草场十二个。另外八个都是空的;康县的草场也没有乘云骓。康县的十八个草场都找过,而文书上的二十九个,根本就是没有
这样的消息从陇南传出去,经陇右道、关内道,散发到江南道、河内道和京兆一带。现在,大永的百姓都知道陇南牧政的具体情况了
太仆寺、兵部和御史台的官员没有在陇南找到乘云骓,而且他们也顺便地知道了,原来陇南虚设的数量竟然有那么多,陇南马政竟然那么腐败混乱,那怎么得了这是一国之大灾啊
找不到乘云骓的失望、愤恨全部发泄在对陇南马政的不满之上,蜂拥至陇南的大永马贩,甚至当场就将陇南牧马监的官衙打砸一通
他们是深受草场虚设之苦的一群人。怪不得陇南的马匹年年减少,怪不得他们贩马的成本年年增加,怪不得他们这些马贩多年来一直穷困潦倒,原来草场根本就是虚设的,陇南的马匹根本就是虚假的
草场没有,乘云骓自然就没有了,怪不得,怪不得陇南的马政这么混乱这么腐败,乘云骓是祥瑞之兆,怎么会出现在陇南呢
不对,或许乘云骓就是这么一现,是要朝廷和百姓都知道陇南马政的真实情况啊,这才是乘云骓出现的原因,这就是祥瑞之兆啊
一时间,百姓口口相传,对乘云骓的传说更加深信不疑。他们对乘云骓越是推崇,对陇南马政越是愤怒
随即,所有百姓的目光都转向了长泰帝,想看看长泰帝会如何处置太仆寺和兵部的官员。
众怒难犯,更可况是全国百姓都在盯着京兆的旨意长泰帝心中是震怒不已。
在陇南找不到乘云骓,这已经够失望的,竟然还出现了那么严重的问题幸好发现得早,若是大永有战事,那朝廷不是没可用之军马
正如陇南文书描述的一样溃败可期,这陇南马政,是要朕背负昏君的污名啊
长泰帝下令,将太仆正卿范中曦、少卿张星华、兵部尚书陈知浩、陇南行太仆寺卿张思远等一干官员夺职下狱
同时令陇右道观察使丁文瀚和陇右卫大将军蒋博文审理陇马政情况,务必要查清理明陇南马政的情况,一定要找出那些服徭役的百姓,也要理清牧马赋税使用情况,更要追回户部下拨的钱银。
至此,马政官场大地动,从京兆太仆寺、兵部,到各地的行太仆寺、苑马寺,一大批大大小小的官员被夺职问责。
因为长泰帝下令彻查此案时正是六月初一,所以后世史官称这次陇南马政为六朔弊案。
但这六朔弊案是从点阅草场而起的,草场是这弊案的关键,所以更多人称之为草场案。
震惊朝野的草场案,发生在长泰四十年。最先,是因为陇南礼县有乘云骓现世,而后,世人才知道陇南马政。
由此,乘云骓的传说再度成为大永百姓乐道的传奇。
.




嫡长女(平仄客) 第两百三十三章 准卿所奏
1...8990919293...1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