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穿书后,我成了三个反派的娘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檀月

    在阿志带着疑惑和诧异的眸子里,姚殊俯下身来,给阿志和三宝的脸颊分别落下一个轻柔的吻来。

    她笑着说:“哎呀,原来大宝的脸,和三宝一样都是嫩嫩的。”

    姚殊平时也会轻轻地亲一下他的头发,可是这样郑重其事的吻,还是头一次。

    阿志睁大了眼睛,本来想躲,却因为抱着弟弟,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第116章 过几日你便能上路了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穿书后,我成了三个反派的娘 ”查找最新章节!

    “好了,”姚殊笑意盈盈,“阿娘先去厨房看看,中午我们吃些什么……大宝照顾弟弟,可以吗”

    阿志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目光随着母亲的背影,一直走到门前,直到看不到姚殊之后才收回来。

    “啊!余哥哥!你会了!”

    妹妹兴奋的尖叫声传来,接着是余枝清朗的声音,他们在炕边一角玩的开心,全然不知道这边发生了什么。

    阿志把脑袋埋在了弟弟的肩膀处,嗅着婴孩好闻的奶香,用极轻的声音嘟囔着说:“阿娘真是的,我都是大孩子了,怎么能动不动就亲我的脸呢三宝,你说是不是”

    婴孩“咯咯”地笑着,也不知听懂没有,柔软的指甲划过哥哥的脸畔,正好覆在母亲方才那个吻上。

    余枝陪小姑娘玩了一会儿,抬头一看,姚殊已经不在了,只有阿志陪着弟弟,坐在炕上若有所思。

    “大宝,你阿娘呢”

    少年清朗的声音惊醒了阿志,他回头,答道:“阿娘去厨房做饭了。”

    “额……”余枝迟疑了一下。

    良好的教养使他做不出不向主人告辞就离去的举动,可是如今林桡不在家,他到底是该避嫌的,也不好在姚殊这里久待。

    余枝只好同阿志商量:“大宝,等会儿同你阿娘说一声——余叔叔今日还有些事,改日再来拜访。”

    阿思听见陪自己玩的漂亮叔叔说要走,不乐意了:“余哥哥!”

    余枝好声好气地哄她:“二宝,改日哥哥再陪你玩,好吗”

    小孩子有时候最是较真,她不知道大人们的“改日”不过是个托词,非要问个清楚。

    阿思抬起头来,水灵灵的大眼睛望着余枝:“改日是什么时候明日吗”

    少年人见她神情可爱,也不忍心让小姑娘失望,便笑着道:“等你阿爹休沐,哥哥便过来陪你玩。”

    阿思眨巴着眼睛,懂事地没有提出过分的要求,却在双眼中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来。

    阿志却是有些明白余枝的顾虑的。

    他们在姚家村住了那么久,阿志记事,自然也知道不少关于自家的风言风语。

    当时林桡还没有回来,但凡是有青年人来找姚殊,总会有好事者说闲话。

    是以余枝想走,阿志也是赞同的。

    “二宝,你如果喜欢和余叔叔玩,我们可以去找他呀,”阿志积极地给妹妹出主意,“余叔叔就住在二舅的宅子里,很近的。”

    小姑娘果然双眼一亮,渴望道:“那我明天能去找余哥哥吗”

    余枝笑着答应她:“自然是可以的。”

    他又同两个孩子说了几句闲话,正好问到了阿志的学业进度,小男孩老老实实地答:“四书读完了三本,如今还差《孟子》没有学。”

    余枝眼睛一亮:“大宝在读四书五经你年纪还小,四书里面已经读完了三本,学的不少了。”

    说着,他忍不住问:“可否让余叔叔出题,考考你”

    阿志倒是从来不会对考校怯场,反而正襟危坐,满脸认真地道:“您说。”

    余枝思索了一番,想了一个没有太难的问题问他:“解释一句话的含义吧——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何意”

    古时的书籍都不包含标点,为了不影响阿志的理解,余枝连断句都不曾,只把几个字连起来读,看他有没有理解。

    没想到小男孩却笑了笑,他的五官脸型酷似林桡,一时间仿佛是缩小版的“林兄”在冲余枝发笑。

    “余叔,你这考校未免太简单了些,”阿志自信满满,侃侃而谈,“这句话应该读成‘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里仁》。是孔子在教育弟子说,若是早上明白了道理,即便是到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余枝微笑点头,没有反驳。

    若说《论语》的解释,百年来有无数个版本,而孔子最有名的这几句话也被世人冠以各种名目,众说纷纭。

    反倒阿志这种孩子理解的、最简单淳朴的解释,才称得上返璞归真。

    余枝笑着道:“既然《论语》学的不错,我便问问你别的。《大学》里,人莫知……”

    他拉长了语调,示意阿志接下去。

    小男孩点点头,继续道:“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电子书屋

    余枝点头:“你的断句没有问题,想来也是真的理解了这句话是什么含义”

    阿志毫不犹豫地张口就来:“人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也看不到自家庄稼和苗的丰硕。”

    余枝笑着说:“字面上是这个意思,可是大宝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吗怎么自家的孩子,反倒看不见他的毛病;而自家的庄稼,又时时显得不那么茂盛呢”

    这个问题对于七岁多的孩子来说,显然有些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

    可是阿志早熟,很多事情他见过一次便能懂得道理。

    四书里的内容,姚峰不可能每一句都给他讲过,很多都是他自己理解到的。

    小男孩略一思索,便开口道:“阿娘总觉得我和弟弟妹妹是世上最听话最可爱的孩子,这个道理很容易懂——阿娘对我们满怀爱意,她看我们时,自然处处都好。”

    余枝点头,认可了他前半句的理解。

    阿志不太明白后面,却也试图解释了:“至于为什么农人总觉得自家的庄稼不够好……好与坏都是比较出来的,就像妹妹平时吃东西,总觉得我手上的要好吃些,明明都是一样的……”

    阿思莫名被哥哥提起,疑惑地“啊”了一声。

    男孩迟疑了一下,不确定自己的比喻是否恰当。

    余枝鼓励地看着阿志,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明明都是一样的,却觉得别人家的好,是一种不满足的心理。”

    余枝这下是真的相信,阿志把四书里面前三本都学会了的。

    他笑着点头道:“这句话若是放在《大学》文章里面去理解,便会简单很多。”

    阿志想了想,双眼一亮:“对!这句话后面说‘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其实是在教导人们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

    余枝见阿志的理解能力很强,又问他:“你解释的很不错,是自己看会的吗”

    阿志“嗯”了一声,又补充道:“舅舅也教了我。”

    余枝心中一动——

    他如今住着姚殊二哥的宅子,书房里也确实有不少书,在他翻看时,发现里面细细地做着注解,想来主人也是个爱看书之人。

    “教你的人,是二舅舅姚晁”

    阿志却摇了摇头,咧嘴笑道:“二舅舅哪里有时间是大舅舅教我们读书的,况且大舅舅温和又有耐心,是个很好的老师。”

    余枝“唔”了一声,心中稍有失望——

    听了姚殊对姚晁的评价和形容,他也住着人家的宅子,一直想找个机会见一见,或是更多的了解这位姚兄。

    他神情稍有疑惑,多问了一句:“你大舅舅和二舅舅的学问哪个好”

    这可难住了阿志。

    往日里一直都是姚峰教他们读书,姚晁回家时偶尔也会问问孩子们的学业,可若要在两个舅舅之间对比……

    “我不知道,”阿志想了想,还是摇头说,“两个舅舅学问都不错。”

    余枝同阿志说了这么半天的话,看他谈吐条理清晰,也格外有礼貌,心中对他喜爱不已。

    他心中一动,便把想说的话说了出来:“阿志,若是让你小小年纪便出去求学,你阿爹阿娘是否会同意……”

    话音未落,却听见门口传来脚步声,正好姚殊走了进来。

    她见一大一小两个正神情严肃说着什么,阿思躺在弟弟身边,不由诧异道:“怎么你们换了个边二宝不玩翻花绳了”

    瞧见姚殊,余枝一下子坐直了身子,就连神情也略微带上了些拘谨。

    阿志道:“余叔叔方才说要走……”

    姚殊看了余枝一眼,目露疑惑:“走中午不在家里用饭”

    余枝脸上微红:“不,不了,我回去随便买两个馒头吃便是……”

    少年人以克己复礼为准则,从不肯稍稍有所逾矩。

    林桡今日不在家,单是同姚殊共处一室,便能让他心中时时紧绷。



第117章 大舅舅教的好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穿书后,我成了三个反派的娘 ”查找最新章节!

    瞧出了他的不自在,姚殊善意地笑笑,也不勉强,只道:“可以,不过再多待一会儿,带两个菜回去。”

    见余枝还想拒绝,姚殊忙问:“方才听你们说求学,什么求学”

    少年注意力果然被转移到了别的地方,跟姚殊说起了阿志:“我刚刚问了问大宝的学问,见他思维敏捷、小小年纪又十分聪明,很是读书的料子,便想推荐他去我们苏州的靖阳书院去求学……不知姚姑娘意下如何”

    姚殊却摇头,笑了笑道:“这你要问大宝了,看他是否愿意。”

    寻常人家关于孩子的事情,一般都是家里父母作主,就连婚姻大事都是父母之命,更遑论远游求学。

    见姚殊是这样的态度,余枝不由愣了愣。

    她解释道:“阿志已经不小了,相信他也有自己的判断;若是想法不够成熟,还有我和他父亲——至于是否愿意去求学,还要看他自己的主意。”

    阿志习惯了姚殊这样信任的态度,每每遇到事情,阿娘一般都是要他自己做决定的。

    小男孩也从未辜负过姚殊的信任,他先是想了想,接着问余枝道:“余叔叔说的靖阳书院,是什么样子的”

    余枝从未见过姚殊和孩子这样的相处模式,想到他自己,从小到大,下到衣食住行,上到求学求亲,都是父母为他作主,自己从来没有思考过、也从来没有意识去选择过。

    他见阿志认真地发问,便也整了神色,回答道:“靖阳书院是苏州最有名的书院。虽与众多书院一样,以经史为主,却并不专攻科考,还开设了诸如算数、舆地、说文、金石等科目,践行孔夫子‘因材施教’之教诲,偏重学子的独特之处。”

    “若是阿志除了经史子集之外,还喜欢读其他方面的书,靖阳书院是最适合他的——我们书院单是藏书,便有一整座小楼,天文地理无所不包。”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笑着对姚殊道:“不瞒姚姑娘说,家祖父正是现任靖阳书院的院长。若是阿志前去苏州求学,祖父定会十分欣慰我为他找了这样一个聪敏的小徒弟。”

    余枝没有明说,可他的意思,却是要让阿志拜到他祖父门下,做靖阳书院院长的门生了。

    姚殊自然知道余枝是为了答谢她和林桡的帮助,便对他笑了笑:“你的好意,我们心领了,只是实在不用做到这般。”

    余枝却摇头:“姚姑娘这就说错了。家祖父虽对我照顾颇多,却不会为了一个人情来收徒。阿志是个好苗子,我才想着把他推介给家祖父,也给他老人家收一个省心孝顺的小徒弟。”

    姚殊知道阿志是个聪明的,便也没有对余枝的话有任何质疑。

    她温声问男孩:“大宝,你想去读书吗”

    阿志迟疑了一下,说起了其他:“开年后大舅舅给我讲了四书,还剩下了《孟子》。只是舅舅忙起来了,如今我们又搬到了镇上,如今只好自己读《孟子》。”

    对于自己儿子的想法,姚殊还是很清楚的。

    阿志喜欢读书,并不是别人强迫,而是自己就能坐在书桌前,一看便是一整天。

    只是家中到底藏书不多,多是林家老辈留下来的,阿志感兴趣的有限。

    他听了余枝的话,许是已经对靖阳书院心动了。

    姚殊又笑着问:“那你是愿意在镇上的学堂跟着夫子读书,还是去苏州求学、跟着书院里的前辈做学问”

    阿志抬头,锁着眉毛问姚殊:“阿娘,苏州远吗”

    “嗯,很远,”姚殊客观地道,“正常的赶路速度,从苏州到青桐镇也要月余,坐马车更慢。”

    小男孩一下子睁大了眼睛,下意识看了一眼幼小的弟弟,还有一旁乐呵呵的妹妹,明显犹豫了。

    他若走了,阿娘岂不是要一个人照顾二宝和三宝

    姚殊见他苦恼,便温声安抚道:“倒也不必想那么多。若是想去苏州,回头让你阿爹教会你骑马,男孩子家家,一匹马、一身衣,再带些干粮银钱便能上路;若你不想去那么远,阿爹和阿娘便在镇上寻一处学堂,或是请一位夫子,教你读书便是。”

    听了姚殊的话,阿志心里也没有那么多负担了,便对余枝道:“余叔叔,我现在还没有考虑好,晚些给你答复,可以吗”

    余枝愈发欣赏姚殊教育孩子的方式,还有阿志独立的表现,他点头道:“那是自然。等你想好,我便给家中去信——”

    说着,他不由赞了一句:“阿志小小年纪,便有这样的心胸和决断能力,日后前途不可限量。”

    这句夸奖来自真心,姚殊笑了笑,没有说话。

    阿志却陷入迷惑之中——
1...5455565758...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