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穿成男配的爸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紫色木屋
“可是,怎样才能让批发的人多呢?”洪二生问。
“这个简单。”顾希又分析,“我们明天豆腐多做一点,娘和二生还是去以前的村子,然后直接找他们的村长,问他们村子里有没有人愿意做豆腐生意,我们开了豆腐坊,想做批发。如果有人愿意做的话,5斤以上3文钱一斤、10斤以上2文半一斤。不过,要来洪家沟自己取豆腐。”
“这行。”洪母道,“明天我和二生去附近我们常去的村子。”
“好。”顾希又道,“我和三生去远一点的村子,我们做驴车去,把豆腐带上,看看有没有其他村子愿意的。”
“我们可以叫你们外婆家一起做这个生意。”洪母道,“你们外婆家肯定愿意。”
“这倒是好,对外婆家来说,也是一个生意。”顾希倒觉得没有问题,“外婆家可以多拿一点,一部分在他们村子卖,一部分叫舅舅或者舅母去其他的村子卖。只不过……”顾希顿了一下,“豆腐的做法不能告诉别人,不然咱们的生意就没法做了。”
洪二生肯定不会说,他过了年16了,也知道家里要存钱给讨媳妇。洪母肯定不会说,她这么明白事理的人,肯定是以为家庭为重要的。主要是洪三生,洪三生现在不会做豆腐,还在教,就怕他嘴巴不严。不过这个人机灵,是可以教好的。
“听到没有?豆腐是你们嫂子教你们的,不能传给其他人。”洪母道,“以后传给你们的子孙,只能传儿子。不然,我打断你们的狗腿。”
洪母虽然对洪二花也好。可是在这件事上也看得出,她重视儿子。做豆腐的手艺可以传给孙子,但是不能传给孙女,毕竟孙女以后要嫁出去的。
“我不会的,娘你放心吧。”洪二生马上表明立场。
“我也不会的。”洪三生道,“咱们自己家赚钱,人家赚了银子也不会给我们。”当日老洪家有钱,不肯借给他们给他爹看病,洪三生是不会忘记这件事的。
事情说好了之后,第二天凌晨两点,他们就开始做豆腐了。新房子有石磨,不用去用村子里的石磨,但是省了很多事情。
两间屋子,洪二生可以独当一面了,洪三生跟着顾希,顾希一边做豆腐一边教他。等到早上六点,他们的豆腐做好了。
有两间屋子,这次做的豆腐也多,多了400斤。洪母和洪二生各自带走了50斤,村子里留了100斤,顾希用驴车带走了200斤。
村子里的豆腐生意由洪老爹和洪三花在,顾希带着洪三生和444。444是武力担当,顾希觉得带着它比较安全。
小皇帝还没有起床,不然看到他爹爹坐着驴车走后,他肯定跟上。
洪家三组人出发,每组人不同的路。
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后,7点半左右,他们到了一个村子。顾希对洪三生道:“三生,你去问下一下路上的人,这村子里有做豆腐生意的吗?你要明白,如果这里有做豆腐生意的,咱们就不能在这里做,不能抢人家本村人的生意,明白吗?”
“三生明白了。”
赶驴车的三生跳下驴车。实际上,洪家的驴车很有派头的,因为车厢跟马车的一样,所以进了村子,很吸引人的视线。虽然这个点还早,但对古代人来说,已经不早了,路上走的大人、聊天的大人、打闹的小孩,都很多。
洪三生也不怕生,走向一个其中打量他们的妇人:“婶子,我想问一下你们这里有做豆腐生意的吗?”
“你问这个做什么?”妇人好奇的问。
洪三生道:“我们家是做豆腐的,如果这村子里没有做豆腐的,我们想摆出来卖,如果有做豆腐的,咱们不能抢人家的生意。”洪三生借用顾希的话解释了一边。
妇人一听,顿时对洪三生的印象好了。能考虑到别人,说明是厚道人。“没有没有,你们做豆腐生意的?现在有豆腐吗?”
洪三生道:“有的,现在就可以买。”说着,他跑到驴车边,把事情跟顾希说了。





穿成男配的爸爸 第121节
顾希跳下把豆腐推出去,然后跳下驴车。
“哎哟,还真是豆腐,有半个月没闻到豆腐的香味了,这豆腐真是香,怎么卖啊?”妇人问。
顾希让洪三生介绍。
洪三生道:“我们的豆腐是一块半斤,2文钱。”
妇人听了下价格,比镇上的便宜。便爽快的道:“你们等着,我回家拿碗。”
妇人走了之后,顾希对洪三生道:“可以吆喝了。”
“……好。”洪三生敞开嗓子道,“卖豆腐了,新鲜的豆腐,自家产的……卖豆腐了,新鲜的豆腐,自家产的……”
洪三生一喊,陆陆续续的人被吸引过来了。
其实早在妇人过来的时候,很多人在观望了。以前大家只见过卖货郎,挑着货架子到处走,没有想到现在豆腐也有了。
其实顾希他们就是卖货郎,只不过卖的东西不同而已。
在古代,卖货郎很多,有的卖货郎生意好的,一个月可以赚几两银子。
2文半斤的豆腐,实在便宜,所以基本上问价的人都会买。甚至有的不打算买的,也会买一块尝尝鲜。而那个回家拿碗的妇人回来之后,身后还有好几个妇人,都是跟着来买豆腐的。
于是卖豆腐的时候,洪三生又在顾希的示意下问,要不要豆腐渣,一文钱一斤。
有些人不舍得的买豆腐,就买了豆腐渣,一文钱的豆腐渣也能吃上两三天了。
第三十二章 年三十促销
50斤的豆腐,还没半个小时就被抢光了。很多人家都是1斤两斤的买,主要是快要过年了,豆腐可以放两天,慢慢吃。而且过年了,谁家都舍得吃点好的。有些家里人多,三代四代都住一起,一次性能买个三四斤。
有的是买豆腐渣,总归生意很好。
顾希今次带了200斤的豆腐过来,但是他只卖50斤,剩下的要去另外的村子。只不过在去另外的村子前,顾希找了这个村的村长,跟对方谈了卖豆腐的生意。
之所以找村长谈,是因为村长是这里的地头蛇,这生意给别人做还不如给村长家做。
谁会放着银子不要赚?所以谈的很快。
和村长谈好生意已经8点半了,他们又去了另一个村子。有些村长家不愿意做的,会介绍村里人来做。等他们把生意谈好之后,回到洪家沟,已经是下午两点了。
“怎么样怎么样?”洪母他们已经回来了,她卖完豆腐直接去了娘家,跟娘家谈好之后再回来的。
“娘那边怎么样?”顾希问。
“我经常去卖的村子没问题。跟他们谈妥了,年三十来拿,他们定了100斤豆腐。”洪母道,“我娘家那边也谈妥了,他们要200斤的豆腐。”
“……”顾希发愣。
难道看到顾希发愣,洪母笑了笑:“吓到了吧?是这样的,你们外婆家那边的村子可以卖,然后你们三个舅母再拿回娘家的村子卖。”
“……这路很远吧?”顾希想想都脚酸。
“所以来我们这边拿货是你们三个舅舅,去那边卖货是你们三个舅妈。”洪母说着,又笑了笑,“傻孩子,穷人家哪里会嫌路远的?就是再辛苦,只要能够赚到银子,大家都是愿意的。不然……生个病都没银子看病。”说着说着,她又想到了当初被老洪家赶出来的心酸。
“二生那边呢?”顾希问。
洪二生道:“我也说了,那边定了150斤,人家也是拿去转卖的。”
顾希突然觉得,洪家成了业务经理,下面有几个跑业务的业务员。
“你们怎么样?”洪母还不忘问顾希那边的情况。
“我们谈了四个村,都谈妥了,有的定了20斤、有的定了30斤、另外两个定了50斤,但是因为我们是第一次去的,他们会不会来不知道,毕竟没有付定金。”顾希道,“不过不用担心,咱们先做了,如果他们没来拿货,我们就自己拿去卖。”
洪母马上道:“哎,这也可以。只是……二生那边150斤、我娘家那边200斤、我谈的那个村子100斤……咱们村子里估计准备个100斤,万一其他村子里再来拿,我们一次只能做400斤,来得及吗?”
“年29晚上开始做。”顾希道,“他们从自己的村子出发来这里,再拿回去,然后再去其他地方卖,路上就要两三个时辰了(46个小时)所以29号晚上就要开始做了。”这样人家凌晨两三点到洪家沟,批好豆腐回到自己的村子清晨四五点,然后再拿到其他地方去卖。辛苦是辛苦,但是为了赚钱,有些农村里去镇上打工的,也是凌晨一两点就出发的。
“好,听你的。”洪母道。
农历29号晚上,洪家人吃好晚饭休息了一会儿,到7点左右,在开始做豆腐了。到了晚上11,第一批400斤的豆腐做好了。感觉才做好没多久,三个舅舅来了,其实已经是年三十的凌晨一点了,他们因为路有些远,所以来的早。
也不知道他们吃了饭没有,顾希把提前准备好的豆浆和馒头给了他们。豆浆是做豆腐的时候,盛出来的。一人一碗豆浆、三个馒头,跟人狼吞虎咽的,吃好就走了,闲话就不说了。
200斤豆腐,带走80斤豆腐渣,本钱是40斤黄豆200文,但是舅舅付了500文,等于赚了300文。舅舅卖掉的话按照洪家在卖的价格,也能赚300文。
一天300文,虽然辛苦,但是对他们来说,真的高兴。
等到凌晨3点的时候,第二批豆腐做好了,同时,洪母谈的那个村子里的客人和洪二生谈的那个村子里的客人来了。
两家村子的路差不多,所以来的时间也差不多。看到彼此,虽然不认识,但也放心了。不是自己一人在拿豆腐卖,更加说明了洪家豆腐坊的豆腐好。
他们来了,顾希同样招待他们吃了豆腐脑和馒头。
接着一方拿了100斤豆腐,付了250文钱,洪家送了40斤豆腐渣。
另一方拿了150斤豆腐,付了375文钱,洪家送了60斤豆腐渣。
对应的豆腐渣对应相对的黄豆数量。只不过,顾希告诉他们,是因为第一次拿,所以才送豆腐渣,以后也有,但是没有这么多了。
大家听了很高兴,毕竟这些豆腐渣卖掉也是钱,不卖自己也能吃。
450斤豆腐卖掉,现在还有350斤的豆腐现货,洪家豆腐坊开始做第三批的豆腐了。
等到4点的时候,又来了一个客人,是顾希谈的。人家胆子小,拿了20斤豆腐。
20斤豆腐,付了50文,顾希给了8斤豆腐渣。
顾客没有想到有豆腐渣送,很高兴的谢了人。
到六点的时候,又来了客人,是顾希去谈的第一个村子的村长家的,拿了100斤的豆腐。顾希有些意外,当初谈的时候,他们定的是50斤,不过顾希没问。
100斤豆腐,250文,顾希送了40斤豆腐渣。
看到豆腐渣送,对方同样很高兴。
到7点,第三批豆腐出来了,目前的豆腐现货有630斤
“还有好多啊,这咋整?”洪母看向顾希。
“不碍事。”顾希道,“家里平时50斤都不够买,这会儿留下430斤吧,余下的200
斤二生赶着驴车去卖,“那些来拿货的村子不要去卖。”
“哎,我知道了。”洪二生把豆腐搬上马车。
“三生去帮忙。”洪母道。
“知道了。”
“我之前谈的四个村子,只来了两个,其中两个你们可以去卖,但是不用跟之前谈过的人去谈。”顾希问,“知道为什么吗?”
洪二生摇头。
“让他们眼红,去吧。”
洪二生和洪三生走了之后,洪家人把150斤的豆腐搬到了大门外的食铺盆子里,摆好没多久,就有人来了。大家都知道洪家今天做豆腐卖,大年三十,大家等着吃顿好的。所以食铺的豆腐一拿出来,大家就过来了。
洪母道:“明天就是初一了,今天也是我们年底的最后一天生意,我们长生的媳妇说,感谢大家在我们洪家今后对我们的照顾,也感谢我们家有困难的时候,对我们的帮忙,所以今天的豆腐我们做个小活动。”
“啥小活动,小活动是什么意思啊?”
“就是啊,读书人的话我们听不懂啊。”
洪母这些话都是顾希教的,偶尔给村民一些小利。“就是买两斤豆腐,送一块豆腐。以后每年的三十,我们都会搞这个活动。”
一块豆腐得2文,过年亲戚朋友多,吃的也多,所以买多一点无所谓。而且冬天冷,一斤豆腐也可以放两天,这么一想,大家都觉得划算。
更重要的是,淳朴的人也喜欢占便宜啊。在他们心中,一块豆腐2文,这等于他们赚了两文,
实在是太划算了。
所以,等他们明白洪母说的小活动的意思之后,纷纷表示买两斤。一年到头的,两斤豆腐8文钱,大家都吃得起。
甚至还有人问:“那我买4斤,是不是送两块啊?
“对,送两块。”洪母道,“家里有儿媳妇的可以多买两斤,年初二的时候媳妇回娘家,可以当礼带回去。”
“这得放两个晚上,会坏掉吗?”有人问。
“放在冷水里不会。”顾希道,“现在水都结冰了,可以放两个晚上。又或者你们放在我们这里,等需要的时候来拿,如果坏掉了我退钱。”
“行,听长生媳妇的,我买了放在这里。”
“还有我,我买了也放在这里。”
“还有我,我要四斤,我家有四个儿媳妇,每个儿媳妇回娘家了都可以带一斤回去。”
“咱们洪家沟豆腐这是要出名了。”
“儿媳妇拿豆腐回娘家,这礼好,又便宜。”一斤豆腐4文,可不就是便宜吗?
“我要两斤。”
“我要五斤……六斤,六斤是不是送三块豆腐?”
“对,送三块。”顾希回答。
这个活动一出,原本买半斤一斤的人纷纷开始买两斤了,但买的豆腐有的放在这里、有的拿回家了。拿回家的都不是送人的,都是今年明天吃的。
很快,430斤豆腐,只剩下50斤了。
洪家人面面相觑,他们洪家沟竟然卖了380斤,怎么就卖掉这么多了。
“剩下的50斤不卖了。”顾希道,“咱们年初二走亲戚的时候也需要送。”
“哎,听你的。”洪母道。
第三十三章 长生来信了
从昨天晚上7点,忙到中午的时候洪二生和洪三生回来,算上家里留出来的50斤豆腐本钱去掉,一共赚了2两银子225文。
这今天一天赚的,就是他们平时一个月赚的啊。
“以后咱们可以多做几次。”洪母道。
“太累,熬夜对身体不好。”顾希道,“以后不用做那么多,还是五天一次,或者五天两次,这次给这几个村子批发,下一次给另外几个村子批发,这样就不会像今天这么累了。”




穿成男配的爸爸 第122节
“哎,听你的。”洪母马上道。
洪家人正当一边吃午饭、一边规划未来,门口响起了声音:“请问是洪千户家吗?请问有人在吗,是洪千户家吗?”
洪家人听到声音了,但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洪千户是谁。愣了一下,顾希首先反应过来,洪千户不就是他家男人吗?
顾希跑了出去。
等顾希跑了出去之后,洪家人也想起,洪千户不是他们家洪长生吗?
顾希跑到门口,看到的是一个小伙子牵着一匹马,小伙子看着神很好,但又带着一抹疲惫,应该是赶路累的:“这位小哥是?”
小伙子看到有人出来了,赶忙从怀中拿出一封信,并问:“请问你是洪家哪位?我是洪千户手下的百户张斌,带来了洪千户的家书给他的媳妇。”
“……我是他媳妇张子晨。”顾希道。
“原来是张大哥。”张斌道,“听洪千户提起过,您也是张家村的人?”他试探着问。
“是的,张秀才是我爹。”顾希回答
“子晨,谁来了?”洪母的声音响起。
接着几人都出来了。
“是长生的手下,来送家书了。”顾希道。
张斌把信给顾希又道:“张大哥,我回张家村是来成亲,初四就要回军营。洪千户说,让我带着你一同去军营,路上也好有个照应。他的家属院已经造好了,但他近来比较忙,所以没法子来接你。”
“嗯,我知道了,谢谢你。”顾希想了想,又对洪母道,“妈,去拿两块豆腐给张斌兄弟,恭喜他要成亲了。”
“张大哥不用不用。”张斌赶忙道。一个千户下面有十个百户,在本朝百户是七品的官,拿七品的俸禄。但是和七品的县太爷又不同。百户不用朝廷受封,虽然拿七品俸禄,却也不用经过朝廷同意,也就是那种你可以来公司上班,但是咱们不签合同。
百户是千户提拔,直接上报到兵部挂个名就成的。
所以张斌是洪长生提拔上来的,对洪长生可见忠心。
虽然张斌是真的不要,但是抵不住洪母和顾希的热情,到底还是拿了。
等张斌离开之后,顾希拿出信。洪家这些人都不认得字,信是顾希看的,然后念给他们听。
只不过……顾希以为他家男人的字可以代表他的性格,只不过……他家男人的字跟现代的小学生似的,一笔一画规规矩矩。
这放在现代,就是小学生的字。但放在古代,从字上也可以看出这个人的规矩和老实。
可顾希知道,洪长生并不是一个老实的。
一个老实的人,怎么有点胆子藏着小皇帝?
顾希道:“娘,长生说,他在那边的家属院造好了,初四的时候我同张斌一起去军营,一路上有个照应。本来也想接二老一起过去的,但是那边的日子苦,洪家又不能少了您,所以暂时不能接二老过去了。等二生三生讨了媳妇、二花出嫁,他的官位再升一升,就接你们过去。”
洪母听了,双眼一红:“哎,我家长生就是孝顺。娘不去,娘还得照应家里了。”
家中有个出息的长子,就可以给妇人撑腰,这不管是古代,还是李爱国那个年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李爱国那个年代,李二叔从生产队小队长,到生产队大队长,凭着他那老实的本事?根本就是扯淡,还不是因为他有三个劳动力的儿子,还有顾希这么一个在国家机关,被国家看重并保护起来的侄子。
每次到顾希的邮包,他们家就会到别人羡慕的眼神,李二叔每次那个时候,就是雄赳赳气昂昂的,一脸的得意。
顾希那会儿给李二叔邮寄过东西、给何大郎邮寄过东西、给李爷爷李奶奶邮寄过东西、给李喜梅邮寄过东西,可没有给李爱中一家子邮寄过。
……
正月初四要走了,今天已经是年三十除夕夜了,从洪长生的信中还提到,他新造的房子里什么东西都没有买。因为是年关了,军营非常的紧张,很多敌人会趁大家放松的时候偷袭,所以他也腾不出时间去忙这些。
顾希想了想,因为搬了新房子,他的东西都是好几套准备的。比如床上用品、比如被子之类的,所以这些他直接从这里带走就是了。
只不过还有个问题。
洪长生信中提到,边关生活苦是因为吃的有限。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很多东西买不到。比如那边的人很少吃大米,大米都是米商从外地批发来的,到了边关,大米更加的昂贵,这边卖10文一斤,那边要15文左右。那边吃面条的多,但面粉也不便宜,所以吃粗粮的更多。
主要是边关因为常年作战和环境的关系,那里的老百姓比较苦。
顾希也没有改变那边的想法,现在是老皇帝当家,任何人的一举一动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他想赚功德、做慈善,必须等他家小皇帝当家。
看着在院子里骑木马,和444在玩耍的小皇帝,顾希摇头叹息,小皇帝还是穿开裆裤、露小鸡鸡的年纪,慢慢等吧。
不过,他要准备粮食。
他手中散钱不算,还有80两的银子,他得去镇上采购。
于是下午,他一个人赶着驴车去镇上了。
这个季节盛产萝卜、莲藕、白菜、冬笋、香菇,又因为是过年,东西就特别多,各种配料都有。
像萝卜、白菜这等常见的蔬菜都是1文钱一斤的,顾希各买了1000斤,还是好几摊直接购的,然后放到驴车上,又进了他的系统仓库里,花了2两银子
莲藕在蔬菜中是属于金贵的食物了,要5文钱一斤,但是货很少,顾希找了好几摊,才凑合200斤,花了1两银子。
冬笋倒是不少,过年了没农活,有些村子背靠竹林,就会几口人一起去挖笋,要三文钱一斤,顾希了500斤,花了1两500文钱。
接着是黄豆1000斤,花了5两银子。
然后是肉,猪肉、鸭脖子、鸡脖子、鸡爪、鸭爪各了1000斤,花了40两银子。不过,买猪肉的时候,人家送了100斤的猪下水。
接着是1000斤的大米、1000斤的面粉,花了20两银子。
最后是油盐酱醋糖……80两银子花光了。
顾希想了想,又去了谁家酒楼,找了牛掌柜。牛掌柜一听是顾希找,热情的迎了出来:“是张兄弟啊。”以前叫的是小张,但现在叫小张已经不合适。难道叫张夫人?牛掌柜和顾希也是认识几个月了,他也知道顾希的性格,叫张夫人显得有些女气,所以他觉得还是叫张兄弟合适。
1...6566676869...3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