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放鸽子
正因不断改任,远赴任所,他才连娘亲的最后一面,都未能见上。
他难心灰意冷,按例呈上奏疏,恳请丁母之忧,奈何官家仍是不等他守制满期,就重新派下任职。
就在他以为此生回京无望时,冷不防地就等来了一纸佳音,还叫他很是难以相信。
当知道来人是陆辞后,就更觉得此中微妙了。
对陆辞这人,他虽远在边州,但也略有耳闻:既知是数年前因三元及第,而名声一时无两的‘文曲星’,也知其手底下陆续攒下不少扎实的政绩,是个颇有担当和能耐的才俊,更知陆辞之所以仕途通畅,平步青云,几年内就擢升至朝中从三品大员,让同年望尘莫及,最大的仰仗,还是官家的欣赏和太子的重用。
这样的出人物,怎就毫无预兆地被打发到秦州来了?
曹玮琢磨来琢磨去,也琢磨不出其中玄机。
他是将门出身,在京中待得时日却不算长,说得上话的友人几乎没有,更谈不上能有给他通风报信的渠道了。
因此着实想不透,他索性也就不想了——反正只抱个小小期望,耐心等个两三月,看是官家改变心意,撤回任令,还是他拨得云开见月明,终于能回京了。
即使他万般希望会是后者,也做梦都不敢想,陆辞非但没因不情不愿而在路上光明正大地拖拖拉拉,却是拿出了急行军的速度,仅用了半个月功夫,就出现在他面前了。
——怕不是个傻的,就是个莽的。
“呃,”曹玮盯着陆辞打量片刻,着实不能违心地认为眼前这风采照人的年轻郎君‘傻’‘莽’,下意识地也回了一礼,客气中带着明显的僵硬道:“你来得可比我想的要快多了。”
陆辞眉眼弯弯,笑道:“不瞒曹知州,我慕您风采久矣,自打得知新任所就在秦州,当然得一路紧赶慢赶了。”
正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更何况陆辞口吻打趣,内容却是发自真心实意?
曹玮一下就被这话逗得放松了下来。
他摸爬打滚多年,哪些人是交往得来,哪些人是骨子里傲气、瞧不起他这些粗人的,都能通过三言两语听出。
他很快将陆辞归类到前者之列,朗声笑道:“早知如此,曹某就该先搓干净这一身糙皮泥灰,得叫陆三元太过失望了。”
曹玮高高兴兴地领着陆辞往任所去时,狄青紧跟在后,却突然间好似捕捉到什么,敏锐地转过头去,在临近的人群中寻找着什么。
曹将军的相貌,城中百姓当然是认得的,哪怕记性再不好,也能瞧出那身战袍的不同来。
此时见曹将军对一从未见过的漂亮郎君这般亲热,难掩好奇地围看过来的人群,也就越来越多,不复之前稀零疏落了。
狄青紧皱眉头,目光在人群中梭巡一阵,还未有结果,就很快因要追上陆辞的步伐,而不得不放弃了寻找。
——不知是不是他错觉所致,总觉得方才公祖与那曹大将谈笑时,有那么几道不善怨毒的目光投来。
对曹将军渴望回京的心愿,城中将士都再清楚不过的了。
而陆辞的到来,也就意味着曹将军的心愿得偿,兵士们为上峰感到喜悦之余,也对日后如何感到几分失落和彷徨。
文臣领兵,镇守一方会是个什么光景,他们还能不清楚么?
怕又是一个敷衍了事三年,待资满轮转,连军营都不踏足的了。
最早迎接了陆辞一行人的那几名守城兵士,很快被同袍们追着问东问西,大多是想从他们这探知这马上上任的新秦州知州,会是怎么样一个人。
但他们也顶多是跟陆辞多说了几句话,看了几张纸,哪儿就谈得上了解了?
被追问之下,他们只好绞尽脑汁,回想起陆辞当时的言行举止,回道:“……瞧着是个斯文和气的,咱这地方,还肯那么快来,想来也是个厚道人。”
就在守城卫兵们难得聚在一起说闲话时,还几位没参与其中,仍坚守岗位的卫兵,验看过这两名叫张元和吴昊的文人的路验,不见有误后,也就爽快放行了。
见仅是瞧着弱质彬彬的俩人成行,带的行囊也不多,他们还好心叮嘱了句:“越近边境,路匪就越是猖獗,单二人结伴,仍是凶险,最好是随大些的商队出行。”
那两人神色流露出些微的不自在,在小声谢过提醒后,仍是执意就此出行。
那卫兵见他们不听劝,只摇了摇头,心里道句祝他们运气好,也就不再多问了。
说不准是有急事,或是家里有人在半路上接应,或就单纯是不怕死呢?
第二百零一章
陆辞今晚所赴的这场宴席的一切开销,皆由秦州公使库所承担,其规模大小,自然也由库中所剩银钱的数额决定。
即使秦州远不如别州富庶,不时捉襟见肘,但今岁的公使钱才发放不久,再怎么说,也不至于那么快花光才对。
陆辞的这个想法,当他真正抵达了宴厅后,就默默地否决掉了。
因汾州的知州之位空置了一阵日子的缘故,他当初上任时,并未有人主持设宴来迎送他的上任。因此对迎送宴,他堪称毫无经验。
更别而说这场短宴,还兼任了送曹玮去任的功用,更该隆重一些。
尽管如此,他也能轻易看出,这场迎送宴办得实在寒酸得很,连京中一些个小富小贵的人家的生日宴相比,怕都还有所不如。
曹玮来得早些,已在主位落了座,见陆辞来后,立马起身招呼,将他引到自己身边空置的主位上坐下,客客气气地给他倒酒。
在随意寒暄时,陆辞早已经察觉出,曹玮的那若有若无的打量目光一直落在自己身上。
他微微一笑,先将杯盏中的酒酿抿了一口,尝到舌尖传来的火辣后,面不改色地点破道:“曹知州缘何这般仔细打量我?”
曹玮哈哈笑着,直爽地承认了:“实不相瞒,我其实是做贼心虚,知晓这场宴席办得不行,怕你着恼哩。”
陆辞莞尔一笑:“也不瞒曹知州,大鱼大肉,美酒佳酿,我在回乡的那月余里,可没少享受;在京中等候派任而虚度的那数月中,更未曾少用;我若是看重那些,也就不会着急往这边赶了。”
那可不,京中林林总总的大小食肆,酒楼茶馆,在过去几年里,几乎都被公祖尝了个遍,也快腻了。
是时候出来转转了。
狄青暗暗点头,极自然地从大盆里舀了满满一碗的秦州特产鸡丝馄饨,往陆辞身前的小桌上专心致志地添。
曹玮愈发觉得陆辞虽是文官,却半点没有文官的臭架子和坏脾气,更没一丝一毫地瞧他这大老粗不起的意思,不禁心里快活。
他灌了一杯黄汤下肚,见陆辞手中杯盏还剩大半,心知对方多半不喜饮酒,便未去催,而是坦言相告道:“再给你开诚布公一回,那库里的公使钱,已被我花去大半了。除去用来备这场晚宴的钱,还剩下整整齐齐的三十五贯。”
秦州好歹为军事重陲,朝廷自然不敢忘记,每年都拨来公用钱三佰贯。
况且与别州相比,秦州位处边境,鲜少有官员来此,省了大量接待的开支,无论如何,都不当花这般快才是。
陆辞却未露出半分讶色,只平平静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颔首道:“多谢曹知州肯直言相告。”
反倒是曹玮好奇起来了:“你怎就不追问我将钱都使哪儿去了?”
陆辞笑了笑:“论起地方任职,我虽仅在汾州留过一年许,却也知晓边境的一些州郡,会将公使钱部分作为激励君兵用,犒设将校。在我看来,曹知州连须发都不理,硬说是好奢靡之人,怕也无人肯信;以您镇守边州数年不得归京的经历来看,说您为交结权倖,以为身计,也是无稽之谈。这么一来,那些钱的真正去向,唯有可能是用在将士身上了。”
曹玮面上笑意更盛,诚心实意道:“不愧是三元及第的文曲星,竟全叫你说中了。只是于我而言,得以调离此地,与家人团聚为大幸,对你而言,却不是什么好事了。别的不说,单是不厚道的曹前知州为你留下的这个公使钱的大窟窿,就不是那么好填补的。”
他正为春去夏刚来,公使钱就去了大半,剩下大半年不知怎么应付那些开销的窘境头疼,就吹来了调任的及时风,却给接任之人留下个烂摊子。
饶是曹玮自认脸皮颇厚,此时面对这和善好脾气的小郎君,也有些不好意思。
陆辞却未怪罪,而是温和道:“曹知州言重了。三百贯的周转,我还是轻易掏得出来的。”
他倒不是真捐进去,日后因将公私钱不分,回头再惹得一身麻烦。
对于这种小不利,他只需暂‘借’秦州公使库三百贯,待周转过来,再将三百贯取回,便可迎刃而解了,自然谈不上麻烦。
曹玮舒了口气,向陆辞敬了一杯酒:“那我着实得谢你,肯替我拾这一残局。”
陆辞可以选择帮他兜着,也可以选择将此事捅到上头去。
前者一旦不幸出了意外,曹玮固然逃不脱,陆辞也铁定被连累;后者则能让陆辞被摘得干干净净,叫曹玮一人独担。
即便不大可能叫曹玮因此获罪,但在台官口中,往往是无事生非,小事变大,谁知道到别人口中,会被歪曲成个什么妖魔鬼怪的模样。
曹玮盼回京已盼了那么多年,实在经不起更多波折和变故了。
眼前陆辞在得知真相后,明知要面对什么,却毫不犹豫地帮着瞒下,曹玮自是忍不住生出些许感激。
“举手之劳,不足挂齿。”
陆辞笑着,极给曹玮面子地仰首一饮而尽。
见陆辞饮完这杯敬酒后,就只随意把玩空杯盏,曹玮也投桃报李地当没注意到,不催人给他满上,而是招呼人动筷起来。
等一桌份量十足的肉菜下腹,曹玮的酒也越喝越多。
不过这会儿,当他重新看向这瞧着身形高挑纤瘦,却贼他娘的能吃的陆辞时,眼神难与之前大有不同了。
“你这瞧着也没几两肉,怎就这般厉害?”曹玮满脸通红,酒劲有些上头,却还未醉,便凑近了盯着陆辞打量,佩服道:“我年纪大了,不似年轻时用得多,但这军营里头,我也没见过几个比你还厉害的。”
陆辞心道:那是你与我同桌,未与狄青同桌,否则更会大开眼界。
曹玮也不是等着陆辞的回答,自己已感慨万千地又灌了一口酒,自然而然地看向了两级台阶下,安安静静地扫荡桌上食物的狄青。
在狄青身上定格片刻后,他重新看向陆辞,正经道:“陆知州,年少有为啊!”
陆辞被夸得莫名其妙,曹玮已满脸羡慕地看着狄青,不甚利索地补充完了话:“我在你这岁数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大的儿子!还是个一瞧就是练武的好苗子的!”
狄青:“………………………………”
他猝不及防地听得这话,差点没当场呕出一口血来,好喷到这没长眼还胡咧咧的大将军脑门上。
陆辞也被曹玮的胡乱判定给弄了个啼笑皆非。
真论起来,他身为占便宜的一方,还是想笑居多的。
但见狄青已经满身黑气,他还是明智地止了笑意,竭力平静地解释道:“曹知州误会了,那是我认的弟弟,可不是你以为的那般。”
“喔。”知晓是误会后,曹玮不由满脸尴尬,半晌才讪讪补充:“难怪,我就琢磨着模样咋不肖你。”
陆辞:“……”
他是不是还差点被当绿帽兄了?
气氛微妙冷凝时,自知说错话的曹玮咳嗽几声,匆匆忙忙地转移了话题:“你那弟弟若是对习武有些兴趣,不妨多寻寻灵射营的李超……”
陆辞知他也窘得很,轻声谢了一句,无形中就化解了方才的局面了。
唯有内心憋闷的狄青还耿耿于怀。
他!怎能被误认作公祖家的儿郎!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196节
什么大将军,分明是个眼瞎的!
狄青气得够呛,一时间彻底忘了读到曹玮过往辉煌战绩时的心生向往,心里又酸又怒,却无处宣泄。
尤其他年纪太小,陆辞不让饮酒,连借酒浇愁都不得,唯有借羊乳浇愁了。
雪上加霜的是,话题转了没几圈,曹玮就极自然地问起了陆辞的夫人:“既然你连弟弟都带来了,怎不带其他家眷?莫不是还在路上?”
陆辞淡定回道:“家母体弱,不堪远行,且于乡中经营铺席,颇有滋味,也不愿随我赴任;其他几位情同手足的友人,于京中有职事在身,也来不得;狄弟素来与我亲厚,自然要随我一同来了。”
狄青还没来得及感到些许甜蜜的宽慰,就被曹玮接下来的话给绷紧了神经:“哎!”
曹玮瞪大了眼,错愕道:“你竟还未曾婚娶!这话当真?”
他上下打量陆辞一番,果断摇头,表示不信:“说什么胡话!莫说是似你这样的青年才俊,即使次个几等的,京里也有数不清的人家愿倾家之财,招你为婿吧,如何可能还未婚娶?”
他好歹在京中住过那么些年,哪儿可能不知道榜下捉婿的多么疯狂的盛事。再说难听些,单凭三元的名头,纵使陆辞是个身怀不能人道的隐疾的,也绝无可能会愁娶。
真不知陆辞是如何从那些防不胜防的围追堵截中脱身的?
狄青面上不露声色,内心却已是警钟大作,浑身高度戒备。
他也称得上经验丰富了——这样的话题继续下去,多半只会发展为曹玮热心地列出友人中膝下有待字闺中的女郎、向仿月老牵红线的后续的!
即便公祖自有主意,基本上不可能答应,也会叫他跟着煎熬一顿。
就在狄青心急如焚,却不知如何是好的当头,对于曹玮的问题,陆辞却是微笑不改。
他不急不慢地给人满上一杯酒,就云淡风轻地移开了话题:“比起这些微末小事,我更想请教曹知州的是,你年初就如此积极犒劳军士的背后缘由,可是与西北方向近来频传的一些异动有关?”
第二百零二章
曹玮被问得一怔。
半醉的眼里如有一缕光掠过,他将已饮空了的酒盏缓缓放下,大方地笑着承认了:“据我看来,的确是这么回事。”
陆辞听他在肯定了自己猜测后,就一心继续饮酒,再无下文,也不急着追问。
大宋虽以武官守边,却让文臣掌兵掌权,弊病必不可。
纵观偌大朝野,在那些个忙着勾心斗角,琢磨前程,计算得失的文人之中,又有几个脾性悍勇,浑不惧死的?
当年若不是出了寇准这么个‘奇葩’,非逼着赵恒去前线,那恐怕包括王钦若在内的大半朝臣,都已双股战战地催着皇帝南迁了,又何来的檀渊之盟。
曹玮虽对陆辞印象颇佳,但好歹摸爬打滚多年,对汴京官场了解颇深。
那能在那摊深不可测的浑水之中一直如鱼得水,屡得擢升,近来才因不知什么缘故惹恼官家被外派的这位陆三元,又怎么可能是不惧拿身家性命冒险的刚猛人?
曹玮虽已半醺,脑子却还算清醒,在不接着回答的当头,他边继续灌自己酒,边不忘琢磨陆辞发问的真实用意。
半晌,他就得出明确结论了。
——定是这位新知州凭着心思细腻和脑子灵活,一瞧出他花公使钱来犒劳军士后,头个怀疑起外敌的动向,从而担心起接下来这三年任期中,秦州是否能维持安稳的局势了。
对这无可厚非的自保念头,曹玮在了悟出后,却未有丝毫恼意。
倒是陆辞能凭他三言两语,就敏锐察觉出军向这点,让他很是意外。
曹玮打了个哈哈,自认心已如明镜一般,善意地在陆辞肩上拍了一拍,认真保证道:“城中有我亲手操练出的这六千重军镇守,虽说大仗打不动,但只要敌军不过两万,那固守城中,安心守至援军抵达,却是不难的。你且安心罢!”
陆辞莞尔一笑,并未像他预料的那般露出安心的神色来:“李德明自其父李继迁死后,就一直蛰伏起来,只敢凭厚颜无耻,三番四次试探大宋底线,但真正出兵攻宋的胆子,怕还是没有的。”
曹玮不置可否,饮酒的动作,却不知不觉地停顿了。
陆辞慢悠悠地继续道:“最有可能行戏虎之举的,应是那位上蹿下跳不停的李姓蕃僧,对不对?”
曹玮刚将酒盏缓缓端起,闻言又猛然放下,扭头看向陆辞,眼底倏然迸发出一抹隐忍多日的激动来:“……朝中也看出来了?”
莫不是正因如此,才派出这一直被皇家父子当宝贝疙瘩似的陆三元来这穷乡僻壤,只为给朝中探清楚情况?
然而看透他想法的陆辞,却果断地摇了摇头。
不管朝中是否有人看出了吐蕃的蠢蠢欲动,但在吐蕃大军未真正犯到边来前,朝廷都绝无可能同意曹玮最为渴望的增兵的要求的。
原因正如曹玮方才所宽慰他的那般,有这训练有素的六千守军在,只要面对的不是超出三倍人数的敌军,那想要固守至周边州军发兵增援到来,甚至无需任何军略,都算是绰绰有余。
而不论是吐蕃还是党项,要想一口气动用超出两万的兵马的话,都谈不上轻松。
哪怕还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但一旦调多了兵士,招惹上大宋后,还得面对腹背受敌,遭其他势力趁虚而入的窘境。
这样高风险、低回报的买卖,但凡是脑子清醒些的人,应都不会乐意去做的。
不仅是吐蕃犯边的可能性少之又少,更重要的是,对于靠手中兵权夺得天下的赵家人而言,比起外敌,最需要堤防的,还是自己人。
——尤其是有能耐走他们老路的,那些腹藏兵法、战功显赫、还可能因此掌有兵权的镇边大将。
相当了解赵恒作风的陆辞,还不厚道地想,要是曹玮当真提出这要求的话,怕是就能担心他‘居心叵测、有拥兵自重之嫌’的官家,提前满足调回京中的愿望了。
见陆辞毫不犹豫地否认了自己心中刚刚燃起的希冀,曹玮面上顿时难掩失望。
“也是。”
他长叹数声,苦笑着摇了摇头,就心灰意懒地不再开口了。
风起云涌,单他一个浑身新伤叠旧伤的老将操这心,又能顶什么用呢?
唯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
陆辞在通过曹玮的反应,确定了来时的推测后,心情也不轻松。
比起单纯对军机敏锐、才早早防备起来的曹玮,消息要灵通不少的陆辞显然知道得更多。
于是也就更加清楚,摆在自己面前的不但是个被掏空了钱的烂摊子,还是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
吐蕃如今的赞普欺南凌温,不过是被李立遵和温逋奇联手推举上去的傀儡。在顺理成章地成为论逋后,李立遵的野心却未得到满足,而是与昔日的同盟温逋奇争夺起权势来。
然而二人的威望和权力不相上下,要想彻底压倒一方,绝非易事。
只是在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大宋蝗灾爆发,这本来影响不到吐蕃祸事,却因陆辞的神来一笔,在大宋境内没爆发上多久,就引到临近的吐蕃、党项、辽等地方去了。
蝗灾的肆虐,瞬间让吐蕃境内寸草不生,百姓叫苦不迭,两派之间的殊死斗争,也不得不因这场莫名其妙的天灾而中断。
等到好不容易恢复一些元气了,李立遵就按捺不住,于去年年底重新有了动作。
他堪称异想天开地派人前来大宋,讨要赞普的封号,而作为交换条件,是他替大宋出兵讨伐党项李德明。
当时的赵恒正与太子赵祯拉锯着,碰巧商议此事时,上朝的正是这位好求神拜佛的官家,自是想也不想地拒绝了。
更何况,自从最能兴风作浪的李继迁死后,李德明就俯首称臣,表面上成了乖顺的孙子,何需找他麻烦?
且不说这有损大宋仁爱的名声,哪怕真让吐蕃讨伐成了,吞并这么一股势力后,得到壮大的也是吐蕃,而与被顶了名义的大宋毫无关碍。
果然,李立遵的请求,当场就遭到了朝中一致的拒绝。
陆辞对官家的反应并不意外,也难以评断此事对错。
但对李立遵的下一步动作,他从此就变得分外留心。
毕竟,在无法通过亲密大宋、征讨‘软柿子’党项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后,李立遵定不可能善罢甘休。
——换句话说,吐蕃并非没有调转枪头,公然朝大宋开战的可能。
再者,城中守军六千,向来不是个秘密。
大宋朝廷清楚,吐蕃也不难探查明白,对小动作频频的党项,也不可能隐瞒得住。
秦州州城的城墙虽是伤痕累累,却颇为牢靠,曹玮所言不假,但对城中人数也了若指掌的敌军而言,又怎么可能明知两万以下的兵马注定徒劳无功的情况下,还派人出去送这死不说,还惹个大麻烦回去呢?
这份秦州‘安全’的信心,可是建立在敌军蠢钝不堪——这一完全不存在的前提上的。
陆辞向来喜欢换位思考,以己度人。
这会儿他也忍不住想,若换作是自己的话,要么就从头到尾,完全不流露出一丝一毫的侵略意图,要么就频繁轻犯,让守军一方面厌烦不堪,一方面也被小动作而松懈了防备。
最后再伺机孤注一掷,至少一口气派出三万兵马来,直到将秦州速攻拿下。
若面对的是攻城器械齐全的三万大军,就靠六千守城兵士,根本撑不到援军的到来。
思及此处,陆辞忍不住感到几分货真价实的头疼了。
私自征兵无疑是自寻死路,恐怕还没来得及开练,一顶谋反的帽子就得被结结实实地扣在头上,坐囚车回京接受审讯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