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升官发财在宋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放鸽子
当所有考生都入场后,陆辞听到象征开考的钟声,才施施然地在小吏的催促下,往考场去了。
论起隔帘观看考场百态,陆辞已是第二回 。
他连贡举那更大的场面都应付过,自然不会将制举这要小得多、熟人也更多的阵仗看得多紧张。
他悠悠然地走到座前,哪怕隔着薄薄的竹帘,也能看出不少坐在前排的考生们纷纷靠余光捕捉到他身影、将头抬起来了一小会。
——这么容易分心,可不好啊。
陆辞怀着过来人的宽容心态,如此想着,目光则已不由自主地搜寻起狄青的身影来了。
竹帘固然遮挡了大半视线,但凭着对小恋人身姿的熟悉,还没过多久,陆辞就靠那影影绰绰的轮廓轻松寻到了方才完全没有注意到他的到来、只埋首专心答题的狄青。
他这般专心致志,陆辞自是乐见的。
只是这般模糊,到底看得不过瘾……
陆辞以余光向四周一暼,见并无其他考官注意到他这的动静后,被宽大袍服盖住的手肘轻轻往侧边一拨,便将其中两片竹距给拨宽了一些。
他再略微调整一下姿势,就能隐约窥见狄青的脸上神情了。
于是接下来的几个时辰中,陆辞不时投去目光,就心满意足地欣赏到了终于后知后觉到自己押中不少题的狄青脸上那‘震惊’到‘不信’到‘诧异‘’再到‘麻木淡定’……这一系列堪称纷呈的变化了。
第二百九十八章
当看到似曾相识的考题时,狄青内心所受到的惊吓,可比当时仅仅是颇感诧异的陆辞要强烈多了。
难道是公祖有意为之?
狄青不可抑制地这么猜测着,不知拿出了多大的自制力,才艰难地克制住了抬眼看向帘后、寻觅公祖身影的冲动。
……不,不可能。
尽管心中波澜起伏,惊涛骇浪阵阵,他到底是绷住了面上的表情,未流露出丝毫异样。
待他略微平静下来,能重新冷静思考后,便自行打消了那一荒谬的想法。
公祖向来都是光明磊落,品行高洁的正人君子,且往日他同公祖谈论备考之事时,对方字里行间,皆是对他充满信心。
这么好的公祖,怎么可能为了确保他的中举,而自毁清誉,不惜上下其手,耍弄手段呢?
定然只是一场巧合。
想通之后,狄青不禁将头又埋低一些,只觉耳根缓缓地发起烫来。
身为恋人,他哪怕不是这天底下最了解对方的存在,也起码得列入前三,怎会因这点机缘巧合,就怀疑起公祖来了?
得亏周边人都在专心致志地做题,无人觑见他那因羞愧而渐渐变得赤红的脸色。
狄青竭力平复下心绪,才重新提笔,奋笔疾书起来了。
——若连这送上门来的优势都把握不住,那简直是无颜面对尽心思助他备考的公祖,完全该一头淹死在金明池里了。
阁试虽仅有一场,却需考论六首,每篇限五百字以上成。
一天结结实实地考下来,撇开灵思枯竭,落入窘境的难处不提,光是提笔写字的体力消耗,就已非同小可。
有扎实武艺底子在、身体素质非一般强劲的狄青等人,考完后还能谈笑风生,闲庭信步,那些个体质偏弱的,都已是手臂抽筋,浑身虚脱了。
陆辞早料到会有类似情况出现,特地多安排了些吏人在此时看守,这会儿便派上用场,把那些个因坐久而站立艰难,尴尬得面红耳赤的士子一个个搀扶着送了出去。
制科考讫,考生们自是不必像贡举那些需连考三日、还得在贡院中暂住举子们一般,大可自行归家,忐忑不安地在家中等待消息。
待秘阁大门重新落锁,便是考官们最忙的时候了。
考卷被全部上,逐一按家状清点后,也还轮不到陆辞上阵,而是得先等誊录官们熬夜抄完那一份份卷子。
此次应制科者足有三百二十四人,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
那些个字丑难辨,或是糊上墨团的脏污试卷,在忙得双眼发昏的誊录官处,当然得不到多好的待遇了——横竖封弥了名姓,也不知是哪家衙门,都一律按空缺处理。
除了这些落笔马虎,或是字体本身不佳的满腹怨言外,誊录这一制度出现后,还是引得赞誉一片的——既杜绝了似当初的陆辞那般凭一手漂亮字而引得考官眼前一亮、接下来也忍不住另眼看待的情况,也让批阅试卷的考试官们眼睛舒服不少。
狄青的字虽也下过苦工去练,但到底因缺乏这方面的灵性,最后只勉强称得上‘端正’二字,而无论如何与‘出’不搭边。
誊录一出,倒是让他占了不小便宜:清晰好辨的字迹,影响不了阅卷考官的判断,却足够叫见多妖魔鬼怪的誊录官生出好感,起码愿意认真仔细地替他抄齐整了 。
在陆辞的主持下,秘阁里对试卷的检阅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而在秘阁之外的陆宅,这会儿也热闹得很。
高继宣与杨文广家人皆在汴京,这会儿因赴举而得以名正言顺地暂回京中,单是应付思念他们的亲朋好友,就称得上分身乏术了。
好不容易借着刚考完试,要与好友一聚的由头跑出来,二人都不敢在街上随便游荡,一合计,就寻狄青去了。
等二人在门口等到狄青,一听对方又是住在陆辞家中,高继宣当场就羡慕得不行,压低了声音道:“狄兄,不是我说,你这运气也太好了罢!”
从前他虽羡慕陆辞待狄青亲厚如亲弟,但他打小也是家里宠着长大的混世魔王,还不至于厉害到哪儿去。
但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那种艳羡意,瞬间就达到了顶峰——作为一位赴考士子,居然能住到主考的家中,那简直是上天砸下来的运道!
狄青微微蹙眉,正要开口,杨文广已皱着眉制止了他再往下胡言乱语:“休要胡言。陆节度为官清正,绝非徇私透题之人。”
高继宣先是茫然,后是恍然大悟,连忙辩解道:“是你们误会我的话了。我哪想到透题这茬上?只是念着大考前能与文曲星同住,稍沾一沾才气,也是世间人梦寐以求的好事了。”
听到玩笑似的‘沾才气’这三字,又见高继宣说得一脸认真,是货真价实地羡慕着,杨文广面色顿转为无奈。
无人注意到的是,狄青的眼底,则飞快地掠过了一抹微妙之色。
……经高继宣这一提醒,他不可抑制地想起了初尝那一轻吻时,公祖半真半假地嗔怒,也用了相似的说辞了。
趁着他这一走神的功夫,高继宣狡猾地敲下了要去陆宅拜访狄青、再用个晚膳,也好让他跟杨文广沾个才气的计划。
狄青自是不愿:“我也不过是借住之人,怎好厚颜待客?还是去樊楼罢。”
因屡建战功,虽因他无功名出身,暂且不便给予官阶上的擢升,但小皇帝慷慨爱才,对他的赏赐到底是没有短过的。
且狄青吃住皆在营中,心思又全在陆辞身上,除了似其他将士那般要往家里寄一部分外,其他都不拿去喝花酒,而是结结实实地攒住了。
同多年前茫然不安、只凭那股未开窍的爱慕,就追着公祖上京来的一穷二白相比,这会儿的狄青,已称得上富裕了。
应付在樊楼胡吃海喝一顿的开销,他当然是能轻松拿出来的,也愿意‘破财消灾’,把缠人的高继宣给打发了。
“那怎么好让狄兄破?”
高继宣却没这么好应付——他作为一度横行京中的高衙内,山珍海味不知吃过多少,哪儿是真在意区区一顿晚膳了?
他看重的,分明是图个‘沾才气’的吉利!
他敏锐地识破了狄青的意图,哪里肯放弃,当场就是一顿极不要脸的软磨硬泡。
杨文广被迫在边上看着,一脸的不忍卒睹,后悔同人前来的同时,差点就想偷偷溜走了。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281节
最后狄青到底抵不上他的脸皮厚,只有勉强应下。
“还是狄兄够义气!”
高继宣目的成功达成,自是心满意足。
他一挥手,大方表示,晚膳便从樊楼叫人送来,所有用,就由他这占了便宜的人出。
狄青嘴角微抽,与杨文广对视一眼,并未接话。
尽管答应了高继宣的请求,狄青还是一千个一万个不乐意的。
一想着家里还有个能言善道、醋劲厉害的柳七在,他不禁寄了些许希望到对方身上。
“青弟考完了?”
柳七浑然不知自己已被沉默寡言的狄青悄然赋予了重望,一听脚步声就吧嗒吧嗒地急匆匆跑出来迎接了,一见是三人,先一愣,旋即稀奇地‘哟’了一声,感叹道:“我还是头回见你带人回来!”
话一说完,他就笑容满面地招呼二人进来了。
狄青绝望地闭了眼。
——看来柳兄是帮不上忙了。
令狄青感到头痛的是,接下来柳兄不仅帮不上他希望的‘忙’,甚至还帮了不少倒忙。
高继宣在家里自小调皮捣蛋,却还能混得如鱼得水,不是没有道理的。
他那察言观色、再投其所好的本事,至少占了七成原因。
加上柳七难得见性情‘孤僻内向’的青弟带友人回来,好奇心旺盛之余,可谓拿出了十分的热情去招待。这一方有情,一方有意,正与存心思讨他欢喜的高继宣一拍即合。
二人一文一武,竟也聊得昏天黑地起来,不知不觉就将同样安静的杨文广和狄青撇到了一边。
一听高继宣是为沾才气来的,柳七被逗乐的同时,立马爽快答应了:“要论才气最多的地方,肯定得属辞弟的书书房。待用过晚膳,我领你们去走一圈?”
高继宣自是一阵欢呼,自来熟道:“多谢柳兄!”
狄青听了这话,再保持不了沉默了,好不容易寻了机会,就拉了柳七私下说道:“柳兄,公祖那书房里不知放了多少重要文书,只怕不好带他们前去。”
“青弟不必顾虑重重,”柳七笑道:“你莫不是忘了,摅羽可有里外两间书房?他那些要紧的文书,全放到里间去了,外间随人进出,领他们去瞧瞧并不要紧,难道你还怕摅羽的才气会被他们沾完?”
狄青还要再说,就被柳七那语重心长的口吻给堵住了:“摅羽贯来待你有多看重,实在不必我多言,你更当清清楚楚。你若算得太过清楚,未太过见外,岂不伤了摅羽的心?下仆对此也心知肚明,平时可都对你一口一个小郎主呢,又哪里会不许你在陆宅待客?”
狄青简直哭笑不得,望着对真相一无所知、却为他们操心不小的柳兄,不生出几分愧疚来。
他微微低头,恳切道:“……我明白了。”
“明白就好。”
柳七做梦也不可能想到,就是眼前这正经老实得跟朱弟不相上下、其实压根儿就是披着羊皮的狼崽子叼走的陆三元。
见太讲客气的狄青明白之后,他便满意地点点头,施施然地上楼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皆出自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 第十四章 宋朝武举制度 以及第十五章 宋朝制举与词科)
1.武解试分武艺和程文两项,起初程文只试策,神宗时期又加了《武经七书》大义一项,由馆职二人以及判兵部任考试官。
武艺也分两场 头一场考步射,后场考马射,由马军司负责。
省试考试内容跟解试同,只不过有了誊录和封弥的制度。
2. 考试地点:仁宗天圣七年规定,武举跟制科同试策于秘阁,因此又称为秘阁试。 弓马考试则在军器库举行。
3. 宋朝武举读强调动作规范和力道,譬如要求拉动规定力量大小的弓,要求射箭动作标准,而对准确度不太重视。
4. 破体:不符合射箭的动作要求,比如头偃=低头,就为破体。
5. 阁试:皇帝亲试前的制举考试为‘阁试’,一般差翰林学士,两省官考试于秘阁,阁试合格为过阁。
6. 阁试一场,论六首,每篇限五百字以上成(阁试旧制,出自《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一之二零至二二)其考试官、参详官,一般为四人。另,阁试通常是由御史台官监试的,我这里稍微改留一下。
第二百九十九章
当看到高继宣不似单纯玩闹,而是以一种正经得近乎虔诚的态度,小心翼翼地抚了抚陆辞用过的文房四宝,又受宠若惊地在那张木椅上坐坐的架势时,狄青不禁侧过头去,同面无表情的杨文广小声讨论道:“我怎不知舜举如此敬重公祖?”
在秦州的陆宅时,高继宣不仅参观过陆辞的书房,还隔三差五地借书去读,那时只见在人前敬重,可不见在人后也这般尊崇。
“舜举所说的想沾才气,想必是真的。”杨文广压低了声音,无奈回道:“他怕是在亲身下过制科阁试的场后,方知能在贡举中连夺三魁的三元名头,究竟有多难得罢。”
未亲自下过场,是不知考题能难到什么程度的。
高继宣受了制举阁试的那论题‘刁难’,再想着连中三元的陆主考,自是只剩下满满当当的敬畏和佩服了。
狄青微微蹙着眉,看抚摸完公祖的书房物件,红光满面的高继宣终于心满意足地出来,正寻思着设法送客,柳七就笑眯眯地又来帮倒忙了。
他冲狄青飞快一挤眼,旋即笑着招呼道:“你们考了这整整一日,实在辛苦,我命人去樊楼叫了一桌宵夜,一会儿来小酌一场?”
“且不说御试,”看柳七一副好心要留自己这几位友人过夜的架势,狄青无可奈何地出来劝道:“武试未过,怎好过好庆功?柳兄实在不必心了。”
“若连你们的弓马武艺都不得过关的话,那今科就注定无人得中了。”柳七对他们可谓信心满满,当场潇洒一挥手:“况且武艺考不是在十日之后么?青弟这般猴急,看来还是得向摅羽学学何为劳逸结合、松弛有度啊。”
狄青:“……”
连柳七自己都没意识到,他只要一将陆辞搬出来,就能狄青的嘴给结结实实地堵住了。
话虽如此,柳七也绝非毫无分寸之人,仅叫了些不醉人却能解馋的新米酿,又摆了一桌子可口小食垫肚子,而了大醉伶仃的尴尬。
四人围着圆木桌小酌一阵,就听高继宣抱怨道:“这回制科连考六道策论,写得手筋酸痛不说,实在摸不准考试官的喜好啊。”
过往令人心照不宣的是,包括武举在内,但凡涉及时务策略的论题,通篇皆以‘仁’‘义’贯穿,结论是清一色的‘偃武修文’,‘以德服人’,‘却兵家之图书’。
这种全然有悖于兵家锐气的儒家温雅,显然不对高继宣等血气方刚的衙内的脾气,也是他们对科考不屑一顾的原因。
但这回出的将科考题,却是无一不充斥着鲜明的务实色,主题也与现实紧密相扣:不是问在边防时务,便是要求针对当前西北形势进行分析和提出御敌对策。
这也是令陆辞当时吃了不小的一惊的原因——他着实没料到,其他考试官们如此擅长揣测官家心思,竟顺道把他想出的题给悉数囊括了。
这种类型的问目,让在秦州服役数载、既亲身上过战场、也做过‘杂务’的狄青等人如鱼得水之余,也叫围绕着往年制科以及文、武举题来练笔的一些士子,彻底看傻了眼。
他们要么久居京中,要么苦读文举参考书目去了,哪儿会知晓边陲城镇的备战事宜?
实在无法,他们只有凭常理推断,一路摸索着往下写了。
但即使占了有切实经验的‘便宜’,高继宣还是忧心忡忡:“陆节度自不用说,定是旗帜鲜明的主战一派;但其他考试官可就难说了,保不准都是主和的呢?”
应举者最怕的,往往不是自己的才学不足,而更多是害怕迈入阅卷考官‘雷池’,让考卷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惨结果。
写得再好的主战策,落到主和一派的阅卷人手里,能有什么好果子吃?
而要是为了逢迎主和的考试官,就昧着良心写一篇与真实所想背道而驰的文论的话……高继宣自认要有这本事,早考文举去了。
哪怕真了这么一般周折,卷子最后得来到主战的陆辞手里,也决计得不到多好的名次。
“唉,实在难办得很!”
高继宣哀嚎一声,无力地趴在了桌上。
知晓一点内情的考生们为难得很,而在之后几日里忙于阅卷的诸位考试官们,也碰上了不少闹剧。
因参举者良莠不齐的缘故,于大多数中规中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试策中,还混入了一些‘另辟蹊径’,让考试官们哭笑不得的答题。
当陆辞头回看到时,当场就被逗笑了:居然还有畅谈阴阳书中风脚、望云、遁甲之术,正儿八经地将其与行军作战联系一起的。
在试题上大谈特谈那奇门遁甲之术……
这答者怕是太落时了,以为自己还活在好这神神叨叨的调调的真宗朝吧。
陆辞嘴角微微一抽,大笔一挥,毫不犹豫地予以了黜落。
相比起赴贡举解试的热闹,制科既为赵祯继位以来头回开科,主持的还是陆辞这么一位年纪过轻、在不少人眼里为‘简在帝心’的官员,自然要冷清不少。
在几位考试官的合力阅卷下,不过五日,就已将前二十的试卷批改出来,一道送至陆辞处,待他定下最后名次了。
“辛苦了,放下吧。”
陆辞微笑着颔首,待人退下后,将一封封遍布朱笔批字的试卷打开,一目十行地看了起来。
只是在翻看完所有试卷后,他唇角淡淡噙着的微笑,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唉。
他请叹一声,起身出了门,叫住路过一官吏,吩咐道:“将黜落的所有卷子……都送到我这里来。”
听了他这话,那人不由一愣,不知所措道:“陆主考,这是……?”
陆辞并未多做解释,只莞尔一笑,催促道:“去吧。”
那人摸了摸鼻尖,小声应下,立马就消失在了陆辞的视线中。
只是片刻后到来的,却不是他所索要的试卷,而是一群脸色不虞的考试官们。
在他们看来,陆辞对只需确定最后名次的那二十份试卷置之不理,反而转而索要早被他们黜落了的其他卷子,这份明摆着的不信任,可谓失礼之极。
“陆节度到底年轻气盛,怕是有所不知,览卷之事,并非主考一人之事。”最先发难的吴奎语调客客气气,实则夹枪带棒:“若一人足以胜任此职,那官家何须任命我等相协?”
“陆节度若对我等审阅的结果不满,大可摊开了说,”范师道明嘲暗讽:“而不必强小吏所难,行不符惯例之举。”
“哦?”
陆辞漫不经心地笑了一笑,不等还沉默着的韩亿和韩绛开口,不疾不徐地问道:“恕在下才疏学浅、不通惯例……只是据我所知,自太祖朝起,制科便独立于各科之外,从无定制可言,那究竟是在下不慎看漏的哪一条规定上曾陈,主考不可翻看被其他考试官们黜落的试卷这点的呢?”
他这绵里藏针的话一出,不让几人蹙眉,吴奎不满道:“虽无定制——”
“既无定制,陛下亦无不准,”陆辞疑惑道:“你又在这神气地指点什么江山?”
吴奎瞪大了眼,实在没想到除头日的锋芒毕露外、接下来都表现得很是温和配合的陆辞,会忽然‘出言不逊’:“你!”
“诸位上门来兴师问罪之前,我倒还有个更要紧的问题想问,”不知何时起,陆辞已敛了浅淡的笑意,冠玉似的面庞似冰霜笼罩,本就偏冰的声线似挟了寒风般直往几人胸口砸:“整整二十份试卷,皆是阐述以和为贵、不战而屈人之兵……我倒更想知道,你们究竟是在为我大宋选良将之才,还是兢兢业业,为西夏辛苦做铺垫了。”
这话之诛心,堪称石破天惊,直让在场诸人皆出了一头白毛汗。
一直袖手旁观的韩亿,再忍不住了,当即厉声喝止道:“还请陆节度慎言!”
也就在这时,‘围攻’陆辞的这几位文官,才猛然想起眼前这位当年就前程无量的陆三元,以近乎被‘放逐’之姿,贬谪至秦州的原因。
这位可是连面对先皇都敢直言不讳的硬骨头,哪儿是什么好施压的人!
“无意冒犯诸位,”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方才还口出诛心之言的陆辞,很快又恢复了懒洋洋的模样,道歉时也很是爽快:“我年轻气盛,一时难想岔了,但仔细一想,诸位为朝廷呕心沥血,绝非这等隐私卑鄙的小人。”
被‘年轻气盛’这一词结结实实地堵回来的吴奎一噎,气哼一声,别过头去。
陆辞慢悠悠道:“只是我愿相信,却难保旁人不会这么想。”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282节
韩亿面皮抽搐一下,实在不认为在这擅长逢场作戏的满朝文武中,除了越发油滑的寇老西外,还有哪位会这般‘想’:“那陆节度的意思是……”
“你们不必插手,我自去重改一遍。”陆辞微微笑着,却以不容商榷的口吻,缓缓道:“你们所点的前二十,我不做任何更改,但我选的前二十,你们也不得插手。最后这四十份卷子,一道重新封弥,送去御前,就由陛下亲自定夺好了。”
众人面色各异,但经陆辞刚那‘口无遮拦’的狂劲,倒是无人愿正扛陆辞的锋锐了。
加上陆辞还承诺,他们所拟的前二十会被原封不动的送去,甚至为在一直偏心陆辞的官家面前确保公平,会把四十份卷子重新封弥一道……
1...154155156157158...2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