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放鸽子
“不必多礼。”陆辞亲昵地拍了拍柳七的肩头,莞尔道:“毕竟陆三元薄情,将柳娘子留于京中独守空闺,竟是长达数年之久。若无诸位开解,柳娘子怕是早杀到边关去,也就无我这几年的安生日子了。”
不料陆辞如此风趣,众人当场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柳七:“……”
以陆辞作节度使、那撇开其他补贴不算,单俸钱就已高达四千贯的禄金,还真不会将邀请十几个馆职官员往樊楼一聚的那点开支放在眼里。
哪怕他们奋力推辞,陆辞还是微微笑着做了这一主张,将满脸写着不好意思的一干人领樊楼去了。
因有陆辞这一既是生人、又是大员的在场,原想着痛痛快快放纵一场的馆职官们,哪怕明知对方亲和得很,不觉多拘束,也不了较为注意自身形象。
于是往年宴饮上的放浪形骸,这回是半点影子都无;原定要召几名官妓饮酒陪坐的念头,更是消散得无影无踪;就连醉意上头,吟诗作赋时,也下意识地不乱作轻狂叛逆态,而是起了想让曾连中三元、名满京师的陆辞点评的心思,绞尽脑汁,正儿八经地写些诗作来……
陆辞虽知他们或多或少地因自己的存在,而有所敛本性,却未对此做出任何应对来。
他自始至终,只噙着云淡风轻的微笑,以一种放松得近乎慵懒的姿态后斜斜往后倾倚着,一手撑着下颌一侧,一手漫不经心地把玩着酒盏,既优雅,又从骨子里透着令人挪不开眼的风流。
无人看出这位不时点头、好似赞同他们一般的陆节度,此时此刻,其实很是心不在焉。
他们一边暗暗跟彼此较着劲,一边下意识地模仿起了陆辞的仪态,一边还不顾‘同僚之情’,相互争锋。
就连柳七都难得地旁观者清,很是看不下去了,怀着万千感慨,偷偷同陆辞咬耳朵道:“好一个招蜂惹蝶、罪孽深重的陆三元啊!”
“胡说。”一向由他开些乱七八糟玩笑的陆辞,这次却将眉一挑,微肃神色地纠正了他:“我为人可规矩清白得很,休要拿我清誉说笑。”
要是从前,也就由着柳七揶揄了。
但现在距离虽远,自己却到底是有家室的人了,怎么好让些风言风语传到本就有些不安、远在秦州的狄青耳里?
柳七先是茫然,再就是一副刚活吞了蝇虫的表情。
……啥玩意儿?
他一言难尽地看了陆辞一眼。
只有在想到自己跟眼前这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弱不禁风的斯文人’,却比他要‘凶暴’得多的小饕餮间的武力差距,为遭到‘殴打’,他才痛苦地憋住了更多的话。
尽管没像预想中那般喝得烂醉而归,这些馆阁官员仍在颇为仰慕的陆辞这名朝中大员的款待下,过得很是尽兴。
当酒意渐渐上头,他们为防在陆节度前丢脸,明智地陆续起身告辞了。
等他们舒舒服服地在家中睡了一宿,翌日一早还因宿醉而有些头痛,踩着时辰到了馆中,要准备忙碌时……
浑然不知,朝中已掀起了一阵阵狂涛骇浪。
却说在早早得知苏舜钦等人将筹办一场年末小聚时,便有不少未曾受邀在列者心有不甘。
但大多数人到底有着自知之明,知晓自己同那一些心高气傲的天之骄子交情不深,不好贸然开口,也就默默作罢,或是另作安排了。
偏偏有个姓李名定的官员,并无这等自觉,而是在久久未等来邀约的时候,主动迎了上来,询问席会的事宜。
然而李定在自认清高的馆职人眼中,名声却无论如何都算不上好,在眼里容不得沙的苏舜钦看来,无异于一一昧钻营、却无才华的俗人。
他当然不愿在宴中添这么一位扫兴的存在,当场就婉言拒绝了。
他拒绝时虽说地客气,但兴冲冲上去主动询问的李定,如何会不觉颜面扫地,自取其辱?
他面上虽装得大度,好似不以为意,心里却满是怨恨,更下定决心,死死盯住了毫无察觉的苏舜钦一干人。
昨日还在馆中时,他亲眼看见苏舜钦等人命小吏将库房里的旧纸清点称重,捆着一道送出馆门,卖给了事前约好的小贩,又听到兴致勃勃地商量着席间要请几名官妓来陪坐助兴,才不动声色地离去了。
为万一,他夜里又派家丁去打探了聚会的情况,确定苏舜钦等人当真往樊楼去,甚至还添了来寻柳七的朝中大员陆辞时,更觉兴奋。
若只是馆职中人吃喝玩乐,的确称得上人品微瑕,却不见得能掀起多大风浪。
——可要是陆辞这一堂堂节度使、应为官品楷模的御史大夫也掺和其中,那份量可就截然不同了。
只要能将这一大员拉下马的话,要致苏舜钦等人仕途于死地,又有何难?
李定按下满心激荡,又探听得一些聚饮的详情,却一直按而不发。
待宴毕,各人归家后,他才将耳闻来的宴中情形加油添醋,四处散布:道馆阁中本该清贵的官员们,却因听从朝中陆姓大员的唆使,私自盗用进奏院中的旧纸卖钱不说,还拿那笔公款公然去喝花酒,还与私自召来妓陪坐、与其同乐……
没过多久,这些有鼻子有眼的传闻,就顺利传入了一直留意着陆辞处动静的御史中丞韩绛耳中。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史上这事的原貌为进奏院案:
在庆历四年(1044)的秋季赛神会,按照宋人惯例,各个馆院都会准备酒宴,于是苏舜钦也将进奏院的旧报纸给卖了,换了几贯钱,邀请了进奏院的同僚和几位有交情的好友,到酒楼喝酒联欢,还叫了几名官妓歌舞弹奏,陪饮助兴。
当时的进奏院是负责刊印中央政府的朝报,然后分发给各地政府的。一年积累下来,往往有很多废报纸。卖废报纸赚不了多少钱,不够喝酒的花,于是这场酒席其实是个人凑份子,‘众筹’出来的。
恰好有个叫李定的官员,得知此事后,也跑来表示想参加这一场聚会。然而苏舜钦一直瞧他不上,拒绝了。李定便怀恨在心,四处托人打听聚饮的详情,然后加油添醋,四处散布,让流言传到了御史中丞王拱辰处。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299节
很快,王拱辰就上书弹劾苏舜钦卖公家旧纸所得公款召妓、开席会宾客的罪名。开封府调查清楚后,发现确有其事:苏舜钦等人,身为进奏院的长官,却盗用旧纸钱喝花酒,是为监主自盗;王洙等人‘与妓杂坐’(私自召官妓是被法律禁止的,只能作为官宴,且不能私侍枕席);周延隽和周延让等人则因服丧未除就参与‘妓乐’;王益柔则做了《傲歌》,谤讪周孔(里头一句 ‘周公孔子驱为奴’)。
于是在一群人的推波助澜下,‘监主自盗’的苏舜钦等人被削职为民;王洙被去除侍讲、检讨二职,徒知濠州;周延让监宿州税;周延隽降为秘书丞……所有参加宴席的人,都遭到了斥逐。
——
对此,我的看法是虽说卖旧物供聚会饮酒一事,似成惯例,但真要追究起来,违法的确就是违法,监守自盗的性质也颇为恶劣。因此就算令人同情,也难以说王拱辰等人攻击他们的事出无由。
另外有趣的一点是,在此发了大力的王拱辰还是苏舜钦的举主,也是最先举荐苏舜钦充当馆职的人,这次严厉弹奏,其实并无私人恩怨,而纯粹是‘喷子’履行职守,不讲半点私情而已。
(《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作者吴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125133)
第三百二十一章
御史对官员发起弹劾,向来无需关白长官,放在对陆辞一直怀恨在心的韩绛身上,更是全无顾及。
翌日早朝之上,韩绛就揪住了这一点,毅然攻诘起‘陆大夫身为御史台之长,却唆使苏监进奏院卖公纸,召官妓,开宴席,会直龙图阁兼天章阁侍讲、史馆检讨王洙等宾客’的诸多罪状了。
原本偷偷在台上打哈欠的小皇帝,在听得小夫子又遭弹劾时,不由一惊,连打了一半的哈欠都给了回去,下意识地看向了陆辞。
在韩绛一派的御史台官员慷慨陈词时,陆辞不仅好端端地站着,神色悠然又从容,嘴角还带着淡淡的微笑。
看他这反应,顿让作壁上观的文武百官感到几分微妙了。
陆辞究竟是不晓事重,还是破罐破摔,亦或是当真有恃无恐?
若换作他们,听到韩绛历数罪状时,恐怕都已经气愤地站出队列,不论是否有用,总归要自辩清白一番。
毕竟‘唆使’一词,用得很是刁钻恶毒,的确是难脱身的一个罪名——哪怕开封府真派人推查起来,在难有真凭实据,而是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也难有定夺。
虽包括上书的韩绛在内、都清楚典卖旧纸的真正主使定然就是苏舜钦本人,而根本不可能是自多年前迁走后,就极少涉足馆阁的陆辞指使。
可人心难测,更何况是危难当头:于身涉麻烦的苏舜钦而言,能有将脏水全泼到陆辞身上,换取自己逃过一劫的选择时,谁又能保证他还能保持本心呢?
哪怕他真有那高风亮节,将事悉数揽下,韩绛也肯定不会轻易放过拖陆辞下水的大好良机的。
陆辞不是没察觉到四周若有若无、还自以为很是隐蔽的视线。
他此时的云淡风轻,还真不是一些人揣测的佯装淡定,而当真是……没什么好怕的。
韩绛口中的所谓铁证,除了一些经不起推敲的有心人传播出去的流言、以及‘人证’外,真正能起一锤定音作用的所卖公纸,昨天已及时买回。
即便开封府在调查时,寻到人证,问出曾卖出的事实,也大可用一句‘粗心分错’来一笔带过。
一时的粗枝大叶与恶意去中饱私囊一比,所受的惩治看,可有着天壤之别。
等韩绛满是激昂地陈述完,狠狠瞪向陆辞,义愤填膺状时,陆辞才缓缓地迈步踏出。
赵祯眼里是满满的担忧,只在语气上装得公正无常:“事下开封府治前,陆大夫可有什么想说的?”
陆辞无奈笑了一笑,向官家微微一揖,风度翩翩地回答道:“下官当真不知,从何时起于韩中丞眼中,就连自掏腰包请新友故友稍作小聚,都得被扣上一顶唆使旁人监守自盗的帽子了。”
韩绛冷笑,正要开口相讥,直觉他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的赵祯将眉一皱,迅速打断了他:“好了。台官所言,朕尽已知晓。至于是否真有其事,还需先由开封府治推鞫,而不当过早去下定论。”
韩绛在脑海之中,本能地将权知开封府尹的那人名姓过了一遍。
——王曾。
想到是个同陆辞虽有些浅淡交情,但一直铁面无私,在朝堂上也是不偏不倚的人后,也就稍微放了心。
他清楚不宜过速的道理,在官家当着百官面没公然偏袒陆辞,而是委派了何时人选去真正调查此事后,也就偃旗息鼓,安安静静地退了回去了。
接下来,陆辞自是不会专程回头看他。而从前常好从身后数列的位置、暗中留意陆辞神态的韩绛,可就做不到这么淡定了。
只是饶是他用灼烫的目光一直盯着陆辞的脑后,也没能烧出一个窟窿来,好让他将这狡猾人的应对手法看明白。
陆辞全然未去在意韩绛的想法。
在散朝之后,他果断无视了小皇帝满脸‘我有话要说’的好奇宝宝表情,径直随队列出了大殿,又趁腿脚较慢的林内臣赶上之前,加快脚步,行至御史台。
或多或少地对韩绛捏住了陆大夫的话柄、且要在早朝上发难的消息有所了解的其他台官们,都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他。
陆辞安然沐浴在他们探究的视线中,手底下却一改前几天的慢慢吞吞,雷厉风行地处理了今日份的公务后,就倏然起身。
在四周偷看者受惊的注目礼中,他微微笑着点点头,随手把桌上的私人物件摆放整齐后,也就公然提前下班了。
之所以‘早退’,倒不是什么他要表达不满的肆意妄为,而纯粹是在开封府推查期间,为作避嫌或减轻影响,他都得‘退及私第’。
直到一切水落石出,尘埃落定,才能决定要以何等面目,重新现身。
对御史台的这份职事,由始至终都谈不上半分热衷的陆辞,自是丝毫没有新官上任才数日、就被台中官员弹得灰头土脸、不得不退避回家的沮丧的。
甚至对此感到几分求之不得——该别人头痛的由别人头痛去,他只需舒舒服服在家稍作歇息,俸禄却是照发不误的。
而且柳七在经历此事后,理应也能清晰地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日后遇到类似情形,不至于那么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了。
——陆辞所猜的确不岔。
馆阁不比朝殿,在经过昨夜的欢聚后,重回阁中,做休沐前最后一日的公务的官员们,但凡是出席了昨晚宴席的,都有轻度宿醉后的萎靡。
这些残存酒意带来的倦怠,在开封府的推鞫官们贸然而至时,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最先被带走问话的,自是韩绛弹劾的‘核心’,‘听陆辞教唆、贩卖官纸买酒’的苏舜钦等进奏院主监。
柳七看得心里一个咯噔。
还没等惴惴不安的他们把人盼回来,剩下的赴宴者们,也被一脸公事公办相的推鞫官们不卑不亢地传走了。
等涉及其中的人全被带走后,方才看得目瞪口呆的其他馆职官们,一下炸开了锅。
听着身边那些漫无边际、却无一个想到他头上去的猜测,一直装作专心抄写状的李定大感痛快,无奈不好明说以惹了众怒,只有悄悄得意地笑了。
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李定悠然地在纸上勾了一比,心神还放在耳畔的小声议论中。
同苏舜钦较好的那些官吏们越担心,曾被苏舜钦当面赠了一回奇耻大辱的他,心情就只会越发的好。
至于被牵扯其中的陆辞……
李定冷笑一声。
若是真英才,岂能不遭妒?
他权当一回小人,也好让这一自出仕途来,就一帆风水的好命‘文曲星’吃一回苦头,知道知道厉害。
一群馆阁任职的清贵们,自是暂还未知,身边竟有李定这种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的小人的。
等他们难掩不安地被开封府的推鞫官陆续请到府中,又各自隔离开来问话,同样的问题翻来覆去问了十数次,见答案无误,才稍有休息的闲暇。
得到清一色的口供后,作为参知政事,此时权知开封府事宜的王曾不由挑了挑眉,询道:“这,当真无人串供?”
这群理应毫无防备、又是被馆阁同僚揭发私售官物的要命罪行的年轻郎君,怎会全答出了‘昨夜宴饮,皆由陆节度私出,并无一分一文取自卖纸所得’的话?
反而是是否真有‘卖纸’之事上,还存在一些让他心下了然的小猫腻:有斩钉截铁回答未卖的;有回答说不清楚的;有回答说卖了又买了回去的;有说是卖错了的……
更有人言之凿凿道,苏舜钦原本已将纸卖出,是听了陆节度的劝说,才了一番周转,重新将纸给买了回来。
王曾颇觉有趣地笑了笑。
他直觉这话的真实性最高,但陆辞此举的用意,就有待思量了。
难道这个陆狡童,还真有未卜先知,或是逢凶化吉、趋利避害的本事?
韩绛与陆辞很是不和之事,虽称不上尽人皆知,但也有够多人心知肚明了。
从陆辞走马上任的那日起,就多的是人等这场‘内讧’的好戏。
韩绛要针对陆辞发难,必定是打着一击必中,一中必伤的主意。
既要打个出其不意,又哪儿会让陆辞提前知晓?
虽说台官不当公报私仇,捏造流言祸害百官,但心中是否有怨,除天知地知之外,就只剩本人知晓。
韩绛真要一遍口口声声地自称不偏不倚、绝无私心,一方面死死盯着陆辞过错,动堪上书弹劾的话……
哪怕尊贵如官家,也不见得有办法应对。
不过韩绛也不是个蠢的:虽说御史行事可捕风捉影,但要是三天两头去寻些无力的由头弹劾的话,哪怕哪天是真有其事,官家恐怕也会敷衍了事,不予细究,只例行公事了。
将这一干弱不禁风的馆阁官员都问过数圈后,王曾并未放人回去,而是将人送去事前布置下的一间间庭室里,隔开躺下,稍作歇息,就等着明日再问。
毕竟还未定罪,且这里皆是清贵的阁中人,要是事没审出来,反而将人折腾出个好歹来,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王曾将又惊又饿的这群人安排好后,便派人将陆辞客客气气地请了过来。
陆辞一进屋,丝毫未察觉到预料中的剑拔弩张的气氛,倒是有一盏倒好的热茶放在木桌朝外的一面。
朝内的一面也摆着一盏,王曾心不在焉地将手搭在上头暖着,头微微侧着,望着窗棂的方向出神。
听到陆辞的脚步声,王曾才回过神来,淡淡地看他一眼,面无表情道:“坐。”
第三百二十二章
王曾既主动开口招呼,陆辞当然不会坚持傻站着,而是从善如流地坐下了。
在正对着王曾的长椅上落座后,他就神态自然地将那盏还冒着热气的茶汤拨到跟前,微微俯首,嗅了一嗅后,叹道:“好茶。”
“过奖。”王曾淡淡一笑:“我沏的。”
陆辞莞尔道:“虽遭了弹劾停职这一劫,却能让我有这难得口福,也算不亏了。”
“休要油嘴滑舌。”
王曾睨他一眼,浑身也由方才刻意营造的刻板冷肃,到渐渐放松下来的状态,毫不留情地揭穿道:“真正担惊受怕的,恐怕只有里头那些人。至于对你而言,怕是连一场虚惊都算不上吧?”
在审问过那一干馆阁官员后,王曾哪里还不清楚,不论陆辞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此事有利于对方的证据万般确凿,而台官们拿来攻诘的由头则是毫无依据,将不攻自破。
可想而知的是,在一番例行公事的问话、记录和上书陈述后,所谓‘麻烦缠身’的陆辞很快就能一身轻松,官复原职,保不准还能让小皇帝心疼一阵了。
陆辞笑容平静:“好歹同韩中丞共事那么些时日,多少猜出,能令他近日魂牵梦萦、念念不忘,夜不能寐的,恐怕还真只有区区在下了。”
陆辞虽未明言,但大致情形如何,王曾自然不可能猜不到。
“他确实有心算计,却因错估了你,反被技高一筹的人戏耍一通,之后好一阵子不说灰头土脸,也难有神气了。”王曾摇了摇头,被他这促狭得很的话给逗得失笑:“你这些话,可莫当着他面说。”
陆辞颔首:“那是自然。”
王曾将陆辞唤来,除进门时的故意做戏外,之后便只是一场偶有闲谈的静坐。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300节
待时辰差不多了,王曾令人将陆辞领去空室,暂留一宿,好容他在翌日一边陈明上书,一边派人一一核查。
在起身送走陆辞前,王曾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以一种既有稀奇,也有惋惜,还有不解的口吻询道:“摅羽人缘甚佳,交游颇广,我早有耳闻。只是你思虑再周,自身有时且难顾,更遑论代友人提防。哪怕你不觉心力交瘁,对方也愿领情,迟早也有鞭长莫及的时刻,届时你又当如何?”
扎闻这话,陆辞不意外。
王曾待人向来淡淡,不与设朋党者深交,这一通话下来,虽是好奇居多,却也有交浅言深之嫌,不似他平时做派了。
微感怔然过后,陆辞抿唇一笑,坦然做出回答:“王参政误会了。即使为人父母,也断无照顾子女一世的道理,更何况我只是柳兄他们一区区友人?”
王曾轻轻一笑,显是质疑他这话。
“不瞒王参政,”陆辞也笑,坦荡道:“这回我之所以这般心思,主为自保,二来,是求力所能及下的一个问心无愧。”
他既无意愿,也无可能无时无刻不替友人们挂着仕途上的心——更别说他从来就不曾有过‘算无遗策’的狂妄。
这回是在目所能及,力所能及之内,且他也将受牵连。
那略微点拨一二,又有何不可?
友人们待他以诚,他亦以真心回馈,日后各人命数究竟如何,还得看各人的了。
王曾轻轻点头,不再言语。
陆辞让人领入小室后,先打量了四周一番。
到底不是将他们当阶下囚对待,而仅是传来调查问话,是以除了防备他们交流串供外,开封府当然不可能对他们滥用刑罚。
看着这暂时栖身处的条件,陆辞满意地点了点头。
——不错。
他因受船舶司所害,当年身陷牢狱时尚且安之若素,更何况是人皆客客气气的开封府?
既不需忍饥挨饿,也不需挨寒受冻,甚至因担心将这些体质孱弱的文官们给冻坏了,小吏们还按照上头吩咐,给各个屋子都配了一个小炭盆。
炭火忽明忽暗,小室暖融融的。
陆辞先将木窗稍开一道换气的小缝,才悠然自得地坐在了小床上。
哪怕一片寂静,既无人可以交谈,也没事可以解闷,他也不觉愁苦,只安心闭目养神。
只唯独有些想念,上回与他一同身陷囹圄、却青涩可爱地处处照顾他的小恋人了。
——也不知狄青如今如何了,是否已平平安安地到了秦州?
思及小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陆辞心中霎时变得一片柔软,唇角也不自觉地噙着微笑。
跟对滕宗谅和朱说充满信心的柳七不同的是,他深知这几位性情或是看似洒脱随和,或是内敛克己的友人,一旦涉及原则或自身理念,那立马都能化身头铁莽夫,哪怕撞个头破血流,也毫无犹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