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升官发财在宋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放鸽子
到头来,对陆辞轻描淡写地提出这一提议,还感到难以置信的,居然是平时最浪荡的柳七,和最正经严肃的朱说。
那恐怕是在他们二人的潜意识里,陆辞的形象堪称冰心无垢的缘故。
陆辞无奈道:“只是喝个小酒,顺道听个曲子,你们何必反应这么大?尤其柳兄,你在欢楼里听过的歌舞,怕是比我吃过的盐还多吧。”
看柳七已被堵得无言以对,朱说虽心里别扭,但也不愿扫陆辞的兴,便立刻点头附和了。
征得所有人的同意后,陆辞便唤来背着干净白巾子到处走动,随时准备听从客官吩咐的小二,给了五十文的小,请他将楼下凭栏的歌妓里,召两位上来。
那伙计忙不迭地应了,又小声问道:“不知客官属意,是哪两位?”
陆辞只想体会一下在北宋最大最好的酒楼里召歌妓来现场唱歌的感受,并非真好此道,更无任何相关经验,便理所当然地看向了经验最丰富的柳七和滕宗谅:“我对此一窍不通,就劳烦柳兄和滕兄帮着挑选了。”
柳七:“……”
陆辞还真没请教错人。
这楼下妓子,滕宗谅不认得几个,曾为其中常客的柳七,却真认得大半的。
他在朱说愈发逼人的注视中,硬着头皮推荐了印象之中嗓音最为曼妙的云娘和杏娘,陆辞就给欣然采纳了。
伙计很快将人领了上来,而一抱古琴,一抱琵琶,桃面杏眼,身形娉婷的两位歌妓一来,才看了陆辞一行人一眼,双眸就不禁变得闪闪发亮。
这可真是……太好了!
身为歌妓,她们当然也暗暗盼着能遇上出手阔绰、或是相貌俊美的好客官。
现这几位年纪轻轻就只身来了汴京这繁盛之地,除参加贡举外,缘由不做他想。
这么一来,他们身上除了年轻俊俏的标签外,就又多了层‘前程远大’了。
她们待客的态度,瞬间变得热情许多,尤其在妙目飞快掠过这几人后,这两人都毫不迟疑地将目光牢牢地黏在了气场最强、模样最好看、还眉眼一直含笑的陆辞身上。
真真是望之宛若神仙。
她们心里悄悄感叹着,哪怕郎君年岁尚小,一会儿给的赏钱或许不多,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难得得到满足,也不算亏了。
至于有些眼熟的柳七……
将近一年不见,而哪怕柳七在汴京徘徊流连于秦楼楚馆时,也多被虫娘等人霸占,鲜少会轮得到她们接近,甚至求词。
这会儿已忘得七七八八了,仅是感到几分眼熟而已。
柳七一脸麻木地看着她们全然无视了自己,只故作娇羞地朝陆辞献起了殷勤,询问他欲听什么曲子。
陆辞微笑问道:“你们可有推荐的拿手曲目?”
她们的相貌在那一群花枝招展、明媚照人的姐妹中,只称得上中等,但甚长于操琴歌唱,才自其中脱颖而出。
她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技艺,自是无比看重的。然而光有好歌喉和琴技还不够,还得紧跟流行的词曲,不得落于人后才行。
听陆辞这么一问,她们不由对视一眼,习惯性地抛了个媚眼,才回道:“近来从密州传了一首新曲子来,客官可要试着听听?”
她们也是歪打正着了:这一桌子人,大多都是密州来的,又是头回离乡那么久,能听到些乡音,自会天然生出几分好感来。
陆辞莞尔,点了点头。
得了这一笑的鼓励后,原还只有几分淡淡的跃跃欲试的云娘和杏娘,就一下振奋起来了。
在席地而坐、以便抚琴演奏前,她们宛若无意地撩起旋裙裙摆,摆出了最显妩媚的姿势来。
蓝染裙摆下那一晃而过的雪白长腿,瞬间让没见过这类世面的易庶和钟元看直了眼,差点没勾跑了魂,也让朱说面无表情地看向了别处。
滕宗谅挑了挑眉,无声地做了个‘哟’的口型。
被彻底忽略了的柳七:“……”
然而她们有意勾引的陆辞,在现代时不但许多见过比这隐晦百倍的招数,也见过无数比这直白大胆上百倍的,当然不可能被这点小心机和小手段所影响。
见状只心下了然,面上除了惯常的微笑外,仍无动于衷。
她们见他纹丝不动,也不气馁,反倒被激起几分斗志来。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61节
她们虽是合奏,但对视时都在彼此眼里看出了较劲的意味,是寸步不让的斗争。
特别云娘,甫一起指,就拿出了浑身解数,只望通过音律来打动这位特别合她心意的,既透着迷人的清高傲气,又不失优雅亲切的郎君。
然而那优美的旋律刚开始流淌,其他人尚未没反应过来,陆辞和柳七,就不约而同地咦了一声。
倒不是这曲子难听,只是……
太尼玛的熟悉了。
陆辞揉了揉眉心。
云娘不知情况,撒娇般解释道:“此诗为柳三变柳郎君为其赴考之挚友所作,名为《余与陆摅羽相知久矣因解而错失见证陆得解元憾甚作诗送之》,曲则——”
在众人艰难忍笑的注视中,陆辞面无表情地打断了她,客气道:“还是奏曲《春江花月夜》吧。”
云娘一头雾水,呐呐道:“……是。”
她们最善察言观色,此时哪儿还看不出来,这首最近被她们亲手改编、苦练了一阵子的得意作,恐怕是哪儿得这俊美郎君不喜了。
即使百思不得其解,身为为得赏而来的歌妓,她们只默默应下,当真修改曲目,改奏了一曲毫不应景的《春江花月夜》。
不得不说,能得流连市井、遍览群花、眼光极高的柳七一句褒奖,她们的琴技和歌喉,果真一流。
平心而论,要没有之前那小插曲的话,如此一出技艺湛,曲调优美,歌声婉转的美好歌乐,定能叫在场之人听得如痴如醉,说不准还要词兴大发,作上一首新词。
然而,只要一想起此时一脸漠然地欣赏着歌乐的陆辞,方才乍闻柳七为其所作的那首诗被编成的曲时,面上瞬间流过的茫然无措……
即便是最为正经厚道的朱说,都有些忍俊不禁。
陆辞没了兴致,在一曲《春江花月夜》奏毕后,他就给了赏钱,将云娘和杏娘给打发走了。
佳人一走,包厢里的柳七等人就再不忍耐,捂着肚子哈哈大笑起来。
陆辞淡淡地瞟了瞟柳七这个笑得最张狂的始作俑者,无奈地自嘲道:“看来这丝竹舞乐,还不及我亲自上阵来得娱人啊。”
听了陆辞这话,刚没忍住唇角上扬的朱说不感到一些愧疚,忙敛了笑弧。
为了岔开话题,他随口来了个祸水东引:“云娘杏娘所抚之琴,已使人心驰神往。却不知叫柳兄神魂颠倒的那位虫娘,琴技又是如何高明了。”
冷不防得了提名的柳七一噎,不悦地瞪了眼朱说。
换话题归换话题,何故拖他下水!
滕宗谅笑得浑身发软,趴在桌上一时间起不来,闻言又吃吃笑了,戏谑道:“虫娘最为高明的,怕不是琴技吧。”
钟会好歹成了亲的人,隐约猜到几分,轻咳一声,也就不开口了。
朱说虽觉疑惑,但直觉不是正经事,便也不感兴趣。
唯有易庶还沉浸在方才的美好演出中,忍不住追问:“那会是什么?”
滕宗谅对上易庶纯洁又好奇的目光,正感得意,就接触到陆辞略含警告的一瞥。
于是刚要开的黄腔,就立马被他明智地闭上了,还正色道:“这我如何晓得?正主就坐在这,还是直接问他吧。”
柳七不自在地挪了挪身体,微眯了眼道:“子京何必妄自菲薄?在我看来,你如此博览群书,想必也是个熟读《调光经》、《爱女论》的老手。”
陆辞见他们越说底透越多,不由在桌下踢了柳七一脚。
柳七瞬间会意,便果断住口,哼了一声,不再跟可恶的滕宗谅争下去了。
酒足饭饱后,陆辞也不忙带着众人前去瓦舍,而是在柳七的建议下,过问过伙计,然后一行人上到樊楼的第五层上,往外看去。
天色已晚,四周又有无数烛光辉映,根本难以分辨何为何处。
但即便是那里的灯火稍显零星,远不如市井间的喧嚣明亮,这几位刚从省试试场里出来、此刻微醺的年轻举子们,都忍不住感到几分心潮澎湃。
那是禁闱之中,大宋的核心,天子的所在。
也是他们寒窗苦读多年,梦寐以求的地方啊。
尽管他们曾经进到里头,匆匆来去,但时间不同,心境自也不同。
尤其在经历过艰难的省试后,即便只是遥遥一望,也比之前的走马观花要来得叫人憧憬。
暗暗激动的几人屹立高楼之上,俯视万千灯火,一时间感慨万千,皆是默默无语。
一阵冷风刮来。
只纯粹当参观名胜古迹、却毛也没看到的陆辞已丧失了兴趣,不禁紧了紧围脖,催促道:“夜里太黑,走了走了。”
况且再耽搁下去,容易着凉不说,他让樊楼厨房帮忙温着、预备打包带走、留做宵夜的红豆酥怕就要变得软腻了。
朱说如梦初醒,不生出几分羞赧来。
他离摅羽兄这宠辱不惊、脚踏实地的境界,果然还差得多啊。
作为每次猜陆辞心思猜得最准,只无奈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柳七,则是嘴角一歪。
果然在这小饕餮心里,遥望一眼宫殿禁闱的恢弘,还不如一碗香甜可口的红豆酥来得吸引人。
而被众人注视着的皇宫内院里,刚刚用完御膳、在御花园里悠闲散着步的皇帝赵恒,正巧就与内臣聊起了这期贡举。
“若我所记不错的话,省试便是今日考完吧?”
赵恒随口问道。
内臣对这问题有些意外,还是赶忙答道:“回官家,正是今日考完第三场。”
赵恒淡淡地嗯了一声。
尽管近来都沉迷炼丹修道,炮制天书,甚至封禅大赏,对朝中南北派系之争,他还是颇清楚的。
在前相寇准一贯强势的拥北表现下,南地来的臣子曾有段时间举步维艰,除了得到皇帝青眼、能被破格提拔的晏殊等人,其他南人即便考取了功名,做上了官,也能被寇准给生生卡在升迁这一步。
直到寇准被罢,王钦若渐受重用,才慢慢有了改善。
并且,在提拔晏殊和王钦若身上得到甜头,又意识到寇准的跋扈骄矜后,赵恒也不似以往那般,对盛行的偏见听之任之了。
为稍作平衡,他在这回任命知贡举的考官时,就将此纳入了考虑之中。
主司刘筠固然为北人,安抚了朝中北地臣子的心;但增设的两位副司,则都为南人。
依着三级评定制度的原则,主司想要一意孤行的话,两位副司若一同反对,他并无法如意;而两位副司要想联手架空主司,亦不可能。
而皇帝这一手阳谋,的确叫刘筠颇受掣肘。
在批阅试卷时,他很快就通过那虽不完全一致、但风格大抵相同的整洁字迹,基本上确定了这份糊名试卷的主人为陆辞的事实。
出于私心,以及对陆辞本人的欣赏和看好,即便这卷纸上的内容只是中等偏上、偶有亮眼的程度,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全批了‘上次’。
毕竟单是陆辞年仅十六就已夺得解元,省试中也能有稳定发挥的这两点,就足够看出他以后必定前途无量了。
皇帝一直以来,就颇爱通过提拔青年才俊来彰显知人识明的本事。等放陆辞高名进入殿试中,最后的等次,定也不错。
要是从此能让朝中又添一北人,他也心满意足。
然而他怀有私心,欲给陆辞增光添,而同样早早留意了陆辞的优异表现、警惕着他的北人身份覆考官们,同样也有自己的算盘。
好不容易叫鄙弃南人的寇准做不成宰相,难道那么快就又叫北人嚣张妄为?
他们同样通过陆辞公卷中表现得颇具特色的字迹,顺利地判定出了卷子归属。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宫中灯火零星:
之前注释里说过,从樊楼楼顶,可以看到禁闱之中。
亦有文载,宋时宫中远不比民间来得热闹,就连宫里人都忍不住感到羡慕。
宫人因曰:‘官家且听,外间如此快活,都不似我宫中如此冷冷落落也。’仁宗曰:‘汝知否?因我如此冷落,故得渠如此快活。我若为渠,渠便冷落矣’”(《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2.“调光经”“爱女论”,换成今天的说法,大约可以叫作宋人总结出的“把妹秘诀”。“调光经”告诉男孩子,遇上了心仪的女孩子,当如何上前搭讪,如何博取对方好感,如何发展感情:要“屈身下气,俯就承迎”;“先称她容貌无只,次答应殷勤第一”;“少不得潘驴邓耍,离不得雪月风花”;“才待相交,情便十分之切,未曾执手,泪先两道而垂”;“讪语时,口要紧,刮涎处,脸须皮”;“以言词为说客,凭色眼作梯媒”;“赴幽会,多酬使婢,递消息,厚赆鸿鱼”;“见人时佯佯不睬,没人处款款言词”。(《活在大宋》)
3.从真宗初年开始,一直到神宗期间,省试试卷采取的都是三级评定制度:先封弥卷首,宋知贡举官考校,等他定等第后,再讲所考等第封弥,然后送覆考所覆考。最后再由知贡举官‘参校得失’,确定去取,搞下。
4.这会儿的宰相是王旦,寇准被罢相了,不过目前做的是枢密使,还在朝中,也是很有话语权的(《宋代政治史》)。
第六十五章
判定此试卷所属为陆辞后,他们心弦一下提起,紧张地审阅起这数十张试卷来。
读完之后,他们一直提着的那口气,就不知不觉地散了。
就这几篇中规中矩的文章……压根儿就不足为惧。
哪怕摒弃南人对北人的偏见和敌意,这诗赋固然做得漂亮,但策论的文理方面,却犯了避重就轻、引据不到的明显缺陷,还写得有些仓促,使其挠不到痒处。
只能当得起‘比下有余,比上不足’的评价,而完全和‘惊艳’沾不上边。
这对他们而言,显然更好。
要是盛名在外的陆辞,此回省试中写得一手叫人判案叫绝的秀丽文章,他们还联手将分数压低的话,势必遭来北人的不满。
若被御史台的人盯上,把他们小心思公之于众,加以弹劾的话,那才更叫人焦头烂额。
如今这样,就好办多了。
二人虽分居二室,却有着将陆辞的评级压下的默契。
在读过几遍后,他们就毫不客气地写下了简单评语,将缺点放大和强调后,皆给了“中次”的评级。
毕竟这一届举子们多在偏重时务的策论命题上折戟沉沙,就把这份放平时只能道句尚可的作品,给生生衬托出来了。
这评级虽略微偏低,但他们心知肚明的是,自己有意拉低,而身为主司的刘筠势必也有意拉高对方的分数。
做最后评等时,刘筠纵为主司,也必须将他们的意见参校在内,做出折衷。
这么综合下来,八成是让陆辞以‘中上’的定级,进入最终的榜单吧。
他们自不像寇准在针对被张知白举荐的晏殊时,表现的那般好恶分明、凡事不留一线。
要是阻挠时用力过猛,把这么一个注定前程似锦的郎君得罪透了……不但容易被捅出去,达不成目的,还将塑出死敌。
只略微压低的话,倒能托说是‘批卷人各不同,权衡莫当于人心’之故,亦可自辩。
这么想定后,他们心里安定许多,将批阅好的陆辞卷子放在一边,等其再被送去知贡举官处确定高下了。
还埋首于初轮考校的刘筠,对此且还一无所知。
七千多人的试卷堆起来可谓浩如烟海,他日以继夜地批阅着,也直到了二月上旬,才终于批到最后五十份。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62节
在翻到‘焨’字号卷时,饶是满心疲惫,刘筠在草草读过几页后,还是忍不住‘咦’了一声。
在短暂的错愕后,他不假思索地立马翻回卷首,亲自核对了一遍封弥的字号。
确定没有人粗心大意地将公卷混进来后,他却是愣在当场,更觉不可思议了。
这怎么可能?
哪怕只是粗略几眼,也能轻易看出,这份游刃有余的妙,就基本是跟限时紧迫的试场绝缘的。
毕竟公卷是举子本人将自身的得意作集齐的锦绣,多是灵感乍现时的华,而非是临场的发挥。
跟其他人的水平,就完全不在同一线上。
刘筠内心满是疑惑不解,还是重新读了下去。
只是这回再读,就比之前的草草浏览要细得多了。
若说第一试的诗赋,已出得足以让人神一震,想要反复咀嚼的话……
那么第二场的策论所答,就彻头彻尾地透出笔者的学识优长,不论是从容文笔,还是纯词理,或是周密才思,都能读卷者带来一场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的享受了。
刘筠已竭力以最挑剔的目光去审读它,但还是不由得越读越入迷。
他故意出的那四道难倒无数举子的时务策,却如成了此人的登云梯一般,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征引注疏时轻松如信手拈来,阐述观念时字字铿锵,文辞润色时考究秀美,罗列观念时井井有条……
他阅卷七千多份,竟是无人可以比伦。
读到最后,他便敢肯定,哪怕拿它与过往省试中的优秀篇章相比,它也能脱颖而出,绝对称得上是群萃中的上佳品,足以被拿来当做后面人破时务策的典范。
更别说是放在因命题剑走偏锋,而导致绝大多数人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发挥不佳的这场省试里了。
这差距被无限拉大,用粗鄙点的比喻,简直是将一只绚丽夺目的凤凰,放在了一群灰头土脸的草鸡里头。
只要读卷人不是瞎子,都不可能看不出这份试卷的出众特异来。
这人究竟是哪儿冒出来的?
刘筠怎么都想不明白。
观这绝妙笔力和妙控制,就知不可能是单纯侥幸。
他在读第三遍时,才留意到了一处让他惊讶无比的细节:因天气寒冻,墨砚极易胶固,偏偏举子文思容易迟滞,一旦如此,就需搁笔沉思。
只耽误这么一会儿,薄薄一层墨汁就已被冻住,不得不再次研开。
这么一来,就导致了写于纸上的字中,墨汁浓度不均,色不允的情况。
但在这人的卷子上,浓淡厚薄程度却是叫人惊心的始终如一,显然写时就是文思顺畅的一气呵成,除此之外,绝无可能在墨汁冻结前完成整整一篇。
这样的人,之前怎么会默默无闻?
是故意藏拙,还是……
刘筠将它反反复复读了几遍,一颗心也越来越沉。
他记忆力还算不错,但在草草翻阅过那堆积如山的公卷后,除了最为出挑的陆辞能值得他稍微神外,就根本不会刻意去注意其他人的字迹。
这人究竟是谁,已经不甚重要了。
于他而言,重点则在于,有这份万分醒目的珠玉在前,其他试卷,已被衬托得黯淡无光。
除非他蠢得要将身家性命交待出去,就不可能昧着良心做出把陆辞的那份评为‘上次’,而把这份列在其下的授人把柄的事来。
别说陆辞与他非亲非故,只因同是北人才多了几分亲切之意了。
哪怕是自家息子,也绝不敢这般胡来。
刘筠深深地叹了口气,在不死心地又将整份卷子通读一回,愣是找不出半点错漏后,果断回到卷首,毫不犹豫地落下了“上次”二字。
——这是从他手底下出来的第二个‘上次’,也是给得最心悦诚服的一个。
可惜啊可惜。
他原还想为北人多一省元来,但有这么一头拦路虎在,陆辞今回显是无望了。
刘筠此时受到的莫大震撼,不久后也被那两位覆试官所遇。
只是他们在错愕之后,就转为了欢喜:有这么份无比优异、堪称当之无愧的第一等作摆着,如若刘筠还胆大妄为地想将陆辞之作捧为榜首,那无异于自寻死路。
正因如此,在不知此人身份,只肯定其非陆辞的情况下,秉着妨碍刘筠的心思,他们也无比痛快地给了“上次”的评等来。
十日之后,便是第三轮评定。
拆了前两次的评级封头的试卷,又重新回到刘筠手里。
在做最后参校时,刘筠却还惦记着那份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的卷子,连之前还颇欣赏的陆辞那份都顾不上了,径直翻到最底下的,找出了‘焨’字卷。
见另两位副司,皆评了第一等的‘上次’,加上他自己的初回评等,竟是毫无争议的清一色‘上次’时,他心情虽略微复杂,更多的,却是感到几分如释重负。
罢了罢了,就这样吧。
既然陆辞那份注定得不到榜首的位置,刘筠颇有几分意懒,也未太过在意那两人给的“中次”评等,直接按着条例做了取舍,就让它得了第二等评级的“中上”了。
和绝无仅有的那位三连‘上次’不同——两位覆考官显然也跟刘筠一样爱惜羽毛,不睁眼说着能有人与它比肩的瞎话——被评为‘中上’的人虽极少,但也有个七八位。
不论如何,榜上的名次,也算极靠前了。
这次省试的难点,显然在于策论,而不在诗赋。使大多数举子落入象征着黜落的第五和第四等的,基本都是在时务策上大失水准,或是根本就因时间不够,而未能完成。
1...3334353637...2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