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升官发财在宋朝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放鸽子
说到这,他还把钟元从头到脚打量一遍,就默默打上了一个‘愣头愣脑’的标记,笑道:“郎君不妨也买份回去,正如方才那位客官说的,不论是沾沾才气也好,喜气也罢,单尝尝味道,也不错啊!”
被这蹭热度的店家一通忽悠,钟元不知不觉地就掏钱买了一份。
而在钟元被人忽悠得乱买东西时,陆辞的房门忽被敲响了。
他扬声请人进来后,却意外见到,来人竟是滕宗谅。
陆辞微讶道:“滕兄有何贵干?”
“无事。”
滕宗谅轻咳一声,将一张叠好的纸放在他书案上,就默默退出去了。
陆辞不解地展开一看,见是一首新诗,名为《贺摅羽弟省试夺魁》。
他通读一遍,自能看出其中用心,不由万分感动。
片刻后,似是约好一般,朱说也来了。
他同样放下一张叠好的纸,不等陆辞多问几句,就已羞赧地溜了出去。
陆辞眼皮一跳,略微有了预感。
等打开一看,还真又是一首《贺摅羽兄省试夺魁》。
字迹很是端秀,措辞讲究优美,读起来舒服流畅,是一篇充满诚心实意的佳作。
但陆辞虽也感动,却多了几分微妙了。
等不久后,柳七也大摇大摆地进来,笑眯眯地放下一张纸时,陆辞哪怕还没摊开,也能猜出纸上标题了。
果不其然,又是一首《贺摅羽弟省试夺魁》。
陆辞面无表情地看着三首在标题上如出一辙的贺诗,起初的感动,此时已是荡然无存。
——这三绝对是约好了,拿他在打擂台吧。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赐进士食三品,赤焦肉饼二枚,天花饼二枚,羊肉饭一盂”——《钱塘遗事》卷一零《赴省登科五荣须知·择日唱弟》
2.殿试考试内容只有诗赋论。(《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
3.省元以及前十都可以升甲(《长编》卷一二一)
第六十九章
今岁贡举省元最终花落密州的消息不胫而走,远比陆辞报喜的书信要更早抵达家乡,传入了陆母及书院几位恩师的耳朵。
陆母乍一听闻此讯,整个人都是懵的,连手里着的钱串掉在了地上,都宛若无觉。
非是她小觑陆辞,而是陆辞惯来的表现,一直给她于学院中水平仅在中上的印象。
不久前虽中了解元,但她在惊讶之余,很快又听信了陆辞信誓旦旦的说法,以为是运气的成分居多,是以虽然喜悦,也未太寄希望于省试。
不想陆辞不声不吭的,却是一鸣惊人,接连摘下了解元和省元桂冠!
须知在偌大密州城里,与陆辞交好的人遍布各个阶层,堪称数不胜数。
哪怕是与他素未谋面,更未打过交道的,也受身边人影响,对他颇具好感。
此讯一出,四周瞬间哗然,就如一滴冷水落入了沸油之中,倏然激起欢声阵阵。
哎哟喂呀,那个他们认识的陆郎君啊,竟是连中了两元!
那可是两元!
解元也就罢了,他们老早就知道,这密州城里就没个能与陆郎君比肩的。
省试却不同,那可是诸路州府监军的才俊云集的地方,七千多个人一块儿考的,愣是叫头回参试的陆辞给夺去了榜首!
这可太给密州人长脸啦!
那些个平日与陆辞熟识的,此时更是不得了了,一个个扯着嗓子,跟身边人兴高采烈地吹起牛来:“我一早就知陆郎君绝非池中之物,你也不想想,要是个寻常资质的,能那么小年纪就攒下那么大的家业么?”
刚巧旁边那人也认识陆辞,高高兴兴地也道:“平日我见夫子们对他可喜欢得紧,去年中解元时,还专门下山来哩!这回可更不得了啦!”
“我那回还在醴泉寺庙会上,只用了区区几十文,就让省元给我做了一篇诗作!”两人边上的路人也不甘示弱,喜滋滋道:“往后不说留作传家宝,也得等着给小郎沾沾才气。”
这一声出,成功引来周边人羡慕阵阵。
“往后再论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怎么着也该算上咱这儿一份吧?”
“那是那是,”诸人对此深以为然,一脸骄傲道:“别地方的人再能耐,还能出似陆郎君这样的么?”
这可是十五岁的两元!
而在解试中就落榜了的士子们,目睹着这一片洋溢着欢乐的市井,书自然也读不下去了。
在感叹老天不公,考官有眼无珠,自己时运不佳的同时,又忍不住酸溜溜地想:这下那陆辞啊,可真要逢雨化龙,从此腾云驾雾了!
明明陆辞就要身价非凡,再不可能与他们几有云泥之别,不可能再如之前那般随便打交道。
却不知这些市井小民在高兴什么,还一昧地将陆辞当自己人看。
不管他们如何怄气,集市上的人群在跟彼此吹完牛,自顾自地高兴完后,又还觉得缺点什么。
陆辞本人不在,终究少点味道啊。
也不对,陆辞虽不在,但陆母却是在的啊!
无数人幡然醒悟后,纷纷丢下手中活计,涌去陆母摊档前,非得亲口向她道贺不可。
陆母晕乎乎地接受着这些或是熟悉、或是陌生的人的道贺,而很快也赶来的钟母,则善意地笑着,帮忙拾行当。
得了这偌大喜讯,哪怕是真正迷上了打理店铺、做生意来挣钱的滋味的陆母,显然也无心再忙乎这些事了,而得回家缓缓才行。
钟母虽得知爱子钟元落榜,难有些小小失望,但自家儿子水平如何,她还是知晓的,在早有预料的情况下,很快调整过了心态来。
而陆辞的高中,让她惊叹之余,又忍不住生出几分与有荣焉来。
尽管识得陆辞的人,都能看出他为人中龙凤,器宇不凡,但也没人想到,仅仅初次应举,他轻而易举地就一飞冲天。
从此注定平步青云,拥有锦绣前程了。
钟母亦是如此。
若说她从前只是看好陆辞,因此希望儿子能与其交好,自己也不吝于给予陆母帮助的话,现在她则清楚地看出,哪怕等到陆辞衣锦回乡那日,他们两家人,也绝无可能再有处于同一阶层的一日了。
不论如何,她可是亲眼看着陆辞长大,两家人还一度做了这么长时间的邻居,单凭这份情分,就非同一般。
只可惜儿子不甚争气,只顾玩闹蹴鞠,而未专注学业上来。
否则就看陆辞提点钟元的尽心尽力,但凡钟元能认真一些,都能受益匪浅,说不定此回就不会铩羽而归了。
没看到平日对陆辞的话白板听从的朱姓郎君,此回就同样以十六的虚岁,登了省试的榜么?
钟母心里万般遗憾,对上还恍恍惚惚的陆母时,则在往常的亲热中,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讨好:“我看你这铺席啊,今日也没法好好开了,还是回去歇息吧。”
陆母看着这没完没了地涌来恭贺她的人潮,不禁揉揉眉心,也有些发憷,索性接受了她的好意建议。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67节
等回到家中后,陆母不知所措地在厅里转了几圈,浑然失了主心骨的茫然。
她下意识地想问儿子的意见,却猛然反应过来,对方并不在此,不由很是惆怅。
是了是了,辞儿素来最珍重书院里的那几位师长,这么大的喜讯,不管他们是否也听说了,还是得差人告诉一声才对。
陆母赶紧派女使出门捎信。
结果女使一打开门,一下就被猛然涌入的人群,给无情地挤到了边上。
这么一堵结实宽大的木门,竟差点都被门外等着的冰人给挤破了。
陆母虽应付得手忙脚乱,但她还是记得清楚,辞儿出门前千叮万嘱,关于他的婚事,莫要应任何人的这点。
于是哪怕这些受城中富商巨贾和官户人家的托付,舌灿莲花,以重聘求此前途无量的前途快婿的冰人快磨破了嘴皮,她也始终没有松口。
而为了打动这位摘得两元、不久后就要成为炙手可热的朝中新贵的陆辞的母亲,这些冰人思忖着一旦事成后自己能得到的丰厚报酬,不但展现女方条件时更加急切,说着说着,居然就在陆家公然和彼此大打出手了。
陆母看得头昏眼花,干脆以此为由头,让健仆们把所有人都请了出去。
刚把吵吵嚷嚷半天的冰人们请走,匆匆忙忙下山来,红光满面的夫子们,背后还跟着路上遇见的女使,就进屋来了……
看着治下州城竟因一人得了省元名头,而闹得沸沸扬扬,热热闹闹,这等过节一般的奇观,连知州李炳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他往窗外望了好几眼后,忍不住感叹:“别的不说,单这得人心的本事,这位陆省元的日后发展,都差不到哪儿去。”
通判王祀亦是感慨万千。
哪怕陆辞还未至殿试一步,也未得一官半职,这两人都已经开始羡慕起他了。
倒不只是羡慕对方年纪轻轻,就得了两元的风光。。
风光都是一时的,更叫人称羡的,还是大宋律例上写得明明白白的‘殿试头三名和省元初次任官,可以不必宰邑’。
而且进士列甲靠前者,多得圣恩留在汴京不说,升迁还堪称神速。
最后能官至宰辅的,几乎无一例外是进士登科的出身。
哪里像他,在地方兢兢业业,辗转多处,苦苦积攒业绩,只为能按部就班地升迁,得以早日回京。
“不过这位陆省元,”李炳忽想起什么,在案上翻找起来,很快找出了一个月前的那卷报告来:“便是给出活水建议的那人?”
王祀正是主持此事之人,立马答道:“正是。”
陆辞当初将自来水系统的修建方法以题壁诗的形式,写在了亭台之上,自然引来了官府的注意。
尤其王祀,只看了几眼,就得出此策可行的结论,立马上报给了知州,恳请着手。
按此策所列的那般,需要的人手并不多,开销亦小,益却是好几代人能享受到的,自然值得一试。
然而当时的知州还不是李炳,而是一心想着混日子的林琦。
他虽得了王祀汇报,但只搁置一边,始终秉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
直到今年年初,在这位上致了仕,才轮到李炳被调遣来。
李炳自然不甘心一直待在这位置上,一心积累政绩,大张旗鼓地植树造林。
王祀原已有些心灰意冷了,见状才燃起些许希望来,旧事重提,果然就得了李炳的痛快采纳。
对这种失败了损失不了多少,成功了却得不小功绩的好事,他当然是不会错过的。
王祀立马组织人忙活起来,很快就将自来水系统修建得像模像样,让水道一下覆盖了三分之一座密州城的民居。
见那些人家受益,其他未被覆盖到的,也忍不住来上请了——要能一劳永逸,从此都可以随时用干净的活水,他们当然不想再从挑夫处买些死水。
不是每家每户都钻得起私井,也不是每处都凿得出水的。
但这引水的系统,瞧着只是用竹子为基搭建的,开销肯定比凿井要来得便宜。
对百姓的请求,李炳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王祀就忙得热火朝天了。
因知州尝到了甜头,这次派了更多人手出去,成效也十分可观。
三个月过去,除些犄角旮旯的小地方,或是大户人家坚持用私井供水外,绝大多数密州城人,都能在家里用上以竹子修建的供水系统送上的山涧清水。
李炳还琢磨着,再观察些时日,确定这供水系统不出问题了,再上报上去,算入今年的绩效之中。
结果陆辞一举夺得省元,风光一时无两,也让他犹豫了起来。
按理说这功劳,至少该归大半在英明采用、以及负责主持的他和王祀身上的。
但说到底,献策之人,可还是陆辞。
关于这点,不论是在题壁诗中,还是在解试卷子里,都写得清清楚楚,压也压不住。
要只是个无名士人,在上报时随便提上一提,再以官府名义给些赏钱,也就罢了。
对待注定前途远大的陆辞的话,势必得更慎重一些……
王祀心里则另有计较。
别看这修是修好了,运作暂时亦是良好,然而在具体维护上,还是多有不便。
一旦一处堵塞,却因不知是具体哪条出了问题,而不得不将数十根一同换了的事,前不久就发生了一出。
这还是新竹——要是再过一段时间,这样的情况出现的频率,只会更高的。
届时还能动不动就一换数十根么?
王祀很是怀疑这点。
在他看来,要是几年前就说出此策的陆辞的话,定会有更好的想法的。
王祀还想着等陆辞回来后,他去亲自上门,好请教一番呢,当然不肯见李炳为点蝇头小利,把注定前程似锦的才俊给得罪了。
于是便好好劝了对方几句。
李炳起初还有些不甘心,迟疑许久,还是王祀的话让他下定了决心,忍痛把大头让给了陆辞。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要能让陆辞身上再添一道光环,在多凭皇帝心意决断名次的殿试里,对方取得高第的可能性,自然也就变大不少。
以对方一贯长袖善舞的表现,定会领了这情。
往后他回到汴京述职时,也好多条人脉。
退一万步来说,哪怕陆辞对此熟视无睹,在自己治下能出个两元进士,证明密州人才济济,也是能算入他这个知州的绩业的一部分的。
这么想后,李炳心情才终于彻底平复了下来。
然而远在汴京的陆辞,早把几年前就提出过、却一直不被采用,如石沉大海的自来水系统建议给忘得差不多了。
哪怕不久前通过陆母回信中,得知它终于被弄起来后,也未太放在心上,更不觉得会与自己有多大联系。
对李炳的满心纠结,更是一无所知,只专心复习。
况且在陆辞眼里,汴京虽好,但要想尝遍各地美食,还是实际去到每个地方,才能吃到最正宗的佳肴。
就算大宋船运发达,也不可能让他吃到最新鲜的洞庭鱼脍,鲜煮河豚啊。
要能选择述职地的话,他无疑是很乐意被外放去各个地方进行‘锻炼’的。
倒是在殿试前一日的早朝上,汇报地方事务时,新任省元而变得颇受瞩目的密州知州派人送上的奏折里,不仅对修建自来水的利处大书特书,还重点点出了出策人名姓。
那熟悉的名字一出,不但唤醒了因熬夜修仙而此刻昏昏欲睡的赵恒,还引起了许多朝臣的注意。
赵恒是感到稀奇为主。
他虽为九五之尊,对底下人的弯弯道道,也不是一无所知的。
还是一介白身,就能让知州选择老老实实地上报,而不私吞了功绩……
单看这点,就能看出,这陆省元不但挺会办事,还是个颇通人情的伶俐人啊。
而刚刚一直表现得兴趣缺缺的枢密使寇准,捕捉到关键字后,大致消化了一下,耳朵抖了抖,神倏然为之一振。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 宋朝的地方机关分三级,分别为:路,府州军监,县。最大级别的“路”设有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监司。 次级别府州军监设有官员知府、知州、军、监、通判。
2. 宋朝官员的升迁,其实有迹可循。只要安分守己、按部就班完成分内的事情,就会通过“磨勘”得到升迁的机会。“磨勘”,就是业绩考核制度,所有在官场任职的人,经过一定时期,都可以主动申请升职。经查明其资历与升职的规定相符,不需要在职务上有特殊的表现,职位都可以逐步上升。(《假装生活在宋朝》)
3. 殿试头三名和省元初次任官,可以不必宰邑。(《两宋文化史》)
4.殿试合格者会被授予一定的官阶。如仁宗时,状元授将作监丞官阶,榜眼授大理评事,探花授太子中允,并通判诸州。第四名授校书郎,第五名授奉礼郎;皆注签书诸州判官厅事差遣。第六名授两使职官。第二甲授初等职官,第三甲授试衔知县,第四甲授试衔主簿或县尉,第五甲授判司簿尉。(《两宋文化史》)
第七十章
虽然李炳忍痛将修建自引水的功劳安了大半在献策的陆辞头上,但这说到底,只是给一城百姓提供了便利的程度。
且不说起效时日颇短,单是修造时,就因极其依赖周遭的竹木植被这点,而难以被其他地方复制,影响力便被极大地局限了。
李炳虽对此大书特书,但未在朝中掀起多大波澜。
倒不如说,这等小事,还是托了新任省元掺和其中的福,才引起了一阵小小惊奇。
然而也就惊讶这么一小会儿,连皇帝赵恒都很快丧失了兴趣,一脸敷衍地应付着之后的奏对议事了。
唯有寇准傲然而立,眼底流露出几分若有所思。
在未至殿试这步前,他素来不会对贡举投以过多关注的。
毕竟在他看来,通过省试者,有超出三成的人会在殿试中遭到黜落,要谈拉拢,显然还为时过早了。
但对于在汴京城中引起不小骚动的新晋省元,陆辞陆摅羽的名字,他纵表现得漠不关心,也不可避地略有耳闻。
不过,他只知其是个虚岁仅得十七的北人,却不知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实干辈。
不在其位,已忧其政,一介白身,便已操心邦国命运……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有德能志气,气魄非凡的士人,才当得起‘国士’二字。
这可太对寇准的脾气了。
等下了朝,他回到府上后,还心情颇好地哼起了小曲,就为他夫人所奇。
寇夫人一边婷婷立于一旁,等女使替他更衣,一边忍不住问道:“老爷今日瞧着,好似兴致颇佳。”
自被罢相,后又迁任枢密使后,寇准就日日臭着脸色,连皇帝都不给个好脸。
对他这又狂又牛的脾气,赵恒倒是早习惯了。




升官发财在宋朝 第68节
加上赵恒装神弄鬼久了,不知不觉间闹了个假戏真做,真修起了仙,渐渐多了几分清心寡欲的味道,就更少会和寇准计较。
在寇夫人看来,自家老爷今日这何止是兴致颇佳,与近日的黑脸一比,简直称得上心花怒放了。
寇准笑道:“确实不错。刚好你在,我且问问你,家里可有适婚待嫁的小娘子?”
寇夫人无语片刻,才无奈道:“……你我膝下空虚之事,难道老爷直至今日才知么?”
早些年她还会因此黯然神伤,然夫妇二人历来鹣鲽情深,逐渐地也就释怀了。
寇准抚须大笑:“夫人莫怪,是我高兴糊涂了。”
在见那晏小儿博得官家欢心,平步青云,渐有压制北人的势头久后,终于得知北人之中,出了个才能并具,还有志气的省元陆辞,他当然欢喜。
可算能有个争气的人进来,别老叫那些南人嚣张了。
头个浮现于寇准脑海中的念头,自然就是与趁对方还未一飞冲天前,与其结为姻亲,彻底笼络过来。
可惜他多年来膝下并无子女,想嫁个女儿过去,也变不出个人来。
寇准不无遗憾地叹了口气:“暂且只能错失良机了啊!”
在他于府中感叹时,对此自己在早朝中小小的露了一回名的事还一无所知的陆辞,自然也不可能知晓,他险险地逃过了被前宰相、现枢密使的寇准捉婿一劫。
在省试放榜,到殿试将启的这短短十日里,他半天都没闲着,日日沉迷于读诗背诗写诗的死循环中,整个人都快学疯魔了。
一直坚定跟着陆辞的节奏前行的朱说,自不用提,疯得快比陆辞还要厉害。
就连最为散漫的柳七都深受这凝重紧张的气氛感染,没了半点旖旎念头,而是心甘情愿地成日闷在屋里,强攻各种论题。
直到最后一天,陆辞才强迫自己放下所有已近倒背如流的诗集,踏出房门,然后拉着同样学得头昏眼花、神恍惚的另三人一起,出门踏青去了。
由于陆辞一行人这些天都足不出户,那些聚在门前的冰人也好,好热闹者也好,具都讨了没趣,自行散去了。
偏偏在所有待殿举士人都学得双眼通红的此时,他们来了个反其道而行,联袂出门观光,显然也没人猜到。
当然,陆辞为了自己一行人的人身安全,还是带上了所有健仆,直奔了看街亭去。
由于在每年的三四月份,皇帝都会大方地向汴京市民开放玉津园、金明池与琼林苑等皇家园林,并且分文不取,自然就将大半人流都引了过去。
凡有休暇者,都慕名而去,哪怕人山人海,也一心向之。
于是乎,那些个在二月中下旬时还热闹非凡的城内景观,包括这座看街亭,就一下变得游客寥落,无人光顾了。
这会儿就便宜了陆辞几人。
他们大可独占此亭,随意俯瞰市井百态,民间生息。
柳七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一腿悠闲翘着,故作埋怨道:“摅羽忽拉我们出门,就是专门来吹吹亭台春风的?”
朱说想也不想地就维护起了陆辞:“凡事皆讲个张弛有度,摅羽兄分明是见我等这些天闷太狠了,才特意带来这里。你若不稀罕吹这春风,大可自行回去。”
滕宗谅啃着软绵绵的蜜糕,倒是毫无意见:“许久没出门了,多坐会儿也好。”
1...3637383940...2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