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钢铁时代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十年残梦
一个人口如此庞大,幅员有如此庞大的国家,哪怕拥有了跟美国相近,甚至是差一点的工业能力,也会成为可怕的压路机,更别说,他在一定程度上面还要超过美国,虽然美国一直都不愿相信,可是就目前得到的数据来说,还真的是如此。
高层的想法,军方若有若无的知道,甚至很多战术和武器,明知道中国在身后,也都没有提及,中美之间,早已经是战争状态,这个时候争论这个没有一点的作用,还是回到武器上面,这个武器到底是什么,虽然有了弹头,知道这个材料很厉害,可是他的本体呢,是枪还是炮呢,炮的话,明显不符合的设计理念,可是枪的话,也太可怕了,技术人员简单的根据现有的数据,分析出如果使用枪的话,哪怕再怎么的增加重量,他对于材料的要求,也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程度,这比美国高出太多了吧。
事实上,美国人不知道,中国的高射机枪,还真的达到了这种强度,材料上面,本身就是中国最强大的地方,一体机之中,每天一万种材料,特别是有了分析能力之后,中国的材料学突飞猛进,在现在,早已经不是随便的随机材料,这样下来,可能诞生精品和划时代的材料的几率大大的减少,可是普通材料的强度,却在以整个世界难以想象的速度在飙升。
对于杨元钊来说,宁愿这种有序的,推动稳定和有序的发展,也不愿意在无数机会之中撞大运,就拿中国辉煌瓷器史来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诞生过无数的精品,这些精品无不是窑变出来的,这个窑变,就是不可控的选择,可能100次,1000次,甚至是上万次,才可能产生这么一个,而且这种东西没有复制性,甚至他本人都未必能够重演这一切,这对于艺术品来说,会诞生价值难以估量的精品,可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科技底蕴来说,这完全没用,一件钧瓷精品跟100万件农具,在睿智的皇者眼里,孰轻孰重,肯定是后者远远大于前者。
中国就是这样,在二十一世纪的部分材料,在一体机之前的累积,加上这个时代的材料技术,共同构筑了中国材料学的根基的中国的材料,正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在疯狂的提升。
材料之所以被称为基础科学,在后世,只有世界上最顶尖的强国有资格研究,中国哪怕是位于世界第二经济体,在资本上已经足够强大了,可是材料学的缺憾,一直是中国永远的痛,打个小小的比方的,在2016年,国家总理在科技会议上单独提出来了一项突破,中国终于研制出了圆珠笔尖,这是一项巨大的突破。
圆珠笔,很可笑吧,可能每一个普通人都知道,甚至每时每刻,都有人会使用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这或许是衣食住行之外,每个人日常生活之中接触最多的东西吧,可是谁也不会想到在2016年之前,最核心的圆珠笔尖,中国长期依赖进口,没有进口,就无法生产处合格的圆珠笔尖,更别说是圆珠笔。
每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圆珠笔尖只是非常微小的一点点,可是每年需要进口1000吨圆珠笔尖,耗费1500万外汇,平均下来,就是每吨1.5万美元,9万多,接近十万一吨的价格,这跟普通钢铁一吨五六千,一些特种钢材接近一万价格,几乎翻了十倍。
类似材料问题,不知道困扰了中国多少年,甚至几年前,还有中国没办法生产处一枚合格螺丝钉的说法的,类似细小而高标准的材料,一直都是中国缺失的地方,每年会耗费大量的外汇,价格几乎都是普通钢铁的十倍二十倍。
所以这样,是因为中国缺失了几十年的发展,而且材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巨大的投入和一点点的灵光,在中国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之前,这方面的投入,国家一直都是很谨慎,基本上就是小步前进,在优势项目和需求比较高的项目之中,多倾斜一点,其他项目,基本上,能免,就免了,也就是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之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家手中控制的资金越来越多的前提下,开始对基础项目进行研究,圆珠笔尖只是材料学突破的一部分。
如果说,其他的科技不能够一蹴而就,无法跨越时间发展,可是在材料学上,目前的中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后世困扰中国的众多材料问题,在杨元钊面前,却一切都不是问题。一天一万次的合成,这是廉价的材料试验过程,以往需要精确的控制,可能数次都不可能有一次完美结合炼制,在一体机之中,不过是合成的一次简单的使用,如果仅仅是这个,只不过是减少了材料学研究的投入,让中国可以花费更少的资本,在材料学上面提升。
真正让中国材料学,获得突飞猛进进展的,是分析能力,这个本身是一体机的附带能力的,却是材料学上最bug的东西,没有之一,一款新材料,可以很方便快捷的知道他的全部用途,即便放在21世纪,都是可以推动材料学快速前进的方法。
到了后世,科技发达的年代,已经发现的诸多材料之中,也没有一个人敢说,已经把材料的所有用途都研究透彻了,在诺贝尔奖之中,也时有把奖项颁发给找出一些材料的新用法的,甚至在科技领域,有对新材料追寻的顶尖科学家,同样也有对原本材料的新用途研究的学者。
即便在研究新材料的学者之中,在根据一些科技研究和数据,制作出来的新的材料,要确定是否达到实验的高度,还要一系列的实验,有时候,完成一炉材料,可能只需要一两天的时间,可是确定材料是否达到要求,实验是否成功,可能需要两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尖端的材料,就是这么确定,找原因,再设计,继续炼制的过程之中缓慢的提升的,这也是材料耗费巨大的根本原因,一炉材料或许价值不菲,可是其中的分析汇总和研究的过程,耗费就更大。
分析能力,却在瞬间,把这么一款材料的所有性能,清晰而明确的说清楚所有的用途,一些生僻的用途都有,这点最多是提升材料上面的运用,可是按照渐进的方法,从众多添加剂之中,找出规律,这才是分析最大的能力,也是中国材料进步巨大根基,最耗费成本的部分,材料本身的浪费和分析性能的浪费,都被解决的前提下,还有什么是制约材料发展的拦路虎,中国的材料学,在一体机的支持下,就如同插上翅膀飞速的发展。(未完待续。)





钢铁时代 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 直升飞机
中国的材料学,在一体机的帮助下,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应的,就凸显出的其他的国家在材料学的不足,在这个技术还没有发展到极致的年代,材料在一定程度上面是有用的,却没有那么的大,仅仅是机械改装上面,就足以推动武器或者是机械的大规模发展,材料这种投入大,产出不高的研究,在世界各国都没有引起重视,更别说飞速发展了,甚至在某种情况下,材料学的基本体系都没有建立出来。
不从后世走来,永远不会知道,一款材料对于一个体系的作用,后世的中国,在设计方面,很有独到之处,甚至可以发挥出一款发动机的全面性能,让人叹为观止,可惜材料学上面的差距,让中国空有一身本领,只能够在在低层次的发动机上面使用,稍稍高层一点的,就没办法了。
科技就如同一个漆黑的森林,材料就更是如此,甚至是犹有过之,灵光一闪不过是点亮了零星的光明,最多只是照亮了周围一小片,分析能力就如同一个丝线一般,把所有的科技都连接成一个整体,分析推断起来,就容易许多,或许每一个的积累是极小的,可是每天大量的研究,无数人从中间分析,让中国的材料大师诞生的非常多,这是唯一不太依靠基础科技,只是在不停重复和各种属性的特性的确定上面,这也是中国进步最快的地方。
一体机的分析能力,一体机的合成能力,这个看起来简单的能力,在最初的时候,只是被杨元钊看做是制作武器的来源,却在材料上面,有着的神奇般的作用,中国正是因为这个,在材料学上面,已经凌驾在了后世之上,虽然因为其他科技拖累,没办法制作出,远超过时代的先进武器,可是中国最少在两三个世纪之内,科技再也不会被材料限制,一些比较低端的科技上面,材料学的成果,绝对是超乎想象,这其中,就包括高射机枪。
中国给予日本的,不是最先进的高射机枪,毕竟要部署过来,是需要考虑泄露等方面的问题,却也不是随便弄一个破烂出来,是现已军队之中使用的,已经入役超过三年的时间了,算的上是早期一点的型号,性能上面也足够出色的。
因为杨元钊的穿越,让中国的科技插上了翅膀,几乎每隔几个月的,中国的科技就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从1908年开始,短短几年之中,让中国从一穷二白的状态之中,到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追上了世界先进的步伐,然后在1912年之后,基本上的,就是中国独立在尖端科技之中发展了。
化学,材料学,机械加工,药品,高分子制造,石油裂解,煤炼化,几乎每一个可以依靠一体机的部分,都发展迅速,哪怕还有其他的短板,可是在全面投入和科技人海战术的前提下,弥补了一系列的缺憾,基本上在大多数的领域,都已经站在了世界最巅峰,并且沿着这个前沿不断的发展。
武器也是最为明显的一个方面,因为跟材料联系相对比较紧密,作为一个机械爱好者,在资讯发达的时代,一些武器的基本形态和用途还是知道的,有了这些,还有材料的支持,这方面出现跨越式的发展,也算是正常的。
在两年的时间之中,中国的高射机枪发展很快,一部分新式的,在1914年,战争进入到第二个年头,开始陆续列装,只不过还没有更换到这里的,当然了,在1915年,1916年,武器的发展一直都没有停止,一些更加先进的材料,还有更新时的实验式高射机枪的,他的强度已经是目前高射机枪强度的一倍以上,当然了性能指标,也会有巨大的提升。
在飞机还没有形成主流的前提下,更换高射机枪有些费时费力,高射机枪的价值,一般情况下,都是同口径的野战炮火,或者是榴弹炮的5倍以上,对空出色性能和速度,让它的身上,几乎把无用的环节都给去掉,可以说代表着炮兵的一个高度,跟大口径舰炮一样,代表着某一种的极端。
在过去的8年时间之中,中国的科技发展一直都很快,在初期,中国军队的数量,没有庞大到先进的程度,再加上老旧武器的战斗力不行,从1908年开始,基本上保持着每隔一年,或者是一年半,就换装一次,也就是说,从1910年到1914年,陆军的大规模换种,一共进行了4次,这在世界军事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按照1910年,中国200万大军,一次全面的换装,耗费的资金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更别说到了1914年,超过千万,好在的,当时恰逢一战,无论是1913年之前的备战期,还是1914年之后的,对于武器的需求几乎是永无止境的,别说是参战各国,就算是那些没有参战的国家,他们也购买了大量的军火。
一场席卷整个欧洲大陆,把世界上主要列强都卷进去的战争,目前从欧洲开始蔓延,亚洲,北美洲,大洋洲,天知道会不会在落到他们的头上,与其等到战争到来的时候,再准备就晚了,这一部分中国换装的枪支,基本上都翻新保养了之后,流入到了德国和其他世界各国的手中。
可是在1914年开始,新一轮的换装结束,各种武器基本上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在这种前提下,各国的武器都比较充足,甚至协约国直接中断了跟中国之间的联系,紧紧依靠同盟国,消化不了这么庞大数量的武器。
要知道,1914年之后,中国的军队不停增长,已经逐步的超过了1500万,这么庞大规模的换装,基本上,不存在别的国家消化,那么就只能够自己换装,就地封存,这个代价似乎大了很多。
换装是为了更加先进,可是高出10%和20%,这个比较明显,可是本身就高出一倍,跟1.2倍,这中间的差别,可就不是那么大了,巨大的成本和耗费之下,最终军方申请的换装计划的,还是搁浅了,这一部分投入,用于更新武器的研究,还有军队后勤上面了的,也算是从侧面提升中国军队的实力。
不过,一直以来,武器的研究并没有停止,反而加大的规模,在研究达到一定的高度的前提下,很多方面是有多样性的,特别是材料过关的前提下,仅仅88毫米的高炮,就有3大类12个品种,他们侧重点略有不同,可是性能都是同样出色的,比起目前在日本这边的,不知道高了多少,只是没有了换装的需求,除非有必要,或者有需求,会迅速的安排,工厂生产出来,不然的话,这些实验室产品基本上,都封存起来,作为技术储备。
类似的封存不知道做了多少,因为材料学的大幅度的进步,连后世的坦克的天敌,都快要弄出来了,直升飞机的研究,早在飞机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不同于普通飞机的发动机,直升飞机的发动机,需要把向前向后的推力,转换成旋转力,等于多了一层转换,再加上直升飞机的气动力外形,并不是跟普通飞机一样的,适合飞行的气动力外形,就跟飞机失去动力的时候,惯性和气动力外形,可以支撑着飞机滑翔一段时间,这就极大的降低了飞机出事的几率,可是直升飞机不行,哪怕是到了21世纪,在复杂环境之下,面对着突然出现的气旋,直升飞机也有坠毁的记录,一旦出现了气旋,直升飞机无法支撑升力的前提下,或者某一个发动机发生故障,直升飞机坠亡的可能性极大。
也因为如此,直升飞机的发动机,相对于普通飞机的发动机来说,稳定性要求极高,这也是多年的研究,一直都没有进展的根本原因事实上,雏形状态的直升飞机,早在几年前,就已经生产出来了,只不过稳定性不高,短短半年时间,就坠毁了12架,除了3次比较幸运,乜有多少人员伤亡之外,剩下的几乎每次都会死人,还有5次,是机毁人亡,所有的实验人员全部都死了。
在这样的死亡率下,就连中国也承受不了,能够上这些实验型飞机的,都是最精锐,损失一两个都让人心疼了,更别说这样是个八个的的掉的,最终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原因很多,主要是发动机的可靠性上,然后整个直升飞机的实验室,就转移了方向,从飞行实验转到了地面实验,主要是测试在各种条件下,可靠性,只有当可靠性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够上天。
直升飞机的教训,让杨元钊认识到了,哪怕是材料也不是万能的,机械的性能,不但是跟材料密切相关,加工能力,装配能力,甚至是发动机本身的研究,也占据了重要的方面,正是这种认知,让中国科技发展,从1910年之后的浮躁,转为了务实,开始发展一些比较的不起眼的,却有着巨大承接力的方面,促进了中国的全面发展。(未完待续。)




钢铁时代 第一千七百五十五章 超越时代
这些不起眼的地方,却是对中国非常重要,中国的材料学,虽然成为了木桶的最大的一款拼版,可是木桶的容量,从来都不是最长的那一块木板,从来都是最短的,中国哪怕有一体机的帮助,在材料学上面,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的程度,可是最多是让中国的研究,不再受材料学的困扰,很多奇思妙想,可以有材料的支撑,可是跟材料密切相关的他方面却是短板。
加工能力,特别是精密加工和曲面加工,中国不单单是很差,是基本上摸不到门在哪。杨元钊是机械工程师,他没有介入到的加工领域,特别是军事技术的加工,后世普通的加工根本就没有多少的用途,民用设施已经发展到了极致了。
在军用和高精密领域之中,曲面加工成为了最常见的,中国目前有很好的材料,甚至一些材料比21世纪的材料都要好,却缺乏对这些材料加工和使用东西,哪怕是有可以制作成刀具的材料,却没有大型工业母机,更没有高精度机床中心的经历,虽然依托着后世资讯发达,他算是知道一些东西,比如加工中心使用的是多轴,甚至知道一些三轴,甚至是伪四轴的一些方法,可是这些都是一些简单的目测或者基础的,要想获得完整的,必须要尝试,这需要一步步的发展。
也就是到了1915年开始,中国才认识到了这一点,杨元钊直接指点的数控机床,虽然芯片有了,机床也有了,可就是揉不到一起去,这几经周折之下,最终得到了无法继续下去的结果,没办法的,只能够从最初步的着手进行研究,科技的积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漫长的时间的,才材料学上面,中国有一体机这样的逆天神器,可以跨越层次,跨越时空发展,可是在其他方面,就不行了的。
特别是数控机床领域虽然有芯片,微电子水平也发展到一定程度,可是中国的数控机床还是有些难产,最终,放弃了直接进入到电子数控的时代,而是选择了按部就班,从纸带式开始,先从简单的,固定的加工开始,而不是直接蹦到可控下数控机床,这样的开发难度小很多。
这样的计算机和机床的雏形,已经出现了,技术上面相对于现在没有较大的提升,先把这一方面吃透,然后才是更进一步,中国的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再加上之前的成果,那些成果不足以让数控机床直接产生,却可以推动纸带式的进展。
在数控机床和工业母机领域,中国的布局,已经比世界上其他国家要高的多了,在材料上面没有什么阻碍,甚至是在路线上,也没有走太多的弯路,未来肯定会很快产生效果的,可是跟他之前料想的,又是完全不同的,没有个几年的时间别想成熟。
高精密的机器或者是超越这个时代的机器,中国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面,提升了一步而已,可是在一些比较简单东西上面,材料学所产生的威力,就凸显出来了。
拿中国的火炮为例,大口径的火炮,是最考验材料了,中国155火炮,之所以有这么的效果,设计不过是很微不足道的一方面,关键是材料,中国炮弹的装药,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火炮上面,都没有人敢发射,只有真正打开,才知道,里面的装药有多么的丧心病狂,火药的威力,最少也是其他国家的火药威力的5倍以上,可是装药量最少在3倍以上。
这样算下来,整个火药的威力是其他国家的15倍,火炮是一种极限的材料,任何一个国家的火炮,他都不可能很久的使用下去,一两千发就是常见的寿命,原因很简单,火炮不过是用火药把炮弹推出去的一种攻击的方式,炮弹能够有多大的威力,就看装药量的,一般而言,设计师会把握好一个度,在这个度之中,火炮的威力跟的炮管的寿命达成一个平衡,既不会太脆弱,几发,几十发,就不行了,又不会太弱,几千发,几万发,甚至是永久,这样火炮的威力就太小了。
虽然使用了新式材料,对于炮管的加工,有些问题,可是又不是复杂的曲面加工,哪怕参考俄式机器,用专业机器的方法,还是可以制作出来,毕竟能够加工这些新式炮钢的材料有,用于精密加工不行,可是炮管又不是什么精密的玩意,即便有什么疏漏的地方,打磨打磨也就可以用了。
所以一火炮为代表,炮管,枪管,这一类型的简单的材料的应用,在中国做的很好,故而,中国陆军列装的小口径高射机枪所使用的材料,别说这个时代的世界各国,就算是后世高射机枪,也有所不如的,在这一点上,美国要想研究,简直是无处下口,这个材料的高超程度,已经超过了美国的想象,说是科幻产物也不为过。
事实上,目前的美国对于高射机枪的了解,只是基于穿甲弹,还没有了解到高射机枪的样子,如果他们知道,这些轻而易举把坦克干掉的高射机枪,只是比普通的机枪稍稍的大一点点,移动起来并不困难的话,会不会崩溃掉,因为这代表的层次,连他们想象所能够想到的都已经超越了。
即便没有崩溃,也差不多了,美国的技术人员稍稍推断,却发现,了解这么一款武器的第一步,就陷入了重重的危机之中,根本推断不下去,虽然说,各方面的条件不具备,数据上面相差太远了,无法确定,可是丝毫没有进展结果,也让美军认识到了这一款武器的强悍,这是一款足以划时代的武器,比起哪个所谓的火箭筒,技术含量高多了。
如果不是的太过危险,美军指挥官甚至会派遣一定数量的坦克,再尝试一次,可惜在今天战后,再宣布这个命令也没有人会去执行的,这一款武器,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日本的武器产生的作用,效果远比之前的坦克壕要好很多的,在10分钟之内,千辆坦克都被一一干掉,这种威慑力巨大。
不同于坦克壕,只要注意,或者是提前炮火覆盖,还能够的侦测出来,这个主动攻击性武器,怎么测,正面战场,数公里长的战线上,
对方就可以在这么大的区域之中,用10分钟的时间,就干掉那些坦克,在上多少是个头,哪怕美国的生产力非常的发达的,也不可能每天都损失的上千,甚至是2000辆坦克,去探寻这么一款武器的强弱,先不说这个命令下达,有没有人执行,就算是有人执行,他们也不能这么做啊。
对于高射机枪的了解,最终仅仅限于数据上面,甚至一些美军工程师也画出了假想图,真的是一个大家伙,这个工程师按照他所知道的,美国15寸舰炮炮钢的标准,再加上了一点点的提升,最终形成的武器,真的跟傻大粗有些相似,在155毫米的炮管上,钻出来40毫米,或者15毫米的眼,就连这些工程师也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具体头疼的事情让后方头疼吧,他们最多只是算的上合格的工程师,而不是专家。
事实上,在经过快马加鞭,一路从朱诺送到温哥华的紧急电文,已经通过有线电报送到了美国陆军部,本身,陆军部对于前线的局势还欢欣鼓舞,之前几个月的时间,前线都没有较大成果,反而损兵折将,德尔韦德的事情应该算到他的头上,也不应该算上,可是结果就是他被夺职,基本上这辈子的前途没有了。
1...708709710711712...7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