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扛着AK闯大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行者寒寒

    黄得功也算是大明的老将了,身为总督自然肩负着大任,而皇帝的生死之于他、之于大明,实在是太重要了。

    天知道若换了天子,大明这艘三百年的破船究竟能不能行的起来。

    “陛下无事,你就当陛下病重便可,此是机密,莫要外传。”黄得功必然是与崇祯与他站在一条战线上的,人家都五十好几了,没有必要对一个老人隐瞒。

    黄得功略微一想便明白了陛下的心思,他得知内情也不再担扰,第三批军火补给已经到达沈yang城,黄得功行礼后退下。

    傍晚时分,刘鸿渐正打算去探望一下崇祯,锦衣卫千户官梁可望便找上门来。

    “大人,那曹三喜的底细卑职已经查明。”梁可望行了礼便从腰间掏出了一封宗卷。

    锦衣卫搜集信息的速度真不是盖的,这才半日时间便搞清了曹三喜的底细。

    刘鸿渐打开宗卷一看,眼睛差点瞪出来。

    这曹三喜如果放在后世,那绝对是个传奇。

    其人原来本是个农民,因不满现状,独身一人闯辽东,先是以种菜、磨豆腐、养猪为生,略有积蓄后便开始利用当地盛产的红高粱酿酒。

    酿酒给老曹赚到了第一桶金,但老曹并未用这钱去过奢华的生活,而是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再生产。

    通过行贿、收买,外加上发发战争财,二十几年时间,他的商业已经逐渐发展到杂货、典当、粮食买卖、皮货山参等。

    而其商业范围更是以辽东为中心,辐射四周,不论是朝xian、倭国都开着分号,甚至还与荷兰人有生意上的往来。

    曹家的大本营在三座塔村,十年前改为曹家店,而如今已经成了朝阳县,当地还流传有一句话,先有曹家店,后有朝阳县,曹家的商业规模可见一斑。

    尼玛,这是只大老虎呀!

     




第436章 头孢配酒,说走就走
    “刘卿来了,免礼坐吧。”崇祯不知在御案上写着什么,摆摆手道。

    三日时间崇祯脖颈处的伤口成功结痂,除却偶尔仍感觉疼痛外,已经基本可以下床活动。

    崇祯看起来心情不错,远离京城是非两月有余,身心清净之余,还收复了其兄、其父、其爷爷丢失的国土,不高兴都不成。

    “皇上,臣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您想听哪一个”刘鸿渐手里拎着一小坛子酒自顾自的坐在了桌边上。

    桌上的菜肴还冒着热气,显然崇祯还未动筷子。

    “哦那便先说坏消息吧!”崇祯放下手中的笔,黄鹤马上递上锦帕给崇祯擦手。

    “坏消息是……您马上又要破产了!”刘鸿渐笑嘻嘻的给自己倒上一杯酒道。

    “刘卿又说胡话,朕的国库里至少还有一千八百万两银子,怎会破产!”崇祯以为刘鸿渐在开玩笑,也不甚着急。

    对于破产这个词儿,崇祯倒是记忆犹新,嗯,是刘鸿渐教的。

    这天底下,整日敢跟他来嬉皮笑脸的,只有面前这一人。

    “臣怎敢欺瞒皇上,臣给您算算,此番北伐咱们京营、边军一起出动,共发兵总数为七万八千六百,这还不包括黄总督后来一路调集驻防的边军新兵。

    还有运送物资的八千余士兵,以及两万多民壮,和冯总兵的三万余东江兵。”

    古时出征都是要有开拨费的,只算总数的话,仅仅出动的士兵都有十六七万,这倒是个小钱可以忽略不计。

    “自出了山海关,一路打到赫图阿拉,打到长白山黑岭,我大明军士共毙敌有尸首可考的七万四千余。

    我大明军队共战死三万六千四百余,其中边军九千余、京营七千余,东江镇盟军士兵战死近两万!”

    刘鸿渐给崇祯算着伤亡,边军和京营倒是还在预料之内,唯独是盟军的伤亡,那支悍不畏死的黑人兵团给盟军造成的伤亡太重了。

    仅仅那一次冲锋,死在黑人兵团火枪之下的盟军士兵就有一万一千余人。

    杀敌一人算作一百两,明军阵亡一人抚恤为五百两,就这还不算重伤残疾者。

    仅此两项,大明朝廷将要付出的赏银和抚恤就将达到恐怖的两千五百四十万两,你不破产谁破产

    刘鸿渐三言两语说的崇祯一愣一愣的,细细思索,崇祯刚拎起筷子的手又放到了桌边。

    “都怪微臣当时定的赏银过高,连累皇上又破产。”刘鸿渐见崇祯有些懵逼,赶紧嘿嘿一笑赔不是,说完还端起酒盅噗呲噗呲饮了一杯。

    嗯,这老曹家的陈酿味道确实不赖,刘鸿渐心中赞道。

    他的戒指空间内早在出征之前就放进去不少好酒,本着节约的美德,喝完了的酒坛子也在其间扔着。

    除了酒,戒指里还放着不少饮用水和腊肉,反正这空间内的食物也不会变质,万一哪日落了难还能派上大用场。

    比如今日去见那倒霉的曹三喜,刘鸿渐就当场来了个大掉包,于是乎就有了崇祯二人面前的这坛子好酒。

    “给朕也满上!”刘鸿渐的说辞并未有什么作用,毕竟如果付出这么多银子就能收复祖上丢失的国土,就算再来一次,崇祯依然会选择给。

    银子没了可以再挣,国土和百姓才是一切的根本。

    只是他没料到,这一场战争下来竟然要花费这么多。

    崇祯也是没事就喜欢来两盅的人,见刘鸿渐只是自己喝,没给自己倒,有些不满。

    “等等,皇上,您不能喝!”刘鸿渐端起坛子都打算给崇祯满上了,忽然又撤了回来坐下。

    “为何刘卿莫要嬉闹,朕有些心烦。”崇祯眉



第437年 军管三年(第三更,300月票加更)
    “臣以为不妥!”刘鸿渐当时就急了。

    辛辛苦苦劳民伤财盖好的宫殿,为啥要拆闲咱大明银子太多没地儿花吗

    东北这旮沓虽然冬天冷的有点对不住人,当塞外风光还是不错的,外加上还没有大力开发的黑土地,若是好生张罗,数年后那将是大明的又一粮仓!

    到时候这边发展起来了,说不定可以一起来旅旅游,这宫殿就当一大明的行宫多舒爽。

    “皇上岂不闻棒打狍子瓢舀鱼,野猪飞到砂锅里这两句谚语这辽东是个好地方呀,这里的土地可以产粮食,而且还是高产!”

    真搞不懂古人心里咋想的,就是因为这是建奴曾经住过的吗

    能不能实用一点

    “那跟焚毁宫殿有什么关系”崇祯刚才被刘鸿渐将了一军,如今又反怼回来。

    “额,辽东是苦寒之地不假,但皇上可知为啥不论是盟古兵、还是辽东兵亦或是建奴兵都很能打吗”崇祯的思维早已僵化,刘鸿渐觉得还是得开导,得去循循善诱。

    对于刘鸿渐又开始摆谱子的行为,崇祯是心中无语,只抬眉看了一眼,就接着吃菜。

    何以每次反而朕成了一问三不知

    他的意思很明显,你爱说说,不说朕也不在乎。

    “辽东这地儿冬日里滴水成冰,冬日对于这些辽民无异于一场挑战,他们为了活下去宁愿顶着暴风雪出去捕猎、打渔。

    他们的身体也因为经常遭受此等磨砺而变的坚韧,此是其一。

    反观咱大明南方那些兵,哦,恕臣直言,南方的那些兵都不能叫兵,不过是一群披着狼皮的羊而已,朝廷养着他们都是累赘,此是其二。

    襁褓里孩子没有任何的战斗力,皇上此番北伐应该也体味到了,咱大明的天子不能总是躲在深宫之中,应该在年轻时多经受些战争、多感受些民间疾苦。

    受过苦的人方知道物力维艰,在上位后也才懂得来之不易。

    臣建议以后有机会应该让太子殿下也来体验一番塞外的苦寒,这处宫殿正好作为咱大明的行宫。”

    饶了一个大圈子,终于把朱慈烺那小子绕了进去,就是不知这小子听到让他来辽东受苦作何感想。

    但这小子被儒家那些大爷熏陶的都快变色了,太面了,终究不利于大明。

    “不拆便不拆吧,何以多了这许多狡辩,朕回去便打算禅位了,慈烺估计也没空来这儿体味,倒是以后大明的储君可以来此地历练。”

    崇祯似乎酒虫子上来了,猫了一眼飘着酒香的酒坛子,又夹了一筷子菜。

    得,这下大明后世子孙估计都要对刘鸿渐咬牙切齿了。

    “嘿,那都是小事,太子殿下总会有时间的。”刘鸿渐丝毫不在乎,老朱家不是爱遵循祖制吗,太上皇定下的规矩以后不就是祖制了

    “还有一事,辽东落入建奴手中已经数十年,几经屠戮,最近半年来又是连番征战,城池残损,饿殍满地。

    辽东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但却大半未曾开发,以辽河以东为例,大部分土地仍旧以放牧为要,这太浪费了。

    臣以为当号召辽民开垦荒地,凡是新开垦出的农田,免其三年田赋以鼓励生产。”

    一直以来,大明对关外的土地掌控力度都不够,明初建立的奴儿干都司,干脆就是当地部落的自治。

    没有收到什么赋税钱粮不说,结果人家一朝得势,马上便反噬其主。

    西边是盟古人,东边是女真人,都是喜欢抢掠而不爱生产的野人。

    辽民本就困苦,还要时不时被人劫掠,过的还不如南方士绅家里养的狗。

    倘若让辽民真实的体会到大明的优待和好处,以后但凡有战争,辽人和盟古人必将成为大明的屠刀。

    “此是小事,朕准了,前些时日刘卿建议新增蒙古行省,朕考虑再三,觉得可行,外加辽东新收复的故土,朕也准备算作一个行省,只是这名字……”

    没有田赋便没有田赋吧,反正只有三年,反正没银子了自然要找这小子。

    都是失而复得的领土,权且听这小子的。

    “就叫东北省吧,高端大气上档次!”刘鸿渐没口子的招



第438章 臣打累了,想歇一歇
    郁闷十八年,崇祯如今真切的感觉到了舒坦。

    如今的他意气风发,大明因为面前这臣子一年多的折腾终于焕发出了生机。

    建奴已除,左匪已灭,闯军更是过眼云烟,如若不是身体承受不住了,崇祯真想再干五百年。

    可是他又深切的知道,相比面前这个放荡不羁臣子,他的思维已经跟不上,固有的观念根深蒂固,已经生不出别出心裁的政令。

    太子又是那个性子,崇祯一想起来就头痛,如果没有刘卿,可以想见,自己驾崩之后,那群朝臣定然又要上纲上线。

    这两年,刘鸿渐给他提的那许多自己绞尽脑汁都想不出的建议,唯有一条算是深入崇祯之心,那便是军队!

    两个月来的太阳没有白晒,不论是边军还是京军,都因为他的御驾亲征而兴奋,士气如虹一点不夸张。

    崇祯相信,只要自己大手一挥,这群士兵关于向任何人开刀。

    只是……他好像仍然不懂兵,这真是让他郁闷。

    干了十八年皇帝,选了几十个内阁首辅、三十多个兵部尚书,光是各地的总督都任命了二十多个,可没有一个成事儿的。

    而反观面前这个浑小子,天天嚷嚷着不懂兵,却四处征讨无一败绩,你说气不气

    “这二省的总督,你可有合适人选举荐”关键时刻,崇祯还是觉得要询问一番。

    也就是刘鸿渐,倘若换了任何人,崇祯是断然拉不下脸来反复请教一个年轻人各种问题。

    “这东北总督臣觉得冯敦厚冯大人就不错,此人虽是儒生,但却懂兵。

    东江镇原本臣只留给他三千将士,外加六千余民壮,才数月时间盟军变扩充至三万。

    而且此番北伐如果没有冯大人的盟军,沈yang城外的关键一战孰胜孰败还未可知。

    臣以为当以冯敦厚为东北总督,分兵四万,以震慑建奴余孽。”

    残存的螨人部落已经被他下令六十年内不得保有兵器、金属,不仅如此,还把人家的金钱鼠尾辫儿给弄没了。

    虽然现在大明大军压境他们不敢反抗,但若大军离去呢

    而盟军向来不吃螨人那一套,死在他们手中的螨人百姓多了去了。

    冯敦厚不仅知兵,还是个文人,懂得权衡利弊,想来由他安抚训教三年正合适。

    “至于这盟古总督……便让乌珠穆沁的巴巴喇暂代吧!”刘鸿渐略微想了想道。

    他本来想举荐黄得功,但黄得功本来就身负山海关一线的重任,自延绥到山海关,绵延数千里的长城大部与察哈尔接壤。

    而根据刘鸿渐对察哈尔汗的推算,大明与这厮早晚有一战。

    黄得功动不得,王元霸也不行,这厮就是个大老粗,勇猛倒是勇猛,还是那句话,这个年代猛将的作用愈加的小了。

    而且骑兵冲锋陷阵死伤太过严重,大明也赔不起呀!

    反观这巴巴喇,虽然也是不识字,但却由于部落实力不行,做事知进退。

    巴巴喇世代久居草原,知道游牧民族的作战尿性,更知道各部落间的恩恩怨怨。

    而且此人与察哈尔汗是世仇,忠诚度也不赖,不忠诚也不行,他的部落只剩那么点人,不衷心耿耿归顺大明,只有覆灭一途。

    以巴巴喇为盟古总督,再把蓟州总兵李杰派过去当副手,分边军新兵四万,再合适不过。

    建奴已除,京城边上的蓟州镇、昌平镇已经没有设置的必要。

    察哈尔以南由宣大总督黄得功统领驻防大同,以东由盟古总督巴巴喇统领驻防科尔沁以西,建乌珠穆沁城,再往北以东北总督冯敦厚统领驻防沈yang。

1...129130131132133...32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