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辽东钉子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接下来的一幕,让张恪和所有人都瞠目结舌,这家伙张开了大嘴,疯狂的咬向了老鼠,小东西发出了绝望的吱吱声,瞬间鲜血流淌,内脏流出,这家伙毫不在乎,依旧大吃大嚼,仿佛是世间的美味,大口吞咽着。其他的建奴没有丝毫的恶心,相反还羡慕不已,眼睛冒光,要伸手抢夺美味。
看到这里,有几个年轻的士兵再也承受不住了,哇哇大吐起来。
张恪脸色也不好看,一摆手,示意众人退了出来。
李谦紧紧跟着张恪,摸不清国公爷的心思,他的鬓角流下了汗水。其实监狱不至于这么狼狈,但是他李大人贪墨了三分之一的粮食,很多建奴好几天都吃不到一顿饭。他们把一切能吃的都吃了,老鼠、蟑螂、蛇、青蛙,只要有点肉,就不会放过。
退到了外面,张恪没有进房舍,直接找了一棵大杨树,在树荫下坐下。凉风吹来,带走了恶臭,人也好了不少。
“老李,监狱管得不错啊”张恪的话没有什么情绪。
李谦吓得扑通跪在了地上,砰砰磕头。
“国公爷赎罪啊,属下也是没有法子,这帮建奴哪怕吃了三分饱,就会闹事。属下觉得,他们都是罪人,与其留着浪费粮食,倒不如”
“倒不如怎样”
“倒不如都饿死了”李谦说话声音越来越小,浑身不停颤抖。
张恪没有话说,而是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杜擎和朱庆斌,笑道:“若是本爵把监狱交给你们,你们可能如老李一样啊”
“不能”杜擎黑着脸说道:“建奴有罪,若是杀了就立刻砍头,哪怕千刀万剐都无所谓。这么关着,让他们等死,眼下是吃老鼠,过几天就要人竟相食,如此的人间地狱,我,我实在看不下去”
听到杜擎的话,李谦的心凉了半截,只怕自己难逃惩处。
“哈哈哈,所以有些事情你们办不了,只有老李能办”张恪笑道:“老李,你起来吧,本爵给你一个任务,就利用这些建奴俘虏,给我修出一条二百里直道,从广宁到海州卫,你可能做到”未完待续。。





辽东钉子户 第四百零九章 血腥积累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每当读到秦朝的历史,张恪就不由得感叹,这个历来被文人诅咒的短命朝代,究竟做出了多少匪夷所思的业绩。
在没有火药,更没有现代工具的时代,开山填河,修造七百五十公里长的直道,一直沿用千年,到了宋代才逐渐废弃。
就像是万里长城一般,后代子孙只能沿着老秦人划定的线路走下去,一走就是两千年!
想到种种不可思议,对于始皇帝,张恪只有礼膜拜。农耕时代,始皇功业,两千年首屈一指,再也不可能超越。
张恪隐隐有着强烈的冲动,如今手上也握着强大的权力,就算没法超越始皇,也要大干一场,不负男儿大志!
“所谓筑路,不同以往。一切以秦直道为蓝本,分成路基、路面、排水、护坡四大系统。要修筑的道路有三条,以广宁为中心,向海州和锦州各修一条,同时从锦州向山海关修一条。”
张恪说着,李谦在心中默默计算,越听越吃惊,忍不住打断,迟疑地说道“国公爷,三条路算起来怕是有一千里,哪怕是普通的黄土路也不容易啊!”
“谁让你用黄土了?”张恪不客气说道“要按照秦直道标准,路面宽十丈,两旁栽种树木,路面用三合土夯实。重要的路段要用青石柱打入土地之中,保证结实,还不能存水。对了,见过偏箱车没有?”
听着张恪的标准,李谦都吓傻了。这不是修路,分明是在烧钱!
“见过!”李谦机械地答道。
“见过就好,这条直道要保证能并行四驾偏箱车!另外每十里还有设了望台,安排休息的馆驿和饭店。另外还要安排护路队,每天巡视,出现破坏立刻修补。凡是敢破坏直道的,一律严惩不贷!”
张恪越说越高兴,仿佛始皇附体,指江山,挥斥方遒。
“对了,你们觉得还有什么漏洞吗?”
李谦和杜擎,还有朱庆斌全都像是木头人一般,只能机械地摇头“没了,国公爷心思周全,我等不及,我等告辞,都去睡了……”
这三位一起转身,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离疯子越远越好!
“站住!”张恪彻底暴怒了,厉声喝道“难道本爵设计的不好,你们竟然如此看不起?大不了本爵换几个听话的,没了李屠户,还吃没毛猪不成!”
李谦脸上抽搐几下,直接跪在了地上。
“国公爷,您设计的太好了,可是按照您的方法,这条路就要用银子堆。我也修过道路,普通能走马车的村道,也要上千两银子。要是修造石桥,价钱就更高了。按照您的设想,这一千里道路修下来,没有上千万的白银根本不够。而且还要众多民夫,砖石木料,火药锹镐,这些都算起来,更不知价值几何!”
他说完之后,杜擎站了出来。
“国公爷,李大人说的没错,辽东刚刚经过战乱,最需要休养生息。而且如此大动干戈,非是朝廷不能做到,辽东疲敝,实在不宜折腾。”
朱庆斌一直管理农庄,经验丰富,说道“永贞,辽东的百姓的确比以前过得好了,可是架不住随便征用啊!前番孙,孙老的做法你不是百般反对吗,怎,怎么……”
朱庆斌心直口快,可是到了嘴边发觉对方已经是国公,不是同窗,把话咽了回去。
“怎么我掌握了权力,比孙老还过分,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是在作死是吧!”张恪接了过来。
朱庆斌低着头,没有分辨。
看着手下人都被吓到了,张恪反而笑了起来。
“你们都是跟了我许久的人,张恪不是信口雌黄,我既然说了,就有道理,你们听完就是了!”
张恪平静说道“修直道的好处人所共知,我们十几万大军,想要快速调动,就离不开直道。可以说有了直道之后,一万兵可以两万兵用,军费节约就是一大块。再有每年征收粮食,运送军粮,在路上损失的至少两成,赶上天气不好,那就更多了。要是有了直道,这块费用又省了,每年少说能多出上百万两银子,还不算商业收入,这是多大的好处!”
三个人互相看了看,一起头“您说的没错,可是花费怎么办?”
“听我继续说,修路最大的耗费就是人力,至少要一半的价钱,我今天看了镇安堡。好几万的建奴俘虏,与其让他们都饿死关死,不如用来修路,哪怕都累死,又有什么关系!”
原来是这个主意!
李谦眼前一亮,可是随即又摇摇头。
“国公爷,俘虏不过两万多人,能干活的恐怕只有一万八,凭着这人,想修千里直道,怕是一百年也修不成啊!”
“呵呵,所以本爵另有办法。”张恪笑道“刚刚传来消息,于伟良,汤辉和岳子轩已经收复了海州。我们光复的土地上至少有四五十万百姓,其中给鞑子当走狗的人数不少。这帮人总要赎罪吧,我估计至少能征用十五万以上的苦役。另外……林丹汗趁火打劫,本爵不能放过他,张峰已经领兵攻击林丹,掠夺人口,从蒙古出二三十万劳力不成问题。再有我派遣了商队,千万朝鲜和倭国征召劳工,把他们只要骗到辽东,就往死里用。远隔重洋,他们还能跑了不成……”
张恪一条一条说着,在场几个人嘴巴越来越大,朱庆斌的嘴里能塞进去一个鹅蛋,李谦能塞鸭蛋——两个!
“国公爷,您,您,您……”李谦半晌,愣是说不出一个字。
杜擎跟着张恪时间最久,他领教太多奇思妙想,恢复的最快,顺着张恪的思路想下去,其实真的有门。
“侯爷,虽说修路要的劳力众多,可是有十万人就足以开工了,再让沿途的百姓帮帮忙,毕竟他们也能得利。只要蒙古人,朝鲜,还有倭寇人手能跟得上,直道真的有可能。”
张恪翘着二郎腿,心里得意极了,其实他的方法也有人用过,后世美国人修筑西部铁路的时候,就用了大量华工,累死病死打死无数,甚至每根枕木下面,都有华工的尸体。
想要搞资本积累,就要投入基础建设,什么没有的时候,就只能燃烧生命,用血肉去填!
建设比起打仗还要残酷!
张恪已经狠下了心,总之死道友不死贫道,放手做吧。
四个人商量了一个上午,愣是研究出了一套方案。修路总办由张恪亲自担任,督办交给了李谦,另外张恪又调了两个帮手给李谦,一个是王多闻,一个是卢象升。
王多闻是小吏出身,张恪担任锦义参将的时候,归附过来。这家伙是十足的酷吏,这些年一直关着军法,每年砍的官吏百姓不下数百,被称作“王剃头”,凶名赫赫。
至于卢象升,那是张恪铁杆支持者,虽然有一大帮清流看不起他,可是卢象升依旧我行我素,两年前升任户部主事,后来广宁参议出了缺。
谁都知道辽东的官不好坐,没人敢来,前不久把卢象升调了过来,担任广宁参议。卢象升和一般士人全然不同,能吃苦,身先士卒,清正廉洁,是办事的材料。
修路三人组,李谦油滑狠辣,不在乎人命,正适合率先冲锋。卢象升稳重敦厚,有操守,压着后队。至于王多闻性子凶厉,不揉沙子,则是最好的监督人选。
从安排上看得出,张恪是废了不少心思。
这三个人都有共同,那就是雷厉风行,尤其是国公爷交代的事情,岂能含糊。李谦当天就带领着人员考察道路,半个月之后,竟然开始备料,筹划着开工,速度之惊人,超乎想象。
……
张恪这个新鲜出炉的“辽东王”,多少人都在盯着他,想要看看究竟有多少本事。当得知他的第一项大动作,竟然是要在辽东修直道,不知多少人笑破了肚皮。
纯粹是让功劳太大给烧的,修路可不同于打仗,那是要真金白银往里面堆,凭着辽东,能修得成功吗?
就连天启都表示了怀疑,他本来还想着招张恪进京,一来是参加献俘庆典,二来也想看看张恪是否有了别的心思。
可是听说张恪的举动之后,倒是让天启觉得此人不是那么大的威胁了。
不管这些人质疑有多少,修筑直道的工程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开始了,建奴战俘承担起最残酷的劳动,开山取石,填平沟谷,在陡峭的悬崖凿石孔,将火药一塞进去。
这是极为危险的工作,后世都时常有工人死在火药误炸之下,更何况是大明朝,每天都有建奴死伤,有些伤势严重的,干脆扔到了路边,草草淹没,长久下来,路边就有一个个小土丘,连绵不断,伴随着整条道路。
几个月的时间下来,一段二十里的路基出现在了广宁城外,足足三尺多厚,平坦整齐,每当有人看到,都啧啧称奇。
这一天,数百个建奴正在路上劳作,有人推着五千多斤的石磙,在上面来回碾过。毒辣的太阳,散发着炽热的温度,坐在树下都有窒息的感觉。突然有人软软倒下去,士兵冲上来把人拖走,就草草扔到了路边的树荫。
“都他娘的给老子干活,再偷懒把你们这些鞑子都杀了!”士兵挥动皮鞭,狠狠抽下去,鞑子都木然承受着,身躯被打得皮开肉绽,可是脸上的沉默却更让人惶恐。他们早就对这种待遇麻木了。
“你们都睁开眼睛,好好看着,旗杆上就是不想干活的下场,你们想身首异处,只管偷懒就是!”
一老一少正坐在路边茶棚看着,其中年轻人说道“老师,弟子问过茶棚的小二。”
老者捋虎须,笑道“怎么说?”
“他说这些天死亡的工人足有二十几个,有的就像这样,累得昏死过去,扔在树下半天时间,要是缓不过来,就一刀杀了,扔到乱葬岗。要是活过来,就继续干活,直到再也爬不起来为止。若是想要逃跑,就砍了脑袋,挂在旗杆上。”
年轻人说着,脸上一阵抽搐,忍不住说道“恩师,张国公虽然功勋盖世,可是如此残酷行径,实在是有违仁恕之道。下民易虐,苍天难欺,如此行事,我怕是有伤天和!”
“哈哈哈,修远,你随着为师学习西学,天文地理你都知道不少,怎么脑筋比师父还老?上天,上天在哪,叫出来看看!”
年轻人脸蛋一红,不服气说道“恩师,弟子哪能叫出来,难道您觉得张国公是对的?”
“为师只是听说西人为了赚钱远渡重洋,甚至贩卖人口,无恶不作。真是想不到,我大明也有这样的人物!真是可喜可贺啊!“r1152




辽东钉子户 第四百一十章 大才
残酷的广宁之战渐渐远去,辽东大地再度恢复了安宁。此一战之后,明军和建奴之间强弱易转,义州兵的控制范围大幅度增加。
本来张恪主要经营防线是大凌河,从大凌河一直到三岔河之间,两三百里的土地开发有限,百姓也不多。如今情况完全改变,这些沃土全都划做田庄,安顿的百姓至少能有一百万人。
再有海州落到明军手里,也就标志着整个辽东半岛都归张恪管辖。从锦州,复州,一直到盖州,海州,还有鸭绿江边的东江镇,仿佛一个口袋,把整个半岛都纳入了掌中。粗略估计,至少还能安置两百万人口。
如果两块土地全都安置妥当,张恪手下掌握的人口就在五百万以上,已经超过了眼下大多数西洋国家,足够组建二十万军队。当大兵练成之时,别说是建奴,就算是大明也不用放在眼里。
甚至张恪计划着大造战船,把远东的海面都捏在手里,掌握了海洋,就掌握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到了那时候,就是真正的日出东方,唯我不败
当然想法是很不错,可是现实却相当残酷,张恪手下,的很多人管一座城堡没问题,管理一个县,一个州就勉强了,到了省一级,千头万绪,他们就彻底没用了。
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王化贞,可是最近朝廷传出风声,兵部尚书崔呈秀要入阁,根据崔呈秀的推荐,空下来的兵部尚书要给王化贞接掌。
按理说这是一步登天的好事,张恪也需要兵部的配合,可是王化贞一走,繁杂的庶务都要落在他的头上。
张恪实在是不想浪费过多精力,可是偏偏没有合适的人选,头疼啊
“大人。孙先生求见。”
张恪揉了揉布满红丝的眼睛,问道:“哪个孙先生别把什么人都领过来,烦”
亲卫吓得诺诺而退,到了门口,低声念叨:“去告诉孙元化,国公爷不见他”
“谁”
张恪豁然站起,几步到了外面。
“启禀国公爷,是孙元化,就是管炮厂的那个”
“混账,孙大人来了怎么不直接请进来快。本爵洗把脸,马上就去见他。”别人可以不见,孙元化负责军工,那可是义州兵的命根子,张恪岂能怠慢他。
急匆匆到了正厅,孙元化微微低头站在了门口,眼观鼻鼻观口,格外的恭谨。
“哈哈哈,初阳先生。有失远迎,还请赎罪啊”
孙元化急忙躬身施礼,笑道:“国公爷,您加官进爵。卑职竟然忘了贺喜,实在是惶恐之至,哪敢轻易登门。”
张恪拉住了孙元化,直接往里面走。边走边笑道:“什么爵位都是虚的,到了战场上,谁挨了一枪都活不成。最实在的就是武器。好枪好炮就是第二条命啊我告诉过他们,要上战场,别供关二爷,别供诸葛亮,想求神就拜孙初阳他能造出好炮,你们就能活下去。”
孙元化和张恪见面不多,可是每一次都能感觉出来,这位对军工人才是发自肺腑的重视,整个大明,也没有如此暖心的老板了。
“国公爷抬爱了,元化这些年不思进取,未能造出更好的火铳火炮,实在有负大人的厚爱,罪该万死”
“不必自责,技术就是一点点积累出来的,谁也没法一口气吃个胖子。再说了,我大明历来轻视工匠,匠师有好的技术都敝帚自珍,当成了传家宝,风气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变的。只管继续努力就是,缺人我给人,却钱我给钱,你们放心就是”
“是”
士为知己者死,孙元化眼圈有些发红,深深一躬,说道:“国公爷,属下研究过了,我大明造出来的枪炮质量不算上乘,问题多半出现在铁矿上面,矿石杂质多。就像卑职虽然弄出了弹簧钢,可是寿命竟然只有西夷的一半,实在是惭愧。”
差了一倍寿命,基本上就算是废品了,孙元化恨不得有个地缝都钻进去。张恪倒是不这么想,中国的铁矿石品位很低,这是天灾,没有办法,怪不了孙元化。
“初阳先生,你可是有解决之法了不然不会找我吧”
“什么都瞒不过国公爷。”孙元化笑道:“有个传教士带来一些矿石,据说是澳洲那边的,卑职看过了,东西好极了。若是都能用澳洲铁矿,造出来的枪炮至少寿命提升两成,而且能减少炸膛事故。只是”
“只是运费不菲是吧”张恪问道。
“国公爷明鉴,算上运费,怕是要多一半啊”
张恪微微沉吟,说实话他的手头不宽裕,可是根据战后的统计,不论是火铳,还是火炮,都有损坏,甚至误伤士兵的。
军中最宝贵的就是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兵,他们没死在敌人手里,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实在是扼腕叹息。
“孙先生,我看这样吧,全用海外的铁矿,不说价钱太多,而且也不一定供应的上,只在关键的零件上,用海外的铁矿,你看如何”
孙元化一听,顿时眼前一亮,没错,就拿火铳来说,除了枪管要好的钢铁之外,其他地方稍微对付一下也没问题。
而且张恪的话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武器不一定要全都精益求精,只要好用便宜可靠就行
“一语点醒梦中人啊,国公爷卑职这就去筹备”
孙元化喜滋滋往外走,还没等出门,突然停了下来,用力一拍脑门。
“敲我的记性,怎么忘了大事呢”孙元化急忙转身笑道:“国公爷,卑职除了公事,还有一件私事。”
“私事是要娶媳妇吗”
“国公爷说笑了,孩子都十几岁了。”孙元化笑道:“卑职有位师叔,想要求见您”
“师叔哪位”张恪随意问道,有些漫不经心。大明的师徒都是围绕科举来的,谁点了你的文章,那就是恩师,要一辈子尊敬,不能违拗。
张恪手里握着官员任免大权,有不少人想要走后门,若是孙元化也有这个想法,帮着师叔说情,要是没大问题,就网开一面,张恪如是想到。
“国公爷,恕我卖个关子,我这位师叔可是大才”孙元化一脸钦佩地说道:“他老人家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在地方做官十几年,政绩斐然,后来跟着西儒利玛窦学习,精通天文、地理、数学、火器,本事不比我的恩师差。”
张恪的胃口瞬间提起来了,惊问道:“此人是谁”
“李之藻”未完待续。。




辽东钉子户 第四百一十一章 西学(求月票)
李之藻何许人也?
光禄寺少卿,工部主事,对于一个宦海浮沉二十多年的人来说,官职不算高。不过仔细翻开他的履历,却让张恪忍不住赞叹。
这位在京城当过少卿,在地放当过知府,治理黄河,利用西洋清账的方法,解决过钱谷之弊。被徐光启举荐,进京之后,担任工部官职,有上书建议制造火炮,增强战力。
为官期间,和利玛窦合作,翻译大量书籍,包括《几何原本》《名理探》等等,西学造诣,丝毫不再徐光启之下。
在传教士中间,李之藻更有“圣教三柱石”之称。
听完了孙元化的介绍,张恪忍不住大吃一惊,粗略算算,李之藻精通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火器,还有逻辑学。尤其难得可贵,他有丰富的地方行政经验,如此强悍的技术官僚,|优|优|小|说|更|新|最|快|www.uuxs.cc|在大明的朝廷绝对比恐龙还要稀少。
“请,快请李大人前来!”张恪急忙说道,孙元化转身刚要走。
“慢,还是我亲自去请吧,如此大才,可千万不能怠慢了。”
张恪念叨着,就要更衣跟着孙元化一起走。这下可把孙元化吓坏了,李之藻不过是四品的小官,比起张恪这个超品国公,天差地远,万万不能乱了礼数。
(“国公爷,你要是去迎接,只怕吓到我那位师叔,还是让属下去吧!”
“嗯,也好!我就在书房门前等着他。”
说着,张恪竟然真的负手而立,站在了台阶下面。周围的亲卫都吓了一跳,心说就算是部堂高官来了,大人也未必如此,这个李之藻到底干什么的,竟有如此地位?
大家都在纳闷。其实张恪不只是爱才,更有知音难求的期盼。
要说起来,未来五百年的大势,就像是沉重的石头,压在了心头。偏偏无法和别人诉说,不要说几十年后的事情,就连已经发生的,譬如大航海,发现新大陆,甚至连日本的德川幕府。大明的士人全都摇头,一点兴趣都没有。
世上最难的就是把思想塞到别人脑袋里,张恪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一些年轻人身上。至于精通西学的李之藻,被张恪当成了知音,恐怕只有他能明白一些自己的想法。
正在来回踱步,突然听到有急促脚步声,孙元化带着一老一少从外面急匆匆走了进来。
“师叔,修远兄,国公爷正等着你们呢!”
老者闻听。脸色一红,急忙小跑着到了近前,深深一躬。
“下官李之藻,拜见平辽公!”
1...175176177178179...2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