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钉子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大人,我们可算是盼到您了”
看他们激动地模样,似乎不是作伪,乔福不由得疑惑起来,问道:“你们可是义州兵的人”
“启禀大人,我们没那个福气,不过卢大人答应我们了,只要能帮着义州兵消灭流寇,就能让我们重新回家和亲人团聚,还赏赐田产银两,我们都盼着这一天呢”
乔福猛地想起一事,在离开的时候,张恪特别嘱咐他,在流寇之中,有不少的内应,必要的时候,这些人能帮上大忙。
一番询问之下,乔福总算是弄明白了。
原来张恪在宣大裁撤大量人马的时候,暗中也进行了调查,找出一些人品还算端正,为人也够机灵的,让他们混入流寇之中,成为义州兵的内应。一旦双方交战,就要提供线索,帮着义州兵赢得战斗。
成功没有偶然,世人光看到义州兵所向睥睨,战无不胜。在背后张恪下了太多的功夫,全是别人不知道的,也正是有这些底牌,张恪才有充足的把握,能够马到成功。
“启禀乔总镇,我们兄弟在三天前得到了通知,说是您的大军要来,我们这几天都在观察着流贼张献忠的动向。”
“可有什么消息吗”
“大人,张献忠自从来到阜阳,到处杀赃官恶霸,开仓放粮,颇得民心,不少老百姓都被他迷惑了,归附名下,人马已经超过两万。”
乔福满不在乎一笑,说道:“羊再多也不是老虎的对手,你们只管说张献忠在哪,本官自然有办法对付他。”
“是,启禀乔总镇,献贼昨天又到阜南等到打粮,以时间计算,大约明天中午就能回到阜阳。”
“哦,他带了多少人马”乔福又追问一句。
“走的时候带了五千人,或许回来的时候,能招募更多,但是应该不足为虑。”
“好啊”
乔福猛地一挥拳头,真是老天帮忙,要是张献忠躲在阜阳,还真不好说拿下他,出了城池,那可就是死路一条,谁也拦不住他了
他急忙叫手下的参谋拿过地图,仔细询问两个人,两个人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原本在大同的时候,也是小官,见过义州兵大杀鞑子的厉害。
对他们来说,根本不看好一团散沙的流寇,对待乔福简直奉若神明。
一夜的时间,转眼过去,疲乏的明军总算是恢复了体力,拿出干硬的饼子,加上几块肉干,填饱肚子之后,他们立刻开始行动。
绕过阜阳城,来到了西南方向的大路,这里是张献忠的必经之路。
道路两旁都是绿油油的麦田,百姓都已经逃走了,地里荒草和麦子一眼高。再往两旁看去,有几道低矮的山梁,在一片树木当中,还有几个建筑,也不知是庙宇,还是祠堂。
乔福观察了半天,暗暗点头,虽然不是很好的埋伏阵地,可是也足够了。
他带来三千人马,乔福只安排一千人,分成两队,在麦田和山岗藏身,等候伏击。至于另外两千人马,则是在外围防备,尤其是盯住阜阳城的方向,省得流寇援军杀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乔福快速排兵布阵,士兵们紧张地准备着。
临近午时,突然有士兵跑来。
“流寇出现了”
乔福浑身一震,急忙下令准备。
没有多大一会儿,远处出现了一大队的士兵,甩出好远,看样子少说也有万八千人,在队伍中间,有不少马车牛车,还有好多女眷哭哭啼啼,两边的士兵不时伸出黑漆漆的爪子,占点便宜。
为首的是一位中年汉子,满脸的络腮胡,眼珠子特别突出,凶光四射,手里握着马鞭,颇为得意。
“这回我们弄了一万三千石粮食,加上阜阳的存粮,足够吃几个月的,就算是张恪派兵过来,老子也能和他周旋到底,我倒要看看义州兵有什么厉害。”
“大统领圣明,听说张恪的人马已经过了徐州,进入淮安境内,要不了多久,就该杀过来了,您就能大显身手了。”
“呵呵呵,高迎祥和闯瞎子都是胆小鬼,不敢硬碰硬,我就不怕。就算打输了又如何,大不了跑了,没几个月,老子又是一条好汉”
张献忠正在高声大笑,突然远处树林中雀鸟乱飞,士兵们一愣,有的人就拉住了战马,就在此时,突然响起一声枪响。
啪
声音划破天际,突然从两旁的树丛中飞出无数的神火飞鸦,拖着尾炎,向张献忠的人马砸了过来。
“不好”
张献忠也顾不得想是谁安排的人马,他转身就跑,身边的亲信护卫着,没跑出多远,后面爆炸声连绵不绝,火光冲天,无数士兵淹没在弹片和硝烟之中,人仰马翻,爹妈乱叫,别提多惨了。
就连张献忠都觉得肩头一痛,用手一捂,鲜血就涌出来了。
“大统领,您怎么了”
“我没事,快走”
手下人保护着张献忠就想逃命,可是四周枪声响起,子弹如雨,纷纷落在这些士兵身上,流寇的装备之差,比起官军还有天壤之别,面对犀利的子弹,只要集中,就是死路一条。眼看着割麦子一样,成片成片的倒在地上。
被他们裹挟来的百姓本来就不情不愿,听到枪声之后,更是吓得到处乱窜,把队伍全都捣乱了。
“该死,杀,把他们都杀了”
张献忠拼命吆喝着,可是他心里却清楚,起兵这几年,从没见过如此犀利的武器。在他的脑中立刻闪过三个字:义州兵
张恪,你个混蛋,人马不是还在淮安吗,怎么跑到这来了
此时谁也没心思给张献忠解惑了,只能听到枪声越来越密集,士兵越过麦田,从四面八方涌过来。
霎时间张献忠就成了网中之鱼,眼看着就要被收到网里。
“这边有缺口”
部下惊喜的喊声提醒了张献忠,果然包围圈有个二十几丈的缺口,赶快跑吧
张献忠一马当先,后面的人紧紧跟随,果然冲出了缺口,逃出生天的滋味涌上心头。后面还是枪炮隆隆,想来那些弟兄是完了。
“早晚都是死,死就死了吧”
张献忠只觉得肩头疼痛难忍,调转马头,没等他跑,对面有一道干涸的水沟,从里面探出几十条黑乎乎枪声,随着一阵突如其来的枪声,张献忠淹没在了硝烟之中
...
.
辽东钉子户 第五百九十章 发现
.
ds_d_x();
ds_d2_x();
小说软件已经开发完毕,请大家访问..网站底部就可下载安装安卓以及苹果的
张献忠死了,短命的大西政权也不会出现了,不管他是不是真正屠杀了四川无数百姓,他都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几十条枪一起攒射,子弹不停击穿身体,带着大块的肉飞出好远,地上只剩下一个马蜂窝。
那些随行的士兵见张献忠死的不能再死了,顿时哇的一声,都做了鸟兽散,转身就跑。可是后面的枪声不绝于耳,他们纷纷扑倒,死在了茫茫的麦田之间,鲜血顺着沟渠,流的到处都是,天空中弥漫着一股子血腥气。
乔福迈着大步,来到了张献忠的尸体前面,仔细看了看,只有脑袋还算完整,一条胳膊都打飞了,就连胯下的战马都打得千疮百孔,已经死透了。
“呸!”
啐了一口,乔福骂道“就凭你这个德行,还想和王爷平分天下,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变的!来人,把他的头砍下来,立刻《无》《错》快马送到京城。”
士兵急忙答应,砍下了张献忠的脑袋,放在木匣中,撒上了一些生石灰,用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向京城送去。
当报捷的士兵到了京城,已经是七天之后的事情了。
“大捷,大捷啊!”
“焚烧皇陵的罪魁祸首,张献忠被打死了!”
“巨寇死了,祖宗在天之灵能安慰了!”
……
一路跑,一路大喊,所过之处,百姓都欢呼起来。在他们朴素的想法里,皇帝是永远不会错的,敢反叛皇帝的,全都该死!
捷报一直传到了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手里,刚刚上任,就得到了这么个大礼包,陈新甲简直高兴地无可无不可。
他生怕有假,让人把人头拿过来。仔细查验。义州兵做事一贯小心,乔福特意命人把兵符印信,往来书信都送过来,作证张献忠的身份。
再三检查之后,没有问题,陈新甲激动的浑身乱颤,一转头就往外面跑,没有多大一会儿,又跑回来,把报捷的文书忘下了……
堂堂的兵部尚书。弄到了这个程度,其实不怪陈新甲,而是张献忠死得太,太及时了!
凤阳失守,祖陵震动,崇祯不得不跑到太庙请罪,哭得一个死去活来,咬牙切齿,要给祖宗报仇。
偏偏这个时候。就把张献忠的脑袋送来了,姑且算是罪魁祸首,至少崇祯能和列祖列宗交代了。
皇帝得到安慰,能顺心如意。这个功劳还小吗?
一路气喘吁吁,赶到了皇宫,可是出乎陈新甲意料,崇祯已经提前知道了消息。大学士温体仁正坐在崇祯的对面。君臣高谈阔论。
“启奏陛下,献贼授首,南直隶定然稳如泰山。可以让总兵乔福调兵向河南进发。用义州兵当前锋,流寇定然望影而逃。再加上杨部堂运筹帷幄,指挥十面埋伏,其他的流贼定然没法长久。”
“嗯,温老老成持重,谋国有方啊。”崇祯赞许说道,这位皇帝的性子有些猫一阵狗一阵,若是看得顺眼,怎么都成,若是不顺眼,就算做的对了,也少不得掉脑袋。
此时温体仁就对了皇帝的眼,崇祯叹口气,“温老,刚刚张恪又向朕上书,请求增加饷银一百万两,粮食二百万石,用以安抚百姓,另外还要准许就地征用田地,安置俘虏的流寇。算起来,数额惊人,户部的情况爱卿知道,早就空虚了,朕的內帑也所剩无几。偏偏东南的漕粮运不上来,京中百万户口缺粮,朕,朕拿什么给他们啊!”
温体仁一听,慌忙站起,急忙说道“陛下,臣斗胆言之,将士立功,就应该犒赏,更何况是击毙了张献忠这等大功,若是不赏,只怕其他人也会寒心。”
天底下可不止一个义州兵,不说别人,杨嗣昌手下就好几十万。其实算起来,张恪算是老实的,这些年朝廷拖欠了大量粮饷,张恪都没要。如今是奉了朝廷命令,南下作战,他不能不给赏赐。
崇祯也明白这个道理,可是谁让他是个穷鬼呢。
“温老,你有没有什么好主意?”
“这个……”温体仁沉默一会儿,说道“万岁,臣真有一个办法,只是……”
“只管说就是了,哪怕错了,朕也不追究。”
“多谢圣上宽宏,臣就说了。”温体仁停顿一下,说道“万岁,眼下有两个难处,一个是犒赏三军,一个是漕运,臣以为这两件事其实可以放在一起。”
崇祯眼前一亮,急忙问道“爱卿是什么意思?”
“让义州兵去保护运河,总督粮饷就是了。”
不得不说,温体仁还有些功力,竟然憋出了这么一个办法。
张恪他们惹不起,东南他们也奈何不了,索性就让他们狗咬狗,闹去吧!最好义州兵能把漕运弄通了,即便是他们弄到再多的银子也无所谓。就算办不出,张恪也不好意思管朝廷伸手了吧!
崇祯凄苦的小脸竟然露出了喜色,这个主意的确不错。
正在此时,有人前来禀报,说是兵部尚书陈新甲求见,崇祯心情不错,急忙下令,把他带进来。
见礼之后,陈新甲恭恭敬敬说道“启奏圣上,巨寇张献忠已经与七日前,在阜阳城南被击毙。现有献贼余部还在周围作乱。臣恳请陛下犒赏三军,命令乔总兵加把劲,把南直隶的乱贼都给剿灭了。”
“嗯,哈哈,陈大人所奏,朕都知道了。乔福打得的确不错,赏他一个勇毅伯吧,兼任漕运总督之职,告诉他,只要吧东南的漕粮收上来,朕准许他截留军用。”
伯爵倒不算什么,毕竟张恪都封了王,而漕运总督可是大大的肥差,以往都是文官兼任,从来没有落到武夫的手里。
可是转念一想,也有道理,文官没法子,就只能用武将了。
“臣,遵旨!”
……
“大人,我们在衙门的签押房找到了这个,请大人过目。”
乔福接过来随便翻看几眼,全都是往来的信件,里面还夹杂着不少礼单。张献忠打下了凤阳,不少两淮,甚至东南的富商为了保证身家性命,商路安全,就只能送来礼物,张献忠也不客气,都照单全收了。
乔福看到这个,突然一拍巴掌,大笑道“真是天助我也!”(未完待续……)
第五百九十章发现
.
辽东钉子户 第五百九十一章 一片赞扬
.
.
“呵呵,好啊,有了这些东西,两淮的盐商就乖乖认输吧”张恪微微咬牙,缓缓说道:“传我的命令,立刻颁布新的盐法,废除专卖”
随着地盘越来越大,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多,相对偏僻的辽东已经不够施展。.张恪将王府迁到了天津,并且任命刘少卿出任天津总兵,还下令筹建天津水师,保护海上商路。
其实东南停止供应漕粮,背后不光是东南的官僚和商人,他们还没有这个胆魄,张恪才是背后的推手。这样做不光能将崇祯的军,还能趁机废掉运河。
虽然大运河自从修成之日,就是南北交通大动脉,维系着庞大帝国的生死存亡。可是到了如今,缓慢低效的运河已经成了制约南北商贸的瓶颈。
河运相比海运,只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安全。可是随着海船技术的进步,海上的航运已经相当安全,尤其是沿海航行,很多经验丰富的船长闭着眼睛都能做到。
之所以还长久的保留运河,不惜高昂的维护费用,一来是出于对海洋的恐惧,二来则是运河上下有百万船工,他们都指着运河活着,一旦由河运改成海运,他们就会失去生活来源,甚至会造反。
不过这些对于张恪并不是问题,不论多少船夫造反,都有把握压下去。而且最重要的是张恪手上有庞大的海外势力。无论是种田,还是继续当船工,甚至经商发财。都有办法安置。有了更好的出路,只要脑筋正常,不但不会反对张恪,而且还会忠心拥护王爷。
果然,随着消息公布,天津越发热闹起来,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甚至京城的富商全都聚集过来。
原本的城中都不够住了。甚至要圈地建造新城。
而就在这时候,张恪又公布了另外一条全新的政令,那就是长芦盐场分区承包,废除以往的专卖政策。凡是取得开发资格的盐商,只要每斤食盐缴纳三文钱赋税,随便生产买卖,朝廷不得干涉。
“到底对食盐下手了”
茶楼之中,聚集了数十位穿着华贵,珠光宝气的商人,他们有来自东南的,有来自辽东的,还有来自山西等地。如今全都聚集到了天津,向他们这样的人,还有数百位。
“呵呵。若是知道了王爷的新政,只怕天底下十之的商人都要赶来啊”说话的是一个吨位在三百斤以上的大胖子,此人正是黄德禄。
他算是最早和张恪打交道的晋商,范永斗等人被干掉,黄德禄侥幸活了下来,从此之后。他彻底改弦更张,紧跟张恪的步伐。再也不敢有别的幻想。
在他的对面,则是坐着包士卿。
几年时间下来,他已经俨然东南商界第一人,人也发福了,只是一双黑亮的小眼睛,光华四射。
“黄兄,我早就说过,王爷雄才大略,光是改河运为海运,还不值得王爷费这么大的劲头,甚至把老巢都搬过来了。看王爷的意思,日后天津就成了北方的中心了。”
黄德禄一口喝干了茶水,眯缝着小眼睛笑道:“那还用说,有海运便利。再加上食盐,要不了几年,天下的财富都要聚集津门了。”
黄德禄说着,嘿嘿一笑。
“包老弟,你是王爷的心腹,老哥想和你打听点事情。”
包士卿笑着一伸手,“老兄请讲。”
黄德禄看看四周,压低声音,问道:“老弟,你说这盐场背后有没有什么门道啊难道以前的窝本,灶户,分区卖盐啥的,全都没了”
包士卿微微一笑:“老兄,你是想问这些东西能不能转到你的手里吧”
一语道破心思,黄德禄倒是不怎么在乎,笑道:“要是能有不更好吗”
“肯定不会有了。”
包士卿叹道:“其实我也没有想到,王爷的手笔会这么大,直接将延续一千多年的食盐专卖给废除了,真是霹雳手段啊”
其实张恪早就对盐商垄断暴利非常不满,他们造成的结果就是朝廷收不到税,老百姓吃不到便宜的食盐,只是肥了中间的一群豪商和官僚,极端不可取。只不过这些盐商和晋商一样,实力雄厚,在朝廷有太多的代言人。
而这一次东南截断漕粮,也有他们的影子,不过是想借机推高物价,捞取暴利。但是他们显然没有料到,张恪剿匪是假的,而真正的目标却是他们。
东南的海商归附了,晋商被慑服,也就剩下一帮盐商,正好到了处理他们的时候。
新的盐法将长芦盐场划分成诸多小块,每一块盐田作价十万两,公开拍卖,凡是买下盐田的,就能组建公司,生产食盐。
按照生产数量,缴纳税赋之后,就可以运到各地销售,什么限制都没有。
黄德禄早把张恪的盐法读了好几遍,心中仍有不少疑惑。
“包老弟,光分了盐田,可是没有灶户,又怎么产盐啊王爷就不怕产量不够,价格暴涨吗”
“哈哈哈,黄兄真是多虑了,谁告诉你一定要有灶户才能生产食盐。其实两淮等地早就有盐田了,把海水引入挖好的池子,用阳光晒干就是了。虽然阳关没有烧火来得快,可是别忘了池子可比锅大,产量只会成千上万倍的增加,而且还省了柴火钱。”
“原来如此。”黄德禄点点头,突然疑惑道:“既然晒盐比煮盐好,那为何”
“道理很简单,容易控制耳”
包士卿笑道:“一大片盐田,谁也不知道产了多少,可是用锅子就容易多了,一锅多少斤盐,一天能煮几锅,一目了然啊。”
黄德禄经营多久的生意,一点就透。
“王爷果然妙法,只是如此一来,灶户恐怕就用不了多少了吧”
“没错,所以王爷给他们安排了海外的田地,说起来灶户比一般的农户还要贫穷,食盐的利润都被两淮的那帮人吃下了。别看咱们都是新贵,论起底子,恐怕比不上他们啊。”
黄德禄瞥了包士卿一眼,心中冷笑,你就忽悠吧
不说别的,光是包家手里的江南银行股份,加上地产,还有船队,少说在几千万两之上,两淮的盐商就算积累几辈子,也比不上。
“包老弟,你觉得王爷这个盐政可能有什么效果”
包士卿微微一笑,抓起一块蜜饯,塞到了嘴里,含混不清地说道:“老兄,你可知道盐价是多少”
“这个各地不同,有的贵,有的贱,不过最近几年物价飞涨,就算便宜的,也该有一百文出头吧。”
“嗯,老哥说的不错,按照我的估计,王爷的新政下去,盐价会降到二十文以下,甚至更便宜。”
“什么”
黄德禄吓得从座位上窜了起来,浑身的肥肉直哆嗦。
“怎么会这么便宜”
“呵呵,没什么好奇怪的。一斤盐的成本不到一个铜子,交三个铜子的税,扣除运费,最多也就六七文钱的成本,卖到二十文,那是把打点的钱都折进去了。”
黄德禄伸出肥硕的手指,算了算,顿时脸上写满了震惊。
五倍,足足五倍啊
能便宜这么多钱,光是一个食盐,张恪就能得到多少穷苦百姓的支持。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无非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已。谁能给大家伙带来实惠好处,就跟着谁。
大明的皇上天天收税,弄得民不聊生。而张恪大刀阔斧的改革,只能给百姓带来好处,到时候不用打仗,只要张恪一挥手,偌大的明王朝就会土崩瓦解
哪里是盐政新法
分明是挖大明的墙角啊
黄德禄脸色不停狂变,手足忍不住颤抖,竟然吓得傻愣了。
“呵呵呵,老哥,咱们做生意的不要想那么多”包士卿笑道:“我现在就琢磨着盐价降下来,老百姓手里就会有余钱。到时候他们要买更多的布,更多的瓷器,农具,能吃下一样,就是几百万,上千万两的生意。”
“是啊”黄德禄重重坐在椅子上,摇头叹道:“只管挣钱就是,胡思乱想什么,该罚,该罚啊”说着竟以茶代酒,连灌了三杯。
新的盐法公布了一个月,第一批盐田一举拍卖出去,所得白银二百万两。这些钱全都用来采购粮食,第一批漕粮从海上运到了天津,然后送到了京城。
过去的一段时间,京中粮价飞涨了五倍,勋贵,官员,商人,凡是有点本事的都囤积居奇,坐等物价上涨。
势头竟然比当年的东南还要闹腾,而崇祯有没有张恪的魄力,只能干瞪眼。当第一批粮食运进京城,物价应声而落,消息传到了宫里,崇祯几乎喜极而泣。
对义州兵,崇祯是既爱又怕,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是一柄利剑,有什么难题都能解决,可是剑也有另外一面,同样会伤到自己。
颁布新的盐法同时,乔福连续查抄了十二户盐商大族,全都以勾结流寇的罪名砍杀,数千家人被贬斥为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