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辽东钉子户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要你命的人”孙嘉闻一把揪住了高起潜的脖领子,一伸手抓住他的下巴,用力一扯,把下巴卸了下来。
“把这个老阉狗带下去。”
“遵命”
手下人架着高起潜,就往外面拖,看那个模样,就仿佛被宰杀的老母鸡一样,洪承畴都僵硬起来,嘴巴微张,脑袋一片空白,他恐怕就是下一个了吧
“洪大人,你怕了吗”
洪承畴被叫的回了魂,脑门上一层白毛汗,顺着鬓角流淌下来。
“我,我不知道怕什么,朝廷命官见见宫中的太监,有什么错,若是王爷觉得不对,下官就去请罪。”
“哈哈哈,真是会避重就轻。”孙嘉闻冷笑一声:“告诉你,贺人龙和左良玉已经被杀了,他们府中窝藏的阉狗已经找出来了,就凭你们这几头烂蒜,也想对王爷下手,简直不自量力。告诉你,不光你们完蛋了,连你们背后的人也到了死期”
洪承畴的脸色由白变灰,一点人模样都没有,突然猛地蹿起,大声喊道:“我要见王爷,我要见王爷啊,下官没有想害王爷,下官做梦都不敢想啊”
“崇祯啊崇祯,你就不能安安静静做个皇帝,非要兴风作浪,那就怪不得本王心狠了”
张恪微微咬牙,自言自语道:“其实早就该撕下面具了,大好河山不能让你们糟蹋了”
从书房里走出来,外面已经被将领堵满了,大家都在等着张恪的一句话。
“传令下去,打出旗号,清君侧”
...
.





辽东钉子户 第六百一十二章 兵进京城
.
“阉竖横行,蒙蔽圣听,散播瘟疫,戕害功臣,屠戮百姓,罪行累累,罄竹难书,我欲容之,彼苍者天,岂能容呼”
张恪面对着成千上万的将士,大声说道:“孤王受神宗皇帝厚恩,起于微末,十余年间,位极人臣。.篮。色。书。巴,..唯有一颗赤胆忠心,报答皇家厚恩。如今天子冲龄即位,柄国数载,国势日非,全因天子所用皆是逆臣,皇宫之中,阉竖违逆,败坏朝纲。孤王受恩深重,不能坐视大明江山沦落。自今日起,大军北上,铲除逆党,扫清君侧”
“铲除逆党,扫清君侧”
“铲除逆党,扫清君侧”
士兵的吼声一声高过一声,宛如惊涛骇浪,竟然传遍了整个开封城,百姓们听得心惊肉跳,一个个胆战心惊。算是再迟钝的人也知道天下要变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难道老天爷这么不开眼,大家伙没法过上一点安稳日子吗
无数人心中绝望地呐喊,声嘶力竭,心都在滴血。
按照常理,只要兴兵作战,肯定要大肆征用民夫,到时候又不知道多少人会死去。
稍微有些积蓄的人家都想尽办法,在地上挖坑,把粮食藏进去。翻箱倒柜,找出最肮脏破旧的衣服,换在身上。
老百姓不过是杂草而已,除了糟蹋自己,还能有什么办法。
在大家战战兢兢等待的时候,张恪的第一道命令发了下来。当里长把告示贴在街头,大声念出来的时候,百姓们全都傻眼了。
“中原战乱灾荒不断,百姓困苦不堪,东安殿下上体天心,自命令颁布之日起,废除一切徭役,凡是朝廷官田,藩王府田产。全数平分无地百姓。凡利息高于二分者,是为高利贷,高利贷不必偿还”
免除徭役,平分田产。废除高利贷。
这三条公布出来,所有百姓都傻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愣是等到里长念了第二遍,才有人大喊一声。拜倒在地上。
接着无数人都跟着跪下,黑压压的覆盖大街,大家伙泪花横流。
“万岁,万岁东王万岁”
喊声此起彼伏,竟然比起大军的口号还要震撼人心。
王府之中,杜擎,沈岳,朱庆斌等人都是一脸苦笑。他们的确盼着张恪能出兵,可是他们却不想这样。
毕竟朱明皇室三百年的基业,影响力实在是太巨大的。甚至他们都觉得清君侧这种造反口号都要等着到了京城再喊出来。
现在不光公然打出来了。还把分田这样的策略都使了出来,岂不是凭空给自己找麻烦吗王爷一贯是谋定而后动,怎么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反而不谨慎了呢
“王爷,我以为实在是不宜树敌过多,把矛头对准朱皇帝即可,不必牵连到那些士绅。您不是说过吗,要联合次要敌人,对付主要敌人,现在怎么主要敌人和次要敌人一起打啊”沈岳大惑不解地问道。
杜擎和朱庆斌同样如此。一脸迟疑地盯着张恪。
“呵呵呵,我好像还说过,要争取大多数人的支持,你们看着吧。本王的政策推行出去,保证大有奇效。”
众人还是忧心忡忡,可是张恪做了决定,那只能支持。
杜擎负责整饬军需,由刘少卿和贺安充当先锋,带领一万大军。立刻北上,张恪率领三万人马押后,剩余的人马则是镇守开封,防止流寇死灰复燃。
沈岳和朱庆斌则是负责全力推行政令,立刻分田分地。
明朝的田产按照性质可以分为两种,官田和民田,所谓官田是宋元以来,归属朝廷的土地,还有后来没收和划入的。官田属于朝廷所有,百姓租种,赋税要比民田重。
不过随着兼并日趋严重,各地的官田多半都被世家大族吞并,尤其是人多地少的中原地区,更是非常严重。
当张恪颁布政令,说是要把官田分给百姓,沈岳和朱庆斌都有些挠头,此举等于是中原的世家大族作对,一旦这帮人闹起来,那也是相当可怕。
偏偏张恪又格外坚持,他们只能按照命令施行。
真正推行开,他们全都大吃一惊,因为顺利的简直超乎想象
当分田的官吏下乡的时候,有百姓主动邀请他们过去,原本的田地都已经划分好了,只等着官吏到场,和大家划清地界,签订文书,把盖上大印的地契交到百姓的手里,大功告成了。
简单的令人发指
渐渐的沈岳他们也明白过来,之所以这么顺利,其实还要感激流寇,他们反复征战,已经把原有的宗族秩序给彻底冲垮了,世家大族不是被杀了,是逃到了南方避难,他们根本不在眼前,只能眼睁睁看着百姓瓜分田地。
再有由于不停征战,中原人口大幅度衰减,按照一个壮丁三十亩地,划分起来并不困难。有充足的田亩,百姓都翘首以盼。
他们派下去的官吏只要负责调停百姓的纷争,做好公平裁决即可。
此外张恪手上还有一大利器,那是粮食
海外移民的成果已经出来,过去的一年,陆续运回五百万石粮食。只要听从义州兵的安排,能拿到足够口粮,能拿到种子和农具。
立刻能恢复生产,没了赋税和高利贷的压力,百姓头上的大山没了,热情空前高涨。他们虽然是卑微的野草,但却是生命力最顽强的。只要有点阳光,有点雨露,能壮实的生长。速度之快,简直超乎所有人想象。
连那些被俘虏的流寇,多一半都是饥民,听说有田地,有粮食,多数都愿意回家种地。至于一些顽固的匪首,即便是放回家里,也不能放心。
这样的人也不用担心,送到了海外,他们能当顺民更好,要是还想折腾。去折腾土著去,反正对张恪没什么影响。
张恪的大军每到一处,都公布分田的政策,并且留下专门的人手。操持分田。由于任务繁重,大军速度并不快,走了一个多月,才逼近彰德府。
这个速度让不少将领都挠头,自古以来。造反都要速战速决,哪里有这么慢的,岂不是让明廷做好准备吗
从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以来,看不明白王爷的打算,实在是让人有些揪心。
刘少卿找了几个人商量一下,大家伙决定,等过了彰德,张恪还不改弦易辙,他们要找王爷好好说说。
几个人商量妥当,大军继续前进。
刚刚进入彰德的地界。突然有夜不收报告,说是前方出现了大量的人群。刘少卿为之一惊,莫非流寇又卷土重来
他急忙带着人马前去查看,等到他看到了涌来的百姓,顿时一阵错愕。
只见成千上万的百姓,多数都推着独轮车,上面放着猪牛羊肉,鸡鸭鹅狗,有的放着一款款的面饼,还有煮鸡蛋。大红枣,各式各样的吃食,在路边翘首以盼
当义州兵前锋出现的时候,突然有人喊了一声:“王师来了”
“王师来了”
瞬间。百姓们纷纷跪倒,泪眼朦胧地望着远处黑色的大旗。
“王师来了,咱们有救了”
刘少卿听到百姓的呼喊之时,竟然有种荒唐的感觉。他们是王师吗他们是造反的这些百姓怎么会如此期盼他们简直让人想不明白。
“呵呵,没什么好惊讶的,自古以来。唯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唯有他们才能决定谁是天下的王者”
张恪带着大家伙,主动跳下来战马,率领着大军从百姓中间走过。不断有百姓把好吃的塞进士兵的怀里,不管男女老幼,全都目光热切地看着他们,充满了期盼和希望。
当大军赶到了彰德府的时候,知府卫澄率领着手下官吏,跪伏在路旁。
“王爷天兵至此,罪臣迎接来迟,还请赎罪。”
罪臣挺有觉悟的
张恪看了知府一眼,缓缓说道:“你的确有罪”
一句话吓得卫澄差点趴下,东王殿下果然难伺候啊,卫澄恨不得把脑袋塞进裤裆里,浑身颤抖着,没一会儿,地上多了一个水印。
“身为父母官,你看看治下的百姓,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你对得起他们吗”
“罪臣该死,罪臣该死”
张恪冷笑道:“本王给你一个机会,立刻着手安置灾民,按照本王指令,推行均田令,与民休养生息。如果做得好,本王可以给你飞黄腾达的机会,如果做不好,本王饶了你,百姓们也不会放过你”
简单的一番对话,几乎把卫澄吓得魂儿都飞了。他知道张恪不是在开玩笑,更不是放狠话。如果他做的不好,的确会人头不保。
事到如今,那没什么可说的了,卫澄第一时间下达了命令,三班衙役一起出动,按照张恪的要求,立刻行动起来。
其实一路行军,越是逼近京城,越像是一场武装巡游。
听说是张恪大军,根本没有人敢阻拦,算是有些还不知好歹的将领,可是百姓的动作他们不能不知道。
每到一处,都有成千上万的小车,推着物资,支援大军的行动。
他们根本不是在和张恪作战,而是和天下的百姓为难。
谁也不会傻到以卵击石,还忠于明廷的,干脆来个辞官不做,跑到家里躲了起来,至于更多的则是主动归降,甚至还有人充当张恪的前锋,反戈一击,卖力地在新主子面前表演,盼着能得到赏识。
张恪大军一路北上,从真定府,到保定府,终于在三个月之后,赶到了卢沟桥。在大军刚刚扎营的时候,从另外几个方面也都传来了消息。
首先岳子轩的大军在剿灭山西的流寇之后,掉转头,进攻昌平,已经占据了京城的北大门。张峰率领着步骑兵三万从蓟镇出发,抢占顺义;吴伯岩领兵占领通州,并且切断了运河漕运;乔福率领着大军更是杀到了黄村。
张恪之所以行军速度不快,也是在等待各路人马,总计二十万大军,从四面八方,把京师围了一个水泄不通。
自从张恪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京城陷入了空前的慌乱之中,谁都清楚,这三个字是造反的代名词。
这些年一直传说张恪会造反,真正变成了现实,满朝的大员才突然惊觉,他们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办法,能够对付张恪。
崇祯更是惶惶不可终日,他召集了所有文官,商量对策。
首先想到的是召集勤王人马,蓟辽,宣大,都落入张恪手中,中原能用的人马只有贺人龙和左良玉,偏偏还都被张恪弄死了。其余的人马不是鞭长莫及,是首鼠两端。
勤王不成,有人建议放弃京师,逃到南方,稳住半壁江山。
提出这个建议的是陈新甲,他差点死在朝臣的老拳之下。放弃京师,扔掉社稷宗庙,祖宗陵寝,是大大的不孝,万万不能做。
而且中原诸省都是张恪的人,要是贸然跑出去,岂不是自投罗网吗
崇祯本来有心逃走,可是一看此情此景,只能放弃。
大家商量来,商量去,莫衷一是,根本拿不出办法,只是每一天都有人呈报,张恪的人马到了哪里。
简直像是催魂咒,让崇祯睡不着吃不下,小脸瘦成了一条,每天ding着大黑眼圈,憔悴的吓人。
更令人担忧的是崇祯越发喜怒无常,每当有大臣提出的办法不合心思,下令廷杖,甚至有人被打死在午朝门。
如此折腾下去,没等张恪赶到,崇祯的朝堂空了,大半的臣子都以重病为借口,请辞躲在家中不出来。把戏交给了崇祯一个人,让你去演吧
“岂有此理,简直岂有此理”
崇祯对着面前的奏折,气得太阳一蹦一蹦,手上青筋暴露,猛地一推,把所有奏本推在了地上。
“皇爷,您没事吧”王承恩担忧地问道。
崇祯突然发神经一般,抓住王承恩的胳膊,两只眼睛直勾勾盯着他。
“兵呢朕的人马呢哪去了”
王承恩被吓得大惊,他知道皇帝这是又发疯了,只能说道:“皇爷,兵归御马监管,您该问曹化淳。”
“对,对,曹化淳,他人呢”
“皇爷,老奴来了”从外面仓皇跑进一个太监,扑倒在地上,痛哭流涕,“主子,大事不好了,张恪的贼兵杀来了”未完待续。搜搜篮色,即可全文阅读后面章节
...
.




辽东钉子户 第六百一十三章 猪队友
.
张恪的大军包围了京城,没有急着动手,而是派遣使者进城,将一封张恪的亲笔书信送了进来。.,..
在书信上张恪先是讲了与闯贼大战,并且俘虏东厂密使的经过,然后附上了口供。接着张恪几乎是血泪横流一般的控诉。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张恪乃是大明的忠臣,绝无二话,只是传播瘟疫,助纣为虐,不惜让几十万军民百姓陪葬,不惜让大明江山葬送。天心仁慈,圣君在上,岂能做出如此禽兽行径。
想必一定是朝中出了奸佞,蒙蔽圣听,陷害忠良,涂炭生灵。张恪起兵,只为锄奸,铲除朝廷奸佞之后,请愿解甲归田,再不过问朝政,若是圣上还不放心,大可将张恪流放海外,此生再不踏足大明土地
明眼人都知道张恪后面的起誓发愿全都是扯淡,小孩子也不会相信。可是前面的东西实在是太过骇人。
竟然和闯贼搅到一起,大肆散播瘟疫。要知道哪次瘟疫不是十室九空,不是死伤无数,算是再恨张恪,也不至于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啊,简直匪夷所思
不少朝臣竟然对张恪升起了一丝怜悯之心,如此遭遇落到谁的身上谁能受得了。皇上这是在找死啊
一时间不少大臣向朝廷上书,要求彻查张恪所说之事。
对这些奏本,崇祯一律给臭骂一顿,更是批示道:张恪逆贼,鼓弄唇舌,陷朕于不义,卿等身为朝廷重臣,理应明辨是非,岂能被区区言语鼓弄,令朕失望之极
面对大臣虽然如此说,可是崇祯心里头也毛毛的,急忙下令,把几位内廷的头头儿都叫了过来。
“怎么回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崇祯用力一拍桌子。震得指缝都开裂了。
“逆贼张恪居然说东厂派人去勾结流寇,散布瘟疫。不惜残杀开封几十万军民的性命,到底有没有此事,你们都给朕说清楚”
在崇祯的龙书案前。跪着几个身着红袍的内廷大铛,有王承恩,曹化淳,卢九德。这三个人全都战战兢兢,浑身颤抖。恨不得把脑袋埋进金砖里面,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崇祯从龙椅上豁然站起,跳到了他们的前面,指着王承恩等人破口大骂。
“你们本是邢余之人,可是你们看看身上的衣服,穿得比谁都好,一个个吃香的,喝辣的,外头一大帮人恭敬你们,管你们叫老祖宗可是你们呢是怎么对待朕的。朕的江山都被你们弄乱了”
崇祯越说越气,飞起一脚,踢在王承恩的胸前,老太监一下子滚出去好远,差点一口气上不了,一旁的小太监也不敢搀扶,只能跪在地上,浑身发抖。
崇祯还不解气,又对着曹化淳一顿拳打脚踢,打得曹化淳满脸是血。
在一旁卢九德看不下去了。哭着说道:“皇爷,打死奴婢们不算什么,可是万万不能伤了龙体啊”
崇祯听这话气得笑了起来,讥笑道:“知道关心朕的龙体了。那朕的江山呢你们能如此胡作非为”
卢九德跪爬了半步,挺值身体说道:“启奏皇爷,据奴婢所知,东厂的确派人联络过李自成,为的是能够招安李闯。闯贼虽然大逆不道,可是毕竟拥兵几十万。足以制衡张恪。”
“总算有人说实话了。”崇祯冷笑道:“朕也记得此事,可是只让你们招降李自成,可没有让你们散播瘟疫,如此曲解朕意,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时候王承恩似乎缓过一口气,跪在地上,痛哭道:“皇爷,老奴以为张恪所说,未必可信,他说什么散播瘟疫,老奴窃以为应该是他编造的。”
“对,王公公说的没错,他是编造的,为了陷害奴婢等人,陷害陛下啊”曹化淳一边抹着鼻子里的血,一边说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血要流干了。
听着三个人的话,崇祯勉强压住了怒火,说道:“去,把首辅叫过来。”
小太监急忙跑了出去,没多少时间,走进来一位高大挺拔,风度翩翩的官员,正是首辅周廷儒。
在民间有个笑话,说是张恪每到一处,向老百姓许诺,要让每个人都吃饱,而崇祯则是许诺,让每个人都当一回首辅
自从崇祯执政以来,内阁像是走马灯一样,基本上一年多两年不到,要换一批阁老,有的几个月要致仕。
内阁如此频繁更换,一个原因是党争激烈,东林死灰复燃之后,内部倾轧不断。另外朝政日非,崇祯需要替罪羔羊,内阁大学士不断下台。
算起来时间最长的是温体仁,他当上阁老之后,一面维持中原剿贼的大局,一面小心翼翼,不合张恪闹翻,上面逢迎着崇祯,下面压制东林,算是把首辅位置坐稳当了。
正当温体仁打破记录,准备继续干下去的时候,张恪突然宣布发兵清君侧。
作为当初举荐张恪去中原剿匪的温体仁,立刻成了众矢之的。崇祯更是把他叫进宫里,痛骂了两个时辰之多,罢免了一切官职,锁在家中闭门思过。
回家之后,温体仁水米不沾唇,不到十天,一命呜呼。
曾经被温体仁赶出内阁的周廷儒再度起复,当了首辅。只是这个一人之下的位置已经再也没有风光了,他不过是救火队员,甚至可能是镶金马桶。
“老臣拜见圣上。”
“快快平身,周阁老,城外的逆贼有什么行动”
“启禀陛下,张逆只是围城而已,并没有限制军民物资往来,一般的商旅还可以向京城运送物资。只是在一个时辰之前,张恪送进城一个人。”
“什么人”崇祯怒目圆睁,问道。
“是,洪承畴”
“他还有脸回来辜恩负义,怎么不死在外面”崇祯破口大骂,周廷儒这个汗啊,蝼蚁尚且贪生,谁愿意死啊
“启奏陛下,洪承畴带来了开封百姓的供词,一共有上千份,全都说开封的确发生过瘟疫,要不是张,张逆控制得当,早流行开来,十室九空了。他们恳请朝廷能惩处奸佞。”

崇祯小脸煞白,好像吊死鬼,他扫了三个内廷大太监一眼,三个人头更低了。
“周阁老,你说朕惩处了罪魁祸首,张恪能退兵吗”
“这个老臣不敢说,只是张逆此次打着民意的旗号,若是能有所交代,他没法理直气壮了。”未完待续。搜搜篮色,即可全文阅读后面章节
...
.




辽东钉子户 第六百一十四章 人人得而诛之
.
自从朱棣以来,清君侧三个字就是造反的代名词,不过咱们的东王殿下似乎不太明白,倒是把三个字当成了真的。.
二十万大军将京城团团围住之后,张恪一没有下令攻城,二没有封锁四门,困死城里的军民。竟然还准许城外的商人进去贸易,甚至主动提供漕粮,帮着稳定京城的物价。
看着张恪的作为,真仿佛他无意大明江山,要对付的只是皇帝身边的奸佞。
这一番作为并不高明,可是时机把握的太好了,张恪明明占据了绝对优势,竟然没有直接动手,崇祯君臣心中升起了一丝幻想,说不定可以不必拼命就能让张恪收兵。
在京城被围的第三天,兵部左侍郎侯恂奉命单人独骑,到了卢沟桥,张恪的大营。
“下官拜见东王殿下。”
“请起。”
张恪微微一笑,看了看侯恂,说道:“侯大人,算起来咱们也是老交情,这些日子在京城可好”
想起当初愣头愣脑地跑到辽东,要不是张恪帮忙,侯恂根本活不到今天。随后他也作为辽党的外围成员,帮了张恪不少忙。后来他又偏向了朝廷,见张恪还念着旧情,侯恂暗暗松了口气。
“王爷,实不相瞒,都说这些年民不聊生,实则要我说,是官不聊生才对。”侯恂苦笑道:“咱们这位皇上自从登基以来,求治心切,内阁大学士,六部九卿,换的和走马灯一样,屁股还没坐热,就要换另一个。说句不客气的话,换女人都没有这么勤快的,视百官为家仆,视苍生为鱼肉,真是让人心寒啊”
1...250251252253254...2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