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之祸害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允锋
就在同时,依靠着金龙的缓冲,他也终于落在了地上,紧接着他就将手指向了相距不到一米远,正像机械一样,随着他的降落僵硬而又缓慢低下头的亚齐士兵,而就在他那包裹着金色手套的手指触及这个人身体的时候,后者蓦然发出一声撕心裂肺地惨叫,然后直接倒下在地上如抽风般抽搐了几下,瞪着惊恐的眼睛脑袋一歪断了气。
“不跪下就死!”
杨丰带着他那实际上是一根定制版电棍的手套,指着阿里用同样的语气说道。
经过了身上四个喇叭同时放出的声音,震撼着所有人的心灵。
阿里腿一软跪下了。
然后杨丰的手指缓慢向周围移动着,所有他指向的地方,那些亚齐士兵和b民全都哆哆嗦嗦地跪下,而且还诚惶诚恐地低下头叩首在地,甚至还有人居然被吓尿了,在脚下多出了明显的水迹。至于那些原本都正在遭受殴打甚至要砍头的圣教信徒,那些在大明商号工作的本地雇员,那就真像是面对神灵般,以最虔诚姿态趴在地上,叩拜着他们的圣神,他们的主宰,他们的皇帝陛下。
杨丰用威严的目光继续扫视四周。
这时候皇城的大门打开,林栋擦着冷汗率领大批明军迅速冲了出来,他以最快速度跪倒在皇上身旁,匆忙行礼之后紧接着爬起来指挥部下占据各处要地控制局面。同时在附近的码头上,一艘明军巡洋舰也在缓缓靠岸,甲板上的速射炮后面,那些士兵小心翼翼地瞄准着亚齐人,防止他们做出什么冲撞陛下的傻事,虽然陛下神功盖世,神护天佑,神龙护体,这人其实根本不够他杀的,但作为护驾的,他们的职责依然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好在依然处于震撼中的亚齐人并没有做傻事。
杨丰板着脸向寺庙走去。
那些跪在地上的亚齐人在他身后面面相觑,但却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阻挡。
杨丰一直走到寺庙正门前。
这座寺庙正门是洁白如玉的回廊,四根合抱粗的石柱立在台阶之上,托住上面雕刻精美的拱,再后面是一座座带洋葱的塔状建筑,甚至还有一座近十丈的高塔,总之一看就是标准的穆大胡子风格,而且绝对可以称得上奢华,此时一群长老已经从里面冲了出来,一个个拿着弯刀之类武器,在台阶上警惕地看着杨丰,但却同样没有一个人敢上前。
杨丰背着手鄙夷地一笑。
紧接着他踏上台阶。
那些长老们下意识地后退一步。
杨丰继续向上。
他们继续后退。
当杨丰走上最后一道台阶时,一名长老终于忍不住,挥舞着弯刀呐喊一声直冲上前,然后……
他被杨丰拎着脖子提了起来。
杨皇帝无视那不断砍向自己,然后又不断被金光弹开的弯刀,就像那些超级大反派一样狞笑着手上轻轻一用力,随着一声隐约的骨骼折断声,那长老的脑袋立刻瞪着死不瞑目的眼睛歪向一旁,同时手中弯刀带着清脆的响声坠落在地。
杨丰把死尸随手扔出去,紧接着继续向前。
剩下那些长老们战战兢兢地后退着,很显然他们也知道就凭自己这力量是挡不住恶魔的,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走到了一个石柱前。
杨丰淡然地看着这根直径近一米,高度超过六米的巨大石柱,然后就像是推开一丛挡路的玉米秸一样,很淡然地把它向外推了一下,刺耳的摩擦声立刻响起,在一片惊恐的尖叫声中,这石柱随着他推开的动作抖落无数碎屑,毫不犹豫地向着一旁倒下了,而在倒下的同时又正撞在了另外一根石柱上,随着巨大的撞击声响起,后者同样毫不犹豫地倒下。
那些长老们立刻吓得发疯般向外跑。
然而已经晚了。
总共就才四根石柱,一下子倒了俩结果还能有什么悬念,整个回廊的拱就像是积木般轰然砸落,还没等外面的人反应过来,就连杨丰带那些长老们一个没剩下全砸在了里面。
“陛下!”
林栋下意识地惊叫道。
甚至他还下意识地向前跑了一步。
但仅仅一步,第二步他就停住了,因为那倒塌的拱根本没压住皇帝陛下,那些成百上千斤的巨石就仿佛遇上一道无形的屏障般,在皇帝陛下周围滑落,别说是砸伤皇帝了,就是连尘土都没沾到杨皇帝身上,倒是那些长老们无一幸免,全部被砸成了肉饼。
“哼,粗劣的垃圾!”
杨皇帝站在一片废墟中,掸了掸身上并不存在的尘土鄙夷地说道。
林栋汗了一下,赶紧上前跪倒小心翼翼地说“陛下,剩余的请交由臣等即可。”
“也罢,此等祠邪祀莫污了朕的手!”
杨丰背着手看了看前方,了头说道。
然后他转身昂然地走下台阶,紧接着亚齐宫监便率领着一帮行宫的宫女上前,伺候着皇帝陛下登上龙辇向着皇城驶去。
而在他们后面大批明军迅速将亚齐人驱赶到了一边,这时候亚齐人已经没有任何反抗的胆量了,实际上他们中间的很多人看杨丰也是视若神灵的,毕竟穆大胡子的那一套也都只是传说而已,但杨丰却是实实在在让他们看到神迹了。更何况这里本来就有一定数量的圣教信徒,那些人现在可正激动地趴在地上,尤其是杜固都开始亲吻杨丰走过的脚印了,相信从这之后本地教化使的工作一定会非常轻松了。
就在杨皇帝的龙辇驶入皇城的一刻,看着已经被驱赶到一旁的亚齐人,林栋紧接着向海上战舰打出了旗语。
下一刻,雷鸣般的炮声响彻班达亚齐。(未完待续。)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来/,..
大清之祸害 第四零七章 臣服
接下来几天里,挟杨皇帝降临的神威,陈瀚率领舰队沿着亚齐的海岸线,不断轰平一座又一座的穆大胡子寺庙,抹去这片土地上旧的印记。
而亚齐无人敢反抗。
就连亚齐苏丹都以最快速度跑到圣祠,找那里的祭司迫不及待皈依了圣教,当他带着日月徽叩拜在杨皇帝脚下之后,也如愿以偿地被册封为亚齐国王,然后正式列入了大明藩王的行列。为了纪念这一光荣时刻,同样也是为了让后世铭记圣神降临亚齐显示神迹的伟大事件,亚齐国王殿下还宣布将班达亚齐更名永顺,意思是永远归顺大明,并且在永顺城圣神降临处建一座九丈高的圣像。
好吧,他这座比缅甸国都阿瓦那座又高了一丈。
实际上谁也不是傻子。
对亚齐苏丹,不对,应该说大明亚齐国王来说,杨皇帝是不是神并不重要,杨皇帝能保证他继续当国王这才是最重要的,努力伺候这家伙开心,确保自己的王位不动摇,确保自己和自己的子子孙孙都能继续骑在亚齐老百姓的脖子上,继续享受他们血汗的供奉,继续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
这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信仰什么的
都到他这种身份了,谁还不明白这事儿呀,无非就是一个思想控制的工具而已,他的确不一定真相信仙境,他也的确不一定真相信杨丰是神,但他也同样不一定真相信那一堆女的天堂,话说伺候好了杨丰他不用死了就一样能享受到那一堆女。同样他也不一定就真多么相信老穆,说到底谁对他有利他就信谁,现在的情况是老穆那边肯定已经没戏了,所以就算他抛弃老穆也不会有什么危险,但他要是不信杨丰的话,那他指定看不了几天的太阳了。
既然这样,那他为什么不换一尊神灵供奉?
而同样杨丰也得到了想要的。
他要的是亚齐人真正臣服,但他也不想在亚齐再搞一场持续的游击战争,他要的是平稳地把穆大胡子赶出去。
这个国家虽然小,但却是出了名的难缠,荷兰人一直到一八七三年才占领班达亚齐,但和亚齐人的游击战甚至又持续了整整三十年,实际上直到一九一三年才正式吞并为殖民地,可想而知这帮家伙是多么能打了,他真要想以武力改变他们信仰,恐怕还得准备死个几万士兵,这很显然是不划算的。
而以这种方式来解决,无疑是最好不过了。
杨皇帝,或者现在民间习惯称呼的圣神,在永顺城的行宫里逗留了十天才离开,而他的下一站是锡兰。
这时候的锡兰实际上应该算是佛教国家,但北部有少量信奉印度教的泰米尔人,双方之间的战争已经延续了千年,所以在僧伽罗族的锡兰国王正式投入大明怀抱后,在驻扎这里的明军提供战舰运兵和海岸炮击之类支援的情况下,使用滑膛枪炮武装起来的僧伽罗人,对泰米尔人进行过多次的大规模扫荡,双方之间的战斗到现在都还没完全平息。
这场持续多年的大战,造成锡兰岛上人口锐减,目前两族加起来估计也就一百万。
当然,这与大明无关。
虽然锡兰是大明属国,但大明原则上不会介入属国内部的平叛作战,这是属国政府自己的职责,作为属国,连自己国内土匪都解决不了,那也未免太不称职了,这就跟大明内地某省出现土匪活动,也只能由地方上警察和预备役去剿灭,而不能找总参谋部调动正规军一样,后者不是干这个的。
尽管锡兰实际上是明军在印度洋上最大的军事基地。
这里是锡兰经略使驻地。
科伦坡驻扎着明军第十军军部,一个步兵旅,一个炮兵旅和一个守备队,另外还有海军南洋舰队第三分舰队,至于第十军其他各部则分散驻扎在孟买,科钦,果阿,甚至马德拉斯等各处从英法荷葡等国接管的殖民据。反正这些地方都是海港,都有新式蒸汽船,甚至都有欧洲人当年修建的棱堡,这些据本身也都是补给,需要的话可以快速调动,舰队从锡兰出发到最远的苏拉特,也不过才五六天航程而已。这些据和驻守的明军还有依托他们的那些商人,正像是钉在印度这头肥羊身上的蚂蟥般,不停吮吸着它的血液,实际上这时候的锡兰经略使担当的就是印度半岛经略使职责,而印度经略使则更像是孟加拉经略使和恒河经略使。
事实上现在杨丰对印度并没有太大野心。
当然,他就算有野心也没用。
哪怕他把整个印度全推平了,国内老百姓不过来移民,他也一样是白费力气,他之所以搞巴哈杜尔沙,只是为了让莫卧儿帝国瓦解而已,然后把印度变成几十甚至像原本历史上一样,变成五百六十个土邦,这样才方便于他以后的控制。
说白了他就是在复制英国统治印度的模式。
所以他对印度南部那些乱七八糟的势力,又是罗阇,又是纳瓦布,又是摩诃罗阇之类家伙都不准备逼迫太甚,只要引诱他们分别d立就行,然后慢慢以各种方式逼他们臣服变成属国。
说白了,印度最适合的角色是经济殖民地。
至于完全吞并
呃,这片土地上人口比大明还多呢,保守估计一五亿,他得杀到什么时候才能杀完啊!还是做为经济殖民地进行压榨,然后偶尔搞个小饥荒,散播个小瘟疫,这个比较划算一些。
到达锡兰后,杨皇上在科伦坡或者现在的名字昭武府的皇城行宫内,召见了一下锡兰国王并且关心了一下地方匪患,顺便勉励了他几句,然后就把这家伙打发了康提,虽然这时候从昭武到康提有公路连接,但因为那地方光头横行而且还有佛牙,所以杨皇帝还是没兴趣过去的。紧接着他就开始沿印度东部的海岸线北上,一个个视察那些明军的殖民据,顺便向那些印度d立或者还没d立的王公们显示一下大明的军威,坚定一下他们作壁上观的决心。
而此时孟加拉前线,两军依然保持着对峙状态。
在进攻玄策城惨败之后,巴哈杜尔沙也算领教了明军那堪称变的防御能力,既然这样他肯定不会继续玩这种自杀战术,反正他的目标就是挡住明军,而打不下穆尔西达巴德,明军也不可能继续前进,所以他这段时间就是以穆尔西达巴德为中心,指挥他的近二十万大军,另外还有大批征调的劳工,在那里挖壕沟修堡垒甚至拿铁链子在恒河上玩铁索横江。
总之就是尽一切可能完善自己的防御。
而明军同样不急。
他们必须得等皇帝陛下,杨皇帝没到之前,就算王松想发起进攻也不敢。
不过他们这段时间也没闲着,在内河第一舰队到达后,明军分出一支小部队沿着贾木纳河北上,在孟加拉军配合下,迅速收服孟加拉北方各地,同时继续向上游进入阿洪王国,甚至还派出使者一直抵达喜马拉雅山下的哲孟雄也就是锡金和不丹两个部落,然后向这三家宣布了大明皇帝要求他们称臣纳贡的圣旨。
这三家倒也很爽快,反正他们都清楚,大明无论怎么贪婪都不会抢他们的破地方,只是称臣献土特产而已。
没什么大不了的。
然后三家的使者分别乘坐明军的内河战舰南下,带着土特产觐见杨皇帝了。
除此之外这一带还有也不属于莫卧儿帝国的因贾提亚,卡查里两个小国,说是国,实际上也就是些土著部落,前者以西隆高原的山民为主,后者就以若开山脉为主了,在他们南边还有阿拉干王国,也就是缅甸西南角一带。这些都是穷山恶水,大国征服后的收获还不如征服过程中损失大的地方,基本上也就当他们是一枚粘了屎的铜板,固然有捡起来的价值,可为一块铜板粘一手屎究竟值不值得就不好说了。
那又不是枚银币。
所以杨丰对他们的原则同样是让他们继续当一块沾了屎的铜板,躺在路边的阴沟里,默默等待在岁月中腐烂吧!
总之,就是和对付藏区一样。
不要给他们现代文明,就让他们在世世代代的愚昧无知中保持他们的原生态吧!
这里面其实真正有实力的也就是阿洪王国,或者原本历史上的阿萨姆,这些已经开始印度教化的傣族人控制着布拉马普特拉河谷的富饶平原,此前和莫卧儿人多次发生战争,但莫卧儿人也没有能够征服他们,反而不得不承认了他们的d立性,并且双方以玛纳斯河为正式的国界,现在明军跑来狂揍莫卧儿人,阿洪人正开心着呢!
更何况北边明军已经进驻藏区,东边明军已经进驻缅北,西,南两边明军控制了孟加拉,他们完全处于大明的包围中,哪还有反抗的资格?
别的不说,一个盐就能玩死他们。(未完待续。)
无弹窗小说,百度搜索([来]),里面小说更新速度快、广告少、章节完整、破防盗
大清之祸害 第四零八章 不幸消息
达卡。
“臣叩见陛下!”
穿着绣粉米,海藻,宗彝图案的青色上衣,下面近似橙红色绣黼黻下摆,头上带着七旒冕的孟加拉国王哈桑,趴在地上虔诚叩拜着。
这里是他的王宫。
也就是之前的阿尔巴格堡。
而在他前面的宝座上,坐着的是杨皇帝,两人的穿戴其实粗看差不多,只不过杨皇帝的上衣是玄色,也就是有泛红的黑色,另外还有身上的图案更加繁杂,尤其是多了金龙,还有就是杨丰的冕上珠子多一些。他这是天子之服,标准的十二章玄衣纁裳,象征天地和万物,而头上则是十二旒冕,虽然明初制度非祭祀天地宗庙等场合不必服衮冕,但杨丰重新定的规矩,正式的如册封爵位出席庆典之类场合,皇帝和诸王必须服衮冕,也算是强调一下传统了。
至于一身明晃晃黄缎子……
呃,还没有哪个汉人朝代的皇帝大礼服是这么穿!
事实上明朝皇帝就算常服也没限定必须黄色,甚至红色龙袍都比黄色高一等级。
而哈桑则是郡王服。
五章也就是五种图案的青衣纁裳,头上带着的是七旒冕,这是郡王的最正式大礼服,他刚刚接受了大明正式册封,从这一刻起他就是大明帝国孟加拉藩的藩王了,同样他脖子上挂着的日月徽也代表着他彻底摒弃愚昧野蛮的x教,从此皈依大明的先进文明,成为一个光荣的圣教信徒。
“平身!”
杨丰拖长了嗓音说道。
他衣服里面安装的四个喇叭让这声音听起来充满神灵的威严。
在旁边新任驻孟加拉总理大臣示意下,差一就忘了谢恩的哈桑,赶紧诚惶诚恐地叩谢圣恩然后爬起来垂手侍立。
“宣阿洪,不丹,哲孟雄,若开四部使臣觐见。”
杨丰身旁侍从喊道。
紧接着这四国使臣被带了进来,按照之前演习的礼节,向着高高在上的皇帝陛下叩拜,同时献上他们的贡品,他们那里实际上也没什么好东西,无非就是些珍禽异兽,雪山药材,大名鼎鼎的阿萨姆红茶这时候还属于杨皇帝独有的记忆呢,倒是不丹人进贡的一对雪豹很让杨皇帝满意。
他在应天和顺天各有一座堪称巨大的动物园,里面满是世界各地的珍惜动物。
当然,这时候还没这概念。
至少杨丰就知道,被他吸引到四川垦荒的老百姓,甚至有专门抓滚滚卖到江浙给富豪当宠物养着的。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阿洪,若开,不丹,哲孟雄四部酋长慕我礼仪,不辞悬远,诚心向化,朕心甚慰,今特赐阿洪酋长以大明帝国阿洪藩王爵,特赐若开酋长以大明帝国若开藩公爵,特赐不丹酋长以大明帝国不丹藩公爵,特赐哲孟雄酋长大明帝国哲孟雄藩公爵,望尔谨事大明,勿生异心,当令尔世代富贵绵延永享福祚!”
在他们叩拜完之后,杨皇帝身旁的侍从立刻宣读圣旨。
这意思就是册封阿洪国王,但剩余的若开也就是阿尔干,不丹,哲孟雄三家则是一家一个公爵,不过不是国内那种只有多少亩土地的公爵,而是藩爵。这时候大明的爵位明确分了两类,一类就是内爵,一类是外爵,也就是藩爵,内爵只有封地的田产而藩爵是有藩国的,但内爵是有资格选贵族院议员参与决定国家大事,而藩爵没这资格,他们无权掺和国家大事,自己管好自己藩地就行,对于帝国政府的命令必须服从。
这四国里面阿洪最强,足够一个藩王。
但其他三家……
给个公爵就够了,甚至哲孟雄这种屁大的地方,连公爵都是便宜他们了,前一阵子封的那些土司爵位里面好几个侯爵地盘都比哲孟雄大呢!
这些使者也没什么异议。
其实他们对这套东西也不是怎么清楚,什么王爵公爵他们也不关心,他们只是来进个贡,向杨丰说个服字,防止明军跑去揍他们而已,反正无论什么爵,只要不吞并他们的土地,只要不把他们国君踢下台,只要不进他们的地方烧杀抢掠就行,他们要求的就是这些,当然驻阿洪总理大臣,还有驻其他三国宣慰使,另外还有驻军治外法权免税权,这些也都是必须的。
他们四家也没胆量在这个问题上争什么。
这时候明军是如何击败孟加拉军队的传奇,早已经在这一带传播开,毫发无损击溃数万大军,恐怖的象兵在明军面前,居然连还手的能力都没有,这样b态的军队就他们那实力,哪有抗衡的可能性?再说那些大明商人的涌入也没什么坏处,至少他们能带来廉价的工业品,而且这些山区小国的土特产也更容易卖出去。
总之这一下子大明又多了五个藩属国。
册封完成,杨皇帝勉励了几句,然后再赐宴,大家喝杯酒就都是一家人了,然后各自散伙回各自地方,哈桑也就只好把阿尔巴格堡让给杨丰做行宫了,而且就算杨丰以后走了他也不能再回来住了,行宫就是这样子,皇上住过的地方他作为臣子,那是肯定不能再住的,也就说阿尔巴格堡以后就将作为达卡的皇城和永久性行宫了。
呃,皇上就是这么霸道。
一下子增添了五个属国的杨皇帝愉快地在阿尔巴格堡住了五天,享用了……
呃,美女就算了。
孟加拉美女太不符合皇帝陛下口味了,哪怕追求新鲜感也没这么追求的,实际上对于这片土地杨皇帝已经绝望了,以他的审美观来看,这个国度完全就跟荒漠一样贫瘠,或许现代的孟加拉人还能看,毕竟那时候孟加拉再穷还是有上流社会的,他们那些经过无数血脉混合,尤其是白种人基因冲淡出来的咖啡色美女还是凑合的,但这时候连凑合的也找不出来啊,完全就是一群黑猴子般的下不去手啊!
所以仅仅五天后,皇帝陛下就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离开了这座城市。
而就在他乘坐皇家游艇返回玄策城的时候,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突然传来。
当然,这个不幸的消息跟大明无关。
他那只心爱的小狮子战败了。
查理十二世率领的瑞典远征军折戟于莫斯科。
虽然这位瑞典的年轻国王,这位欧洲威名赫赫的统帅,这只承载着古斯塔夫荣耀和杨皇帝殷切希望的小狮子,实际上并没有输掉任何一场战斗。在他这趟漫长的远征过程中,他获得了一次又一次辉煌的胜利,他的身影就像来自北欧的魔龙般,始终昂首阔步在俄罗斯的广袤土地上,他的兵锋所指无不披靡。而他的对手彼得一世在他那支全部用线膛炮和线膛枪武装起来的军队面前,完全可以说没有任何还手之力,无论坚固的要塞还是野外的步兵战线,都无法阻挡查理十二世的脚步,彼得一世能够做的只有逃啊逃,不停地逃,一次次惨败之后仓惶而逃。
瑞典人不断赢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用大明产重火箭轰碎一座又一座堡垒,然后夺取一座又一座俄国城市,波尔塔瓦,哈尔科夫,库尔斯克,奥廖尔,图拉,甚至于莫斯科。
是的,他们占领了莫斯科。
实际上他们大半年前就已经占领了俄国都城。
在图拉的决战中,彼得一世率领的五万俄军,再次被仅有三万的瑞典远征军击溃,再次仓皇而逃的彼得一世,没有能力守住莫斯科了,杀得气势如虹的瑞典人势如破竹般打到了自己远征的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