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之祸害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允锋
但哪怕邮政局的邮车从凤翔出发也得走俩月,才能把普通的信件送到遥远的碎叶。
在那里建一座都城?
这也未免太夸张了吧?
“陛下,这万万不可啊!”
“陛下请三思啊。”
……
然后一帮大臣们纷纷跪下进谏,希望皇帝陛下收了神通,话说到现在为止,这么多年在这奉天殿里,还头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呢,别说内了,就连督察院和军方的将领,都忍不住加入进谏的行列,由此可见杨皇帝的疯狂决定是多么不靠谱,要知道就他现在这种神皇的身份,不是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谁敢对他的决定有异议?
“朕不管这些,朕必须要在那里建西京,十年后,哪怕你们不给朕修建起皇宫,朕自己去搭个草棚子也要在那里住下!”
杨丰很不爽地说道。
说完他直接站起身拂袖而去。
剩下一帮大臣傻了眼,这是无论如何都得在那里修都城了,总不能真让皇帝陛下去搭个草棚子住下吧?可这咋修啊?都城得有都城的样子,可不是随便圈一块地筑起城墙就行,那必须得能够显示出帝国的威严,首先必须足够大,至少也得接近北京城的水平。而且光大也不行,还得要足够繁荣,也就说还得有足够的人口,否则空荡荡一片鬼城那算个屁都城,更重要的是和内地联系必须足够畅通,就杨皇帝的风格他哪天跑去一住三年怎么办?虽说他不上朝,但很多事情还必须由他亲自处理的,尤其是各地选官都依然是他做最后面试,这些人坐着马车从南京跑到碎叶去光来回就得大半年,这样一条沙土国道就肯定不行了,换成铁路和火车还差不多。
当然,还得修皇宫。
这个皇宫还必须得足够等级才行,不可能和那些行宫一样,因为那只是皇帝歇脚的,而这个是皇帝常住的,不说南京北京皇宫的级别,但也不能差太多。
还得设立留守司的各级官员。
北京留守司可是常备一套行政班子的,虽说内常驻南京,但各部在北京留守司都各有一名侍郎和官署,以备杨皇帝跑北京皇宫居住时候伺候着,他有什么事情就和在南京一样直接召见那里的各部侍郎就行。这个帝国太大了,南北联系终究没那么随心所欲,这样一个机构对内管理北方各地也是很有必要,北京留守只是军职,无权干涉政务的。而西京既然也是都城那当然也就得有这样一套班子,而且必须一切都按照北京的标准。
还得需要大量驻军。
这个倒是好办,那里本来就是军事前沿,无非就是增加驻军数量而已,至少也得增加到两个军以上。
但驻军,驻官,皇宫用度这些也都会使物资消耗几倍十几倍地暴涨,一条沙土公路肯定不够,甚至公路运输都是远远不够,光两个军的弹药消耗就能抽空半个国家的马车,更何况还有粮食,还有建城的钢材水泥等各种材料,这些要么在本地建设工厂进行生产,要么修铁路运输,最保险自然是双管齐下,但说到底归纳起来就两个词……
修路,移民。
修铁路,必须加快陇海铁路的修建,十年之内这条铁路必须向前延伸到碎叶,渐进的修路方式是不够了,必须以分段方式,在兰州,武威,伊吾,轮台等沿线重要府县勘探煤矿铁矿建设工业基地,以这些工业基地为依托分别向外修路,而且并不仅仅是这四个地方,沿途能就近找到煤矿铁矿并且便于开发的地方,统统都要建设。
至于建设好办。
以公路向这些地方运输小型转炉,就像最初使用的,一炉炼两三吨钢的,至于炼铁更简单,挖矿不行就先人工,等炼出钢来了再制造大型炼钢炉和各种采矿设备,先由小开始,由小变大再开始修铁路,这样建设工业基地有个三五年就够了,剩下时间就全力以赴修铁路,争取在十年内能够把铁路修到碎叶。
同时在杨皇帝选定的西都位置附近,找煤矿铁矿,同样建设工业基地。
这个是为建城而服务的,不说别的,水泥首先不能从内地运输,这座城市至少得南北二京级别,而后两者城墙周长都是六十里级别的,所以西京城墙的周长也必须在六十里以上,皇城必须有,皇宫必须有,官署必须有,军营必须有,为这一切服务的工厂居民区商业区公共设施必须有……
好吧,填满这座城市,五十万人是最低限度,一百万人也就是刚刚好。
还有那些工业基地。
以五座工业基地为最低限度,那么也得需要最低限度一百五十万人。
还有农业人口。
粮食必须保证。
虽然这种大农场的垦荒,主要劳动力实际上都是奴隶,但十万农民也是必须的。
这样算算,哪怕最低限度,也得需要两百万移民,那里本地实际上没有多少汉人,都是些改了汉籍的牧民,这些人还是继续让他们放牧去吧,毕竟牧民也是产业链上必不可少的,现在大明老百姓,尤其是北方老百姓生活中,冬季吃来自草原的牛羊肉喝新式杀菌技术消毒的瓶装奶,那已经是很平常的了,而奶粉更是就连南方都是常见的。
这样也就是说必须从内地移民过去至少两百万汉人,而且相当大的比例必须是技术工人。
这可是一项艰巨任务。
但无论如何艰巨,那也必须全力以赴去完成,要知道这可是神皇旨意,虽然不明白神皇为什么如此,如此坚持,但神皇是不会错的,他这样做必然有这样做的道理,作为臣民服从就行,没必要考虑太多,不就是花钱嘛,大不了所有去西部的工人发双薪就是了,大不了去西部的农场主政府赠送十名奴隶,大不了去西部投资的多少年免税……
总之,西进!
为了神皇!(未完待续。)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来/,..
大清之祸害 第四二九章 信仰的力量
“西进,为了神皇!”
“西进,向大西北进军!”
“西进,为了龙城!”
……
紧接着大明几乎所有报纸的头条,全都变成了响应神皇号召建设西京龙城的口号。
龙城就是杨丰给西京起的名字,原本历史上的龙城在蒙古也就是大明的安北省,不过那里现在基本上都已经属于无人区了,只是偶尔有几个牧民过去放牧而已,实际上就连整个安北省也才不到两百万人口,毕竟之前的战乱对这片土地造成的伤害太深了,而龙城这个名字也早就不再使用,所以杨丰干脆把他确定在阿拉木图的西京起名龙城。
接下来不仅仅是报纸。
宣传画,传单,演讲,甚至于最新开始使用的大喇叭,还有各种方式的戏曲表演等等,可以说大明所有宣传机器全部开动起来,就连圣祠的祭司在布道时候也变成了为神皇建设龙城的演讲,就连小学生也都按照学校的要求,回家向他们父母宣传建设龙城的伟大意义,可以说整个大明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都在讨论着西京龙城的话题,哪怕遥远的金州茶馆酒肆里闲人们口中也都出现了西京的名字。
西京好啊!
沃野千里全都是可以开垦的良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阳光明媚,谁去那里移民垦荒,政府不但五十年不收税,而且还免费赠送五名奴隶。
什么,那儿是沙漠?
胡说,沙漠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那天山南北全是好地方,要不然当年西域几十个小国老百姓吃什么喝什么?
唐诗上说的,风吹乱石大如斗。
那诗人的话有几个靠谱的,你是信唐诗还是信皇上?
西京好啊!
遍地都是煤矿铁矿金矿铜矿甚至还有油田,去那儿投资建工厂的十年不收税,头五年政府还额外发补贴,那简直就跟白捡金子一样。
什么,距离太远运不回来?
修铁路呀,没看见报纸上都登了嘛,十年之内国铁就要把铁路修到龙城,有铁路害怕什么?
铁路还没到秦州呢,十年修五千里是不是太夸张了。
没到秦州那是因为有祁山,再往西就没有大山阻隔,也没有大江大河之类的了,过了祁山向西全是一马平川,根本不用费力修桥凿隧道,直接往地上铺铁轨就行,话说你懂怎么修铁路还是国铁的大匠们懂?
……
好吧,宣传其实都是这个样子。
甚至作为大明政府喉舌的大明日报还拿出一整版,刊登了一幅画,画上杨皇帝头带着十二旒冕背后金龙舞动,然后一脸严肃地用右手食指指向读者,而在他头是四个据说还是皇上亲笔的大字……
朕需要你!
然后紧接着同样的宣传画就贴满了大明各地。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啊!”
杨皇帝很满意地说。
结果很令他欣慰,因为神皇亲自发起的号召,无论是工厂矿山对技术工人的动员,还是乡村里对农民的鼓动,无论政府机构公务员对西调的态度,还是资本界对开发西部的热情,都达到了令他满意的程度,尤其是在各地大学里,针对那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发起的西进报名,居然收到了三分之一的报名率,这个结果就很令他开心了。
实际上他小看了自己在这时候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十几年时间,他带领着这个国家的人民不但灭掉了异族统治者,而且发展成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让丰衣足食这个老百姓做了千年的梦变成了最不值一提的小事,让他们的孩子可以在学校读书,让他们的女人可以穿金戴银,让他们由最低等公民,变成了可以俯视所有异族的上国人,让他们每一天都生活在那些异族奴隶畏惧的目光中。
这时候的他,在老百姓心目中已经完全变成了神。
不是他故弄玄虚,靠装逼制造出的神,而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就是实实在在把他当神供奉,大明从那些财团资本家到种田的普通农民,那都是可以说发自内心地把他当做神来崇拜,他给了这些人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一切。
无论是富豪还是平民,都不敢想象的一切。
富豪们的财富,都在以一种堪称疯狂的方式膨胀,技术优势,廉价的资源,在属国的各种特权支撑起来的工业体系,每天不断把从属国殖民地半抢半买的原料,送进他们的工厂,然后变成各种工业品放出去,肆无忌惮地攻陷一个个国家的市场,从这些国家吸出黄金白银流入他们的口袋,通过繁荣的股市制造着一个个财富神话,在他们面前过去的财富记录就像是个不值一提的笑话,他们的财富十几年间几倍十几倍的增加,级富豪让富可敌国不再仅仅是个夸张的形容词。
以当初的扬州盐商为例。
目前程之韺的家族资产据报纸估计至少为三百万两,而在康麻子时代也是这个数字,只不过康麻子时代是三百万两白银,而现在是三百万两黄金,这个数字完全是他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要知道过去康麻子国库都没这么多呢,他过去几百万的家产就已经被认为富甲天下了,现在看那时候就像是个笑话,现在这钱连前一百都排不进去,而他还不是大明最富有的。
目前大明最富有的是金州公司当初被杨丰网住的二股东,现在的金州公司总经理段昱。
他当初花一千两银子买了金州公司一万股,现在光这一万股市值就是十万龙元,实际上这些年因为他兢兢业业,在遥远的金州主持开发,杨皇帝连年赏赐加起来,他已经拥有百分之十的股份了,而现在金州公司市值是三亿龙元,甚至还依然在不断升值中。因为北金州的银矿大规模投产,去年一年金州公司就产了整整一百吨黄金和五百吨白银,加起来几乎六千万龙元,这还不算其他如铜矿的收益。
实际上当初第一批购买金州公司股票的投资者,这时候随便一个都能排进大明富豪榜的前一百名,这家公司完全就像一台不停运转的造币机般。
事实上它也的确是造币机。
它为大明帝国提供的,全都是最有价值的真金白银。
这是资本家们。
而帝国最底层的普通农民呢?
曾经在康麻子治下啃地瓜过着所谓盛世的他们,现在只有忆苦思甜时候才会吃那东西,虽然他们依旧有十五亩地限额,但因为水利设施的大量兴建良种的不断推广甚至化肥都出现,亩产量比过去几乎翻番,仅仅十五亩地就足够让他们全家吃饱饭,毕竟他们只需要交仅仅一成的地租而已。
而工业化的发展,也让他们周围出现无数的赚钱机会,他们根本不需要完全依赖土地。
甚至现在普通农民都流行花钱买一个棕奴或者倭奴,然后让奴隶给自己种那十五亩地,同时干家里几乎所有杂活儿,而作为一家之主的他们则出去找工作,当商贩,识字的更好办,因为奴隶不允许识字所以他们还是很好找工作的,哪怕什么都不懂,既不识字也没有技术的,那个……
那个其实还可以去给那些大奴隶主们当打手的。
奴隶不允许触碰武器,但那些工厂里谁还不养一群专门端着上刺刀的滑膛枪,在车间里虎视眈眈看哪个偷懒直接就是一鞭子的监工呀!
总之在这时候的大明,是一个真正的盛世,一个至少在到这个时代为止,还从未有过的锦绣盛世,甚至放眼世界,到目前为止还从未有过一个如此繁荣富强的强大帝国。作为这个盛世中的一员,无论是那些锦衣玉食的富豪眼中,还是最普通的百姓眼中,带给他们这一切的人,他们的皇帝陛下,就是他们的神,无可置疑的神,赐予他们恩泽,普照他们心灵的神,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光明,他们的太阳……
呃,他们的慈父。
现在不就是修个西京嘛,既然是慈父发话了,那肯定是要全力以赴的,不就是去移个民开个荒嘛,这些年出去移民开荒的可都赚得盆满钵满,四川那些移民谁家不养几十个奴隶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东北那些移民喝完酒忘了带钱都直接拍柜台上一棵老山参,更别说南洋那些移民那都是夜夜做新郎,虽说内地生活安逸,但终究有阶级固化的苗头,那些贵族富豪在头上压着底层并不是很容易向上爬,可出去反而倒更容易发大财。
于是在杨丰的西进号召发出后,大明各地倒是意外地掀起了一番热潮。
甚至就连一些富豪,都主动开始为西京的建设捐款,毕竟这样一座巨大的城市,再加上还有那么长铁路的建设,都需要巨额的资金,话说大明财政理论上一直都在入不敷出中,每年都需要皇上拿自己的收入补贴,现在建设西京,单凭财政肯定不行,还得皇上自己掏钱。
但这像什么话?
哪有让皇上自己掏钱建西京的道理,这是全国百姓向慈父表现孝心的机会,这西京的费用由民间集资,然后再让那些属国君主孝敬一部分就足够了!(未完待续。)
本书最快更新网站请百度搜索/来/,..
大清之祸害 第四三零章 杨皇帝的追求
奉天殿。
杨皇帝端着龙椅上做威严状。
“文莱王忠贞体国,朕心甚慰,赐爵平远侯以勉之。”
他面前侍从捧着圣旨宣读。
正在应天国学院念书的文莱王世子,立刻激动地趴在大理石的地板上山呼万岁。
这是他爹为西京建设而捐款五百万龙元的回报,虽然他爹本来就是郡王,多加一个侯爵看似并不大,但这个侯爵的性质可就完全不一样了,他爹的郡王那是外爵,哪怕是郡王那也是外藩,不能入帝国贵族院的。而根据杨皇帝刚刚定的规矩,以后首相也不再由他自己麻烦着找了,这样太浪费他修行当然也可以说享乐的时间,而是由贵族院选出三名候选人然后由他进行面试再确定。所以进入贵族院就拥有了选举首相的权力,而这个平远侯却是内爵,有了这个封爵文莱国王就不再是一个土著酋长,而是真正融入帝国最上层。
谢恩之后,文莱世子激动地退出奉天殿。
紧接着另一个人进来。
就在他叩拜之后,那侍从又捧出一份圣旨宣读“查有扬州义民程庭,累世忠贞,扶危济困,善名著于乡里,义声达于海内,特赐爵盖平男以嘉其行。”
然后扬州程家下一代家主激动地趴在地上叩谢皇恩。
这是三百万龙元的回报。
虽然这有卖爵嫌疑,但杨皇帝并不在乎这个,事实上他现在正在努力多封几个爵位。
按照大明封爵制度,军功第一,文功第二,特殊贡献第三,军功那就肯定不用说了,历朝历代那都是军功为第一等的,文功即行政系统的官员们治理国家的功劳,但科学和教育方面的功劳也都算在文功里面。科学不用说,教育包括教化育人两个方面,教化也就是传播华夏文化方面,当然也包括传播圣教,而育人是指学生中有功于国家的数量比较多的,那老师也有可能得到封爵。至于第三项特殊贡献,那就很广泛,或者也可以说杨皇帝看着高兴了,而程庭捐三百万龙元肯定是让他高兴的。
未来杨皇帝是要把贵族院当上议院使的,自然不在乎多封几个爵位。
甚至他准备封上十几万个。
反正一个男爵无非就是赏赐几百亩地而已,他封十万个男爵才几千万亩土地,他又不是说非得封耕地,比如程庭这个盖平男实际上是辽东半岛上一片临海的荒山,他得到后唯一的用途,就是在那里建一片海滨别墅,反正他要的就是爵位,至于封地……
他家一年收入去那些穷的属国都能买半个国家呢!
哪还在乎那几百亩地呀!
把那片荒山封给他,他还得建设得漂漂亮亮的,要不然人家笑话。
而文莱国王加的平远侯则是在广东的群山里,同样也就是一片不大的山区,话说以文莱国王的身份外加有钱程度,怎么着还不得给当地先修条铁路通到梅州啊,要不然以他堂堂享受亲王待遇的郡王身份,难道着九旒冕在山路上颠簸近百里视察自己的封地?那岂不是得让报纸的采访们笑死!
这是各取所需,他们要政治地位,杨皇帝要龙元,要他们投资穷地方建设,这是一种非常合理的交换。
而他封一大堆爵位,把社会各阶层全都囊括,甚至有见义勇为做好事表现突出的,他都准备给封爵,由这些封爵选举议员组成贵族院充当上院,而平民选的督察院就充当下院,首相由上院选候选人再由他面试确定,但下院有弹劾权质询权总之有各种制约力,这样就勉勉强强有君主立宪的味道了。而且还是君权比较强的君主立宪制,毕竟无论首相还是地方主官,最终都是由皇帝确定,军权和特务机构也掌握在皇帝手里,但权贵和平民的利益也都照顾到了,等自己差不多该寿终正寝的时候干脆弄个宪法出来,把这套东西以宪法形式确定下来,至于再以后怎么发展就听天由命了。
反正有他这个神格在,后代怎么还不传个十代八代的。
至于千秋万代,那个他还真就没想过,帝国总会灭亡的,无一例外,他现在手上多沾血腥,多吞并几个国家,多屠灭几个异族,到最后就算他的帝国没了,好歹也还照样是汉人的天下,那时候就爱咋咋地去吧!大英帝国废了,世界老大不也照样说英语信上帝吗?以后就算大明帝国废了,世界老大还照样说汉语信圣教也就是他最大的追求了!
“陛下,这是龙城的设计图。”
邵廷采把一份图纸在杨皇帝面前摊开说道。
邵首相此时心情那也是很愉快的,虽然杨皇帝这次给他出了一个大难题,但这个大难题却给他一下子带来大笔的财政收入,作为首相此时心情愉快那就很正常了,这一次光属国君主和富豪们的捐款就超过了五千万,而且还在不断捐款中,已经开始形成一场运动了,话说大明那财政入不敷出都是理论上,实际上大明财政根本不缺钱。
他怎么可能缺钱。
战争赔款加掠夺,光这两项就已经很恐怖了,莫卧儿人可是一下子赔了好几亿,而且英国人和荷兰人还在继续赔款中,孟加拉虽然加入大明,但赔款这东西也是不能免的,这还不算前一阵子明军在印度洗劫的,光德里皇宫搜刮的就已经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了,林林总总加起来大明财政部可是真不缺钱。
不过这龙城建设也的确需要巨额的资金。
这座城市可非同一般。
“整个龙城外城为环形,但城墙设计为棱堡,这样从天空向下望就如放射光芒的太阳般,象征陛下恩泽万物的光辉,设计有三十六棱以符合天罡之数,城内正中为皇城,皇城内为皇宫,皆依照应天皇宫修建,皇城两侧辟为商业区,主干道以井字状绕皇城而过,道路皆以沥青硬化,城墙上设有十二门,八座为陆门,四座为水门……”
邵廷采给杨丰详细介绍未来的西京龙城设计。
“不错,就照这个建吧!”
杨丰满意地说道。
“不过还有一,你们得在这里给朕建一座水坝!”
紧接着他又指着城北伊犁河上一个补充了一条,那里其实就是原本历史上卡普恰盖水库大坝的位置。
“这样倒也正好形成御苑,臣等原本设计在城南一座,不过那里地形南高北低,这个御苑就算建成也不会太大,在这里有了这一座就足够了,筑坝高度足够的话就足以形成绵延达数十里的湖面,两岸栽植树木可以形成大片的森林,再放些珍禽异兽,倒也是一处盛景。”
邵廷采说道。
“呃,朕只是想在那里建一座水电站而已。”
杨丰说道。
很显然他并没有自己首相想得那么多,他只是为了同样把水电站建设起来,这时候电力在大明已经进入试验阶段,不过和原本历史上一样,这时候发展的同样是直流电,除了用于通讯设施之外,目前能够用到的地方也仅仅是照明而已。他的皇宫里就安装了第一批电灯,而且还是钨丝灯泡的,下一步正在研究电动机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这样他的西京龙城肯定也必须使用电力,一座水力发电厂必不可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