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抢救大明朝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大罗罗

    现在的局面,如果李自成躲去陕西,多尔衮暂时就放过他了。大明可没死透,而且还出了个传说是朱元璋转世的太子。肯定得集中力量对付啊,要不然等朱慈烺发展几年,没准就打回来了。

    可问题是山西不能不管啊!山西号称表里山河,高屋建瓴。如果不拿下来,北京城时时刻刻都在李自成的兵锋之下。大清也不可能放手去对付残明啊!

    要不然大清南下的时候李自成捅一刀子把北京再夺回去,那大清就完了。

    所以多尔衮在大清顺治元年六月、七月时的规划,还是先山西,再山东。当然了,在出兵之前还得把大清国的首都从盛京搬到北京。以后八旗子弟就是北京户口了,从北京出兵可比从盛京出兵近多了。

    等迁都的事情忙完后,九月或是十月,再联合大同的大明代王去打李自成。收拾完李自成,回过头再打代王朱慈炯,先把大同包围起来再说。

    完成大同围困之后,也许就能腾出手对山东用兵了!

    依着多尔衮的心思,这回怎么都得有半壁江山吧山东就是必取的,东路至少打到徐州才能收手。然后看残明肯不肯称臣交岁币如果肯的话,大清就转用兵力收拾河南、陕西,把李自成彻底给扑灭了。之后再考虑是不是要一统天下

    可多尔衮昨天得到消息,衍圣公孔胤植不知发得什么疯,居然认为大清入关就是要挖他家的祖坟——孔子的坟头有啥好挖的孔子死掉的时候,儒家根本没什么市面,所以孔子也不是很有钱,能有什么陪葬品

    大清国费那么大劲打进来,死那么多人,就为挖一个没什么油水的古墓

    合着大清国就是个倒斗的

    不像话!大清国只劫掠,不挖坟!

    更不像话的是朱慈烺那小子居然还相信了,还和孔胤植这个糊涂虫一起发了《讨东虏檄》,要保名教,卫孔子。还任命史可法当了七省总督,驻军山东,一边保卫孔子,一边要收拾中原......

    这下多尔衮可是烦透了。因为大明朝廷一旦将大清当成“孔子之敌”,那大同的代王就不可能和大清联手,而且山东的史可法也不能不防。

    这样大清就没办法集中主力攻打李自成,必须要分兵防备大同、山东方向上的明军。

    而且多尔衮还得到消息,朱慈烺离开大沽口后,在登州逗留了近两个月,期间大力整顿登莱七卫,还在登莱各州县大办团练。最后又在胶州(属于莱州府)封了唐藩,又将鲁藩移往青州。并且给予两藩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大权。

    当然了,这些举措都不是多尔衮最担心的,多尔衮最担心的是朱慈烺在登州留下了一支颇为强大的水师!

    辽东、辽西、朝鲜的海岸线,现在都在登州水师的威胁之下!

    ......

    “今儿叫大家过来,就是和大家说说那个《讨大清檄》的事情




第209章 大清好女婿
    “这个......”多尔衮又将目光转向了皇极门前的满臣。他的格格嫁给大明太子的事情不仅是国事,还是爱新觉罗的家事,得听满臣,特别是几个王爷的意见。

    “老十五,”多尔衮首先问自己的嫡亲兄弟多铎,“你先说说。”

    “十四哥,”多铎道,“汉人都说谈婚论嫁,可见婚嫁之事是可以谈论的,不妨和朱家太子先谈着。他也是要当皇帝的人,若是能成也不辱没东莪。”

    多尔衮轻轻点头。他没有儿子,就这一个女儿,自然希望她嫁得好。而朱慈烺虽然是大清的强敌,但是换个角度也说明他很有可能保住大明半壁江山,自然就是一国之君,在多尔衮当然配得上东莪格格了。

    “王爷!”这时突然有人从汉班臣子中出列,多尔衮行了一礼,“臣以为和亲之事不妥!”

    多尔衮循声望去,见到的是一个五十余岁的汉臣,是兵部侍郎金之俊。

    “如何不妥”多铎问。

    “如今天气寒冷且干旱,西北、中原、河北等地连年灾荒,所出无几,皆赖江南接济。自从李闯祸乱过后,东南米粮不至京师,以致北地之米价日腾。如果朝廷得不到江南,则漕运阻塞,北地也会因为缺粮而乱!因此臣恳请王爷为北地百姓计,还当谋求一统,荡平残明。”

    多尔衮眉头大皱:“朱慈烺中兴主也,何言一统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耳。”

    “王爷,朱家太子纵有雄才,但江南民风柔弱,不堪一击。”孙之獬道,“只要我大清天兵一到,必然土崩瓦解!”

    “王爷,臣也以为东南脆弱不堪,朱家太子又有篡逆之嫌,很难得到士林拥戴,我大清天兵无敌,东南一股可平!”

    “大清天兵无敌,东南岂堪一击!”

    孙之獬和金之俊带了个头,一帮当了三臣的文官终于放开说话了,几乎人人都是一个意思——必须把东南平了,把残明灭了!

    不过多尔衮不会相信他们的,一帮文官,又不是洪承畴那样文武双全的,懂个屁啊!打仗的事情不能听他们的,要不然一定亡国。

    “平西王!”多尔衮瞅见平西王吴三桂还在那里眯着呢,“你是前明的大将,你说说。”

    吴三桂已经剃发易服了,所以站在满臣一堆里面,有气无力的,看着就萎靡。

    他现在正在韬光养晦,把部队都遣回了辽西老家,让他们先把荒了一段时间的田地再料理起来。同时还依着八旗兵的组织办法,将自己麾下的三四万户编组起来,变成一个独立于八旗的“吴旗”。而他本人,则在不久前上了折子,请求回辽西宁远抚民,不在北京呆着了。

    听到多尔衮发问,吴三桂只得打起精神,大步出列,行了一礼后道:“王爷,臣祖籍南直隶高邮县。戚武毅,祖籍南直隶滁州。大明太祖高皇帝,南直隶凤阳人。”

    多尔衮点点头,“说的也是......看来南人之中也不乏强健悍勇之辈!

    不过如今北地的确需要东南之米,要不然米价腾贵,民无温饱,大清的江山怎能安稳平西王,你说该如何是好”

    “臣以为,”吴三桂顿了顿,“可以向南朝索取岁米400万石,和漕米等同。”

    “就这样吧!”多尔衮一指金之俊,“金侍郎,你和孙侍郎一起走一趟江南,就以和亲使的名义去吧。”

    他想了想,又道:“只要南朝肯岁贡400万石米粮,并割让大同府,本王就将格格嫁给朱家太子,不过格格今年只有6岁,不能嫁人,再养几年,等满13岁就嫁送去南京。

    另外,大清也不会侵犯山东......大同的代藩可以去济南当齐王嘛!大清和大明就以大清河和黄河泛道,以及开封府、河南府境内的黄河为界,这总可以了吧”

    ......

    在李自成和多尔衮双双向明朝派出使臣的时候,明朝实际上的



第210章 师兄啊,令尊什么时候来啊?
    “这个......”多尔衮又将目光转向了皇极门前的满臣。他的格格嫁给大明太子的事情不仅是国事,还是爱新觉罗的家事,得听满臣,特别是几个王爷的意见。

    “老十五,”多尔衮首先问自己的嫡亲兄弟多铎,“你先说说。”

    “十四哥,”多铎道,“汉人都说谈婚论嫁,可见婚嫁之事是可以谈论的,不妨和朱家太子先谈着。他也是要当皇帝的人,若是能成也不辱没东莪。”

    多尔衮轻轻点头。他没有儿子,就这一个女儿,自然希望她嫁得好。而朱慈烺虽然是大清的强敌,但是换个角度也说明他很有可能保住大明半壁江山,自然就是一国之君,在多尔衮当然配得上东莪格格了。

    “王爷!”这时突然有人从汉班臣子中出列,多尔衮行了一礼,“臣以为和亲之事不妥!”

    多尔衮循声望去,见到的是一个五十余岁的汉臣,是兵部侍郎金之俊。

    “如何不妥”多铎问。

    “如今天气寒冷且干旱,西北、中原、河北等地连年灾荒,所出无几,皆赖江南接济。自从李闯祸乱过后,东南米粮不至京师,以致北地之米价日腾。如果朝廷得不到江南,则漕运阻塞,北地也会因为缺粮而乱!因此臣恳请王爷为北地百姓计,还当谋求一统,荡平残明。”

    多尔衮眉头大皱:“朱慈烺中兴主也,何言一统但得寸则寸,得尺则尺耳。”

    “王爷,朱家太子纵有雄才,但江南民风柔弱,不堪一击。”孙之獬道,“只要我大清天兵一到,必然土崩瓦解!”

    “王爷,臣也以为东南脆弱不堪,朱家太子又有篡逆之嫌,很难得到士林拥戴,我大清天兵无敌,东南一股可平!”

    “大清天兵无敌,东南岂堪一击!”

    孙之獬和金之俊带了个头,一帮当了三臣的文官终于放开说话了,几乎人人都是一个意思——必须把东南平了,把残明灭了!

    不过多尔衮不会相信他们的,一帮文官,又不是洪承畴那样文武双全的,懂个屁啊!打仗的事情不能听他们的,要不然一定亡国。

    “平西王!”多尔衮瞅见平西王吴三桂还在那里眯着呢,“你是前明的大将,你说说。”

    吴三桂已经剃发易服了,所以站在满臣一堆里面,有气无力的,看着就萎靡。

    他现在正在韬光养晦,把部队都遣回了辽西老家,让他们先把荒了一段时间的田地再料理起来。同时还依着八旗兵的组织办法,将自己麾下的三四万户编组起来,变成一个独立于八旗的“吴旗”。而他本人,则在不久前上了折子,请求回辽西宁远抚民,不在北京呆着了。

    听到多尔衮发问,吴三桂只得打起精神,大步出列,行了一礼后道:“王爷,臣祖籍南直隶高邮县。戚武毅,祖籍南直隶滁州。大明太祖高皇帝,南直隶凤阳人。”

    多尔衮点点头,“说的也是......看来南人之中也不乏强健悍勇之辈!

    不过如今北地的确需要东南之米,要不然米价腾贵,民无温饱,大清的江山怎能安稳平西王,你说该如何是好”

    “臣以为,”吴三桂顿了顿,“可以向南朝索取岁米400万石,和漕米等同。”

    “就这样吧!”多尔衮一指金之俊,“金侍郎,你和孙侍郎一起走一趟江南,就以和亲使的名义去吧。”

    他想了想,又道:“只要南朝肯岁贡400万石米粮,并割让大同府,本王就将格格嫁给朱家太子,不过格格今年只有6岁,不能嫁人,再养几年,等满13岁就嫁送去南京。

    另外,大清也不会侵犯山东......大同的代藩可以去济南当齐王嘛!大清和大明就以大清河和黄河泛道,以及开封府、河南府境内的黄河为界,这总可以了吧”

    ......

    在李自成和多尔衮双双向明朝派出使臣的时候,明朝实际上的



第211章 有人要谋反?太好了(上畅销精选加更!)
    告御状的是个三十出头的书生,是扬州卫人士,军籍举人。

    此人长相不错,身材修长,神态清雅,面如冠玉,五官俊朗,一双狭长的凤眼眯着,其中的右眼还肿胀发青,似乎被什么人揍了一拳!他穿着的一件儒衫也被人撕坏了,右边的袖子给扯掉了。本该带在头上的方巾或者别的什么帽子也没了,露出了乌黑的发髻。

    “学生扬州卫举子纪坤,恭请抚军太子金安!”看着好像被人打了的举子纪坤被领到朱慈烺跟前,便依足了礼节,下跪叩头,还通了姓名。

    “你怎么被人打了”朱慈烺看着名叫纪坤的举子一副挨了揍的模样,拧着眉头问一旁的封思忠,“思忠,是侍卫营的人打的”

    “回禀千岁爷,不是侍卫打的,而是有人追打他到了瓜洲码头。”

    “原来如此。”朱慈烺点点头,“纪举人,是谁在追打你”

    纪举人一脸愤恨地说:“是扬州卫指挥使徐永基的家丁在追杀学生!”

    “扬州卫指挥使的家丁在追杀你”朱慈烺见过扬州卫指挥使徐永基,一个模样颇为威武的老头,是魏国府的旁支,“为什么呀你自称是军籍举人,也是有功名的,随时可以做官,他一个指挥为什么要和你过不去”

    纪坤咬咬牙,大声道:“回禀千岁爷,因为学生要举报扬州卫指挥使徐永基和提督运河抚宁侯朱国弼谋逆之罪!”

    “呵呵!”朱慈烺扬了下眉毛,嘴角微微勾起,笑了起来。

    有人造反啊!

    而且还能牵扯到南京最大的勋贵魏国公徐弘基!

    你这个读书人很会来事儿啊,一定是知道本宫的心思了!不错,不错,可造之才,就是奸诈了一点。

    “好好好!”朱慈烺连连点头。

    下面告御状的纪坤却有点发愣,这个太子爷是什么路数怎么听到有人造反还那么高兴他不是应该暴跳如雷吗

    他正感到奇怪的时候,朱慈烺又指着他开口了:“待会儿带上他,一起回扬州大元帅府!”

    扬州大元帅府设在一座名叫大明寺的寺庙当中,这座寺庙是扬州八大古刹之一,临着瘦西湖而建,建筑富丽而不失灵秀,曲折幽深,雅致含蓄,不像是佛家修行之地,倒像是扬州富豪们享受生活的园林。

    因为钱谦益的推荐,朱慈烺抵达扬州后就把自己的抚军大元帅府摆在了大明寺中,同时将崇祯皇帝的行宫摆在了扬州城内的另一座古刹天宁寺。

    瓜洲码头距离扬州城还是有点距离的。朱慈烺一行又人马车辆众多,还带着5000支火铳、6门采购自澳门卜加劳铸炮厂拥有西式炮架的12磅青铜大炮,以及大批的火药。所以直到当天傍晚,朱大太子才回到大明寺中。

    简单的用了一点晚饭后,朱慈烺就在郑森、毕酒城和苏子文三人的陪同下,在紧挨着瘦西湖的水阁凉亭内夜审纪举人。

    “纪坤!”接着昏暗的灯火,朱慈烺望着已经换了一身整洁儒服的纪举人,“扬州卫的人说你是个刁健讼棍,仗着有举人功名唆讼、架讼、霸讼,扰乱扬州卫所及地方清平,借以从中牟利,可有此事”

    朱慈烺已经派出锦衣卫去查了纪举人的底细,发现他也不是什么善茬,而是个包揽诉讼,从中牟利的讼棍。而且还以东林后继自居,在复社里面也插了一脚,在扬州士林里面也有他一号。

    这样的人物在北京沦陷前是魏国公徐弘基也不愿意招惹的——人家虽然没有任官,可毕竟是举人,还是东林、复社中挂了名的人物。谁晓得什么时候就高中进士了

    纪举人也因此嚣张跋扈,不把扬州卫的指挥、镇抚们放在眼里,随意插手卫中的诉讼,还帮着徽帮盐商和南京勋贵们支持的山陕盐商争讼,得罪了不少人。

    所以在北京沦陷和史可法率部北上勤王后就倒霉了,遭了徐永基和提督运河的朱国弼的打击报复。支使一个被纪举人用诡寄之法吞了土地的百户提告,还捎带着挖出了纪举人**(其实是个本家远支的女人)的丑闻,要革他的举人功名。

    被逼急了的纪坤也不是省油的灯,干脆铤而走险去向朱慈烺告御状,而且一告就是个谋逆大罪!
1...6162636465...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