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血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河边草
至于什么事儿,那还用问吗?
禁军整编,最重要的一点,其实还在操训以及征募兵员上。
既然裁汰了那许多兵卒,若禁军不成精锐,战力下降的会非常快,又不能已人数补足,那么也就失去了禁军整编的初衷。
而以上两个方面,涉及到的东西也不是一点半点。
种燧必然会求援于国武监,只是之前争枢密使之位正欢,整编的事情稍稍耽搁了下来。
现在,枢密使之位已定,话也说的明白,便也就能旧事重提了。
国武监生员,或者年轻了些,但在操训新兵上,赵石自信,没谁能做得像国武监一样专业,这是国武监必备的长处,也正是禁军整编最需要的。
实际上,去年的时候,已经有不少国武监生员进了禁军。
今年,整编的步伐一定会加快,也许一些生员等不到肄业,就要被禁军这边弄走了,当然,这得赵石点头。
其实,这也只是比较重要的事情,禁军整编千头万绪,需要商量的地方绝对不止这些。。。。。。。
而赵石这里,无心过多的插手禁军整编之事,不过,他也有事跟种燧商量。
正好,借着这个时机,跟种燧好好聊聊。
两人回到晋国公府,摆上酒菜,足足聊到半夜,种燧才摇摇晃晃的被下人搀扶去了客房。
。。。。。。。。。。。。。。。。。。。。
正月十八,枢密院几位主官终于喘了口气,将商量的结果,写成奏疏,送进了宫内。
正月二十二,皇帝陛下照准,中书那边也凑过来,开始跟枢密院商量细节。
正月二十四,太子一行终于回京了。
没出正月,天寒地冻之时,太子一行回到了阔别大半年的京师长安。
太子一行固然旅途艰辛,郊迎太子回京的朝廷百官,也被冻了个半死。
不是太子殿下不体谅人,而是实在没办法。
在大同那边拖的久了些,却也不能拖到春暖花开,于是,冒着风雪严寒,一路走来,太子殿下吃了不少苦头,也让下面的人倒下近一半儿,都是病倒在了路途之上,虽然没出现伤亡,但减员十分严重。(未完待续。。)i752
将血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收获
北狩之行,太子殿下收获颇丰。
在大同,太子殿下还主持了一段时间河东政务。
因为河东的三位主官,宣抚使张锋聚不去说,就算接任河东宣抚使之职不久,但他在河东军中呆的不是一年两年了,向来有着威望,所以,河东大军,不用太子殿下操心。
但河东布政使,河东按察使几乎同时离任。
太子殿下正逢其时,于是,顺势接手了一段时日河东政务。
这对于一位太子来说,无疑是十分难得,又十分宝贵的一次经验。
所以,太子殿下这半年在大同过的很充实。
因为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
大同正是营建大同行宫,说起来建了有些年了,但到大秦成武六年,才算动真格的。
至于工程进度嘛,想快也快不起来。
营建宫室所费,朝廷国库出一部分,皇家内库出一部分,地方出一部分,其余缺额,由晋国公府补齐。
瞧瞧,出资方这么多,你也就能知道,大同行宫想要真正建成,不知得到猴年马月了。。。。。。。
太子殿下到了大同,看了一圈,对此事本来不太满意,想要说点什么,立即为周围人等∽所劝阻。
事情可以做一点,但使劲儿往里掺和,就太不成熟了。
这里在建大同行宫不假,但初衷你得明白。
当初河东布政使柳世源和河东宣抚使赵石商量之后,才有了这么一个名目,最初的目的。只不过是想从朝廷手里多要些银钱。
朝廷那边儿明白吗?自然是明白的。大家心知肚明。有着默契,大同行宫也就开始建起来了。
实际上,那会儿送到大同的行宫花费,多数都进了地方官府的口袋,不然的话,河东的元气不会恢复的这么快,也不会成为边塞上最繁盛的城市之一。
之后几年,大同这里终于能喘过口气来了。
又因为有其他考量。行宫终于动工,而且,地方上这次高高兴兴的接下了行宫修建之责。
不要说什么劳民伤财之类的东西,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十几二十年可能也完成不了,对大同府周边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流水般的银子花出去,到了什么地方?还不是河东百姓手里?
这里面的因果,就不用赘述了,大工程对地方的益处,自古以来。其实并无多少区别。
不同之处只在于,帝王和很多人。都将此事当做了纯粹的政治任务。
天下人奉养皇家,理所当然。
所以,百姓徭役,无所酬答不说,还有人在中间上下其手,讨上官欢心,或是从中大发横财,规定期限,残民以逞,最终弄的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于是天下民怨沸腾。
当然,朝廷国库也不是不掏钱,但掏钱的地方永远不是给劳役百姓的,而是给皇帝从各地征收精美物什,填充宫室所用。
这么一来,还有什么好事可言,昏君佞臣的形象也就鲜明了起来。
说起来,大秦这里也没那么温和仁慈。。。。。。。。。。。。。
但这些年,罪役之法已然深入人心,一旦动用劳役,不论朝廷,还是地方官吏,都不会做的太多。
金人降卒,草原战俘,以及攻打后周时虏获的后周军兵,就成了修建大同行宫的主力。
其余人等,或多或少,都会有所补偿。
而且,河东上下,没太将此事当正事儿来办,有钱有人,修的就快些,没钱没人,修的就慢些,朝廷也不来逼迫,官吏还算清廉。
再加上来到大同的商旅,以及陆续开办的矿场,作坊,又有那么多的驻军,没多少良田可以耕种的大同地界,百姓们反而正在迅速的富裕起来。
太子殿下这里,自然有些不满意,他来到大同,想要看到的和预期看到的,其实就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但事实上,他看到的却是这里“人浮于事”,冷冷清清的小猫两三只。
这怎么成?
好在,陪同人等中间有明白人,只是没有料到,河东这边做的这么过头罢了,连点掩饰都没有。
不过想想也就明白了过来,柳世源回京述职,郑铎离任,同样回京另有任用,有如此疏漏,也就不算奇怪了。
实际上,不光是河东上下,连他们自己,也没将大同行宫的修建当做此次北巡的重点。
不过太子殿下有点恼怒,那就不一样了。
此事涉及皇帝陛下,晋国公,甚至于,京师户部,工部等衙门,河东上上下下也脱不开干系。
太子殿下一旦在这事上较真儿,吃不到好果子。
当然,这事最终也是不了了之,太子殿下也再没对此事说什么,前因后果一旦说清楚了,除了傻子,谁又会没事得罪那许多人?
不过,此事也给太子殿下扎扎实实的上了一课。
大同的所见所闻,到处都新鲜,太子殿下很快就转移了注意力。
半年下来,这位太子殿下见到的人,遇到的事情,比他之前十几年加起来都要多的多。
好在,他身边的人还算得力,没出什么纰漏。
太子殿下见了河东宣抚使张锋聚,而河东宣抚副使种怀玉,也一直陪在他身边巡视了各部大营,对大秦军旅之事,有了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
又在大同府周遭转了一圈,算是体察民情。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见到了南来内附的鞑靼部落,也看到了河道沟渠的修建,也见到了矿场劳作的罪役过的是怎样一种暗无天日的生活。
同样,他也见识了众多奸猾的商人,而能够来到大同立足的商人群体,虽说是汉人中最具冒险精神的那一部分人,但同样,他们和大秦乡间的商人,是两个模样。
说他们奸猾,其实都算夸了他们,很多来到大同的行商,都不是正经商人,半匪半商才是他们的写照。
游走在大同市井之间,太子殿下观察着这座边塞大城,体会着这里与长安迥然有异的繁华。。。。。。。
不虚此行,这是太子殿下最终的想法。
本来,他还想在大同有所作为,最终却是没有怎么大动干戈。
处置了几个欺行霸市的商人,拿下了几个闹事的胡人,之后也就没什么了。
其中有他明白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之外,也无奈的发现,他一到了大同,大同这里便也风平浪静,可供他展示皇家手段的地方真就不多。
天下间,谁也不是傻子,太子殿下北狩大同,还顶风而上,那才叫真的活的不耐烦了。
而太子殿下在大同拖延了一段日子,其实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在大同边市上下了辛苦。
这是他北行最重要的目的之一,牵涉到的也是朝堂上对大秦商事的争论,若是不能在此事上有所见地,回到京师之后,不好交代。。。。。。。。。。。。。。。
所以,大同商旅聚集的所在,成为了太子殿下最常去的地方,同时,也苦了他身边的护卫之人。
不过,收获最大的也就在此处。
可以说,历代帝王,甚至加上历代朝臣,能像当今太子殿下这么深入了解商人所行所为的,可谓是绝无仅有。
而回到京师,甚有所得的太子殿下,建言的几件事,跟李之问所上可谓是不谋而合。
语言,银钱是重点,而且,太子殿下更进一步,进言想要朝廷厘定物值,如此,边市交易会更加便捷,朝廷收税也能有所借鉴。
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不能任由边市自己衡量物价,除了有人欺行霸市的原因之外,边市乃和异族往来之重地。
一旦胡人物值太低,会让胡人反叛,而同样也不能让胡人坐地起价,使生骄意。
太子一番进言,让皇帝陛下非常满意,然后,招赵石入宫商量了一下,再与中书众臣商议之后,诏由太子主持鸿胪寺,后又下旨,诏太子入户部,主持大秦厘定商税诸事。
实际上,还是偏重于与外国交易事。。。。。。。
这下,太子殿下就有点坐蜡了,也后悔了。
试想一下,大秦历代帝王,有谁像他一般,在太子位上的时候,过手的事情皆与异族有关?
这么下去,在太子李珀看来,那座金灿灿的宝座,好像离自己是越来越远了。
不说太子李珀作茧自缚,陪同太子北巡大同的张世杰回到京师,立即接任了御史中丞之职。
张世杰的仕途到了这里,来到巅峰之余,却也差不多走到了尽头。
因为自大秦立国以来,御史中丞再择他任者,还没有这个先例。。。。。。。。。
而张世杰也是典型的言官出身,虽然有六部的任职经历,但从大理寺少卿,掌都察院事走上来,其实走的是正经的言官仕途。
到了御史中丞这个位置,到顶了,同样也到头了。
接着,吏部侍郎郑铎,接任掌都察院,刑部郎中赵桓,晋大理寺少卿。
不过,当张世杰来到人生最得意之时的时候,这位皇帝宠臣,却病倒了。。。。。。。。
(嗯,阿草还是再求点月票吧,又要退出三百名了,竞争很激烈啊。。。。。。。。。)(未完待续。。)
将血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九十章行路
和太子李珀长途跋涉,最累的不是太子殿下,而是周遭的陪同之人。
其他几位大人,垂垂老朽,到了潼关就一个都不剩了,之后太子从人,皆以张世杰为首。
张世杰身体其实不错,不过一来一回,不说旅途上风吹日晒,光辅佐太子,就让张世杰精疲力竭。
他能坚持到这个时候,已经算是不错了。
而等到一轻松下来,这病也就来了。
不过,御医诊治,没多大的事情,就是身体太虚了些,都是累的。
赵石到张府瞧了瞧,听了这个,心里就乐了,男人得病不可怕,但身子虚?那怎么成?
张世杰也算赶上了好时候,杏林大会刚过。
其中有一位名医,拿出一个调养身体的方子,据说很是不错,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制成成药。
不管太医署那里怎么诊治,赵石却是让国武监那边儿,按照方子,制了些药丸,给张世杰送了过去。
本来,张世杰回京,还有很多事想跟他商量商量。
这下省事了,张世杰在家调养身体,身虚体…⊕弱,也怕过了病气给人,只能过后再说了。
实际上,对于太子回京之后的建言,赵石也是不置可否。
即便他经历不同,却也知道,在这个年头,商人想要占据主流,只能是做梦。
交通,信息传递,以及货币的流通,等等的限制。都让商业无法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
而且。商人的本质。绝对他们自身有着很多的问题,和商人走的太近,不是什么好事儿。。。。。。。
就像太子殿下,如今可不就有点自找苦吃?
远不如他赵石聪明,时不时的维护一下,却又不太沾边儿,这么一来,商人的事情。想要找到他头上,也不容易。
不过,这会儿赵石也闲不下来了,为了枢密院今年的诸般举措,时常奔走于六部之间,还参加了几次中书议事,好歹在三月之前,大抵上把事情处理的差不多了。
嗯,不管其他几位,他身上的事儿反正开始少了起来。
虽说。枢密院最好用的就是他这个晋国公,晋国公出马。诸邪辟易,马到功成的名声,在枢密院已经流传了起来。
但做着做着,他自己就烦了,所谓的为官之道,在他看来多数都在一张嘴上,本就与他心性不符,能这么卖力的做下来,足可以对得起其他几位了。
所以,想要给他加担子,那就得问问他赵石答应不答应了。。。。。。。。。
大秦成武八年初,就在这样的忙忙碌碌中走了过去。。。。。。。。。。
。。。。。。。。。。。。。。。。。。。。。。。。。。。。
三月,时令上已是暮春时节,但在长安,这个春天,却还要往后推一些,差不多到四月初,才能算得上暮春。
不过,长安西城的官道上,来往的行人已经渐渐多了起来。
多数都是出城踏青的人家,清明节刚过,人们的热情还没消退,男男女女,都想趁着这个时候,到长安城外透口气。
当然,就算是大秦都城长安,有这个闲心专门出城踏青的人家,也不会是平民百姓,最少最少,也是富足人家,实际上,还是以各府官眷为多。
不过今年人流格外多一些,可以比得上往年清明了。
这个不用多说,其中夹杂的是一些去年滞留京师的商旅,天气转暖,他们开始陆续踏上归程。
其中很大一部分蜀商,都走的城西官道,或者沿官道直入蜀中,或者从渭水渡口处乘船,可以省上一些时日和麻烦。
而且,今年大考,很多士子进京赶考,有的人早一些,会在年初进京,而这些士子,多数不会放过踏青郊游这样的雅事。
长安诸多文会,此时也多数会在长安城外举行。
用车马不绝,行人如织来形容,有点过,但总归也差不了多少。
日近正午,官道上的行人少了一些,但沿路茶寮酒肆中,却坐满了食客。
此时,官道上从西向东行来三人。
三人不时仰头瞧着越来越近的雄伟城池,神情各不相同。
两个男人,一个二十五六岁年纪,器宇轩昂,身形高大而强健,就是瞅人的时候,有点凶,但在八百里秦川,这样的人并不少,不过配着他的身板儿和不俗的相貌,不管他穿着如何敝旧,身上有多少旅途尘灰,看上去都很威风。
另外一个,长衣大袖,背着个竹篓,长的清秀儒雅,步履沉重,浑身上下都透着疲惫,不过那双温润的眼睛,却透着希望的光。
只要是长安百姓遇上,头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是一位进京赶考的士子,还不是家中富裕的那种。
嗯,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寒生,这样的人,如今长安内外,多的很,区别只在于,有些人长的歪瓜裂枣,有点配不上读书人的身份,而这位,看着就要顺眼的多了,读书人就应该是这么一副模样的嘛。
另外一位却是个女子,虽然穿着男装,但这年头,女人想要扮成男人,还不让旁人看出来,那得长的多妖怪,才能如此?
而这女人一看就不好惹,不但穿着男装,而且,腰间悬剑。
说起来,带剑的人很多,但多数都是饰剑,能做凶器的剑,其实一眼就能瞧的出来,比饰剑要宽不少,那份量也要重许多,这就在官府禁止之列了。
就好像刀具,是不准平常人拥有的。
而女子腰间的剑器,一看就属凶器之列,被这女人大模大样的带在腰间,怎么能好惹的了?
实际上,女人正年轻,长的也不难看,而且能称得上一声美人,而且,她眉心上一点朱红,让其人更是添了几分妖异的美感。
可是。。。。。。女人脸上冷若冰霜,连这春风和暖阳,都无法融化的了,而若是仔细观瞧,你也能发现,她额头上的那抹红色,并非美人痣,更非装饰。
那是一道疤痕,好像一只红色的眼睛般,点在她的眉心,也许是女人爱美乃其天性,所以,在这道疤痕上,涂了朱砂而已。
女人目光幽然,仿若深潭。
几个人气度各异,却迥然于常人,自然有些引人注目。
不过现在长安城中各色人等多了,人们的见识也不再那么闭塞,到也没人唐突。
长安城墙已经清晰可见,三人驻足路旁。
书生知道,路途的终点终于到了,露出不舍之意,尤其是目光落在姑娘身上的时候,更有几分期待。
但女人脸上表情,从无多少变化,现在停下来,更是目注长安雄城,对身边之事理也不理。
书生心下叹息,遂抱了抱拳,“两位于小弟有救命之恩,又有相送之情。。。。。。。。”
“行了行了,你这唠叨了一路,弄的咱都不知该怎么跟你说话了,如今分别在即,你也别这么酸了成不?咱们同走了这一路,说明有点缘分,临别呢,哥哥就送你几句话。。。。。。”
汉子咳嗽了一声,歪着头想了想,“日后当了官儿,可要当个好官儿。。。。。。”
书生做低头受教状,不过等了片刻,再没下文,不由抬头看向汉子,两人大眼瞪小眼,汉子摸了摸胡茬,有点尴尬,但随即就问,“难道哥哥说错了?”
书生哭笑不得,这位哥哥的性情,一路上已经熟悉的差不多了,怎么临到了来,却还指望他能说出什么大道理?
“大哥说的没错,小弟也借大哥吉言,今科若能一举高中,大哥。。。。。。和任姑娘可千万要来寻小弟,小弟这里欠下的盘缠可还没还呢。”
汉子哈哈大笑,“到时你还能认这个哥哥,咱也就领情了,至于什么盘缠,也没几个钱,不用还了。”
最终,那女子也是一言未发,让书生好生失落。
看着书生背影渐没,汉子嘿嘿嘿的笑了起来,“二妹,这小子的魂都被你勾走了。。。。。。要说吧,这小子看着还成,说不定今年真能金榜题名,要不。。。。。。。”
话音未落,女人转过头来,哼了一声,眼神中带出的全是警告之意。
汉子撇了撇嘴,在大路旁边,旁若无人的伸了个懒腰,“长安也到了,二妹你要去寻亲,哥哥呢,要去国武监那边儿瞧瞧,听说那是个出英雄的地方,咱旁的没有,就是有不缺英雄气概。。。。。。”
“国武监不是那么容易进的。。。。。。。”女子终于开了口,声音竟然出奇的清越。
汉子不服,“凭咱一身本事,不信就进不去。”
“大哥既有投军之意,不如等我两日如何?”
别看这个汉子一身草莽气息,但一点都不傻,闻言就往女子身边凑了凑,“呀,你家亲戚难道还能送咱进国武监?”
女子不语,汉子砸吧了一下嘴,“要是这样的话,某只能陪二妹你一起入城了。。。。。。”
(二更,求月票,新加进来的人物,好好描写一下,大家别嫌烦。)(未完待续。。)
将血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路遇
这一男一女,女子话少,只闷头走路,男子话多,唠唠叨叨的,许多话还偏偏挺不着调,但两人这么相处的惯了,却是谁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不久,城门便已到了眼前。
女子脚步反而慢了下来,手也不自觉的摸上了剑柄。
汉子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也明白近乡情怯的道理,知道自家二妹有点紧张,其实他也挺好奇,二妹这样的人,家人又会是怎么一个模样。
别看他说话不怎么着调,也有些嘴碎,但见识却绝对不算少。
这里是大秦都城长安,天子脚下,首善之地,可不能闹出事来,没看他自己连刀子都送人了吗
见二妹这般模样,他轻轻一把拉住对方的胳膊,苦着脸就劝,“二妹,咱能不能不带剑进去哥哥可还想多活两年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