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将血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河边草
而借此,也能淡化一下成武八年科举改制带来的诸多混乱。
但当大秦长安各个衙门纷纷开衙,署理公务的时候,大秦明远司收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消息。
后周摄政王赵氏,废周帝柴氏,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年号新庆。
实际上,自成武七年开始,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后周将有内乱,摄政王赵氏总览朝政,安插亲信,不遗余力,居心叵测之处,路人皆知矣。
后周赵氏,终于走到这一步,没多少人觉得奇怪,后周的政体,本就奇哉怪也,权臣在侧,隔有数代,才至于此,这才是让人比较困惑的地方。
但大秦没多少准备,因为从成武六年攻周之后,大秦国策已定,罢兵息戈,专注内政,如此已有两载。
而照现在的情形,这个国策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但此番诱惑力太大了些,有些朝中重♂,臣,即便知道重启战端,对大秦来说,并不算太好的选择,也有些犹疑了起来。
改朝换代,必有乱生,这必定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对大秦更为有利的是,蒙古人占据辽东。开始连年南下。拖住了河北王李任权。若大秦再次挥兵东进,当年故事,再不会重演了。
这就是天下大势,变幻的有点太快了。
消息来到长安,一石激起千层浪,成武皇帝陛下立即招群臣入宫商议。
但没有谁能像诸葛武侯般,枯坐隆中,便晓天下之势。更不能像他般,一语而定将来数十年间的风云变幻。
群臣意见不一,却都有着道理,越是如此,越是让皇帝陛下难以下定决心。
这一次,枢密院的几位主官,也再难保持同进同退的步调。
反对趁机伐周的人以种燧为首,理由很简单,不管从哪个方面看,河洛大军都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
而张承等人则以为。机会难得,后周京师开封几乎近在迟尺。只要攻下开封,后周各部军旅,群龙无首之下,很可能演变成闻风而降的局面,如此一举而定乾坤,得失之间,哪里还用犹豫
他们的这两种建言,其实也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思。
但朝中大臣们,想的肯定不止如此简单。
知己知彼的道理,谁都明白。
若想在之后有所作为,还要看后周这次风波闹的到底有多大。
赵氏篡位,乃逆臣不假,但与史上那些枭雄之辈大不相同的是,赵氏统摄后周朝政,已逾百年,党羽遍布朝堂内外,又有谁敢以大义之名讨之
而且,据传来的消息看,赵氏对以后周废帝为首的柴氏宗亲很是优容,并没有大肆杀戮,这难免留下后患,但却有稳定内外局势的奇效。
所以,议来议去,最终大秦重臣们一致以为,应该先观后周情势,,再言其他。
枢密使张承趁机进言,增兵河洛,一旦后周发生内乱,也能立即进兵。
但这一次,反驳他的是同门下平章事周仿。
周仿以为,若大秦骤然增兵河洛,很可能便帮了后周赵氏的大忙,大兵压境,军情紧急,反而让后周上下,有了同仇敌忾之念。。。。。。。。
大秦君臣委决不下,皇帝陛下终于开口问计于赵石。
之所以这个时候,皇帝陛下才想起殿内还有一位晋国公赵柱国,不光赵石自己,其他人也是心知肚明。
因为赵石一旦开口,枢密院以及兵部众人必定再无异议,皆以其马首是瞻。
即便是其他文臣,也会思量再三,一些人轻易也就不敢开口了。
这就是晋国公赵石如今在朝堂上的地位,力压群臣,独领。
所以,不光是现在,之前很多时候,皇帝陛下都不会在众臣议决大事时,多问赵石一句,遇有大事,多数会私下跟赵石商量。
这不但是帝王尊严所致,也是成武皇帝对大将军赵石的一种信任,一种宽容的体现。。。。。。。。
赵石的回答,让许多人松了一口气。
他没有像很多人想的那般,支持枢密使张承的见解,像往常一样,但有引起战事的可能,就不会做其他建言。
这次赵石认为,应该先派出使臣去开封,以贺喜新帝登基为名,观看后周朝堂情势,等使臣回转,再做决定不迟。
一锤定音,再无人提议其他。
成武皇帝也欣然纳之,接下来议论的便是细节了。
参知政事李祝年认为,即便出使,也不应以贺喜赵氏登基为名,后周赵氏篡位自居,而大秦以此贺之,不啻于为其正名于天下。
所以,不如换个名义出使,会恰当许多。
兵部尚书成峦当即附和,但角度略有不同,他认为,李祝年所言极有道理,因为将来大秦伐周,若以助后周讨伐不臣为由出兵,也许会收奇效。
兵部侍郎赵布宗不甘人后,趁机自荐,欲要拿下出使后周主使的位置,这无疑是很好的资历,对他今后的宦途有着难言的好处。
总的来说,这个正月不很太平,当然,从成武皇帝登基以来,太平的时候确实少了些。
国势蒸蒸日上的大秦,依旧在进行蜕变,后人也必须承认,许多影响深远的国策,都出于成武初年的这一段时间。
大秦成武九年正月十八,大秦以兵部侍郎赵布宗为正使,鸿胪寺卿李之问为副使,派出使节,出使后周,与后周再议疆界以及互市诸事。
大秦并未向河洛增兵,但从河洛到河中,再到河东,大秦将士皆已接到朝廷令谕,严阵以待。
身在草原的大将军木华黎,也在这个春天,回军云外草原,这也意味着,大秦向西域扩张的脚步,整个停了下来。
回鹘汗国的商人们喜忧参半,喜的是,大秦边关终于向回鹘商人整个开放,通往汉地的商途,从没有这样平坦而又通畅过。
忧虑的是,更往西的西域诸国越发乱了起来,契丹人残部,又干起了他们祖先的老本行,通过掳掠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整个将西域商道阻断了开来。
其实,就算没有契丹人作祟,西边强大的花勒子模,也不会允许回鹘商人轻易的通过他们的国界,因为他们和回鹘汗国一样,皆以商业为主。
而繁华的花勒子模,对于来自东边的侵犯,也向来深恶痛绝,因为他们无论习俗,还是信仰,都和西边诸国更加相近,东边的部族,多数被他们认为是异教徒。
而没有了西域商道,回鹘汗国的收入也是锐减,让他们更为头疼的是,在和汉人交易中,少了西域的香料,珍物等等商品,面对样式繁多的汉人商品,他们处于绝对的劣势。
但也曾威震西域的回鹘汗国,此时却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余地了。
强大的大秦,对于回鹘汗国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庞然大物,而大秦的国策,也不会因回鹘汗国的需求而做出任何改变。
此后,大秦的重心开始转向东方,那里有很多敌人需要战胜,而其意义对于大秦来说,也比称雄西域来的更加紧迫而重要。
而此时,大秦君臣也很快便将后周的事故稍稍放在了一边儿,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摆在大秦君臣的面前。
科举改制这样的大事,非是一朝一日之功,也不是朝廷下了令谕,便能立即来个旧貌换新颜的事情。
从上到下,细节无数,以中书群臣之议,这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才能让下一科大考顺利进行。。。。。。。
这已经是最为保守的估算,革新已经开始,而且有前例依循的情形之下,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
而这也只是能堪堪保证下一科科考不会延期而已。
因为朝廷需要适应新的科举制度,大秦各处的读书人,更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会颇为漫长,所以,即便下一科科考能如期进行,也不用指望能选出太过优秀的人才。。。。。。。
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也让大秦君臣有了无暇旁顾之感。
这还不算完,大秦成武九年二月,沈鹤晋礼部郎中,这位皇帝宠臣终于真正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有了第一个实职,品级还不低。
随即,沈鹤上书言事曰,自有史以来,亦有文字,通晓世事,教人道理,无以为重。。。。。。。。史云,仓颉造字,鬼神惊惧,人之为人,概以此乎
今人作文,文以艰深,字以繁美,嗟乎,圣人造字行文,近于此乎臣以为,文以言志,字以承继,合天道,主人事,教化之大责也。。。。。。
洋洋洒洒,一篇大文章出炉现世。
总而言之,就是就八个字,简化字体,通顺行文而已。未完待续。。
.





将血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五百一十八章卷终
.
ds_d_x();
小说软件已经开发完毕,请大家访问..网站底部就可下载安装安卓以及苹果的
沈鹤所并无多少惊世骇俗之处。
自古以来,汉字几经演变,到得如今,与古代象形文字已然相去甚远。
不过简化字体,尤其是所谓的通顺行文,并非那么简单,这可以说是一个繁冗巨大的工程。
而通顺行文,也过于笼统,属于可大可小的范畴。
而在这样一个时机,这位皇帝宠臣上书延及此事,真的很难让人相信,这是沈鹤自己的意思。
此事和科举改制看似无关,但只要往深了想一想,就能明白,两件事其实相辅相成,完全可以并为一处考量。
皇帝陛下要在文治上下大功夫了,这是许多朝中重臣听闻此事后的第一个想法。
实际上,这对于文人而言,是一件好事。
因为自成武皇帝登基以来,用武于天下,战事频密,武功盛极一时。
而反应在朝堂上,武臣们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足,到了成武七年,终于来到了一个巅峰,京师两大门阀世家,在与武臣们的争斗中,完完全全的败下阵来。
一直以来,文臣们对武臣的优势,也在此番风波当中,丧失殆尽。
此消彼长,如今朝中武臣正在进一步谋取尊位,差不多已经涉及到了方方面面,长此以往,自古以来形成的以文制武的局面,将不复存焉。
好在,当今陛下春秋正盛,不然的话,以大将军赵石为首的武人们会做出什么事情来,没人能够预料。
如今,科举改制在先,又有推波助澜之人,虽说前途必定艰难万分,但也显示了皇帝陛下对文事的重视。
利弊之间,很难说的清清楚楚,但在成武九年初,朝堂上的文臣们是极为振奋的。
前途未卜。却有大文章可做,做成了,便是流芳千古,不成。。。。。怎么能不成?有着皇帝陛下一力支持。武人们也不会在此事上作祟,甚至于还会鼎力相助。
毕竟,从景兴年间开始,大将军赵石等人,便是最为坚定的革新一派。。。。。。。
这样一来。文武同心,皇权鼎盛,再多的艰难险阻,也不足为虑。
成武九年二月,礼部郎中沈鹤的奏疏被下发中书议决,月末,中书议决,回奏于宫内。
三月,成武皇帝下旨,晋齐子平。为国子监祭酒,文章大学士,与翰林学士沈白等人一道,主持修订大秦文字,文理事。
由此,也拉开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文字革新的序幕。
与此同时,朝廷谕令接二连三到达各路,科举改制也终于从大秦朝堂扩散向了地方。
此时,成武鼎革,也就此达到了一个高潮。文武两道,在野心勃勃的成武皇帝加力推动之下,齐头并进,席卷大秦属地。其中恢弘壮阔之处,难以细表。
成武九年五月,出使后周的使节归来,带回来的消息并不算美好,后周上下,虽有动荡。动静却不能说大。
后周。。。。。。。。嗯,应该称之为宋了,宋人朝堂内外重臣,大多在静观其变,使节走马观花,却是不能一一探及。
也就是说,宋人几乎是悄无声息间,便完成了改朝换代。
这对于大秦来说,不算好,却也不能说坏。
但攻宋一议,就此作罢,而且,宋人也惧秦人趁机来攻,许诺今后岁币,再加一成,以换秦人息却来犯之心。
七月,大将军杜山虎终于回京述职。
段从文,领河中宣抚使之职,率兵镇守河中。
拖了一年多,大将军杜山虎终于辞去兵权,回到了长安。
之所以拖了这么长的时日,一来呢,皇帝陛下犹豫不决,二来,京中事故频出,加上去岁大秦有挥兵东向之意,需要杜山虎这样的老将坐镇河中,以窥时机。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杜山虎本人的意愿,借交接军务,安抚各部大军之机,拖延时日。
不过最终他没有等到最后一丝留任的时机,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事,所以,也只能黯然离任回京述职了。
和大将军张培贤差不多,这样的军中重将,十有八九,都不会轻易抛下兵权,就算他们自己愿意,也要顾忌众多旧部的前程。
身不由己之处,不是常年累月的领兵之人,根本体会不到。
不过,相继离任的两位大秦上将,到底还是不一样的。
张培贤其实算是待罪回京,这位大将军不但为成武皇帝陛下所厌,还得罪了晋国公赵石,下场不必赘言,没有被抄家灭族,已经算是朝廷宽仁了,如今已经回去老家,安度晚年,其他什么,就不用想了。
而大将军杜山虎,却算是正经的有功之臣,虽说回京之后,面临的处境也不能说好,但该得的荣耀,却非是张培贤所能比得了的。
所以,当杜山虎回京之日,一位枢密副使,一位参知政事带领文武官员,迎于道左,并传下圣谕,杜山虎晋一等侯,金银细软,绫罗绸缎,赏赐若干。
第二日,杜山虎入宫面圣,皇帝陛下留宴,抚慰有加,翌日,宫中下旨,又荫杜山虎子孙族人三人,可谓荣宠有加。
不过杜山虎还是不敢轻忽,这些年他一直领兵在外,独揽河中军权,对朝廷诸事向来不怎么上心。
今日一旦回到长安,不用几天,立即察觉出了不适,这也是很多军中上将难以迈过的一个门槛,多数人也正是栽倒在这样一个门槛上。
杜山虎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这道门槛依旧存在,长安中的一切一切,都让他感到陌生甚至可以说是迷茫。
尤其让他隐隐恐惧的是,回京已有数日,他不但没见到赵石一面,而且,那边也没有只言片语传过来。
这让他忐忑难安,一直忍耐到诸事稍却,他便拉上南十八一道,去晋国公府拜会。
来到晋国公府门前,晋国公府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阳光之下,耀人眼目,大门之前,也有了护卫,虽汗流浃背,而不稍动,彷如雕塑一般。
在杜山虎记忆当中,这处府邸门前的街道并不算宽敞,但现在,街道对面的民居已然拆了个干净,形成一个宽阔的广场,铺着坚硬的青石,一杆大旗在广场中间飘荡,仰头看一看,正是猛虎武胜军军旗。
正面乃猛虎下山图,背面上书大将军赵几个大字。
须发斑白的杜山虎左右打量着,从其中仔细体会着权势日增的味道,但这个时候,这个年纪的他,已经很难提起大丈夫当如是乎之类的雄心壮志了。
他只是回首,对南十八笑着道“物是人非啊。。。。。。。老杜这一辈子,也算没白活,但跟旅率比起来,唉,还是只能瞠乎于后了。。。。。。”
南十八也已是须发皆白,但他向来不重权势,而且,他现在心里热切期盼的东西,跟杜山虎完全不同。
但洞彻人心的他却能体会到杜山虎心中所想,微微一笑道“将军在外征战几十年,回到这里,满目皆是姹紫嫣红,有所感概也是难免,但十八还要劝将军一句,见到国公,还是谨言慎行的好。。。。。。。。”
“嗯,入府之后,十八也就不能多陪将军了,总要见见妻儿,望将军擅自珍重。”
杜山虎目光一黯,他知道,这位睿智的老人,怕是今后要终老于这座府邸当中了,这轻描淡写,却又饱含深意的几句话,就是最终的临别赠言。
“多谢先生。。。。。。。这些年对老杜不离不弃,今后若是有闲,尽可来老杜府中,寻老杜喝酒谈笑。。。。。唉,他娘的,这京中故人,以后敢来寻老杜喝酒的,不知能有几个?”
南十八笑了笑,不再多言,他已经算是仁至义尽,而他这一生,对不住旁人的事情,从来没做过,临到晚年,也该是享享清福的时候了,其他的,也再不与他相干。
通报入府,两人终于见到了赵石。
南十八闲聊几句,便告辞出去,探望自己妻儿,留下了两位相交二十多年,恩怨纠缠的大将军。
这次相谈,外人无从得知,两位南征北战多年,名声鹊起,有着大功于社稷的大将军到底说了些什么。
只是当晚,杜山虎喝的酩酊大醉,留宿于晋国公府。
不久,御史中丞张世杰上书,请立军察院,与都察院并立,查察军中不法事。
此事经枢密院,中书决议,皇帝陛下明诏颁于邸报,于大秦成武九年,设军察院于御史台之下,以刚刚回京的大将军杜山虎为军察院主官,各部军中虞侯,皆归军察院统属。。。。。。。
至此,御史台权势大彰,百官皆惧,御史中丞张世杰,一步迈上了人臣权力之巅峰,与同门下平章事周仿,枢密使张承并列,被时人称之为言相。
大秦的军政鼎革还在延续当中,在成武九年,已经渐渐深入到大秦各个角落。
在大秦成武初年一系列战争以及朝堂政争过去之后,一场波澜壮阔的鼎革篇章逐渐拉开序幕,并很快席卷大秦上上下下。
这是一场对后世有着深刻影响的鼎革,并在很多年之后,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甚至有很多人将大秦成武一朝作为一个重要节,来划分华夏历史,不过,不管怎么说,成武鼎革之后,一个崭新的汉人帝国终于出现在了大陆东方。。。。。。。。
(龙盘虎踞春秋事,卷终。)(未完待续。)
(本书采集来源网站..,最新章节请移步;;,章节清晰、无弹窗、更新速度快)
.




将血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长亭(一)
.
ds_d_x();
小说软件已经开发完毕,请大家访问..网站底部就可下载安装安卓以及苹果的
蹄声得得,长安城西十里之外的官道上,一行十余骑占据了半边官道,收束着马缰,缓步而行。
骑士们身形彪悍,背插翎羽,腰悬利刃,此时正值初夏时节,但这些骑士却还穿着皮袄,头上戴着厚厚的皮帽,装束样貌皆与汉人大异。
路上行人纷纷侧目,好奇的打量着这一行人马,但也仅止于此罢了,这些年大秦威名远扬,入贡之异族,往来之商旅数不胜数,对于长安左近的人们来说,这样的异族人已经没太多的神秘可言。
而这些异族人也确实和其他初到大秦的人差不多,样貌“丑陋”,身上处处都是风吹日晒的痕迹,而且他们显得过于严肃,努力的仰首挺胸,却并不能掩盖他们的自卑和紧张。
这就是这些年来,出现在大秦的异族之人给秦人留下的普遍印象了。
对于见到这支骑队的秦人来说,可能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他们队伍中竖起的那杆大旗还算别致。
飘扬的旗帜上,有着精致的金色花边儿,中间绘制着一头白象,骑士们大多背后都有着背旗,很像是大秦军中的传令官儿。
路人们猜测着,这应该是西边儿哪个部族来大秦入贡的使节才对。
想到这个,大多数的路人都会报之以自信而又骄傲的微笑,避让于道旁,有见识的人还会告诉身旁人等,后面肯定还有大队人马跟着,要看个稀奇的话,不妨再多等等。
骑士中,有一人穿着一身白袍,年纪不大,身形高大健硕,高颧深目,带着弯曲的长发编成许多发辫,系着金银饰品,虽说脸上还带着些稚气。但不用故作威严,便有威势流露,显得格外惹眼。
而这位年轻的贵族其实和周围的骑士差不多,心中多少有些焦虑。不过他和身旁的这些人不同,他所忧虑的是,这次出使大秦,他身上的担子着实不轻。
汉人帝国的强盛,他已经有所预料。而且,也让他十分仰慕,他也相信,那位拥有着几乎可以与真主相比美的权力和荣耀的皇帝陛下,应该早已知道他们的来意。
但。。。。。。。当离那座传说中的黄金之城越来越近,他还是有了一丝恐惧,当然,真主在上,再强大的异教徒,也不会让真主的信徒畏惧。真主也会给他无穷的勇气,去战胜那些愚蠢而又狂妄的敌人。
不过,他现在的使命不是让异教徒明白真主的威严,而是去结交一个强大的盟友,这。。。。。需要耐心和手段。
真主说过,在强大的朋友面前,应该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敬意,如果必要,甚至可以卑微一些。。。。。。。
年轻的贵族,在为自己找寻着理由。缓解着自己的焦虑和忐忑,实际上,更为可悲的是,作为一位虔诚的穆斯林。他差不多已经失去了继承回鹘汗位的资格,而现在,他还需要借助身旁这一群异教徒的帮助,才能加重自己的筹码。
到了这里,远远已然可以隐约看到长安城高大的城墙,年轻的贵族对身旁这些佛教徒的忍耐也已到达了极限。放下那些混乱的思绪,年轻的贵族用他那生硬的吐蕃语说道“桑达大人,我想应该到了分手的时候了,感谢您在这一路上的帮助。。。。。。。”
1...740741742743744...7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