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帝国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齐橙
“这个问题,夏工应当很了解吧?”
周东屹没有直接回答秦海的问题,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夏扬杰。在他心目中,秦海是搞行政的,对技术肯定没什么了解,而夏扬杰是搞技术的,如果浦桑国产化办已经掌握了聚氯乙烯改性的方法,那么知道这项技术的,肯定是这个“夏工”。
夏扬杰没有想到周东屹会把球踢给自己,他愣了一下,说道:“这个我可不太清楚,我们需要的肯定是改性聚氯乙烯,但具体如何改性……我的研究方法不在这方面,秦秘书,你应该了解一些吧?”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夏扬杰对秦海的技术水平已经有所了解了,知道在材料技术方面,秦海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金属、非金属、有机、无机,秦海都能说上一二,而且还不是信口开河地说,而是真正熟悉到了一定程度,能够有的放矢地说出最关键的内容。
夏扬杰有时候也纳闷,秦海小小年轻,怎么会懂得这么多的东西,就算是浦交大化工系的大佬们,也不过就是在某方面精通,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夏扬杰的话,让周东屹有些奇怪,怎么技术上的事情,还要这个秦秘书来说呢?没等他说什么,秦海已经笑着开口了:
“怎么,周工,你还担心我们盗了你的技术不成?其实这项技术的大体思路是清楚的,要提高聚氯乙烯产品的抗击性和耐燃性,尤其是改变产品的低温脆变特征,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聚氯乙烯中掺混氯化聚乙烯,难度只在于选择含氯量、分子量分别为多少的氯化聚乙烯,用什么样的掺混方法,还有具体的加工温度是多少。你说,我说的对吗?”
“原来秦秘书也是行家?”周东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秦海问他加工方法的时候,他的确存了保守秘密的心理。下海这几年。他多少也熏陶了一些商业气息,知道技术秘密的价值所在。他琢磨着,如果眼前这两位国产化办的官员对聚氯乙烯改性的方法一无所知,东耀厂就可以把价格报得高一些。多赚一点利益。没想到秦海居然是一个行家,几句话就把技术诀窍给揭穿了。
“思路是这条思路,但具体的工艺我们并不掌握,不知道周工能不能做到。”秦海接着说道。
明人不说暗话,既然秦海是懂行的人,周东屹也就不再隐瞒了,他坦承道:“因为我们刚刚接触这项产品,所以目前并没有成熟的工艺。不过,对聚氯乙烯材料的改性,我们过去曾经做过一些实验。摸到了一些门径,如果能够给我们一些时间,我想我们应当能够找到最终的工艺。”
“你们需要多少时间?”秦海笑着问道。
周东屹与柳耀忠对视了一眼,柳耀忠的眼神是热切的,而周东屹的眼神却带着一些迟疑。犹豫了片刻。周东屹问道:“秦秘书,我冒昧地问一句,你们采购导线套,一套的价格是多少?”
“15元。”秦海说道。
“这……”周东屹的目光终于变得暗淡了,他摇了摇头,说道,“那我们几乎无利可图啊。”
“怎么会无利可图呢?”夏扬杰急了。“周工,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15元一套的导线套,你们的材料费、加工费,最多超不过5元钱,这相当于每套有10元的利润。你们还嫌低?实不相瞒,这是我们国产化办为了鼓励企业创新才把价格定得这样高的,过两年,这个价格肯定要降下来。”
周东屹道:“夏工说得不错,这个价格的确是够高了。可是,我们一年生产1万套,也就是10万元的毛利。要把改性工艺开发出来,我估计,可能需要二三十万元的投入,而且还不能打包票说一定能开发出来呢。”
“东屹,需要花这么多钱?”柳耀忠瞪圆了眼睛问道,在得到周东屹的确认之后,他把头转向秦海,低声说道:“秦秘书,如果真是这样,这个产品对我们来说,真的不太适合。”
柳耀忠此前没有开口,是因为不清楚研发所需要的投入,听周东屹这样一说,他也觉得这桩业务是个鸡肋了。像他们这样的小企业,是不敢做什么长线产品的,如果一项产品的投入需要花几年时间才能收回,对于小企业来说,风险太大。
秦海对柳、周二人的反应并不觉得意外,他事先已经匡算过有关的成本和收益,知道东耀厂承接这项业务肯定是不合适的,除非换一种业务模式。没到最后关头,秦海自然不会把真货都抖出来,他只是笑呵呵地问道:“为什么你们只是生产1万套呢?我们的订单可是一年10万套呢,未来随着整个汽车市场的发展,你们也可以为其他品牌的汽车提供配套,那时候一年销售100万套也不成问题呀。”
“我们的生产能力有限,1万套已经是极限了,10万套……真的不敢想了。”柳耀忠支吾着说道。人家把业务都送到门上了,自己却吃不下去,这是很郁闷的事情。这种情况下,人家如果冷笑一声、拂袖而走,他也无话可说。
秦海不以为然,依然笑着说道:“柳厂长,生产能力有限,可以想办法扩大呀。你想想看,60%以上的利润率,多好的业务,丢了太可惜了。”
柳耀忠真是无语了:“秦秘书,你不了解我们这种小企业的苦衷啊。要扩大生产,就得贷款。别说现在贷款不好弄,就算能够贷着,动辄好几十万,我们也不敢冒这个风险啊。这种事,成功了倒是一夜暴富了,可是万一失败了,我和东屹两家人,只怕就要去讨饭了。”
“原来是这样……”秦海装作恍然的样子,点了点头,然后突然问道:“柳厂长,周工,你们有没有想过,把这项技术拿出去卖钱呢?比如说,你们出技术,让别人去生产,你们从利润中抽头。这样一来,你们的利润不就有保障了吗?”
“对呀,我们国产化办正在酝酿一个政策,就是鼓励民间科研机构开发技术,交给有生产能力但没有研发能力的企业进行生产,双方共享最终的收益。周工既然有把握把改性聚氯乙烯材料的技术开发出来,完全可以采取这个模式来进行合作的。”夏扬杰热情地附和道。
周东屹沉默了一会,缓缓地摇了摇头,说道:“这样做,对我们来说,还是有风险。关于聚氯乙烯材料的改性,我只是有一些想法,还有前期的一些实验数据,具体能不能搞出来,我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前一段时间,为了给我治伤,耀忠已经把厂里的流动资金都用掉了。现在如果要搞研发,前期投入二三十万,肯定得靠贷款。万一……,说实话,我不敢让全厂老少都跟着我冒这个风险。”
柳耀忠又是长叹一声,说道:“如果在从前,我还真想这样拼一把。可是现在不行啊,我倾家荡产倒是无所谓,再拖累了东屹,我担当不起啊。”
众人把话说到这个程度,秦海知道自己揭底牌的机会到了。他看看左右,说道:“柳厂长,周工,我有一个想法,想和你们二位交流一下。如果方便的话,我想请其他各位先回避一下,这里剩下你们二位和蒋女士就好了。”
柳耀忠愣了一下,随即抬起手,对陪同进来的几位厂里的中层示意了一下,几位中层会意地退出了实验室。夏扬杰左右看看,迟疑着也打算退出,被秦海一把拉住了。
“老夏,你不用走,这件事我不瞒你。”秦海说道。
夏扬杰尴尬道:“小秦……我只是觉得……”
说到这,他也没词了,他能够预感到秦海要与柳、周二位谈的是什么,而且也觉得自己不便旁听。但秦海执意要他留下,他如果坚持要回避,倒又显得有些不合适了。
秦海让夏扬杰坐下,然后看看屋里已经没有其他的闲人,便直截了当地说道:“柳厂长,周工,如果我给你们提供这些资金,失败了算我的,成功了咱们两家平分,你们有兴趣吗?”
秦海此言一出,柳耀忠和周东屹都惊呆了,两个人面面相觑,好半天都没明白秦海的意思。柳耀忠怯怯地问道:“秦秘书,你说的,是国产化办和我们东耀厂合作吗?”
“不是,是我个人出资,与你们合作。”秦海说道。
“你个人?”柳耀忠道,“你是说,你个人出资二三十万……而且失败了也无所谓?”
这也难怪柳耀忠要吃惊了,二三十万元在当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饶是柳耀忠这种开了五年工厂的小老板,在经历事故之前也不是随随便便能够拿得出来的,更不用说现在。在他看来,秦海只是一个政府里的小职员,虽然挂个什么秘书的衔,但看起来也不像很有权力的样子,怎么就敢放言拿出资金来合作搞研发,而且不在意失败的风险呢?
在这一刹那的时间里,柳耀忠想到了无数种可能性,其中绝大多数都与欺骗、利诱等词汇相关。可是他想破脑子,也猜不透秦海能够使什么样的骗术,再说了,他们东耀厂现在已是破产边缘,秦海要行骗也犯不着找他们这样的倒霉蛋吧?
ps:
今天第二更到了,啥也不说了,我继续码字,大家搜搜票仓,看看有没有漏网的月票,给本书投上三五十张的……
材料帝国 第二百零二章 何必找我们呢
秦海知道自己的话已经把柳、周二人的胃口钓起来了,他们虽然患得患失,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猫腻,但另一方面也被这个方案所吸引,因为这个方案几乎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
东耀厂已经没有了流动资金,再加上仪表公司的业务受挫,其实厂子已经是岌岌可危,就算能够再找到几桩业务支撑下去,自身的造血能力要恢复起来起码也需要几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愿意给他们找到一个好的展方向,而且提供资金支持,他们是没理由拒绝的。
有了这种自信,秦海的态度便非常坦然了,他淡淡地笑着说道:“柳厂长这话说得太轻松了,我愿意投入二三十万的资金不错,但失败了怎么可能会无所谓呢?”
周东屹沉声道:“我可不敢打包票,说投入这些资金之后,一定能够开出符合你们要求的技术。”
“你有几成把握?”秦海问道。
周东屹想了想,说到:“八成,或者九成。”
“如果我提供3o万的研究资金,你打算怎么做?”秦海又问道。
周东屹道:“我的思路与秦秘书你刚才说的思路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利用氯化聚乙烯来对聚氯乙烯进行改性。我的实验步骤大致是用不同规格和不同比例的氯化聚乙烯来对聚氯乙烯进行掺混改性,摸索其规律,最终找到最好的配方和加工工艺。”
“如果是这样,那我估计你成功的概率只有五成。”秦海道。
“为什么?”周东屹不服气地问道,“我并不是漫无目标地进行实验,我有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会根据每次实验的结果来进行修正,所以我相信成功的概率会在八成以上。”
秦海道:“因为你的方向是有偏的。单纯使用氯化聚乙烯来进行改性。无法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性能要求,必须在氯化改性之外,再用接枝改性的方法,利用接枝共聚物的性能来提高底材性能。你如果想不到这一点,前面的实验可能全是白费的。”
“接枝改性!”周东屹差点把眼镜都惊得掉在地上了。秦海说的接枝,是一种对高分子材料进行化学改性的方法。简单说就是在原来的高分子材料上嫁接另外的一种材料,使之具有不同的性能。周东屹当然知道这种改性方法,但他没想过要用这种方法来改善聚氯乙烯的性能,而是把注意力一味集中于氯化改性上了。
“你能不能说说看,用什么共聚物来做接枝?”周东屹问道,他想知道秦海到底是不是真的了解这项技术,或者只是搬弄几个词汇来唬人。
秦海笑道:“你这算不算是套取我的核心技术啊?”
周东屹有些脸红,他支吾道:“接枝改性这种方法,我倒是知道。但没想好用什么样的共聚物……如果再考虑共聚物的选择,整个实验就更复杂了,我担心再追加二三十万都解决不了。”
秦海道:“算了,既然要合作,我也索性表示一点诚意吧。我选择的接枝物是聚丙烯酸酯,周工是行家,可以考虑一个这个思路对不对。”
“聚丙烯酸酯?”周东屹重复了一句,然后猛地推了一下自己轮椅的轮子。一下子扑到实验台前。蒋巧云原本站在他身后扶着轮椅,轮椅这一动。让蒋巧云差点摔了个跟头。周东屹头也没抬地说了声“对不起”,然后便抄起实验台上的纸和笔刷刷刷地写起分子式来了,一大堆六边形的古怪符号迅铺满了纸面。
“真是牛人!”夏扬杰情不自禁地赞道,他看得出周东屹是在对新型聚合材料的性能进行理论计算。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他一时也看不出来,但周东屹那份娴熟的程度。足以让化工系那些教授们汗颜了。
他不知道,周东屹为了节省实验经费,每次做实验之前都要自己先用理论算一算,然后再做实验,拿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对照。以便修正理论上的偏误。长年累月这样做下来,周东屹的理论计算水平也就达到了一个令人恐怖的程度,这不是那种实验经验丰富的教授们能够比肩的。
“原来如此!”
周东屹足足写了三大张白纸的公式,然后把笔一扔,兴奋地喊了起来:“我昨天晚上怎么也想不明白这种改性材料怎么能够保证尺寸稳定性和表面光泽,原来奥妙在接枝上!秦秘书,你可真是太了不起了!”
听到周东屹这一声喊,柳耀忠的脸一下子变得红白不定,他凑上前去,小声地对周东屹问道:“东屹,怎么,你觉得秦秘书这个路子是对的?”
“完全可行!”周东屹脸上泛着光芒,他对秦海说道:“秦秘书,经你这样一提醒,我明白了,如果照我原来的方案去做,的确最多只有五成的把握,而且这还取决于我能不能在关键的时候想到接枝这个办法。现在你把这个关键点说出来,我敢说,至少有九成的把握,至于可能是九成九,剩下1%嘛,哈哈哈,那就是运气的成分了。”
柳耀忠明显没有周东屹那样高兴,相反,他还有些郁闷。他拍了拍周东屹的手,说道:“东屹,如果真像你说的这样,秦秘书其实已经掌握这项技术了,那还需要咱们干什么?”
一句话,像是给了周东屹兜头一瓢凉水,他一下子从一个技术痴回到了一个商业合伙人的角色,刚才绽放的笑容顿时就僵化在他脸上了,他看着秦海,说道:“是啊,秦秘书,这么说来,你们已经掌握这项技术了?那还要我们干什么呢?”
秦海道:“我接出的只是一个思路,要找到正确的工艺,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就算用聚丙烯酸酯进行接枝,具体用哪一种,比例如何,也是需要进行反复实验才能确定的。这些不正是周工的拿手好戏吗?”
周东屹沮丧地摇着头说:“你们都已经研究到这种程度了,具体的工艺只要找大学里的老师随便做几个实验就可以解决了,何必找我们呢?”
秦海笑道:“找大学里的老师来做,做出来的成果算谁的?用聚丙烯酸酯进行接枝共聚,是我的创意,而不是国产化办的知识。我没理由白白把这个创意奉献出去啊。”
“呃……我还是回避一下吧。”夏扬杰再次提出了申请,秦海这话说得太赤果果了,夏扬杰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外人,不应该知道这样的事情。
秦海道:“老夏,我既然敢在你面前说,自然就不怕你知道。我正需要你做一个见证呢,证明我并没有假公济私,我完全是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钱,做合法的事情。这一点。未来你可以向杨主任说明的。”
“我可不敢保证杨主任会支持你这种作法。”夏扬杰嘀咕道。
秦海道:“没事,我是征得了杨主任同意的,当然,对无关的人,就不必提起了,以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议论。”
“那是,我知道的。”夏扬杰赶紧点头,他知道杨新宇对秦海颇为欣赏。如果这件事是杨新宇认可的,那他也无话可说。至于说秦海这样做是对是错。夏扬杰也想不明白,从制度上说,好像有点不妥。但细想想,人家秦海也没占公家的便宜,为什么不行呢?
柳耀忠这会工夫却是把事情给想明白了,虽然他不知道秦海从什么地方能够弄到几十万块钱。但秦海意向中的运作方式,他却是明白的。如果由秦海出钱,再加上国产化办这个平台,还有他贡献的什么接枝的思想,那么这桩买卖几乎就是稳赚不赔的。
按照秦海此前所说。一套导线套的利润有1o元,一年国产化办的订货是1o万套,这就有1oo万的利润。与生产厂家之间的分配比例,秦海并没有说明,但柳耀忠相信,这个比例应当是不错的,因为秦海作为局内人,不可能做赔本的买卖。自己这边贡献的只是周东屹的智慧,收获的却是与秦海平分的利润,这样的生意,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啊。
不过,一个新的问题又产生了,照这个方案,周东屹才是秦海感兴趣的对象,自己以及东耀厂,又有什么价值呢?
没等柳耀忠问,秦海已经替他解开了这个疙瘩:
“柳厂长,周工,我提出的方案,你们思考一下。如果可行的话,我的打算是这样,我出资3o万,你们则以东耀厂入股,咱们双方成立一家新的公司,股权各占一半。这家总公司的业务,就是研汽车用树脂产品。东耀厂原来的业务要逐渐退出,未来就成为实验车间,专门负责有关实验材料试制、测试等业务。至于公司的负责人,还是由柳厂长来担任,你们觉得如何?”
“这……”柳耀忠和周东屹不知道说啥好了,东耀厂现有的全部资产加起来,也不到3o万,秦海拿出3o万,还提供了技术,占一半股份,已经算是很厚道了。
最关键的是,在他们俩看来,秦海根本没必要与他们合作,有3o万元的初始投入,再加上对改性材料的成熟研究思路,秦海完全可以自立门户,把这项技术开出来。现在秦海提出要与他们合作,莫非是同情心泛滥,异或就是钱多得没地方扔了?(未完待续。。)
ps:第三更到了。看到书评区有同学批评说更新太慢,橙子还是郑重解释一下,作为一个兼职写手,的确没法保证一日三更五更,但开书以来,橙子多数时候都是一日两更的,偶尔有遗漏,也会赶紧补更。这个月因为俗事太多,欠了几更,橙子正在抓紧码字补上。说这么多,其实……嘿嘿,就是想问问大家还有月票不。
材料帝国 第二百零三章 人才难得
秦海心里的算法,与柳耀忠、周东屹二人却有所不同。东耀厂有许多他所需要的东西,对他而言,远比3o万元资金要贵重得多。
先一点,就是东耀厂现有的这套实验和生产体系,包括内部的管理制度。要重建一套这样的体系,也许花钱不多,但花费的心思可不会少。东耀厂原来是科研为生产服务,现在颠倒过来,让生产为科研服务,以实验室为中心,把原来的生产车间变成实验室的附属测试车间,就可以实现一个华丽的转型,把一家生产厂变成一家技术服务公司。
柳耀忠和周东屹对东耀厂的资产估价很低,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厂子所占的土地价值计算在内。秦海明白,再过几年,想在浦江市郊租到一片这样大的厂区,没有3oo万也下不来。如果再过十几二十年,说不定这块地就要价值3ooo万,甚至3亿了。
秦海看中的其次因素,则是柳耀忠和周东屹这两个人才。周东屹的技术是足够过硬的,只要加上秦海的金手指,周东屹完全能够胜任许多新材料的研,是一个难得的实验室负责人。至于柳耀忠,做了这么多年企业,经营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可以担当起公司法人这样一个角色。
秦海打算办一家科技服务公司,但他不可能亲自去从事公司的管理,一来是他没有这么多时间,二来则是因为他还在国产化办工作。自己的身份也不适合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有了柳耀忠在前面撑着,他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当个幕后老板了。
柳耀忠和周东屹也许并不是最优秀的人才。但以秦海现在的地位,能够笼络到这样两个人与自己合作,已经非常不错了。再说,天底下也没有天生就能够成为商业巨擘的人,借以时日,谁敢保证柳耀忠不会是中国的乔布斯呢?
至于说5o%的股权,秦海是轻轻松松让出去的。东耀厂毕竟是柳、周二人花了五年心血建起来的,他如果想以1o%或者更少的股权吃下来。恐怕这二位也不会接受。再说,如果不给他们两个留下5o%的股权,他们又有什么动力去努力拼搏呢?
秦海与人合作,从来都不计较股权的得失,因为在他的总体构想中,每一个合作企业都不过是他庞大材料帝国的一个小部分。他的想法是要与数以百计的企业进行合作,具体到每家企业上。他占有的股权并不大,但放到宏观视野之下,就可以现他一个人独占了五成天下,而其余的成百上千的合作者,每人拥有的部分是微乎其微的。
这样的想法,秦海当然是不会说出来的。他相信,日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柳耀忠和周东屹即使现了自己只是秦海的合作者之一,也不会对他心存怨恨,而是会保持现在这种感激之心。因为秦海是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向他们伸出了援手,而且开出来的条件是非常厚道的。
“秦秘书。你说的3o万投资,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投进来呢?”柳耀忠开始关心实质性的问题了。
秦海道:“只要二位同意我的合作条件,我会以现金的方式投进来。”
“那么,资金的使用,由谁决定呢?”柳耀忠又问道。
秦海道:“我没有时间管具体的事情,所以,我希望资金的使用和研进程都完全由你们二位决定。我相信,柳厂长是成熟的企业家,周工也是有经验的工程师,这些钱不会被乱用的。”
“但是……”周东屹欲言又止,有些不好听的话,他实在说不出来。
蒋巧云倒是与周东屹心有灵犀,她替丈夫把话说出来了:“秦秘书,你就不怕我们把钱私吞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