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大明·徐后传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暮兰舟
姚妙仪瞥了他一眼,“在军营的时候,你一口蛀牙,有五颗是我用钳子拔的,次次都疼哭了,我不得已用甜甜的甘草当糖块来哄你。我看现在新牙长的还不错,最近都不敢吃糖了吧。”
提起往事,马三保至今都打哆嗦,记忆力的姚屠夫和面前的妙龄少女重合了,他语无伦次的指着姚妙仪,“你……你……你居然真是个女人!”
姚妙仪点头,“是啊,所以我给你拔牙治口疮,但是你的痔疮我没碰,都交给朱橚割的呀。”
割痔疮是马三保人生难言之痛,因为主刀的是初学医术的五皇子朱橚,他连喊痛都不敢大声。
这么私密的事情都捅出来了,马三保由此可以肯定,姚小姐就是以前的姚屠夫。
两人正说着话,朱棣从书房出来了,道衍禅师亲自相送,朱棣对姚妙仪说道:“带上你的医箱,跟我走一趟。”
道衍禅师对着姚妙仪点点头,示意她镇定,并无大事。
姚妙仪背着医箱上了马车,朱棣这次出宫很低调,马车不大。三个人坐在马车里,加上一个医箱,就更显得空间格外的逼仄。
朱棣坐在主位,姚妙仪和马三保分坐左右两边,可以清晰的看见朱棣唇上淡青的胡茬。马车在石板路上一颠一颠的,上坡下桥,好几次姚妙仪差点一头撞在了朱棣身上。
太难熬了,姚妙仪抓紧钉死在马车上的椅子,控制住身体摆动,没话找话说,“四爷,我要的看的病人是谁?断胳膊还是缺腿了?”
朱棣淡淡道:“是一个死人,我想知道死因。”
☆、第15章 巧破命案
马车径直驶进了金陵文昌巷的一户大宅院。姚妙仪定居金陵之后经常出去“闲逛”,知道文昌巷离皇宫只隔着几个街坊,有资格在这里买房置地的都是官员权贵。
平民百姓经过这里,连咳嗽都不敢大声,就怕惊动了贵人们。
这栋宅子厅堂是是五间七架,大门用绿漆涂就,门环是兽面摆锡的,屋脊用瓦兽装饰,梁栋檐角用青碧绘制着纹样,按照洪武帝对宅邸式样的严格规矩,房主应该是三品到五品之间的官员。
院子里搭着孝棚,大厅设有灵堂,这户人家正在办丧事,但奇怪的是灵堂里一个人都没有,一丝哭声也无,只有一具中年女性的尸首孤零零的躺在棺材里。
死者穿戴凤冠霞帔,霞帔上绣着云霞孔雀纹,看来是四品的诰命夫人。面上涂有脂粉眉黛,栩栩如生。棺材旁边搁着数个冰盆,以放缓尸首腐化。
走进灵堂,一股渗人的寒意扑面而来。
马三保简单道出了今日的来意。
死者叫做杏娘,在嫁人以前,曾经是宫里女官,做到了五品尚宫的位置。杏娘人品和学识十分了得,和庆阳公主十分交好,在宫中时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去年杏娘请了恩典,出宫嫁人,据说小日子过得还不错,岂料突然暴亡,伺候杏娘的丫鬟跑到庆阳公主府,哭诉杏娘八成是被亲夫谋杀的,求公主主持公道。
庆阳公主的父亲叫做朱重五(朱元璋以前叫做朱重八),是洪武帝的亲哥哥,英年早逝,洪武帝登基为帝,追封了亲哥哥为南昌王。论理,亲王之女应该封郡主,丈夫封郡马。
可是朱元璋说:“朕惟侄女二人,不忍遽加降夺。”所以庆阳公主和驸马保留了称呼和俸禄。
庆阳公主比太子朱标还要年长三岁,早就下嫁出宫,建了公主府,在皇室之中颇受尊敬。
朱棣北伐回京之后,得了宗人府宗正的差事,专门处理皇室成员的各种事宜。庆阳公主觉得杏娘之死确实蹊跷,但杏娘一个妇道人家,又做过宫廷女官;杀妻嫌疑犯丈夫是四品武官,贵为千户,身后也有靠山同袍。
若告到应天府衙门,事情闹大了,各方势力干扰,反而不好场,便命公主府的护卫先控制住了宅邸,封锁消息,叫堂弟朱棣帮忙查案,还说杏娘是个女人,为了让她走的清清白白,最好请个女大夫或者女仵作来查验尸首。
朱棣当即就想到了姚妙仪。姚妙仪胆大心细,口风严实,是绝好的人选。
姚妙仪果然不负所望,一句废话没有,淡定自若的命人在敞亮的角亭四周设了帷帐,里面有一张条桌,将尸首抬出棺材,搁置在条桌上,卸下死者头上的钗环,脱去衣服,披了一张白麻布遮身,最后用清水擦净了死者妆裹时脸上涂的脂粉油。
洗净脂粉,一张青黑的脸露了出来,一副枉死的模样,像是中了某种剧毒。
咯哒!
轻轻的一声响,姚妙仪卸下了死者的下巴!她将一根竹筷探进口腔和咽喉,用西洋放大镜仔细查看,目有疑色。
而后同样用放大镜凑过去看了死者的耳朵和耳洞,面上的疑色更浓了。
她拨弄死者的眼皮,想要检查眼睛,却发现根本拨不开,仔细一瞧,顿时眉头紧蹙。
“上下眼睑被鱼胶粘在一起,肯定是死不瞑目,无法合拢双眼,所以用鱼胶强行粘住。给我一把小剪子。”
马三保在军营里见惯了死人,练出了肝胆,不过此时情景太过诡异了,心惊肉跳,别过脸去不敢看,没听清姚妙仪的要求。
还是朱棣镇定,将医箱的小银剪刀递给姚妙仪。
姚妙仪接过剪刀,慢慢挑开了眼皮上的鱼胶。
双眼瞳孔早已散开,变得浑浊死气,死者蓦地“睁开”双眼,马三保吓得直哆嗦,五脏六腑似乎在翻跟斗,咬紧牙关才不至于当场吐出来。
连朱棣也暗中在衣袖里握了握拳头,薄唇的颜色更淡了。
姚妙仪一点反应没有,细心的翻看着上下眼皮,眼睛和死者浑浊的瞳孔只有一个指甲的距离。
末了,姚妙仪放下剪刀。朱棣问道:“如何?她的死因是什么?”
“很明显是砒【霜中毒。”姚妙仪指着死者身上黑色的斑点,还有手掌边缘和手指根部类似丘疹一样谷粒大小的小肿块。
“昨天刚咽气,又用冰块镇着,不可能这么快出现尸斑,所以黑色斑点是毒物所致。手掌边缘,脚趾,手指根部这些小疹子我们行内人叫做砒庁,因为只有砒【霜中毒才在这些部位出现这种特殊的疹子。”
朱棣听了,不禁惊讶道:“当真?只有砒【霜才会这样?”
“还有这个。”姚妙仪仔细用特殊的药水,洗干净了死者凤仙花染过的指甲,但见指甲盖上有一道细细的白色横线,而且渐渐往外面扩散的趋势!
“这道线也是砒【霜中毒的主要特征。”姚妙仪叹道:“砒【霜名气太大了,话本小说戏剧传闻都提到过。所以普通人心里头有毒杀的念头,第一个想到的毒物就是砒【霜,却并不知砒【霜中毒的症状其实很明显,最容易暴露了。”
“其实毒死人有很多种办法,还不容易察觉,比如河豚的鱼胆,泡在酒缸里,可以毒翻整整一个酒馆的人。有一种叫*母珠的相思红豆,比砒【霜还毒,混在红豆里煮粥给人吃下,神不知鬼不觉,还有各种蘑菇……”
姚妙仪说起本行来,是头头是道,不过见朱棣的脸色好像不对,便声不说了。
好歹毒!马三保听见这话,腿脚都开始哆嗦了,暗想幸亏在军营时没得罪过姚屠夫——不,是姚大夫,要不然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咳咳,虽然对镜贴花黄成了姚小姐,却依然不改以前军营姚屠夫的本色。朱棣轻咳一声,问道:“既然你确定死因是砒【霜中毒,为何还面有困惑之色?”
姚妙仪指着死者的口腔和咽喉说道:“如果死者是误食或者被强行灌进砒【霜,那么她的咽喉和食道肯定有腐蚀或者像灼烧的痕迹,甚至咽喉会肿的窒息而死,可是她没有。”
姚妙仪又指了指死者的耳朵,“在苏州时,曾经有过夫妻吵架,丈夫半夜乘着妻子熟睡,将砒【霜灌进妻子的耳朵,使其中毒身亡的例子,街头巷尾很是议论过一阵。但我检查过她的耳朵,并无明显的痕迹。”
“那她的眼睛……”朱棣和死不瞑目的死者对视良久,杏娘眼球虽然浑浊如一潭死水,但是外表看起来还算完整,“好像也不是滴进眼睛所致。”
“嗯。”姚妙仪点点头,“这就是我疑惑不解的地方,明知她的死因,却不知凶手是如何下手的……咦?”
朱棣看着姚妙仪,“你想出来了?”
姚妙仪的目光在死者小腹处定住,“我有一个猜测,不过这个猜测太过恶毒,自己都不愿意相信这个猜测是真的。”
朱棣想了想,“比刚才灌耳朵还恶毒?”
姚妙仪沉默片刻,重重的叹了一口气,问道:“接下来我会损坏死者的遗体,不知庆阳公主是否容许?”
朱棣点头,“皇姐说了,真相要紧,而且要快,死者的丈夫有不少靠山,我们困不了他多久。”
姚妙仪暗想,能够使得皇子和公主都有所忌惮,杏娘的丈夫看来来头不小啊,不禁起了好奇,她低声问道:“这狼心狗肺的男人是?”
朱棣说道:“亲兵都尉府的一个千户。”





大明·徐后传 大明·徐后传_分节阅读_107
徐妙仪心情沉重,幸亏她没有心急,关键时刻稳住了,否则陷入陷阱,她百口莫辩,连父亲都无法庇护她了。扬基这条路暂时走不通,因为他已经成为了毛骧眼线,如果贸然动他,无疑是引火烧身。
此路不通,需要另谋他途,徐妙仪回忆着谢再兴的卷宗,百思不得其解,一时间竟然无计可施了。
铛铛挡!
从远处传来阵阵钟声,正是万寿寺做早课的钟声,徐妙仪眼睛一亮:明路上我斗不过毛骧的眼线,处处被他压制。但是暗路上我还有道衍禅师和姚继同,或许我需要明教的帮助。
☆、第109章 布局捉奸
徐妙仪造访万寿寺,道衍禅师很高兴,备了素点心招待她,“绍兴之行有何获?”
徐妙仪挽起衣袖,手臂的烫伤还涂着药,绑着纱布,“差点被烤熟了。禅师,对于当年谢再兴案,您知道多少?”
当年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三分天下,但名义上都属于明教,表面上奉小明王为尊,对于这三人的争斗,小明王和道衍禅师处于中立的态度,谁都不帮,也不落井下石。
旁观者清,或许道衍禅师看到的会有所不同。
道衍禅师高深莫测的一笑,反问道:“你若信我,就告诉我绍兴之行,你知道了些什么。”
道衍禅师从来不做无意义之事,看来是要交换消息了。徐妙仪已经走投无路,说道:“其实绍兴之行,我根本没机会去绍兴,先到了苏州寒山寺寻访了栾凤的遗孤栾小姐……”
徐妙仪省掉了和朱棣之间的情感纠结,还有藏宝图一事,其他的事情都如实招来。道衍禅师说道:“你天生命大啊,单枪匹马从大火里闯出来。”
徐妙仪说道:“以前我只是怀疑外祖父是被冤枉的,现在我可以确定这绝对是幕后凶手制造的冤枉。我需要找到真凶,还请禅师指点迷津。”
道衍禅师沉吟片刻,说道:“其实此案虽然跨越十年,证据湮灭,单凭你查到的一些信息,很难找到真凶,不过……”
道衍禅师在书案上铺了一张白纸,说道:“其实十年也有十年的好处,岁月自动淘汰了一些嫌疑人,你要找的疑犯,其实不超过十个人,你将这些人的名字罗列出来,一一排除,真凶自然会出现。”
“首先,无论一手炮制谢再兴谋反案,还是现在一次次阻碍你查案,甚至将富商沈荣也玩弄于鼓掌之中的人,在十年前和十年后,都是身怀权势,有一批为他效命的死忠,并且能够从中获名利的人。”
“先排除几个大人物。张士诚,当年有可能是他制造的反间计,目的是损掉朱元璋一员大将,除掉心腹之患,因为谢再兴一而再,再而三的挫败了他攻打金华的计划。陈友谅,当年他正在和朱元璋决战南昌,或许他用离间之计,除掉谢再兴,以乱朱元璋的后方阵脚。”
徐妙仪说道:“这两人可以排除,因为十年前尚有制造冤案的本事和动机,但是十年后他们都死了,手下的残部也消耗殆尽,没有力量阻止我重查此案。”
“对的。”道衍禅师点点头,“所以用这个排除法,我们可以缩小要调查的人的范围。首先,第一个嫌疑犯是明教——”
“禅师。”徐妙仪忙打断道,“我没有怀疑过您。”
道衍禅师笑着摇摇头,“不,在没有确定证据之前,所有在十年前和十年后有本事制造和掩盖谢再兴案的人,都有嫌疑,你不能放过一个疑点。当时明教作壁上观,巴不得这三个巨头互斗,三败俱伤,然后摆脱傀儡的身份,重新掌握实权。现在明教怕你查清真相,以后和明教为敌,干脆一路掩盖阻止,甚至逼急了放火将你烧死灭口,这有何难?”
徐妙仪觉得彻骨深寒,“禅师,义父,那火不是你放的,对不对?”
道衍禅师定定的看着徐妙仪,“妙仪,你不会天真到觉得我会为了你,放弃明教的利益吧?何况明教不止我一人。记住,在没有找到确凿证据之前,谁都有嫌疑,不要被感情左右了你的判断,你要学会怀疑一切。”
“再说第二个嫌疑犯,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皇上的外甥,手握兵权,骁勇善战,当年和谢再兴齐名,说不定当时为了争权夺势,李文忠要灭了谢再兴。你刚才说谢再兴案从审理到集证据,到撰写卷宗的人是现在的刑部侍郎刘辰,而刘辰曾经是李文忠的幕僚,并由曹国公举荐到了朱元璋身边做官,现在刘辰官运亨通,背后曹国公这个大靠山功不可没啊。”
徐妙仪在白纸上写下了“李文忠”三个字,说道:“这次绍兴之行,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一直跟着我们,李景隆是个纨绔,但是他身边的护卫是李文忠的亲信,他们可能是眼线,暗中监视我们的行动。”
“对。”道衍禅师说道:“还有,你别忘记了,当年谢再兴谋反后,是李文忠带兵一次次击垮谢再兴的叛军,他招降谢再兴的弟弟谢五,口口声声说保谢五和侄儿们的性命,谢五才会放下武器投降,结果呢?”
徐妙仪想起卷宗上的记载,刘辰用的笔墨所写,但是徐妙仪却觉得字字泣血,透出一股血腥之气,卷宗上的原文历历在目:
李文忠围之,谕其以降。谢五于城上拜而言曰:‘保得我性命便出降。’文忠指天誓曰:‘我是总兵官,不得杀你。’谢五以城降。□□即取赴京,文忠奏:‘恐失信于人,后无肯降者。’□□曰:‘谢再兴是我亲家,反背我降张士诚,情不可恕。’遂将谢五凌迟处死。
徐妙仪冷冷道:“李文忠违背了诺言,并没有成功劝阻朱元璋。”
道衍禅师说道:“不仅仅是李文忠,其实朝廷封了公爵的几大开国功臣,还有两个文官领袖,几乎每个人都有能力在十年前和十年后只手遮天。”
徐妙仪问道:“包括我父亲徐达吗?”
道衍禅师果断摇头,“不,徐达可以排除,他虽然有这个能力,但是没有动机,谢再兴谋反,他被朱元璋猜疑,其实也是受害者。还有开平王常遇春,他去年就死了,他的后人,常茂和常升只是武夫,常森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常家被吕侧妃玩弄于鼓掌之中,我看东宫八成都要易主了,常家人根本没有心机耍阴谋。”
“卫国公邓愈,韩国公李善长,这两人一文一武,这十年都既有实力制造冤案,掩盖冤案。”
邓愈她是知道的——养出了那么极品的女儿邓铭,想低调都难。
徐妙仪问道:“可是从卷宗和调查到的消息来看,根本没有线索指向这两人。”
道衍禅师说道:“错,表面摘的太干净了,其实就越有嫌疑,依我看,这两人的嫌疑不比曹国公李文忠少,说不定曹国公李文忠只是他们顶出来混淆视听的替罪羊呢,所以不能对两人掉以轻心。此外还有一人,那就是诚意伯刘基,刘基虽然只封了伯爵,但是在朝中是清流文官的领袖,和宰相李善长率领的淮西同乡党争权,我看这两人已经斗的势同水火,不死不休了。鹤蚌相争,你可以借此机会都试探一下。”
白纸上立刻有了五股势力,分别是明教,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韩国公李善长,诚意伯刘基。
徐妙仪瞬间有种无力感,不由得叹道:“在这五种势力面前,我渺小的如同蝼蚁般,对付他们,犹如螂臂挡车,自不量力。”
道衍禅师笑道:“这也未必,你若真能找到确凿证据,说动你父亲徐达帮忙,未必不能够扛过这五种势力。你现在觉得无力,是因为你最大的靠山——父亲徐达因谢再兴还有连襟朱文正连续两桩谋反案困住了手脚,为了避嫌,根本不敢触碰旧案。所以你无法借力,孤身一人,又被亲兵都尉府毛骧疑问打压,四面楚歌,因此有了蚍蜉撼大树的感叹。”
徐妙仪暗道:其实背后还有燕王朱棣愿意帮我的……我并不孤单。
想到朱棣,徐妙仪心中稍定,说道:“所以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找到证据,得到父亲的支持。”
道衍禅师点头说道:“现在对方在暗处一路盯梢,销毁线索,甚至放火想烧死你灭口,这正说明对方也怕你找到证据啊。而且据我推测,对方应该对证据藏在那里也不知情,或者正在清理当年可能的知情人。”
徐妙仪问道:“绍兴之行的起因在于那个死在谢家门口的百户曾经参与过谢家满门抄斩,传闻是冤鬼索命,此事传到了我表哥耳边,所以才会引起后来的一番波折,莫非这个百户被幕后指使之人灭口?”
道衍禅师说道:“那人已经被火化了,靖江王去了绍兴一趟,一点线索都没有,从手法来看,行事干净利落,似乎和纵火烧你的人是一伙人。”
徐妙仪看着白纸上的五种势力,目光停留在第一个“明教”上,明教四大长老,互相是独立的,狐踪为何要派手下暗探跟着我的表哥?还当了我表哥的侍卫统领?当年周夫人被马钱子之毒灭口,至今没有找到凶手,而当时天牢里只有逃狱的狐踪行动是自由的……
道衍禅师说过,在没有找到确凿证据之前,要怀疑一切,不能感情用事,这其中的暗示,是不是狐踪有嫌疑?
徐妙仪和道衍禅师十年父女情,而道衍禅师是明教一手栽培的,身怀屠龙的大志向,他对明教的感情更深。
所以徐妙仪纵使对狐踪生疑,也不敢直接问道衍,拿十年父女情来一场豪赌,因为道衍绝对不会做出有损明教同党的事情,他冷静的帮助自己分析幕后主使的身份,已经仁至义尽了。
徐妙仪说道:“禅师,我要见狐踪,有些话想面对面的说清楚。”
☆、第110章 烈士暮年
道衍禅师爽快的答应了徐妙仪的请求,妙仪离开禅房后,狐踪从密室出来,面有愠色,质问道衍:“你为何不按照计划,引导出朱元璋监守自盗,有重大嫌疑,她即使有证据证明朱元璋是凶手,她父亲徐达也会为了家族利益选择无视隐忍,从而让她对家庭,对朱明朝廷绝望愤恨,一心一意依靠我们明教复仇,可是你不仅不提朱元璋,反而把明教扯进去了?你是何居心?”
道衍禅师平静的说道:“徐妙仪聪明绝顶,如果我贸然说出朱元璋有嫌疑,她反而会疑心,不若告诉她怀疑一切,不要相信任何人,然后利用线索引导她慢慢怀疑朱元璋。至于为何扯进明教——”
道衍禅师定定的看着狐踪:“还不是你自作主张,在监狱里毒杀了周夫人,徐妙仪是刨根问底的性格,你以为她会善罢甘休?她对你有了疑心,在这个疑心没有打消之前,她不可能对明教死心塌地,更不可能冒险和明教合作,实现你制定的计划。”
“我培养她足足十年,使得她对明教依赖顺从,甚至配合我冒险刺杀郭阳天这个叛徒,将你从天牢救出来,她将来会慢慢派上更大的用场,成为明教在朝廷一枚最深的棋子,但是你操之过急,刚刚从天牢脱险就毒杀周夫人,使得她对我和明教生疑,这个乱摊子还不是由我拾!”
说道这里,道衍禅师眼里也有怒色,“你我都是历经沧桑的人了,都知道要捆绑住一个人,要么是
足够的利益,要么是难以斩断的情感。对付徐妙仪这种童年缺爱的人,最有效的就是情感,她至今保守着明教的机密,不透露出分毫,是因为利益吗?不,是因为和我十年的父女情!你要是再继续破坏感情,必然会将她推得越来越远!所以现在要乘着她四面楚歌时,一她的心,帮她查案,反正不管她怎么查,你有关键证据在手,最后的指向都会是朱元璋。”
狐踪不以为然,讽刺一笑,说道:“我若不杀周夫人,迫使你们父女暂时决裂,你和徐妙仪要父女情深到什么地步?难道眼睁睁看着你对她的父女情超过对明教的忠诚吗?没错,捆住一个人,要么是利益,要么是情感,可是你好好反省自己,到底是你用父女情捆住了徐妙仪,还是捆住了你自己?”
道衍双手紧握着桌角,说道:“你在怀疑我对明教的忠诚?”
狐踪右手握拳,朝着自己的胸口锤了三下,说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了明教,我可以舍弃一切!可是你呢?你扪心自问,为了明教,你愿意牺牲养十年的徐妙仪吗?”
道衍禅师瞳孔猛地一缩,说道:“狐踪,你我少年相识,受明王栽培,无论明教是辉煌还是没落,我们的忠心日月可鉴,没有我的斡旋谋划,明教早就灭亡了。”
狐踪紧紧盯着道衍禅师,连连质问道:“你在逃避我的问题不是吗?明教和徐妙仪,这两者在你心里,到底孰轻孰重?如果必须牺牲一个,你会选择牺牲谁?”
道衍禅师眼睛都没眨,立刻回答道:“我会保住明教。”




大明·徐后传 大明·徐后传_分节阅读_108
狐踪得到了满意的答复,他拍了拍道衍禅师的肩膀,说道:“好兄弟,我没看错你,当年明王也没有看错你,你我都是为明教而生,为明教而死的。”
1...56789...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