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狂野时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三五七九

    尽管王弘毅很年轻,但至少资金实力是有的。

    王弘毅一脸谦虚的笑容,道:“这次我过来,其实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对手中的几块业务进行整合,方便统筹管理,协调发展;二来就是想参与无线电厂的改制,从而切入电子高科技领域。我听说,马厂长是专家,电子厂曾经的辉煌,凝聚了马厂长的大量心血,我想和马厂长好好聊一聊,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达成良好的合作意愿。”

    他表现得非常有信心,让马海舟很是意外。

    “王总的企业发展那么好,搞经营管理,肯定是高手。不过,你对电子行业是怎么看待的呢或者,你对我们无线电厂,有多少了解”马海舟端着茶杯,微笑着问道。

    有钱只是一方面,可是如果对电子行业一窍不通,把电子厂接手过去以后乱搞一通,那还不如另外找人接手。

    虽然现在电子厂已经山穷水尽了,但是马海舟心中始终抱着一丝希望,他到处托关系、找人,希望找到合适的投资者来参与改制,把电子厂保留下来。

    这次来见王弘毅,也只是抱着遍地撒网的想法而已。

    “对电子信息方面,我有一些了解,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电子产业对人们的生活,将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电子产业主要包括雷达、通信导航、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仪器与电子专用设备等六大产业。”

    “电子产业的发展,有几大特点,一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创新和风险并存;二是固定成本高,可变成本低;三是研制开发投资高,生产制造成本相对低;四是用户成本锁定;五是对标准的高度依赖。”

    “很遗憾的是,虽然我们国家的电子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很大,投入太低,专利太少,没有自己的标准,我们大部分的电子行业,都只是电子组装业。就以现在的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来说,核心部件有什么是自己生产的呢”

    “我的想法是,投资电子厂,除了要大力创新产品的应用开发,更重要的是,长期投入,做一些深入的研究,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争取未来少受一些限制。要不然,将来西方国家随便一个禁令,我们都会很难受。”

    “抓住了电子信息产业,就能赢得未来的竞争。”

    “要不然,我们看起来很强大,但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王弘毅认真地说着,脑海里回想着未来发生的种种。

    在电子信息产业,华夏国确实在应用方面,有很多成绩。

    但是在核心技术方面,始终受制于人。

    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但是早一点投入,早一点发力,差距至少要小一些吧。

    马海舟听得很认真,目光落到王弘毅的脸上,他看得出来,王弘毅是很动情的讲这一番话。

    很显然,王弘毅想的除了是生意以外,更重要的是对整个行业的长远思路和布局。

    而且还上升到了华夏与国外的竞争方面。

    他不由得笑了,想到之前王弘毅的那些言行,这样的人,有商业头脑,又有爱国精神的企业家,不正是无线电厂最需要的投资者吗

    “王总的话,发人深省,说实话,我之前虽然有一些想法,但是没有想那么深远,确实,我们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得失,要把目光向外,往远处看,往长远想。这一点,我的思路也要调整啊。”

    马海舟感叹了几句,随即正色道:“王总有心,我是很欢迎王总参与无线电厂的改制的,不过王总你有没有具体的投资计划呢这一点,你也是很有经验的,你之前在西川,也参与了几个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我想听听你的具体想法。”

    王弘毅心中暗自高兴,终于将马海舟忽悠住了,那么接下来就好办了。

    他知道,前世花城无线电厂的改制,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投资者,最后无奈之下,市里面强行下岗了一半的职工,然后剥离包袱,剩下一部分核心的人员、技术,重新组建公司,这才慢慢发展起来。

    “如果可行,我对无线电厂的改造,分成三步走,一是资源置换、转岗分流员工、生活后勤社会化剥离;二是产业战略定位及调整、市场化经营;三是多元化发展,特别是在基础技术研发方面加快布局,参与世界电子信息行业的竞争。”

    “当然,这三步,并不是一蹴而就,有先有后,投资方面,也非常庞大,并不是一次性投入。我的目标是要将无线电厂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国一流电子信息企业。”

    按照王弘毅的思路,首先是成立一家叫做天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的企业,以它的名义控股花城无线电厂,同时将其中一部分人员分流到天车餐饮、淘宝超市或者天车食品公司,这就解决了市里面最头痛的人员问题,以此为条件,置换土地或者其他相关资源。

    其次,是将现有的技术骨干、生产线进行重新调整组合,一方面负责基础元件生产、研发,另外一方面则是应用生产,比如生产vcd,这可是接下来一段时间很赚钱的生意,赚来的钱可以维持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至于说最后一步的多元化发展,则是逐步推进的过程。

    “前期,我打算投入五千万元,同时安置分流一部分职工,可以让他们进入我企业的公司工作,收入待遇方面,也不会低,解决厂里面的后顾之忧。”

    马海舟的眼睛顿时亮了,伍仟万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还可以通过转岗的方式解决员工问题,这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吗

    “那你有什么条件”马海舟问道。




第174章 一亿私房钱
    听到马海舟这么问,王弘毅心中顿时一阵欣喜,很显然他已经认同了自己的想法和初步思路。

    只要得到马海舟的大力支持,那么自己入主花城无线电厂的事情,把握就更大了。

    “我的条件,一是要控股,只有这样,无线电厂才能真正走上市场化道路,不然的话,一切都是换汤不换药。二是除了资源置换之外,为了更好地接收分流的员工,最好是再批地点土地让我建厂,当然能给的优惠也都要拿出来。至于其他的,我们还是按照市场化原则,具体磋商吧。”

    对于王弘毅的条件,马海舟还是有些意外,他以为王弘毅要提出一大堆条件呢。

    “行,那我回去给有关领导汇报一下,争取尽快正式洽谈!”马海舟爽快地道。

    等马海舟一走,谢劦便道:“弘毅,这次无论如何要带着我一起赚钱啊。”

    王弘毅笑道:“一起是没有问题,但是能不能赚钱,我可不敢打包票呀。”

    谢劦道:“我不管,反正这次我准备全部身家投投进去,你按比例算股份给我就行了。”

    王弘毅拍着他的肩膀道:“放心,肯定带你,到时候你来负责这里的投资!”

    “啊”谢劦愣了一下,迟疑道:“你的意思,是让我帮你管理无线电厂”

    “怎么,不愿意跟我一起共事”王弘毅笑眯眯地道。

    “哈哈,怎么不愿意当然愿意了,只要能赚钱,跟谁都愿意。”谢劦兴奋地道,搓着手,想起自己的好朋友周达昌,当初走投无路之下,让王弘毅入股他的公司,如今赚得比以前多得多,这样的好事情,谁都愿意啊。

    贾成玉和丁友立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

    他们明白,谢劦一旦加入公司,负责电子产品这一块的话,在公司至少也是经理级别,跟他们一样。

    而贾成玉则在心头琢磨着,按照王弘毅手头的几家公司的规模,整合起来,成立集团公司,也是绰绰有余的。

    公司规模大了,大家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啊。

    王弘毅当即拍板道:“好,那就这么说定了,成玉,这两天就准备资料,成立天车电子信息有限公司,专用经营电子信息一块业务。由谢哥担任经理,接下来对无线电厂的改制,你们组织人手,配合谢哥开展工作,尽快拿下来。”

    这就是私营企业的好处,王弘毅自己一个人做主,决策流程很短,效率很高。

    当然,这也存在犯错的可能性。

    毕竟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掌握的知识、信息,是很有限的,掌握了一言九鼎的权力,容易把企业带上不归路。

    不过,好在王弘毅不是一般人,他掌握的信息,比世界上任何人都要多。

    至少大势不会看错,看中的人不会看错。

    这就已经足够了。

    当然,现在天车公司的规模还是不够,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是不够。

    而且这个时代,大部分人还是青睐于铁饭碗,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才是大部分人择业的第一选择。

    至于民营企业,发展还是比较困难,无论是融资招人,都备受歧视。

    只有再过几年,或者公司规模足够大,这种问题才会得到缓解。

    贾成玉大致给谢劦介绍了一下天车公司的岗位职级体系,谢劦一听王弘毅直接就任命自己为经理,心中感动之余,又有很大的压力。

    晚上,三人一起喝酒,算是庆祝谢劦加入天车公司。

    至于谢劦的天歌电子厂,也将并入天车电子,成为其下属企业。

    一旦天车电子信息成功入主花城无线电厂,那么旗下就有了两个控股子公司了。

    谢劦这一次是下定了决心,要拿出全部身家跟着王弘毅干,他不仅交出天歌电子,同时还将自己的600万元现金一并投入了进来。

    “至于股份,弘毅你看着给,我相信你。”谢劦很豪爽地道。

    王弘毅道:“放心,不会让你吃亏。老丁,现在公司资金面如何”

    丁友立从一开始,就在盘算现在公司的资金情况,他敬了王弘毅一杯酒,道:“王总,现在公司要持续投入的三块项目,一是辽省公司,二是总部建设,三是电子厂。按照分期投入的原则,辽省公司第一期总投入12亿元,前期已投入3000万元,另外有5000万元的银行贷款,剩下4000万元投资也从拍卖款里落实,预计明年下半年还要投入8千万元总部建设第一年预计投资2亿元,前期已落实1亿元,其中有工行的流动贷款5000万元,明年上半年还要投入1亿元,下半年估计要投入15亿元。这几个月公司销售节节攀升,资金流充足,加上前期你注入的资金和超能经销权拍卖款,除开列支的投资以外,公司账面现有资金15亿元,不过”

    “那资金还是很充足嘛!”王弘毅笑着道,对此很满意。

    谢劦听得目瞪口呆,之前只是单纯觉得王弘毅的公司做得很大,想不到竟然有这么强的实力了。

    丁友立苦笑道:“王总,公司开支很大,翻过年就有几笔大的支出,一是总部建设的1亿元,二是电子厂改制至少投入5千万元,如果还要拿地建厂的话,所需资金更多。三是明年的广告费用预计6000万元,也要陆续支出。此外公司每个月的日常开支很不少,要靠销售回款支撑如果再扩大投资的话,资金压力很大。”

    王弘毅想了想道:“看来钱还是不够啊,蜀都工行之前不是承诺过,等我们的总部建设开工后可以提供不低于1亿元的固定投资贷款吗,抓紧落实吧。”

    丁友立有些担忧地道:“王总,我们现在已经有了1亿的贷款”

    王弘毅摆手道:“没事,再增加1亿,也才2亿贷款嘛。今年,我们的销售目标是10亿元,偿还能力是足够的。”

    贾成玉劝道:“王总,要不我们先少贷一点,无线电厂这边,我估计5000万元足够了”

    王弘毅摇了摇头道:“不用担心,不会出问题的。实在不行,我手头还有1亿私房钱。工行的贷款,早点弄下来,银行的钱,不用白不用,投资机会不能错过,要一次到位。”

    “啊”丁友立和贾成玉发出一声惊呼。



第175章 弄钱
    无论是贾成玉还是丁友立,疑惑是谢劦,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王弘毅到底哪来的那么多钱啊。

    至少贾成玉和丁友立都知道,王弘毅自己从来没有从公司支出过什么钱。

    也就是说,王弘毅的私房钱,还真是他自己另外想办法挣的钱。

    这挣钱也太容易了吧。

    “我不是有一个同学,号称股神吗他帮我投资赚的钱!”王弘毅看到他们震惊的表情,微笑着道。

    反正孙辉自称股神,这锅就让他背着吧。

    谢劦睁大眼睛问:“就是上次跟你一起去深城那个孙辉吗”

    上次炒作延中,谢劦跟着找回了在苏三山上面的亏损,另外还赚了些钱。

    他知道那一次王弘毅赚得盆满钵满,可具体赚了多少,他也不知道实情。

    当时他确实亲眼看到王弘毅和孙辉一起运作的。

    想不到他炒股居然那么厉害,不愧是号称股神啊。

    王弘毅点头道:“就是他啊,这家伙炒股可厉害了。”

    之前王弘毅也曾透露过他有一个同学炒股很厉害,公司有一部分也大致听说过,据说那一次王弘毅注入公司的8000万资金,就是通过炒股赚来的。

    但是贾成玉和丁友立他们,却想不到王弘毅的那个同学那么厉害,居然帮王弘毅赚了那么多。

    “果然是钱生钱啊,有钱人无论怎么样,都能够赚钱。老板要不是自己有钱,他的朋友再怎么会炒股,估计也赚不到太多钱吧。”贾成玉在心中暗自琢磨。

    丁友立道:“老板,我虽然不懂炒股,但是我也知道,股市上能赚钱,可也会亏钱。如果把股市作为资金源的依靠,一旦出现什么状况,对公司发展而言,很不利。”

    他一直从事财会工作,心思细腻,为人谨慎。

    他从报纸杂志上面,也看到过一些炒股投机失败的例子,忍不住提醒王弘毅。

    如果因为王弘毅炒股影响了公司的正常发展,那就太不值得了。

    王弘毅点了点头,笑着道:“你的提醒很对,我当然不会将股市作为提款机。我的私房钱,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拿出来,我准备成立一个投资公司,专门用于资本运作、短期投资,以公司资产为限,就算有什么问题,也不好影响其他公司的正常运转。所以,我这个私房钱,你们暂时知道就是,也不用打他的主意,尽量还是自己想办法筹集资金。”

    之前他操作延中实业,一共赚了两亿多,随后投资淘宝超市、投资姜纹的电影,又对天车食品增资,最终手头留下了12亿。

    这笔钱,他准备自己掌控着,想办法增值,不会轻易投入公司里面去。

    也算是一笔机动的资金。
1...6566676869...16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