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锦衣夜行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月关
“王八蛋!你才到锦衣卫几天,就敢爬到老子头上去,你不要以为攀上枝头就做了凤凰,老子跟了大人多少年”出生入死,鞍前马后,你个比娘们还娘们的东西,能为大人分什么忧、担甚么事?””
萧千月越说越气,忍不住拳打脚踢,刘玉块根本不敢还手,躲闪了几下”干脆捂着头蹲到地上”萧千月恨恨地朝他屁股踢了几脚,挥手又要安掴他,忽然被一只有力的大手紧紧攥住。
萧千月猛一回头,就见夏浔站在身后,那只手仍被夏浔紧紧攥住,夏浔淡淡地道:“萧校尉,大家都是同僚”有什么事至于拳脚相加?””
夏浔如今官位在萧千月之上”萧千月也知道罗克敌不只一次对夏浔的性格和办事能力表示出欣赏”显然是有大力栽培的意思,倒也不敢太得罪了他,便悻悻地挣脱了拳头,说道:“总旗大人,这是卑职和刘力士之间的私人恩怨,我们是武人,当然拳脚上解决,大人既然出面了,卑职不与他一般计较,告辞!””
说罢气愤愤地转身就走,临行狠狠盯了刘玉块一眼,满是怨毒之意,显然是不肯就此罢休的。夏浔皱了皱眉”扶起刘玉块”见他一个大男人”哭得梨花带雨的样子”不禁又是好气又是好笑。
“玉续,你怎么得罪他了?””
刘玉块慌忙摇头,细细的声音道:“没什么,杨大哥,你不用为我担心。””
夏浔见他不说,便也不再追问,帮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责怪道:“玉块”不是大哥说你,你当初为什么要跟着大哥到应天来,为什么要加入锦衣卫?不就是想改变自己的性格,像个真正的男子汉么?你爹就你一个宝贝儿子,早晚有一天”你要撑起你们刘家的门户,做一条顶天立地的汉子,遇事怎么能怕?
他长了拳脚,难道你没有长?打不打得过是一回事,敢不敢还手是另一回事,下一回,如果萧校尉再欺负你,大哥希望你能勇敢一些”如果你再这样像牟女儿家似的,只会哭哭啼啼”没点骨气,大哥也会看不起你!”,刘玉块被他说得满面通红,咬紧牙关使劲地点点头:“大哥放心,我是你带进来的人,我再也不会给你丢脸了”如果他再欺负我,我……我一定还手!””
夏浔欣然笑道:“这才对”这种地方,想要让人尊敬,得凭本事的。来,大哥学过几手功夫,专门拿人关节、擒敌制胜的。你的气力比萧校尉小了些,学会这样的功夫,在他面前也就少吃些亏。””
萧千月愤愤不平地离开练武场,刚刚拐进仪门,就见罗佥事一身戎装,背负双手”面色阴冷地站在那儿,萧千月一怔”连忙趋身行礼:“卑职萧千月,见过大人。””
罗克敌冷冷地道:,“你方才”做了甚么?””
萧千月一惊,抬头看了眼罗克敌的脸色”嗫嚅道:“大人,卑职……卑职……””
罗克敌缓缓地道:“一直以来,本官似乎有点太宠着你了,不知进退!””
声音不大,却一片森然”萧千月心里一寒,卟嗵一声跪倒在地,俯首道:“大人,卑职、卑职知道错了。”,罗克敌面上如罩冷霜,萧然道:“皇上今日刚刚吩咐下来,太祖皇帝归葬孝陵,孝陵卫需要增加人手,明日一早,你去孝陵卫报到吧。””
萧千月脸色刷地一下白了,孝陵卫?驻扎在孝陵旁边,白天晒晒太阳”晚上打打坟子,偶尔抓几个跑来打猪草的老百姓,每天无所事事地混日子,那就是守坟的啊。
萧千月仓惶跪爬几步,伏在罗克敌脚下”连连叩首道:“大人”卑职真的知道错了,大人饶我一回,卑职再也不敢了。大人……””
罗克敌一抖袍袖,在他面前淡然走过,眼角都不再扫他一下,萧千月呓语似地叫道:“大人……””,眸中已一片绝望。
河间府,瓦济河畔,朱棣头缠白绫,身罩麻衣,随行的百余名侍卫也都个个带孝,连随身的兵器上都缠了白布。朱棣的眼睛红通通的”一来是哭的,二来也是连夜赶路熬的。刚一接到讣告,朱棣就如五雷轰顶”虽然早知道父亲这几年来身体不好,大行是早晚的事,心中早已有了准备,可是骤闻消息,还是痛不欲生。
朱棣马上离开北平,快马加鞭,赴金陵奔丧。自古以孝为人文之本,现在他大哥、二哥、三哥都已过世,父皇的儿子里面,他就是长子,披麻带孝、为父亲送终,这是他应尽的义务。
饶是他身子强健,这一路不分昼夜的奔跑,也已熬得形容枯槁”蓬头垢面,全没一点王爷样子了”前边眼看到了瓦济河畔,就见桥边设了巡检”行人百姓正排队候检,朱棣归心似箭”对护卫千户朱能道:,“去,叫他们撤开巡检,本王要赴京奔丧。””
朱能一提马缰,直奔前去”片刻功夫,就见朱能拨马赶回,面孔胀红”羞愤难当地道:“王爷”咱们……咱们……过不去了!””!~!
.全部章节





锦衣夜行 第232章 打酱油的日子结束了
. .
--------
未能拨马赶回,面孔胀红,羞愤难当地道:……王爷,咱们……咱们……过不去了!”,朱棣一呆”讶然道:“过不去?如何过不去?那桥不是好端端的么?”
朱能嗫嚅道:“王爷,桥头巡检司的人说,朝廷已下了敕令,不许诸王进京奔丧。他们说……”,朱棣一听,脸腾地一下胀红如鸡血,比朱能的脸se更红了几分”都有些黑了,他勃然怒道:“岂有此理!胡说八道!朝廷不许诸王进京奔丧?怎么可能,普天之下哪有这样的道理,父皇驾崩,俺这做儿子的不能披麻带孝,为父送终么?”,朱棣一提马缰,便向桥头冲去,一众shi卫立即紧随其后,朱能话还没说完呢,刚才那巡检说,朝廷的敕使已经到了瓦济河畔,因为知道诸王得了讣告必定马上回京奔丧”再下旨阻止恐怕要错过了,所以朝廷派了大批敕使,远出京师,堵住了各个水陆交道要道拦截各路藩王,他们已经派人去请那等候的敕使了。
“王爷,王爷请留步!”
一见朱棣黑着脸冲过来,后边跟着一票shi卫,那桥头的巡检就知道这位必定是燕王殿下了,赶紧硬着头皮迎上来:“王爷,朝廷敕使……”,”
“给俺滚开!”
朱棣一声怒吼,把那巡检吓得一哆嗦,赶紧闪到一边,朱棣拨马就向桥头冲去。
“燕王,留步!”
这时那朝廷敕使已经得到了消息,赶上了桥头一见燕王策马冲来,立即高喊一声。
这敕使独自一人,大步走上桥头,朱棣本已策马登桥一眼看见对面走来这人,立即一勒缰绳,那骏马希聿聿一声长嘶,被朱棣猛地一勒缰绳,立即人立而起,然后一双铁蹄往木桥上重重一踏,稳稳地立住。对面那人却未停下,稳稳的一步步走上前来”走到桥中心,方才停下。
桥这头是巡检的小吏、候检的百姓,以及燕王麾下shi卫,对面桥头,则出现了一群身穿禁卫军服的士兵,朱棣一人一马立在桥头”对面那人站在桥心,虽然面对威风凛凛的朱棣,却丝毫没有被他威风所慑,神态依常从容。
这只是一个小官儿,穿一身九品文官绿袍年纪很轻三旬出头白面微须,不是甚么了得的人物。但是在他肩上,挑着四面小旗”四面蓝缯制作的小旗迎风飘扬,就像戏台上的武将肩上的靠旗。在他的腰间悬着四张小牌儿,走动之间金光灿烂,那是用椴木涂以金漆制作的牌子,金牌和三角蓝旗上都只有一个字:“令!”,王命旗牌!
皇帝竟然动用了王命旗牌”掌王命旗牌者,拥有将抗命臣僚就地正法的权力!
木桥两边都有许多人,却没有发出半点声音,所有人都屏息看着,唯有桥下的流水桥上的风”不理会你是一方藩王,还是代表着皇帝的生杀予夺的钦差大臣,依旧无所顾忌地流淌着、吹拂着。
“燕王殿下,先帝遗诏,诸王各于本国哭临,不必赴京,请王爷马上赶回就藩之地。”
“胡说!”
朱棣额头蚯蚓般ji起,紧紧攥住缰绳,怒不可遏地道:“你这是伪诏!是伪诏!俺是先帝之子”父皇驾崩,做儿子的不能灵前守孝,不能披麻带孝送父送终?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那小官儿也不生气,只是淡淡一笑,说道:“好教王爷知道,先帝已然归葬孝陵,王爷就算现在赶到应天府也来不及了,还请王爷言语谨慎一些”你说下官传的是伪诏?请王爷先看清楚下官身上这王命旗牌可是假的么?”
朱棣口不择言地喝道:“父皇岂会下此不通情理的旨意?就算不是伪诏,那就是矫诏!”
那身带王命旗牌的小官儿启齿一笑,森然道:“燕王是说,当今皇上矫诏么?”
朱棣虽在狂怒之中,听了他这暗含杀机的一句话,也不由怵然一惊,便道:“今上谦恭仁孝,天下皆知,岂会做此不通情理的授意”这必是……这必是皇上身边有jian佞之臣,矫诏离间皇室亲情!”
那小官儿翻个白眼,冷冷地道:“先帝驾崩,燕王身为皇子,悲痛yu绝,ji愤之下言语有所不恭”也是人之常情,下官不为己甚。但这皇命可不是假的,燕王殿下还是立即回转北平的好,如果王爷拒不从旨,硬闯瓦济桥,这抗旨的罪名,下官可不敢替殿下担当的。”
“你……你……”朱棣指着那小官儿,手指哆嗦,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朱能见状,生怕朱棣不顾一切,授人心柄,急忙下马奔上桥去”抓住朱棣的马缰绳,哀求道:“王爷,皇上既然不许诸王赴京奔丧,咱们……就回北平设祭吧,王爷”这是皇上旨意,不得不从啊。”
朱棣身子哆嗦半晌,手指无力地垂了下来,桥下流水,哗啦啦的仿佛也发出呜咽之声,朱能见状”连忙牵起马缰绳,将朱棣的战马牵了回来。
桥头军民纷纷闪开道路,默默地看着朱棣,战马走下桥头,朱棣仰起脸来看看长空,突然大吼一声,扬手一鞭”驱马如离弦之箭,狂奔而去,朱能大吃一惊,连忙翻身上马,率领众shi卫追赶上去。
那桥头小官冷笑一声,不屑地撇撇嘴,转身走开了去。
朱能率着人追过一个山头”就见燕王的战马停在那儿,马鞍上空空无人”心中不由一紧,赶紧策马追近了,就见朱棣跪在野草丛中”面朝金陵方向,双手捶xiong,放声大哭:“父死不得奔丧,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身为人子,不许灵前尽孝,同是骨肉至亲为何如此辱俺?”
朱能等人面面相觑,悄悄地站在那儿,不敢发出一点言语。
※※※※※※※※※※※※※※※※※※※※※※※※※※
夏浔这几天逍遥快活的很”先帝安葬、新帝登基最忙的几天过去之后,他便籍口肩头创伤未愈”告假休息,这几天一直在家里像老太爷似的享福。
谢谢今天也来了,如今关系已经明确,比以前更大方了许多,夏浔和梓祺、谢谢还有小获,四个人在刚刚落成不久的后hua园里坐着,头顶柳荫蔽日,脚下是光滑的席子席上摆了一张炕桌,上边满是时鲜瓜果,还有几杯茶水。
几个人正在聊起朱允坟刚刚继位就大刀阔斧地做出的一些朝政上的变动。
皇帝下旨,把六部尚书从正二品提到了正一品,下属官员自然依次提升,诌文臣五品以上及州县官举荐贤能”大举任命官员:可是与此同时,又在草并州县”裁撤冗员:兵部shi郎齐泰升了兵部尚书,翰林修撰、帝师黄子澄升为太常卿,同参军国事;省刑减狱,许多因为贪污受贿本来判了死刑的官员都赦了死刑”只以流放为刑:这些举措”获得了许多官员的赞誉”说当今皇上施行宽政,一解先帝在位时的严酷政策,如春风拂面,化解严霜。
夏浔枕在梓祺tui上”有一搭没一搭地把朝廷上近日发生的事情一一说来”彭梓祺和小荻听了都喜孜孜地道:“如此说来”当今皇上还真是一个明君呢。”
谢谢听了却是冷笑不语,夏浔瞟她一眼”笑道:“你要说甚么?”,谢雨雳哼了一声没有言语”夏浔道:“这里没有外人,说说何妨?”
谢雨靠听了这句话,心里一甜,便道:“我却觉得,这不过是皇上收买人心罢了,所作所为,却也未必就是如何英明。”
夏浔笑道:“哦?仔细说来,如何不算英明了。”
谢雨靠道:“喏,六部尚书从二品提到一品,以前可是只有立下战功的勋戚武将寿有一品的,这是把文官和武将分庭抗礼了。其实平时本就是文官掌理政事,说起实权,还在武将勋戚之上,现在再把文官职位提到平起平坐,从此以后,文官必压武将一头,看似平衡,其实是打破了平衡,那些文官当然摇着笔杆子拼命拍马屁?再看这圣旨,文臣五品以上及州县官举荐贤能,为什么特意指明必须是文臣?”
小”荻忍不住说道:“重用文官有什么不好?我觉得武将大字不识,很粗鲁的,你看我家少爷就是读书人,多么明事理,这天下,都由读书人管着”岂不太平许多?”
谢雨靠白了她一眼道:“小至一家,大至一国,都要讲个平衡”不管是哪一方的,太过强势,无所制衡,都不会是好事情。举荐贤能,他们还能举荐什么人?当然得是绑在一条绳上的人,肯听他们话的人。可这边又要兼并州县,裁减冗员,目的何在?
冉们大明,一个县的官员不过四五人,再加上十几位吏,经制不过二十人左右,这就是管理一个县的官员了,真的多么?削减官吏,就得更多的依赖地方士绅,那些读书做官的,有几个是贫民出身,若说他们怂恿皇帝做此决定全无si心,我是不信。
要说冗员,并非没有,但那都是白员,是经制正吏找来的帮闲、安插的亲戚,不清理这些不在籍的帮闲,反把官儿清理的更少了,这种事不是越来越多了?再者,你看看啊,裁撤的主要都是什么衙门的官儿?刑部的、户部的、巡检司的,盐税茶税零税司的,这些衙门不是掌刑司法的、就是管理民户的,再不然就是收缴税赋的,咱大明三十税一,自古以来没有这么低的了”还要裁撤,你说让他们无人可用,管理松懈下来,对谁有利?
你还得注意,皇上可不是光裁不增呀,这些衙门裁了很多人,可是有些衙门却成倍地增加人。方才不是说了?国子监、翰林院这样的地方增加的官员何止一倍,他们的权力也比以前大得太多了,地方州县官举荐的那些贤能往哪儿安排?自然也都安插到地方衙门里耍笔杆子去了,你说这又对谁有利呢?”
谢雨靠撇撇嘴,不屑地道:“读书人,哼哼,那些读书人比帮不读书的武将心更黑呢,而且还满口的仁义〖道〗德”把他们的丑陋心思都藏在里边。”
说到这里,她哎哟一声,吐吐舌头,不好意思地对夏浔道:“我……我可没说你……”
小荻和梓祺听了都在心中暗笑:“他呀”可不是真正的读书人。”,梓祺想了想道:“至少,省减刑狱,这是好事吧?先帝在时,刑法着实残酷了些。”
谢雨靠精神大振道:“那是自然,这确是件好事,以前行骗江湖……呃……”
虽然几人早知道她以前的事,自己说走了嘴,她还是有点不好意思:“以前……我也很是害怕呢,那可是提着脑袋……,现在好了”今后官民有犯五刑者,法司一依《大明律》科断,不许从重从严。用刑严厉的《大诰》等于是被不动声se地废除了。不过,先帝立法,涉及死刑最多的就是官吏违法,贪腐循si,这一改还是当官的受益最大,当今皇上长于深宫”不知民间之事”他刚刚登基,会想到这一点么?我很怀疑”他最信任的那几个官儿都是文官,我看这背后”,”
夏浔咳嗽一声,一本正经地道:“关于宽刑减狱,哥还是赞同的,举双手双脚赞同,要知道,哥也是当官的人呀。”
三个女孩儿听了都吃吃地笑起来,这时候肖管事走进来,夏浔正与三女说笑,见他进来,便坐起身道:“甚么事?”
肖管事道:“少爷,锦衣卫衙门来了一位差官,说是姓到的,要见您。”
夏浔喜道:“是刘玉块么,快快请他进来。”
肖管事迟疑道:“这……”
夏浔一瞧,梓祺、谢谢等都未着正装,只是内眷在家中的燕居常服,不由哑然失笑:
.全部章节




锦衣夜行 第233章 一万年太久
. .
夏浔听说建文帝要见他,心中颇为奇怪,这位建文帝刚刚坐上龙椅,日理万机,怎么有空想起他这个小人物来?当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偏偏树小了点,风又大了些,夏浔不敢怠慢,急忙回到内宅,在几个女子七手八脚地帮忙下穿戴整齐,着人牵出马来,随刘玉玦出了府门。
一路上问起,刘玉玦却也不知其中详情,只是觉得能到皇帝召见,那是一件极荣耀的事情,对夏浔既是羡慕,又为他欢喜。夏浔闷葫芦一般赶到金陵城里,刘玉玦还有旁的事做,夏浔便直趋锦衣卫都指挥使司衙门。
罗克敌一身正式官服,潇洒之中透着英武之气,见他来了,微微笑道:“知道你创伤未愈,不过皇上召见,可是一桩大事,怠慢不得,走吧,这就随我进宫去。”
想了想,他又不放心地嘱咐道:“见了皇上,有问便答,诚恳恭训一些也就就是了,无需太过惶恐,皇上这是要用你做事,这也是我锦衣卫崛起之始,你只管好好做。”
夏浔仍然不明所以,却又不好向佥事大人问起,只得答应一声,随着他步行往皇宫行去。
要说夏浔引起建文帝的兴趣,这还是李景隆那份奏疏引起的。
夏浔告假的头一天,帝师黄子澄邀户部侍郎卓敬过府一叙,品茶聊天。
卓敬是洪武二十一年中的进士,殿试第二名,榜眼,博学多才,有名的才子,而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的进试,殿试第三,探花,同样是博学多才之士,两人交情一向深厚。
叙谈之间,黄子澄便对卓敬道:“诸藩大权在握,实为朝廷腹心之患,如今皇上虽削了他们的兵权,可他们统兵多年,军中许多将领都是他们带久了的兵,这可是大大不妥。”
卓敬与他是好友,平时交流对朝政的看法,早已达成诸藩强大,必成祸乱之源的共识,一听这话,便道:“以行兄所言甚是,诸藩之中,若论带兵日久者,唯有燕藩,而且懿文太子和秦王、晋王已相继过世,燕王如今已成已成诸藩之首,更具威胁,依我看,莫如将燕藩调离北平,釜底抽薪,可弥祸端。”
黄子澄欣然道:“惟恭言之有理,今上仁孝,明知朝廷腹心之患,碍于骨肉至亲,却难狠下心来,我等做臣子的,自该为君分忧才是。为兄早有心向皇上建言,奈何为兄是帝师,若为兄出面,难免叫人误会是皇上授意,惟恭可愿直言上疏?”
黄子澄是当今皇帝的老师,他这一说,卓敬心领神会,立即一口答应。
次日一早,也就是夏浔告假回家的当天,通政使衙门便收到了户部侍郎卓敬的奏疏,通政使司一见这份奏疏所议之事十分重大,不敢怠慢,急忙做个登记,以加急件立呈大内,大内文书房的太监见了此疏也知事情重大,赶紧登记在册,誊抄副本,然后把这份奏疏和皇帝还无暇处理的几份重要奏章一并呈送御前。
因为建文刚刚登基,为了操办丧事,建立新政,各种事情太多,许多奏章都未来得及批阅,内侍小付子捧着厚厚的一摞奏疏,半道儿跌了一跤,赶紧爬起来整理好奏疏,这原本放在最上面的建言削藩疏就变成了搁在中间,结果朱允炆最先看到的,就不是这份奏疏。
朱允炆批阅着奏疏,看到表兄李景隆的奏捷战报时,特意打开仔细看了看,见里边提到了杨旭,只觉此人十分耳熟,仔细一想,才记起当初杨氏宗族的家事闹上朝廷的时候,还是自己在皇祖父面前为这个杨旭说了句好话,才为他解了围。
后来他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师傅是站在杨氏宗族一面的,当时还颇有些懊悔失言,如今看来,这人倒是个公忠体国的,自己予他恩惠,却也不算冤枉。如今先帝驾崩,不宜大肆褒奖,可是杨旭人已经死了,朝廷若没甚么表示,不免叫人觉得皇帝寡恩,想了一想,便提笔在奏表上批示,擢杨旭为世袭锦衣百户,赏钞百贯,绫罗十匹。
放下这份奏疏,再批几份,他便看到了户部侍郎卓敬的削藩策:“……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徊,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又系金、元兴起之地。今宜徙封燕王于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夫将萌而未动者几也,量时而右为者势也,势非至刚莫能断,几非至明莫能察……”
一看这份奏疏,朱允炆就有些坐不住了,他刚刚登基,虽然日夜盼望除去这肉中刺、眼中钉,却怕自己急不可待地提起此事,让臣子们觉得皇上生性凉薄,如今有臣子先行建言,这就好了,喜悦之余,忽又想到卓敬这份奏疏是循正规渠道递进的,通政司、文书房,也不知有多少人看过了,万一其中有他人耳目……
朱允炆踌躇半晌,吩咐传见户部侍郎卓敬,一见卓敬,朱允炆便拍案斥道:“燕王,乃朕骨肉至亲,你怎能做此建言,离间皇亲,伤朕叔侄感情?”
卓敬叩头说:“天子无家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莫不关乎天下。臣所陈奏建言,系天下至计,愿陛下明察而行。”
朱允炆怒气冲冲地道:“胡言乱语!若是皇祖父在时,见你离间皇亲,做此大逆不得之语,必斩你首,朕念你也算是一心为朝廷打算,忠心可嘉,此次不予追究,退下吧!这份奏疏,留中不发!”
喝退了卓敬,朱允炆却袖起那份奏折,转身去找黄子澄、齐泰两个心腹去了。
※更※新※最※快※当※然※百※度※锦※衣※夜※行※吧※※※※※※※※※※※※※
徙燕王到南昌?然后呢?
那也太慢了!这么一步步下来,什么时候才能把叔叔们都削完?
1...111112113114115...49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