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魏王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淡墨青衫

    如果光是会打仗,陈家族人的心里不免还是会将徐子先当成一个普通的莽夫,可徐子先展露出来的各种心机手腕,却是叫再狂妄的陈家人也不敢这么想。

    南安侯,文才武略,俱是第一流人物,这已经是昌文陈家的共识。

    “东藩这里,不打算再照样来一回”陈笃中笑道:“只要将我留下,别的人都随明达你处置了。”

    厢军各寨里,不可避免的有一些陈家的子弟在,但人数真的很少,而且多半在文官序列。徐子先怎么撵,陈家也无所谓,只是陈笃中脸面会有些损伤,但和大局相比起来,这一点颜面损失当然也算不得什么。

    陈家上下都得了严令,在东藩,不管南安侯要做什么事,陈家的子弟均是要无条件的配合,绝不准扯后腿,使绊子。

     




第二百八十五章 有心无力
    徐子先倒是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再这么下去,东藩岛会退化为以货易货的贸易手段,再下去,文明限入停滞期,只有外来的刺激会使岛上还魂一下,如果突然一下外来的联络彻底中断,这些汉人移民会和高山土著一样,很容易限入到半野蛮半开化的地步去。

    说彻底变野蛮也不可能,但断绝来往交流,也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文明。

    只有开放,更具有强大的自信,包容,吸引更多的外来者,东藩才有可能被盘活,才会更有活力,开发才会真正的成功。

    徐子先现在的资本有一百五六十万贯,加上昌文侯府在这里的投入,前期半年内投入东藩的会超过二百万贯。

    加上昌文侯府承诺设立的布匹商行,在短期内东藩会有相当大的变化。

    接下来就是农业上的革新与变化,除了棉田布匹之外,便是要有更多的外来作物落户东藩。

    至营门处,陈笃中请徐子先上演武厢的将台,三千余厢军多半穿着普通的战袄,戴青色折上巾,手持障刀或是长矟,又或是强弩,弓箭,看起来还象个样子,但多半的人面黄肌瘦,显然待遇和普通的厢军一样,处于饿不死也吃不饱的状态,至于队形散乱,刀矟破旧,旗帜混乱,这就更属于厢军的常态了。

    陈笃中神色略有不安,向徐子先小声道:“明达勿怪,余心思也没有用在厢军上……我虽不缺钱,也不禁军各层军官克扣贪污,是以厢军与其余各处驻军相同类似……”

    “九叔不必多言,”徐子先含笑道:“来此之前,我已经有心理准备了。”

    虽然不太明白心理准备是什么意思,陈笃中也是明显松了口气。

    要是徐子先不给他面子,当众训斥自己和部下,为了大局也只能忍着,这面子可就是丢大了。

    在下面的厢军军官也明显相当紧张,徐子先在岐州和澎湖可是丝毫不给众人留脸面,留下一路的传奇,要是在东藩也如法炮制……

    普通的厢军将士们倒是一脸无所谓,甚至隐隐约约有些期待。

    这些都是些苦人,在东藩驻守是苦差,别的地方驻防,总能捞些好处,或是抽空回家去看看,在岛上和在澎湖一样,期限时间满足之前可是没有机会回家。

    怎料徐子先的表现却是与在别处完全不同,简单的训话,也没有看操和校阅,说了几句勉励的话之后,便是叫众人散开去了。

    签押房中,陈笃中明显还是松了口气,他对徐子先道:“你的别院也在修筑之中,未成之前,明达你只能住军寨,那边的军寨粗成,条件比这里差的远,你是在这里居住,还是到南安溪那边去”

    两条溪流相差有二十余里,中间是大片的平原地区,徐子先的核心地界都在南安溪那里,新的军寨,侯府别院,大片的屯民居住区,棉田,俱是在南安溪那里。

    倒是未来的商业区,码头,船场,还有一些必须修建的工厂,都是在两溪之间或是花溪这里,徐子先不打算搬走别起炉灶。

    都是自己的,何必厚此薄彼

    “去南安溪那边。”

    徐子先的回答在陈笃中的意料之中,这位少年侯爷的行事风格,大抵也被陈家的人了解的七七八八。

    “先去也好。”陈笃中笑眯眯的道:“看看别院修筑的怎样了,要是一切顺利,今秋你和文珺就能成婚了。”

    虽然已经有了妾侍,徐子先的心还是跳了几下。

    陈家原本是打算在侯府正宅成婚,然后陈文珺会长期在南安别院生活,那边已经种植了不少花木。

    在齐王身故之前,徐子先的打算也是一样。

    虽然开发东藩相当要紧,一年来住两个月也就差不多了,岐州,南安,这才是徐子先目前最要紧的基业。

    南安一年已经可收入百万贯,就算没有这个数也是相差不多。

    岐州港经营好了,一年几十万贯的收入也是可期。

    这两处地方是根基所在,也由不得徐子先不重视。

    现在计划当然改变了,徐子先估计自己一年中最多有一个月时间回福州和南安,梳理那边的关系,稳固根基,不使有心人伸手,震慑不法,这就够了。

    大半的时间会留在东藩,或是澎湖,这两处地方成了真正的根基所在,陈笃敬提前在这里修筑的别院,自然就成了他和陈文珺未来生活的地方。

    有个有钱的老丈人,就是好啊……

    “别院若是差不多了。”陈笃中提醒道:“需得将令妹等家人接过来,南安虽然有团练,也不是特别安全的所在了。”

    徐子先一凛,眼前这人经验丰富,显然是知道政争之下没有什么事是政敌做不出来的。南安侯府和赵王府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阶段,赵王当然是什么事都做的出来,陈笃中的提醒,相当及时。

    “多谢九叔,”徐子先诚心正意的一揖,说道:“这事我是疏忽了。”

    “齐王殿下身故之后,我们陈家有家族会议。”陈笃中感慨着道:“从这件事来看,大魏的内耗情形已经极为严重,更进一步就是彼此刀兵相向了。这一次的北伐若是获胜还好,大魏中枢的力量还很强,足以震慑不法,若败,则各方势力均会蠢蠢欲动,到那时,暗杀就算是克制的手段了。”

    徐子先点点头,知道陈家上下的心情肯定都相当沉重。

    对文官世家来说,局面稳定才是他们最希望见到的结果,文官的力量,是在体系稳定的前提下,在大魏的体制之内才容易发挥。

    一旦进入乱世,昌文陈家的力量会受到严重的削弱,没有规则就意味着陈家会失去规则的力量,只剩下人情,人脉,和亲族。

    在这种时候,对南安侯府的军事力量,陈家会更加迫切的需要和渴求。

    陈笃中的配合和善意,一方面是此前交情打的底,另一方面,也明显是陈家的主流意志。

    &n



第二百八十六章 筚路蓝缕
    徐子先在上寨只驻留了几个时辰,天黑之前,顾不得陈笃中的劝阻,还是毅然带着部下离开上寨,前往二十多里外的南安溪港口地方。

    沿途还是有很多百姓围看,只是众人的神色逐渐转为凝重。

    在徐子先经过的时候,很多男子作揖,妇人半蹲行礼,徐子先的态度还是相当的和蔼,向着岛民们频频挥手致意。

    这令得很多心有不安的人渐渐安心下来,南安侯身边虽然有过百如狼似虎的将士,并且将成为众人的主君,传言中也是一位刚毅强直,屡立战功的铁血君侯,但最少从现在的态度上来看,南安侯对人还是较为亲切温厚,不象是那种冷漠,残酷的主上。

    不管是新移民,还是原本的岛民,对南安侯府和徐子先本人的到来都是充满希望。

    “听说南安溪那边在建大片的新房舍。”

    一个四十来岁的王姓男子看着逐渐远去的徐子先一行,再看看自己身边头发半白的妻子,还有半大的儿子和女儿,看着他们衣衫褴褛,甚至衣不遮体,身形也是瘦弱不堪的样子,再看看自家低矮的土泥屋,屋子里一片昏暗,连盏油灯也没有,晚上便是水煮白菜配高粱,吃到喉咙难以下咽,这种窘迫,穷困的日子,男子是一天也不想过下去了。

    “族人有很多想过去。”男子的妻子低语道:“不过族老们不赞同,说是要等南安侯府划好地块,给咱们举族搬迁时,才能过去。”

    “族老们也是太小心了……”男子想说抱怨的话,但又害怕被人听到,报到族中,他是族里不受重视的外围,每个宗族都有核心,一般是有些家财的才会在族里有地位,然后世代相承,有限的财富聚拢在少数人手里,他们才是宗族的核心。

    现在这些族老之辈,无非是想和南安侯府折冲谈判,要划好地段,田亩,要大量的农具,耕牛,挽马,然后才签成为官户的契书。

    对成为南安侯府的官户,倒是无人不赞同,但各大族的族老毫无例外的都是迟疑行动,就等着南安侯过来谈判,要够了好处之后再行动。

    对此族中有很多人不满,可是长久以来,族权在族长和族老们手中,祠堂一开,哪怕是活活打死官府都不会管,很多人心怀不满,急欲改变现状,但又害怕宗族权威,在徐子先过来之前,东藩一边是热火朝天,另一边却是胶着迟滞,这便是原因所在。

    在诸多的目光之中,徐子先一行人逐渐远离,王姓男子看着随行的数十武卒和策马而行的徐子先,心中却是充满期盼,两眼也逐渐变得热切起来。

    南安侯啊,虽然东藩是海外孤岛,但南安侯的传说也是听的多了,这位君侯,是不是也能如此前在南安和岐州那样,创造出奇迹,改变东藩岛上居民的境遇

    ……

    徐子先先是沿着一条简单的小道行走,这条道路是通往花溪港口和定居点的外围,应该是军寨中的厢军和居民修造出来,道路很窄,只容两马并骑,并且很明显年久失修,路中都长满了荒草。

    四周只有少量的村落,零星几盏油灯显露出薄弱的灯光。

    倒是处于核心地界的上寨,灯火不少,隐隐还传来戏曲声,陈笃中这个防御使到底是世家大族出身,资财不缺,也很懂得享受,在晚间用膳之时,还以曲乐助兴。

    徐子先眼中露出冷意,东藩这个样子,适才他只看到少量的店铺和商行,大半的居民都住在泥草屋子里,低矮只容壮年男子俯身进入。

    由于天气和暖加上贫穷,很多十来岁的孩子还光着屁股。

    有一些小女孩无衣可穿,只套了一件麻布罩袍,甚至躲在屋里不敢出门。

    这样的穷困,不要说后世难以想象,就算是在大魏的福建路也是罕见,毕竟福建是外贸繁荣的区域,工商业也发达,赤贫到如此地步的毕竟是少数。

    荆湖,陕北和晋北,还有浙西的山区,两广的山区,云贵,这样的穷人相信还是不在少数,但是东藩这样的宝岛有如此的贫民,只能说是官府的原因。

    这里水流充裕,气候温暖,如果开辟水利,种植稻米,温饱是肯定没有问题,只种高梁,麻,豆,产量低,又没有办法形成初步的成规模的手工业,穷困在所难免了。

    官道很短,出了农田区域,过了一个外围的小型军寨,就算出了花溪范围。

    这里的地盘很小,想来也不奇怪,万余移民,还有相当多的人从事手工业和打渔,种地的家族最多一千二百户左右,一户开五十亩也差不多是体力极限了,因为缺乏优质的农具和耕牛,纯粹的人力劳作,要不停的锄草,翻地,收获,五十亩差不多就是一户人家的极限。

    要开出百亩地,并且照料好,挽马,耕牛,农具,缺一不可。

    徐子先的目标是一户百亩



第二百八十七章 初成
    “真是筚路蓝缕啊……”陈佐才在一边幽幽而言。

    众人在一旁俱有同感,但并没有人唏嘘叫苦,而是都有一种振奋向上的感觉。

    陈佐才已经打算将家眷先接到澎湖县城居住,过数月之后,东藩这里诸事上了头绪,便是将家小搬迁到南安溪一带安置居住。

    他的妻小还不是太愿意,但在此时也只能依从陈佐才的安排。

    秦东阳,李仪,傅谦,孔和,都是打算把家人搬迁过来。

    东藩急需大量的人口充实地方,徐子先已经想方设法来移民到东藩,南安侯府在这里也建有别院,徐子先和陈文珺,还有秀娘,小妹等直系的亲人都会搬到东藩居住。

    主君如此,部属岂能不跟随而上

    “以后会变好的。”徐子先笑着道:“南安溪和花溪相隔不到二十里,将日后陆续迁过来的流民丁壮编束成伍,先用来修路吧。”

    “君侯好主意。”陈佐才立刻赞同道:“就是现在闲着的也不少,此前月余时间用来盖屋,现在匠人和丁壮有不少闲着的。”

    “善。”方少群在这种内政之事上不多说,但也表示了赞同的态度。

    在此之前,已经迁移了一千多户近五千口漳州流民,还有南安和谷口等多个镇子的移民,到徐子先获得万户实封后,东藩原本的万余人口,加上移过来的万余人都是不够,底下还要在澎湖引入最少两万人,还打算到福州和泉州引入人口,有官户这个大杀器吸引百姓,应该可以在年内吸引到足够的移民基数了。

    一下子移的太多,东藩这里的开发程度也跟不上,徐子先并不打算一口吃成个胖子。

    就是现在来说,已经移过来的和原本的居民相加已经有三万余人,其中壮丁在六七千人左右。

    就算是妇孺,也是以可以做活的健康人为主。

    这并不奇怪,流民们在长期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中,那些老弱的身体不佳的早就不在人世,能活下来的,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已经受到了严酷的考验,从福州和兴化军一带迁移到东藩,对这些流民来说并没有太多不适。

    唯一顾忌的就是瘴疫疾病而已。

    一万多流民在二月底和三月初全部移送完毕,早前就住在窝棚或帐篷里头,由于提供了几百头耕牛和大量的挽马,骡子,毛驴一类的大牲口,加上器具充足,到四月初的时候,预期的十几万亩棉田已经全部开垦完毕。

    这个成绩,也是在徐子先的预料之中。

    一万多人,并不是光有壮丁,还有妇孺也能打下手,加上过三千匹马,几百头牛,过千头的骡子和毛驴,还有大量的精铁打造的农用器械,叉耙铲锹俱全,要是开不出十万亩地,那才是真的活见了鬼。

    十万亩地俱是开在几条溪流四周,并且林九四和张家三兄弟等匠人在建造房舍等设施的同时,也带着丁壮建造引水的龙骨水车,不管是用人力还是牲口拉动,基本上可以保障十余万亩土地的灌溉用水。

    棉田用水原本也并不需要太多,事实上在日照条件满足下,天气干燥的地方种棉更适合。

    东藩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好在只要技术条件和日常照料过关,棉田的产出也不会比现在的松江和东昌府更少,这就足够了。
1...9899100101102...23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