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极品皇帝李恪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月初三
然而,本王也想让你放弃自己心中的仇恨,让你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唐军人而不是复仇者。”
李恪说到这里稍微停顿了一下,他见钱宁想要说话,便阻止他继续说道,“本王的意思是想让你出任黑衣卫七杀的统领铲除长孙无忌手上隐太子建成的旧部的势力。”
李恪说到这里,看了一眼钱宁,见他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便继续说道,“铲除建成余党之后七杀的任务就是行刺各国的能臣干吏。
所以,听本王说完七杀存在的意思你也该知道它主要是做什么的。
本王告诉你这些即是希望能够给你更多的选择余地,不希望你为自己的选择而后悔。”
李恪说完便不再言语,他将目光转向窗外,静等钱宁的答复。
然而,让李恪失望的是时间约莫过去半个时辰钱宁依然沉默不语,李恪微微叹息一声,他已经知道了钱宁的想法。
“钱宁,什么时候想走的话跟本王说一声,本王也好为你准备一些衣物和钱粮。”
说完他头也不回朝屋外走去。
“殿下——”李恪的身子已经迈出屋门的门槛之时突然听到钱宁坚定而不容拒绝的声音,“请叫我七杀,从今以后世上就没有钱宁这个人,只有一个叫七杀的男人。”
第222章 八千黑袍入并州
李世民给李恪的旨意虽然没有规定具体的上任时间,但兵部下发给并州大都督的文书清清楚楚的写着让他五天之内动身。
所以李恪在处理完钱宁和七杀的事情后,就跟新任的并州刺史狄知逊商讨了一番,让狄知逊先一步到并州上任,自己率领八千铁骑随后就到。
贞观元年正月十八日,狄知逊离开长安到并州上任。
第二天李恪将苏定方传唤到府中询问了他的八千骑兵准备的如何了,五天内是否可以动身。
苏定方跟这八千骑兵并不陌生,有三千人是跟随他到漠北的五千骑兵中经过战火洗礼活下来的人,有五千是他在西山新军大营亲手训练出来的。
所以,对于这两只骑兵苏定方有十足的能力可以从容的指挥和调度他们。
他对李恪的回答就是只要李恪愿意骑兵随时待命。
李恪听完苏定方的回答对他的统军治军能力深为信服。
然后,他又询问了许敬宗关于大军一路上的粮草准备情况,许敬宗都调配的有条不紊。
如果按照朝廷制度,李恪的八千骑兵沿途所需粮草皆由兵部具体调度和管辖。
但是,李恪大都督府手里现在的这八千多骑兵没有写在兵部的文书当中,兵部自然就不管八千人的粮草问题。
所以,这也不能说兵部不管,是兵部不敢管,不知道该怎么管。
同时只能说是李世民的矛盾心里,他对李恪是又爱又恨,圣旨表明没有他的旨意李恪不可私自入京,这就等于阻止了李恪接触和参与朝政的机会,说明他对李恪阻止候若依和李承乾的婚事很恼怒,同时李世民又送了他不归兵部管辖的八千骑兵,生怕自己的儿子在并州受到别人的欺负。
当然,李世民心里所谓的欺负不是我们理解的明面上的欺负,并州就是太原是李氏的根本之地,是关陇集团的核心之地,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李恪这样年纪轻微的亲王坐镇并州,如果没有自己的实力是很难镇得住关陇集团中那些贵族的。
对于李恪的八千骑兵长孙无忌等支持李承乾和王珪等支持李泰的人不是没有反对意见,只是李世民的圣旨写明没有他的旨意李恪不能回京。
因为加了这么一条附加条件,他们都不敢再过问关于八千骑兵的事情。
因为,他们也知道这八千人其实就是这个条件的一种补偿。
兵马随时可以出发,粮草就已经调配妥当,就等李恪一声下令就可以直奔并州。
但李恪的举动显然没有动身去并州的意思,他每天都会骑马到长安城外游玩,然后再到东西两市闲逛,根本就不想离开长安。
以至于他的散漫导致超过了兵部的规定的期限,被兵部催促了两次之后李恪这才讪讪离开长安。
李恪离开长安的时候不但带走了八千骑兵,而是还带走了十万贯钱。
钱是柴哲威给他的,都是李恪蹴鞠作坊和酿酒还有球馆周边的酒楼盈利所得。
按照柴哲威的话说,就是钱能通神,有钱就什么都有了,三哥要是需要钱跟哲威说一声,再给你送十万贯也没问题。
李恪也觉得钱多不是坏事,他并州上任用钱的地方肯定不少。
但是,他也知道做人做事不能太过张扬,带着八千多的骑兵和十万贯钱去并州上任本身就很张扬了,要是再加上十万贯钱那是会出问题的。
许敬宗给李恪制定的行军计划是过蒲州、晋州、潞州再到并州(太原府)。
李恪一行人在经过这几个州的时候都没有做太多的停留,终于在离开长安的第五天出现在了并州太原府的城外。
并州刺史狄知逊似乎算准了李恪的行程,早已率领并州府上下文武百官在城外十里的地方等候他。
李恪大老远的就看见狄知逊等人已然在离太原府城门十里之地等待自己,他不顾后面的大队,独自催马上前。
“同怀,本王让你久等了啊,害的你率领太原府诸公跑这么远来迎接本王。”
李恪说完跳下了马背。
“殿下说的哪里的话,这不是微臣的意思,是太原府诸公的意思。”
狄知逊笑道,然后拱手对后面的人一一说道。
李恪听完狄知逊的话就见他身边一帮人上前给李恪施礼,他们当中有太原府官吏,有并州大都督府的将领。
狄知逊说的一点都没错,出城远迎确实是太原府诸人的主意。
李世民派自己的儿子坐镇并州,别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他们作为关陇世家的子弟常年待在太原府心里可一点都不含糊。
如果只是简单亲王镇藩并州,至于用八千多的骑兵做护卫吗
镇藩的又不是汉王李恪一人,怎么没见其他的皇子有这样的待遇
所以,他们很清楚李世民让自己的儿子,宗室中最为勇武有谋的跟自己性格最像的儿子汉王来并州绝对是有目的的。
所以,他们这些世家大族经过多次的商讨订下了这个特殊的欢迎仪式,目的就是看看李恪的反应,还有一点就是给李恪一个好影象,自然也有想笼络李恪的意思。
众人见到李恪,不约而同的上前给他施礼,首先是太原府的父母官,像刺史以外的刺史府别驾、长史和司马等人。
然后是并州大都督府的将领,像大都督府长史、司马、录事参军、录事和各曹的功曹等人。
因为,相迎的人太多,李恪也没有一一记住众人的名字,只是有两个人他听对方介绍完之后记忆很深刻。
他们分别是大都督府长史郭孝恪,并州刺史府别驾李言。
李恪在太原府众人的拥簇下来到了大都督府,在路上他就在头脑里搜索了一下郭孝恪和李言两个人的资料。
郭孝恪,唐初将领,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隋末,率乡曲数百人归附李密。
后李密落败,李绩令孝恪入唐,封阳翟郡公,拜宋州刺史。
通过这些资料李恪分析出郭孝恪和李绩的关系不一般,两个人都降唐之前就是上下级关系。
难怪李绩做并州都督时郭孝恪是都督府长史。
只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李绩被调到了朔方任行军道总管,而并州都督也因为自己的身份被提升为并州大都督,相应的郭孝恪的官职也有所提升。
另一个人就是别驾李言,他可是李唐宗室的人,按理说是李恪的堂兄。
高祖李渊有三个兄弟,分别是大哥梁王李澄、二哥蜀王李湛、三哥汉王李洪,李渊在兄弟四人当中排行第四。
然而,现在高祖李渊的三个哥哥早已去世,王位是李渊当皇帝之后才追封的。
他们当中汉王李洪英年早逝,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所以,只有梁王李澄和蜀王李湛有后,但也是人丁单薄,不像李渊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梁王李澄育有两女一子,两女出嫁早逝,他的儿子李建芳在三十岁的时候也离开了人世,只留下一个儿子那就是李言。
所以,李言是梁王李澄嫡孙。
到他的时候梁王的爵位已经传了一代,所以他只能继承了梁国公的爵位,而千牛卫的李仙重就是李言的长子。
至于蜀王李湛只有一个儿子,虽然现在还健在,但也是人丁不旺只有一个儿子。
所以,李言虽然官职不大,但在李唐宗室中也有一定的分量。
并且,作为关陇士族中的新士族,李言在关陇集团中也有一席之地。
李恪在来到大都督府的路上已经将两个人的资料分析了一遍,确定了他们现在在立储一事上的立场之后心里有了计较。
进了大都督府,来到都督府客厅,李恪这才对李言恭谨的施礼道,“李恪见过兄长,刚才在城外时间有些仓促没有来得及跟兄长见礼还望兄长恕罪。”
“殿下——微臣不敢当,不敢当啊!”
李言虽然是李恪的堂兄,但也不敢在众人面前受李恪的大礼,急忙推辞不已。
“兄长就叫本王恪儿吧,不用称呼本王为殿下。”
李恪握着李言的手说道。
“殿下,老臣不敢——那老臣就却之不恭了,”李言说到这里脸微微一抽,“殿下如果有时间可以到为兄府上一叙,有些事情我们可以慢慢聊也不迟。”
李言不知道该如何拒绝李恪只能勉强答应,顺便邀请他到自己府上表示对他的诚意。
“多谢兄长的邀请,恪必定登门拜访兄长和嫂嫂。”
李恪微笑道,然后在李言的刻意推让下他才坐在了客厅的主位。
“本王何德何能能让诸位出城迎接,诸位对本王如此厚爱本王真是受之有愧啊。”
李恪感慨的说道,“本王初来乍到,对于并州军务不甚熟悉,还请诸位能够多多帮衬,本王就先在这里谢过大家了。”
“殿下,不敢当啊,能够协助殿下乃是我等的职责,我等岂能承受殿下之谢意。”
郭孝恪作为大都督府长史第一个站起来说道。
李恪在郭孝恪的话中听出了另外一种意思,那就是在军务上我们协助你是我们自己的职责,职责之外的事情你不该管我们,我们也不会帮助你。
所以,郭孝恪说完之后李恪只是微微一笑不再搭话。
狄知逊自然也听出了郭孝恪话中的含义,他看了李恪一眼,然后对李恪说道,“殿下一路劳累要不还是先到厢房休息片刻吧,等到晚上之时我等再为殿下接风洗尘。”
“恩。”
李恪明白了狄知逊话中的意思,顺势说道,“本王确实有些劳累就不跟诸位详聊,还请恕罪。”
话说完便在狄知逊的指引下离开了客厅。
第223章 晚宴
大都督府是狄知逊回到太原府任职之后第一时间就刻意为李恪准备收拾的,他知道李恪喜欢看书绘画和书法,所以书房的摆设跟汉王府的书房一模一样。
李恪在狄知逊的陪伴下来到了书房,对眼前书房的布置很满意。
他是一个怀旧的人,很多东西用习惯了就不想扔。
长安的时候他就对并州太原府感觉很陌生,现在都督府的书房同他汉王府的书房一样多少让他有了些安慰。
他对狄知逊的细心和对自己的关切之情很是感动,用略带谢意的目光看了狄知逊一眼,狄知逊也同样看了李恪一眼,两人都明白彼此的含义,不约而同的微微一笑。
李恪进城之后大都督府的防卫工作已经被陈其率领的鹰卫接管,没有李恪的命令任何人都不能随意走动。
所以,李恪和狄知逊在书房坐定之后鹰卫便奉上了茶水,李恪喝了一口之后对狄知逊问道,“同怀,出城迎接本王的主意到底是谁提的
本王今天在前厅怎么发觉刺史府和都督府诸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很融洽啊”
“殿下,出城迎接你的主意是刺史府众人的意思,微臣在刚上任之时他们便给我建议,微臣不好推辞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狄知逊沉吟了片刻说道,“至于刺史府和都督府不和在长安府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只是殿下初到此地不熟悉情况而已。”
“喔”
李恪很惊讶,他没有想到并州的局势会如此复杂,刺史府和都督府竟然会是面和心不合,“同怀可否给本王详细介绍一下”
“殿下,太原府在大唐的地位和意义微臣不用说你也该知道。
所以,刺史府的官员大多都是太原各族世家子弟担任;而上届的并州都督李绩殿下肯定也不会陌生,他可是出自山东人氏。”
狄知逊说的很隐晦,但李恪经他这么一说岂能不明白其中的关键之处。
同时他对李世民对权利的驾驭深为佩服,可以说他对权利的驾驭确实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让太原府士族大家的子弟在刺史府任职,表示对他们的恩宠,目的就是想笼络他们。
又让新兴起的山东豪强坐镇并州都督府,管理和节制并州都督府所属州县的军务和军队。
关陇士族和山东豪强本就是两个不同的阵营,相互之间肯定会为了各自的势力互相牵制对方,如此一来正好就达到他希望的权利平和的目的而又不会得罪太原府士族大家。
李恪想到此时心里对前厅郭孝恪对自己怎么会用那样的语气说话有了了解。
原来自己身为都督府大都督和李言过分的亲近让身为山东豪强一方的郭孝恪心里有了抵触啊,难怪他当时态度会那么冷淡。
狄知逊看到李恪了然的表情就知道他明白了其中的关窍,随即告辞道,“殿下日夜早已劳累不堪,还是先休息片刻,晚宴的时候微臣再过来接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