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极品皇帝李恪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月初三
但是,众人怎么商量都难以解决李恪眼前的现状,都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大家只能坐着沉默不语。
就在这时,董伯仁和李淳风两人联袂而来,大家急忙相迎,董伯仁的身份众人自然清楚,李淳风的能力大家也了解。
两人被迎到大殿,狄知逊就开口说道,“董老,你看该怎办啊”
“你们都回去吧!不用在这里等着了!殿下不会有事的!”
董伯仁的第一句就雷到了在场的所有人。
“董老,殿下哥哥真的没事吗”
武媚娘上前问道。
“咦――”董伯仁还没有说话,他旁边的李淳风见到武媚娘,则是吃不小,大家都李淳风的反常举动很惊讶,李淳风作为袁天罡的徒弟,何尝在众人面前这么失态过,怎么见到这个年轻的王妃会表现的这么惊讶呢
众人不解!但是,大家的心思不在李淳风和王妃身上,而在李恪身上,故而惊讶之余也没有理会,反而期待董伯仁的话。
“殿下是非常之人,其心志之坚不能以常人度之,他现在需要静静的思考,需要用时间化解心中的内疚和歉意,你们就让他去吧!”
董伯仁淡淡的说道,说完便闭口不语。
狄知逊见董伯仁说的这肯定便和阿史那云商议,让众人回去休息,众人见这是王妃吩咐,便遗憾的离开了北王府,只有董伯仁留在了王府。
董伯仁是李恪的老师,李恪在府中专门给他准备了一座小院,让董伯仁时常住在府上。
所以,在众人离开之后董伯仁也回到了自己的小院,拒绝了阿史那云、长孙冰凝和武媚娘的相送。
只是出了王府的李淳风眉头紧皱,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武媚娘会出现在北王府,而她的命格因为李恪的出现已经被改变。
难道天象的变化就这么捉摸不定吗
既然这样扑朔迷离,那要自己星象师干吗
自己岂不成了坑蒙拐骗之辈吗
难道穷究自己数十年的《推背图》也会出现差错
李淳风首次迷茫了,首次对自己从事的形象研究产生了怀疑。
因为,在他的眼中出现了一个异数,那一个早已被推算出命格的女人,她现在的命格已经被改变,是被生生的改变,没有任何的轨迹可循。
李淳风快步的走进了汉学院袁天罡的小院,他想将自己看到的一切告诉师傅袁天罡,想听听他是怎么理解的!想听听他的意见。
夜晚很幽静,李恪遥望西方的天际,他意见从内疚中解脱,开始思量这才李绩败北的真正原因。
他很清楚,历史上大唐确实败给了突厥。
那是在高宗年间,薛仁贵薛仁贵任安东都护时,吐蕃渐趋强盛,击灭了慕容鲜卑建立的吐谷浑,又侵略唐西域地区。
为此,唐高宗调任薛仁贵为逻婆道行军大总官,并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将,率军十余万人,征讨吐蕃。
薛仁贵奉命西行,军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今青海湖西布哈河,将趋乌海今青海光海县西南苦海,薛仁贵对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说“乌海地险而瘴,吾人死地,可谓危道,然速则有功,迟则败。
今大非岭宽平,可置二栅,悉内辎重,留万人守之,吾倍道掩贼不整,灭之矣。”
郭待封自愿留守,薛仁贵又嘱咐他千万不可轻举妄动。
薛仁贵安排好后,率部前往乌海,及至河口,遇吐蕃守军数万人,薛仁贵率军一阵冲杀,斩获殆尽。
薛仁贵收其牛羊万余头,鼓行而西,直逼乌海城,然后派千余骑兵回大非川接运辎重,但这时郭待封已被吐蕃击败。
薛仁贵因无辎重接济,退军大非川。
至此,吐蕃调集40万大军前来进攻,唐军抵敌不住,大败。
但吐蕃并不穷逼,以唐军不深入为条件与唐议和,薛仁贵不得已应允,然后率败军东归。
战后,他因败绩被免为庶人。
可现在呢
现在还只是贞观八年啊,吐蕃怎么就会跟吐谷浑勾结到一起对付大唐呢
就因为有了历史的教训,李恪才时刻盯住吐蕃,不想让这个国家对大唐有机可乘,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还是棋差一招,还是让唐军着了吐蕃的道。
李恪深深的懊悔,他觉得是自己太相信历史了,太相信历史上的记载,认为吐蕃这个时候不会对大唐有所企图,才会没有顾忌道这个强敌,才会心安理得跟李承乾做交易,让他做监军,让李绩做行军统帅。
那吐谷浑到底是怎么跟吐蕃联系到一起让吐蕃出兵攻打大唐的呢
他们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才使得吐蕃敢于跟大唐开战的呢
又是谁一开始就算计了李绩和李承乾,将他们和十五万大军一步一步的引进了自己包围圈而使得李承乾和李绩一无所知呢
又是什么使得吐谷浑愿意付出十万大军诱敌而被歼灭的代价来完成对李绩的的包围,以此来歼灭李绩的这十多万人马呢
将近十万吐谷浑大军换十二万大唐精锐,这笔买卖对吐谷浑值得吗
在李恪清醒的这一瞬间,种种问题都涌上了他的脑海中。
苦苦思量,李恪还是不得要领,他蓦然觉得是自己获去的朔方的信息有限。
现在,他确切要知道的是,吐蕃出动了多少人马,在歼灭唐军的过程中吐谷浑出动了多少大军,在重重的包围之中李绩和李承乾是怎么突围而出的,剩下的三万大军到底是属于李绩的新军呢还是属于薛礼和宇文过的同幽两州的铁骑呢
“王中长――”李恪突然喊道。
“卑职在!”
王中长开口道。
“有消息从长安或者朔方送过来吗”
李恪淡淡的问道。
“没有!”
王中长回道。
“你去将狄知逊和许敬宗两人请到书房吧!”
李恪淡淡的说道,“好像老师也来了府上吧,你将他也请到本王的书房!”
“诺”王中长领命离开。
李恪则是一步一步在走进了书房!王中长撤走了护卫,武媚娘和阿史那云、长孙冰凝心里松了一口气,她们心中欣喜不已,这说明李恪已经没事了!所以,她们三人都来到了书房,询问李恪是否想吃点饭,问问他是否着凉了,要喝点姜汤等琐碎问题。
但李恪现在哪有心思吃饭啊,他便却淡淡的回道,“你们回去吧,本王要跟同怀他们商量问题!”
“诺”三个女人只能悻悻离开。
回到府中的狄知逊和许敬宗两人接到李恪的命令,就急忙想北王府而来。
王府小院中的董伯仁也起床,在鹰卫的护卫下来到了李恪的书房。
第592章 太宗的反应
李恪在书房静静的沉默不语,等待狄知逊和许敬宗以及董伯仁。
第一个走进书房的人自然的董伯仁,就见慢腾腾的走进书房,向李恪微微拱手,便安稳的坐在了椅子上。
“殿下,你可要注意身体啊!”
董伯仁没有说李恪今天的举动,只是要他注意身体,他懂得相处之道,清楚这个时候不该跟李恪议论这件事情。
“老师,恪没事,你不用担心!”
李恪感激的说道,他的话音一落,王中长便领着狄知逊和许敬宗来到了书房。
“参见殿下!”
两人向李恪施礼,李恪微微点头,两人便坐到了旁边的椅子上。
这时,鹰卫奉上了茶水,王中长轻轻的将门关上,将四人封闭在了书房中,他则是紧紧的护卫在门外。
书房中炭火很旺,暖烘烘的,让人觉得很舒服。
李恪喝了一口茶,淡淡的清了嗓子,这才开口说道,“朔方的情况你们也清楚了吧”
“略有耳闻!”
狄知逊说道。
今天,武媚娘等三女将他们召集到北王府的大殿,已经将事情的始末告诉了他们,他们自然明白了朔方所发生的事情。
“你们觉得朝廷会想出什么对策,本王又该如何行事”
李恪淡淡的问道。
“殿下,阵前换将乃军中大忌,李绩的行军大总管之职暂时不会被撤销,而朝廷也会下令朔方全力死守,想熬过这个冬天!”
狄知逊分析道,“所以,殿下你就以静制动,静观其变!”
“那就是本王继续沉默了”
李恪反问道。
“那殿下想怎么做”
狄知逊反问道。
李恪顿时无语,他清楚自己什么都做不了!“殿下,现在朔方军情不明,朝廷能做出什么对策呢
肯定会以稳妥为上,还望殿下三思而后行!”
许敬宗也谏言道。
“……”李恪沉默不语,半响这才说道,“那就这么办吧!”
清醒了李恪则是完全没有了上午时的疯狂,很是冷静和睿智。
而让他愤怒以至于失去理智的原因,就是那十二万大军被吐蕃和吐谷浑全歼的事,在漠北他让苏定方坑杀过十万突厥骑兵,他自然很清楚,十二万大唐精锐被歼灭时的场面。
想到这样的场面出现在大唐的士兵身边,李恪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才会那么愤怒。
“同怀,你身体没事吧
今天是本王的不是!”
李恪向狄知逊询问道,他的语气委婉,态度很诚恳。
“殿下,微臣没事,让殿下忧心了!”
狄知逊也的感慨道,他跟李恪相遇相知,两人之间结下了身后的友谊,就他的儿子狄仁杰也被李恪认了义子。
所以,这份情谊不是随便就能磨灭的,现在殿下这样问他,显得很是内疚。
“恩,那你们下去吧,本王累了,想休息!”
李恪突然间觉得自己很困乏。
狄知逊等三人清楚李恪现在的身体很虚弱,便躬身退出了书房。
李恪在狄知逊等三人离开之后微微叹息了一声,缓缓出了书房,他信步而走,不知不觉便来到了武媚娘的小阁楼。
发现阁楼中灯虎嘹亮,显然是武媚娘还没有休息,他便轻轻走进了阁楼,刚到武媚娘的宫门口,就见武媚娘迎向李恪。
“媚娘,参见殿下哥哥!”
武媚娘低声说道。
“媚娘,今天多谢你了!”
李恪向武媚娘说道。
“殿下哥哥,媚娘只要你好好是就行!”
说着武媚娘扑到了李恪的怀中,“媚娘不想离开殿下哥哥,永远都不想!”
“恩,殿下哥哥也不会离开媚娘的!”
李恪轻轻抚摸着武媚娘,将她抱上了床榻。
“殿下哥哥,你还没有吃饭呢”
武媚娘焦急的问道。
“没事!”
李恪淡淡的说道。
长安城,两仪殿,大唐皇帝太宗李世民在接到朔方三战三捷的捷报时,心里很是高兴,跟大臣议论朔方的军情时,心里很轻松,认为大唐要按照这样的速度,年底就可以平定吐谷浑的叛乱,即便不能全歼,但也能使其臣服于大唐。
其中,看到自己的儿子监军,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太宗也为李承乾。
直到第四份捷报送到长安时,两仪殿的群臣则是开始庆贺,他们也认为李绩下一战能够一局定乾坤。
所以,大家脸上都露出了喜悦之色,谈论政务时都斗志高傲,激情四射,殿内很是活跃。
可是,第五份军前急报让大家丢入了冰窟。
李世民看到朔方军报的时候,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愤怒的将军报仍在地上,怒道,“岂有此理,岂有此理——”两句话说完,便气愤过度而晕倒在两仪殿上,吓得群臣赶紧传唤太医。
半响,李世民这才微微转醒。
“朔方军务就交给你们处理吧!”
李世民淡淡的说道,便不在说话,沉沉的闭上了眼睛。
群臣半响都没有回过神来,等到醒悟的时候发现皇帝已经被抬到了后宫静养,群臣们自然不敢怠慢,开始处理朔方军务。
果然,就像狄知逊分析的那样,由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魏征、王珪、萧禹、侯君集和岑文本组成的中枢大臣班子开始对朔方的军情做了全面的分析,在得出现在双方的兵力损失的数字之和,便选择了防守。
而长孙无忌更是极力反对将李绩押回长安问罪的建议,力主李绩继续统帅大军守城,其理由的阵前换将会动摇军心不已守城。
而对众人提出的将太子李承乾召到长安的建议也给予了拒绝。
实则,大唐在这次的作战中损害惨重,虽然全灭了大概十万的突厥骑兵,但新军十万全军覆灭,幽州和同州的铁骑之中,幽州铁骑两万只剩下一万,同州三万突厥骑兵也只剩下了两万,陈其和庞孝泰的五万大军也只剩下三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