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第一败家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烟雨织轻愁

    而他们做出如此之大的投资,相信到时候蜀王更没有了反悔的理由。

    而对李愔来说,五姓七望如此大方,也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有了五姓七望的这些人力和财力,可以大大缩短这条铁路的工期啊。

    五姓七望,真的是好人啊!

    计议已定之后,铁路的修建,也提上了日程。

    而接下来,太原王氏,提出要和蜀王,就盐业展开合作。

    太原王氏,原本就掌控着大唐的盐业。

    而现在,蜀王掌握了新的提炼方法。

    能够提炼出更加精纯的食盐出来。

    这些实验的纯度,比他们王家煮出来的盐,不知好了多少。

    好在蜀王的盐矿,规模并不大。

    目前仅仅在益州还有附近的几个州销售,对太原王氏来说,形成不太多大的冲击。

    但是,这盐业可是太原王氏的经济支柱之一。

    盐业,绝对不允许出任何问题。

    他们必须要将这新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而第一步,王家准备先以合作的名义,看能不能暗中将食盐提纯的方法,掌握在他们手中。

    不过,这食盐,可是以后李愔对付五姓七望得一大利器。

    李愔又怎么可能,会将食盐的提纯之法交给太原王家呢

    更何况,王家要的,一定是食盐的独家代理权。

    王家得到这些精盐之后,必定会以高价卖出。

    而李愔,根本就没准备用食盐来谋取暴利。

    所以,李愔以益州的食盐生产,只能满足益州周围的需求为理由,拒绝了和王家的合作。

    而太原王家,只能作罢。

    其实,太原王家原本的计划,是自己出资购买蜀王的提纯技术。

    不过现在,太原王家的联络人,并没有提出这个要求。

    因为他发现,蜀王根本就不可能将食盐提纯技术卖给他们。

    如果现在他们提出来这个要求的话,恐怕会将以后的路都给堵死了。

    &n




353.第352章 弹劾蜀王
    第352章 弹劾蜀王

    李愔原本以为,要说服五姓七望,还会费一番口舌。

    没想到,居然并不需要。

    在听到李愔的保证之后,五姓七望,居然似乎一下子就相信了,再也没有来质问过。

    这时候,就连李愔自己都在怀疑。

    难道本王的信誉,已经坚挺到这等地步了吗

    李愔当然不相信,五姓七望的人,会对他信任到如此地步。

    说不定,是他们正在准备什么阴谋诡计而已。

    不过,对于五姓七望之人得阴谋,李愔现在都懒得理会。

    在益州,李愔还真的不怕五姓七望。

    有什么招数,就使出来好了。

    ……

    铁路期初得修建,已经步入了正轨。

    整条铁路的路线,也已经规划完成。

    接下来,只需要按部就班的进行铺设就好了,不需要李愔随时跟着。

    而李愔,终于可以腾出时间来,返回益州,继续规划益州的发展方向了。

    现在,益州的真正管理者,其实是都督府得长史上官仪。

    上官仪不愧有宰相之才,在短短几个月的功夫中,就将整个益州完全掌控在手中。

    当然了,这里的掌控,是相对的掌控。

    如果说对县乡乃至村的掌控的话,仍然需要地方世家的支持。

    不过,和大都督作对的赵家,已经被消灭掉了。

    王家,彻底地投奔向大都督。

    剩下的两大世家,根本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而他们,也不敢翻出什么浪花来。

    这两大世家,官府的命令,都极为配合。

    而因为目前的益州,各地都在进行大建设。

    如果按照后世经济的一项重要指标gdp来算的话,目前益州的gdp大概比大都督就任之前,起码翻了一番,甚至更多。

    ……

    长安,皇宫之内。

    李世民御案上的奏折,忽然多出来上百封。

    这些多出来的奏折,无一例外的,都是在弹劾蜀王李愔。

    而为首的,就是王家的王信,还有其他五姓七望世家的官员。

    而他们弹劾蜀王李愔的理由有两条,第一条就是,蜀王来到益州之后,不顾百姓死活。

    只顾着建造新王府,并且劳民伤财,修建毫无用处的铁路。

    而他修建的铁路,全部都是用上好的钢材修建,而宽度只有四尺多。

    这样的宽度,能干什么

    除了好看之外,简直一无是处。

    这不是劳民伤财,又是什么

    只顾自己享乐,不管百姓死活,穷奢极侈,这就是他们弹劾蜀王的第一条。

    而第二条则是,蜀王荒诞不经,不理政事,属于教化。

    现在整个益州的百姓,在蜀王去到蜀地之后,安于享乐,不事生产,不孝至亲。

    而整个益州,在今年的科举考试之中,竟然没有一个考生高中。

    这足以证明,在蜀王来到益州之后,益州的教化,简直形同虚设,毫无建树。

    这两点弹劾,对一个皇子来说,是极为致命的。

    皇子担任大都督,一般情况下,都是遥领。

    也就是只是名誉上的大都督,地方上实际的政务,还是当地的刺史说了算。

    但是现在,李愔不但是益州的大都督,并且同时兼任刺史一职,还有持节权。

    这,已经可以说是益州的土皇帝了。

    如果再加上世袭罔替这一条的话,那可就是益州真正得土皇帝了。

    本来,如果李愔励精图治得话,那也就罢了。

    就算他啥事不干,混吃等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现在,偏偏他刚到益州,就迫不及待地为自己建造王府,完全不顾百姓死活。

    并且,在官员最看重的教化方



354.第353章 我叫狄仁杰(三更毕)
    第353章 我叫狄仁杰(三更毕)

    回到益州之后,李愔决定在益州开设学堂、科研院等部门。

    还有药王孙思邈,已经和他约好,只要他到达益州,孙思邈就会前来投奔,开设医学院。

    现在已经快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孙思邈不知游医到了什么地方,还没前来。

    不过李愔相信,孙思邈并不是失信之人。

    等听到消息之后,必定会前来。

    甚至,现在就已经在前来的路上了。

    等孙思邈来到之后,李愔就会开设医学院,并且准备开设医院。

    当然了,李愔在益州开设这些的目的,其实并不仅仅想要局限在益州一隅一地。

    而是,借着他有持节权得这个时期,将益州当作一个试验田,当作一个特区。

    只有在益州开设这么多先进的机构,让其他人看到卓绝的效果,到时候,才有可能再整个大唐范围内推广。

    而现在他要做的,就是第一步。

    李愔要在益州,开设一座大学,名字就叫益州大学。

    而这座大学坐落得位置,就在新城之内。

    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新城的地下排水系统,还有新城的道路,已经基本搭建起来。

    而新城的第一座建筑群,益州大学,现在已经基本竣工。

    目前益州大学还很空旷,规模并不大,目前来说,仅仅有三栋教学楼,能够容纳数千人而已。

    当然了,益州大学留下的空地,还是非常大得。

    到时候,再容纳个四五万人,甚至再多一些的人,都不成问题。

    而目前,整个益州大学的三栋教学楼,李愔估计目前也用不完。

    毕竟,现在益州大学的教育才刚刚起步,目前开设的,只有小学班而已。

    而能到这里来入学的,目前只能是附近的百姓家的子弟。

    初期的人数肯定不会太多。

    不过,这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能够获得逐步改善。

    目前,李愔决定在小学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这三门学科。

    语文老师很好找,只要有一定的四书五经的功底,就可以担任。

    数学老师,自然是王孝通。

    而物理和化学老师,暂时就让李淳风一个人担任了。

    有了学校和老师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开始招生了。

    李愔命人在整个益州范围内,发布公告。

    所有七岁以上十岁以下的适学儿童,都可以送到益州大学来就读。

    距离学校远的学生,可以借宿在学校里面。

    凡是益州的适学儿童,一律不收取学费。

    在古代想要发展,最缺的是什么

    当然是人才。

    人才难得,所以,李愔要加大教育的力度。

    所以,这一次,李愔创办学校,决定实施学费全免的办法。

    不过就算如此,李愔也没想过,会有太多的儿童被送过来入学。

    因为,在这个时代,虽然已经实行了科举。

    但是一个普通百姓家庭,想要供应一个读书人出来,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寒窗苦读几十年,都未必能够考中。

    现在的科举,也没有后世那般严格,门第之见,仍然很深。

    寒门学子,就算有大才,都未必能够考中。

    所以,也造成了,一般的百姓家里,很多人都没想多,要送自己的孩子去读书。

    毕竟,孩子去读书了,家里就会少一个劳力。

    这对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古代来说,无疑是一件让家庭雪上加霜得事情。

    不过,令蜀王李愔极为震惊的是,在接下来的十几天时间里,每日送家里孩子来读书的百姓,竟然络绎不绝。

    在短短的十几天的时间里,送来的孩子,居然达到数千人之多。

    现在一栋教学楼,竟然已经不够用。

    并且,还不断有孩子,在源源不断的被送到这里来。

    这种情况,让李愔大为惊诧。

    什么时候,益州百姓的觉悟,居然如此之高了

     



355.第354章 拜师收徒
    第354章 拜师收徒

    狄仁杰

    这小家伙居然是狄仁杰

    怪不得,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三本书,才刚刚推出没多久的时间。

    而这个才五岁左右的小家伙,就能将这三本书,全部都背诵下来。

    虽然三字经是截取的,大唐之后的全部去除掉了,但是篇幅还是很长的。

    年仅五岁左右的狄仁杰,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全部能够背诵下来,的确是个天才。

    如果他叫狄仁杰的话,那就没什么好意外的了。

    不过,狄仁杰得籍贯不是在并州太原吗

    怎么会跑到益州来了呢

    带着好奇的目光,李愔不由看向带狄仁杰来报告得父亲狄知逊,然后问道:

    “不知你们籍贯是哪里”

    听到李愔的询问,狄知逊连忙说道:“回大都督,我们籍贯乃是并州太原。下官原本乃是夔州长史,不过因为得罪了太原王家,而遭到排挤,现被贬为益州一小吏,年前才刚刚上任。”
1...117118119120121...5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