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未知
5月15日,中日双方在沪签订《上海停战协定》,规定上海及苏州、昆山地区中国无驻兵权;承认上海为非武装区,而日军可在在上海地区驻兵。当中国军根据协定撤出上海后,上海市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几千人。而日本海军陆战队却堂而皇之地在上海长驻下来。又一个出卖中国领土主权的屈辱条约降临在中国。从这一天起,上海就处在了对日军极其有利,而对中国军十分不利的情势下。上海,从此成了一座东方不设防的大都市。
但日本海军并不满足于仅仅驻军,当眼见陆军在东北、华北大肆扩张时,海军手便痒得难受。1937年7月,日本在上海虹口、杨树浦驻省海军陆战队约3000人,控制着进出上海的港口、要道。
有这些日军策应,日本陆、海军大部队可随时在黄埔江岸及长江沿岸登陆。这3000名陆战队员人数虽少,但却承担着日本攻略中国的又一个作战方向,因而备战急急。他们利用在上海驻兵的特权,大力加强驻沪军事设施,以虹口靶场、海军陆战队本部为核心,以杨树浦公大纱厂和沪西丰田纱厂为两翼,大量构筑了坚固据点,并在日租界日侨各大建筑物内设置了众多的掩体工事,对日侨也加强了组织与训练,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在中国最大的都市里,在中国的土地上,日本军人大事战备、到处炫耀武力。有军人撑腰,上海的日本侨民和日本浪人更加有恃无恐,四处寻衅。中国人不乏血性,岂肯眼看倭寇在中国为所欲为。双方的对峙,更加剧了上海形势的紧张。
事实上,中日关系早在1年前便紧张起来。
1936年9月23日夜,日本海军借口“出云”舰水兵3人,在上海北站附近租界内被人狙击而一死二伤的事件,下令海军陆战队全部出动,在青云路、八字桥、粤东中学、天通庵、五州公墓一带,密布岗哨,派队巡逻,大有挑起事端进行报复的迹象。
蒋介石此刻虽已萌生抗击日军的想法,但抗战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他正反复督促、并多次亲赴西安部署对陕北的第6次“围剿”。在他的授意下,南京、外交部多次出面谈判,并请一些外国驻中国外交官从中缓解,希望事态得以控制。日本由于“二?二六”事件余波未平,东京也不愿事态扩大,遂接受了调停。上海事态总算被控制住了。但日本海军似乎也从这种紧张中看出了苗头,增加了海军陆战队驻沪人数,并广泛收集情报,各种演习也越来越频繁。黄浦江上,日本海军舰队奉命开往宝山、福山镇、段山港、浒涌各港口,测量水位,标定舰位,俨然一副战前准备的样子。
中国国民政府眼见上海无驻兵权,而日军却蠢蠢欲动,又不甘心把中国最大的城市和财富的集中地让给日本人,更不愿看到上海的危机将来威胁到南京。为阻止日军未来可能的进攻,参谋本部拟制了一份计划,由军事委员会拨款100多万元充材料费,由驻军第87、88、36三个师在上海侧后修筑工事。这是一条耗资巨大、费时较多的工程。从无锡到江y(锡澄线)、苏州到常熟、福山(吴福线)多道坚固防御阵地与沪杭分区乍浦、嘉光线相衔接。其中,以预先构筑于阵地上钢筋水泥、重机枪掩体作为阵地骨干,战时再辅以战壕配备,因而成了当时中国政府对抗日本进攻的最坚固、庞大的阵地配系。
国民政府不能在上海大动手脚,便只能在紧挨上海的后方大做文章。这几道防线的修筑,集中了蒋介石屏护南京、长久抗日的战略构想。其工程之大、耗资之巨,均属中国第一,堪称中国的“马其诺防线”。
8月11日,日本本土驰出的一批战舰和数千海军陆战队队员到达上海,巨大的舰炮指向上海市区,荷枪实弹的海军陆战队队员登陆上岸,上海形势进一步严峻起来。同一刻,中国国民政府封闭了汉口日租界,并计划封住长江,截住汉口日舰。
同一天,英、美、法、意四国大使联手向中、日双方发出通告,要求中、日双方勿使战祸波及上海,但战略利益已使中、日双方无法收手。日本人执意要打,中国军绝不退让,调解、通告,一切的一切都难以拖住日益临近上海滩的战车。
十里洋场,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蒋介石要把日本人引到上海
华北战势日趋激烈,大有爆发全面战火之势,蒋介石在庐山呆不住了。
7月底,他率文武大臣一班人马辞别庐山,返回了南京。
8月初,平津失陷,日军攻击矛头,已直指中国铁路两大动脉——津浦线和平汉线。另外,日本关东军一部北上南口,威察绥,既徐图解后顾之忧,又为南下山西预作战略准备。
南京黄浦路官邸,蒋介石盯着巨幅中国地图直发愣。
日军南下攻击的红色箭头太刺眼,太醒目了。照这样发展下去,华北日军先山东、河南,后湖北、安徽,将直接c向南京政府的战略后方武汉。武汉若失,中国将被拦腰斩断,京沪杭一带国民党百万主力大军将处在日军的东西夹击之下,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丢掉这百万之师,丢掉京沪杭一带的工业、军事设施,中国无异于塌下了顶梁柱,那时还谈什么抗战?拿什么抗战?蒋介石不看则已,这一看却惊出他一身冷汗。
大为受惊的蒋介石匆忙下令,暂停中央军向华北地区调动,华北防务,仅限现地各军督力实施,暂勿指望后援。
8月的南京,骄阳似火,热得人无处躲无处藏,只有那些不知疲倦的蝉仍在讨厌地鸣叫着。军委会会议室里,在京的高级军事将领齐集军委会作战室,讨论对日战略。
实际上,蒋介石已注意到了华北之外的另一个方向——淞沪。
早在1936年2月,为防止日后突然到来的战争,蒋介石任命张治中为京沪地区军事长官,筹划该方向的战备。张治中也意识到蒋介石此举意义非同一般,一直尽忠尽职,早早就在苏州留园设立了假想的战时指挥机关。此外,蒋介石在京沪之间还构筑了锡澄、吴福、乍嘉等数道坚固的防御工事,并率部在句容、溧阳地区进行了几次战斗演习。这些,多少可以令蒋介石在心理上感到一丝安慰。
“七?七”事变后的一天,新任湘沪警备司令张治中将军来到南京军委会面见蒋介石。身为前线指挥官,张治中显然想得更多、更远。他向蒋建议道:“上海目前只有1个保安总团,兵力薄弱,如果日本海军陆战队一旦行动,以现有兵力实难抗拒。为巩固淞沪,应抽调中央军部队化装为上海保安部队进驻上海,增强沪上兵力。”
看着面前这位儒雅的将军,蒋介石陷入了沉思。客观地说,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军港,又一直为日本海军陆战队控制,这对中国未来可能面临的战事太不利了,但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又是他早年发迹之地,而且“一?二八”后,有条约限制不得中国驻兵,今日派军开进上海,会有什么反应呢?纸里是包不住火的,万一日本人借机找麻烦,岂不是更乱?!
张治中像是看透了蒋介石的心思,又进言道:“委座,日本人已点燃战火,与其再让他们打我们,不如我们先下手。如果能把日本人吸引到华中来,那对我战局也是有利的。”蒋介石一想,觉得说的有理。中国如果都保不住了,保着个上海有什么用?当下对张治中吩咐道:“好的,可派第2师补充旅由徐海地区南调到上海附近,以一部换上保安团服装进驻虹桥机场。”
蒋介石出此一语,可惊动了坐在一旁的何应钦。何应钦一直以主和闻名,当时并不赞成全面对日开战。他原以为“七?七”事变局限于华北解决即可,想不到老蒋此刻竟有意把战火引向上海,心里不禁咯登一下。但数月前西安事变“宫”失败后,他再不敢去惹老蒋了,当下只能默不作声。但当他从屋里出来时,心情忧郁地拍着张治中的肩膀说:“文白,你可要考虑好,这是要闹出事来的啊!”
张治中主意已定,没理会何应钦这软中带硬的话,径自走了。
送走众人,蒋介石在屋里来回踱步,他的内心在矛盾的漩涡中翻腾着。这之前,他虽已几次发表了最后关头的演说,但他仍幻想着日本人能罢手息兵。如果上海再打起来,那可就再没有回头的余地了。
“此时应战,适时乎?”他在心里反反复复地念叨着。
就在蒋介石在战与不战间徘徊不定之际,日本人推了他一把。
8月9日这天,日本海军军曹大山勇夫和士兵齐田要藏武装驾车硬闯中国军驻守的虹桥机场。中国机场的守卫哨兵坚决拒绝其无理要求。大山见耍赖不成,竟拔出手枪打死警戒1名。其它中国卫兵见状义愤填膺立即奋起反击,将两名日军击毙。日军在中国的土地上骄横惯了,眼下虽陈尸中国地界,但恶语威胁上海市长俞鸿均,坚持要求中国撤出保安队并拆除军事设施。在日本领事要挟的同时,停泊外海的大批日舰驰入黄浦江,以武力相威胁。俞鸿均见事情闹大,不敢擅自作主,火速电告南京。
蒋介石接阅电文,知道日本人寻衅滋事,又是在为日后挑起战端制造借口。遂于11日作出决定:
(一)令张治中率领第87、88两师于11日晚向预定之围攻线推进,准备对淞沪围攻。
(二)令蚌埠之第56师星夜开赴苏州,由张治中指挥。
(三)令海军阻塞江y水道。
8月13日,淞沪战火全面爆发。
8月14日,中国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迫,兹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蒋介石下令,将京沪警备部队改编为第9集团军,命令张治中任总司令,攻击虹口及杨树浦之敌;苏浙边区部队改编为第8集团军,张发奎任总司令,守备杭州湾北岸,并扫荡浦东之敌、炮击浦西汇山码头;同时,空军出动,协同陆军作战并担任要地防空。
日本海军陆战队在“八一三”事变时越过边防线进入中国守区时的瞬间情形
8月15日,庐山。
蒋正与陈诚策定抗战方略,蒋望着面前这位身材短小,精明强干,将近不惑之年的少壮将领,想到他对自己的忠贞不贰,想到西安事变他对自己的拼死保护,心中禁不住涌起了一抹感动的情怀。抗战的危急关头,他还是很依靠这些可靠的将领。
“辞修,你对抗战计划怎么看呢?”
陈诚面对着这位已几日几夜没休息好的委员长,畅叙直言。他认为:该计划在敌情判断方面有十分精明正确之处,但在作战方针和作战指导要领方面,所主张的处处设防,御敌于国门之外不切合中国实际。
为此,他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他认为:中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具有长期抗战的条件。我对日作战之具体运用,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第三期为总反攻时期。
陈诚是国民党军中的主战派,一直在蒋介石耳边吹风,主张对日抵抗。他的抗战三阶段论,在不少地方与中共、毛泽东的战略方针极其相近。
陈诚的见解甚合蒋介石之意,蒋介石接着说,原来只想扫除国府侧背潜在危险,不想上海之敌十分凶悍,不但不能扫除,反致我军陷入南北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事到如今,上海之战是继续打下去还是毅然撤出战斗,以倾全力于华北战场呢?
在坐的其它将领主张,由于华北战场的不断扩大,应立即停止上海战事。
陈诚却背众人之道而驰并早已成竹在胸。他扫了众人一眼,语气坚定地对蒋介石说:“上海方面的仗绝非不能打的问题,而是必须打,怎样打,亦即大打还是小打的问题。”
蒋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陈诚说:“北方战场业已揭开。汤恩伯、卫立煌等部占领八达岭、南口一带,给南下之敌侧背c上一把利刃。日军肯定是要南下的,因此,南口重地他们势在必夺,而我军亦在所必守。华北战事的扩大已无法避免。敌从华北而来最为忧虑,华北一马平川,千里大平原,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快速推进,速战速决。华北日军有关东军和驻朝鲜方面军作后盾,调动方便,进出畅通,随时可集中优势兵力,长驱直入。若日军在华北得势,以主力沿平汉路南下,直扑汉口。这样,我华中部队将被敌切断后路,既无路可守,又无路可退。华东我部则有被敌人一鼓而歼之危险。”
蒋介石一听言之有理,便追问道:“依你看来,应如何办,才能避免这一危机?”
陈诚继续侃侃而谈:“日军既不肯放弃上海,不如索性将计就计,扩大上海战事,把北方的日军吸引到南方来。我华中广大地区,江河纵横,水网泽国,机械化部队展开困难,敌之锋芒顿然锐挫,而我军则尽可发挥其优势。”
蒋介石y沉着脸,在巨大的地图前凝视着,突然心中豁然开朗,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使他下定了决心,他不顾众将满脸的惊诧,连说:“对,上海要打,一定打!”
陈诚眼看蒋介石决心已定,仿佛猜透了蒋介石的心思,说道:
“若决心在上海
国殇 第 14 部分
海要打,一定打!”
陈诚眼看蒋介石决心已定,仿佛猜透了蒋介石的心思,说道:
“若决心在上海大打,第一步必须尽快向上海增加兵力,要造成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上海之敌的态势,才能有效地吸引敌主力,将华北战场转移至华中。”
蒋介石自己看了陈诚一眼断然一挥手,说道:“增兵,把精锐主力都调上去。”
8月20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中国军队战斗序列,将全国划分为5个战区,京沪抗地区为第3战区,以冯玉祥老将军为战区司令长官,以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前敌总指挥则由少壮将军陈诚亲任。
在颁布作战序列的同时,也下达了作战方针:“以主力集中华东,迅速扫荡淞沪敌海军根据地,阻止后继敌军之登陆,或乘机歼灭之。”
第3战区闻风而动,将全部兵力划分为:
凇沪围攻军,指挥官为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
长江南岸守备区,指挥官为第54军军长霍揆章;
长江北岸守备区,指挥官为第111师师长常恩多;
杭州弯北岸守备区,指挥官为第8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上将;
浙东守备区,指挥官为第10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将军。
转瞬之间,由张治中负责的淞沪战场,一下扩升为战区,兵力迅速增达30万人,浓重的战云转眼南移上海。这突然的变化,一时竟使东京日军统帅部莫名其妙,如坠入五里云中。事变爆发在华北,中国军队却不再往华北增援,在上海附近大量集结兵力。
但当优势的中国军队对上海日军形成包围态势之后,天皇和日军统帅部震惊了。原来蒋介石想拔掉日军上海踞点。中国军队什么时候学会大口吞吃日军了?!东京惊讶中震怒了。认为中国军队此举是在侮辱帝国皇军。军部和内阁狠下决心采取措施,严惩中国军队。
大批的日军在天皇和军部尚未真正摸清蒋介石意图的情况下,便被稀里糊涂地引向了上海,引向了华中。
蒋介石眼见日本人中计,止不住暗自窃笑,9月21日,中国大元帅愈发认识到上海战杨的重要性,索性把冯玉祥调入6战区,而自己兼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亲自指挥上海作战,并将第3战区分为右、中、左3个作战军团。左翼作战军司令官张发奎,辖第8、10两个集团军;中央作战军司令官朱绍良,辖第9集团军及第18军,第61师及独立第21旅、左翼作战军司令官陈诚,辖第15集团军及新编成的薛岳第19集团军。此时,淞沪战场中方已集结兵力达40余万,几乎全部为中央军精锐部队。
蒋介石在上海下了血本,就是要在上海与日本人拼个你死我活。
为了更有效地吸引日军,蒋介石经常不顾部下的劝告,不顾疲劳和危险,频频出现在上海前线,指挥督战。他早已下定决心要在上海设置一个大战场,他想把日本人的主力都拖进来,拖进他设置的大陷阱,他绝不能让日军速战速决。
战后多年,史学家对蒋介石这一手南北战略赞誉多于贬斥,日本战略家战后也承认,日军投入上海、华中,是陷入中国战场而无力自拔的一个败招。
抗战,令冯玉祥老将军大呼痛快
8月16日,第3战区司令官冯玉祥上将率几名参谋、随从来到了南翔前线。
冯玉祥是国军中地道的元老,也是举国闻名的抗日爱国将领。
早在1933年,他就组织了察哈尔抗日盟军,坚决投身到抗战之中。无奈,他的把兄弟蒋介石一直把剿灭中共放在首位,这令他痛心疾首。
但冯玉祥主意坚定、百折不挠,他仍抓住一切机会向蒋介石
提出个人的主张和建议。对外界他更是态度鲜明,他曾公开地向朋友们说:“我在中央见到的即说,当局未必全听,亦未必不听,我为我的责任,不能不说。”
1937年7月下旬,北方军事吃紧,冯关心宋哲元第29军的作战,曾致蒋一函云:“国家多难之时,凡想到的、见到的不敢不说。若有所隐,则对国为不忠,对友为不诚。兹本举尔所知之义,分陈于下:
(一)北平、保定等处防空器械应提前发给。
(二)平、津、保三处之军械弹药应早日发给,并特别补充。
(三)黄村至永定门之铁路再补一条,可避免丰台之扰乱。
(四)长辛店以南至大灰场到门头沟应速补修铁路一条。”
不管怎么说,蒋介石对自己这位大哥多少还是要给些面子。宋哲元、韩复榘向南京请饷、请械等事,多依仗冯玉祥,冯玉祥也算尽心尽力。只要抗战,他一向是乐于帮助。
冯玉祥抗战态度坚决,国人尽知。蒋介石不愿冯玉祥c手,国人也有耳闻。
七八月间,京沪传出一则新闻,盛传在中央会议上,蒋介石不主战,冯玉祥坚决要抗战,争执不过,乃拨出手枪,愤欲自戕。对此,冯一再辟谣,但从中可以看到人民渴望抗日的心情和对冯老将军寄予厚望。门出西北军的冯玉样在人们的推测和意愿中,显然是一位指挥北上抗旧军队的最理想的将领。
南京陵园冯公馆,每日关心抗日前途的军政大员,社会名流摩肩接踵。
一天,西北旧人杨伯峻来访,问北方战况。
冯玉祥说:“北方谣传我已赴保定,此不过一般人之想象。”
“既然要抗,北方军队应由您指挥才好。”
冯玉样大手一挥,谦逊地笑着说道:“北方军队复杂,总以蒋先生为宜。”
“现在大家已下定决心了,非您莫属。”
在当时南京城军政官员眼里,由冯主持北方军事的呼声实有水到渠成之势。
但蒋介石自有考虑。宋哲元、石友三、韩复榘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这些小鬼就够他受的了,若要是再把这些小鬼的老长官放回去,那他还如何控制北方局势?!
8月上旬,南京政府颁下命令,任命军委会副委员长冯玉祥上将出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要把冯玉祥放在身边,放在一个他伸手就能够得着的地方。对这个南辕北辙的决定,不但南京军政人员大感意外,连冯玉祥自己也大为惊讶。
8月9日,京沪线上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将军,首先来电恭贺冯老将军出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并欢迎他早日莅位指挥。
冯玉祥当即复电,除表示钦佩张之革命功业及学识外,并发出“此后共在一区,抗敌救国,互相策勉,尤愿一致在大元帅领导之下,牺牲小我,而谋民族复兴”等豪迈之语。
冯老将军多年来痛心国难,忧愤日深,决心不惜为国牺牲,写下遗嘱七条,留给家中。
“八?一三”淞沪战起,冯于8月15日由京率部分人员进驻无锡。未几,据报白沟堡方面日舰及商轮百余艘企图登陆,仍欲演“一?二八”的故伎。冯立即通知各警戒区域有关部队,令其注意防范。又闻日军在淞沪地区向我军猛烈进攻,冯极愤慨,决定亲往视察,鼓励部队挫败日军嚣张气焰。
车近市郊,上海方面抗击日寇的隆隆炮声已震动大地,清晰可闻。一向爱舞文弄诗的老将军一时豪兴大发,兴奋地对左右人员大声说:“我等多年为抗日工作奔走,今日始听到我民族的怒吼声,痛快!何等的痛快!”
众人情绪无不为之感染。
一路上,冯玉祥一行人数次遭敌机攻击。一所茅屋内,日军炸弹震得屋顶直往下落土,众人都为冯玉祥担心。谁知老将军却神态自若地安慰左右说:“当战事初起,我即抱定牺牲决心。现虽处危险环境,但心情反觉舒畅。万一有何不测,我当高呼中华民族万岁的口号。虽以身殉国,也当留这壮丽的口号为我民族祈求解放的最后呼声。不怕,不怕。”敌机在周围投弹十余枚而去。冯玉祥便率部于硝烟弥漫中冒险前进。行不多远,敌机又至,冯与左右至一瓜田里暂避。日军飞机飞得极低,机上的人和枪都清晰可辨,盘旋了几分钟后逸去,冯等始乘车前进。
没多久,冯玉祥的长官部一行人便远远地望见了上海前线指挥官张治中、张发奎、杨虎等人,一班人马在一个小村里召开了会议。
身为新长官,冯玉祥热情地对前线战将表示了问候:“诸君为国拼命,至堪嘉尚。我故亲冒到前方来看看诸位,大家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张治中素仰冯老将军抗日英名,开口道:“副委员长公忠为国,我们素所钦佩,决竭诚听副委员长指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