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技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而在商议完了之后,他想找王鸥问一问,却发现王鸥已经在两个时辰前出城离开长安了,去哪儿了,没人知道,密探也都跟丢了。
第644章 内忧外患
是巧合?
李世民不相信是巧合,他也曾想过,这会不会是李牧的计策,一边让王鸥人间消失,另一边他也诈称绑架,然后俩人双宿双飞跑了。但他很快便否定了这个猜想,因为李牧的家眷仍在长安,他的母亲,他的妻子,妾室,还有他未出生的孩子,李牧的性格他是知道的,曾因为一个御史提及他的母亲,他愤而杀之,完全不顾自身的性命。还有他对白巧巧的感情,那可真称得上是百依百顺,只为王鸥,让他放弃这一切,李世民不信李牧会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那么,就只能是巧合了?
可是,感情的事情,怎可能是一朝一夕而生的呢?俩人必然已经是勾连已久了。
李世民认真回想之前的过往,不想还不觉得,这么一想,忽然发现,以前类似的‘巧合’也着实是太多了一些,比如说,王鸥经常出入李牧家里,在京东集、在山谷,她好像经常都在。
还有在丽春院看戏的时候,李牧整顿长安城,安排‘四梁八柱’的时候,她也在。
李世民回想种种,只觉得气都顶到嗓子眼了,李牧啊李牧,你小子也是太胆大包天了些,在朕的面前,对朕的女人——如果李牧此时在场,李世民真不敢肯定,自己会不会拔剑把他给劈了。
可是现在,李牧生死未卜。李世民满腔的怒火无处排解,脑海中两个念头彼此厮杀,感性方面他恨不得立刻把李牧千刀万剐,但在理性的方面,他又实在是担心李牧的安危,不考虑感情的因素,如今的李牧对大唐的重要性,已经不可替代了。李牧离开长安一个月,内务府杂七杂八的事情出了一大堆,长孙冲,许继等人,虽有才干,但也仅限于李牧教过的事情,对于陌生的事情,他们处理起来非常的吃力,有些更是处理不了。
李牧在的时候,他飞扬跋扈,横蛮不讲理,三省六部的人对他都是敬而远之,差不多的事情,从来不敢跟他争辩。虽然不和规矩,但不得不承认,他的不讲理给内务府带来了不少的方便。而这种待遇,长孙冲和许继等人显然是没有的,即便是长孙冲,身为皇帝的外甥,国舅的长子,也没几个人会给他面子,说白了,还不够格。
而同样的事情放在李牧身上,三省六部的人连这种想法都不会有,因为他们清楚,李牧有一百种办法可以整他们,报复他们,弄死不至于,鸡飞狗跳是免不了的。御史台得罪他被泼粪那次,满长安都是‘夜香’,如今想起来,仍然是不寒而栗呢。
“罢了,就算想杀他,也得先找到人再说。”
李世民打定了主意,睁开眼睛,道:“高干,传旨,今日罢了早朝,让三省六部来太极殿议事。”
“诺。”
高公公去传旨,自有小太监们伺候李世民洗漱,洗漱完毕,早膳端上来,三省六部也到了,李世民赐每个人一份早膳,众人也不客气,跟李世民一起拿起勺子,啼哩吐噜地喝起了粥来。
早膳在安静中度过了,李世民甩甩手,残羹撤下,他看了看三省六部,开口道:“李牧有没有消息传回来,并州,定襄都怎么样了?”
“禀陛下、”长孙无忌出声道:“侯君集大将军前日开拔,前锋营三千人,再有三日可达定襄。而并州人马,今日就可抵达。”
“并州去了多少人?”
“一万人。”
李世民揉了揉额头,叹道:“一万人,杯水车薪而已,若真是西突厥东进,至少十万骑兵。李靖,你觉得呢?”
“臣赞同陛下的看法。”李靖出声道:“击败东突厥后,我与李绩曾特意收集过西突厥的消息,据东突厥贵族、商贾,还有往来的客商们所言,西突厥今年来兵强马壮,他们的可汗统叶护号称率有控弦之士数十万人,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称霸西域。迁王庭于石国北千泉,授西域诸国之王“颉利发”称号,给每国派吐屯一人进行监督,征收贡赋。俨然已成西域各国的共主,若不是他与其伯父莫贺咄不合,被其设计杀害,只怕早在大唐与东突厥决战之前,就抢先一步动手了。”
“莫贺咄杀死统叶护之后,与其子肆叶护爆发争权之战,在阿史那泥孰的帮助下,莫贺咄兵败被杀,肆叶护为防备泥孰,又爆发了一场内乱,因此才耽搁了时间。如今泥孰逃亡焉耆,肆叶护已经完成了一统,正是兵强马壮,气势正旺的时候,此次东征,他必倾国之力,至少也有十万骑兵,远超东突厥的声势。”
李世民听完李靖的话,只觉得头更疼了,喃喃道:“侯君集率禁军三万,李绩那边一万,这才四万人。定襄附近无险可守,定襄城乃是新建,必然抵挡不了十万骑兵攻城,再说他们大可绕过定襄直奔汉中或者并州,到了那个时候,大唐要防备的,就不止是西突厥了,东突厥的部落会不会反叛也未可知——”
李世民看向李靖,李靖明白李世民的意思,主动道:“陛下,臣随时可以出征。”
李世民摇了摇头,道:“爱卿,朕不是这个意思。朕的意思是,若定襄城破,朕将御驾亲征,届时,你做朕的副将,坐镇河套,以防东突厥部落生事。届时,朕会把能征善战之兵将都带到陇西的战场上,你无良将,也无悍卒,但是你,要替朕守住,不能让朕腹背受敌,你听明白朕的意思了么?”
“陛下——”
众人听到李世民这样说,纷纷惶恐离席,魏征正色道:“请陛下收回此语!陛下身为天子,当坐镇中枢,如何能轻言亲征二字,此乃亡国之言,陛下千万收回此语!”
“臣等——”
“都闭嘴!”
李世民霍然站起,道:“你们这些文官,从来都看不清形势!如今,大唐已经危如累卵了!去岁,我们刚与东突厥大战一场,虽取胜,却也付出了巨大代价,还未休整过来,此时与更强大西突厥对上,内忧外患,我们拿什么抵挡?”
第645章 开疆拓土
“我们有粮草么?”
“我们的粮草能支撑多久?”
李世民注视着众人,道:“定襄是大唐西边的门户,如果定襄失守,就到了孤注一掷的时候了,西突厥倾全国之力来犯,我们也得倾全国之力应敌,且要速胜,否则一旦拖延开来,粮草不济,不用打也得败!”
在场的众人,多半都是经历过隋末大乱,或者在秦王府待过的,对于战争的事情,并非一无所知。经李世民这么一说,众人也都明白,李世民说的是真的,如果西突厥攻破了定襄,大唐面对的,真的就是孤注一掷了。
李世民正色道:“社稷存亡之际,朕有一些话,想说与诸公听。”
“东突厥也好,西突厥也罢,皆蛮夷也。若西突厥攻灭大唐,中原百姓必受其苦。后果,诸公可想而知。危难之时,方显忠义,朕不想看到,前方将士殊死搏斗之时,背后还有人行不轨之事。言尽于此,诸公退下吧。”
众人面面相觑,哪里还不懂李世民的心思,正要行礼告退,忽然一个小太监跑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封注明了‘马上飞递’字样的信:“报,八百里加急!”
“诸公稍待!”李世民叫住了众人,伸手接过信,撕开,看了一眼,眉头皱了起来。
长孙无忌问道;“陛下,可是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关于李牧,还是定襄?”
“都不是。”李世民把信递给长孙无忌,哭笑不得道:“没想到李牧这小子,都被绑架了,还给朕送来这么大一个惊喜,真是——”
魏征急道:“陛下,到底是什么事?”
长孙无忌也是哭笑不得的样子,念道:“臣,内务府锦衣卫同知王普,贺陛下开疆之喜。锦衣卫指挥使李重义,带领五百锦衣卫,已攻破林邑国国都占城,林邑国已尽入大唐版图矣,事情经过臣已叙述于奏章之末。一切全赖逐鹿侯之锦囊,逐鹿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实乃是千年未有之——”长孙无忌念到这里停了下来,道:“后面半篇都是阿谀奉承之词了,我就不念了。王侍中,王普是你的兄弟吧,这件事你可知晓?”
王珪懵道:“我如何得知?逐鹿侯只是说让我兄弟建功立业去,至于做什么,你觉得他会告诉我?”
“朕也是懵啊!”李世民苦笑道:“当时李牧对朕说,真腊国有稻种,亩产可达大唐现有稻种的两倍,而且还能一年两熟,朕本不信,但他一意孤行,派了锦衣卫去。此事朕都快忘了,哪成想此时竟然收到这么一份奏折,五百锦衣卫,攻灭林邑国?朕怎么觉得这么玄乎呢?”
长孙无忌已经翻到了奏折的后面,道:“陛下,这里有事情的始末,臣念一下。”
“快!”
长孙无忌读道:“臣李重义顿首,离开长安之际,臣得到兄长所赠之锦囊,言,抵达真腊才可打开……”
“……这才得知,真腊已于月前覆灭于林邑国之手,林邑国王惧怕大唐,才百般拖延,臣等想起锦囊,遂打开锦囊,没想到大哥已早就料到了——”
“臣杀了林邑国王与大将军之后,连夜率领五百锦衣卫,加上被林邑囚禁的真腊士卒扮做林邑国王仪仗,混入了林邑国都,当夜血洗宫城,及天明,又放了一把火,晌午过后,宫城已成飞灰。传檄各地,无不望风而降——”
长孙无忌像是讲故事似的,把整个过程读完,再看众人脸上的表情,都是一副‘这怎么可能’的样子,王珪心里乐开了花,这可是开疆拓土之功啊,按规矩,少说也是封侯,王普虽然显得没那么重要,但这封奏折,显然是出自他手,不要侯,不要伯,来个子爵不过分吧?
李世民长出一口气,看向魏征,道:“魏公觉得,有几分可信?”
魏征沉默了一会儿,道:“除了锦囊之外,臣觉得都可信。”
李世民皱眉道:“魏征,李牧如今都生死未卜了,你怎么还跟他作对?朕怎么觉得只有锦囊可信,其他的都夸大了呢?”
“非也。”魏征一本正经道:“陛下,请听臣的解释。臣虽然见识过逐鹿侯的种种神奇,但万里之外发生的事情,臣认为逐鹿侯无法料定,也不可能料定,若他真能料定,那他就不是人,而是神仙了。至于其他的内容,臣以为还是可信的,李重义与王普臣都见过,李重义身高丈二,天生神力,信中描绘的事情,臣相信他能做到。而且他过了年才十五岁,心思单纯,这么复杂的故事,他编不出来。而王普,他深知欺君之罪是多大的罪名,这等弥天大谎,他决计不敢为之。故此,臣相信信中所言。”
李世民又看向其他人,众人思忖了一会儿,也纷纷点头。
李世民为难了起来,道:“按道理说,林邑先攻真腊在先,大唐帮真腊复国在后,也算是师出有名。可是林邑那种地方……距离大唐也太远了些,而且朕还听说,那里瘴气丛生——”
“陛下!”
听李世民有放弃林邑的意思,王珪坐不住了,出声道:“陛下,请听老臣一言,逐鹿侯花了这么大的力气,必然不是玩笑的,虽然老臣也不知林邑与真腊到底有何用处,但想必逐鹿侯是有安排的,若是陛下放弃了林邑与真腊,再想拿回来,可就师出无名了,而且锦衣卫付出的鲜血,也都白费了。”
“说的是——可是李牧如今生死未卜。”李世民叹了口气,道:“传朕旨意,命礼部合议,封赏李重义、王普等人,让他们先在林邑坐镇,等找到逐鹿侯之后,再做定夺。”
“陛下、”长孙无忌又看了一遍奏折,提醒道:“恐怕有点不妥。”
“怎么了?”
“这奏折中提到,在攻灭林邑的第二天,李重义就带着稻种和十名锦衣卫返程了。他们轻装简行,快马疾驰,有个一个半月就差不多能到长安,算算日子,就在这个月底了。陛下让他在林邑坐镇,恐怕是不能了。”
“这小子这么着急作甚?”李世民叹息一声,道:“罢了,让王普坐镇吧,再加一道旨意,让王普兼琼州别驾,给予他调拨琼州兵马之权,便宜行事吧!”
第646章 战前准备
“封疆大吏!”
王珪回到家中,几乎是喊着跑到祠堂的,面对着列祖列宗,面对着老爹的牌位,王珪泪如涌泉。
他如今还记着,老父病逝之时,这个幼弟还在襁褓,父亲拉着他的手,把幼弟托付给他,虽然一句话也没说,但意思他是明白的,老父亲想让他把幼弟抚养长大,培养成才——
可惜宦海沉浮,王珪出世入世数次,哪里还顾得上王普,只好把他放在老家太原,等到他稳定下来,在长安为官的时候,王普已经是一个人见人厌的纨绔子弟了。
王珪苦口婆心,无论怎么劝,都没法让王普变好,还让他在纨绔少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他只好无奈放弃,每每来到祠堂给父亲上香,都会无比愧疚,不知道哭了多少场。
但今日,他兴高采烈!
虽然别驾不过是五品官职,上不得台面。但分在那儿任职,如今林邑国已经被大唐占领,琼州别驾有统管兵马之权,而锦衣卫指挥使李重义又已经返回长安,王普便是林邑地面上,大唐方面职务最高的人。这与封疆有何区别?
为天子镇守一地,称之为封疆大吏。像李绩封并州都督,镇守并州,辖制并州兵马。而王普如今坐镇林邑国,虽官职与李绩比不了,但是做的事情,却是一样的。
先是开疆之功,后是守土之责,这不就是封疆大吏么?
但,前提是,陛下能让王普一直在林邑,这样功劳才能坐实了。而让王普一直留在林邑,还有一个难点,那便是李牧。这件事是李牧谋划的,他的义弟执行的,李牧谋划林邑与真腊,必有所图,而且所图甚大。
作为与李牧关系还算不错的几个人之一,王珪太了解李牧的性格了,若这件事没有利益,他是懒得去做的,但他费了劲谋算的事情,必然利益甚大。
可是,这利益是什么呢?稻种?王珪不信。
最好的结果,是从李牧口中得知他的目的是什么,但是不让他插手此事。把这份功劳留给王普,让王普立下这个功劳,加上之前的功劳,叠加起来,他在运筹一下,封侯应该不是难事。
若真能如此,有朝一日他死了,见到老父之时,也算是有个交代了。
但,这如何做到呢?
王珪皱眉沉思良久,拍了拍手,管家走了进来,躬身道:“老爷有何吩咐。”
“跟‘继嗣堂’的人联系上没有,鸥儿现在何处?”
“回老爷的话,继嗣堂联系上了,但那边的人也没见过鸥小姐,最后见到她出现的地方是洛阳,但也只是匆匆一面,便再无踪迹了。”
王珪皱眉想了一会儿,道:“你问过继嗣堂的人没有,李牧失踪之事,与他们到底有没有干系?”
“回老爷的话,小的问过了,继嗣堂的人说,他们的杀手在马邑城遭了李牧的算计,全军覆没,随后他们便再也没动过手了。”
“算计?”王珪叹了口气,道:“我就说,没有把握,别乱惹事。幸亏咱家没参与,否则又是一桩祸事!”
管家小声道:“老爷,如今李牧是生是死都不知道,老爷又何必如此忌惮呢?”
“是生是死?”王珪笑了一声,道:“没有见到尸身,他就一定活着。你没听过那句老话,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么?李牧就是一个千年不出一个的害人精,他会死?我不信!传我的话,组织一个商队,带上一切应用之物,立刻出发去林邑,定要助我兄弟为大唐守住林邑。”
管家忧心道;“可是老爷,这件事不用跟长老们商量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