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技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如今的大唐,大量的耕地都掌握在门阀世家手中,就算是皇帝,也改变不了这个局面。若皇帝想要强行改变,门阀世家也绝对不会坐以待毙,到时天下可就乱了,李世民是一位明君,绝不可能铤而走险。这样算来,即便让渡了一些民望,新式耕犁推行之后,受益最大的仍是门阀世家。
鸥儿的意思,是想让我与他交好么?
大伯也不必如此,您是宰相,李牧不过是工部侍郎,还不值得您屈尊结交。不与之结怨,保持中立,遇事儿对理而不对人,左右逢源即可。那日朝堂之上,大伯所言,怕是已经让陛下警惕了,但此事大伯的做法,也符合陛下的预想,再写一封奏折也可,言辞却要点到即止,不可过激。陛下无论如何安排,大伯都不可再争了。这样陛下会觉得大伯心有顾忌,还在他的控制之中,对大伯的警惕也会少些,假以时日,便可弥合芥蒂了。
王珪点了点头,道:大伯心中有数了。
王鸥想说的话已经说完,便起身道:既如此,大伯便忙着吧,鸥儿这就告辞了。
王珪忙道:好不容易才见面,怎可匆匆而走,便在府里住几日也好啊。
不了,鸥儿昨日答应姐夫,要去探望姐姐。要不是看到了那大唐日报,鸥儿也不会来。既然伯父心中有数了,鸥儿便放心了。
王珪叹道:鸥儿,你可是还生大伯的气啊?
王鸥摇了摇头,道:大伯做的事情,都是大伯应该去做的事情。鸥儿身为王氏女儿,也有鸥儿应尽的义务。万幸都过去了,鸥儿既尽了王氏女儿的义务,也还清了欠崔家的,现在一身轻松,早就没什么气了。
王珪不知该说什么,抿着嘴说不出话。王鸥行了个礼,转身离开。
等等!王珪忍不住出声,王鸥停下了脚步,王珪道:你有三年没回过娘家了,你爹和你娘,都念叨你,族中长辈,也
大伯,鸥儿心中有数的。
留下这一句话,王鸥便加快了脚步。王珪再想说什么,却也没有勇气再次叫住她了。
出得永宁郡公府,王鸥上了等候在门口的马车。薄纱之下,已然是泪水涟涟。她并非不知父母思念自己,只是父母当年的欺瞒,令她始终无法释怀。所以这些年来,她虽然暗中没少帮衬娘家,却鲜少与家人见面。此次来见王珪,已算是极为罕见的情况了。
多年的磨砺,已经让王鸥练就了快速整理情绪的能力,几个呼吸间,她便恢复了往日的清冷。
去宿国公府。
第一百五十三章 舆论很重要(1)
逐鹿侯府。
李牧趴在床上,张嘴吃着白巧巧喂过来的粥,好一副大爷的派头。听说他遇刺了,这一上午来拜访的人是络绎不绝,工部的下属官员自不必说,巴不得有个借口可以登门送礼,就连他的顶头上司工部尚书李大亮,也来探望了一下。还有李绩白闹儿唐俭等人,老娘孙氏自不必说,一大早就到了,哭了一个多时辰,李牧好一番安慰才哄好。
过了晌午,李牧才有空吃饭。屁股受伤起身不便,李牧就跟白巧巧撒娇,赖在床上不起来,要白巧巧把粥吹凉了喂他吃。白巧巧拿他没办法,只好像哄孩子似的,吹一口喂一口。李牧手脚也不老实,这儿摸一把,那儿摸一下,惹得白巧巧脸颊飞红,又奈何不了他,一碗粥喂了快小半时辰,都快凉了还没吃完呢。
主人,夫人,陛下来了呀!李知恩匆匆跑进来通报,看到俩人腻歪的一幕,赶紧捂住了眼睛,但指缝分开那么宽,显然还是什么都看得见的,如此掩耳盗铃之举,直接把白巧巧闹成了一个大红脸。
快别闹了,让陛下看到了,成什么样子。白巧巧把粥碗递给李知恩,挣脱开李牧的手,帮他塞回了被子里,又整理了一下衣装,然后来到外屋,去迎接李世民。
没一会儿,李世民便到了,长孙无忌自然跟在身边。李牧见了二人,努力地用胳膊支撑身体想要起来,但无奈‘气力不济’,又摔在了床上,咳嗽了一声,道:陛下,恕臣不能施以全礼,国舅,多担待
李世民赶紧过来扶一把,道:爱卿说得哪里话来,朕听闻爱卿遇刺,心急火燎,处理完了朝政,就赶过来探望。爱卿,伤的可重啊?
陛下李牧泪光盈盈,指了指受伤的地方,苦着脸道:贼人歹毒,投掷匕首,刺中了臣的屁股,伤的倒是不重,可是太丢人了啊
屁屁股?李世民看了眼李牧指的地方,顿时有些哭笑不得,长孙无忌也是忍俊不禁,道:我与陛下都看了‘大唐日报’,上面也没写你伤了哪儿,还真不知道伤的地方是屁股。
李牧叹了口气,便把当日情形说了一遍。他可是听‘三侠五义’,‘隋唐英雄传’这类评书长大的人,说起故事来,自然就带上了点评书的意思,相比大唐日报上的纸面描述,自然是细致精彩得多,李世民与长孙无忌二人,都听得入神了,宛如置身当场似的。长孙无忌是文官,不太懂武事,但李世民是马上的皇帝,对其中凶险更为了解,听罢之后,连连叹道:如爱卿所言,这四个歹徒必是擅长合击之术,三人一击不成,还有第四个人补刀。若非你的护卫勇猛,加之有人帮忙,爱卿可凶险了。
李牧叹道:可不是么,陛下,臣差点就再也见不到陛下了!臣已决心,一定要与这幕后主使之人斗争到底,情急之下,未经向陛下请示,就私自刊印了大唐日报,还请陛下恕罪。
朕能够理解。李世民点了点头,这时长孙无忌从怀中拿出一张大唐日报,递到了李世民手上,李世民递给李牧看,道:爱卿,朕也是第一此看到这种东西,有一些事情不甚明了,还望爱卿解惑。
啊,陛下,您有话问就是了,臣自当知无不言只是,陛下,能不能别叫臣爱卿,臣有些不习惯。您就像往常一样,叫臣名字,或者叫臣‘小子’,都行。
呵,还挑起朕的毛病了。李世民哼了一声,道:这不是看你已经加冠成年了,才称呼爱卿以示尊重么?难道要朕叫你的表字‘逍遥’?朕还觉得别扭呢,也不知父皇怎样想的,竟然赐你‘逍遥’二字做表字,朕为帝王都不得逍遥,你倒先得了。
李牧苦笑道:陛下,臣得什么逍遥啊,臣要是得逍遥,屁股能中匕首么。您要是觉得逍遥别扭,就还叫李牧就成。
朕懒得与你争辩这些,朕来问你。今日这长安城中,这个大唐日报,你发了多少张出去?
臣也不甚清楚,约莫一千一二百张上下。
长孙无忌问道:一千多张,仅在昨夜一夜刊印出来的?
是啊,臣遇刺是昨日发生的事情,这报纸自然是昨夜刊印的了。
报纸?
李牧差点忘了,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没有听过‘报纸’,赶紧解释道:报纸是臣自己取的名字,意思就是在纸上的告示,报与百姓知道。简称报纸,大唐日报的意思就是,每日大唐发生的大事,报与百姓知道。
李世民又问:这报纸一夜之内刊印一千多张,用了多少人?
李牧凝眉心算了一下,道:两伙人换班,一伙差不多六七人,十二三个人吧。说到这,李牧大概明白李世民想知道什么了,道:陛下,真正刊印的时候,速度要比这快的多。昨夜臣是临时起意,而且府中的下人,都不熟练。真正刊印的时候,事先做好培训,效率至少还能提升三倍。
李世民微微蹙眉,道:李牧,你可知道,今日朝堂之上,众臣是如何谈论‘大唐日报’的?
如何谈论?李牧想了想,道:莫不是有人觉得,这大唐日报会产生什么隐患之类
对!李世民点头,道:今日不少大臣上奏说,这大唐日报一夜之间传遍长安,将朝中大事公开与百姓知道,会造成社稷不安,长久下去,必将引起动乱,请求朕下令禁止。
李牧赶紧道:陛下,说这样话的人,乃是鼠目寸光之辈。他们根本不懂臣的打算,难道臣废了这么大的周章,只是为了泄愤么?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都没言语,但俩人的眼神已经表达出了意思:难道不是么?
李牧一阵气闷,道:陛下,臣确实有泄愤的意思。但臣不仅是为了泄愤啊,臣做的每一件事,无不是为了百姓,为了陛下,为了大唐!
第一百五十四章 舆论很重要(2)
李世民这一生,见识了太多义正言辞慷慨激昂的臣子了,但如李牧这般,每次‘义正言辞’都如此做作之人,还是不多见的。这其中做作又不让他觉得烦人的,唯有李牧一个。因为李牧的义正言辞和慷慨激昂,目前为止还没有让他失望过,而其他人,则十次有九次是空话。
那你来说说,这大唐日报,到底如何为了百姓,为了朕,为了大唐的?
陛下,这也是偶然浮现的灵感。那日您与臣说,地方上,门阀世家的势力,要大过朝廷。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臣想,无外乎是因为朝廷离得远,而门阀世家对于百姓来说,离得近。朝廷有政令,百姓不知道或者晚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也都是门阀世家先知道,然后再选择性地告知百姓。久而久之,在百姓心中就会产生疏离感。
臣就想,如何能够跨越门阀世家,让朝廷与百姓建立直接的沟通渠道呢?正好臣遇刺,想要报复,就想到了这个主意。若朝廷能办一个报纸,把朝中大事,直接告知百姓,让门阀世家插不上手,那岂不是可以越过他们了?以后有什么事情,百姓和门阀世家一起知道,岂不是很好么?
李世民听罢之后,沉吟了一会儿,道:可是百姓毕竟是民,知晓朝中大事,一无必要,二也有不妥。
长孙无忌也点头,李牧道:陛下,您误会了臣的意思。古语有云,三人而成虎。一件没有发生的事情,只要是有人相信他发生了,就会产生这件事已经发生的效果。平日门阀世家,便是用此招数,或曲解或欺瞒或哄骗,从骗取朝廷本应得到的民望。而有了大唐日报之后,朝廷不一定要把所有大事都登报告知百姓,只需捡与之相关的,例如朝廷要推广新式耕犁,朝廷大军平定突厥,等等有利于树立朝廷威信,增加陛下荣光的事情刊登,百姓与朝廷,与陛下之间,联系自然会紧密起来。
而且若是门阀世家有什么小动作,也可登报指出纠正,让他们龌龊的心思无所遁形。自此不能再欺瞒百姓,假以时日,朝廷的民望定会越过门阀世家,取代他们在地方上的优势!毕竟这天下,还是普通百姓居多。臣相信,民心所向,才是正途!
‘民心所向’四字,正中李世民的心思,他看了眼长孙无忌,问道:辅机以为呢?
长孙无忌心中甚为震惊,他没想到李牧小小年纪,竟然能想到民心民望这个层次上。他现在对李牧的忌惮越来越大,心中也是游移不定,不知该支持,还是反对。他下意识觉得不应该支持,但理智告诉他,李牧此举乃是为了打压门阀世家,于陇右这些勋贵是大有好处的,理应支持。
想了一会儿,长孙无忌没有直接表态,而是问道:此举虽然好,但有两个问题有待解决。
李牧道:不知国舅说的是什么问题?
这头一个问题,是钱。眼下国库不甚充盈,而刊印报纸,耗费不小。工匠,墨,纸等,都要钱,若偶尔为之,尚可负担,但若每日都刊印,负担不起。再者,这报纸若只是在长安城中发行,用处有限,但若发行天下,我大唐疆域辽阔,如何做到快速通传?
李牧听罢,心中暗挑大拇指,长孙无忌不愧是李世民最心腹的宰辅,眼界果然不同,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找到发行报纸最大的两个问题,个个切中要害。但这两个问题,李牧早已想好了,所以并不难解答。
钱的问题无需担心,臣已经算过成本了。报纸是为了传递信息之用,所以用不到上好的纸张。最粗劣的纸张,也可印制。若一次刊印万份,成本不足一文。一文钱,对识字的百姓来说,并不算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再说报纸也不是看一次字就没了,可以传阅。臣以为,人都有传播消息的本性,一个人看了报纸之后,得知了新的消息,他一定会忍不住告知那些不知道这个消息的人,所以就算不识字也没关系,只要消息得以传播,目的就达成了。
而且,这报纸也是可以赚钱的。李牧指着大唐日报上被花边圈起来的地方,道:陛下国舅,请看这里。这是臣想到的,赚钱的办法。这花边圈起来的地方,臣称之为‘广告’,乃是取‘广而告之’之意。臣举一个例子,洛阳的商人来长安开了一家店铺,他最担忧的事情应该是长安的百姓不知道他开了店铺,不知道他的店铺在哪,但他若把消息刊登在大唐日报上,长安的百姓看了报纸之后,就会知道他的店铺,如果有需要,就会去购买。印刷报纸是要用钱的,自然不能免费帮他的忙,所以
这个商人就要付钱,对么?长孙无忌接了句话,笑道:你这小子,脑袋里怎么都是挣钱的道!
李牧嘿嘿笑道:这不是从小穷怕了么,开窍之后,看任何事情,第一个想到都是挣钱。
李世民作为一个国库和内帑永远不充盈的皇帝,闻言也是非常心动,道:这个‘广告’,能挣多少钱?会有人付钱刊登广告么?
陛下,说到赚钱,臣非常有信心。若运营得当,单这广告一项,一年的收入,绝对不在灞上酒坊之下。
李世民一听,眼睛亮了,道:你是说,这个广告,一年能赚十万贯纯利?
或许不止。
这下李世民真感兴趣了,问道:你说,如何才算运营得当。
需要三个条件,一,陛下的支持。二,禁止民间私办报纸。三,也是臣曾说过的,官府坚决禁止民间私自刊印。抓到不管是何身份,一律以谋反论处。
谋反?长孙无忌皱眉道:有些夸大了吧。
不。李牧肃容道:国舅,我之前谈到印刷术的时候曾说过,印刷术仿造难度低,但却是朝廷瓦解门阀世家对知识垄断的武器。而且我也说了,民间若想印刷书籍等,可交给印务监来做。只要符合规矩,他们付钱,印务监可以替他们印刷。有消息想要宣传,可以来报纸登广告,这样的条件下,若有人还要私自印刷书籍或者报纸,他的目的会是什么?我想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第一百五十五章 舆论很重要(3)
那也不一定是要谋反啊?也许也许长孙无忌想举一个例子反驳,但又实在是想不到一个合适的。
李牧替他解围,道: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他私自印刷,而不通过官府,必是有私心,担心通不过官府的审核。若想树立朝廷的威严,就必须禁止民间私办,既然要禁,就要禁绝,否则只要留下空子,就是隐患!
长孙无忌虽然仍觉得不妥,但他知道此事不能再说了,否则触碰到了李世民的敏感神经就有些犯不上了。见长孙无忌闭口不语,李世民点了点头,道:报纸与刊印之事,对百姓民生并无影响,禁绝也是无妨。朕准了,李牧,你再来说说,辅机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这件事无法解决。
无法?李世民怒道:既然无法解决,刚才你说了那么多又有何用?
这件事是无法解决,但是有变通之法。在长安城中,朝廷可以发‘大唐日报’,而稍远一些的地方,则可以择每日大事,以十日为期,刊印‘大唐旬报’,更远的地方,则改成‘大唐月报’。消息还是可以传递,只是精简了一些,慢了一些。等到日后报纸办得成熟了,则可在东都洛阳等五都都办一个报纸,这样五都一起散播消息,传递就更快了。
这也是个办法。李世民面色缓和,忽然想到了什么,道:李牧,你说了这些,但没说这报纸每日的内容由谁人编纂。朕今日看了你编纂的内容,尽是一些挑拨之语,总不能每日都刊印这种东西吧。
李牧赶紧道:陛下,您就是让臣负责,臣也没那个时间啊。臣以为,做文章乃是文事,文事就要找文人。陛下不是有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么?那些博士学子,教授,整日也没什么事做,不如就交给他们,正好物尽其用。
可是
臣知陛下担心什么,若陛下担心他们所作文章有所偏颇,没关系,可以让他们互相制衡。
何为互相制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