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未知
人们沿着山路排成了蜿蜒的长龙,来为他们心中的英雄送行。
这,就是忠义的力量。
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忠义,就是人们心中的一点光亮。
这点光亮,是人们心中的火种。
令人们看见未来的希望。
女士养生中的寒邪、瘀血和肝郁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在读博士的时候,曾经协助北京同仁等医院设计中医体检的模式,正好有些朋友是一些公司的经理,就对我说,正好,你自己先实践一下吧,你来我们公司,先给我们公司的员工来个中医体检呗?
于是我就去了这些公司给他们的员工一个一个地诊脉,望闻问切等。一上午检十几个人,还没耽误人家上班,因为中医很简单,就是医生去就可以了,不用大家耽误功夫去医院排队。
这些体检的结果是普及了中医知识,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没看过中医,这次对中医有了一定的认识,感到中医十分切实可用。
这些体检在另外一个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女同志的身体普遍存在问题。
这个比例之大超出我的想象,以前自己真的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如此严重。
为什么呢?为什么现代的女性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呢?
原因很多,我先谈谈寒邪的问题吧。
其实妇科疾病一直都是中医里面大家都感觉棘手的问题,古人就有“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的话,在古代,妇科比较难治的地方是妇女有很多话不愿意向男医生讲,而大长今那样的医生又实在少,所以医生手中掌握的材料少,自然治疗起来也就困难得多。
在现代社会,虽然妇女有些问题可以向医生讲了,而且女医生也很多了,但是影响女性健康的事情却远比古代多了起来。
首先是寒邪多了。
古代的寒邪多是在自然的情况下产生的,比如天气突然暴冷,大家没有来得及多穿衣服等。
在出现人类的漫长的时间里,情况基本都是这样的,也就是说,人类的身体基本上进化到了适应自然界的四季变化的程度,夏天热,冬天冷,人类的身体基本上是有适应能力的。
但是现代社会,也就是最近的几十年却彻底地改变了这种情况,首先是空调的出现,创造出了过去的几十万年里面都没有出现过的小气候格局,什么样的格局呢?就是前三十分钟在室外还是烈日炎炎呢,后三十分钟进入了办公室,就是冷得发抖的空调环境了。然后再出去出汗,再回来发抖。
人类进化了几万年、几十万年的身体(我们从猿人开始算吧),最近几十年突然遇到了新的情况,挑战够大的。
到了夏天,您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各个商场里面,公共汽车里面,地铁里面,办公室里面,空调都开得很足,每年夏天华东地区的电力都会紧张。
人们的身体就在这一冷一热的交替中来回地经受着考验。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现在皮肤病的患者特别的多,我是深有感触,似乎就是最近这些年,皮肤病的患者在成倍地增长。这一方面和食物的污染有关,另一方面我认为和空调有关。
比如您正在室外汗流浃背呢,一进办公室,立刻就是冰冻如冬,结果您那些正在要排出的汗都怎么办了呢?都郁结在皮肤里了,中医说这叫内热外寒,营卫不和,在一般情况下还真难以形成这样的疾病的状态,可是这个空调每天就为我们制造了这个模型,当然,这个模型是拿您做的,在科研术语里这叫做“造模”,一般是在小白鼠的身上造模,然后试验我们药物的疗效。
这种情况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各种皮肤病,比如各种皮炎、荨麻疹等。
这种非正常的冷还会引起消化系统的问题,中医说是脾胃出了问题,因为四肢受冷,很快就会把这个冷传到内脏,人身体内的血y流动速度是很快的,有许多人在夏天,吃什么东西不对就闹肚子,虽然有的是食物污染了,但很多不是,有的人吃了就没问题,可这位就肚子痛,闹肚子,这就是脾胃受寒了。
在东南亚行过医的大夫都说,非常奇怪,在那边大夏天的有许多我们冬天才有的病,需要用麻黄汤和附子理中丸的时候非常多,仔细一考察,原来那边夏天的空调开得非常足。
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就是女同志了,因为女同志在夏天穿得都比较少,有的人还把腰都露在外面,这样,寒气最容易伤害到她们的身体。
中医认为,妇女的身体最怕气血凝滞,因为妇女的胞宫等生理系统,都要依赖血y的温养,一旦遇到寒邪袭来,正气不足的人气血就会凝滞,这样对妇女来讲就会产生威胁,尤其是在生理期的时候,气血凝滞以后,淤积就会难以排出,这样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这就是为什么中医里面妇科的方子很多都是使用干姜、艾叶等温热药的缘故。
我在刚刚接触妇科的时候就很奇怪,这怎么和平时开药的方法不一样啊,这个患者没有什么寒的表象啊,为什么还要在方子里加上点儿温热的药呢?而且加上以后效果就好了,不加就不灵呢?最后总结出来了,原来妇女的胞宫是要温养的,即使有了邪热,也要在清热的同时注意保护不要凉着了,您拿张仲景《金匮要略》里面的那些妇科的方子一看就明白了,人家仲景同志开方子早就两边都照顾到了。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冷饮,现在这种温度的冷饮在古代也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恨不能带着冰块的,咕咚一下喝到肚子里去,身上还出着汗呢,一团冷气直接进入脾胃了,我不说您都懂了,这样造出来的模型叫做“内寒外热”。
打个通俗的比方,这就好比是您把寒邪直接越过身体表面的防线,给空投到身体的内部去了。
这对妇女的身体影响也比较大,因为这会直接导致温养胞宫之气血受到损害,这种损害一天天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各种病证,冷、痛、凝、聚,不一而足。
所以,女同志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这些人工的寒邪的侵袭,在空调特别冷的时候,要提醒同事把温度调到正常一点,同时自己多披上一件衣服,买点姜片糖,泡在开水里喝。
尽量不要喝冷饮,常温的就可以了,当然,能够喝到温水更好,这样可以保证寒邪不会从这个渠道直接伤害到身体。
如果已经出现了病证,可以到中医院找个有经验的中医,开个小方子稍微调理一下就可以了,这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一般的中医师都会调理得很好的。
下面来谈谈瘀血的问题。
中医理论认为,女子的气血是否充盈,血脉是否通畅,对于女子的健康是非常关键的,但是现在影响这两方面的事情特别多,比如,单位的压力非常的大,工作不顺心,孩子的教育也压力非常大,很多人因为孩子的学习而气恼,等等,这些问题都会令女子的肝气不舒,而肝失疏泄,则会直接影响血脉的通畅,有的女士甚至因为生气而造成绝经,这种例子绝不鲜见。
另外,现在饮食的不规律也会导致血脉不通畅,比如女子在月经期间猛喝冷饮,则会导致血脉的运行突然异常,因为中医认为血遇寒则凝,现在由于饮食西化,所以这种情况比较多,比如去洋快餐店点汉堡,它的套餐一定会给你配冰镇的冷饮,不喝吧,觉得不划算,结果硬着头皮喝下去,就影响了自己的身体。
如果血脉长期不通畅,则会引起体内瘀血的形成。
还有一些瘀血的形成,是由于外伤,比如曾经出过车祸,跌过跟头,有的是由于人工流产,有的是生孩子的时候瘀血没有排干净,总之这样形成的瘀血也比较多。
中医认为,人体内如果有瘀血存在,那么则会引起各种病证。
比如,身体某个部分总是疼痛,有的是感觉人越来越苍白,有的是月经越来越少,等等,总之是影响了健康状况。
那么对于这样的瘀血,应该怎么样排出呢?
给大家提供一个经验,那就是最好在月经期间排出。
这个方法知道的医生很少,但是有的医生已经开始注意到了,他们发现在月经期间给女子应用了活血化瘀的药物以后,不但月经通畅了,以前由于瘀血导致的一些问题也随之消失了,于是大家就推测在月经期间,妇女的身体会出现一种自我调节的状态,此时如果稍微用些药物,则可以使其体内的瘀血也同时被排出,许多平时用药效果不好的病证也会在此时产生良好的效果。
实际上,有经验的中医一直在这么做,但是由于没有总结出来,所以大家认为他们只是在调理月经,没有想到身体其他部位的疾病。
举个例子,我曾经治疗过一位女士,她是咳嗽,她自己说是每次在月经前开始咳嗽,有几个月了,月经后咳嗽就慢慢地消失,大家按照外感咳嗽,怎么也治不好,我询问病史,原来她有一个月的月经曾经没有来过,所以我判断她是瘀血导致的咳嗽,故在她月经期就开始给她服用活血化瘀的药物,结果在服用了第一付药以后,咳嗽就消失了。
还有其他的医生曾经观察过,发现在月经期间给患者服用化瘀的药物后,结果患者以前因车祸引起的各种病痛慢慢地消失了,这也说明,她体内的瘀血被自身排出了。
这些医案就说明,瘀血确实能够导致各种病证,而在月经期间准确用药,则可以促使其排出体外。
这里我是想给女士们提个醒,大家在关注自己身体的时候,可以考虑到这个方面的因素,然后去咨询相关的医生,请医生来给自己调理,按照这个思路,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是我治疗妇科疾病的一点心得,现在贡献出来,希望大家在这方面有个基本的认识。
下面谈谈肝郁的问题。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所以现在妇女的精神压力是非常大的,而女士的特点又是容易敏感,所以精神压力大会严重地影响妇女的健康。
精神压力,在中医看来,就会形成肝郁的状态,什么是肝郁呢?就是肝经的经气不能够很好地生发,在中医看来,肝是主疏泄的,是主身体各个功能的顺畅与调达,如果肝气被压抑了,那么就会使得身体的很多功能都异常。
因为肝经与血y的关系密切,所以肝气不舒,血y方面会出现很多问题;由于中医认为肝经的循行路线经过y器,所以肝气不舒,也会引起生殖系统的问题;肝属木,而五行生克中是木克土,土在中医看来就是脾胃,所以肝气不舒还会引起脾胃的问题等等。
总之如果肝经出了问题,身体的各个部分很容易就跟着乱套,中医过去就有一句话来形容这个事情,说是“肝为万病之源”,这意思不是肝不好,而是说如果肝气不舒,那么会引起无数的病证的。
我曾经见到过很多这样的患者,有的是因为单位突然给了一个什么压力特别大的事情,结果导致该女士的月经就停止了,有的是跟别人生气,也导致了同样的结果,更多的人则是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就发现总是很不舒服,没有精神头,没有胃口,有的人是爱叹气,容易发脾气,有的是烦躁,晚上睡眠不好,容易紧张,情绪悲观,对什么事情都担心等等,总之是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调理自己的身体了。
古代名医傅青主在这方面就非常注意,他在开方调理妇女身体的时候,经常会在药方中加入一些调理肝气的药物,比如柴胡、白芍等,分量一般不大,但是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那么在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注意调畅肝气呢?
首先,您要自己保持开心的状态,有意地去自己调理。
比如经常保持微笑,或者是找时间对自己微笑,然后有意地和别人用轻松的语气谈话,这些都会让你觉得自己的状态是快乐的。
另外就是别太把工作当回事儿了(估计您的老板一定不愿意听这话),当然,不是从此就开始马虎,而是需要在轻松的状态中去工作,不要总想工作失败后的结果,而要想工作细节中的快乐,和成功后的喜悦。
还有就是参加体育锻炼,其实体育锻炼是调整情绪的最佳方式,我在中医体检中发现,凡是基本没有什么问题的女士,都是特别喜欢运动,有的姑娘甚至上班都穿得很运动,网球鞋运动衫的,坐在那里浑身充满活力,身体上基本什么问题都没有。
其实药物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方式,很多人,在调整了情绪,参加了运动以后,身体的状况就开始发生改变了,变得越来越健康。
只有在病证很明显的情况下,才需要使用药物进行调理,在这个时候,您可以去医院找一位有经验的中医师,让他针对您的病情调理一下。中医在调理肝气方面的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一定可以在某一方面帮助您。
举个例子,我曾经治疗过一个外地的女士,这位女士就是情绪方面出现的问题,她主要是因为各方面的压力导致情绪郁闷,结果出现了很多奇怪的症状,比如手脚冰冷,容易呕吐,曾经喝完粥,和同事走出几十步就全部吐出,在诊病的前几天曾经突然晕倒,不知原因,然后是失眠,严重的时候每天只睡两个小时,她自己的父亲就曾经是一家西医医院的院长,结果检查了很久,都没有结果,就是说不出她这到底是什么病,最后找到我,其实我也没有那么高的水平,只是根据《伤寒论》中的理论,认为她这是肝气不和而已,就开了《伤寒论》中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结果服药三付以后,症状全部消失,后来又接着服用了十几付,用来巩固疗效。对于此次治疗,患者非常的满意,表示要重新认识中医。
其实中西医各有优势,只要是对患者有好处,就可以使用,这个医案体现的就是中医的优势,在调理情志方面效果非常好。
实际上,很多中医师都有类似的经历,在调理情志导致的疾病方面中医确实有很好的效果。
其实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往往自己是没有办法决定的,所以产生些肝气不舒的情况也不是自己的过错,可是,如果您注意自己调理自己的情绪,那么就会使情况改善一些。
如果出现了明显的问题,那么医生也可以帮助您进行调理,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是,要记住,这里面最关键的,是您自己对自己的调理,这是什么药物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六、徐灵胎
【引子】
公元1771年腊月初一。
京城大雪。
城中百姓都沉浸在新春的喜庆气氛中。
谁也没有注意到,有一老一少两个人,带着两个仆人,踏着厚厚的积雪,悄然来到了北京。
老人显得很虚弱,但却不掩其神采。
他们找了处旅店住下,然后休息。
两天后,老人把儿子和几个朋友请到自己的房间,对他们说:“此次奉诏进京前,我已经知道自己命数已尽,但忠义二字不可违,故不惜残命,冒死进京,非常不幸的是,现在我估计可能无法等到面见皇上了,就把各位找来,与各位告别吧。”
大家很诧异,但老人的态度却平和,与往日没有什么区别。
接着,他与大家从容议论y阳生死出入之理,又写了自己的墓前对联: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
至夜,老人谈笑而逝,享年八十岁。
乾隆皇帝知道后,很是惋惜,拨给了老人的儿子路费,让他扶老人灵柩回江南安葬。
这位老人就是清朝著名医学家——徐灵胎。
这位徐灵胎同志是个中医历史上比较搞怪的人,此人完全自学成才,对中医基本全是自己百~万小!说看会的,水平还很高,对当时的医生基本上三个字儿——瞧不起!但是我翻遍了他的书,想给他总结出个学术思想来,感觉非常困难,此人属于杂家的,哪一流派的东西都用。最为可气的是,他除了搞中医之外还什么都搞,五花八门的都会,而且还都水平颇高,能把人的鼻子气歪——一辈子专业搞中医的人还没他厉害呢。
这位徐同志最擅长的一件事情是跟帖,就是别人写了什么中医书,他拿来,一段一段地跟帖,冷嘲热讽,搞得当时的很多人都不敢轻易在“网上”发帖子了,但是,他跟帖的水平非常的高,跟帖跟出了巨大的成绩,当时中医的很多不良风气都被他的跟帖给骂回去了。
现在出版的清代著名中医大家叶天士的一个“长帖”《临证指南医案》就是和徐灵胎同志的跟帖一起出版的。
估计叶老地下有灵会很后悔发这个帖子(其实和叶老没关,是他的徒弟擅自发的帖)。
那么,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对中医学有什么贡献呢?乾隆皇帝为什么两次召他进京呢?
下面,让我们从头来讲述徐灵胎的故事吧。
【他到底想干什么】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这位后来的天才出生在江苏吴江的一个读书人家,他的祖父当年曾举博学鸿词,授翰林检讨,后来曾参与纂修明史,在官场混了四年以后,觉得自己实在不擅长阿谀奉承,于是称病回家,癸未岁,康熙皇帝南巡,两次下诏书让他返职,但是他都因老病推托了,他是清朝初年一位很有名的辞章家,诗画俱佳。就是这位祖父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灵感,给徐灵胎起了名字叫徐大椿,字灵胎,据说这灵胎两个字出自道家,是练内丹的一个术语,但是徐灵胎自己说是和佛家有关。后来由于乾隆皇帝在召徐灵胎入京的诏书中用的名字是徐灵胎,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重,他就把名字改成了灵胎。
总之这个名字起的虽然怪怪的,但是却无比的准确,显然这位徐灵胎同学就是按照这个名字的思路发展的,所以刚刚生了小宝宝的家长可以参考一下。
接着介绍徐灵胎同学的家长,他的父亲叫徐养浩,对水利工程比较爱好,曾经被聘用修编《吴中水利志》,看来是位理工科的人才,这在当时的中国应该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
徐灵胎同学上学的时候跟大家一样,都是从私塾开始读的,上学的年龄也差不多,七岁进私塾。
徐灵胎同学在私塾的表现如何呢?为了让大家了解这段秘史,我们节目组特别采访了他的私塾老师,给大家来个独家爆料。
私塾老师:“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这个学生呢,当时感觉他就有点与众不同,具体的表现就是不愿意随大流,喜欢独立思考。至于学习成绩嘛,很一般,每天仅仅能背诵几行课文,而且最大的特点是记得快好像忘得也比较快(犹复善忘)。”
好的,感谢私塾老师的爆料,看来徐同学此时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让我们以后继续观察吧,感谢前方的记者,下面我们转回到演播室。
话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该考虑科举之途了,这也是徐家上下的期望,于是徐灵胎同学在十四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八股文,这回学习得还不错,在模拟考试排行榜中还是名列前茅的,于是徐灵胎同学的干劲来了,开始就找到了老师,问到:“老师,我们学的这个八股文什么人写得最好?”
老师得意地回答:“我们大清朝的一些前贤写得那算是最好了。”
徐灵胎同学又满脸天真地问:“那我学几年能赶上他们的水平呢?”
老师的回答也很鼓舞人:“你学个几年也就该差不多了。”(看来老师对徐灵胎同学的智力水平很是满意)
徐灵胎被老师鼓励得有些晕,下面问的问题就有些出格了,他问:“那几年以后,我就不学习了吗?”
嘿!老师一看,这孩子怎么没完没了啊,我还真得把他给堵住,就回答:“那就要学经学,经学那是学无止境的。”
没想到徐灵胎同学更来劲了:“老师,在诸经里面哪本经最难学?”
老师望着这位愈发嚣张的同学,只好回答:“《易经》为诸经之首,经中之经,当然是《易经》最难学了!”
徐灵胎同学非常认真地:“好的,那我就开始研究《易经》了!”
然后留下已经晕菜的老师,走了。
但是他可没过完嘴瘾就算了,他开始行动了,好在徐家书是不缺的,很快,徐灵胎同学就抱出来了一大摞的注解《易经》的书籍,放在自己的桌子上,然后像一个研究生一样,开始写关于《易经》的论文。
这个同学真的很不寻常啊,也不知道是谁教给他的这套学习方法,其效果之好出人意表,有小孩的看官和自己正在苦读的看官您注意了,我要在后面讲述徐灵胎同学的这种学习方法,其威力之大难以形容,您若是领会了,那么他日蟾宫折桂,又焉知不是您呢?
让我们睁大眼睛看着吧,徐灵胎同学令人瞠目结舌的表演开始了。
在把《易经》已经领会得差不多的时候,十几岁的徐灵胎同学开始对老子的《道德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回干脆不用问老师了,自己来吧,于是他又找来了有关《道德经》的各家注释,开始研究,有问题不懂的就翻这家注释看看,再翻那家注释看看。但并不是这样看就算了,他决定开始着手自己注释《道德经》。
我的天啊,各位看清楚了吧,我们的徐灵胎同学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己写书了,他是一边学习一边写,学完了,也写完了。
反正他也不着急,一天写点儿,一天写点儿,这本书一直写了二十年,然后出版了,被收入《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提要》评价到:“其训诂,推求古义,取其上下贯通者;其诠解,主乎言简意赅……在《老子》注中尚为善本。”
您可别误会了,千万别认为他这二十年什么都没干,光在这注解《道德经》了,如果这样,那就不算是天才了。
在他十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说:不要仅仅盯着文科那点东西,要学习一下理工科,我看水利工程这个专业就不错嘛,你可以研究一下。
徐灵胎同学正有的是精力不知道往何处用呢,听了父亲的话后忙问:“水利工程有什么用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