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马谡别传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高瞻非

    但马良似乎有些顾忌,沙摩柯甚至向马良暗示,妹妹沙秋并不需要他娶回家,就是作为外室也是可以的,但马良依然不为所动。

    要说马良对沙秋这样聪慧美貌的女子不动心,那肯定是不可能!

    但因为家里已经有正妻,马良给不了沙秋妻子的名分,这才掩藏了自己的情意!

    虽然沙家也是遵循蛮族风俗,把名分看的并不太重,并不需马良明媒正娶。

    要是以前,就算是把沙秋给马良做外室,只要妹妹自己愿意,沙摩柯就乐得成就了一段美好婚姻!

    但现在沙摩柯成为了蛮王,他的家事就是蛮族的事情,一旦蛮王的妹妹做了马良的外室的事情泄露,那沙摩柯也没有办法向族人交代,说不定马良就成了蛮族的敌人。

    这种后果沙秋也是知道的,她也害怕族人对爱郎不利,与马良的情意,也只有暂时搁置下来。

    沙摩柯看着妹妹落寞的样子,心里也很难受,但他也没有办法,现在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蛮族,他与整个蛮族共荣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任性而为!

    至于马谡和沙冬,因为年龄过小,对男女感情懵懵懂懂,就如同小孩子过家家一样,但在两人分别的时候,沙冬还是眼泪婆娑,马谡也双眼发红。

    马良急于带马谡回去,除了害怕大雪封山,也害怕面对沙秋那双幽怨的眼神,而且他还有正事要办的,是家族的大事。

    他尽心尽力帮助沙摩柯,可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虽然他也因此得到了沙秋的垂青,但家族的事情,还是第一位的。

    马家河离武陵山有上千里的路程,马良和马谡沿着来路返回。

    返回的路途比较熟悉,夜宿晓行,也是用了近二十天,才回到了熟悉的马家河畔。

    闻到这熟悉的味道,马谡感到特别亲切,这次他离家两月有余,但因为被蛇咬伤后死里逃生,感受良多。




第四十章 马氏五常 1
    马家河宽约十丈左右,这段的河道平缓,流速并不太急,河床有不少的淤泥堆积,河水虽然看起来很清亮,但散发出淡淡的淤泥味道。

    就是因为这淡淡的味道,虽然并不难闻,这条河也因此被人们称之为臭水河。

    马家族人并没有集中居住,而是散居在河的两岸,管理着自己名下的田产。鸡犬之声此起彼伏,散发着十分亲切的田园气息。

    马家河的马家,族人在这里居住已经有数百年之久,虽然也算是一个大家族,原本在本地并不十分出名,与一般乡村土财主,并无区别。

    马家的崛起,甚至马家河的名字,都与东汉名将马武,有着很大的关系!

    马武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虽然是南阳郡人氏,是马家河马氏的远房本家。少年时期,马武为躲避仇家的迫害,曾经客居襄阳郡,马家先祖念在本家之宜,对马武的照顾颇为周到。

    后来马武跟随汉光武帝刘秀,任捕虏将军,随军南征北战、平定四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

    汉光武帝即位后,拜马武为侍中、骑都尉,定封杨虚侯。

    马武勇猛刚强、疾恶如仇,好打不平!这才得罪了家乡的豪强,不得不远走他乡避祸。

    马武重情重义,他发达以后,衣锦还乡,自然不会忘记曾经客居的马家河。

    他专门来到马家河,拜会了当地官府和马家族长,举荐了一些马家的杰出弟子进入官府任职。

    虽然马家子弟最大的官职也只是八品县丞,但家族的地位却产生了质的飞跃,从一个乡村土财主,一跃成为了官宦世家。

    马武可不止做了这些明面上的事情,但因为顾忌自己的官声,他不敢大张旗鼓,只是悄悄与官府协商,替马家买下了臭水河的一大段。

    马家河畔的田产,原来虽然也是以马家为主,但还有五、六个大家族,在河的两岸也购买了少量田产,主要是方便引河水灌溉下游的农田。

    在大旱之年,马家经常因灌溉的事情,与其他家族发生冲突,严重时发生几大家族一起械斗混战的情形,马武也是曾经亲眼见识过,这才想替马家解决这个隐患。

    马武悄悄买下这段河以后,通过官府暗示马家,在官府的协调下,把这段河两岸的田产,用高于市价的价格收购了,而那一段河,也被官府立碑命名为马家河。马家河与马家就成为了一体!

    马家虽然抓住了机遇,进入了官宦世家之列,但毕竟根基不够,在失去马武的庇护以后,家族弟子当官的越来越少,慢慢又开始没落了。

    光和七年(公元182年),马家河马家,已经发展到数千族人,上千男丁,但却只有族长马周一人,在鄀县任县丞,勉强维持官宦之家的地位。

    中平元年(公元182年),很多地方发生了黄巾之乱,在离马家河不算太远的南阳郡,大规模爆发,因为官府的及时围剿,黄巾军并没有蔓延过来。

    但马家河还是受到了一些波及,当地宗贼横行,经常和饥民一起,成群结队哄抢富裕人家。

    族长马周,在鄀县为官,离马家河也有上百里之遥,自然知道现在的治安情形不好,非常担心妻儿老小的安危。

    马家的防卫力量本来就不甚强大,马周又带走了十余名精锐护卫,家里的安全没有保障。马周果断辞官,回到家里坐镇。

    马周回来以后,他毕竟当过县丞多年,官威尚存,动荡不安的马家河,也随之安定下来。

    马周已经年过四十,在当官之前,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他才放心外出当官。

    马周辞官,除了担心妻儿的安全以外,其实还是觉得自己的儿子太少了!

    因为马家族长一脉,这几代一直人丁不旺,几乎是一脉单传,在家族已经难以服众。

    按照马周的计划,至少也要有四个儿子,名和字,他早都想好了,名分别是文、勇(武)、贤、良,字则按大小排列为,伯常、仲常、叔常、季常。

    马周辞官的时候,大儿子马文已经十二岁,二儿子马勇也已经九岁。

    马周果断辞官,也是担心两个儿子的学业被耽误了,他回家之后,一直在家管理家族事务,培养儿子和家族后辈人才!

    有得有失,马周辞官归乡七年,如愿连得三子,超额完成计划。这在多子多福的年代,对整个马家来说,都是一件大喜事!

    马周也安心在家管理家族事务,闲暇时指点儿子和后辈的学业,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

    马周辞官后的第七年,他的妻子已经四十五岁的高龄,在非常凶险的情况下,生下了他最小的儿子。

    虽然这个小儿子是计划外生育,但马周还是非常高兴,在取名字时也费了不少心思,名“谡”,取其“起,起来”的意思,是希望儿子能够帮助家族崛起。

    在取字的时候,他选定了“幼常”,表示这个是最小的,自然是不希望妻子再冒着生命危险生育了。

    至此,“马氏五常”尽数报到。

    ……

    ……

    黄巾之乱虽然早已平定,但荆州各地的官府,被各大世家乘机把持权利,马家因为经济实力不足,又没有杰出的人才,被排除在权利之外。

    初平元年,就是在马谡出生的这一年,荆州也发生了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

    因为孙坚杀死了原荆州刺史王睿,朝廷让刘表接替王睿任荆州刺史。

    当时袁术屯兵于鲁阳,手下拥有所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为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县长,各据民兵而于当地称霸,袁术有心染指荆州,导致刘表无法直接上任。

    刘表只身潜入襄阳,联合蒯家、蔡家等大世家,采用蒯良、蒯越之谋,任用蔡瑁为将,带领各大家族的家丁,恩威并施,荡平了荆州各地宗贼,开始走马上任,正式成为荆州牧。

    荆州的郡守、县长等官员,大部分都是各大豪强世家擅自委派的,听说刘表的威名,大多都不敢与之作对,解下印绶逃走。



第四十一章 马氏五常 2
    刘表用这些郡县空出的官位,大肆笼络荆州的各大世家,因为世家大族的大力支持,荆州的局势一下子就稳定下来了。

    马家还是因为人才凋零,人力和财力都略显不足,并没有家族子弟得到刘表的任用。

    刘表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控制了除南阳郡外的荆州七郡,屯兵襄阳,以观时变。

    刘表作为荆州牧,在荆州乱象已现之时,能招诱有方,威怀兼洽,令境内的贼党豪强亦可以为其效用,荆州从此万里肃清,群民悦服。

    马族长没有了官身,能够专心在家调教儿子,五个儿子慢慢长大,个个能力非常出众,“马氏五常”的才干,名闻乡里,影响越来越大。

    因为天下大乱,军阀到处征战,名不聊生,而荆州在刘表的治理之下,治安状况良好,百姓安居乐业,是一片净土。

    那些战乱之地,如关西、兖州、豫州等地,来投靠荆州的学者,就有上千人之多。

    刘表对他们都能加以安抚赈赡,学者们受到了资助,能够安下心来做学问,亦能得到保护。

    由于荆州境内界群寇已被肃清,四境安宁,刘表于是开立学官,博求儒士,又命綦毋闿、宋忠等学者撰写《五经章句》。

    也有一些有名的学者,开馆授徒,其中最为著名的,自然是以庞德公为主,有黄承彦、司马徵等诸多名士参与的鹿门书院。

    马家是一个大家族,除了田产颇多,也有涉足各行各业,马良他们兄弟五个,可以说各有所长,在家族已经成为骨干。

    马谡和马良,还是在求学期间,其他三个兄长,早都已经在马家独当一面,马谡父母,都是年近花甲之人,基本已经不大管事,开始颐养天年。但马谡父亲的族长身份,却还没有传承下来。

    马谡的大哥已经年过三十,在马家的威望也算不错,已经具备接掌族长的资格,按道理是可以名正言顺接任的,但马谡父亲却一直不肯交权。

    本来,马谡父亲对大儿子马文的期望很高,儿子的道德文章,是他亲手教导出来的,也算是出类拔萃的。

    马文得到了家族的重点培养,在当地也是好评如潮,被举为茂才的希望很大。

    但马伯常十四岁以后,不知道是为了分担父亲的辛劳,还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他对钻研那些空洞的学问、博取名声和出仕并不太热心,不肯再钻研学问,反而对家族的农事特别上心。

    刚开始的时候,他就是想替父亲分忧,主动打理家族的田产,经常和佃户们一起下地劳作,对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的种植特别感兴趣,而且天分很高。

    他从那些老农那里,学来的种植方法,他有知识的优势立马显现出来,他结合书本知识,经过改良以后的种植方案,农作物的长势更好,产量更高。

    因为马伯常参与家族田产农作物的种植,马家的粮食产量稳步提升,族人对马伯常的能力非常认可,他在当地也渐渐有了不小的名声。

    马谡父亲虽然不喜马伯常专心农事而耽误了学业,经常训斥督导,但也无济于事。

    重农抑商,是朝廷定下的基本国策,各级官府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商业的发展,因而课农也成为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汉代实行的三老制度,三老主要是掌管教化乡里,对那些乡农们来说,所谓的教化,除了礼教和道德规范,主要就是课农了,乡里推举的三老,大都是需要知农事的,否则,也难以服众。

    汉代对三老的推选,有明确的规定一是年纪在五十岁以上,二是个人德行能作为民众的表率。同时规定每乡的三老只限任一人,县三老也限任一人,而且必须从乡三老中挑选。

    马伯常虽然只有三十岁出头,因为在农事上的经验丰富,被乡里的上一任三老亲自推选为继任三老,因为除了年龄,马伯常都是三老最合适的人选。

    因为三老是地方推举出来的,只要能够胜任,官府并不会否决,因此,马伯常就成为了最年轻的三老,没有之一!

    马伯常任三老以后,并没有秘技自珍,主动教授给乡人,乡里的粮食产量提高很快,在整个城南县都名列前茅。

    因为农桑方面的成绩显著,按照朝廷的有关规定,马伯常居然有被推荐为县三老。

    接任县三老以后,马伯常再接再厉,不负众望,他不遗余力推行优良的粮种和先进的种植方法,整个城南县的粮食产量,都上了一个台阶。

    粮食是根本,荆州也是因为粮食充足才能保持稳定,马伯常的大名,传遍了整个荆州,而马族长因为“教子有方”,多次被州、郡、县三级官员口头嘉奖,也算是长脸面了。

    官府如此重视课农,因为只要有了粮食,就有了稳定,治下的百姓,只要有了饭吃,自然就会安于现状、加倍劳作,创造更多的财富。

    大儿子马伯常,居然没有按照自己的培养方案走上仕途,马族长内心非常失落!

    但不管怎么说,马文也算是成材了,虽然心中还是不喜,但马周也不再继续干涉儿子的事情。

    马族长毕竟教子有方,也不能名不副实,就把精力转移到教育二儿子马仲常身上。

    刚开始的时候,马勇可谓非常上道,对父亲的安排言听计从,每天勤练武术,让他非常高兴!

    因为在乱世中,能炼就一身好武艺,对整个马家来说,都是一个安全保障。

    俗话说“穷文富武”,马仲常练习武艺,成本可不低!每天都要吃不少的肉食,好在马家这几年粮食丰收,倒也不缺吃的。

    马仲常习武非常用功,他能够吃苦耐劳,尤其难得的是,他对十八般武艺,样样都感兴趣,样样都要练习,马族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马族长甚至认为,马家又要出一个名将了,因为古今但凡名将,都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皆精”,而二儿子马勇,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第四十二章 马氏五常 3
    但马族长似乎高兴得有些太早了!二儿子长到十四岁以后,又一次让他失望了!

    因为马仲常吃饱喝足了以后,虽然也是经常舞刀弄枪,但他感兴趣的居然并不是武艺,而是武器!

    马勇每一次练习使用一个武器,他都要反复观察,然后就是自己找来木工工具,开始用竹木仿制,制造的居然非常精巧,甚至比正统的武器还要好看实用。

    马族长发现以后,曾经大发雷霆,禁止马仲常不务正业,希望他能迷途知返,继续勤练武艺。

    但马族长发现,这老二与老大一个德行,不管马族长怎么说,他嘴上也不反驳,但实际上依然是我行我素!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马族长知道,他的这几个儿子,和他自己一个性子,决定了的事情,就是用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1...1516171819...11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