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白马掠三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琅骑竹马

    数百年的时间,昔日威霸四海的大汉王朝也慢慢走向了没落,而匈奴人又一次经过数十年的修养生意,已经从一条弱小的吉娃娃成长为一条凶猛的狼狗了。

    当汉朝足够强大时,脚下的匈奴人表现出无比的恭敬,可一旦这个主人生病倒下时,匈奴人毫不犹豫的挣脱了铁链的第一个冲上来咬了一口,事实证明,会摇尾巴的狼也依然是狼,而狼永远是吃人的!

    现在,也算是侧面应证了这个道理。

    只是你们,找错了对象!

    我吕奉先,可不是那些任人宰割的肥羊,我是啸聚山林的猛虎!

    吕布的眼眸中闪烁着猩红的光芒,杀意大盛。




九百四十八 调转兵锋
    拂过青草的风,传来芬芳的味道,天空太阳升了起来,飞鸟受到惊吓一般在盘旋,调头飞走。

    轰隆隆——

    马蹄飞驰,成百上千道战马的身影踏过渐黄的草原,正在啃食青草的兔子慌忙的翻身往回跑,钻尽洞里的刹那,马蹄已经从它上方跨了过去。

    “呼...嗤嗤...”风声猎猎,吹刮得旗帜颤冽,连绵起伏。

    随着一杆杆高耸的旌旗扬展,马蹄声脆,践踏起无尽灰烟,携着落雷滚石之威,悍然前驱。

    大道的尽头,滚滚的烟尘缭绕,众多的战马与人头在气雾中时隐时现。

    一支行进中的军队,宛若从地府中脱出的幽灵一般,正狰狞带着无匹的杀气。

    浸渍过鲜血,已经干涸的暗红色的战旗,如滚滚巨浪般卷动,当先一面红色的大旗尤为醒目,旗面上绣着一个斗大的高字,闻面便是一股萧杀肃清之意,这是一支战胜的军队。

    高郅作为主将,自是一马当先。

    在他身后,千军万马列阵而行,如影随形,这是一支行令严谨的精锐。

    远远看去,旌旗招展,队列整齐,人如蛟龙,马似猛虎。威风凛凛!

    这些骑兵,都是精锐中的精锐。

    他们的年纪普遍都是在四十以下,身长也基本上是在七尺五寸以上,体魄健壮,超过常人,擅长骑射,矫捷灵便,进退周旋。

    汉代,已经有了轻骑兵和重骑兵之分。

    轻骑兵基本无甲,武器以弓箭为主,配备较矮小的战马,重骑兵着甲,武器为戟,矛,环首刀等近战武器,配备高大的马匹用于冲锋陷阵。

    如今高郅麾下,白马义从与并州狼骑,结合起来,便是同时兼备了轻重骑兵的优点。

    也正是如此,高郅这段时间里面,也算得上是纵横驰骋疆场。

    毕竟,骑兵是陆军中乘马执行任务的部队、分队。既能乘马作战,又能徒步作战。

    通常来说,一只精锐的骑兵,足以担负正面突击、迂回包围、追击、奔袭等任务,其行动轻捷,受地形、气象影响较小。

    唯一要说缺点的话,可能就是没有双边马镫,骑马骑久了,容易屁股疼。

    准确的说,这个时代并不是没有马镫,不过与其说是马镫,不如说是脚踏。

    因为这种东西普遍只是用来上马用的,在策马奔驰骑马打仗的时候,骑手更多的是依靠双腿的力量和屁股下的马鞍来固定自己。

    至于说没有马镫怎么玩骑射?怎么双手持刀?

    这显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事实上,现代双边马镫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固定,可是节省体力。

    要知道虽然有马鞍,但长时间骑马对人体的劳累度可是非常大的。比如马就算再怎么适合骑乘,行进时也会有颠簸感,现代人两三下就受不了,更别说像这个时代的骑兵一样了。

    当然了,双边马镫是骑兵的标配。

    有了双边马镫,人在行进时就可以踩在马镫上,以此来减少颠簸感和疲劳。同时在作战时,有了马镫,等于拥有了一个着力点,毫无疑问可以让马上作战的威力变得更大。

    毕竟,马镫的主要作用,还是会用于减少骑手在骑马时的体力消耗以及减轻疲劳度,甚至还能加强骑手在骑马时的灵活度。

    马镫,可以说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

    军事上,马镫的出现使骑兵的近距离格斗战相对更容易,且有利于骑兵的长距离行军。能更有效的发挥出骑兵机动性好,冲击力强的优点。

    事实上,在如今的高郅看来,想要做出马镫的发明其实非常的简单。

    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站立在巨人的肩膀上来看,那些东西说起来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管是木制、铜制,铁制或者单纯用绳子来制做都是可以的,不一定非得全铜制。

    唯一比较麻烦的,就只有这东西的作用了。

    在没有完整的牧马地和成系统的骑兵培养体系之前,拿出这项技术简直就是资敌。

    即便如今吕布已经拿下了并州,可是他的实力对上袁绍袁术,也是差得远。

    如果双脚马镫面世,实力增长最快的,还是袁绍他们,到时候就得不偿失了。

    现实是残酷的,并非是一路顺风,不需要思考未来的。

    想想当初看的那些小说,高郅就有些想笑,那些小说里面,刚刚穿越的现代宅男,一来到战场就杀人不眨眼。

    再过不久就可以挑战关张赵吕布,殊不知,一个现代普通人哪里来的气势与这些生死场上杀出来的猛将、名将相提并论?

    恐怕与人对视的胆量都不敢的。

    虽然到的现在,高郅自己已经不惧那样的气势了,但是还是觉得好笑。

    再则来说,三国时代,身份同样也是个重要的东西,不是随随便便,虎躯一震,就有名将纳头就拜。

    现实生活里面,这些人也不是游戏里面的NPC,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报!”

    再行不久,官道上,迎面来着一骑飞奔而来,近前时,从马背上跳下,跑到高郅的马前,拱手道。

    “将军,有紧急军情。”

    高郅忽然将脸转过前方,手揪马缰,猛然勒住了坐下的马匹,将左手抬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弯矩的弧度,大声喊了出来:“所有人停下——”声音高亢。

    在他的身后,一声声嘶鸣接踵而来,随军令兵也是连忙拉停,向后传达命令。

    身后的数千骑兵,齐齐拉扯缰绳,降下了速度。

    待得高郅勒马停下后,那名斥候微曲膝盖,前膝跪地,再度对他呈递军情。

    “什么?!消息准确?!”高郅看完军情后,站在探子的面前,面容狰狞,仿佛要吃人一般。

    “千真万确!北方的光禄塞已经被突破了!大量的匈奴人,正直奔五原郡而去?”那探子慌乱的应道。

    “该死的胡人!当真欺我大汉无人吗?!”高郅恶狠狠的说道,“来人,整顿兵马。”

    见状,一旁的副将连忙上前“将军,属下建议可以派出一波人马向主公禀告,另外,整备兵马。”

    “准!”高郅点了点头,吩咐道“所有人即刻调转马头,转道五原。”

    “诺!”

    随后副将便加鞭归后,飞快的下达着命令。

    而接到命令的人,一个个都面容严肃的迅速离开,调度人马。

    随后,马蹄声隆隆,大军行军,卷起尘土,向北而去。



九百四十九 烽火狼烟
    匈奴的大举南侵,使得大汉北疆的长城沿线全都点燃了滚滚的狼烟,一时之间,烽火连天,犹如无数条黑龙脱困于天地。

    举火焚天,烽火狼烟!

    这便是这个时代,边境的士兵为了及时的传递敌人来犯的信息,在烽火台上点燃“燃料”,点燃时的烟气很大很浓,可以从很远处看到。

    就这样,烽火台一个接一个的点下去,敌人来犯的消息就被很快的传递出去。

    一道、两道、三道,先后三道狼烟冲天而起,从一座座烽火台不断的向远处传递,。

    三道狼烟,已经是汉军边境制度上较高等级的军事预警,这代表着起码有数以万计的外族人,向中原内地杀来……

    狼烟,这两个字,在北境边境,确实具有比狼群更可怕的威吓力和警报作用,不过“狼烟”与狼粪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关系。”

    这里的“狼”,指的可不是草原狼群,而是打着狼头军旗的突厥骑兵;是崇拜狼图腾、以狼为楷模、具有狼的战略战术、狼的智慧和凶猛性格的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等的草原狼性骑兵。

    这些草原人从古至今一直崇拜狼图腾;一直喜欢以狼自比,把自己比作狼,把汉人比作羊;一直凭以一挡百的豪气藐视农耕民族的羊性格。

    而古代华夏农耕民族,也一直将那些野蛮残暴没有人性的草原骑兵,视为最可怕的“狼”。

    狼烟便是用以警报崇拜狼图腾的草原民族骑兵进犯关内的烟火信号。

    一时间五原郡,乃至并州边境所有北地城邑,全部关闭四门,各地郡兵开始上城布防,各处集市上的商人们立刻四散而去,无数的平民百姓要么涌进大的城邑,要么开始向山中转移自己的一家老小,大批的难民群四处奔跑,哀嚎之声响彻田野……

    与此同时,人手紧缺的郡县,亦是开始紧急招收新兵和老卒。

    之前就提及过,从大汉王朝建立那天起,在北部边疆实行的就是军屯制度,既兵民合一,这里的百姓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尤其是那些当年在战场上厮杀过的退伍军人,如今一个个都站了出来。

    即便是有些人因为郡县屯储的武器装备不足,也各自披着曾经佩戴过的陈旧的铠甲。

    他们手中的兵刃也大都古朴残缺,虽然已经年老,却一个个神态平静,丝毫不乱,甚至在他们的目光中还透露着一丝丝的兴奋,就像一匹年迈的战马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时,又一次获得在沙场上冲锋陷阵机会的兴奋。

    这是一场蔓延数百年之久的,民族的战斗。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爆发过无数场战争,各个族群之间为了求得生存互相挞伐,千百年来使得一个个文明兴起湮灭。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矛盾,尤为突出。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野体现在两者不同的生活方式,两者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特有的文化。

    不同的生活方式,天然的就决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民族命运。

    文明的第一要义是生存。

    汉族需要耕地,在生产技术得不到提高的条件下,人们只有扩大耕地面积才能提高土地产值,以养活更多的人。

    匈奴需要牧场,温暖湿润的地区具有天然的诱惑力。河套平原的争端是一个绝好的例证,它说明了文明的战争就在于对生存空间的争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匈奴所在的北方环境恶劣,并不像中原地区那样有着丰富的食盐、矿产等资源,匈奴人一辈子最重要的物品就是牛羊马等农畜。于是只要冬天一到,匈奴人的温饱就解决不了了,为了生存下去,匈奴人只得去南方的汉人地区进行抢劫掳掠,抢完就走,第二年冬天再来抢。

    北方特有的严酷生存环境,造就了匈奴剽悍凶猛的民族性格、较为平等的人际关系和简朴、自然的社会习俗。

    这个曾一度雄居北境的庞大的军事政权,以畜牧为业,以掠夺为荣,体现在军事文化意义上的便是极具其民族特色的军事组织、军事训练、军事装备和军事思想,以及在战争中所体现出的游牧民族特有的作战方法和对战争环境较强的适应性。

    蛋糕就那么多,当有人想要多分一点的时候,就注定有人获得的利益会减少。

    所以,战争无法避免。

    不过有一点,是汉族与异族截然不同的优势。

    人类历史上曾涌现过许多文明,但他们大多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与之相比,我们中华文明却是薪火相传,代代延续。

    汉朝与匈奴民族的战争是两个民族间的战争,长达一百多余年的战争,是汉族人民不屈的象征,那是一股贯彻我可以输,但我不会倒下,侵犯我边境者,再远我也要将你惩罚的精神。

    这,同样也是属于大汉民族的底线。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纠葛,这长达百多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丰碑。

    由一代又一代的将领在战争中领悟的作战战略,由一个个士兵的尸体堆积出来的丰碑,让每一个汉人都为之肃然起敬。

    盖因为,这个时候,华夏民族的人,骨子里是骄傲的。

    自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后,原始的文化民族主义就已经兴起了。

    在此文化背景之下,中国的先人每扩张到一地,就极力的摧毁当地的宗教信仰文化文字,取代以中国制度和礼仪。

    其程序流程比后世米帝强行推行民煮普世还要激烈几百倍。

    后世米帝的招牌,则叫做自由民煮。

    中国人的招牌,则叫言传身教。

    因为你们太愚昧了,所以我们不远万里,热情的上门提供一条龙文明改造计划……

    过去几千年,大部分人都是感恩戴德的接受着中国文明的熏陶和改造,无数民族和文化融入华夏文明的主流之中。

    就连匈奴,也不例外。

    匈奴自与汉地发生联系后,就受到汉文化的较大影响,这种影响强烈地表现在各个层面上。

    具体从语言、文字、思想、典章制度、生产技术以及社会风尚等六个层面,通过战争、和亲和关市,匈奴大量地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

    所以,每一次匈奴的入侵,即便是在他最强大的鼎盛时期,也无法完全吞并汉朝。

    这是属于汉朝的,天然的优势!




1...207208209210211...2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