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农圣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爱吃鱼的胖子
“陛下,咱们大唐官员的俸禄组成部分是什么?月俸,禄米,职田产出。
月俸给钱,其实给的并不多,禄米给粮,主要是为了保证这些官员的日常用度,职田的产出,是将官员的的收入捆绑在了田地的产出上面,虽然目的是为了让官员督促农耕,但真正起到的效果却很少,咱大唐,又有几个当官的读书人会管田地里面的事情呢!。而且,职田产出的粮米,已经够官员平时消耗,禄米这一项,已然是多此一举,让朝廷从其它地方
征收上来的粮食,过多的流向了官员的口袋。
所以,臣以为,只需要保留月俸这一项就行。”
“只保留月俸?”
众人又是一愣,大家都知道孙享福不是无的放矢之辈,他这么说,肯定是有一些他的考虑的,可刚才他只是说职田产出与禄米有些重复,那么最多也就取消禄米,现在怎么连职田也算上了,要知道,这可是官员俸禄最大的一块。
“对,只保留月俸,这样做有几样好处,一是朝廷不需要那么多粮米支出官员俸禄,这样会使得国库的粮食储备更充足,在国内或某一地有灾难的时候,不会受制于一些商贾,能够更加自如的调动粮食赈灾。
二是能够防止官员私蓄奴仆佃户,藏奴,生事。
而田地直接到了那些百姓自己的手中之后,他们帮自己种地,会更加用心,产出也会更加多,朝廷的税收自然也多了。
当然,不发禄米和分配职田,并不是说朝廷要降低官员的俸禄,而是要增加官员的俸禄,不过,只给他们发钱,这样做的第三个好处就是,会刺激消费,增加朝廷的商业税收,促进商业繁荣。
如此一来,官员的收入单一了,一旦犯罪被罢官的话,他就没有了任何收入来源,比农民还不如,而被那些官员用金钱供养的吏员和属下们,也会担心饭碗的问题,而阻止官员犯罪,毕竟,当唯一有收入上官的来源没有了,他们的饭碗也就跟着碎了,这样做,会让官员更加重视自己的官位,不敢轻易犯险。”
孙享福的这套构想说出来,长孙无忌听的是连连点头,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有些骨感,首先,朝廷就拿不出这么多钱来支付官员的俸禄,别说全国,只是关中一地,甚至只是长安城内的京官权贵,每个月要发的俸禄,如果全部折算成铜钱,那也是一个巨大数字,朝廷怎么可能承受的起每个月几十万贯现金的支出。
不过,从孙享福的这些话里,李世民却是听出来很多别的有用东西,首先孙享福提出来的那一套查案,与审判分离的想法,就很靠谱,这样做,似乎能够很好的控制官员的权力,从而让民告官成为现实。
其次,这样能解决官员蓄养私奴,过于庞大之后,对国家形成的危害,只要把职田这项政策取消,大唐就再也难以形成能够威胁国家政权的世家。
他在心里大略的算了一算,光一个太原王氏,出仕为官的人就数百,他们的职田加起来有多少?由于这些职田,他们将多少户百姓控制在了自己私人的手上?也无怪乎他们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挤出数万户农奴到关外去给他们搞开发,这也是像太原王氏这样的世家的根基力量之一。
另外,只发钱,还能对皇族,权贵等各方面势力进行监控,他们没有数量庞大的职田,那么蓄养佃户农奴,自然是没有用处了,所有能够自产的东西都会大大减少,而如果他们起事造反,则必然要先要在市场上购买大量的粮草,军械,一旦他们用钱在市场上大肆购买这些东西,李世民就可以马上知道。
然而,这种一举多得的构想,却是因为大唐钱少的问题,而难以执行,真是让人郁闷。
看到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人先后露出了遗憾的表情,孙享福再度开口问道,“可是因为钱的原因,而让陛下觉得此事不可行?”
长孙无忌闻言,看了看李世民的眼神,得到允许之后,才转头接话答道,“我大唐去年的总税收,除去粮食,布匹,丝帛牲畜等,现钱才两百八十万贯而已,而要是把大唐,不,只是关中的所有官员的俸禄折算成铜钱的话,只怕至少需要一千万贯,你要知道,朝廷以往给官员发放俸禄,所需要的现钱只是占很少的一部分而已。”
这时,李世民其实已经听出了孙享福话中的一些意思,如果他没有解决钱这个问题的方法,就不会把这套东西说出来,于是直接开口道,“你有什么办法,就直说,如果可行,朕一定会考虑的。”
孙享福闻言笑了笑道,“还是陛下了解臣,其实没有什么巧,微臣以安北大都护府的名义,在善阳开来一间免费存钱的柜坊,从那之后,我善阳所有的交易都是走现金,从来没有缺过钱。”
“免费柜坊?”
脑洞不够大的人,还真想不到孙享福说的是啥意思,而家族中有柜坊生意的王圭,却是眯起来眼睛,一旦免费柜坊在长安开设起来,包括王氏柜坊在内的所有长安柜坊生意,将全部面临关停,这不仅仅只是影响他们谋利,还让他们在金钱市场失去话语权,就像孙享福,他只需要看看善阳柜坊的数据,就能对各家的资产一目了然,做某些事情的时候,把他们吃的死死的。





大唐农圣 第281章 金融体系的构想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唐农圣最新章节!
钱的价值,主要在于流通,善阳有免费存钱的柜坊作为现金的中转站,用纸质的存票解决了流通的问题,孙享福说的走现金,其实是存票交易。
那么,把善阳的这一套搬到长安可行么?
只要朝廷坚持现金本位,当然是可行的,然而,长安的流通交易量比善阳大很多倍,因为这里常住人口高达一百多万,而且,勋贵,官员等高消费群体较多,市面上的现金,却是未必比善阳多多少,因为善阳柜坊有招商引资大会吸引过去的两千多万贯现金,到现在位置,现金还在持续流入善阳。
在古代,钱的数量大致是比较恒定的,善阳的现金多了,长安,或者其它地区的现金自然就少了,最近,长安的交易市场,以绢布,生丝,甚至以物易物的情况都出现了,铜钱变的较为稀缺,这是一种不利于市场的现象。
孙享福即便是没读过什么史书,也知道,几百年后的北宋年间,每年光全国的税收,就达到了一亿几千万贯,那么,民间的现金流通总量达到了多少?肯定是税收的很多倍,至少达到上百亿级别,因为税收只占市场流通总量的一小部分,即便是北宋,由于科技和人力原因,也没有正真做到税收全覆盖,偷税漏税现象普遍存在,这还只是官府实际收取到的数据。
可现在,善阳才吸走了大唐两千多万贯现金而已,就让全国到处都出现了钱荒,这就很不正常了。
北宋的经济确实比唐初强,可也没有强到上千倍的差距,这几百年间,汉人就突然冶炼出了这么多铜钱?
肯定不是的,大唐的铜钱是有的,保守估计,铜钱数量也有数十亿贯之多,这样,朝廷每年税收两三百万贯现金,才是合理的,只是这些钱掌握了小部分人手里,这些人认为,市面上的现金越是匮乏,在交易的过程中,他们就能更加的牟取利益。
玩算术,小老百姓,谁又能玩的过世家呢!他们拿自家产的生丝去市场上换东西,首先就会被商人折价算,然后,由于找零,等量计算等,会被商人毛掉一部分,别看只是一点点的折价和毛零,交易多了,量就大了,这些商人的背后,大多都有世家背景,得利的就是他们。
长安的几大柜坊里到底存有多少现金,别人不清楚,王圭肯定是能估算出个大概的,然而,他此刻,却不敢开口为自家争取,因为,在坐的,就他王氏一家有柜坊生意,如果这项生意阻碍到了国家发展,那么,就算他挣扎努力,也是枉然,李世民不会允许,要知道,目前,在朝廷的权力争斗中,他王家可是跟皇帝一头的,没有皇帝的支持,他王家很难顶的住其它几家联合的压力,失去赖以生存的权力。
“你等等再说,王得用,你速去传马周过来。”
李世民见孙享福要解释善阳免费柜坊的事情,便伸手制止了他,转头向在一旁伺候的王得用喊了一句。
为什么李世民要喊马周,其实很简单,马周此前一直在对善阳施政的各方面做研究,也曾经提到过孙享福所设立的免费柜坊,认为其作用非常之大,长安应该跟进,但当时李世民却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他知道这些柜坊的背景,怕自己弄这一出,会让混战中的世家系官员停止争斗,再度联合起来搞事情,因为朝廷开免费柜坊会触动他们所有人的利益。
马周现在是中书舍人,就在皇城值班,自然是很快就来到了御书房,一番见礼之后,李世民让人给他加了个位置,倒是让他觉得有点受宠若惊。
“宾王,正明要谈免费柜坊的事,你且听听,有些什么建议,也好及时提出,补足。”
“是,陛下。”
马周应下之后,便转头,看向席上的孙享福。
“是这样的,善阳的免费柜坊,由于没有任何保管费用,能够帮助百姓避免铜钱存放生锈,成色受损,和量大难以携带等问题,是以,一开设之后,就受到了全民的喜爱,百姓们甚至将其称为善阳城的福利,是以,很快就聚拢了大量的现金,让更轻便,不会贬值的存票,在善阳市面上流通起来。”
孙享福说的这点大家都知道,纷纷点头,等待他的下文。
“然而,如何负担柜坊日常维持的经费,利用它解决钱荒的问题呢?其实很简单,借贷。”
“善阳城柜坊有两千多万贯现金的存款,商贾要用钱的时候,直接出示自己的存票,百姓收了存票,也不会去柜坊提钱,因为现金放在家里会生锈,他自己要用的时候,携带也不方便,是以,导致这两千多万贯现金,一直存放在善阳柜坊的金库。
然而,不盈利的行业,始终是难以维持长久的,善阳金库里的钱,是会生锈的,给众多营业厅的工作人员发工钱,开销也不少,臣不能让朝廷蒙受这样的损失,所以,想到了将这些一直放在金库无用的钱,借贷出去,赚取少量的利息,来维持因为生锈,或者工钱消耗,产生的损耗。”
说到这里,马周就表示有问题了,接话道,“此法,似乎不妥,你将钱借贷出去了,万一那些存钱的人来提钱怎么办?”
孙享福却是笑着答道,“当然不是全部借贷出去,只是借贷给少量的优质项目而已,而且,你可不要担心有人来提钱,因为,我前脚把这些钱借贷出去,那些赚了借贷人的钱的人,又会马上把钱存进来,因为他们把铜钱放在家里也会生锈,使用起来,也会不方便,谁都不愿意承受这样的损失,承受这样的不方便。”
闻言,马周和李世民等人都愣住了,确实,如同孙享福所说的这样的话,似乎,可行。
见大家都进入了沉思,孙享福又笑道,“目前看来,善阳柜坊的一切运作,都很正常,不仅不会因为要养活数百员工,承担铜钱生锈,成色受损而亏损,还能小有盈利,因为善阳柜坊至今已经借贷出去了两百多万贯现金,借贷人是安北大都护府长史长孙冲和善阳房地产开发商周纯等人。”
听到自己儿子的名字,长史无忌心里一咯噔,目光疑惑的盯着孙享福,他长孙家可不缺钱,长孙冲为人也算稳重,怎么会借下如此巨债?
“呵呵,长孙冲借钱,可不是自己花销,他是想将自己主管的定襄城推倒重建,在未来一两年内,建设成为一座堪比善阳的城池,等城池建设完毕之后,他就可以通过各方面的收入来还债了。”
借钱建城,还一借就是百万贯,这要是搁以前,是没人敢想的,但眼下,就实实在在的发生了,大家一点也不觉得它不恰当。
闻言,长孙无忌的面色才放松下来,要是真被长孙冲建设起一座像善阳这样的大城,那么一百多万贯的债务,还真不算什么,他此前看过孙享福奏报上来的,善阳城今年的财报,光是商业税收上,就达到了数十万贯,是大唐全国税收的六分之一,比之长安城,也差不了多少,要知道,这可是一个才建起来一年多的新城,未来,它很有可能超越长安。
不过,孙享福所说的,都是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出现有组织的恶意挤兑呢!善阳柜坊里少了两百多万贯现金,到时候来提钱的人提不到钱,岂不是会打乱?
马周提出了这个问题,孙享福却是同样一笑道,“这也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善阳柜坊可不只提供免费存钱,还提供有尝定期存款,这就跟朝廷此前发行的国债一样,百姓如果将自己存到柜坊里面的钱,转成定期存款,就能获得一点点利息,定期存款可以半年起,一年,两年,或者三年五年,存的越久,利息越高,其实,从柜坊营业的半年以来,一年以上定期存款的数额,已经达到了两百多万贯,所以,即便是有人恶意挤兑提现,柜坊也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定期存款,已经比借贷出去的钱还要多了,柜坊有足够的钱,让那些免费存钱的人提取。”
好吧!即便是古人的脑洞再大,也很难想象到后世普通人无人不晓的银行金融体系,有了孙享福的这些解释,善阳柜坊的经营几乎无懈可击,难怪善阳百姓对于柜坊的依赖度日益加大,市面上,只要稍微大点的交易,都是走存票付款了。
李世民此刻却是提出问题道,“那朝廷,如何利用免费柜坊,来解决长安的钱荒问题,给所有官员发放现金俸禄呢!”
孙享福答道,“柜坊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的是一个枢纽作用,朝廷想要对金钱做好控制,就要集权,当然,这个过程得分几步走。
首先是开设起官办柜坊,我觉得,将其称之为银行,或者钱庄,更合适一些。
同时,还要禁止一切私营收费的柜坊营业,快速的将免费存钱的服务,惠及全民,向全民吸纳定期存款。
然后,将定期存款的部分,借贷给朝廷,用来发放官员的工资,直接走存票,当然,还要严管现金本位,不能由朝廷的柜坊胡乱发行不记名存票,扰乱金融市场······”




大唐农圣 第282章 谈心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唐农圣最新章节!
孙享福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讲解有很多,马周一一记下,这方面知识,后世随便一个普通人都大致懂,这个时期的人,却是完全两眼一抹黑,当然,这么大的动作,也不是李世民和几位大臣吃顿饭,聊个天就拍板定下来的,从提出构想,到制定规则,具体实行,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但不管怎么样,对于如何解决朝廷和市面上钱荒的问题,如何给大臣的俸禄改制的问题,如何推行公民制度的问题,孙享福给出了一个很圆满的计划,一旦这些东西实施,那么大唐内部的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再之后,大臣们也没有让孙享福专美于前,李世民此前说了,今天讨论的是如何把政务工作做在前面,那么,一直研究善阳施政的马周就有话说了,首先他说的是治水工作。
他对孙享福此前提出来的,改变刑法,大量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想法表示绝对支持,他用来说服大臣的理由很粗俗,是孙享福给他的书信中的原话。
意思就是,一人个,如果往黄土里撒尿,尿会冲走黄土,但如果往草地或者灌木林里撒尿,尿却冲不走那些泥土,可见,植树造林,丰富植被,是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的,咱们不能等到水患起来之后,才想着如何救灾,而是应该通过这些人可以做到的手段,来防止灾害的诞生,要坚信,人力是可以胜天的。
这种撒尿的景象,在坐作为男人,谁还不晓得,顿时觉得有理,然后,李世民表示,这个方案,必须马上议定,早些抓起来。
其后,长孙无忌又提出了税务方面的改革,今年,扬州豆酱作坊产生的税收超过了五十万贯,比大唐以往的盐税还高,这还是只是一方面,加上善阳,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等地的商业税收,大唐总体税收中,商税居然占据了一大半。
他建议,官府应该废除对制盐业的管制,并且允许民间经营,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将整个盐政方面的官员全部调去管商税,因为随着孙享福的一些建议得到实施,大唐的商税必定还会快速增长,增长的大了,没有足够多的人手去负责税收,也是不行的。
李世民对于这样的建议,自然不会反对,他最热衷的就是藏富于民,而古代官府之所以严格控制盐,是因为盐是人类必须品,生产地又不多,在这方面好收税,现在,有其它的税种替代盐,就无需纠结于这种百姓日常必须品了,反正有咸鱼豆酱在,也不怕有人搞什么盐垄断,把它当普通商品一样,收一点交易税就行,这样,至少百姓吃起盐来会更便宜一些。
之后,又有萧瑀,高士廉提出了一些让朝廷运作体制更简单高效的办法,李靖和杜如晦提出了一些新的军士管理,训练方法等,李世民都一一应允,一顿饭直接从中午吃到黄昏时分,才算罢了,然而,孙享福仍然没有被李世民放出宫,而是拉他到城墙上散步消食,当然,实际上,是想跟孙享福聊聊。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想不到出生幽州边地的正明,竟与朕心中所想一样。”李世民喝了个六七分醉,被宫墙上的冷风一吹,顿时觉得舒爽,有些感叹的道。
其实,孙享福到现在,已经不记得这具身体原主人的多少信息了,当然,李世民这么说的意思孙享福知道,知己难得啊!现在他已经快满二十岁了,李世民也不再用小子来称呼他了,是想开诚布公的跟他聊聊。
“陛下,越是边地之民,越是知道和平的可贵,然而,民族的融合,可不是朝夕之间的事情,臣用利益,将大唐与世家之间的矛盾引到了关外,他们,现在可不是打心里喜欢,接受那些胡人,一切,只是因为利益驱使而已,想要做到真正的融合,何其难也。”
其实,孙享福说将朝廷与世家的矛盾引到了关外,也不尽然,矛盾一直都存在,只是李世民帮他把屁股擦了而已,就比如他鼓捣世家把农奴大量迁往关外的事情,如果不是李世民内政做的好,关内百姓,又不知道有多少家庭沦落成了世家子的农奴。
有了良策,还需要有明君的支持,一件事情才能办好,现在就是,李世民和孙享福的双打玩的还不错,内部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外部局面大好,未来前景可期。
“嗯,你说的没错,民族融合,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从晋末大乱,直到现在的几百年时间里,又有几个民族,真正融合到了汉民族之中呢!咱们任重道远啊!”
孙享福点了点头,眼神坚定的答道,“道路再远,咱们也要一步步的走,十年不行,就用一百年,一百年不行,就用一千年,只要贯之如一,总有一天,能够实现的。”
李世民闻言,赞赏的看向孙享福道,“你说的好,只要贯之如一,总有一天,能够实现的。你心里还有什么促进民族融合的策略,尽可说来,如果可行,朕必从谏。”
看来,李世民还是嫌孙享福倒的豆子不够多了,孙享福在脑海里想了想,却是道,“其实没有什么巧,除了此前臣说的,加大文教宣传之外,陛下还可以多跟他们走动,民间不是还有句俗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吗?您经常去跟那些少数民族走动,自然会加深跟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走动的过程中,再给他们送点生活物资,治病良药什么的,他们能不感激陛下的恩德么?”
“呵呵,你小子倒是说的好听,朕的国库现在还能饿死老鼠呢!那来的东西送给他们?”李世民无奈的笑道。谁不想做一个到处散财,收取民心的好皇帝呢!前提是,你得有财可散啊!
孙享福闻言却是笑道,“钱的事情,其实陛下不用担心,大唐如今边患已除,未来两三年,经济形势必然大好,提前消费一点,也没事,而且,您忘了臣之前跟您说的一个事情么?”
“什么事情?”
“咱们大唐明年将会产出大量的棉花,制造出来的棉布,将会大大的冲击麻布,丝绸市场,而如今,即将进行的这些改革,将会让现金交易成为市场主流,这会使我大唐原本产出的麻布,丝绸更加掉价,如果不早作防备,到时候,国内商品进入掉价的恶性循环中,便宜的,可是与咱们大唐有贸易关系的那些胡商。”
李世民闻言一愣,孙享福给他的信,他很仔细的看过,而且,还拿给马周分析过,可目前为止,他也只是想到了减少种麻,提前让那些种麻的农户转型,却没有想过,大唐市面上大量的存货该如何处理。
丝绸毕竟少,随着大唐的经济发展起来,使用的人会多起来,价格倒不会出现大幅下跌,最主要的还是麻布料,就目前而言,大唐九成以上百姓的衣物都是麻布料,民间制作的储备十分多,一旦大幅掉价,损失的可是百姓。
对于物价的调控,李世民也是两眼一抹黑,没有那个古代的人会碰到这种从产能不足,一下子就跳到产能过剩的情况,所以,又用询问的目光看向了孙享福。
“陛下,臣建议您明年春耕之后北巡。”
“北巡?干什么?”李世民对孙享福突然提出来的这个建议有些发懵道。
“当然是给咱们安北大都护府的百姓送衣服布料啊!最好连薛延陀部的百姓也送上,免费送,这样,就能把咱们国内产出比较多,且便宜的麻布料派上用场。”
大唐的人口并不多,随着明年棉花的大量种植,麻布这样的淘汰产品必然无用,但朝廷不能坐视百姓受损,将其收购起来,拿到北方去收买民心,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于岭南人,他们更加需要是的穿在身上清凉无比的丝绸。
“这个亏,朕倒是乐意吃,可朝廷负担的起吗?”
李世民想通了孙享福说的重点,顿时觉得这个提议很靠谱啊!要是自己北巡的时候,给所有突厥人,回纥人,甚至臣服的薛延陀人免费发两件麻布夏衣,那些人一定会很感激自己,衣服不像食物,吃过就没有,它是可以长期穿在身上的,不过,他还是有些担心朝廷的财政,毕竟,朝廷的仓库里,现在可能还有死老鼠呢!
1...116117118119120...3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