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书中游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月下清泠
杜绍桓不解问道:“林……公子,你不顾重伤赶路就是要到汤大人府上?你……不是海外门派的江湖中人吗?”
一路上,青泠是能不废话就不废话,省点力气,这时她到了却稍安心,她总要有句交代的话。
“我这次路上现一件大事,必须向汤大人凛报,不然京城恐怕有大难。”
“何事?”
“突厥的一个叫什么歌舒大人的,至少有数百人潜入我朝,现今就在关内道,我猜是要报南朝击败突厥生擒突厥可汗之仇。”
“什么?歌舒?突厥左贤王十五子阿史那歌舒?”
“你认识他?”
杜绍桓道:“四年前,我和师父在关外寻找一味关内没有的药给我治病,听说过这位左贤王十五子的威名。四年前,突厥灭柔然的第一功臣猛将,据关外传说,这人天赋异凛勇猛非凡,在突厥内流传他从未逢一败。”
杜绍桓不便再拖延多问,两人均知事态严重,当下去敲门求见。
“林瑜”是无名小卒,上次求见汤铭时被拒,她还是翻墙进入的,现在她有伤再身,不宜动武,好在杜绍桓亮出杜家二公子的身份,看门的人也不敢小觑。
汤铭忙了一天刚回府不久,饭都还来不及吃,就听有杜二公子求见,虽然他未与之谋过面,但建安伯的官位爵位都高过他,他也不敢怠慢。
汤铭在正堂接待,正端坐一边喝茶一边等待,过不一会儿,就见府内小斯引着两个公子入了厅堂。
灯光下,两位绝美的少年公子并立,汤铭一介男子也不禁赞叹一声:这天下怎么会有如此俊美的少年,偏偏还出了两个,两个还一起来求见他。
那名年纪小些的少年不是当夜入汤府给他献上《赈灾方略》的林青阳吗?
青泠当先上前揖手道:“青阳见过汤大人,冒昧前来还请恕罪。”
汤铭上次抄录《平灾方略》上奏太子,太子十分重视,他又依着青泠与他说过的话分析,太子对他颇为赞赏。
太子与他相交数十年,素知他忠心有足,能力却稍次,私下还探他口风,《平灾方略》的一些实用细节不是他能想到的,汤铭虽然有些小私心,但太子都明着问他有何人指点,他自知自己在太子面前混最大的保障于是也不敢隐瞒。
“却不知林公子有何指教?”
“汤大人,还请您代为引荐,在下想求见太子殿下。”
汤铭本打算再接触青泠几次,摸清她的性子底细,若真有才就施恩于她引荐给太子。但是他做为一个在太子手下混饭吃的前辈,后辈这么急着出头他却有些不喜。
汤铭端起茶喝了一口,淡淡道:“天色已黑,就算是我也不便求见殿下了。林公子年纪还太轻了些。”
青泠如何不知他所思,若是以前,她可能会直接一些,但是这次受挫她性子也暂收锋芒。
青泠抱拳,道:“在下有京城的紧急军凛报,就算是半夜,也请汤大人先以南朝百姓为念,代为引荐。”
汤铭道:“京城的紧急军?何不去京城附近的十营府兵处、城防军或者京畿卫赵大人或张大人那凛报?”
青泠暗骂一声猪头,若是太子身边聚集的都是汤铭这种忠心的猪头而秦王身边的都是人才,太子斗得过秦王才怪!
青泠道:“汤大人见谅,在下不认识军中之人。再者,如今太子殿下负责赈灾要事,京城若出现乱子,于殿下不利。突厥阿史那歌舒将军潜入南朝剑指京城,是否京城百姓要指望……勇猛贤明的秦王殿下再立奇功?”
青泠已经说的十分明白了:太子近年在军事上无太大建树,而秦王至少掌一二成的军权,太子正好趁此机会有所作为,机会若是被秦王抓住,此消彼长,于太子并无好处。
汤铭心中一凛,道:“太子殿下身份尊贵,林公子来历不明,我也不敢……”
杜绍桓突然道:“在下建安伯府杜二,愿为林贤弟担保。”
青泠听了不禁看了杜绍桓一眼。
没想到他们萍水相逢,他不但救了自己,送自己赶回京城,如今还敢拿身家性命为她担保。
饶是她历经数世也不免有些感动,她不禁想,这人武功虽高,却也是赤子之心。他在一周目娶了杨青泠就一世恩爱,二周目娶了杨紫潋,也深不移。初见时,她耍横任性,他还是有所包容,这次救了她,送她回京,一路上也是君子端方。
杜绍桓却也并非单纯就是赤子之心,一来他是想帮她,二来他也着急歌舒潜入南朝的事,三来他知道她身上有伤,她真要对太子殿下不利,他在场她也伤不了太子。
太子已经三十二岁,早出宫建府,这忙了一整天,回太子府后和太子妃卢氏、皇长孙、敏嘉郡主吃过晚膳后,就由太子妃亲自服侍沐浴。
汤铭带着青泠、杜绍桓来时正是这样尴尬的时候。
徐廷烨听到贴身太监来福在大理石屏风外凛报,语气微微不悦,道:“让他去书房外等着。”
徐廷烨在浴桶中起身,太子妃卢氏正为她擦身穿上便服,徐廷烨道:“你早点先休息吧,近来你也辛苦了。”
他身在这个位置,又有成年出众的兄弟,大家都盯着他,身为太子妃也是如履薄冰,生怕连累了他。她不但要操持整个太子府、教养孩子、照顾夫君、在外应酬、孝敬帝后,还要时时防备被人抓住小辫子。太子妃出身高贵、贤良淑德、也是个少有的美人,徐廷烨与她少年夫妻感甚笃。
太子府少时就是按储君培养,少有空闲,谨慎行,谨守标准封建男人的美德,府中就是有几位侍妾,也从无宠妾灭妻的苗头,更没有在什么场合抬举小妾的事。府中就是两位颇有出身的侧妃,也是被严厉的规矩框得死死的,甚至府外宗室勋贵间应酬,也只有太子妃有资格代表太子府走动。
卢氏淡淡一笑,道:“汤大人晚间还来求见,我怕殿下又要很晚才安寝,我让厨房备些粥。”
徐廷烨又与卢氏温耳语两句才往书房方向过去。
徐廷烨又与卢氏温耳语两句才往书房方向过去。
徐廷烨从走廊走进院子,就见汤铭带着两个少年等在书房门口,汤铭一见他就带人上前来拜见。
“臣汤铭参见太子殿下。”
“草民林瑜参见太子殿下。”
“草民杜绍桓参见太子殿下。”
徐廷烨面色无波,只一双俊目十分威严,瞟了汤铭一眼,说:“起来吧。”
早有守门太监为他打开书房门,他负手跨进,身后汤铭十分熟悉地就跟了进去。
而青泠、杜绍桓还并得准许先候在门外。
青泠依稀还是从六岁的记忆中有太子印象,那时是皇后娘娘的千秋节,青泠被萧氏带进宫祝寿。
由于萧皇后只有一个兄弟,就是现任萧家家主,而且现任萧家家主只有三个儿子,并无女儿,萧皇后也就没有嫡亲的侄女了。
萧氏是皇后堂侄女,萧皇后的千秋节,在女眷中,萧氏的地位自然有些特殊。所以,当时她们坐得比较靠前。
位置好,太子一家来祝寿,当时的杨青泠小小年纪,刚有些知道太子意味着什么,而萧氏本就有些自恃出身名门,会对女儿说起她萧家的关系来,小青泠也就知道将来要当皇帝的很厉害的太子爷是她的表舅舅。
当时就是些童心,听说太子殿下来祝寿就睁大眼睛看。然后,小姑娘天真爱俏,看太子比自家老爹还年轻俊美,更有说不出来的皇家威仪,就想要讨好。
当时,太子爷、太子妃、皇长孙等说了祝词,献了寿礼,小杨青泠很傻很天真欣悦地大叫:“太子舅舅!”
萧氏捂女儿的嘴已经来不及了,见众女眷朝她们看来,她只好起身恕罪。
太子爷见是萧氏,笑道:“表妹不必多礼,童稚语,这句舅舅叫得也没错。”
太子也知杨家忠烈,而杨继业也是个能人,本应厚待亲近,见青泠还是个漂亮的小糯米团子,也无甚男女大防,就抱起了她逗弄。
太子问道:“小丫头,你怎知孤是你舅舅?”
小杨青泠说:“娘说的,皇宫里住着一个外祖萧家出来的最漂亮的姑奶奶,姑奶奶又生了最厉害的舅舅。”
萧氏当时只想敲向来疼爱的女儿一个爆栗,只觉得那些家事真不该和小孩子乱说。舅舅这关系,她也就说过一两次,想让她明白她的身份而已,谁晓得女儿把这事记得那么清楚?与皇家打交道,舅舅之类也就心里好喊一喊,哪有如傻女儿这样兴高采烈地当从认亲的?京城的女眷都看着,以后怎么想她?
当时皇后和太子爷心都很好,太子妃和皇后还送了她礼物。
只不过,后来萧氏应该是得到杨继业的提醒,身在朝中,最好不要站队,这也是犯皇帝忌讳的,于是萧氏也就很少特意去亲近。
[快穿]书中游 第154章 随身空间重生复仇穿越女——隔壁(二十二)
青泠看到徐廷烨,不禁回忆着往事,过不一会儿,徐廷烨召她们进去。
徐廷烨听了汤铭的报告十分惊讶,忙问青泠具体的况。
于是,青泠从夜间在外练功遇到鬼祟的突厥武士说起,如何装鬼吓人,如何行骗混入,又如何苦于不通突厥语而进展缓慢才等不及要偷看他们的羊皮卷,如何被现等等。只不过,她都稍加修改,九成真一成假,把她是杨青泠的真实身份和在感业寺修行的事都隐去了,并且为了暂时不让杜绍桓怀疑,隐去她中箭是歌舒所为的事。
徐廷烨道:“这阿史那歌舒是个军人,潜入南朝也有十天半月,如此隐而不,只怕其心不小!只可惜,林公子不通突厥语,不知他如何行事。”
徐廷烨说到后来颇为苦恼,皱眉暗自摇头。他身为中宫嫡子,自小受的是储君教育,但是也因为他是太子的身份,反而在军事上少有建树。
汤铭道:“殿下先宽心,如今殿下已派人去让关内、河南两道州府便宜开仓赈灾,到时,京城必安然无恙。”
当时已经有些流民困拢京城,京兆尹先向太子请示开仓施粥,以安百姓。但这个办法在青泠看来有些猪头,后来,她向汤铭建议赈灾之法时也有提及,所以,如今的赈灾,京城只在城外小设有施粥点,而大的施粥点都在其它州县。
青泠一直不是处于危机之下就是赶路来京城报信,没有一刻是安宁的,这时如愿见到徐廷烨,虽然在她看来少了点帝王霸气,但见他礼贤下士,见了少年的她和杜绍桓也不怠慢,一直莫名地悬在心中的石头放下一大半。
须知,她这世没打算造反,之前也分析过,造反在这个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朝代太过艰难,而且时间上来不及。她只能依附与秦王相反的利益集团——太子派,但是太子若是扶不起的阿斗,或者刚愎自用者,那么她可能要多奋斗二十年。
在她看来,缺少点帝王霸气、有点儿心慈手软的皇帝也并不可怕,如现世历史,北宋仁宗就是个不够霸气的皇帝,但是仁宗也算是个不错的皇帝。
青泠安心了,太子让她感觉还不错,是个听得进去话的主公,汤铭那么晚来求见,他召见时也没有对臣子脾气。
最忧的变数的困扰去除,青泠思维又清晰起来,这时听到汤铭提及“附近州府”开仓赈灾,她回忆起她前晚所见的各个羊皮卷。
“不好!”青泠惊叫一声,说:“殿下,歌舒是军人,这次潜入南朝所带的人不多,听汤大人所说,他们的可汗被擒,那么他潜入南朝,一为救主,二为复仇。但是,以少敌多、客场制胜谈何容易?所以,我猜他不但要利用流民掩人耳目,还要借力打力。”
“借力打力?”徐廷烨、杜绍桓、汤铭都有些不解。
“不错。我若是他,我带几百人潜入南朝的话,我就要借力达到我最大的目的。这个力就是流民,流民有数十万,就算是两道府兵、京城城防军十营,以及八营宿卫军也未必控制得住,边疆、藩地镇守军也远水救不了近火。原本,殿下依汤大人建议在外围设制施粥点安抚流民,可暂保京城平安,可是……我猜恐怕,我们作茧自缚了。”
汤铭想起那些疏开京城流民的法子还是她提的,如今她说作茧自傅那不是坑得就是他吗?于是,汤铭脸色颇为不好地看着她,说:“林瑜,你可不可以一次性说完?”
现在灾越来越严重,灾民就有越来越多,原本陆续向京城涌来,京城也忙得脚不着地般地安置。现在,太子依在外围设定施粥点和安置地点,南朝政治文化中心的中原一带,东、西、南、北、中五大战略粮仓,有太子下令开仓了四个,京城近郊的中粮仓也处于半开状态。如此,吸引着流民几乎把京城四面方向刚好围了一圈,这是天然的包围圈。
如果一旦东西南北四大粮仓断粮,而南方之粮暂时还送不到,那么那些饥饿的流民就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涌向中心点——京城。
这在一般况下,并不会断粮,但是歌舒是军人,军人有句最基本的话叫大军未动,粮草先行。青泠从前了解京中形势不过是从萧夫人那儿听说,萧夫人怎么说也仅是内院之妇,她就算不无知却也所知有限,所以,青泠之前所知也就有限。
现在求见太子,与太子、汤铭等人说起形势,视野自然不一样。
青泠似拨云见日,道:“我说歌舒怎么会拖那么多天……现在,只盼他人手不足安排不易,再拖几天……太子殿下,歌舒他要烧我们东西南北四大粮仓。附近的流民一断粮,就刚好对京城形成天然的包围之势。请殿下立即调集府兵重点防守粮仓。”
……
徐廷烨虽然对青泠的来历也有疑问,但是她说的也有条有理,于是就先抛开疑问。连夜召来心腹议事。
青泠穿越数世,丹青之术也颇有造诣,上官星那世,她琴棋书画均佳,还能画画再让近臣题诗,以彰宠爱,比如:当初汉语说不清楚的高美国义诚大君,也就是后来的义诚亲王。
于是,她执笔勾勒,当先将歌舒等人的相貌画了出来,又与太子心腹们描述一些突厥人与中原人不同的特点:比如眼睛不是纯黑,身材高大,身上多有些羊骚、马骚味、汉话说不太清楚,手部因为擅箭的原因多有特别的老茧,只要抓住这几点进行有目的的盘查,因该能查出混在流民中的大部分人。
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少年,调动太子手底下的人除非有主角金手指,青泠自然还不行,她对太子手底下的人谁是谁还弄不清楚。
看着太子安排人下去捉拿突厥人,又城防军加强防守,青泠终于稍稍安心。
忙禄一夜,天色已亮,青泠正想要画出她在歌舒那看过的地图,但是身上的伤和劳累袭来令她有点头晕。
杜绍桓眼疾手快扶了扶她,道:“贤弟,你还有伤在身,我送你去医管看看吧。”
太子正要令他们告退,他也要休息,这时听了杜绍桓这样说,不禁道:“林公子身上有伤?”
“江湖恩怨,殿下见笑了。”
“孤召太医过来,不如二位先在府中用膳歇息,现今孤有许多事倒要请教。”
且不说杜绍桓是勋贵重臣家的公子,太子见这二人风采也有招揽之意,并且太子已经猜出之前汤铭献上《平灾方略》出身这林姓少年之手,而这两人送上门来,他如何不礼贤下士一番?
这林姓少年虽是江湖中人,但是杜家二公子却是有来历的,至于可信不可信,也要慢慢观察。
青泠又怎么会让太医给她看伤?看出她是女子怎么办?
青泠十分装b地一笑,说:“谢太子殿下,但是在下精通医理,不必劳烦太医了,但借纸笔一用,我开个药方,按方抓药就好。”
太子甚为惊讶,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自称精通医理,不必召太医,他倒有心一观。
令人备好纸笔,研好墨,脸色苍白的少年一派名士风流,提笔就写。
但见她笔走婉转流利,落笔铿然有声,行书字迹跃然纸上,再瞧那书法,只觉雄健纵横、法度森严、遒劲潇洒,便是与当朝书法大家智云大师、大儒宋卓扬相比也不见拙。
原见她丹青之术了得,画出她记得的突厥人的相貌,未想她书法如此了得。
古代的士大夫读书人,十个有九个讲究或者喜好书法,太子见了更是心中增添几分好感。
青泠和杜绍桓被安排在太子府客房的院子中暂住,杜绍桓一路与青泠并行,忽听他以传音入密之术问道:“林姑娘,你要为太子做事?”
杜绍桓不是傻瓜,他身为杜家人牵涉这储君之事就十分麻烦了。但是,当时,他却做不出扔下她不管的事,可现在,就因为他心软,自己似乎一时也要摆脱不干净了。
“是。”
“为什么?你不是海外江湖中人吗?”
“我总要有个地方安身立命。太子是好人,我投奔于他,有何不对?”
“你明白朝堂险恶吗?”
“明白。江湖也很险恶,我差点就死,甚至女子内宅也很险恶,既然哪都险恶,干什么不都一样?”
“可你终是女子……”
“等我伤好了,你打不败我,你信不信?”
“林姑娘武功确实高明。可这又如何?”
“你是男子,我能力和你一样,那我为什么不能做男子能做的事?你道我学文习武用来干嘛?用来当作战胜什么才女、贵女、贤女嫁得如意郎君的利器?或者嫁人之后内宅争斗,丈夫有小妾的用我的文才武略打压小妾,我若是小妾就用我的文才武略打倒正妻,小妾上位?”
杜绍桓无以对。
……
青泠在太子府暂住,而杜绍桓却住了一天后回杜府了。三日后,青泠外伤好转,就在夜间调息化解体内歌舒那吸来的内力,全都转化为北冥真气后,整个人显的神采奕奕起来。
太子政务繁忙,见到他的时间不多,青泠伤好得差不多,内力隐患也消除后就去求见太子。
却见太子正厅守卫森严,青泠还进不去,青泠让人通传后才进去。
步入正厅时,只见太子和他的心腹面有忧色。
青泠参拜,太子上前一步,道:“林公子来的正好,如今,孤亦不相瞒,果如公子所料,北、西二粮仓被烧,损失惨重。”
“什么?殿下不是令人严家防守了吗?”
“孤已拿梁、刘二统领下狱,只是这对付突厥阿史那歌舒,孤却对他知之甚少……”由于皇帝年事已高且身体不好,太子处于半监国状态,有权调动部门府兵、城防军,但他缺少真正的嫡系,武艺不佳,也没有带过兵。
太子原也想自己擒住声名赫赫的阿史那歌舒,好振一振士气,也彰显武略。
朝朝士兵虽然有了防备,但是歌舒实在狡猾,利用流民掀起骚乱吸引了大部分人马,然后又有死士潜入四处点火,燃毁整个粮仓。粮仓本就修建成有几十年,又是草木材料,干旱已久,这点然后火势逼人,又无水可浇,如何能灭?
青泠听那太子心腹道来经过,心中苦笑:古代没有其它灭火之法,而水能喝的都拿喝了,突厥人以付出死士性命的条件下拖延守卫灭火时机,待火大后,就再难灭了。
青泠想了想,道:“殿下,如今还是上奏皇上要紧,未免被人把柄,其它的别管了,我们守好京城。”
太子得到突厥来袭的事只要暂时不被皇帝知道而在守卫京城时有功,那么最后他能保平安。
太子虽不舍得功劳,但是算计下来,他确实无武将人才心腹可用,只有同意。
太子又忧道:“西、北二粮仓被烧,如今流民之多无法预料,之后粮食不济可如何是好?若是东、南二仓再不保……”他于内政民生还是懂得的,无粮可是最大的危机。
青泠道:“东、南二仓……歌舒恐怕不会再真的去烧了。”
“不烧?”
“只能不烧,因为烧不了。我若是他,想来原来计划同烧四仓,然而,殿下四天前下令加强防备,他现同袭四仓他人手不够用,只能集中烧毁西、北二仓。火烧粮草只胜在奇袭,如今他烧了两个粮仓,可他已牺牲达百人,人手更少,他决不会再去烧另两个粮仓。”他烧西、北二仓,不过是想要报复给南朝造成损失麻烦,而且他需要更多惊慌的流民掩护他的人向京城过来,然后再以两个粮仓被烧的事在城外的流民中制造无粮的恐慌。
“那他下一步会如何做?”太子听她说的有道理,不禁问道。
“多留南朝一天就多一分危险,少一分胜算。他应该会孤注一掷赌一把。只可惜,京城内也有数万流民,他会混进来制造动乱,殿下心善,之前那些进城的流民未被赶出京城。”
“孤现在马上下令,所有流民都赶出京城。”
“来不及了。”
“来不及?”
“兵贵神速。在火烧粮仓时,又死了上百人留下突厥人的尸体,他应该能猜到南朝人不久就会现端倪。为免夜长梦多,只有快。现在殿下刚收到粮仓被烧的消息,那他也已经到京城开始行动。”
“可是,城门严加防守,他们进不来呀。”一个太子心腹反驳道。
“京城之大,人口上百万,之前的流民中,有部分人已经混进来,一直蓄势待。只需歌舒一人能进城,就能调动这部分人。”
青泠心想以他的武功,进城来不难。
前天求见太子时,她画出歌舒那看到的官宦人家的宅邸图,太子说是程千山府邸,青泠想起萧夫人说程千山的生擒突厥可汗回京的事,当场就问道:“突厥可汗是否软禁在程府?”
太子没有隐瞒,同时太子也猜测歌舒的人要来救太子,一直暗中布置。
如今,得青泠分析歌舒不会再烧另外两个粮仓,而是真正行动,他也马上明白歌舒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