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北地直播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甜沫但不甜




第三百五十一章 科普教学(一)
    采访的事情处理完了,陈大力他们打算按照之前的计划继续直播。

    至于省台的小刘?这次他看来是有叮嘱的任务,一直都在采访各方派来的专家、所有在场的领导,并没有过来直接采访他们。

    不过陈大力相信刚才小刘一定看到了央电记者采访他们三个的事情,说不定等回头把采访任务结束后,还会过来补拍一下他们的访问环节。

    毕竟人央电都采访了,省台不采访,回头两边新闻一块播出,央电那有采访镜头,省台没有,这不是搞事情吗?

    昨天,兄弟三已经提前跟考古队的人沟通过,打算今天近距离的直播一些发掘工作。

    这方面本着给大众科普的理念,考古队答应了这个要求,并表示会派出一组小队,在发掘的过程中,进行一些专业的讲解。

    到了现在,已经有四分之一的地方挖掘到了遗迹所在的层面。

    这是考虑到还没有融化的季节性冻土和人手分工,特意把整个球场面积大的遗迹分成了四块前后发掘。

    下面是冻土,但是房屋和围墙的痕迹已经出现了,就不适合继续暴力挖掘,要进行精细的一点点的挖掘。

    但是用他们平时考古用到的不管是探针还是洛阳铲手铲(平铲),冻土对这些工具不是十分友好。

    加大的发掘难度,让他们不得不先集中清理一片区域,而不是全都整理出来再进行清理,那样工程更大,万一下雪下雨的,会造成影响。

    现在只需要在恶劣天气下保护一部分,其他部分都在土里,不会有什么影响。

    整个遗迹呈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划分的区域是东到西均等的四份,最先挖掘出来的是距离海岸最近的东边。

    之所以这么安排,主要是因为遗迹距离现在的海岸有两千米的距离,已经属于森林的范围。

    相比较深处,外面更靠近海岸这边先清理出来,方便后面再砍伐清理更深的树木时,方便搬运清理。

    本来三个人还想等会儿再开始。

    可一看到那边领导们开始摆拍、背稿子,吓得陈大力他们立马把摄像头转到一边去,匆匆跑到一个偏远的地方跟观众介绍接下来要干什么。

    开玩笑,真要直播拍到了刚才的画面。

    虽然大家不会以为有什么,甚至有些习以为常,就怕有人捅出去。

    这种事基本上属于默认的事情,老百姓都知道,可是默认的事情曝光出去,就是批评的新闻了。

    本来央电难得来这边采访,对村子和乡镇上下都是好消息。

    要是拍下来刚才的画面直播出去,那真是好事成坏事,回头算账的时候,遭罪的还是他们三个人和整个村子。

    “今天有一部分的遗迹终于挖掘到了,已经有不少古代的建筑痕迹显露出来,今天我们带大家近距离的观察一下考古发掘都要怎么做,让考古队给我们讲解一下操作。”

    “终于到了这一步了,我听说考古都用洛阳铲的,这么多天也没见有用到。”

    “传说中的盗(和谐)墓神器洛阳铲要出现了吗?”

    “我看着一些照片上都是用小铲子小刷子,这么硬的土挖的动吗?”

    “不是说季节性冻土吗?为什么不等到天暖冻土融化了再挖?那样不是更轻松?”

    “你们的金属探测仪呢?怎么用几次就不用了?拿出来探探下面是不是有东西啊!”

    对观众们在弹幕上的询问,陈大力照例跟大家解释解答。

    “洛阳铲我打听过,会用到的,具体怎么用,我也不知道,还得看人家专业的怎么用。至于为什么不在天气变暖土里的冰化了再挖掘。

    那样会导致土里有大量的水分,形成很多林间的沼泽地貌,贸然挖掘可能会破坏一些遗迹,这是专家的解释。

    而且在夏季,我们这边降水可不少,甚至‘运气好’还能赶上风暴。周围都是森林,还是在天天大量时间都有光照的极昼,蒸发的水汽真的不少,森林里山区里降水十分常见。

    那样就会导致挖掘和保护工作更麻烦,还不如现在气候比较稳定,雨水少的时候,多费一些力气,把遗迹挖掘出来。

    到手等雨水多的时候,至少能起一个彩钢的大房子,保护遗迹不被气候破坏。”

    正说着,陈大力看到昨天约好的小队再跟他们招手让他们过去,看来对方准备开始工作了。

    兄弟三个过去之后,先简单的让几位跟观众自我介绍一下,接着没有太多废话,小队的一个马加大学的学生,开始讲解他背着的背包里的东西。

    “这个背包是我们用来装考古用到的工具的背包,首先是笔记本和笔,这个是一定要有的,用来记录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尺寸形状等等。

    然后是卷尺,用来测量长度宽度等信息,这个是密封袋,挖掘出来的小东西都会密封保存在里面。

    再然后是各种铲子,这个是洛阳铲,学名探铲,这个是小平铲也叫手铲,还有普通的铲子刷铲等等。

    接着是这个是探针,功能跟洛阳铲一样,是用来探测地下砖之类的深度的,另外还有毛刷指北针照相机等等。

    基本上用到的就是这些东西,只有铲子再根据不同的情况,会用到不同的种类和型号,这些咱们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完,等实际操作的时候遇见了再讲解吧。”

    看着满满一背包各种装备,观众们相当惊讶。

    “我还以为只用到的只有简单的几件东西而已,没想到光铲子就这么多。”

    “我说很多专家后面都有一个拎包小弟跟着,原来是背工具的。”

    “没想到要做的有很多,不都是挖出来清理完再照相记录尺寸什么的吗?”

    “密封袋吓得我以为是专案组办案呢!真是什么东西都有啊!”

    “现在人那啥的都用电动洛阳铲了,你们还是手动的,技术上有些落后啊。”

    陈大力把弹幕跟眼前的这位学生读了一下,让他有些哭笑不得,尤其是最后那个说电动洛阳铲的。

    “说电动洛阳铲的那位,怎么个电动法?打开开关小马达自己‘突突’往里钻吗?看来这位观众在考古方面很有见地。

    不知道能不能留下一个联络方式,我回头上门拜访,咱们开门深入交流一下?”



第三百五十二章 科普教学(二)
    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学生使出了‘开门有快递’‘上门探讨深浅’等组合技,兄弟三个十分无语。

    怎么好好的科学家不做,非要做笑星?

    突然用严肃的表情说出这番话,让弹幕更欢腾起来。

    旁边的专家一脸‘见到鬼’的样子,让陈大力不得不感叹,还是年轻人知道前端的流行,玩起来没有丝毫顾忌。

    相信等这位现在还没毕业的同学,等他到了专家现在的这个年纪,再听到那时候年轻人的潮流,一定也会是一副‘见到鬼’的表情。

    介绍完工具,接下来进入下一个步骤。

    现在在大家面前的,是一道围墙一样的建筑,应该是古代用来防御野兽和敌人侵袭用来抵御的防御屏障。

    根据观察,这应该是一道夯土墙,至于地面下还有多深,只能一点点清理才能知道。

    古代夯土墙十分技术十分发达,早在北宋,就有文字记载上窄下宽的梯形版筑技术,像是闽省土楼,就是夯土技术最巅峰的作品。

    现在发现的这面夯土墙,有些地方可以明显看到里面混着石子还有树枝做成的墙骨。

    从这些地方,就能确定这出定居点居住的人,在建筑方面技术十分高,不是那种游牧的部落,应该是从发达的地方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到这里。

    本来还想演示一下洛阳铲和探针如何使用,因为不知道下面有多宽,害怕破坏墙体,没办法用这些工具了。

    现在只能一点一点,用小铁锨沿着分界的地方,仔细的进行清理。

    没办法,这样细发活,挖掘机是不可能的,任何机械化设备都不行,只能用人工一点点清理。

    本来觉得三十多人的考古队,再加上外省后来来的那些专家,人数很多。

    可现在一看,所有人不管还没毕业的马加大学学生还是六十七的老专家,全都一溜安排在夯土墙边上,一点点进行清理工作。

    反倒觉得并没有那么多人了,还觉得人数少了。

    省里派来的最大的专家一看这样不行啊!

    主要是他年纪不小了,不像年轻的时候有体力不怕累,才整了一点,就觉得十分疲惫。

    考古队伍里面除了那十来位马加大学的大四学生,其他的人基本上全都是中年中老年,这样下去,明年也清理不完。

    最后还是他找到了军队领队,把情况说明了一下。

    接下来的清理工作全都交给了支援来的战士们,专家则拿着工具,在一边叮嘱动作要轻不要太大,一边进行挖掘指导。

    这下子虽然速度还是比较慢,毕竟战士们不是专业的,操作上十分小心,但是速度比之刚才,提升了太多。

    中午天亮的时候,已经清理出来很大一块的夯土墙了。

    考虑到这片地方的面积,专家们认为这面墙不会太高,所以应该很快就能挖到底。

    果不其然,到晚上收班之前,大学生那边已经挖到了最底下。

    年轻人体力好,一边挖一边言传身教,实际行动教给跟着他们的战士们如何挖掘,所以他们这一边速度是最快的。

    经过测量,整个土墙有一米五高,最厚的地方有半米厚,整面墙十分厚实。

    知道了大体的数据,其他地方再进行挖掘,相对来说就十分容易,不需要动作太过谨慎。

    不过今天是不行了,因为到了收班的时间。

    领导们早在中午之前就离开了,连着记者一起走的,相信这会儿应该已经在镇上摆开酒席举行热闹的欢迎宴会了。

    那些和村子这边没有关系,简单的吃过晚饭,开过会,专家们匆匆去休息。

    大学生们更是累的吃饭胳膊都抬不起来。

    虽然他们年轻,可这次是他们第一次实际操作,平时没这么大的运动量,第一次难免受不了。

    隔天早上,专家们很早就起床了,整理记录,打算今天把剩余的东面这部分夯土墙全都清理出来。

    然后好接着进行下一步墙里建筑的清理工作。

    相比较夯土墙,大家还是对里面的建筑更感兴趣一些。

    毕竟夯土墙这东西,对考古专家们来说,已经见的够多了,除了里面添加的材料不同,其实技术上早就摸清楚了。

    可是里面的建筑就不一样了,不说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方面。

    人生活的屋子,总少不了各种日常用品,比如锅碗瓢盆之类的,或者是农具武器。

    在清理出东面这一块部分的时候,他们早就用自己带来的金属探测仪,检测出下面有金属制品的存在。

    冶炼技术,是判断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下面存在大量的铁器,说明要么是他们从别的地方带来的,或者是贸易来的,甚至是自己冶炼的。

    前面还好说,要是后面的两种,意义就不同了。

    有通商,表示周围肯定还有其他村落存在,不然商人不可能为了一个村子跑这么远的地方来贸易。

    要是自己冶炼的,就说明周围肯定有现在还没探测到的,他们不知道的比较容易开采的铁矿矿藏的存在。

    不管是哪一个,都是意义非凡的。

    一天的时间,整个东面的夯土墙被完全清理出来,中间有一些波折,不过问题不大。

    战士们虽然知道了夯土墙的情况,也没有彻底的放飞自我,依旧十分小心的进行挖掘,也多亏了这一份小心,避免了很多问题。

    在东面这部分,并没有类似城门的地方。

    只发现了几处应该是哨塔之类的建筑残骸。

    不过大家都没有感到遗憾,因为真正的大戏,即将上演。

    早上兄弟三个起的很早,吃过早饭就匆匆赶往客房,和考古队碰头。

    今天终于要开始发掘建筑遗迹了。

    最近几天一直有看到露出来的一些石块围成的圆形建筑顶端,让不管是考古队还是直播间的观众都心里痒痒。

    不过昨天他们已经被跟随的小队专家打了预防针。

    和夯土墙再次不同,这些建筑遗迹明显是石头建筑,用泥土固定,而且看露出来的几处地方,都是圆形的建筑。

    这很有可能是根据蒙古包的形状,用石头垒起来的房子。

    这样一来,发掘的难度再次增大了很多。

    先不说遗迹是否还稳固不稳固,现在要清理的就有里面和外面两处。

    而且圆形的建筑,在清理内部的时候,怎么出来,出来会不会破坏建筑,一样又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



第三百五十三章 年代确定
    挖掘上的困难,难不住在场的那么多专家。

    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参加过全国各地大大小小遗址挖掘不下百次,比现在更难的情况都遇到过,都没曾难住他们。

    经过紧急的开会讨论,专家们决定采用先清理外层然后再发掘建筑内部的土壤。

    不过建筑外面并不是直接清理到露出石质建筑的表面,而是保留一定厚度的土壤,起到一个固定的作用,防止在挖掘内部的时候,因为少了内部支撑,导致垮塌。

    如此一来,观众们万众期待的洛阳铲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1...148149150151152...30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