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练东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灵山尊者
女子笑得很勉强,完全是努力表达歉意,才刻意笑出来的。
“这女孩有心思啊,很苦闷的样子。”张易转头对典韦说。
他是来自后世,也没有看看女孩弹琴,就觉得亵渎的心理愧疚,完全是路人心态。
自从张易遇刺后,除了进皇宫见皇帝,典韦一直跟着张易,前一阵,张易在点将台上打坐,典韦就在点将台下练武,在家里,连张易到后花园都跟着,总之不会远离张易。
“蔡家丫头大了,想男人了。”典韦随口就说到,他虽然粗豪,却并不傻。
“哪个蔡家蔡质家孙女”张易诧异地问道,蔡邕来扬州后,蔡质看洛京没什么机会,也搬到扬州来,他曾经当过卫尉,因此张易让他住自己隔壁院子里,张易以为女孩是蔡邕堂弟家的。
“隔壁是蔡质家,这是蔡邕家大丫头昭姬。”
“谁蔡昭姬蔡邕的女儿”
“是啊,自傲洛京时,住在家里好多年,你不认识吗”
“老蔡家几个孩子啊”
“三个,这是大丫头,下面还有两个弟弟。”
“你说刚才的女孩,是蔡邕家的蔡昭姬怎么这么大了”
“快二十了吧,不对,二十出头了。当时我送他去家里时,她就十来岁的。”
张易一阵恍惚,老蔡头的女儿蔡琰蔡昭姬,历史上,因为避司马昭的讳,又叫蔡文姬,是大汉第一才女,也是历史上数得上的才女。
张易记得刚进宫当羽林时,第一次见老蔡头,心里还顺便算过蔡琰的岁数,记得当时算出的蔡琰才两三岁,那么到现在也不过十三四岁,怎么就二十出头了。
难道一直没
87、家有双姝
和宦官子弟相比,宗亲和军功者掌权,对国家的隐患要大得多,因为他们能力强,野心也大,等他们上台后,士族也愿意投靠他们,这帮人不仅有能力,还有得力的部曲幕僚,因为大乱方歇,百姓需要安抚,他们上任后,就组织乡民补耕补种,聚集流民屯田自救,各种安民措施在他们得力手下统筹下,都能顺利实施。
两三年下来,大汉大部分地区都展示出勃勃生机。这个时候,各地郡守县令手里有钱有粮,朝廷减免税收的时间也到期了。
质帝忧虑这些宗室子弟割据后就会混战,宦官集团却觉得收割利益的时机到了,因此很快组建查勘刺史部,把鸿都门生撒了出去,对各地官员政绩民生进行访查。这些人都是年轻人,访查时很认真,查出很多问题,刚好能被宦官拿来发财。
扬州这里也有不少洪都门生过来查访,不过扬州比较特殊,没有汉室宗亲进来,鸿都门生却非常多,来人既忌惮张易霸道,又要顾及同学之谊,还算心慈手软,并没有查出什么大问题。
扬州自查比他们严格多了,有问题的人其实在一年前就已经下台,部分被张竑送到博学院进修,还有些直接辞官离去。
其他州问题就多了,按照规定的数目足额缴纳的凤毛麟角,直接拒绝缴纳有几个,更多的是贿赂上官后少交,这里面门道很多,但是鸿都门生哪管这些,发现后就捅出来。
无论太学生还是汉室宗亲,都被鸿都门生弄得灰头土脸,这里面就牵涉到吕常这些宦官,张让自从和张易联合后,收敛很多,虽然推荐了不少人,却都是往扬州送的,家族子弟也不送去当官了,直接搬到扬州做实业,只砖瓦场一项就收获颇丰。
在这次政绩普查时,张让干净得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结果当然很好,质帝居然在他面前,抱怨了吕常几句,得意之下,忍不住就对张易说了实情。
“我们兄弟,知道就算了,这话不要再说了。”
“是,咱家两个说说就行,咱家替天家服务好,兄弟帮衬好,咱家其他不想了。”
“有我在扬州,张氏不会有问题,对了,你家族也该分分家了,大有大的难处,还不好解决,学学我们留地张氏,留候老祖传下来的方法不会错。”
“好好,我会去信建议的。”张让虽然掌握大权,但是在家族中,不仅辈分不高,而且残缺之人,没有嫡系子弟,他家族的子弟一边啃他,一边还说他闲话,分家的事情,他也只能建议。
“算了,还是我来吧,到时候求到你,你就说爱莫能助。”
“咱家也就兄弟你理解我。”
“一个家院子大了,照顾不到的地方就多了,内耗也就多了,祸起萧墙就是从内耗开始,小家庭则不然,需要用人手直接雇佣专业的,就像这扬州,我才有几个亲戚,不一样干得红火吗诀窍就是任期,轮换和追责,不管你做什么职务,不管你做得好不好,到期就到金陵进修等位置。离开位置后,才有人来查你的政绩,好的就上更重要位置,不好的继续学习,然后重新开始,违法的按律法处置,这些规矩事先都说起清楚的,在任上还敢罔顾律法,就是自绝于扬州。”
“这些都是大汉律法中有的,为了到了扬州就能起作用”
“关键看执行,扬州律法要比大汉律法内容少得多,简洁明了,黑白分明,不会有第二种解读,既容易执行,也容易发现不执行的人。”
“好,这次回京就先颁布轮换,州牧郡守四年,县令三年,到期就回洛京任闲置,没问题再放出去。他们下面从事到期就去郡城,读书一年后再履任。妙,真妙,这样就多出好多位置。”
张让能做到现在这个位置,确实是有才干的人,很快就举一反三。
张易见他听懂了,就继续补充:“不少人在地方上,省下钱来养兵,是想割据自保,换了位置后,他还养得起兵吗”
闻歌知雅意,张让很快就明白过来:“对了,咱家还得让兄弟军职变变,北方东鲜卑没了,可没什么值得兄弟去镇了,就替天家去镇镇这些州牧郡守吧,骠骑将军如何”
张易提到割据,要的就是无限开火权,骠骑将军有开府之权,辖制三军,却没地域限制,无论对内对外,都可替天子讨伐,出战需要的仅仅是一道圣旨。
“好,下任扬州牧是张竑。”既然要轮换,张易就要回洛京,扬州牧当然也不能再当,不过时间还有一年多,张易提前说给张让,就怕张让乱安排。
张竑虽然掌管扬州政务,却是郡守一级,今年就要到期,不过他是州牧属官,只要不另外安排,不需去洛京,留在金陵可以平稳过渡。
一行顺利到了洛京,张易当然先去宫城,适逢质帝练剑之日,见到张易到了,质帝立刻拉着张易对练。一番交手后,质帝笑着说:“爱卿身法又精进了。”
张易就把左慈教的练功法,还有自己发明的吸热练功法,都跟质帝说了一遍。
88、沿海攻略
典韦张飞跟着张易灭了东部鲜卑,现在爵位都比关羽高,这么说听着很在理,其实是张易的恶趣味,因为后世看惯绿袍关二爷,再看紫袍的关羽就觉得别扭。
结果,袍子送去五件,一直等到张易离京,也没见到关羽穿,在关羽带着铁血营送张易出城时,张易终于忍不住问了:“上次给你送了几件袍子,怎么不见你穿”
“哦,太精美了,不舍得穿。”
“说人话。”
“其他人是赤红战甲,我穿绿袍,太扎眼了。”
“还有”张易才不信这个理由。
关羽终于呐呐说出真实原因:“允儿说颜色不好看,我穿上像个大青蛙。”
“哈哈哈,是吾考虑不周,下次给你做成紫色的。”
一路上,张易都在考虑这个事情,原本他以为历史变了,人却不会变,看来并不尽然。
环境变了,人经历变了,性格也是会变的,关羽仅仅是不爱穿绿袍,忠义勇猛这些特质还在,张让却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不谈他心里怎么想,只看他做的事情,完成称得上公忠体国,因为皇帝不一样,还有张易这个强援,家族产业蒸蒸日上,他根本不需要阴谋诡计,尽心维护皇帝就行。
三国大魔王董卓,也和历史上不太一样,和张易定下宝石换粮食长久交易后,把西凉治理得安安稳稳,不仅没入侵三辅之地,还时刻威胁着河套的檀石槐。
因为臧昊董卓在正面顶住鲜卑骑兵,张易吞并东北后,时刻有偷袭侧后的可能,檀石槐才放弃河套这个膏腴之地西进。
西北没鲜卑寇边,东南的平东军压着山越节节南退,卸掉两座大山后,整个大汉好像获得重生。
作为情报主官,祖茂是看着这一切慢慢转变的,在南城送张易登船时,还感叹道:“吾虽然一直在洛京,却从南来北往的商人口中,知道天下事,现在连荒野中的平民百姓,都觉得日子有了盼头,这都是主公带来的。”
“这点我不愿谦虚,因为这也是你们的功劳,但平静是暂时的,太平道作乱,黄巾军把霸占大量土地的旧有豪强驱赶一空,为避战乱,大量人口往北和南方迁徙,黄巾军还裹胁了上百万人去了青州,中原地区地广人稀,新主人需要积蓄力量,才给下层百姓更多的福利空间,为了抢夺人口,战争不可避免,情报这一块,还不能懈怠。”
“那不能,鸿儿要去扬州读书,鸢儿不放心,也跟着去了,我现在就住在店里,什么事情都是第一时间知道。”
“不是你欺负她,让她负气回家吧”
“怎么可能呢我只有一个小妾,还是鸢儿带来的丫头。”
张易打趣过后,就开始谈正事:“朝廷马上发布轮换制度,多留意蜀中和西凉的消息。”
“刘焉和董卓不肯离开会叛乱”
“这两人可能性最高。”
“明白了,我会多派商队进入两地。”
祖茂现在是会稽魏记粮行的老板,他娶了魏家的外孙女张鸢儿,就是张易的姐夫,瞒不过有心人,因此在洛京很吃得开,加上会稽魏家物产很丰,生意做得很大。不过他手里的商队都是独立的,通过管事一级联络消息,外人只知道他是大粮商,想不到他的势力深入到洛京各行各业。
回到金陵,张易就在各城市里建起扬州幼学堂,也是五年制,招收九岁到十四岁的孩子,大批被轮换的吏员,都被送到幼学堂教书,一同去的还有铁血营的老战士,他们是最初的铁血营,被擂台勇士占了位置后,就一直在辎重部队,现在正式退伍,成了幼学堂的教练。
扫平北方边患后,张易积功升为骠骑将军,扬州还是不用上缴赋税,专供是骠骑将军府军费,是张易的大本营,还有一年的时间,张易就要卸任扬州牧,离开前就要把这些基本制度都完善起来。
幼学堂的老师和教练都是按照六百石俸禄发放的,对被轮换的吏员来说,基本上待遇不变,他们只需要在这里教授一年,就可能重新获得岗位,愿意一直留下教书也可以。
老战士拿六百石是升官了,张易给他们的期限是五年,五年后根据学员身体素质,决定他们能不能保住饭碗。他们都在三十五到四十岁之间,张易要拿他们作为试点,执行战士退伍制度,在往后,骠骑将军的军队中,冲锋陷阵的战士到了三十五岁就会退伍,四十岁的基层军官也会退伍,校尉不超过四十五岁。
现在都是冷兵器战场,无论骑兵还是步兵,必须要有充足的体能,筛汰掉这些老兵,就是给他们留一条活路,散放在民间,不仅能培养下一代,还能维护地方治安。
铁血营士兵来自大汉各地,这些年早就把家人迁到洛京,现在又都迁到金陵,金陵人口不如洛阳,繁华却已经过之,而且金陵的漂亮整洁是天下独一份的,气候也
89、进击西北
安排好一条线的沿海地区,张易也到了卸任扬州牧的时间,回到金陵后把扬州五年发展纲要,传递给张竑后,然后把扬州牧的印信留给张竑,就算交接清楚。
自己带着两位夫人回洛京,同行还有两个儿子,都是刚满月,蔡琰生的是长子张鲲,桥蓉生的是次子张鹏,两小子只差半个月。
本来孩子太小,蔡琰是不想跟着去的,可是张易要求把孩子也带去,一家人只能乘船慢慢而行。
现在经过多年疏浚,扬州可以一路乘船到洛京,逆流而上都有纤夫拉船,虽然多了纤夫的费用,载重量却多了几十倍,而且不需要再经过牛车驳载。
相比于长江上游世代为业的纤夫,这一条线的纤夫要幸福多了,因为沿途河岸都有生根的锚桩连接着缆绳,挂上滑轮,连上商家船头的滑轮组,不仅省力,而且平稳。纤夫都是分段的,作用就是牵牛和到锚桩处跳滑轮,并维护缆绳。
一家人坐在船舱里,看着岸边的纤夫熟练地把定滑轮组,从一段缆绳换到另一段缆绳上,然后牵牛的人又开始往前拉船,蔡琰忽然问张易:“听说这拉船的圆轮子也是你教他们做的”
张易点点头,笑着说:“我当时只教他们用这轮子从船上卸货,也比这个简单多了,却被他们用在拉纤上,工匠照样有大智慧。”
因为最早走这条线的是虞家船队,是他们最先把滑轮组用在拉纤上,随后沿途豪强就效仿制作出这种拉纤工具,然后就瓜分了这条线的拉纤行业。拉纤行业的兴起,也让虞家船只的订单越来越多,这条线上的大货船都是他家制造的,甚至可以说,大汉一千料以上的内河船只,都是虞家制造的。
也因为扬州至洛京这条水道生意太好,内河平底船订单太多,虞家每年制造的海船只有保底的两艘,远远不够海洋港口使用。而且虞家最大制造两千料的海船,对张易来说,还是小了点,五千料才是合适的海洋运输船,他不能把海军寄托在虞家这种商人身上,才去东莱开辟军港,专门制作大型海船。
等张易把大批工匠抽走后,虞家才想起他们家船场的技术骨干都是张易派来的,这些人一走,他家连一千料平底船都无法制造,只能再来请魏妍来求张易,好在魏妍面子大,又从大船岛带走三百技工,都是大船岛上刚培养好的年轻人,有老师带领,两千料平底船还是能保证的。
和博学院培养官员不同,大船岛是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当年几十万黄巾俘虏中的小孩子,都被送到大船岛上学习百工,现在大一点的基本已经出师,送了虞家三百人后,其他人都去了东莱,而青州黄巾中的上万小孩子,又被送到大船岛上学习。
大船岛更里面的黛山岛,一直是黄忠的地盘,专门培养基层军官,骠骑将军麾下的中层军官大多来自那里,这次就有不少新人跟着张易去洛京,然后去西北帮助整军。
并州臧昊已经上书要回洛京容养,西凉董卓却不好安排,换一个人去西凉未必搞得定,很可能把西凉搞乱,张易准备建议成立平西军,由董卓继续在西凉领兵,只是和董卓配合的刺史人手很难找,太强太弱都不行。
和董卓守护的西凉相比,并州却是烂摊子,檀石槐带着鲜卑离去,留下河套沃野千里,世族豪门势力大量涌入,争夺得很厉害,臧昊年老体虚,精力不济,被这些人弄得焦头烂额,刚好任期快到,急着要回京容养,张易就准备亲自去整军,梳理一下并州势力。
河套有黄河灌溉航运之利,又在黄河上游,如果能在河套屯田,养活军队在黄河两岸多种植树木,趁水土流失不严重时治理水患,就可以让整个下游地区受惠。
这是一个大工程,目前大汉也就张易能胜任,身为骠骑将军,当然舍我其谁。
倒不是张易跋扈,随意指点江山,张易来自后世,觉得自己在大汉就是游客,一直是用超脱的眼光看待大汉,既然历史从本初元年改变,那就要改得更好。
摊上无为而治的皇上,又这么温和,还很信任自己,将心比心,张易愿意帮他扛起来,目前政局稳定,真不想节外生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