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逍遥初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崔文生一躬到底:“我想请伯父与我一起上奏弹劾李牧,有了伯父的帮衬,就算是陛下,也无法再偏袒他了。”

    “蠢材!”王珪还以为崔文生想到了什么主意,没想到竟然如此愚蠢,厉色道:“现在李牧已然遇刺,所有矛头都指向你博陵崔家,这时再上奏弹劾?谁会相信你的话?自取其辱!”

    崔文生被骂蒙了,道:“那、那依伯父的意思呢?”

    王珪叹了口气,道:“看在你父亲的面上,我再多说几句。眼下李牧遇刺已为事实,而你又说凶手不是你的人。那就只有两个可能,一,有人想除去李牧,欲嫁祸给博陵崔氏。这个人,可能与李牧有仇,也可能与你博陵崔氏有仇。二,若无嫁祸之事,那就更加可怕。你仔细的想一想,自博陵崔氏与李牧发生矛盾,陛下一直站在李牧一边,处处偏袒。很有可能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陛下,借李牧之手,欲拿你博陵崔氏开刀,打压门阀世家。李牧遇刺也可能是演的一出戏,就是要你百口莫辩。若真如此,不止是你博陵崔氏的危机,五姓七望,都将大祸临头!”

    崔文生听得冷汗淋漓,颤声道:“天下、天下初定,陛下会这么快对门阀世家下手么?”

    王珪深吸了口气,抿了抿嘴,道:“老夫也觉得不至于这么快,但帝王的心思,从来都是难以揣摩,也许就是要出其不意,也不一定。不敢赌,也不能赌。”

    崔文生已然彻底没了主意,道:“伯父,还请教我。”

    “为今之计,无论是哪一种可能,都要先找到幕后主使之人。我会入宫面见陛下,为你试探消息。而你,也要立刻发动所有关系,看能否寻到线索。对外则绝对不可松口,既然李牧没有点名道姓,你就当此事与你博陵崔氏毫无关系,不可露出半点异状。若找到了主使之人,立刻杀之,只有让此事变成了一桩无头案,才能慢慢平息下去。否则无论主使之人被谁找到,都可能被利用,到时祸水东引,倒霉得可就不止你一家了。”

    崔文生用力点头,道:“那便劳烦伯父了,我这就去寻。”

    “去吧、我这边一旦有了消息,也会立刻派人告知你的。”

    崔文生告辞而去,王珪看着他的背影,叹了口气。崔阀主何等人物,怎么后代尽是这种货色,都是些扶不上墙的烂泥。

    王珪转身正要回到后院重写奏折,忽然一个声音传入耳中。

    “大伯,鸥儿来了。”

    王珪立即转身,看到王鸥,顿时喜形于色:“是鸥儿,你不是在洛阳么?何时来的长安?”

    王鸥走过来,盈盈下拜,王珪赶紧扶她起来,把她迎入堂中。

    “来了有几日了,处理了一些生意上的事情。大伯,刚刚匆匆走出去的那个人,可是来自博陵崔家?”

    “是、”王珪似乎一点也不奇怪王鸥怎么会认得崔文生,道:“鸥儿,你问这做什么?”

    王鸥道:“鸥儿正有一件事,想说与大伯知道。”




第152章 利弊
    半个时辰后。

    王珪沉吟了一会儿,道:“这么说,李牧遇刺,是你亲眼所见了?”

    “是、”王鸥点点头,道:“而且我还查到,幕后负责此事的人,唤做‘老七’,在东西两市颇有一些名声,且极有可能是博陵崔氏的暗子。”

    王珪对王鸥的话似乎一点也不怀疑,怒道:“竖子安敢欺瞒于我,亏得我还答应替他打听消息,给他出主意,气煞我也!”

    王鸥微微一笑,道:“大伯不必如此生气,我觉得崔文生也未见得就知道细情。”

    “这是什么意思?”

    王鸥把从四寇身上搜出的一枚金钗从袖口拿出来递给王珪,道:“这是从凶手身上搜到的财物,这样的东西,定是女人所有。因此我猜测,应该是崔家的女眷想替儿子报仇,但是家族不许,才自己拿了财物,找到这个老七买凶杀人。那崔文生就算是再蠢笨,也不敢刺杀开国县侯,他没有这个胆子。就算是崔阀主,也未见敢冒这么大风险。毕竟李牧现在是陛下眼前红人,他们不会傻到给陛下找茬的机会。”

    王珪想了想,点头道:“鸥儿所言有理,那依你看,这件事该如何收尾。”

    “我打听到老七这个人,就立刻派人去抓了。但是这老七似乎有所察觉,已逃出了长安城。眼下抓是抓不到了,但他必然也不敢轻易出现。所以这件事,最好的收尾方式,就是不了了之。”

    “可是我已答应了崔文生,要去替他……”

    王鸥婉然笑道:“大伯,君子才待之以诚,您以为,崔文生可配得上君子?”

    王珪愣了一愣,道:“大伯知道该怎么做了。”忽然他又想起李牧,道:“鸥儿,关于李牧此人,你如何看待?”

    “接触尚浅,还看不出什么。现在能了解到的,都是听说的。例如诗文、耕犁……还有今日的这大唐日报,显然他又发明了一种快速拓印的方法,此人出身塞外边城,偏偏有如此大才,着实令人惊讶。我已派人去调查了,数日之间,可有回复。若他真是天纵奇才……”

    王珪道:“如此人才,若为陛下所用,于五姓七望,可是大不利啊!”

    王鸥问道:“大伯的意思是,除之?”

    “难道不除?”

    王鸥摇了摇头,道:“大伯,李牧虽然为陛下所用,又因博陵崔氏而厌恶门阀世家。但这并不代表他就已经是我们的对头,博陵崔氏代表不了五姓七望,而李牧对门阀世家的态度,也只因博陵崔氏而已,其他六望可没得罪他。昨日姐夫对他说了我的身世,也未见他态度异样。足见此人爱憎分明,对待门阀世家的恶感,全部来自博陵崔氏。我太原王氏若想与之交好,他未见得会拒绝。”

    顿了一下,王鸥又道:“若他发明的新式耕犁,真能如他说得那样。如此人才,杀之岂不可惜?大伯不要忘了,陛下也是要把这新式耕犁推行天下的,推行天下之后呢?这天下的地,谁的手里最多?与其跟陛下争对百姓的那点恩惠,还是这地与赋税,更加实在一些,不是么?”

    王珪久久不语,在心中盘算。王鸥说的话,其实他也想到了。但是没有王鸥想得这样深入,千百年来,门阀世家与皇权斗法,争得最根本的,其实就是民望二字。所以遇到了事情,王珪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与皇权抢夺民望。但王鸥所言,又句句在理。民望这东西,有时候有用,有时候也没用。再大的民望,其实也比不过一块地实在。

    如今的大唐,大量的耕地都掌握在门阀世家手中,就算是皇帝,也改变不了这个局面。若皇帝想要强行改变,门阀世家也绝对不会坐以待毙,到时天下可就乱了,李世民是一位明君,绝不可能铤而走险。这样算来,即便让渡了一些民望,新式耕犁推行之后,受益最大的仍是门阀世家。

    “鸥儿的意思,是想让我与他交好么?”

    “大伯也不必如此,您是宰相,李牧不过是工部侍郎,还不值得您屈尊结交。不与之结怨,保持中立,遇事儿对理而不对人,左右逢源即可。那日朝堂之上,大伯所言,怕是已经让陛下警惕了,但此事大伯的做法,也符合陛下的预想,再写一封奏折也可,言辞却要点到即止,不可过激。陛下无论如何安排,大伯都不可再争了。这样陛下会觉得大伯心有顾忌,还在他的控制之中,对大伯的警惕也会少些,假以时日,便可弥合芥蒂了。”

    王珪点了点头,道:“大伯心中有数了。”

    王鸥想说的话已经说完,便起身道:“既如此,大伯便忙着吧,鸥儿这就告辞了。”

    王珪忙道:“好不容易才见面,怎可匆匆而走,便在府里住几日也好啊。”

    “不了,鸥儿昨日答应姐夫,要去探望姐姐。要不是看到了那大唐日报,鸥儿也不会来。既然伯父心中有数了,鸥儿便放心了。”

    王珪叹道:“鸥儿,你可是还生大伯的气啊?”

    王鸥摇了摇头,道:“大伯做的事情,都是大伯应该去做的事情。鸥儿身为王氏女儿,也有鸥儿应尽的义务。万幸都过去了,鸥儿既尽了王氏女儿的义务,也还清了欠崔家的,现在一身轻松,早就没什么气了。”

    王珪不知该说什么,抿着嘴说不出话。王鸥行了个礼,转身离开。

    “等等!”王珪忍不住出声,王鸥停下了脚步,王珪道:“你有三年没回过娘家了,你爹和你娘,都念叨你,族中长辈,也……”

    “大伯,鸥儿心中有数的。”

    留下这一句话,王鸥便加快了脚步。王珪再想说什么,却也没有勇气再次叫住她了。

    出得永宁郡公府,王鸥上了等候在门口的马车。薄纱之下,已然是泪水涟涟。她并非不知父母思念自己,只是父母当年的欺瞒,令她始终无法释怀。所以这些年来,她虽然暗中没少帮衬娘家,却鲜少与家人见面。此次来见王珪,已算是极为罕见的情况了。

    多年的磨砺,已经让王鸥练就了快速整理情绪的能力,几个呼吸间,她便恢复了往日的清冷。

    “去宿国公府。”



第153章 舆论很重要(1)
    逐鹿侯府。

    李牧趴在床上,张嘴吃着白巧巧喂过来的粥,好一副大爷的派头。听说他遇刺了,这一上午来拜访的人是络绎不绝,工部的下属官员自不必说,巴不得有个借口可以登门送礼,就连他的顶头上司工部尚书李大亮,也来探望了一下。还有李绩、白闹儿、唐俭等人,老娘孙氏自不必说,一大早就到了,哭了一个多时辰,李牧好一番安慰才哄好。

    过了晌午,李牧才有空吃饭。屁股受伤起身不便,李牧就跟白巧巧撒娇,赖在床上不起来,要白巧巧把粥吹凉了喂他吃。白巧巧拿他没办法,只好像哄孩子似的,吹一口喂一口。李牧手脚也不老实,这儿摸一把,那儿摸一下,惹得白巧巧脸颊飞红,又奈何不了他,一碗粥喂了快小半时辰,都快凉了还没吃完呢。

    “主人,夫人,陛下来了……呀!”李知恩匆匆跑进来通报,看到俩人腻歪的一幕,赶紧捂住了眼睛,但指缝分开那么宽,显然还是什么都看得见的,如此掩耳盗铃之举,直接把白巧巧闹成了一个大红脸。

    “快别闹了,让陛下看到了,成什么样子。”白巧巧把粥碗递给李知恩,挣脱开李牧的手,帮他塞回了被子里,又整理了一下衣装,然后来到外屋,去迎接李世民。

    没一会儿,李世民便到了,长孙无忌自然跟在身边。李牧见了二人,努力地用胳膊支撑身体想要起来,但无奈‘气力不济’,又摔在了床上,咳嗽了一声,道:“陛下,恕臣不能施以全礼,国舅,多担待……”

    李世民赶紧过来扶一把,道:“爱卿说得哪里话来,朕听闻爱卿遇刺,心急火燎,处理完了朝政,就赶过来探望。爱卿,伤的可重啊?”

    “陛下……”李牧泪光盈盈,指了指受伤的地方,苦着脸道:“贼人歹毒,投掷匕首,刺中了臣的屁股,伤的倒是不重,可是太丢人了啊……”

    “屁、屁股?”李世民看了眼李牧指的地方,顿时有些哭笑不得,长孙无忌也是忍俊不禁,道:“我与陛下都看了‘大唐日报’,上面也没写你伤了哪儿,还真不知道伤的地方是屁股。”

    李牧叹了口气,便把当日情形说了一遍。他可是听‘三侠五义’,‘隋唐英雄传’这类评书长大的人,说起故事来,自然就带上了点评书的意思,相比大唐日报上的纸面描述,自然是细致精彩得多,李世民与长孙无忌二人,都听得入神了,宛如置身当场似的。长孙无忌是文官,不太懂武事,但李世民是马上的皇帝,对其中凶险更为了解,听罢之后,连连叹道:“如爱卿所言,这四个歹徒必是擅长合击之术,三人一击不成,还有第四个人补刀。若非你的护卫勇猛,加之有人帮忙,爱卿可凶险了。”

    李牧叹道:“可不是么,陛下,臣差点就再也见不到陛下了!臣已决心,一定要与这幕后主使之人斗争到底,情急之下,未经向陛下请示,就私自刊印了大唐日报,还请陛下恕罪。”

    “朕能够理解。”李世民点了点头,这时长孙无忌从怀中拿出一张大唐日报,递到了李世民手上,李世民递给李牧看,道:“爱卿,朕也是第一此看到这种东西,有一些事情不甚明了,还望爱卿解惑。”

    “啊,陛下,您有话问就是了,臣自当知无不言……只是,陛下,能不能别叫臣爱卿,臣有些不习惯。您就像往常一样,叫臣名字,或者叫臣‘小子’,都行。”

    “呵,还挑起朕的毛病了。”李世民哼了一声,道:“这不是看你已经加冠成年了,才称呼爱卿以示尊重么?难道要朕叫你的表字‘逍遥’?朕还觉得别扭呢,也不知父皇怎样想的,竟然赐你‘逍遥’二字做表字,朕为帝王都不得逍遥,你倒先得了。”

    李牧苦笑道:“陛下,臣得什么逍遥啊,臣要是得逍遥,屁股能中匕首么。您要是觉得逍遥别扭,就还叫李牧就成。”

    “朕懒得与你争辩这些,朕来问你。今日这长安城中,这个大唐日报,你发了多少张出去?”

    “臣也不甚清楚,约莫一千一二百张上下。”

    长孙无忌问道:“一千多张,仅在昨夜一夜刊印出来的?”

    “是啊,臣遇刺是昨日发生的事情,这报纸自然是昨夜刊印的了。”

    “报纸?”

    李牧差点忘了,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没有听过‘报纸’,赶紧解释道:“报纸是臣自己取的名字,意思就是在纸上的告示,报与百姓知道。简称报纸,大唐日报的意思就是,每日大唐发生的大事,报与百姓知道。”

    李世民又问:“这报纸一夜之内刊印一千多张,用了多少人?”

    李牧凝眉心算了一下,道:“两伙人换班,一伙差不多六七人,十二三个人吧。”说到这,李牧大概明白李世民想知道什么了,道:“陛下,真正刊印的时候,速度要比这快的多。昨夜臣是临时起意,而且府中的下人,都不熟练。真正刊印的时候,事先做好培训,效率至少还能提升三倍。”

    李世民微微蹙眉,道:“李牧,你可知道,今日朝堂之上,众臣是如何谈论‘大唐日报’的?”

    “如何谈论?”李牧想了想,道:“莫不是有人觉得,这大唐日报会产生什么隐患之类……”

    “对!”李世民点头,道:“今日不少大臣上奏说,这大唐日报一夜之间传遍长安,将朝中大事公开与百姓知道,会造成社稷不安,长久下去,必将引起动乱,请求朕下令禁止。”

    李牧赶紧道:“陛下,说这样话的人,乃是鼠目寸光之辈。他们根本不懂臣的打算,难道臣废了这么大的周章,只是为了泄愤么?”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都没言语,但俩人的眼神已经表达出了意思:难道不是么?

    李牧一阵气闷,道:“陛下,臣确实有泄愤的意思。但臣不仅是为了泄愤啊,臣做的每一件事,无不是为了百姓,为了陛下,为了大唐!”



第154章 舆论很重要(2)
    李世民这一生,见识了太多义正言辞、慷慨激昂的臣子了,但如李牧这般,每次‘义正言辞’都如此做作之人,还是不多见的。这其中做作又不让他觉得烦人的,唯有李牧一个。因为李牧的义正言辞和慷慨激昂,目前为止还没有让他失望过,而其他人,则十次有九次是空话。

    “那你来说说,这大唐日报,到底如何为了百姓,为了朕,为了大唐的?”

    “陛下,这也是偶然浮现的灵感。那日您与臣说,地方上,门阀世家的势力,要大过朝廷。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臣想,无外乎是因为朝廷离得远,而门阀世家对于百姓来说,离得近。朝廷有政令,百姓不知道或者晚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也都是门阀世家先知道,然后再选择性地告知百姓。久而久之,在百姓心中就会产生疏离感。”

    “臣就想,如何能够跨越门阀世家,让朝廷与百姓建立直接的沟通渠道呢?正好臣遇刺,想要报复,就想到了这个主意。若朝廷能办一个报纸,把朝中大事,直接告知百姓,让门阀世家插不上手,那岂不是可以越过他们了?以后有什么事情,百姓和门阀世家一起知道,岂不是很好么?”
1...5556575859...52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