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初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扬镳
李世民听罢之后,沉吟了一会儿,道:“可是百姓毕竟是民,知晓朝中大事,一无必要,二也有不妥。”
长孙无忌也点头,李牧道:“陛下,您误会了臣的意思。古语有云,三人而成虎。一件没有发生的事情,只要是有人相信他发生了,就会产生这件事已经发生的效果。平日门阀世家,便是用此招数,或曲解、或欺瞒、或哄骗,从骗取朝廷本应得到的民望。而有了大唐日报之后,朝廷不一定要把所有大事都登报告知百姓,只需捡与之相关的,例如朝廷要推广新式耕犁,朝廷大军平定突厥,等等有利于树立朝廷威信,增加陛下荣光的事情刊登,百姓与朝廷,与陛下之间,联系自然会紧密起来。”
“而且若是门阀世家有什么小动作,也可登报指出、纠正,让他们龌龊的心思无所遁形。自此不能再欺瞒百姓,假以时日,朝廷的民望定会越过门阀世家,取代他们在地方上的优势!毕竟这天下,还是普通百姓居多。臣相信,民心所向,才是正途!”
‘民心所向’四字,正中李世民的心思,他看了眼长孙无忌,问道:“辅机以为呢?”
长孙无忌心中甚为震惊,他没想到李牧小小年纪,竟然能想到民心民望这个层次上。他现在对李牧的忌惮越来越大,心中也是游移不定,不知该支持,还是反对。他下意识觉得不应该支持,但理智告诉他,李牧此举乃是为了打压门阀世家,于陇右这些勋贵是大有好处的,理应支持。
想了一会儿,长孙无忌没有直接表态,而是问道:“此举虽然好,但有两个问题有待解决。”
李牧道:“不知国舅说的是什么问题?”
“这头一个问题,是钱。眼下国库不甚充盈,而刊印报纸,耗费不小。工匠,墨,纸等,都要钱,若偶尔为之,尚可负担,但若每日都刊印,负担不起。再者,这报纸若只是在长安城中发行,用处有限,但若发行天下,我大唐疆域辽阔,如何做到快速通传?”
李牧听罢,心中暗挑大拇指,长孙无忌不愧是李世民最心腹的宰辅,眼界果然不同,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找到发行报纸最大的两个问题,个个切中要害。但这两个问题,李牧早已想好了,所以并不难解答。
“钱的问题无需担心,臣已经算过成本了。报纸是为了传递信息之用,所以用不到上好的纸张。最粗劣的纸张,也可印制。若一次刊印万份,成本不足一文。一文钱,对识字的百姓来说,并不算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再说报纸也不是看一次字就没了,可以传阅。臣以为,人都有传播消息的本性,一个人看了报纸之后,得知了新的消息,他一定会忍不住告知那些不知道这个消息的人,所以就算不识字也没关系,只要消息得以传播,目的就达成了。”
“而且,这报纸也是可以赚钱的。”李牧指着大唐日报上被花边圈起来的地方,道:“陛下、国舅,请看这里。这是臣想到的,赚钱的办法。这花边圈起来的地方,臣称之为‘广告’,乃是取‘广而告之’之意。臣举一个例子,洛阳的商人来长安开了一家店铺,他最担忧的事情应该是长安的百姓不知道他开了店铺,不知道他的店铺在哪,但他若把消息刊登在大唐日报上,长安的百姓看了报纸之后,就会知道他的店铺,如果有需要,就会去购买。印刷报纸是要用钱的,自然不能免费帮他的忙,所以……”
“这个商人就要付钱,对么?”长孙无忌接了句话,笑道:“你这小子,脑袋里怎么都是挣钱的道!”
李牧嘿嘿笑道:“这不是从小穷怕了么,开窍之后,看任何事情,第一个想到都是挣钱。”
李世民作为一个国库和内帑永远不充盈的皇帝,闻言也是非常心动,道:“这个‘广告’,能挣多少钱?会有人付钱刊登广告么?”
“陛下,说到赚钱,臣非常有信心。若运营得当,单这广告一项,一年的收入,绝对不在灞上酒坊之下。”
李世民一听,眼睛亮了,道:“你是说,这个广告,一年能赚十万贯纯利?”
“或许不止。”
这下李世民真感兴趣了,问道:“你说,如何才算运营得当。”
“需要三个条件,一,陛下的支持。二,禁止民间私办报纸。三,也是臣曾说过的,官府坚决禁止民间私自刊印。抓到不管是何身份,一律以谋反论处。”
“谋反?”长孙无忌皱眉道:“有些夸大了吧。”
“不。”李牧肃容道:“国舅,我之前谈到印刷术的时候曾说过,印刷术仿造难度低,但却是朝廷瓦解门阀世家对知识垄断的武器。而且我也说了,民间若想印刷书籍等,可交给印务监来做。只要符合规矩,他们付钱,印务监可以替他们印刷。有消息想要宣传,可以来报纸登广告,这样的条件下,若有人还要私自印刷书籍或者报纸,他的目的会是什么?我想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第155章 舆论很重要(3)
“那也不一定是要谋反啊?也许、也许……”长孙无忌想举一个例子反驳,但又实在是想不到一个合适的。
李牧替他解围,道:“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他私自印刷,而不通过官府,必是有私心,担心通不过官府的审核。若想树立朝廷的威严,就必须禁止民间私办,既然要禁,就要禁绝,否则只要留下空子,就是隐患!”
长孙无忌虽然仍觉得不妥,但他知道此事不能再说了,否则触碰到了李世民的敏感神经就有些犯不上了。见长孙无忌闭口不语,李世民点了点头,道:“报纸与刊印之事,对百姓民生并无影响,禁绝也是无妨。朕准了,李牧,你再来说说,辅机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这件事无法解决。”
“无法?”李世民怒道:“既然无法解决,刚才你说了那么多又有何用?”
“这件事是无法解决,但是有变通之法。在长安城中,朝廷可以发‘大唐日报’,而稍远一些的地方,则可以择每日大事,以十日为期,刊印‘大唐旬报’,更远的地方,则改成‘大唐月报’。消息还是可以传递,只是精简了一些,慢了一些。等到日后报纸办得成熟了,则可在东都洛阳等五都都办一个报纸,这样五都一起散播消息,传递就更快了。”
“这也是个办法。”李世民面色缓和,忽然想到了什么,道:“李牧,你说了这些,但没说这报纸每日的内容由谁人编纂。朕今日看了你编纂的内容,尽是一些挑拨之语,总不能每日都刊印这种东西吧。”
李牧赶紧道:“陛下,您就是让臣负责,臣也没那个时间啊。臣以为,做文章乃是文事,文事就要找文人。陛下不是有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么?那些博士、学子,教授,整日也没什么事做,不如就交给他们,正好物尽其用。”
“可是……”
“臣知陛下担心什么,若陛下担心他们所作文章有所偏颇,没关系,可以让他们互相制衡。”
“何为互相制衡?”
“选拔做文章的人的时候,寒门学子选一个,勋贵学子选一个,门阀学子选一个,各方势力都来一个,然后让他们就一件事做文章,再互相投票,择票最多的一个刊发,这样虽然不能完全避免偏颇,但也能大大减少了。”
李世民抿嘴想了想,道:“这样倒是可以减少偏颇,但朕就怕他们不出力,万一消极怠工……”
“陛下,您觉得这些学子,每日向学,目的是什么?”
“自然是科举为官,进入仕途。”
“陛下不如给他们一个如同起居郎一般的旁听之权,过些时日,择其中真正有才干者,赏赐一官半职,这样众位学子必然趋之若鹜!”
李世民哈哈大笑,指着李牧道:“看来你受点伤也好,在家憋着,能想出这么多主意来。好,朕便给你个机会,此事可行或者不行,一个月的时间,朕再看效果。若真可行,便正事设立官署负责此事。若不可行,就当是考校学子了。等你伤好了,可去选择学子作文章,朕就先设一个……唔,御前行走之职吧。每日准许一名学子在朝堂旁听政事,至于谁有这个机会,则是你来定。也可借此缓解一下你与学子间的矛盾。”
李牧故作不知,楞道:“陛下,臣与学子们没有什么矛盾啊!”
“你把国子监的监正、孔圣后人孔颖达气晕,这件事这么快就忘记了么?”
“啊!”李牧恍然大悟,叹息道:“臣以为,技不如人,就该好好反省,没想到这些做学问的人气度这么小,如何成就大事啊!怪不得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是读书出来的,看来像他们这样读书,也成不了什么才。”
“休要恃才傲物!”李世民不悦道:“你虽然有才,但也不可忘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弘文馆、崇文馆、国子监,都是各地方选之又选的少年才俊,不可轻视之。”
“臣知错,臣领命。”
“行了,你便好好养伤吧,朕要去御马监择选良驹去了。”
“啊?”
“还不是因为你。”李世民瞪眼道:“你这大唐日报一发,全长安都知道马赛的事情了。朕也是爱马之人,岂会错过,朕要择选良驹争一争这个头名!”
李牧一听这话,慌忙道:“陛下,您若参赛,谁敢赢您啊!”
“不用你提醒,朕自会安排人,不会泄露身份的。”忽然,李世民停顿了一下,道:“至于行凶之人的幕后主使,想必你心中已有数。朕给你提个醒,若无必胜把握,忍一时也未尝不可。纠缠下去,也不一定会出结果。”
“谢陛下提醒,义父也是如此说。”
李世民又道:“朕给你带来了一些宫廷秘制金疮药,你且用着,是孙思邈孙真人的方子所制,当比你现在用的疗效好。”
“臣谢陛下恩典……”说着,李牧又要‘挣扎’起来。李世民蹙眉道:“行了,别演戏了,朕走了!”
“臣真的是屁股疼,不能施以全礼啊,陛下、陛下……”李牧‘恳切’地呼喊着,李世民和长孙无忌已经走远了。
白巧巧从门外进来,道:“夫君,你对待陛下不可以这么孟浪,万一陛下生气了怎么办?”
李牧拉过白巧巧的手,道:“娘子,担忧这些没用的。帝王之心,常人难以揣度,陛下现在任由我胡闹,是因为他用得着我。只要我还是他身边无法替代的人,我就算胡闹了些,陛下也会容忍。但若有一天我无用处了,就算表现得再谦卑,陛下也一样会生气。你能明白我的意思么?”
白巧巧点了点头,道:“夫君,万一有那一天呢?”
“万一啊……”李牧想了想,忽然笑了,道:“等到那一天,估计我也攒够钱了,趁着陛下烦我之前,咱们就离开长安,跑得远远的,让他抓不着!”
第156章 马场开业
李世民未表态禁止报纸,让李牧非常高兴,决定利用好这一个月的试行期,好好搞一搞事情,不然等到正式刊行的时候,他就不便插手了。
所以在李世民走后,李牧又把李知恩叫来,发动前世做游戏宣发的时候的水文功力,文思如尿崩,一口气又弄出来四篇‘UC震惊体’通稿。
“十七岁的开国县侯?关于逐鹿侯你不可不知道的七个秘闻!”
“置生死于度外!唐俭出使突厥记(上)”
“那年定襄月正圆(上)”
三篇通稿,第一篇讲述了李牧是因为什么被封的县侯,列举了他的功劳。
第二篇则是纪实文学,讲述唐俭出使突厥的故事。分两期刊发,第一期讲述唐俭出使突厥背信找到李牧送信。第二期讲述李牧如何逃出突厥大营,见到大将军李靖,李靖又如何当机立断趁雾突击大获全胜,解救唐俭。主要讲述唐俭为完成使命,舍生忘死,同时也突出了李牧本人的一片孝心与义气。
最后一篇则是一篇小说体通稿,讲述了他与李思文守卫定襄城的前后事情。分三期刊发,第一期讲述了李思文为了保兄弟性命,骗他启程,而他得知真相后,毅然调头回返。第二期讲述定襄城内鏖战。第三期则讲述了为了城中百姓性命,李牧与李思文商议利用密道撤退,而李牧则一人留在城中,伺机从义成公主手里抢夺传国玉玺。
断章如狗,到了关键处便戛然而止。李知恩在旁边听他口述,听得都阵阵心焦。她是不知道这段事情的,甚至有些情节,白巧巧都是第一次听说。让他讲后面的事情,他还不说,气得二女也不管他屁股受伤了,一人在他胳膊上拧了一下。
最后则是例行的花边广告,这一期的广告,李牧给了通善坊王鸥的绸缎铺,权当报答一分恩情。
口述结束,已经是深夜了。李牧让李知恩把稿子拿去刊印,有了昨日的经验,今日印刷的速度明显加快了不少。而且李知恩调配得也更加有心得,从两班倒变成了三班倒,下人们的休息时间也多了些,不至于明日精力不济。
就这样过去了三天,李牧更新完了《唐俭出使突厥记》,《那年定襄月正圆》,然后又给自家酒坊打了一波广告,为月底开业的天上人间打了个广告,然后给李世民歌功颂德了三篇。第四日头上,李牧的屁股在孙思邈的金疮药助力之下,终于是结痂不疼了。
而经过三日洗脑的长安百姓,则十有**都成了逐鹿侯的粉丝。顺带还捧红了唐俭和李思文,而这几日虽然没提博陵崔家,但先入为主的长安百姓们已然把博陵崔氏视为凶手了,崔文生府邸前后两个门都被愤慨的百姓用脏物堵上了。更有甚者,竟然趁着天蒙蒙亮,把出恭的恭桶倒在崔文生家门口,把整条街巷都搞得臭不可闻。崔文生头两日还四处串联,想上奏告李牧,后来整个人都被熏抑郁了,蹲在府里不出门了。
今日,到了程家马场开业的日子。李牧正好屁股的伤结痂了,也打算去看一看。他不想去也不行,一大早宿国公府派来的马车就等在门口了,他要是不去,程咬金都能给他绑了去。
如果说这几日,除了‘逐鹿侯’,‘唐俭’,‘定襄’这三个关键词之外,最让长安百姓关心的事情,就是即将要举行的马赛了。头名五百贯,第二名三百贯,第三名一百贯,合计将近一千贯的奖励,谁人能不眼红。而拿到这些奖励的代价,仅仅是报名参加一场比赛,骑马跑上一圈,简直是太容易了。
对于长安城的勋贵来说,谁家没有马啊,万一能得个头名,钱到手,名也到手。即便什么名次都得不到,如此盛事,露个脸也好啊。不管哪个朝代,从来不乏凑热闹的人。
报名人数远超预计,李牧的屁股又受了伤不便行动,这几日可把程咬金折腾够呛。遇到事情他不知怎么办,只好往返马场和逐鹿侯府来问李牧。李牧连着给他出主意,预赛、马匹注册、找相马师相马,选什么样的骑士等等,都是他一项一项敲定的。程咬金虽然没动什么脑子,但是体力着实付出了不少,他也挺大的年纪了,实在是跑不动,后来两天都是程处默在跑了。
终于到了比赛日,前期工作也算是完成差不多,一共选出了二十名入围的马匹和四十名骑士。找了画师绘出图形,标注了年齿、毛色、品种等等,贴在了马场之外的公告牌上。
从早晨开始,就已经有不少的百姓等在马场外,翘首向里面瞧,想看看这从几百匹马中选出的二十匹好马,到底是怎么一个好法。
程咬金在马场里面,看着栅栏外面人山人海,脸上却高兴不起来。这几日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让李牧给坑了,倒不是因为旁的,而是这生意远远比他想得要难的多,这几日连跑带颠,再跟着着急上火,嘴上已经起了大水泡,早知道这么多事情,他都不一定会做这门生意。现在是骑虎难下,想不做,已经投了上千贯钱,加上大唐日报的宣传,满长安都知道了,实在是丢不起人。就算认赔,也得咬牙挺着。
不开盘,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怕赔钱。而且程咬金还寄希望于赚钱,如果李牧来主持,或许、也许……还是能赚钱的吧。
“报!公爷,逐鹿侯的马车到了后门。”
“快快快快请啊!”程咬金从胡椅上起来,连声叫道。报信的下人赶紧去迎,程咬金犹豫了一下,也追了上去。看到李牧从车上慢悠悠下来,三步并做两步,一把拽住他的胳膊,急道:“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慢慢悠悠的,看老夫嘴上的水泡,都快给我急死了!”
李牧挣开程咬金的拉扯,道:“程伯父,小侄屁股的伤还没好利索呢,本来还得养几日的,今日要不是马场开业,我都不打算下床。不是都安排好了,还急个什么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