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宅在古代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沉云香
李文柏嘿嘿傻笑,他方才还真就是那么想的。
王行之看出他心中所想,面上越发温和:“放心,为师既昭告天下认了你这个学生,就不会轻易弃了你,敬元虽吊儿郎当没个师兄的样子,但该有的担当还是在的。”
李文柏垂头不语,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他活了两世,还没遇上过这等局面。
现代的老师和学生不过是个名分,即使混到研究
技术宅在古代 分卷阅读164
生有了专属的导师,师生情分也多少挂上了些利益的色。
可从三个月前拜师开始,王行之和顾文的所作所为,才让李文柏真正意识到“师”字后面跟着“父”、“兄”的含义。
“好了,还没到感动的时候。”王行之一点没有放任小徒弟沉浸在脑补中的意思,一句话便打破了室内温情脉脉的表象,“虽说不妥协是好事,但明知南墙偏要撞可不是直,是蠢!你可懂?”
“学生明白。”李文柏丝毫没有心理障碍的低头受教,“明日殿试,学生定当在遣词造句上下万分功夫。”
“嗯。”王行之点点头,忽又问起另一件事,“你可取了表字?”
“未曾。”李文柏说道,“学生还要两年才会及冠,自然不曾有表字。”
王行之问:“家中长辈呢?也不曾提前取好?”
“不曾...”李文柏心有所感,瞳孔骤然发亮“老师是想...?”
“正是。”王行之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既已过了会试,马上就要入朝为官,没有个表字也不好在官场上行走,就由为师替你取个吧。”
彼时读书人的字要么由父族长辈取得,要么来源于师长,上官所取也不是什么罕见事,王行之说要给自己取字,李文柏自然是一万个愿意。
之前在贺府还好,贺青与自己有身份差距往往直呼其名,贺飞宇一开始也是,后面渐渐打成一片后就以“贤弟”相称,也没什么不对。
但与赵钰等人交往时李文柏却实实在在感觉到了不变,没有字,直呼姓名又是极其失礼的行为,无论见着谁都只能干瘪瘪地称呼自己一声“贤弟”、“李兄”,实在是拉近关系的一大障碍,太不方便了。
可有一事,李文柏还是不太明白:“老师为何突然提起此事?”明日就是殿试,是决定他前途命运的大日子,怎么想也想不通王行之早不提晚不提,偏偏在这个时候提的真意。
王行之干咳一声,面色有些尴尬:“你有所不知,当今圣上有一癖好朝野皆知,便是为看上的人才取字...凡是为及弱冠家中长辈还没给取表字的,圣上都不曾放过。”
就因为这?李文柏更奇怪了,这有什么问题吗?被当今天子亲口取字,不应该是天大的荣耀?
“荣耀自然是荣耀。”王行之摸摸鼻子,“只是当今圣上起于行伍,在取字一事上有些别样的偏好...”
“举个例子。”见李文柏还是满脸茫然,王行之解释道,“吏部侍郎赵成义赵大人,你可还记得?”
“学生记得。”李文柏点点头,脑海中浮现出赵旭之二不拉几的样子。
“赵大人长子名赵禹之,现年二十有六,三年前高中进士。”王行之说,“赵禹之幼年才名广播,天子惜其才,在赵禹之弱冠时亲自为其取字...赵文曲。”
“...文曲星?”李文柏咽了口水,“其实,也并不是不能入耳...”
赵文曲这名字虽然有些,但好歹朗朗上口,也不是用不得的名字。
“再举个例子。”王行之眼中划过一丝调皮,“飞宇的表字,你可知道?”
“贺少将军?”李文柏茫然摇头,他一向称呼贺飞宇为“少将军”,还真不知道他的字。
王行之眨眨眼:“贺大将军与圣上私交甚好,升儿于军略上天赋甚高不输其父,圣上心悦之,便为其取表字为...有武。”
“噗!”李文柏没忍住一口茶水喷出来,“贺有武?”
还真是简单粗暴的取字方式,想想贺飞宇生得英俊潇洒举手投足满是儒将风采,再想想“贺有武”三字,一膀大腰圆的粗壮大汉就这么出现在脑海中,和贺飞宇其人真是半点没有相似之处。
“陛下还真是恶趣味。”李文柏好心情地取笑,“有武...不会还有个‘有文’吧?”
没想到王行之还真憋着笑点了点头:“三年前的会试,当科探花郎刚及弱冠,圣上龙颜大悦,当殿为其取字为‘有文’,天下尽知。”
“...”李文柏木然半晌,当即起身抱拳,“有劳老师。”不是自吹,他一篇《十思疏》早就引起了雍和帝注意,明日殿试一过,李文柏可不想顶着个“有才”之类的表字行走天下。
皇帝取的表字谁有胆子改?非得跟着他一辈子不可!
“稍待。”王行之捂嘴轻咳两声,严肃下表情,摊开一张薄如蝉翼的上好宣纸,想了想,郑重落笔,“为师便替你取字‘冠玉’,你可愿意?”
这个字蕴含着他作为师长对自己这个学生的期望,当下一弯腰:“学生谢老师赐字。”
“冠玉”就“冠玉”吧,李文柏想,“李冠玉”总比“李有才”好。
取字之事尘埃落定,王行之了却最后一桩心事,便忙不迭地把李文柏从书房中轰出去了。
李文柏摸摸鼻子,知道老师是让自己好好休息准备明日的殿试,便也从善如流的回屋温书静心,只写了一封信让书院的老伯替自己送去贺府。
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静心,御前考试半点马虎不得,至于李环儿那儿,也只能先去信一封,等殿试完毕后再好言安慰了。
第二日天还未亮,李文柏便和二十名新出炉的贡生一道在礼部南院门外排起了长队,他们要在这里再次验过身份,换上面圣用的青衣,在主事官员的带领下才能进入皇城。
李文柏已经有了飞骑尉的勋位,已经不是白身,按理说面圣应穿特质的官袍而不必再服青衣,但这次入宫不是以臣子的身份,而是以考生的身份,一律不得特殊,所以李文柏还是得老老实实换上这身青色长袍,恭候在队伍当中。
黎明时分,二十名贡生排成两条长队在主事官员的带领下由侧门进入皇城,又经过皇城侍卫的层层盘查,等到天空泛起鱼肚白的时候,才得以进入宫城,这座被称作大齐心脏也不过分的城池。
大齐的宫城看起来与历史上的唐代建筑有些相似,李文柏等人被一名看起来地位不低的侍带到大明宫左侧的偏殿,再三警告不许有任何不敬皇家的行为之后,才得到了片刻歇息。
威严壮丽的宫城,殿外面无表情的侍卫,高高在上的侍,无一不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一想到马上就要见到当今的大齐天子,大多数贡生都紧张得面色发白,手心渗出冷汗。
这个时代如李文柏这般还是一介平民的时候就已面圣的人是少数中的少数,二十位贡生当中,亲眼得见过天颜的一个巴掌就能数的过来,在大多数读书人眼中,生杀予夺的皇帝是他们必须效忠的对象,是个只活在传说中的人物,就如同经文上的圣人一般。
这样的人物马上就要出现在自己面前,不由得这些人不紧张。
其中最紧张的要数孔正
技术宅在古代 分卷阅读165
,四十有三的他即使是在进士科贡生中也算中高龄人士了,孔正所坐的位置就在李文柏正对面,无需抬眼,就能看到其人微微颤抖的手指和不断滴落在地的汗水。
至于这么紧张么...李文柏疑惑不已,一抬头正对上孔正的双眼。
“...哼。”孔正冷哼一声,满脸厌恶地转过头去,徒留下李文柏苦苦思考自己究竟怎么得罪这位“老先生”了。
明明他俩压根就不认识啊!
刚到卯时,殿外侍尖利的嗓音骤然响起,贡生们先是一惊,听清楚后骤然行动起来,就像是被牧羊犬驱赶的羊群般迅速整理好队伍,战战兢兢地跟着侍朝大明宫走去,他们将在那里等候君主的驾临。
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繁文缛节过后,天色已经完全亮了,李文柏悄悄用余光瞅了眼朝阳,估摸着应该已经到了辰时。
光行礼如仪就耗了大半个时辰,当初制定程序的官员绝对是想给这群初出茅庐的羊羔一点下马威,才整得这么麻烦的吧...
又磨蹭了一会儿,随着王敦茹一声令下,学子们各自入座,礼部官员开始分发卷纸。
自始至终,雍和帝都坐在他那高高在上的御座上俯瞰众生,未曾开口说过一句话,却无人敢忽视这位至高无上者的存在。
“陛下。”王敦茹起身行礼,“时辰到了。”
“嗯。”雍和帝淡淡开口,明明没用几分力,口中所言在学子们听来却震耳欲聋。
“尔等今后都是朕的肱骨,国之栋梁!今日作答,朕不愿听空口奉承,务必尽展胸中所想!”雍和帝随口激励了一句,见学子们神一振,这才抛出今日殿试的考题《论商》。
果然与抑商有关!
李文柏提笔的动作一滞,最后的幻想被无情扑灭,他还是不得不直面这道题目,即使所思所想和朝廷风向相违背。
下笔之前,李文柏极快地用余光扫了四周一眼,周围的考生全都已经开始埋首疾书,似乎连思考的时间都不需要。
看来大家都提前料中了考题,李文柏心下了然,甩甩头摒弃杂念,也开始奋笔疾书。
殿试因为没有淘汰,考的从来都不是学子们的文采,是以试题被大规模猜中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朝中称得上大事的年年也就那么几件,既然是大事,当然不可能将消息封锁在朝堂之上,想也想得到。
雍和帝冷眼看着底下的学子们埋首答题,颇有些百无聊赖,于是找上自己的相国聊起天来。
“相国。”雍和帝半睁着眼皮子,“今科士子当中,可有相国中意的人才?”
“启禀陛下,还真有几人。”王敦茹低声回答,“除了陛下早已看中的李文柏,还有赵明宇之子赵钰、倪将军幼子倪旭弘、广陵的孔正等人,都是臣较为在意的人物。”
“嗯,赵钰和倪旭弘这俩小子朕知道。”雍和帝想了想,“这孔正又是谁?能得相国青眼,想必也是个极好的人才?”
第83章有才
“回陛下,倒也并非如此。”王敦茹笑笑,“这个孔正莫说与赵钰等人相比,就算比之李文柏,文采上也是极平庸的,若不是此人心志坚定,自十五岁开始参与会试,直到今年四十有三才终于得进殿试,臣也不会记得他。”
大齐会试考卷从无糊名的说法,孔正考了这么多年,王敦茹至少当了他三五任主考官,还不算担任副手的官员,同样的名姓出现这么多次,水平还一直没有多大上升,自然是记得住的。
“足足考了二十八年?”雍和帝惊叹,“朕继位都还没这么多年吧?他的试卷可在?”
“自然在。”王敦茹使了个眼色,自有侍去将孔正的卷纸取了来。
虽然按理说凡是会试得中的考卷都要经过雍和帝御笔亲批,但实际上除了在意的那么几个人之外,皇帝日理万机,哪有时间挨个看上二十份考卷。有此一说,不过是为了避下面的臣子会错圣意,漏了不该漏的,或让不该上的中了而已。
雍和帝接过试卷仔细端详,那孔正写得倒是一笔好字,法度严谨、笔力险峻,端端正正的欧体风骨。
字如其人,孔正贴经墨义倒没什么问题,只是这策论五问答得不偏不倚,论点论据皆出自朝廷法度,既不投机也不取巧,丝毫看不出笔者有一分半点的个人倾向,在雍和帝看来,其文章就如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无大错,却也不出,也不怪考了二十八年才也未曾得中。
“这文风是后来养成,还是天性所致?”雍和帝好奇。
王敦茹说:“此子得中后臣特地派人去查找过其往年答卷,从十五岁第一次参加会试时文风便已定性,自此二十八年从未变过。”
雍和帝听得稀奇:“如此固执于朝廷法度,为何不去考明法?”
“陛下。”王敦茹无奈地回答,“凡我大齐士子,若不是被逼无奈,又有谁愿意放弃能一展抱负的进士科?”
“说得也是。”雍和帝的视线在考生们当中逡巡,身边伺候的贴身侍见状机灵地弯下腰,指尖虚指了一个方向。
顺着侍的指尖看去,一个黑漆漆的头顶出现在雍和帝眼前,虽看不太清晰,但也多少能感受到此人脸型方方正正,其貌不扬的特质。
“此子便是孔正?”雍和帝看着那中年人堪称冷冽的面孔,想着到时把人安排进大理寺还是御史台。
不知想到了什么,雍和帝突然一笑:“相国,你说若是把此人放去顾文麾下听命,会当如何?”
顾文?
王敦茹稍微想象了下,微笑着吐出一句:“干柴热火、鸡飞狗跳。”
时间过半,少数考生已经放下笔开始做最后的检查修改,但大部分的学子仍旧还在奋笔疾书。
李文柏自然也是埋首作文之人中的一员,他反对抑商,却也不打算跟个愣头青一样三言两语将抑商政策骂个狗血喷头,爽则爽矣,激怒了当朝天子,以后在大齐官场也就不用混了。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折中,以二分法的方式,用第三者的视角将抑商制度若贯彻下去的利弊陈述清楚,而后交给当权者去判断。
这种答题方式,只要经受过现代义务教育洗礼过的学生都能用得炉火纯青,李文柏自然也不在话下。
李文柏用了二分之一的时间慷慨激昂地讲述重农抑商对大齐的种种好处,几乎将其吹嘘得天花乱坠,而后笔锋一转,开始描述其对长远发展不利的地方。
现代的历史课本中一分析就横跨几百上千年的习惯当然不能用,什么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社会经济之类不知所谓的词句也不可以出现,李文柏小心谨慎地选择着措辞,将抑商制度盛行百年后将会发生的可怕
技术宅在古代 分卷阅读166
场景在文中细细说来。
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修辞,李文柏用现代中学生最为熟悉的列举方式,以最为简明扼要的词句将想要表达的思想陈述于纸上,用字虽炼,却也依旧脑,是以直到距离殿试结束只剩一炷香左右的时候,才终于放下笔。
上首一直注意着李文柏动作的王敦茹轻叹一声移开目光,刚才有那么一瞬,他还以为这个被无数人看好的家伙会赶不及交卷呢。
好在是虚惊一场。
王敦茹一声令下,四周等候已久的侍穿梭在考生间将卷纸回,考生们端坐在桌案前一动也不敢动,主考官和皇帝会当堂阅卷,而后直接宣布名次。
没有什么比当面等待批阅试卷更令学生感到煎熬的了,随着王敦茹等人翻阅卷纸发出的沙沙声,考生们都不由自主地绷紧心弦。
二十名贡生,能名列一甲的只有三人,二甲进士也不过十人,剩余七人则只能一生顶着同进士的名头,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进士。
约摸又过了一个时辰,不少考生的五脏庙已经开始抗议的时候,随着侍尖利的嗓音,“唱名”终于开始了。
桌椅都被撤下,考生们按照指令重新排成两列,死死低着头紧张地等待着自己的命运。
是有幸位列三甲从此一飞冲天,还是不幸沦落为同进士的一员此后与平步青云再无缘分,十年寒窗的结果,马上就要揭晓了。
王敦茹将一张写有考生们名姓的纸条交由侍呈给雍和帝,雍和帝随意瞄了两眼,确定该在的人位置都没错后,便将其交给一直等候在身侧的贴身侍,示意对方可以开始唱名了。
侍先是躬身一礼,而后斜跨一步立在御座侧前方,摊开纸条高唱:
“鸿武十三年秋,一甲头名,赵钰!”
“一甲第二名,潘成哲!”
“一甲第三名,单云奎!”
“赵钰、潘成哲、单云奎觐见!”
一连四句话,昭示着今科会试状元、榜眼、探花的诞生,作为一甲进士特有的殊荣,三人将近前觐见,被皇帝一一念出他们的姓名,并加以鼓励。
对许多官员来说,这恐怕就是此生唯一一次能和皇帝如此接近的机会了。
李文柏排在第二列队尾,由衷地为好友感到高兴,虽然榜眼和探花的名字都没听说过,但他们四人中间竟然出了个状元,也已经是值得大大庆贺一番的喜事了!
至于李文柏自己,他自身有几斤几两自己很清楚,别说一甲,就连二甲前茅也从没有妄想过,只要能险险掉在二甲最末尾,别落得个同进士的名头就好了。
思虑间,赵钰和其余两人已经并排立在一众学子最前面,躬身等待着皇帝的金口玉言,其中贵为状元的赵钰年纪也最轻,不过十九岁,还有大半年才会及冠,也是大齐史上少有的少年状元了。
潘成哲和单云奎则看起来沧桑一些,也不过才三十出头,在进士当中也还能算年轻。
潘成哲长得瘦瘦弱弱,一袭白袍被他穿得宽宽松松,甚至能依稀看到肩胛骨的突起,似乎被风一吹就会倒,看起来十分的营养不良。
单云奎年纪和潘成哲差不多,却比潘成哲足足高了一头,长了一副魁梧武人的模样,比倪旭弘这个正经武家出身的家伙看起来还像武将,趁得赵钰和潘成哲就像未发育的小娃和女人。
三人都躬身站着,面圣不跪,也是一甲中第时独一无二的特权。
“赵钰。”雍和帝眼中划过淡淡的赞赏,“不错,未及弱冠便能高中状元,果然英雄出少年!”
赵钰上前一步,恭恭敬敬地一揖到底,口呼:“吾皇过赞!”
一举一动,竟比大上一轮的潘成哲和单云奎还要冷静不少,脸上是恰到好处的谦卑和喜悦,一分多的都没有,就好像早已料到自己会高中状元一般。
雍和帝见状更是心喜,又道:“好,好一个俊秀少年郎!不知卿家可否已经有了表字?”
赵钰被雍和帝的不按常理出牌搞得微愣,本能地回答:“臣为及弱冠,家中尚未取表字...”
后方默默听了一耳朵的李文柏不忍地闭上眼,在心中为好友默哀。
作者有话要说:皇帝的恶趣味,233333333
皇帝:爱卿既然这么有才华,那就决定你叫做有才啦!
第84章今后打算
还以为赵钰身为礼部侍郎的儿子,对雍和帝的怪癖或多或少会知道一点,但现在看来,家中根本没有做防患于未然的准备嘛!
“甚好!”雍和帝眼中光一闪,“卿家高中状元,此后便是我大齐的栋梁之才,没有字可不行,为表卿家大才,这个表字朕给你取了!”
皇上要给臣子取字,臣子还能拒绝不成?赵钰虽觉得圣上热情得有些过分,但也只能垂头谢主隆恩。
“嗯...赵卿家少年成名,朕也曾多有耳闻。”雍和帝轻抚胡须,眼含笑意道,“文坛新星,朕就给你取表字为...有才吧!”
赵钰一愣,面上表情风云变幻,显然是没想到会有这等神展开。
敬陪下首的王敦茹见状捂嘴轻咳,好歹唤回了状元郎已经飘到太虚的神志。
“臣...”赵钰艰难地咽了口口水,“臣谢陛下赐字...”
离赵钰最近的潘成哲和单云奎更是恨不得把头埋进胸口,生怕不小心被雍和帝看到他们大不敬的样子。
今科状元公名讳赵有才...还有比这更滑稽的吗!
从李文柏的方向看去,少年英才赵有才的背影似乎一瞬之间苍老了十岁有余...
不知是真没发现还是视若无睹,雍和帝倒依然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又鼓励了赵钰两句,便唤了榜眼潘成哲上前。
李文柏一边忍笑一边按住胸口,好险,幸好昨日王行之有先见之明,火线上给他起了字,不然今日落到雍和帝手中,被冠上个和“赵有才”类似的表字,那他今后还怎么混!
不过虽,殿中所有人还是心知肚明的。
状元不算什么,有了此等圣眷,这个赵钰以后的仕途才能算做青云直上。
有了赵钰做铺垫,雍和帝后面对潘成哲和单云奎鼓励就显得按部就班了许多,虽也亲热,但远不及对赵钰时的亲昵,不过二人倒也想得开,圣眷这东西本就飘忽不定,有或没有全看运气。
赵钰是京城赵家长孙,礼部侍郎赵明宇的嫡子,这个赵家不比赵成义的赵家,可是顺天正儿八经的名门望族,赵钰幼时虽不曾面圣,但其名号也时不时就会在皇帝耳边出现几次,雍和帝更为看重一些也是理所寻常。
而潘、单二人都是出自极普通的读书人家,不似高门望族般得天独厚,也不若寒门士
技术宅在古代 分卷阅读167
子般一鸣惊人,比不上赵钰再正常不过。
反正有了榜眼和探花的名分,又有当朝相国作为座师,二人以后只要不醉心于作死,前途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一甲三人退下后,侍开始唱名位列二甲的士子,所有人的耳朵都紧张地竖了起来。
“...”
“二甲第三名,倪旭弘!”
“...”
“二甲第八名,于钧!”
“...”
“二甲第十名,李文柏!”
“以上十名,赐二甲进士出身!余者,赐同进士出身!”
未尴尬,也是为了表达地位差异,三甲同进士是不再唱名的,一句“余者”就概括了全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