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初唐奋斗史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梅花糕儿

    这种礼节的产生非常早,在春秋战国便开始严格执行,一直到清朝依然存在。

    《论语》里就有孔子行趋礼的记载,比如《乡党》篇,说孔子时会见宾客和面见君主时,“趋进,翼如”,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快步疾行,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当然,有三种情况可以免于趋礼,“帷搏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除此之外,就得靠君主的恩宠了。

    根据《史记萧相国世家》中记载,汉初宰相萧何,面见皇帝时就不需要行趋礼。

    刘邦能够一统天下,萧何居功甚伟。

    为了表彰萧何的功绩,刘邦赐予了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

    在萧何之后,获得这些待遇的还有王莽、梁冀、董卓、曹操、司马懿、萧衍、侯景、杨坚、朱温……

    没错,除了萧何以外,其他的都不是什么好人。

    他们往往会在造反或篡位前,逼皇帝给他们“入朝不趋”的殊荣。

    许泽轩年纪尚小,也没有到功高震主的程度,即便不行趋礼,也不会被认为又谋朝篡位的心思。

    不过为了给皇帝一个好印象,他还是必须表现的举止得体、进退有据。

    一分钟、两分钟。

    五分钟、十分钟。

    十五分钟、二十分钟!

    许泽轩弓着身子,弯着腰行礼,足足持续了二十分钟,也不见李世民开口叫他免礼,终于忍不住直起了身子,偷偷朝对方打量了一眼。

    这一眼,刚好看到了李世民脸上若有若无的笑意。

    “程咬金那老货,在朝廷之上都能跟人动粗。

    朕还在奇怪,他怎么会对你这么一个循规蹈矩的小子,看的那么顺眼。

    现在朕算是知道了,你这小子的循规蹈矩也是假装的。

    趋礼之中,可没有偷偷看君上脸色这一说法!”

    “咳咳!”伪装一下子就被李世民给戳穿,许泽轩心中难免有些慌张,深吸了好几口气,这才重新镇定了下来,勉强答道:“小子确实厌恶某些繁文缛节。

    因为在小子心里,尊敬一个人是发自内心,是由内而外的。

    如果打心底里厌恶一个人,即便表现的再怎么有礼有节,那也虚的。

    而如果发自内心的尊敬、爱戴一个人,即便去掉那些繁文缛节,也无伤大雅。

    因为其他人能够很容易的从平时的言行之中,看出端倪。

    可长辈们一直教导小子,说礼不可废,面见陛下行趋礼,是尽臣子的本分。

    所以小臣才会表现的有些……欠妥。”

    “这解释倒也勉强说得通,那么朕再问你,你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朕,还是面上一套、心里又是另一套”李世民似乎不想那么轻松,就让许泽轩过关,又接着问道。

    “小臣自然是发自内心尊重陛下的。”这样的问题,只要不是傻子就知道该怎么回答,许泽轩回答起来,自然不会有半点的犹豫。

    “具体说说看!”李世民不达目的不罢休,再次追问。

    这次许泽轩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稍微整理了一下措辞,这才缓缓道:“小臣佩服、尊敬陛下的第一处,便是陛下不但广开言路,而且虚心纳谏。

    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

    安邑县公佞于隋而诤于唐,皆陛下之功,有此明君,大唐何愁不兴。”

    “好一句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李世民听罢,不由抚掌大笑。对于这一点,他还是颇为自傲的,许泽轩刚刚说的安邑县公裴矩,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事实上,在他下令广开言路后,朝中就出现了无数敢于犯颜直谏的大臣,其中最为出名的,非魏征莫属。

    光是贞观元年一年,魏征就上谏两百多事,且都被采纳。

    “其二,陛下轻摇赋税,并下令停止各地进献珍宝,此举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的同时,也收拢了民心。

    正所谓得民心者的天下。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若大唐每一任君主,都能像陛下这样,那么大唐必然千秋万代、与世长存!”

    进宫之前,许泽轩也做过一些功课,如今一条一条说出来,不但条理清晰,而且句句切中要害,李世民听后再度龙颜大悦。

    “其三……”

    不过当他准备继续一条一条往下说的时候,却被李世民给拦了下来。

    目前大唐的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巅峰,百姓们的生活还十分艰苦,作为皇帝他依然需要努力。

    这样的话,偶尔听听高兴一下也就算了,听多了反而不好,容易使人产生骄傲的情绪,对治国不利。

    “不用继续往下说了!朕已然相信,你对朕是发自心内的尊敬。失礼之处,便不再与你计较。”

    “多谢陛下隆恩!”许泽轩说了许久,也有些口渴了,皇帝让他停,他自然乐意。

    “朕听陈平说,许县男的启蒙读物,除了《三字经》之外,还有《蒙求》和《弟子规》二书不知可否写下来让朕一观”考教完了许泽轩的心性,李世民又考教起他的学问来。

    “乐意之至!”许泽轩的话音刚落,就有内侍上前,给他铺纸、研磨。

    不过他并没有使用内侍递上来的毛笔,而是从袖中,取出了另外一物。

    后世的人,都认为硬笔源自国外,我国的古人写字,用的都是毛笔。

    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在钢笔、鹅毛笔等硬笔流传开来之前,硬笔书法在中国确实不流行,不过这并不代表中国没有硬笔。

    许泽轩手里的双瓣合尖芦苇笔,就是中国最早的硬笔之一。




第62章,圣前
    至于有了硬笔,为什么还要用毛笔,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其一,硬笔不耐用。

    双瓣合尖芦苇笔,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这笔的主要材料是芦苇。

    芦苇什么属性,是否容易损坏,想必很多人都清楚。

    想要把一支毛笔的笔尖写秃,需要很长的时间,但要把一支芦苇笔写坏,却只需很短的时间。

    其二,古人的爱好问题。

    毛笔字线条质感柔软、丰润,笔画或飘若行云,或雄浑劲健、刚柔相济、有血有肉,而硬笔字很难做到这样变化多端。

    其三,书写习惯问题。

    古人的书写习惯,和现代人不同。

    现代的书写方式是从左往右,然后从上往下。

    而古人则是从上往下,然后从右往左。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书写习惯,一则是因为阅读习惯的问题,二来跟早年间没有纸,字都是写在竹简上有关。

    竹简的模样,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把一根根削制好的狭长竹片,用绳子或者其他材料串在一起,就成了竹简。

    造纸术没出现的时候,古人写东西都写在竹简上,平时不看的时候,用绳结扎好;翻看的时候,就像我们现代人用卷筒纸一样,不是一下子把卷筒纸全部拉开,而是用一点,拉出来一点。

    正是这种阅读的方式,造就了古人的书写习惯。

    这种书写习惯,写毛笔字还没问题,换成硬笔字的话,问题就来了。

    用硬笔写字,我们的手势必会跟纸张接触,如果从左往右写的话,那没什么问题;

    而从右往左的话,万一的墨迹没干,前面写的字,还不糊成一团

    用硬笔并不是写不出好字,但其最大的优势,是在书写速度上。

    被墨迹未干限制了速度,硬笔还有什么优势可言

    至于双瓣合尖芦苇笔有那么多缺点,许泽轩为什么还要选它,当然是因为比起用毛笔,他的硬笔书法更为好看了。

    要知道,李世民可是个书法爱好者,其酷爱飞白体,甚至还专门在科举中加入一科明书,即只要字写得好,就可以中科举做官。

    在这样一位书法爱好者面前,许泽轩又怎么会错过,秀一下自己那一手漂亮硬笔书法的机会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许泽轩写下第一个字的时候,李世民的眼前就是一亮。

    这字体虽然前所未见,却铁画银钩,力透纸背,十分的美观,隐隐有自成一派的气象。

    随着书写字数越来越多,李世民的注意力,渐渐从字体转移到了文章本身。

    这篇《弟子规》,虽然不如《三字经》,却也算得上是一篇难得的妙文。

    论文彩,《弟子规》或许不如现如今的那些启蒙读物,但此文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且书中直接阐明了做人的道理。

    做学问之前,先要学会做人。

    这篇《弟子规》,开篇就阐述了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谨言慎行、信守承诺,要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的开头,怎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好!好一篇《弟子规》,好一个许泽轩!今日,朕麾下又多一英才!”当许泽轩将《弟子规》写全后,李世民再也忍不住,拍案叫绝。

    “陛下谬赞了,《三字经》、《弟子规》、《蒙求》,都非小臣之作,而是得自小臣的一位师长。”

    许泽轩要得到皇帝的赏识,固然要表现的出众一些,不过也不能什么功劳都往自己身上揽。

    以他目前的才学,抄两首诗勉强够格,毕竟灵感这东西,谁都说不准。

    但若是把《三字经》这样的奇书,按在自己的名下,那就太过了,很容易就会被人拆穿。

    “师长我大唐既然还有大儒隐于世间,不知可愿出山帮朕”许泽轩说《三字经》、《弟子规》和《蒙求》都是他的长辈做的,李世民第一时间就相信了。

    因为这样的文章,只有拥有足够阅历的人才能写得出来。

    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写出一篇已然是天之骄子,写出三篇那就太过于妖孽了。

    “这个……怕是不行!”许泽轩嘴里的师长本就是编出来的,怎么可能找得到

    “缘何”今年才贞观元年,李世民刚刚坐上皇帝的宝座没多久,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候,哪里愿意错过这样的贤才,自然要追根问底。

    “因为就连微臣,都找不到我的那位师长。”许泽轩古笑一声,当即把自己偶遇一位道人,又得到道人传承的那番说辞,又拿出来说了一遍。

    “此话当真不是因为当年四弟之举,对朝廷还有怨言,这才不愿为朝廷举才”许泽轩说的这么玄幻,李世民哪会轻易相信。

    “陛下何出此言”李世民这话直接把许泽轩给弄懵了,怎么说着说着,就谈到他的四弟了

    李元吉不是死在玄武门之变中了吗,莫非自己还跟他有一段恩怨不成

    “汝果真不知”李世民看人极准,一眼就能看出许泽轩脸上的表情不是装出来的。

    “还请陛下明言!”许泽轩一揖到底,神色无比认真。

    虽然可以从李世民对待自己的态度中判断出,自己跟李元吉的关系并不亲近。

    可是事情毕竟牵涉到皇族,他不弄明白,怕是连觉都睡不好。

    “也罢,此事也算什么秘密,你家中就有人知晓,告诉你也无妨!”李世民想了想,便一挥手,示意不远处的内侍,把相关的信件拿过来。

    作为皇帝,不可能连调查都不调查一下,就封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当男爵。

    更不可能连对方的身份都没弄清楚,就把那人召入宫中面见自己。

    这次,李世民让内侍拿过来的,正是部分关于许泽轩的调查资料。

    许泽轩出生于并州,也就是现在的太原。

    众所周知,太原是大唐的龙兴之地。

    大唐在那里的力量十分强大,想要查一个并州人的消息,简直轻而易举。



第63章,许家往事
    史书对于李元吉的评价并不高,说他猜鸷骄侈,甚至还有人抨击他和李建成,与李渊后宫有染,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李元吉当时有着争夺储位的心思,而李建成更是已经被立为了储君。

    想要成就大事的人,岂会管不住自己的裤裆,去跟自己父亲的女人发生关系

    事实上,我们只要仔细读史书,就能从中寻找出答案。

    史书是这么记载的,武德九年,李建成和李元吉商量,要把李世民骗到昆明池,派勇士把后者杀了,谎称暴毙而亡,顺便夺取后者手中的兵权。

    结果事情败露,被人提前告知了李世民。

    天策府一众文臣武将,得知此事后,纷纷劝李世民,让他先下手为强。

    在众人的劝说下,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要除去二人。

    所以他诬告李元吉和李建成与继母尹德妃、张婕妤有染,这是他除去二人计划的第一步。

    李渊知道自己头上戴了两顶绿帽子,而且给自己戴帽子的是自己的两个儿子,第一个反应当然是不相信。
1...3031323334...6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