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州还魂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岸易通易岸
这些外语师资从哪里来呢?他会同教育局研究确定,凡是当年的应届师范生,全部进入英语班学习,不足部分从已经分配的往届师范生中,再通过考试择优入取20名。
报名资格确定为近三届师范毕业生。
朱友康看到了这个机遇,抓紧时间报了名。他想借这次学习机会留下来,最好能再次向教育局冲一冲。
报名之后,他开始打听跟踪有关信息。
结果发现当年在蓬州中学上学时,那位教导处龙主任,已经是教育局教研室主任,主要负责这次外语师资招聘考试有关事宜。
朱友康马不停蹄,从大街烟酒门市买了一条大前门香烟,用一张废旧报纸包裹严实,装进自己的青岛金鹿牌自行车上,挂着的黑色手提包里,进了教育局大门……
因为参加考试人数多,阅卷时间延长,还需要报请领导审批,三天后考试结果出来了,就贴在教育局大门道北边的白灰墙上。
朱友康在人群中挤来挤去,挤到了前面,终于在五张人工抄写登记的成绩单的,最后一张单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朱友康,66分。
他看了看最下边写着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65分。不错,好险啊!竟然只有一分之差。朱友康心里突然想起教育局教研室龙主任来……
石脑中学和朱友康一起参加考试的其他四位同学,张梅梅、刘鹏、万俊芳、贺国昌等,也都报名参加了外语考试。
朱友康又从五张考试名单中看了一遍,却没有找到他们的名字。
他从第一张看到最后一张之后确认,这次外语考试,石脑中学五人当中,只有他考上了县师范学校外语辅导班。
他原来设想,如果贺国昌或者刘鹏等能考上,他就可以和国昌或刘鹏一起,住在他父亲的人事局或者蓬州中学等单位,现在看来已经不可能了。
他想到了六年前,那次师范中专考试的英语成绩,他考了26.4分,那次考试外语分数只占30%,按照100%成绩计算,他的外语成绩应该是88分。
六年时间已经不学习外语了,竟然丢失了22分。
赶在县里各学校开学的那一天,县师范学校也开课了。英语培训班来了66名学生,都是通过外语考试择优录取的。
这其中包括2名女性民办教师,她们是经师范学校审批,报经教育局批准通过的特殊学生,是自愿参加外语学习的。
她们是当年考上县师范学校的民办教师,虽然年龄略大,但是,都有良好的外语教学基础,师范毕业后,愿意从事外语教学。
他们需要在县师范学校学习一年外语之后,再学习一年师范学校的专业课。
环境变了,离家远了,朱友康来回上下学成了一个突出问题。
每天往家跑,路也太远了。他思来想去不知道住在哪里方便。石脑大坝后勤指挥部,在大坝建成后早已撤掉了,要不他可以到那里借住一个地方,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刚开始几天,他每天骑着他的金鹿牌自行车,回到南丘村老家。
老家最近在老支书——他的姑父梁鸿信带领下,又开始了开发荒山,治理荒山,在荒山上挖树坑,载果木树,种植中药材,忙的不亦乐乎。
他父亲连给他做饭的功夫都没有,别说给他帮忙,他还要给家里人浇水做饭,切草喂牛,刷锅喂猪等。
朱友康和他姐夫合资买了一头母牛,小牛犊已经一年多了,他父亲就从她姐夫那里迁过来,自己喂养,至于这头牛怎么算,暂时还没有说法。
因为他终于可以养到一头小牛犊了。
除了父母忙,就连两个小妹妹也都要每天到山上干活去,这些日子以来,家里一直没有编制苇箔。
朱友康觉得这样下去,家里的活儿看着不做,心理上接受不了,要做去,又没有功夫,并且耽误了自己正常的外语学习。
所以,一心想在蓬州县城找到一个可以容身的地方。
有一天上午,他照常起了一个大早,骑着自行车去蓬州县师范学校外语培训班上学,他刚走到县委门口西边的新华书店门前,就听到后面有人叫他……
第二百四十三章 夜遇
这天上午,朱友康照常起了一个大早,骑着自行车去蓬州县师范学校外语培训班上学,他刚走到县委门口西边的新华书店门前,就听到后面有人叫他。
他停下自行车,回过头一看,原来是他蓬州中学的班主任老师陈竹,陈老师仍然骑着他在蓬州中学时,经常骑着的带有前照灯和自发电的永久牌自行车。
陈老师告诉他,他现在已经调到县委宣传部上班了,有事就去找他。
朱友康向陈老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自己离开蓬州中学这几年的基本情况,说自己要在县师范学校参加一年的外语培训学习。
陈老师问他,你路这么远,每天能来回跑吗?朱友康无奈地摇头,表示没有办法。
陈老师说,要不这样把,你抽空来宣传部找我,我在宣传部看能不能给你找一间房子住。不过,吃饭问题要他自己想办法解决。
朱友康听了十分高兴,并表示感谢。
就这样,朱友康住进了县委大院里宣传部的一间宿舍。
这间宿舍原来是一间油印文件和材料的地方,他们现在与文联一起使用新版油印机,一直到文联去印刷,这里的老旧油印设备,已经好久不使用了,房子也一直空着。
陈竹老师为他找来一张闲床,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算是帮着他安置了住处。
陈老师告诉他,最近正赶上县里的文化夜市活动,文化演出很多,事务很繁忙,他除了自己到现场去采访,还要回到单位赶稿子。
特别是他家属最近身体出了毛病,还需要他回家伺候,所以,陈老师就没有邀请他到他家里吃饭,忙的也顾不上多看他。
走进县委大院的感觉真好,从县委大院出来的感觉更棒,他开始想入非非,想着自己哪一天能来这里上班就好了。
每天回老家,和每天住在县委大院,时间上简直就是天壤之别,他感觉自己一下子时间多起来,充足到一时不知所措。
那么,下一步该做些什么呢?
第一件事就是去陈竹老师那里去慰问一下师母。剩下时间在考虑其他安排。
说实话,朱友康尽管考上了外语培训班,可是在他心里,他可不是来学习外语的,他满肚子就是如何进入教育机关,或者直接跳出教育界,到县委政府去工作。
他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生活费,用去了一少半,为师母买来了奶粉、点心和水果,利用第一个晚上时间去了陈竹老师家。
他知道陈老师的家,因为在蓬州中学上学时,正赶上陈老师翻盖新房,朱友康曾经组织班级力量,曾经为陈老师盖房子出过力。
他到了陈老师家,正好看到陈老师正在给师母端饭吃,见友康来了,陈老师就向师母做了介绍,师母表示感谢。说话间声音特低,根本听不出底气来。
他知道师母病的不轻。两个孩子都正在上学,是正需要师母的时候,朱友康看着陈老师一家人,心里突然升起怜悯之心来。
朱友康觉得自己家里尽管熬煎,可是大人小孩都健健康康的,这就够了。现在看来,健康是多么重要啊!
朱友康看完师母,没有顺着原来的路线回宿舍,而是绕道来到蓬州中学这条街上,他想到处熟悉一下。
然而,他错了,这条街夜间没有路灯,非常萧条黑暗。一直摸着黑儿走到了蓬州县人民医院才有了路灯。
而这时他已经徒步走了将近三里地路程。当快要走到医院外边的小石桥时,他突然止步不前了。
他看到了前面的小吕,正骑着自行车从东边过来,估计是上夜班。
他赶紧背过身,生怕人家看到他。
估计小吕快要过了小石桥的时候,他才转过身来。他站在那里没有往前走,而是看着小吕骑着自行车的背影,一直进了医院的大门,他才放开了脚步。
刚到了小石桥桥头,他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从医院里走出来。这是一位年轻女同志,手里提着保温桶,肩头挎着一个小挎包。
他停下脚步,仔细一看原来是,多次碰面的石脑大坝英雄人物,现在是食品加工厂糕点和酱菜车间主任张美珠。
只见他面无表情,脸色凝重,头发蓬乱,动作迟缓。一看就知道,心里很不舒服,肯定是有了大事。
朱友康和张美珠已经碰过多次面了,第一次是和刘新亮去他母亲厂子里,第二次是张美珠去给看守所送货的路上。
第三次是朱友康以蓬州中学团委名义,通过赵大友联系到石脑大坝工程指挥部,邀请先进人物张美珠等,到蓬州中学作报告。
这第四次最尴尬,是同学聚会喝醉了酒,被刘新亮带到张美珠和他母亲的宿舍,张美珠还给他喂了水,收拾了呕吐物。
算起来,在这里碰面应该是第五次见面了,应该是不算陌生了。
朱友康看着她走出来,她的注意力都在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操心外界。当朱友康叫他名字的时候,她竟然吓了一跳。
本来又是夜间,她肯定是很害怕的。她回过神之后,才看清楚,原来是朱友康。
“美珠,你怎么从医院出来了?家里有人住院吗?需要我帮忙吗?”朱友康关心地问道。
“是友康啊!把我下了一跳。我还以为是谁呢。”她给朱友康简短说了几句话。
大意是,他父亲身体不好,已经昏迷一天了,他准备回家再准备些饭菜,等父亲醒来时食用。
因为朱友康的家就在县委东边不远处,朱友康就和张美珠一边走着,一边攀谈起来。
在路过一家夜店的时候,朱友康推说有事,让张美珠等一下。张美珠不清楚朱友康进去要干什么,就站在夜店外面等了一会儿。
朱友康很快从里面走出来,张美珠见他手里提着一个大包,里面鼓囊囊的。
“美珠,你别嫌东西少,这是我一片心意,那去吧!算是我慰问大伯了,祝愿大伯早日康复出院!”朱友康说完,就掂着大包继续和美珠向前走。
“哎,哎,哎,友康,你这是干嘛呢?别再破费了,你大伯没事的。”张美珠看朱友康是给自己的买的,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她就上前拉住朱友康,非要他给人家夜店里退了不可,朱友康好说歹说,才算是留下了。
快要到永盛楼拐弯处的时候,张美珠说,他要拐弯了,拐弯后下一个破,路北就是她的家。她希望朱友康方便的时候,到家里去玩儿。
朱友康这才知道,原来张美珠就居住在这里。于是赶紧把手里的包裹递给张美珠,张美珠又躲闪了一阵子,最终领着东西回家去了。
朱友康没有迈开脚步,而是站立在道路中央,目送着忧郁的张美珠下了大坡,拐弯儿进了她的家门。
这时朱友康突发奇想,要是能和张美珠这样的先进人物,谈对象结婚,住在县城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第二百四十四章 撰文
朱友康在夜色下,送走了张美珠,心里充满了无限遐想。
带着美好的遐想,饶了一段路程,从东边马路上返回了县委大院。
他从陈老师门前路过时,发现他的办公室亮着灯,他想进去和陈老师说说话,可是又觉得不妥。他怕自己进去打扰了老师的工作,就继续往自己宿舍走去。
也许是陈老师听到了外面的声音,就开门出来,看到朱友康从外面回来了,就招呼朱友康进了他的办公室。
他对朱友康说:“友康,你来得正好,刚才城关派出所打电话过来,说一群人把一位昏倒在大街上的的老汉送到医院去了,救了一条性命。真是一件大好事。
你去采访一下吧!我手头材料太多,顾不上了。”
“现在吗?陈老师。”朱友康问。
“对,你马上就去。现在这些人都还在,抓紧去吧!”陈老师又补充道:“带上笔和本子。”
“好的,老师,我这就去!”朱友康回到自己屋里,屁股也没有顾上挨一下凳子,带上笔本就急匆匆走出县委大院。
第三天下午,朱友康一走进教室,就发现一群人挤到一起在看着什么。
有人见朱友康来了,就把他围起来,追问报纸上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同学们围在一起,是在看朱友康写的这篇通讯报道。
“张老汉病倒在街上……(原来的题目是:弘扬正气助人为乐。这个题目是编辑修改后的)
9月15日下午六点多钟,正在蓬州县振兴市场南头出摊的个体户白玉明,突然发现一位六十对岁的老人骑自行车摔倒在他对面的十几米处。
他跑过去扶老人时发现,老人已经神志不清,手脚痉挛,病情十分危险。
白玉明刚要扶起患者,迎面跑来一位中年人跑过来首先抱起了患者。
‘快,送医院去!’又一位年轻人边说边跑去找车。
车来了,几位素不相识的群众,又轻轻地把患者抬到车上,送往医院。
秋分已经,寒露将至,正是换季的时节。
他们不怕耽搁自己的生意,把患者送到医院后,慷慨解囊,替患者付了住院费。然后,有的护理患者,有的和城关派出所联系,查找患者家属。
派出所的同志,根据患者自行车上的钢印号码,在密密麻麻的登记本上,终于发现了一个叫张建勋的名字,是龙吉县双堡村人。
深夜十点多,蓬州县公安局领导又通过双帮县公安局双斧乡联系,回答是查无此人。
蓬州县公安局又派人连夜驱车奔赴双堡村,经多方查问,发现了一个叫张建功的老汉,到蓬州县城赶集未归,全家人正在着急呢!
经仔细核对,这个过去曾经用过建勋名字的张老汉正是患者。
当患者家属连夜赶到蓬州县人民医院,看到几位同志仍在病人身边时,眼里涌出了感激的泪水。
后来,经派出所同志帮助才知道,他们是白家屯的白玉明,西关街的汪东方,南丘村的刘小喜,后寺沟的冀二民,和东街村的王二炮。”
这篇文章的署名是朱友康,这篇新闻报道刊登9月17日的新州日报第四版,旁边还加了编者的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