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林氏荣华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郁雨竹
她忍不住笑,“我总不会也去逼他们和离吧,怕我怕做什么?”
石贤就看向她的手道:“自然是怕你这双手了。自如英郡主入朝拜将后,世人便再难小看女子了。”
所以林清婉的手段让他们忌惮了。
林清婉微微一笑,“这是好事不是吗?”
石贤点头,“是好事。”
俩人相视一笑,不再提起这个话题。
然而这个话题在苏州刚刚兴起。
京城和江南距离到底有些远,所以一些不是刻意传播的消息就有些晚,但晚也有好处。
许多消息都是连贯性的传过来的,不像天子脚下的百姓,看个





林氏荣华 分卷阅读360
八卦还得等每日更新。
江南这边,几乎是刚到谢延和杨夫人和离的消息没两天,完整版的故事就传了过来。
当然,信息已经失真不少,但大体是没错的。
比如,谢延父子如今还在牢里蹲着,大家怀疑这是林家姑奶奶的手笔。
“听说林姑奶奶亲自见了老谢大人一面,没两天谢大人就和杨夫人和离了,结果就是这样林姑奶奶也没放过谢夫人,现在他不就在牢里蹲着呢吗?”
“果真最毒妇人心啊……”
“呸,不懂就别乱说,论心善,这世上有几人比得上林姑奶奶?不仅捐献粮食钱物赈济灾民,还授艺给我等贫苦百姓,再说这次洪州战乱,林家可是把自家所有的粮食都捐出来了,这大梁上下谁能做到这点?”
“是啊,是啊,要我说也是谢家自作自受,听说当年谢二郎死得冤啊。”
当然,也有人怀疑,“林姑奶奶不过一介女流,她有这么大的本事?”
“哎呦,林姑奶奶本事大着呢,不过我觉得这事不是林姑奶奶做的,多半是有人诬陷。”大部分人对林清婉有种谜一样的信任,“林姑奶奶才不屑做那等构陷之事呢,要我看,不是有人故意陷害林姑奶奶,就是谢家父子果然犯错,林姑奶奶是在大义灭亲。”
“哈哈哈……”一旁的读书人忍不住大笑出声,抚掌道:“这话说的不错,谢延的确不无辜,他牵扯的事可大着呢,除了贪污受贿,还牵扯到了夺位之中,你们说他被关的冤不冤?”
茶馆里的人一惊,纷纷问道:“这是真的?”
“自然是真的,我可是才从京城里回来,今年京城可是好几出大戏,这谢家的最好看。”
第275章小气
这书生和林佑他们一样是进京赶考的,因为谢家是江南人,所以他尤为关注。
何况其中还涉及到了林清婉。
林清婉是谁啊,她可是丢出了草纸,使得纸价便宜了三倍的人,其中最直接的受益人便是他们这群读书人。
尤其是他们这些家境一般的读书人。
大家嘴上不说,对林清婉却是很感激的,何况林家在士林中的名声一直很好。
不仅书生关注,其他读书人也一直暗戳戳的盯着,见谢家节节败退,大家便私底下说了这也是谢家罪有应得,作为家长哪怕不能一碗水端平,也最忌讳包庇家中子孙陷害兄弟,若事发时不惩,以后祸起萧墙岂不是要成为习惯?
谢家还是书香门第呢,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
书生凯凯而谈道:“唐太宗一生功绩无数,但因玄武门之事他一直被人诟病,不仅因为他弑兄,还因为他给后代做了一个很不好的榜眼。”
书生叹气道:“唐之后,皇室夺位越发厉害,甚至举兵都成了常态。但有太宗成功的先例在前,后人再难止住。以史为鉴,谢家也该更谨慎些才是,谢逸阳害其弟性命,竟不惩不罚,不说与之切身相关的林郡主,只怕连老天都会看不过眼。且看着吧,以后谢家多半还有得闹。”
茶馆里的人一惊,纷纷点头道:“上梁不正下梁歪,后辈能不学先辈?”
“我家小子打架我都要揍一顿,老谢大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以前看着并不糊涂,大孙子害了二孙子的命竟就这么算了。”
谢家到底是江南排名第五的家族,在这里还是很有名望的。
谢宏年轻时也是个人物,年长一些的人微微叹气,感叹世事无常。
“谢延和谢逸阳犯的事都涉及国法,”那书生道:“这可不是林郡主插手报复,只不过是他们立身不正,所以跟郡主何关?你们这样议论,倒像是郡主为了报复特特诬陷他们一样。”
书生摇头道:“现在他们父子俩皆在牢中,刑部和大理寺还在调查,我们这样议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林郡主出手害的他们呢。”
“兄台消息落后了,”一个书生风尘仆仆的进门,他似乎是正好路过这里,因为听到了大家的议论才驻足的,他笑着把马丢给小二,就笑盈盈的进来道:“谢延和谢逸阳已经被判了。”
小二就牵着马不愿意走,靠在门口竖起耳朵听。
掌柜的难得没有赶他,也好奇的看着新进来的书生。
书生笑道:“谢延被判了流放,我离京时判决刚下,现在估计人已经要启程了,谢逸阳罪轻些,判了三年监刑。”
头一个书生惊诧,“只三年?不是说把人伤得很重,几近死亡吗?”
第二个书生就知道他离开得早,肯定不知道后面的发展,“受害人写了谅解书,还亲自去刑部大堂为谢逸阳求情。听说谢家付出了大价钱,赔偿了很多,刑部看他们认罪态度好,而受害人也谅解便轻判了。”
书生嗤笑道:“谢家还想拿钱赎罪呢,不过刑部左侍郎颇为耿直,因谢逸阳先前推脱责任和诬陷他人,故被判为不合条例。”
不然,现在谢逸阳应该已经出狱了。
但就是这样大家也惊呆了,普通百姓再一次感觉到了阶级不同带来的不同。
在他们看来,把人打得半死进入牢狱,就算是不死,想要出来也难了,却原来在官大人他们那里竟那么容易吗?
其实一点也不容易,谢宏为了他儿子和孙子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争取到这个结果。
此事过后,谢家伤筋动骨,只怕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恢复不过来了。
再看还年幼的两个曾孙,谢宏更沉默了,他的目光不由看向次子。
谢乾一看到他爹的目光便一个激灵回过神来,不等他开口便道:“父亲,我是不会出仕的,你知道这对谢家来说是好事,不然只怕谢家会雪上加霜。”
谢宏怒,“你敛一下自己的脾气就好。”
谢乾撇了撇嘴道:“三十多年了都没改过来,就是为了母亲我都改不过来,你觉得我会为了大哥和谢逸阳改?”
谢宏满身疲惫道:“就当时为了谢家。”
他的肩膀垮下,脊背弯下,他已经不是之前意气风发,神烁烁的谢大人了。
看他爹这样,谢乾也心疼,然而他有自知之明,他真的不适合仕途。
“父亲,谢家不是您一个人的,您没必要把他扛在肩上,犯错了就要罚,要我说您就不该给谢逸阳走动,他该判多久就判多久。”谢乾顿了顿又道:“不对,二郎的死查不出证据来,这一个他是不用判的。”
见他一脸讥讽,谢宏气便不打一处来,忍不住拿起手边的书砸他,“那是你侄儿!”
谢乾偏头躲过,不屑的撇了撇嘴道:“二郎也是我侄儿。”
他目光炯炯的看向谢宏道:“父亲可想过以后要怎么教导谢省和谢暄?让他们以为构害兄弟性命并不是大错,只要自己没有其他兄弟,长辈就不得不保他们




林氏荣华 分卷阅读361
?”
谢宏心中一痛,捂着胸口喘不上气来。
林清婉和杨氏都问过他这句话,可他一直觉得自己没错,大郎是他唯一的孙子了啊。
他不能不保他,可现在被儿子这么一问,他才真确的去思考这个问题,以后,以后谢家的子嗣会有样学样的兄弟萧墙吗?
见他爹难受得脸都白了,谢乾便忍不住一叹,上前扶住他道:“父亲,大哥和大郎的事我们别管了,您辞官回乡吧,以后两个侄孙我来抚养,哪怕是上梁不正,我也能把下梁掰过来,不会让他们再歪的。”
谢宏就皱眉,“我辞官?那岂不是谢家无人在朝?不行,你侄孙年纪还小,说什么也得熬到他长大。”
谢乾就忍不住翻了个大白眼,等谢省长大那得十多年吧,爹你还能活到那时候吗?
谢乾抿着嘴看向他爹,觉得他爹要是现在辞官说不定还真能再活十几年,可要是还做这官,估计难。
道不同不相为谋,他跟他爹的理念就不和,要是别人他早甩袖走了,可这是他爹,他不得不柔声劝道:“您神日短,可不能强撑……”
而与此同时,林清婉也到了京城的消息,谢延流放,谢逸阳也判刑了。
她嘴角微微一挑,将林玉滨支走后便把易寒叫来道:“谢逸阳会换监狱,你派人留意些,我不需他手残脚残,我要他脑残。”
易寒愣了好一会儿才斟酌道:“疯?”
林清婉但笑不语。
易寒便点头道:“这个倒不难,谢逸阳现在距离疯掉也就一线之差。”
“崔凉和乌阳如何了?”
“如常,王先生帮忙查过,他们二人是不干净,但没有留下实证。”
林清婉就惋惜,“到底是大家族,比谢家谨慎多了,继续让人盯着,我们耐心要足。”
易寒低声应下,见她没有其他吩咐着才退下。
林清婉摊开桌上的纸,继续写规划。
阅书楼已经在建了,建房子容易,但要想经营起一家阅书楼却很难。
首先书籍便是一大阻碍。
林氏有很多藏书,但大多只有一两本,而她显然不可能把这些书搬去阅书楼,更不可能只在阅书楼里一本书只放一两册,所以她得印书。
很多书,林家书局都有现成的雕版,但更多的是没有。
林清婉在考虑,是用活字印刷,还是让人抄书呢?
两者各有厉害,她正在权衡。
除了书,还有阅书楼的经营模式,这才是最难的,因为阅书楼不可能毫无盈利,那样就算她在时维持住了,她走了这楼也就垮了。
她希望阅书楼既然成立了,那就长长久久的存在,哪怕无人支援,它也可以自作主张,屹立不倒。
可阅书楼靠什么盈利呢?
卖书?
可那样一来,时日久了,只怕阅书楼会变成一家书铺,她决定改掉原先的设定。
林清婉纠结的咬着笔头,在纸上写写画画。
阅书楼是皇帝赏赐给林清婉的,所以是有朝廷督建,林清婉一文钱都不用花。
不过大梁的朝廷节省惯了,作为地方官的周刺史自然也继承了最高领导者的意志,所以在问过林清婉的意见后,阅书楼的用材是最普通的砖头和木料,皆是最近取材。
木料除了大一些外全不是名种,照林清婉的吩咐,里面的空间又宽又大,周刺史和工匠们都很开心。
因为房间数少,墙面少,大家的工作量减少很多。
阅书楼既然是楼,当然不可能只有一层,它是三层结构,放在苏州城中算是最高的那一类建筑了。
因为当时林清婉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大,所以周刺史很光棍的选了个僻静一点的地方,周围皆是生意惨淡的小店铺。
这块地是城中荒地,周刺史计划着卖给哪个来苏州做生意的冤大头,给人建房子的。
结果还没卖出去,皇帝的旨意就到了。
因为要大,周刺史舍不得用中心城的那些地,便在西城的边沿里扒拉出了这块地。
在建之前,秉着俩人的友谊,周刺史还特特的问了林清婉一句,问她愿不愿意要这块地,要不愿意他就在往里一些给她选。
其实往里,也只是再往里半条街而已。
林清婉听说了他的往里打算后果断的选择了这块地,算了,不就是人气不旺吗,反正都在城里,总会带旺的。
第276章计划
林清婉步下马车,抬头看了一眼已经竣工的阅书楼,满意的点了点头。
很大,很高,在一片低矮的建筑中显得它尤为宏伟。
周刺史站在门前,见她下车便迎上来问,“林郡主觉得这楼建得如何?”
林清婉不吝夸奖,“不错,布局很合理,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周刺史就笑着摸胡子道:“也是郡主的面子大,听说这阅书楼是陛下赏您的,山先生就主动出手帮忙设计,且您对建材不做特别要求,预算多出了一些,我们才能建得这么好。”
“哦?这是山先生设计的?”
周刺史颔首,“除了这楼,里面的布局图山先生也画了下来,郡主要是不嫌弃倒可以参考一下。”
“求之不得。”山先生是设计江南园林的代表人物,听说他是墨家的人,设计出来的宅子不仅景色宜人,还暗含五行八卦,只要出得起价钱,他还能给你在宅子里设计出机关来。
是防盗防贼的大法宝。
可惜他要价太高,所以林清婉当年建文园时没敢去请他,那会儿她可没钱。
现在她有钱了,山先生却又愿意帮忙了。
林清婉好笑的摇了摇头,将阅书楼上下逛了一遍,现在里头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她还得叫人做书架,以及在里面摆上一些桌椅板凳。
她接过周刺史递过来的设计稿,翻了翻,最后点着书架道:“这个设计不错。”
“那其他的呢?”
林清婉却抬头看着空荡荡的屋内道:“我另有安排。山先生的这设计虽好,却不符我的用途。”
周刺史见她无意多说,便也不再问,等她看完,确认没有问题后俩人便办了交接。
周刺史这才把人撤回去,他的任务算完成了,现在户部拨下来的款项还剩一些,回头还得算好账还回去。
至于里面的装修自然是由林清婉来操心了,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呢,想到他名下便有个木材行,他便笑眯眯的和林清婉道:“林郡主若需要书架柜子之类的不如到周记看看?”
林清婉歪头,想起前两天钟大管事给她的资料,“周记木材行?”
周刺史笑眯眯的点头,“那掌柜是我一个远房侄儿,你要是从那里订,我便与他打声招呼,让他算你便宜些。”
林清婉秒懂,这木材行只怕是周刺史自




林氏荣华 分卷阅读362
己的,只是他不能为官不能经商,所以挂在了侄儿名下。
这就和当初林家的铺面生意多是挂在下人名下的一样。
她回想了一下当初钟大管事与她的介绍,这周记好似还不错,她还以为是江都周家的产业呢,谁知道竟是周刺史的。
这样更好,俩人更熟,倒不怕被坑了。
林清婉点头道:“那就劳周大人照顾了。”
周刺史做成一笔生意,心里美滋滋的,谁说他不会做生意的,这不就做成了一笔?
周刺史觉得当年他娘的评价很片面,于是他高高兴兴地带着人回去了,决定回去就和他娘炫耀一下。
嗯,顺便再和侄儿说一声,把价钱压一压,可别让林郡主觉得他坑了她。
钟大管事走到林清婉身边,小声道:“姑奶奶,附近的地和房子小的都买下来了,您看……”
“那就把庄子里闲的长工拉来建房子吧,”林清婉道:“人若不够就再招募一些,全都建成二楼,统一样式。”
钟大管事应下,根本不担心人流量的问题。
这几年的情况他都看在眼里,知道姑奶奶不打没把握的仗,她敢把这些地都买下,那肯定是算准了将来这里人不会少,生意不会差。
这里的人当然不会少,因为林清婉昨天晚上重新修改了阅书楼的企划案,活字印刷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她决定抄书与印书同时进行。
这也算是给寒门学子一个赚钱的机会,可这样一来,阅书楼的花销更大了,她不可能无限制的往里投钱。
家里的钱可是要存着给玉滨做嫁妆的,以后她还要跟皇帝买这片爵田做永业田呢,所以钱也是不能乱花的。
所以阅书楼最好自给自足。
天下最好挣的钱,一是女人的钱,二则是读书人的钱。
这一次,她打算要挣读书人的钱,尤其是家境不差的读书人的钱。
她想把这条街打造成一条集学习,饮食,娱乐为一体的街道。
当然,任务艰难,所以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钱,好在她这两年不缺钱。
纸坊,织坊和绣坊都给她赚了不少钱。
庄子里的益也不错,不是指粮食益,林清婉从没指望着卖粮食赚钱。
庄子里的粮食打下来要么捐了,要么就卖一份,囤一大份。
今年秋天林家便只卖了两百担粮,其余皆囤了起来,这几年局势不稳,哪怕她不提,钟大管事他们也知道不能卖出太多的粮食。
关键时刻,黄金可以使人丢命,但粮食却能使人活命,只要手里有粮,你就是建一支军队都行。
庄子里的益主要集中在农副产品上,桑园里养的蚕就不说了,各个果园都进入了果期,今年哪怕是最小的一株果树都开始结果了。
林顺从庄子里挑了几个家丁和长工组了一个商队,保存期较长的水果皆运到外地去。
保存期短的则就近销售,只在苏州扬州一带贩卖。
大批量的水果进入市场,让这些年一直居高不下的水果价格下跌了不少,家境略好一点的人家偶尔看见水果也舍得掏钱买一兜回去。
赚完了鲜果的钱,余下的卖不出去或来不及卖出去的水果林顺皆做成了果脯和果子酒。
尤其是果子酒,那小子说动了钟大管事,从苏州底下一个小村子里挖了一家擅长酿酒的人家来帮忙,酿出的果子酒又香又甜,而且酒的度数不高不低,小孩子也能喝,而大人也爱喝的那种。
林清婉和林玉滨就连着三天换了三种果子酒。
现在果脯和果子酒虽未大量面市,但林清婉并不担心,不仅因为它们耐放,也因为江南承安日久,这几年又一直风调雨顺的,虽偶有劫难,但真正富裕的人家不少,相信会买的人不少。
除此外,还有鸡鸭这些禽类和禽蛋,还有那好几个大池塘里的鱼,哦,现在池塘已经开始捕鱼了。
庄子里每天都很热闹,全是来买鱼的商贩,他们运了鱼去别处,转身便能赚一笔钱。
别的地方物价依然高涨,但在苏州一带,物价已经慢慢回落,周刺史和林清婉都很注意这方面,只要物价下跌太多,林清婉让长工们休息,减少供应或停止供应。
可惜了,降的都是吃食方面,木材这一类的东西价格还很固定,所以林清婉依然得花大价钱买木料。
林清婉还没心疼,庄子里的长工先心疼起来,跑过来和林清婉说,“郡主,您要是不计较木料品种,那我们上山给您砍吧,倒得去买了。”
林清婉惊诧,“去哪儿砍?”
“山上啊,”拦住林清婉的长工指着远处的一片山,理所当然的道:“那不也是您和林县主的爵地吗,我看那上面的树就挺好的。”
林清婉就看着那片山沉默不语。
那正好是她和林玉滨爵田的分界线,因为那山上全是乱石和树木,很难开垦,所以当年过来丈量土地的官员很光棍的没把那片山算进去。
但因为那片山正好横在中间,看着也没什么用处,官员们就随手也记做她的爵地了。
她仔细回忆了一下山上的树木,眨眼道:“那上面的树能做书架?”
“怎么不能,架子啥树不能做……”
长工还要再推荐就被陈大爷一巴掌呼在脑袋上,“郡主,您别听他瞎说,他就是替您心疼那些钱,山上的树做些桌椅板凳还行,做那长久用的书架可不好。”
陈大爷也懂一些木工的,知道读书人家的书架讲究,那可是要传好几代的。
而那山上的树平时他们拿来做桌椅板凳和箱笼,大多就用个十来年,再久就耐不住了。
林清婉也听懂了,她摸了摸下巴道:“那的确不好拿来做书架,不过做桌椅板凳却是可以的。”
长工又冒了出来,目光炯炯的问,“那郡主要去砍树吗?我会做凳子椅子,桌子也会,呃,就是没做过箱笼……”
“你一旁去,”陈大爷将他推开道:“就算是做那也是刘贵来做,你那手艺留着给自家做吧。”
这就是嫌弃他的意思了,长工不服气的嘟了嘟嘴,但想到刘贵的手艺,他便只能憋回去了。
林清婉就笑道:“回头我和刘贵商量商量,要是用那上面的书做桌椅板凳,回头便叫你们去砍。”
长工高兴的应了一声,这样一来东家就能少花钱,他们还有活儿干了。
虽然作为长工,哪怕没活儿干也有工钱拿,但有活儿干,月底时还有红包呢,最少的也有三十文,多的能有一百文。
全是看各人业绩,他干活肯卖力气,每个月的红包都有五十文以上。
这也就是在林家,在别家是没有这样的好处的,所以长工们眼里特别有活儿。
能给东家省钱就绝对不会选择钱省力的方式。




林氏荣华 分卷阅读363
一开始钟大管事和林管家还会心疼每个月额外发出去的红包钱,几个月的账册下来后他们就不心疼了,反而对下人们越发大方起来,甚至放话,只要干得好,过年还有大红包发。
1...113114115116117...23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