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荣华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郁雨竹
声。
想到已经送去南汉的林信和正准备要参加明经考试的林氏子弟们,林润不由微微倾身道:“婉姐儿,我有件事与你商议。”
“五哥请说。”
“我打算倾族之力扶持佑儿,让他尽力在下一次进士考中得中。”
“林佑?”
“对,”林润道:“他是自己考上的府学,才识是我们林氏所有子弟中最好的,若说有谁在进士考中最有希望,那非他莫属。”
林清婉没说话。
这个决定太大,而她对林佑并不熟,她只知道他是林松的孙子。
当年庚午之祸,旁支里肯前去救援的,林松便是其中一人,当时他妻子身怀六甲,所以林佑的爹林泽是遗腹子。
六叔公只有林松这一个兄长,因此对这侄子视如己出,而林智也因为林松的关系对他们尤为照顾。
他们那一房便只有林泽出仕,只是他在职期间,所辖之地发生洪灾,他去救灾时出事了。
朝廷给了抚恤,还封了个谥号,但当时林佑才不到五岁。他是六叔公和林润抚养长大的。
除了上次他为林佶他们解惑让她印象深刻外,林清婉见过他的几次中都没留下很大的印象。
不过林润说得对,他的确比林佳他们要强些。
可举全族之力……
林清婉垂下眼眸没有说话。
现在林氏的人脉分开掌握在林清婉和林润的手中。虽然大家没挑明,可都知道,林润作为族长,一些世交更卖他的面子。
而林清婉作为林智的女儿,林江的妹妹,一些林家的故旧更偏向她。
比如刘沛和孙槐,林润和林清婉同时出声,俩人肯定更听林清婉的。
更不要说东北军中的旧部了,他们更是只认林氏嫡支。
林润手中的那些人脉他自己就能做主,不必问她,他显然是想她出手。
若林佑是可造之材,她自然愿意援手,可不是,她手上有些人情,有的可是用过后就没了。
林润见她不言,也不勉强她,只是回去后找了林佑道:“府学若是不忙就常去你姑姑那里看看,给她跑跑腿,她和你妹妹独居于别院,总有不便之处。”
婉姐儿不是拿不定林佑的才德所以才犹豫的吗,那就让他们多接触接触,
林佑愣了一下,很快反应过来,他低下头应下。
林润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别院离家里远,你拾拾搬去府学住吗,过去也方便些。”
林佑低头应下。
他去与他母亲米氏商议,米氏呆了一下道:“也好,你叔父这是为你好呢,我给你拾拾,明儿就去吧。”
米氏给他打包行李,忍了忍还是忍不住问,“你叔父可有提过你的婚事?”
林佑笑道:“母亲,我年纪还小呢,不急。”
“都十八了,不小了。”米氏蹙眉道:“就算族里的孩子娶亲晚,可你看有几个孩子在十八岁时还没定下亲的?”
林佑蹙眉,他并不想那么早成亲,一是他还没那个心思,二来现在成亲可选择的对象有限。
毕竟他的条件并不算好。
父亲早逝,他跟叔父到底隔了一层,以后族长的位置多半是堂弟继承,且他家业也不丰。
这种情况下,愿意嫁给他的人没有几个。
而且他并不觉得十八岁很大了,他的同窗里年及冠后才成亲的比比皆是。
他不急,可米氏却不能不急,见他不上心,米氏想着找机会还是得和弟妹提一提,让其提醒一下叔叔。
佑儿这个年纪可不能再拖下去了。
林佑两年前考入的府学,已将大部分课程都学过了,所以现在能让他听的课很少。
他将几位博士的课程勾掉,决定从这里面挤出时间来去别院。
博士们开的课都是两年为一期,结束后又重新开始,头两年他便将大部分博士的课都听完了,剩下三门课都不怎么重要,所以放在了最后。
这三门课安排得又稀松,所以平均下来一天都未必有一堂课。所以他才重新去听已经学过的课程,一是有个更好的学习氛围,二来也是查漏补缺的意思。
现在有了其他事情做,他自然要将这几门课从他的课程表中勾掉。
林佑住到了府学,这让同窗们一阵惊诧,林家便在北郊,来往皆有车接,何况林家在城里还有别院呢,大家从未见林佑住在府学过。
他们不由问道:“林兄怎么搬到府学来了?”
林佑笑道:“这不是想着多些时间学习吗,林佑愚钝,也只望勤能补拙了。”
同窗们眼睛一亮,凑上来问道:“林兄可是得了什么消息?”
林佑摇头,“只是过年时跟着叔父拜访了几位先生,深觉自己学业不,这才想更努力一番。”
同窗们见从他这里问不出什么消息,心中不甘,但也不好强问,只能惋惜的离开。
但大家也更努力的了。
距离上一次进士考已经过去三年了,朝廷却没有再开科考试,也不知下一次要到何时。
林佑突然发奋,大家嘴上不说,心中却还是激动的,或许是朝廷要开科了?
林家毕竟是江南第一大族,提前得到什么消息也是有的。
林佑不知他们心中所想,也不在乎,听完今天的课后便拾了东西出城去别院。
他到别院时林清婉正挽了袖子在修剪一株骨里红,林佑直接被下人带进来,一转过拐角便看到她正站在梅树下细细的修剪枝条。
林佑脚步顿了一下才上前,“侄儿见过姑姑。”
林清婉回首,冲他笑道:“你来得正好,来帮我修剪顶部的那几枝,长得太高,我有些够不到。”
林佑便上前接过剪刀,细细地修剪起来,但心里还是疑惑,“这骨里红栽在地里不是更好吗,姑姑怎么种在盆里?”
林清婉笑道:“这可不是我的,是卢四爷订好的,明儿要送去,所以我想着修得更好看点。”
卢四爷爱梅和周刺史爱菊一样出名。
林佑微微一笑,很快就将这株珍贵的梅花修剪好。
林清婉一边擦手一边问他,“怎么想起来看我了?”
林佑低头恭手道:“叔父让我过来的,让我闲暇便过来给姑姑跑跑腿。”
林清婉就笑道:“我这里跑腿有下人呢,哪里用得到你?”
她想了想道:“不过倒有些事要托你办。”
“但请姑姑吩咐。”
林清婉领着他去小书房,“林信走的时候我们给他抄了两本先祖的手记,这才发现里面有许多可用的东西。只是那是先祖手记,不好拿出来,以遗落,所以我们想着抄写一些,以后或给族人学习,或整理成册印刷。”
这些手记林清婉都看过,所以很快便选出了有用的那些,现在正堆在桌子上。
林氏荣华 分卷阅读185
林清婉笑眯眯的对林佑道:“你就从我曾祖的笔记开始抄吧。”
林礼前期的笔记很轻快,多是他的一些游历见闻和学习感悟,交给林佑正合适。
从今天开始,林佑便习惯每天来别院报道,当然,他也不总是呆在小书房里抄书的,每隔半个时辰他都要出门走走。
碰上林清婉在打理花木,他便帮把手,没几天他就跟林清婉和林玉滨混熟了,偶尔也会留宿别院。
时间过得很快,正月快要过去时,林润带着林佶找上门来,他到底还是决定去参军。
林清婉也不阻拦,给他写了一封举荐信,然后给了他一些盘缠,鼓励他道:“我们待你凯旋归来。”
见林姑姑只有这一句话,林佶心中不是不失望,他捧了信退下。
林佳和林在族里等着,见他回来纷纷围上去,“怎么样,姑姑怎么说?”
林佶强笑一声道:“姑姑她答应了,已给我写了举荐信,我打算后天就出发。”
林低声问,“林姑姑也给你安排护卫了吗?”
林佶强笑道:“别院的护卫那么难得,哪里是轻易能得的?”
别说护卫,连训练都没有,大家可都知道,林信在出门前可是在别院里住了三天。
第141章区别
林犹豫的问道:“难道就因为那天你惹她生气,所以她就”
“胡说些什么?”林佳扭头瞪了他一眼道:“姑姑不是这么小气的人,我想这也是因人而异的。”
林不服气道:“难道林信一个没读几年学的小子还能比佶弟厉害?”
林佶去年就及冠了,一直在族学里,成绩还算不错。而林信十三岁就辍学了,才满十六岁,为人又刻板老实,谁都不信她比林佶强。
林佶也不信,所以才心中不愉。
林佳却道:“但族里这么多子弟,的确只有林信最得姑姑的心,你看林佑,现在他还在姑姑家抄书跑腿呢。按说他的身份不应该更得姑姑照顾吗?然而他的待遇也比不上林信。”
论血缘,自然是林佑比林信更近,何况林佑的祖父林松还是保护嫡支的功臣之一,又是族长的侄儿。
可就是这样他也没有林信当初的待遇。
所以林信身上肯定有姑姑看中的东西,不然不会这么被优待。
林也有些犹豫起来,看向林佶,“那你后天怎么去?”
林佶苦笑,“都及冠的人了,难道还不会走路了?”
林清婉没给他安排,林润却安排了,于他来说,林氏每一个子弟都是人才。
林佶要去南汉奔前程,他自然要支持的,所以找了两个家丁送他,三人快马加鞭朝南边赶去。
他们赶到南汉时战事正酣,林佶直接手持林清婉的手信去拜见苏章。
跟在苏章身边的千户惊诧,“怎么又来?将军,林家这是想重新掌握东北军?”
苏章边拆开信边翻了个白眼道:“三十年过去了,除了我们这几个后辈,谁还记得东北军的前身是林家军?”
林家在军队里是还有威望,但想重新掌握无异于痴人说梦,皇帝又不是吃素的。
三十年过去,东北军上下只忠心于皇帝一人,不说底下的参将千户大多是近些年提拔上来的,就是他,他祖父及父亲都曾是林家军,但要问他忠于谁,那必定是陛下。
苏章拆开信道:“林家现在日子不好过,这是打算另找出路呢。”
他合上信叹道:“三十年过去了,陛下不会再在意林家子弟是否从军,而林家也就能借着老辈留下的情分扶持一下族中子弟了。”
千户不太懂,但他对这些走后门的人还是不太看得上,问道:“那这个怎么安排,也送去前线?”
“先放到新兵营里练练吧,”苏章笑道:“这个不急,看他的表现,尽量别让他上前锋。若是好就放到前线,若是不得用就放到后勤吧。”
和前面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安排。
千户看了眼将军桌上的信,若有所思的摸了摸下巴上的胡子。
前段时间来投奔的林信可是只在新兵营里呆了三天就被丢到了前锋营,据说这段时间已经积累了不少人头,照这个态势下去,不到两个月他就能升任队长了。
手底下管着人,那立的功劳可是不一样的,在将军的眼皮子底下没人敢占他的功劳,那小子只要能活下去就有大出息。
千户羡慕嫉妒恨,他熬到这个位置可花了不少年,刚开始两年,不管他砍多少人头都算不到他头上。
哪像这些有靠山的,一进来就能立功。
千户心气有些不顺,但想到军队里的其他几个人,又压下了脾气,算了,好歹林信还是靠自个的本事升迁,他就算嫉妒却是服气的,不想住在隔壁营帐的那几位,简直是来这里游山玩水,坐着等军功的。
就不知这新送来的这位是属于哪种?
林佶自然也属于要靠真本事上位的,林清婉在信中说得很清楚,只是拜托苏章帮忙照看,别叫人欺负了他去,其他的事顺其自然。
这封信的内容和上封信的相差不大,但苏章却能察觉到其中的不同,林信拿来的信中多了温度,林清婉话里话外都有对他的欣赏和寄托。
加之对方还随身带了个护卫,苏章便知道他是林清婉重点培养的人。
待遇自然也不一样。
所以林信一来就去了先锋营,第四天就上了前线,能不能活下来就靠他的本事。
活下来了,他便提拔对方,牺牲了,朝廷不过多一个通知阵亡的公文。
林润派来的家丁只能将林佶护送到军营外,看着他入了军营,家丁们便开始离开。
这里是战场,还是在南汉,他们并不想久待。
林佶满是忐忑的跟着人入营,却并没有见到苏将军,而是直接进了新兵营。
他心中更是不安,也不知苏将军到他的信没有,这是他的安排,还是底下的人私底下安排的。
还有林信不知在何处,他们同在苏将军手下,应该会碰面吧?
林佶开始了自己的军营生活,而在苏州的林佑也有了进展。
抄写先祖笔记给他的感悟不少,而且这些笔记林清婉都看过,姑侄俩便有了聊天的话题。
每次林佑抄累了往外走一走都能找到和林清婉搭腔的话。
林清婉也不再让他总抄书,而是时不时的把他带在身边。
正值开春,万物复苏,麦田里的小麦绿油油的,林清婉问他可知道小麦是怎么种成的。
这个,林佑还真不知道。
林清婉就笑道:“你以后的目标是出仕,身为父母官怎么能不知道农桑之事呢?你看我祖父和父亲,他们是那么大的官儿,可每年春耕都是要亲自下地的。”
林佑想到近来抄到的笔记
林氏荣华 分卷阅读186
中有林颍犁地的内容,一时羞愧不已,“姑姑说得对,小侄会注意的。”
他说会注意便是真的去注意,每天都去地里看人劳作,边撸了袖子下地帮忙拔草,边问一下耕种上的事情。
等把草除得差不多了,稻种也该播了。
地里到处是犁田的人,林清婉甚至在别院里的河边开了一小块地,然后带着他和林玉滨亲自下地播种。
林清婉道:“这种地的学问大着呢,并不是种活了就好了。以前并没有五谷,祖先们以狩猎为生,但有人学会了种植,又发现了五谷,这才有了定居,有了可以耕种生产的粮食。”
“一开始的人并不知种子撒下去的密度,更不知稻种播撒后要插秧长得更快更好,产量更不必说,”林清婉道:“这一切都是先祖们慢慢摸索出来的。”
林清婉笑道:“我是不指望你们能够提高产量,或是培育出什么好品种的,只要你们不做睁眼瞎就行。这粮食才是世间大事,要事!”
第142章攻击
在林清婉带着林佑和林玉滨下地时,远在京城的皇帝也正带着大臣和皇子们在犁地。
皇帝重视农桑,除了开犁日祭祀天地和下地扶犁外,到了真正下种的日子他也会下地耕作的。
臣子和皇子们表示重视,自然也要跟着一起撸袖子下地。
此时皇帝一身短褂,卷着裤腿赶着牛在田里犁地,给他牵牛的是四皇子,年纪更小的五皇子和六皇子则负责将田里的石块捡出去,或是把一些不易碎的大泥块粉碎。
大臣们也都分了一块地,甭管他们平时怎么光鲜亮丽,此时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泥渍,和一个真正的农民一样动作熟练的在地里耕耘。
没办法,有一个热爱农桑的皇帝,为了能在闲暇时可以接上对方的话,不管他们原先热不热爱,熟不熟练,在上三品后他们都会热爱和熟练农桑的。
犁好田,皇帝便将稻种拿出来,和三个儿子一点儿一点儿的撒进田里,然后再用手抹平。
这一番劳作便要去大半天,中午大家都是直接拿着块饼蹲在田间啃的。
五皇子和六皇子都只有八岁,俩人是第一次来,皆是新奇不已,一左一右蹲在父皇身边,一边啃着饼子,一边好奇的东张西望。
四皇子看着两个满眼新奇兴奋的弟弟暗自摇了摇头,接下来还有他们受的呢。
他们兄弟几个都是自八岁起就跟着父皇下地,今年要不是二皇兄被派去了战场,今天来的人就齐了。
皇帝啃完饼,扭头看见两个儿子脸上的兴奋,便大手拍了拍他们的脑袋道:“好了,吃饱了就去继续下地,将种子抹平就可以回去了。”
五皇子很好奇的问,“父皇,为什么要把种子抹平?”
皇帝笑,“你看你手这么一抹,种子是不是就被按进地里去了?”
无知和六皇子点头,刚才他们就试过了,手一过,本来还覆在泥面上的稻种便瞬间不见了。
皇帝就笑道:“这就对了,这种子得接触到水和土才能更快的发芽长大啊。”
四皇子也笑眯眯的对两个弟弟道:“等种子发芽长高,我们还要拔出来重新插呢,到时候四皇兄带你们来。”
五皇子和六皇子惊诧的瞪大眼,“为什么要把它拔出来,不怕死了吗?”
“不能让它们一直这么长着吗?拔出来再往下插不是多此一举吗?”
皇帝也不嫌他们问的问题幼稚可笑,全都一一解答。
他当年和他们一样,被林颍带来种地时一脑子的问题,还一度以为米的种子就是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种这黄皮子谷,摸着粗糙不已,人是怎么吃的。
现在再回想方知当时的自己有多无知。
给两个儿子普及完农业知识,皇帝便起身对围在两边的大臣道:“农桑之事不得怠慢,下令让各府县官员劝课农桑,尽力安置流民,减少荒地。”
皇帝叹道:“这粮食才是世间大事,要事。”
只要大梁粮食充足,何愁天下不统?
百姓一生所求不就是温饱而已。
将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伺候好,皇帝便领着大臣和皇子们回去,一群庄稼汉骑着高头大马,幸亏这是在皇城内,普通百姓看不着,不然不知怎么好奇呢。
皇帝将几位大臣叫到身边,大家一起慢悠悠的任着马儿往前去,一边谈起政事。
如今天下最大的事除了春耕便是南汉的战事了。
“苏将军和如英郡主势如破竹,如今已经攻下南汉半境,又有大楚参战,南汉支撑不了多久了,陛下应该考虑安置南汉的方法了。”
“大楚可不是好相与的,只怕打完了南汉,跟大楚还有的一斗。”
兵部尚书也提醒道:“现在西路是如英郡主带兵。”
钟如英跟大楚可是有血仇的,她真跟大楚的军队碰上,说不定又是一场大战。
皇帝若有所思,却没有立马做出决定,而是道:“派人与大楚接触,恩怨暂且放到一边,先把南汉攻下再说。谁攻下的城池便是谁的,提醒他们,我大梁北边有辽国,可他们的西边可也有后蜀呢。江陵的孟氏也不是吃素的,我们两方可不要因小失大,被人抄了后路还不自知。”
“就怕大楚那群贼子不听劝。”
“不会,”吏部尚书沉声道:“楚帝知道什么于自己最好。”
皇帝也点头,黄子初可比他还趋利,人也不笨,连他都知道的道理,他不会不知。
东西,只有吃到嘴里的才是实在的,打完南汉就想跟大梁开展,除非对方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撑,不然就只能落得和南汉一样的下场。
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以楚帝的心机他不会不知。
“崔大人,国库的粮食还能支撑南征军?”一旁的礼部尚书陈大人关切的扭头问。
户部尚书摇了摇头道:“已经着令各地筹备粮草,江南离南汉不远,可从那边的库房里暂调一些,只是也不多,再拖下去只怕要加增军税了。”
皇帝微微蹙眉,身为皇帝,他最怕的就是给百姓加税了,可这又实在没办法。
陈大人闻言便满脸忧虑,“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这时候加征税”
“陈大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总不能让将士们在前线饿着肚子打仗吧?”兵部尚书看不惯他这拐弯抹角的模样,呛声道:“连拿刀的力气都没有,还怎么上前线?”
陈大人淡淡的瞥了他一眼道:“闵大人多想了,我并不是说不给前线粮草,而是忧虑今年的粮食。”
他转头道:“陛下,打下南汉后便要安置着手安置百姓,这次战事覆盖南汉全境,卷入战乱的百姓可不少,到时所需的粮食也不会少。难道到时候还加征赋税吗?”
陈尚书忧心道:“用大
林氏荣华 分卷阅读187
梁百姓的赋税去养南汉的百姓,只怕百姓们心中不服啊。”
“那依爱卿之意该当如何?”
陈尚书还没来得及说话,崔尚书已经道:“什么大梁的百姓,南汉的百姓,待南汉投降,不管他之前是哪边的百姓那都是大梁子民,难道陈大人还想把人分开来计?”
“臣不是此意,只是民间多愚民,臣等认他们为大梁子民,只怕大梁百姓不认,到时只怕有些冲突。”
一旁的工部尚书不屑的嗤笑一声,陈尚书没理他,而是扫了一圈道:“这是实情,难道诸位大人不认同吗?两个村子之间尚且可为了水争执斗殴,何况本来分属两国的百姓,为的还是粮食。”
其他人心中微微点头,也有些忧虑起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粮食不够。
陈尚书也说,“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粮食不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