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重生在六零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言之宴
姚明珠知道大家抵触自己,没有多讲,只是说自己其实比不上班里同学聪明,只是笨鸟先飞而已,花的时间多些而已。
田昭丽拿着自己的试卷,看着上面说话的姚明珠,忽然觉得姚明珠其实很顺眼。田昭丽知道姚明珠说的是实话,她真的花了很多时间。自己下课时间玩耍的时候姚明珠在背书。上工割草遇到时,她也有听到姚明珠念叨课文的。有时还看到她拿着棍子在地上画画写写的。当时很不以为然,如今看到成绩,田昭丽忍不住反思,自己是不是该向姚明珠学习?
田昭丽回家时没有把成绩告诉母亲秦小梅,秦小梅还兴致勃勃地让田昭丽教小儿子写字。
只是傍晚,田梗生回家时,秦小梅却发现他沉着一张脸。
“怎么了,黑着一张脸。”秦小梅不解地问。
田梗生看向田昭丽。
田昭丽心里一个咯噔,难道父亲知道自己的成绩了?
“不好好读书的话就回来带弟弟妹妹。”田梗生说完就进了屋子。
田昭丽闻言,脸色通红,眼泪在眼眶中打着转。
“怎么了,怎么了?”秦小梅莫名其妙,不知道这父女间打什么机锋,连忙追问。
田昭丽只是哭,却不说话。
田梗生拿着叶子烟出来,见田昭丽哭,更是来气了,“你看看你自己得了多少,人家明珠又是得了多少?”
提起姚明珠,秦小梅就不乐意了,“姚大小姐又怎么了,让你来骂老三?”
田梗生裹着叶子烟,看了眼秦小梅,“你的好闺女读了几个月的书,语文跟珠算得了五十多分,俄文只有三十分。”
“……”秦小梅惊呆了,回过神来连忙道,“那,那姚明珠的多少?”
“全班第一。”田梗生吸了一口烟,缓缓地说。
秦小梅吃了一惊,但因为心里不喜欢,淡淡地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怎么能比,人家家学渊源。老三虽然成绩不好,可你看她家里家外一把抓,以后肯定能过好日子。”
田梗生气结,“那现在就回来不要上学好了。”
“这可不行,还得继续上,识点字才好。”秦小梅说。
母亲第一次维护,田昭丽有些感动。但也觉得有些愧对父亲,心里还隐隐有些输给姚明珠的不甘心。忍不住暗暗想着,她也要努力学习,笨鸟先飞,把姚明珠当成自己的目标,
姚明珠不知道田家的事情,她回家就看到邮递员在家
明珠重生在六零 分卷阅读33
门口,递给了奶奶一封信。
姚奶奶看到姚明珠,笑,“阿珠,又来信了。”
姚明珠谢了邮递员,然后打开兆明哥的来信。
原来,兆明哥要去部队了。
姚明珠叹了一口气,兆明哥依旧按照前世的轨迹走了。
这一世改变的也就只有她姚家人而已。
姚明珠心里虽然隐隐有些失落,可想着上辈子田国华和田素珍安葬她的恩情,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吐掉了满腔的浊气安慰自己,他们也许就是有缘无份吧。
这一辈子依旧注定当兄妹的。
姚明珠立刻回信让他注意安全,然后把家里的趣事说了说,就把信寄了出去。
田昭丽也上镇子寄信了,看到姚明珠,竟然走了过来,直接问,“你是不是喜欢我二哥?”
这话倒是问住了姚明珠。
两辈子来,姚明珠不知道她与兆明哥之间的感情到底是什么。不过,这辈子自己算是重来了,可兆明哥却不是的。在有国华和素珍的恩情面前,姚明珠对于自己跟兆明哥之间没有任何想法的,也就懒得深思。
否则她怕自己忍不住会阻止兆明哥去部队了,断绝他认识田国华和田素珍俩兄妹母亲的可能。
只是如这样,田国华和田素珍估计就不能出生了吧?
虽然可以这样自私些,但姚明珠心里却过不了那个坎的。
脑海中田素珍和田国华安葬她的一幕幕,非常深刻地印在了姚明珠的脑海里。看着一脸好奇的田昭丽,姚明珠很真诚地问,“你信了村里的流言?”
田昭丽咬了咬嘴唇,“你最好不要喜欢我二哥。我们家以前是你们家的下人,两家不相配,以后相处也别扭,。”
其实,田昭丽是听到昨晚母亲秦小梅和父亲田梗生的谈话了。
母亲担心二哥如果一直这样关照姚明珠,万一以后看上了她怎么办?
毕竟秦小梅觉得姚明珠这丫头都十三岁了,渐渐在长开了。当年孙云芳可是镇上有名的美人啊。姚耀荣也不算很差,这姚明珠小时候捡着两人的优点长。好时节的那几年,姚明珠长得跟年画上的娃娃一样的。只是最近几年生活不好,脸颊消瘦了些,身子干瘪了些。
田梗生说她杞人忧天,一天没事瞎瞎琢磨,最后被秦小梅唠叨得没有办法才说,才敷衍道,会想办法的隔离他们的。只是如今只有城里下乡的,哪里有什么机会能把村里的人弄走?
但听着在田昭丽的耳朵里就是父母为了杜绝那些流言成真,想把姚明珠弄走。而现在碰到了姚明珠,田昭丽也一时说不清楚自己跟她说这些话的意义。
姚明珠却说,“谢谢你了,昭丽。我当兆明哥是哥哥的。”
“我可不是提点你什么的。”田昭丽道,反而有股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姚明珠心里好笑,面上却认真地点了点头。
有时间,姚明珠觉得田昭丽很矛盾,时常盯着她出神却又不知道在看什么,说她讨厌自己嘛,但有时又莫名其妙地会帮她。
其实,田昭丽也觉得自己矛盾不已。
她感觉自己一边嫉妒恨着姚明珠,一边碰到姚明珠有事时又忍不住出头。想来想去都想不明白,最后田昭丽归根到底,也许是跟父亲对姚家那种矛盾的心态一样。
两人对话也就随之而逝,很快就到了暑假。姚明珠放了假,这个学期姚明珠一个优秀学员同志的奖状。
姚奶奶兴奋地贴在了堂屋的墙上,非常稀罕,每日都要看上几遍。
姚明珠好笑又觉得心酸。
后面,天气开始闷热起来。
秧田开始缺水了,村里组织挑水浇灌。
姚家在井边的田就刚刚好了,众人原本幸灾乐祸的,此时却无比羡慕了。
只是,不到五天就下起了雷阵雨。
村长田梗生摸着屋檐的雨滴,心里才松了一口气,若是再干下去,今年估计又得歉了。
只是,下雨对于姚家水井边的田来说就遭殃了,水太多了,稻谷杆容易倒。姚耀荣连忙冒雨掏了一个沟渠,把多余的水引出去。
暴雨过后,又是一段晴天。
姚家院子里,姚奶奶开始整理起冬天的被子以及垫的枯草了。
姚明珠放了假,跟姚奶奶一起打理起来。
只是经历了一个冬天,床上的稻草没有晾晒和清理,已经有些发霉。
姚奶奶皱着眉头看着床榻上的稻草,伸手翻了翻。
“奶奶,我们是不是搬出去清理清理?”姚明珠看奶奶翻着稻草问。
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垫床的稻草在如今也是值钱的东西,毕竟床板很硬,铺着厚厚的稻草能缓和下,而且冬天还能保暖,是居家必不可少的东西。村里每年在稻谷了后会分一些给村民的。只是这几年歉,稻草留给村里的牛吃都不够,村民手里也就没有分稻草了。
姚奶奶看着孙女清澈的眼睛,毫无嫌弃的模样,鼻子有些发酸。
若是以前,何至于这样。
想到以前,姚奶奶有些愧疚,这个家里就阿珠生不逢时了。只是如今身处在这个大环境,他们家也只能顺应大流。
想着姚家这十年来的事儿,姚奶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稻草有些已经发霉,其实早该换了。只是他们如今却没有多余的稻草,新的也要等到稻谷成熟后。可今年还不知道稻谷的情况,姚奶奶也不敢把这些旧的稻草扔掉的。
姚耀荣见屋子里没有动静,有些担忧走了进来,见祖孙俩看着床榻稻草发呆。走上前看到稻草的模样后,有些明白,立刻道,“妈,这些要不扔了吧。我们把……”
姚奶奶立刻打断姚耀荣的话,“扔什么,清理下,把发霉的捡出来扔掉就好。”顿了顿,“你屋顶检查得怎样?一起把稻草搬出去吧。”
父亲和奶奶之间的交流,姚明珠看到也当没有看到,但却知道父亲的意思。
姚家祖上毕竟是大户,几床被子和面料还是有的。
只是因为担心被人举报,姚家穿着和用度上都比较贫苦,并不怎么出格。近十年来,姚家被子只有两床,被套坏了就补。十年的时间,被子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面目,密密麻麻的补丁。
但仅仅这两床被补了无数补丁的棉被也比村里大多数人家好太多了。
他们村大部分村民家有一条棉被就算好的了。有的家人多,一床被子不够用,只能用自己编织的麻布装着稻草,再采摘一些野棉花夹再稻草中间,然后缝成被子在冬天的时候盖。
只是这样的被子不保暖还很重,睡觉非常不舒服。一个冬天后就成一坨一坨的,第二年根本不能用的。所以每年都要在冬天之前准备这样的被子,然后春天拆开,秋天重新做,周而复始。
姚奶奶是想着如今时事多变,
明珠重生在六零 分卷阅读34
还是低调好。万一哪天有人闯进来了怎么办。于是姚奶奶开始指挥着姚耀荣搬床上的稻草。
姚明珠人小,抱起稻草跟自己一样高。一股霉味从稻草里传来,刚好传入姚明珠的鼻腔内,姚明珠跑了三次后有些难受,姚耀荣就发现了这情况,立刻道,“阿珠,你别搬了,爸爸来弄。你若想帮忙,帮奶奶挑稻草吧。”
姚明珠也觉得有些难受,不仅仅是稻草的霉味,还有稻草中腐烂的碎屑,一出门,风一吹就迎面扑来,呼吸间全是稻草的味道。又跑了两趟后,姚明珠就让父亲搬了。她跑到姚奶奶身边,一起挑出好的稻草,抖一抖碎屑后放在一边的石台上。准备凉下后重新铺到床上。
“阿珠,奶奶做就好,你去读书吧。”姚奶奶心疼孙女。
“奶奶,书早就读完了。我快十四岁了,家里的活计也得干一些的。”姚明珠忍住道,上辈子就是这样被宠得不知世事。
其实村里十多岁的孩子早已经顶半个大人了,可自己的父母和奶奶却一个劲地宠着她,他们觉得没有给她提供好的生活,委屈了她。
经历一世,姚明珠并不委屈的,反而庆幸自己幸运,如今能再次跟他们一起生活,这种日子虽然清苦平淡,可姚明珠觉得无比的窝心。
姚奶奶听到孙女的稚气话,笑了笑,“好好好,奶的乖孙越来越懂事了。”
姚明珠笑了笑,认真地挑选起稻草来。
姚奶奶觉得自己的孙女这大半年变化很大。
原本稚气得有些傻乎乎的,忽然开始懂得思考了。自从那次要独自上工割草后,稚气少了些,人也坚强了很多,还懂得疼惜父母和祖母。
想着想着,姚奶奶心里无比欣慰。
姚耀荣把两个房间的稻草弄出来后,就爬上了屋顶开始一块一块地翻捡瓦片。这样的活,每年都要弄一次,得雨水多起来,漏进了屋里,同时也检查下房屋屋顶的情况,得有被虫蛀的梁掉下砸到了人。
暑假的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即逝。
只是时间虽然流逝了,却也带来了获。
第29章
火热的夏日里,姚家村田里的稻谷抽穗了,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稻谷。村民看到低垂的麦穗,脸上笑开了花。
姚明珠也村民的笑颜里,迎来了开学。也许是看到了丰的希望,姚明珠班级又多了几位同学。
村里在姚明珠开学后的一周后开始秋了。
今年风调雨顺,不仅仅是村里的田地丰了,村民自己打理的那部分益也不错的。
秋虽然累人,可大伙却无比兴奋。
村里的活计忙完后,大伙儿乘着好天气忙活起自己家的田地来。
姚家井水边的田因为姚耀荣打理得用心,获了一柜子稻谷,接近三百多斤,还有五捆稻草。新的稻草晒干后,姚奶奶就做主把床上的全部换新了。而院子里的地和村里分的旱地一共了玉米六百多斤,土豆和红薯加起来快千斤。
看着这些,姚奶奶满是皱纹的脸笑成了一朵盛开的菊花。
姚耀荣和孙云芳也不再担心明年的吃食了。孙云芳和姚耀荣在获后给镇上的姑婆和外婆家送了些。外婆秦月娥心里的担忧也随着姚家村丰松懈了下来。
秋时,学校放了农忙假,姚明珠在割完稻谷的田里寻找掉落的麦穗。
村里的小孩基本全都在干这活,一天要是运气好,能捡一小篮子麦穗,搓出一碗的稻谷的,能够姚明珠吃个两天了。所以十多天下来姚明珠捡的也有点分量的。
而还有些嘴馋的男孩子则捡麦穗的空余时间里,在田里靠角落的地方寻找空洞,然后沿着洞掰开,能见到肥肥的黄鳝。还有的则在水田里寻找野鸭蛋,野鸡蛋之类的。
这些都是这个丰的时节带来的,村里经常利用这些改善生活。
姚耀荣和孙云芳割水井边田里稻谷时,摸了八条黄鳝和十个野鸭蛋。
姚奶奶做主送了三条给了田家,三条给镇上姚明珠外婆家。十个蛋姚奶奶则留了下来,准备给家里人吃,毕竟秋农忙时最是磨人的。
黄鳝是姚明珠送到田家的,田家的大人没有在家,只有田昭丽的妹妹田昭华和小弟在院子里挖泥巴玩,姚明珠让田昭华拿出一个盆子盛了水,然后放在里面后回了家。没想到第二日上工时,田昭丽竟然对姚明珠说了谢谢。
而姚家剩余的两条黄鳝,姚奶奶用清水养了一天后混合着院子里长出的新鲜土豆和白菜炖了,姚家四人算是打了一顿牙祭。
只是秋的喜悦还未散去,村干部给大伙泼了一阵冷水。
姚家村的土地要全部上缴了。县里颁布了通知,要改村里生产队的模式。
姚家村的村民才刚刚尝到了自己生产的甜头就被回土地,大伙的心情可想知道。
只是细胳膊拧不过大腿,村民终究是把手里的田地退还给了村委。
这一次的生产模式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变。那就是村民所有的活计,按照劳动强度给出了工分,村民不再领活上工了,而是所有的人一起上工。
以后上工就按照工分来计算了。粮食则每年发放两次,一次是在秋稻谷交了供应粮后,一次是在割小麦后。至于发放的标准是根据工分的多少。而工分高的粮食多,工分低的就少。听起来很公平的。
同时还有一个好消息。
村里以后,每个月会跟城里一样发各种基本物品的票,到时候按照票上对应的数进行采购。只是像工业之类依旧是没有的。
这一次秋的粮食上交供应粮后,村里给每个村民分了粮食以及各种票。至于工分则是从分粮后的第二天开始计算。
村里的干部花了几日,把村里的秋后的活计全部划分了出来,然后每种活计选了一个小队长,小队长负责这个队的人员安排和分值统计。
村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得开始干活了。
因为今年丰,村里有了富余。
为了增大产值,村里换了些牲畜,增加牲畜养殖,来年也能过个好年月。
村里这次一共买了五十头牛,一百十头羊和五百只鸡和鸭,以及一百头猪。
这是村里跟县里拿粮食换的,前两年,村里饥荒最严重的时候,村里能吃的东西都被吃了。后面两年村里的牲畜一直没有养起来。
这一次也是田梗生想发展村里的牲畜提出来的,毕竟这一块在农村是个大头。
而为了补偿村民,村干部告诉大家可以领牲畜回家养。
不过,村里规定了每只牲畜的任务。比如一头牛,领养的人得负责牛一年的吃食,并要给村里提供二十背篓的牛粪。同时,成年的牛还得负责产子的事情。而对于猪和养以及鸡鸭,队里则称了
明珠重生在六零 分卷阅读35
初始的重量,按照往年的生长,规定了时间和达标的重量。
完成任务的是八个工分,没有达到规定的数值,则按照比例来减少工分。
关于鸡鸭还有个新的好消息,那就是鸡蛋上交的数量每只鸡每天只上交一个鸡蛋。多余的就是自己的。
村民听到这个消息都沸腾了,鸡鸭这些活计根本不用很多心思打理的,,只要能攒下鸡蛋鸭蛋,第二波孵化出来就是自己的了!
村民心里沸腾的,暗戳戳地计算要养多少。
只是听到后面说养死了牲畜则要赔偿时,大部分人止步观望。
姚奶奶有魄力,第一个领养了五十只小鸡,一只猪,一头牛。
“地主婆,你不怕养死了啊?”陈大丫吃惊又羡慕。
姚奶奶有些生气陈大丫说破口话,但这人就是这样没心没肺,跟她计较只会让自己更气闷。于是。姚奶奶没有理睬这人。
“喂,地主婆,问你话呀,咋不回呢?你领养这么多鸡,要是起了鸡瘟怎么办?”陈大丫见姚奶奶不理人,又追问。
旁人却道,“陈大丫,地主婆会弄药啊?”
陈大丫恍然大悟,立刻看向姚奶奶,谄媚地说,“地主婆,我也多领点鸭,你给点药呗?”
姚奶奶被陈大丫的厚脸皮弄得有些气结,没好气地道,“还没养就想着鸡瘟,怕就不要养。”
陈大丫这人,若自己帮她,没有出事那还好,若出事了,说不定会惹一身腥。吃不了兜着走,到时候自己还脱不了身。
陈大丫被怂得气呼呼地看着姚奶奶,良久后才不悦地道,“哼,会认识点草药了不起啊。”转头不再搭讪。
谭宗林拿出笔登记,“五十只二十天的小鸡,小鸡平均重量二十克。一个月后看公和母,公鸡三个月重量达到三斤 ,母鸡则三个月后规定每日上交一个鸡蛋。半个月交付一次。小猪一头,初始重量五十斤,春节时达一百斤属于完成任务。牛为半岁,农忙时能下地犁田,同时上交二十背篓牛粪为完成任务。”
“谭会计,三个月后就是冬天了,天太冷了,肯定不会产蛋的。”姚明珠连忙道。
“对啊,对啊,谭会计,这不合理啊。如今快十月份,咱们把小鸡领回去养大了也就入冬了。”
谭会计看了眼姚明珠,姚家这女娃越来越厉害了,三个月的事情也被她给看到了,心计倒是不小。谭会计想到自己外甥女老是跟姚明珠作对,忍不住皱了皱眉眉头。
“谭会计,鸡生蛋的事情得放宽松些时日啊。”
谭会计回过神来,连忙对村民道,“这个问题,我会向上反应,等村里开会后给出答复。”顿了顿,对姚耀荣道,“你按手印吧,然后去领牲畜。”
“谭会计,鸡生蛋的地方得改一改。”姚明珠又道。
“怎么改?”谭会计有些皱眉和不悦。
“得备注下,鸡生蛋的时间这项得再议。”姚明珠并不怕谭会计,直言道。
姚奶奶则欣慰不已,这大半年来,孙女的变化真的很大,不仅独立了,思想也成熟了很多,为人也小心谨慎起来。想着家里的秘密是不是要告诉她了?
“若是不改,咱们怎么敢按手印啊。万一到时候冬天要咱们拿出鸡蛋怎么办?”姚明珠又说。
村里也有人想领鸡养,毕竟鸡养得好的,每日两个蛋的都有的。那多出不就是自己的?何况三个月生蛋,有些鸡两个多月就可以。虽然担着一定的风险,但还是值得养一养的。所以怀着这样的心思,那些想养鸡的也立刻在一旁跟帮衬着说话。
见赞成姚明珠话的人众多,谭会计无奈之下只好在后面备注了下。
这时,姚耀荣才上前按了手指印,这个协议是一式两份,村委保留一份,姚家拿走一份。
而后,姚家四人就拿着有谭会计盖章的协议到村里的牛棚和鸡棚,猪棚领走了牲畜。
牛和鸡比较好弄,牛鼻子穿一根用枯草搓成的麻绳,姚明珠就能牵着走。而鸡呢,放在鸡笼里,分三次弄到了姚家。至于猪,姚家就了点心思了,还是田梗生帮忙一起才把猪捆好了四只脚,然后抬回了姚家。
姚家院子,姚耀荣早就准备好了。之前被移走的花坛位置搭了猪圈和厕所以及洗澡间。而猪圈后面则搭了牛棚和鸡棚。这个区域隔着院子里两米的蔬菜地就是姚家没有拆除的地坝,这青石板铺设的地方,姚耀荣留来晾晒粮食用的。
地坝再过去就是厨房和柴房。而正对着门口的是三间瓦房,左边是姚奶奶和姚明珠睡觉的地方,右边则是姚耀荣和孙云芳的房间,中间则是堂屋。
院子很宽敞。
院子里多了些成员后,每日也热闹了。不过家里几人也忙碌了起来。
姚明珠下学后完成了作业就忙活着割牛草猪草。而孙云芳,姚耀荣和姚奶奶上工,以前是下工就往回赶,如今下了工还得割一背篓草后才往回走,要不然也会捡些干枯的草回来给牛踩,沤肥料。
家里的小鸡,姚奶奶是看顾得最周到,每日会喂点她亲自用药草熬制的水。然后把米糠捣碎给小鸡吃。姚明珠忽然想起上辈子有人用蚯蚓喂鸡的事情,于是提了提。
姚奶奶闻言点点头,蚯蚓倒是个好东西的。于是全家琢磨着怎么养蚯蚓。
蚯蚓喜欢松软肥沃的土地,姚耀荣就从竹林那边挖了些腐烂的枯枝烂叶混合的泥巴,然后在牛棚边上挖了一个大坑,把挖回来的泥倒入,然后在村子里各个地方开始找回蚯蚓放在里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