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重生在六零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言之宴
而孙家在姚明珠外公孙易礼手中发展壮大,镇上称为孙镇半,镇子一大半产业都是孙家的。姑婆孙美玲当年比较新潮,外出求学。后来因祖外奶去世,姑婆孙美玲回了镇上。
只是不知怎么的被赵志强这人给缠上了。
这人的做法比较文雅,不时地送孙美玲一些书,一些新式的物件。孙美玲上过洋学堂,思想开放,也主张自由恋爱。竟然放话只要赵志强打动了她,她可以嫁给他。
赵志强于是来劲了,追势更猛了一些。一年以后,没想到孙美玲竟然真的看上赵志强,要嫁给他。
孙易礼气得跟孙美玲断绝了关系。
孙美玲倒是硬气,跟赵志强的父母窝在打铁铺里。
只是赵志强毕竟浪荡惯了,期初还好,当孙美玲生下女儿后,赵志强又在镇上混了起来,三天两头为地盘打架。
自此,孙美玲与赵志强就三天两头闹。
那些日子,孙美玲过得真的很苦。而孙云芳的父亲却是真的狠心,说断绝关系就断绝,没有帮一点忙。特别是孙美玲生下老二后,家里几乎断了粮。孙美玲上门求救被孙易礼赶了出去。
自此孙美玲恨上了孙易礼。
后来孙美玲坚持要离婚,只带着女儿离开。
赵志强发现后,追到了省城才拦住了孙美玲。举天发誓又是下跪才留下了孙美玲。
从此,赵志强真的了心。
国家已成立,铁匠成了热门的手艺人,赵志强父母不仅吃上了商品粮,还个店铺经营。而赵志强呢,竟然进了省
明珠重生在六零 分卷阅读17
城的钢铁厂。
孙美玲也跟着在钢铁厂当了宣传委员。只是全国大面积闹/饥/荒后,钢铁厂养不了那么多人。孙美玲作为干部和工作积极分子,带头离开钢铁厂,为厂子减压。
而因为赵志强两口子的工作,其大女儿上了大学,如今在县城当一名医生。大儿子虽然没有上大学,但却被招工进镇上的粮站,几年当上了个主任。至于二儿子,则在镇上的一个国营厂上班。一大家子的日子过得非常的好。
而姚明珠的外公孙易礼,姚明珠见过但没有印象,听说在国家成立前,他带着小妾和金条到了岛国。而姚明珠外婆一怒之下把家产全部捐了出去。
也因为那义捐,得了个红色娘子的称号,毕竟当时的镇上好几拨势力,政权三番两变。也是外婆运气好,把财产捐给了人民军。
也因为这举动,孙家保留了镇上的一座带着前后花园的洋楼。外婆如今也吃上商品粮,不像姚家的日子。
姚明珠却觉得可以一试的,她还记得外婆过世的时候,姑婆来了,哭得很后悔,说自己脾气臭,哥哥是哥哥,嫂子是嫂子,她不该跟嫂子断绝来往。姚明珠见几人沉默,于是说,“要不问问外婆?”
第16章
“问你外婆?”孙云芳有些不明白。
姚耀荣,姚奶奶听了姚明珠的话都是一愣,似乎没有想到这个问题。
几人很快回过神来,姚耀荣有些犹豫。
姚奶奶就赞同道,“这事确实该问亲家。”
姚明珠接着说,“姑婆是跟外公之间有恩怨的,与外婆不一定有。何况当年外公可是丢下了外婆和小舅的。俩人对外公都有恨,说不定还能和好呢?”
“等农忙过了,我去镇上看看。”孙云芳想想道,父亲未离开时,母亲是惦记姑姑的。当年父亲没有支助姑姑,母亲倒是悄悄送了几回钱财,只是当时家里母亲不受宠,一直是二房当家,被父亲知道后,母亲也不敢妄为了。
后来父亲带着二房悄悄离开去了岛国。母亲得知后,一夜间白了黑发,而后生怨恨,把孙家的所有家当捐了出去。后来就再也没有提过姑姑和父亲了,更是连孙家的老祖坟地也没有踏入过。
不知道说这事,母亲会不会伤心?
天气渐渐变得暖和起来。
姚家也一片忙碌,忙着翻开石板,忙着翻地。
压得死板的地要重新翻松动是很力和体力。姚明珠也在后院帮着忙,只是突然,一声巨大的响声在隔壁响起,似乎有人踢翻了凳子。
姚明珠贴着墙体听。
“田梗生,你这是挖社会主义墙角。”陈国强一把蹬掉凳子站起来,“土地怎么能分到农民手里作为私有?信不信,我一封举报信递上去,你吃不了兜着走?”
“老陈,你这火爆脾气先等等,让老田把话说完。”会计谭宗林皱着眉头在一旁说。
秦志兰也附和,很是不客气地批评,“先听村长怎么说咱们再下结论。别话头刚起,你就咋咋呼呼。”
田梗生在桌子上磕了磕烟杆道,“我的意思是把村里种不了的田地分给村民,但地的所有权还在咱们村委,在国家。村民可以有使用权,可以随意种植东西。咱们集体种植的粮食大家也要出力,到时候交了公粮,分给村民的少了,但他们还有自己种植的粮食,今年冬天咱们村日子就不会难熬。若是风调雨顺,所不定还有富余。”
顿了顿,补充,“这让村子富余了,功劳算谁的?”说完看了眼陈国强。
陈国强是村支书,是村里最大的官。让村子富余当然他的功劳最大了。陈国强闻言沉默了下来,脸上有些讪讪的。
谭宗林却想得多些问,“分给村民种,那粮种怎么办?”
田梗生说,“我想了两个法子。”
“赶紧说呀。”谢志兰连忙催促。
“全村一起开始节省粮食,拿出节省的那一部分分给村民当粮种。春天来了,野菜之类的也会丰富起来。而咱们村里的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种菜,菜种估计是有的。凑合着应该能过到秋时。”
陈国强眼皮跳了跳。
“咱们村的粮食去年交了供应粮,剩余的太少了。”谭宗林看了眼陈国强说。
“还有三个月左右,撑到麦子成熟应该没问题吧?”田梗生问。
陈国强闻言沉默了片刻,“另外一个方案呢?”
“还是按照以前上工分粮,村民自行想办法找粮种去。”田梗生说。
谭宗林立刻否决,“不行,满村的人找粮种,那不就被人知道了?”
“所以我才没有说这个法子。”田梗生接话,“第一个是最好的。只要开大会跟大伙说了,我相信都会同意的。大家也就辛苦辛苦这几个月,麦子获后,咱们可先不交供应粮,等到秋一起交。”
陈国强说,“老田,等我考虑考虑。”
“好,你先想吧。我去秧棚看看。”刚走到门口又道,“得赶快点决定,棚子里的稻谷种已经出苗了。”
“好,你先去吧。”
田梗生知道剩下的三人是一伙的。有些事情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他一是怕麻烦,二是不愿给部队的大儿子惹麻烦。虽然外人看起来他们田家了不起,有个在部队的儿子。可田梗生知道自己家的情况。
一个村子都会拉帮结派靠关系何况是部/队?儿子没家势,走到今天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所以即使知道有些事情,田梗生也不愿意说出来,只是一门心思想着,搞好了生产一切都会好起来。村民有饭吃有衣穿就好了。如今他只是希望,村里的粮食能支撑小麦割后。
田梗生离开后,三人明显松了一口气。
陈国强看了眼秦志兰,“你先外面看着。”
秦志兰瘪了瘪嘴,但还是依言走了出去。
“老陈,怎么办?若是老田要看库房咱们怎么说?”谭宗林皱着眉头道。
当初镇上领导为了在县里留下好印象,说他们奎丰镇没有歉,答应按照正常年景交供应粮。而奎丰镇的领导回来就开始动员各个村的干部。
姚家村的村支书陈国强为了表现,没有按照实际情况上报交供应粮的数量。以至于歉的姚家村交完供应粮后就没有多少了。这大半年来,陈国强了粮食的事情也是愁得生了白发。
“老陈,我觉得老田这个法子不失为一个好法子。我们也能为减少发粮找个理由。这样一来,每次分粮少些也不会有怨言的。咱们再换点陈粮来来发也就够了。”
“可粮种去哪里找?
amp;
陈国强皱起了眉头。
谭宗林站起走了两步,“老陈,咱们真是想左了。粮种也不一定要稻谷啊。咱们可以找土豆,玉米,还有红薯。对,红薯最好了,又能当粮食吃,红薯
明珠重生在六零 分卷阅读18
种也好弄,反正是红薯藤插栽。库里的红薯就不要分了,全部用来做种,到时候整个村子所有田地都够了。”
陈国强闻言裂开了嘴笑,“还是你老谭有想法。好,咱们就按照老田的意思干。”顿了顿,“这老田虽然有些转不过弯,可有时候也还是能想法的。”
谭宗林点点头。
姚明珠没想到听到的是这些。更没想到村干部竟然是发陈粮,难怪奶奶说最近发的粮食越来越掺假了。还有他们换粮,是在哪里换?怎么换的?
姚明珠想着这些,心跳忍不住加快,这似乎是报仇的好机会啊!只是她怎么才能逮住这人的把柄呢?
第17章
“阿珠,待在那边干嘛,赶紧过来看看书包。”姚奶奶叫道。
姚明珠担心对面听到,蹑手蹑脚地跑到了对面的回廊才应声,“奶奶,我过来了。”
院子里姚明珠父母翻土,姚奶奶则在廊下做书包。
布是姚奶奶去年用割的野麻织的,后来夏天还找了蓝色的草汁染了下,只是条件不好,染得不均匀。但却意外有了渐变的层次感。
麻布本来就比较硬,做书包刚刚好。姚奶奶在内部缝了两个隔层。外面根据颜色的渐变,用从深色的线勾了大海和一首扬帆的船,船上用红色的线绣了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小女孩。
前几日奶奶有空就在勾画锁边,绣小女孩,姚明珠当时并不知道是给自己的。如今缝合在一起后她才知道这是个书包,不用问就知道是自己。
姚明珠非常喜欢,特别是这用线勾的大海和船很巧妙的,而那个刺绣的女孩更是点睛之笔,整个画面充满了灵气。
不过画面也包含着姚奶奶的心思。
姚明珠非常喜欢,“奶奶,这里再给我做个隔层,我好分开放书,里面还缝合个口袋吧?”姚明珠指着书包里面。
姚奶奶对姚明珠是有求必应的,立刻又剪了布,按照姚明珠的要求做了起来。
天气渐渐暖和!
姚家的院子又忙活了十来天!
十天里,姚家三人基本没有怎么出过院子,几人把后院的石板全部掀起放在了墙角,前院则掀开一半,留一半晒东西。然后四人把两个院子的地面初步翻了一遍。
姚明珠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姚奶奶年纪大了,虽然没有挖地,可负责做饭,筹备食物也是很辛苦,更何况家里的粮食一点点见了底。姚奶奶开始愁起来,一天往山里跑了很多次。
随着天气暖和了,村里闲一段时间又要开始忙活起来了。
玉米球已经长出绿油油的玉米株了,二十来公分的样子,很是喜人。田梗生已经安排栽种这些玉米的地了。也分配好了活计,挑玉米株的,背草木灰的,整玉米地等等一系列事情。
姚耀荣跟孙云芳上了工,姚奶奶则带着姚明珠种自己院子的土豆和玉米。
田兆明送来的粮食,玉米泡发了芽,发芽的玉米粒种在了后院的一块地上,没有按照村里先育苗,捏玉米球的方法,而是自己挖一个小坑,把发芽的玉米粒混着这草木灰放在坑里,然后撒上一层薄薄的土,这样就少了一道移种的程序。
至于土豆,姚奶奶打算种在花坛里。
说起土豆,姚家人真的很感激田兆明。
这一批土豆个头看起来小,但没想到发芽竟然很高的,天气暖和起来,土豆发芽很快。一个土豆发了四,五个芽。姚奶奶和姚明珠就用削得锋利的竹片切割。把一个土豆根据发芽的地方分割开。
田兆明送来的土豆有五十多个,切了两百多个小块。
姚奶奶心里很高兴。这些土豆能种三个花坛。姚家一共五个花坛,剩余的两个,姚奶奶打算种点蔬菜。
姚奶奶和姚明珠一人挖坑,一人扔草木灰。
草木灰是早晨姚耀荣挑的粪便和厨房灶台柴火燃烧的灰混合搅拌而成的,有些味道。上辈子的姚明珠也许会觉得脏,可上辈子真真经历过肮脏后,姚明珠才知道,这些东西并不肮脏,反而是自己家粮食丰的保证。家家户户都抢着要粪便。
太阳落山时,姚奶奶和姚明珠俩人终于把事情干完了。
第二日,姚明珠在冉冉升起的太阳中背着书包上了学。
姚奶奶要送姚明珠上学被她拒绝了,学校就在村子里,真的没有必要。
姚奶奶见姚明珠坚持,也就同意她独自上学。最近孙女越来越厉害了,姚奶奶欣喜的同时也蛮是失落。不过,能独立,姚奶奶心里也放心了大半。
姚明珠揣着一块钱的学去了学校。
学校就在姚家村的边上,穿过村子就看到了一个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一阵激昂的歌声也在风中荡漾。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宽广美丽的大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我们勤劳,我们勇敢,五千年历史光辉灿烂;……我们战胜了一切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广播里播放的是大合唱,声音整齐雄浑,带着一股振奋人心的力量。
姚明珠挺了挺身姿,抬头挺胸走向学校。
红旗小学不算大,只有两亩地,一亩地做了操场,另外的一亩是教室和卫生间以及老师的宿舍。教室有六间,老师宿舍三间。虽然都是土坯屋,但修建时间不久,还很新,而且屋顶盖着黑色瓦片。这学校是除了姚家的屋子外,最气派的房屋了。
操场的四周用竹子做了围栏,围栏外面就是村子的田地。操场的中间有一颗传闻有千年的黄角树,黄角树的中间被时间侵蚀,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树洞。
姚明珠走进操场只看到零星的小孩在树洞下玩耍。姚明珠心想,估计来上学的人很少。
果然,到缴处时就看到几位老师愁着脸。
姚明珠上前说,“老师,我交学。”
秦华是压力最大的一个,家里还指望着自己这份入呢,要是学生不来,老师就吃西北风了。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时,心里一松,抬头看到是姚明珠,笑了笑问,“是你啊,你读几年级?”
姚明珠想了想说,“前年学校放假时,我读的初小第三年。”其实姚明珠已经忘记了,只是拿出自己以前的书,姚明珠才知道自己上的是初小,上面的很多字她是认识,可合在一起什么意思,姚明珠就有点不懂了。想想还是从初小第三年开始学着走,基础扎实了,后面才能走得越远。
“那你还是读初小吧。”秦华写了个牌子递给姚明珠,“丙班。喏,就是第三的一间。”
姚明珠点点头。
而姚明
明珠重生在六零 分卷阅读19
珠不知道,她离开后,秦华拿出一张纸,不仅登记了姚明珠的名字学籍,还写清楚了其父亲母亲奶奶的名字,然后在成分那一栏写着地主。
狮子林的林立山看了眼说,“咱们广大农民群众还是有局限啊,对知识文化还是不够重视。你看地主家的连女孩子都让上学了。”说着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可咱们贫苦大众却毫无意识,党的宣传教育还得加强啊。”
第18章
陈家岩的张力国点点头,“知识改变命运是真理,可惜很少人知道这个道理。若是年景好些,我都还想上学的。”
张力国成绩不错的,只是当年父亲摔断了腿,家里还有四个弟弟妹妹,作为老大的他只能退了学。可这么多年,张力国却没有放下学习的,这也是他一个初中生能考到第三名的原因。
秦华接道,“若是人人都如此想的话,那就好了?”顿了顿道,“我看咱们应该到村里做下思想工作才是。”红旗小学一共五个班,从初小一年到高小,每个年级一个班,可如今三个村子来上学的寥寥无几,每个班估计十来个人左右。他们三个人交的话,自个儿的生活都发不出来的。
林立山也赞同,“之前报名的挺多的,可真正开学了来上学却少。”
几人聊着,各村又陆续来了几人。而后没多久村干部也前来。只是发现上学的如此至少后,三个村的村干部决定回去就挨家挨户通知,劝学。
姚明珠的教室里读初小三年级的有十来个人。姚明珠倒是认识几个人的,田昭丽,黄四,还有秦华的妹妹秦月。其他的都不认识。
姚明珠身高虽然不能与田兆明相比,但在同年中算高的了,于是自觉坐在了后面的位置。
只是刚坐下,黄四就跑了过来,坐在姚明珠身边,嘿嘿地笑了笑,“大,大小姐。”
真不知道这辈子怎么回事,黄四竟然老往她身边凑。
姚明珠对黄四有些反感。主要原因还是他是陈国强的外甥,因陈国强是村支书,姚明珠只要在村里生活就不了遇到他。可除了避不开的事情,姚明珠真的不想跟陈国强相关的人来往。
于是假装不看他,对他的叫声也不理睬。
黄四好似傻子一根筋般丝毫不在意,从一个看不出颜色的包里拿出两个饼,一个玉米馒头,“大,大小姐,可好吃了!”说着自己吃了一个饼。
见姚明珠看了过来,立刻笑逐颜开,“给你,饼和馒头!”
“馒头,馒头,你……。”
姚明珠听到馒头就有些炸毛,本想说你家搞特权,村支书书陈国强贪、污。村里吃野菜糊糊,他家却可以吃饼和馒头。但对着黄四乌黑透亮的眼睛,姚明珠觉得那话说不出口了!
这个时代有些话一出口就能致人生死。黄四与她并没有不共戴天之仇,于是一时顿住。
“就是矫情!”教室前面忽然有人出声。
姚明珠看过去发现是田昭丽身边秦月,此时秦月嫉妒又羡慕地看着这边的桌子。
姚明珠心里只觉得好笑,没有怼对秦月。推开黄四的东西,刚想对黄四说两句让他不要再拿东西给她时,老师秦华走了进来,身后还跟了六个人。
秦华让那几人自己找位置坐下后站在了讲台上。
第一天没有打算上课,秦华让大家介绍了自己。
大家扭扭捏捏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有秦月高举着手,“哥,哥,我来!”
秦月刚好坐在门口第一排,秦华咳嗽一声道,“以后叫老师。”
秦月大声地点头,非常自豪。
秦华视线转了一圈,对着秦月说,“从你开始吧。”
估计因为秦华是秦月哥哥,秦月倒是大方地介绍了自己,自己的家人,着重说了如今当老师的秦华,语气隐隐带着小孩子的自得。
接着就是田昭丽。
田昭丽在家人面前是话痨,在外面就有些内敛腼腆。只是说了自己的名字和有两个哥哥,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后就坐下了。
大家一次介绍下来,轮到姚明珠时,姚明珠也随着大流,不仅说了自己的姓名,还说了家里几口人之类的话。
介绍完后,秦华开始讲了一些事情,主要是明天开始正式上学的事情,学校是上午上课,下午根据各个村子的情况,组织同学参加生产劳动。若没有安排,下午放学就可以自行回家。
接着又给大家发了书本,然后让大伙准备本子和笔,没有本子和笔的可以在老师处购买。
接着秦华提醒还未交学的同学明日要带来,而后就放了学。
初小第三册的书本还是比较多,语文,算术,珠算,自然,历史,俄语以及地理。
姚明珠还是有些稀奇的,仔细地把书本放进了书包,在秦华说放学后就独自离开了学校。
黄四急匆匆地跟了过来,“大小姐,你不想吃馒头,我回去给你找其他的。”说着就跑掉。
一句话搞得姚明珠莫名其妙,看着跑得没影的黄四,姚明珠忍不住想,黄四是不是脑袋有问题?
不过这问题也就一闪而过,姚明珠没有把这事儿放在心上,赶紧回了家。
而姚明珠不知道,黄四在家翻了半天,什么也没有找出来,就跑到了村支书陈国强的家里。
陈国强从镇上开会回家就发现家里气氛不正常。
三个女儿围着小儿子,谢志兰则怒视着自己的妹妹陈大丫,陈大丫的背后站着陈国强的外甥黄四。
陈大丫一看到自己大哥陈国强,立刻奔了过来,“哥,哥,嫂子竟然要砍四儿的手。”说着哇哇哭了起来,“啊,我可怜的四儿啊,就是拿了一块土豆红薯就要砍手啊,这还是嫡亲的舅妈么?好歹有个妈字啊,这心怎么这么狠啊……”
谢志兰气结,双眼通红地看着陈国强。以前自己生了三个丫头,陈国强宝贝他的外甥,谢志兰虽然心里埋怨但却不敢说。三年前自己也生了儿子,底气有了,可她依旧不敢跟陈大丫硬碰硬,这一次,说什么也要陈国强表个态。
陈国强父母早亡,妹妹与他又分别卖在不同的家庭。当年他被姚家赶出来,是妹妹和妹夫留了他,妹夫后来还因为自己丢了性命。
妹夫临终前,陈国强答应照顾好他的几个孩子。只是妹夫家老大当年混帮派被他揍了一顿后跑了出去,再无音讯。二儿子他们回姚家村的路中病死了。老三呢,镇上偷盗和抢劫,被抓进了牢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