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未知
6、复杂的视觉分析
感受野(receptive field)是指接受刺激的视觉区域。视觉通路上细胞的感受野就是接受刺激的视野区域。视网膜上神经节细胞的感受野是同心圆。
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感受野有两种:
一种是,在中央区的刺激可以引起细胞的兴奋,而在周围区域的刺激能抑制该细胞。
另一种是,和前一种细胞有相反的兴奋——抑制模式,抑制的中央区和兴奋的周围区域。
刺激对比可以引起神经节细胞的最大兴奋。
休贝尔(did hubel)和威塞尔(torsten wiesel)对视皮层细胞感受野研究,发现细胞的组织方式,即对最可能引起他们放电的视觉细胞是有比较严格的限制的,如一种皮层细胞称简单细胞,对它们“偏好”朝向的小棒有最强的反应;复杂细胞也有偏好,但小棒必须运动。超复杂细胞要求运动的小棒有特定的长度或者特定的运动角度。
人们对世界的知觉经常是外部信息(进入眼睛中的光波)和竞争信息的内部资源,两者的联合表征。
三、 听觉
1、物理声音
频率是指在给定时间内波的周期循环次数。振幅是指专用波强度的物理特性。
2、声音的心理维度
(1)音高
音高(pitch)是指声音的高低,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敏感的纯音范围是从20赫兹的低频到2000赫兹的高频。
在频率很低的时候,频率只要增加一点点,就能引起音高的显著增高。在频率较高时,你需要将频率提高很多才能够感觉到音高的差异。
(2)响度
响度(loudness)或者物理强度是由振幅决定的;振幅大的声波会给人大声的感觉。
(3)音色
声音的音色(timbre)反映了复杂声波的成分。
纯音只有一个频率和振幅。
在复杂音调中,听到的声音的最低频率被称为基音,较高的频率被称为泛音或者和弦,它们是基音的简单倍数。
噪音是没有清晰的和基因频率与泛音的简单结构,噪音包含互相之间没有系统关系的多种频率,因为没有基音所以感觉不到音调。
3、听觉的生理基础
(1) 听觉系统
声音的四个基本能量的转换:
空气中的声波必须在耳蜗中的转换为流动波;
然后流动波导致基底膜的机械振动;
这些振动必须转换成电脉冲;
电脉冲必须传入听皮层。
耳蜗(cochlea)是充满y体的螺旋管,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位于中央并贯穿始终。当镫骨振动位于耳蜗底部的卵圆窗时,耳蜗中的y体使得基膜以波浪的方式运动。(称海浪波)
基底膜的波浪形运动使得与基底膜相连的毛细胞弯曲。当毛细胞弯曲时,它们刺激神经末梢,将基底膜的物理振动转换为神经活动。
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auditory nerve)的纤维束离开耳蜗。这些神经纤维与脑干的耳蜗核相遇。
从一只耳朵来的刺激传递到两侧的大脑。
传导性耳聋,是由于空气振动传导到耳蜗时出现问题而引起的。
神经性耳聋,是耳中产生神经冲动或传导到听皮层的一种神经机制的损伤。
(2)音调知觉理论
地点说(place theory)赫尔姆霍兹于1800年提出。贝克西修正。
不同的频率在基底膜的不同位置上产生它们最大的运动。对高频率的音调来说,声波产生的最大运动区域位于耳蜗底部,也就是卵圆窗和正圆窗所在的位置。低频率的音调来说,最大运动区域在相反的一端。音调的知觉取决于基底膜上发生最大刺激的具体位置。
频率说(frequency theory),通过基底膜振动的频率来解释音调。基底膜的震动将引起同样频率的神经放电,神经放电的频率就是音调的神经编码。无法解释高频音的产生。
齐s原理(volley principle),齐s原理可以解释高频音的产生。一些神经元通过联合的活动形式,或者称为齐s,在刺激音调为乃至更高频率的时候放电。
频率可以说更好地解释低于5000hz的频率的声音编码。地点说可以很好地解释1000hz以上的音调知觉。在1000hz和5000hz之间,两种理论都可以应用。
(3)声音定位
回音定位法——发出的高音调声波试探物体,并获得关于物体的距离、位置、大小、结构和运动的反馈。运用声音来判定物体的空间位置是基于两种机制来实现的:对到达每只耳朵的声音相对时间和相对强度的测量。
听觉系统的神经元会在两耳之间产生特定时间延迟的时候特异性地放电。大脑运用这种到达时间的不对称性信息来对空间中的声音源做出精确的估计。
强度差取决于相对头而言的音调波长的相对大小。波长大、频率低的声音事实上没有表现出强度差异,而波长小、高频率的声音则表现出可测量的强度差异。当声音到达两只耳朵时,大脑再次利用特异性细胞来探测细胞差异。
四、其他感觉
1、嗅觉
有8个物质分子就可以发起一个神经冲动,不过至少要刺激40个神经末梢才能闻到那个物质的气味。
神经冲动将嗅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前额叶下部的嗅球(olfactory bulb)。
气味刺激产生嗅觉的过程开始于化学物质流入嗅神经元的离子通道。
信息素(pheromones)是特定物种内一种用来传递性感受性、危险、领地分界和食物源等信息的化学物质。
人类也能够分泌和感受信息素类物质的能力。
2、味觉
吃饭的时候,味觉和嗅觉常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共同起作用。
单个感受细胞对于四种基本味觉:甜、酸、苦和咸中的某一个反应强烈。umami是对于味精的味道感觉。
特定的味蕾产生反应,形成混合的甜、酸、苦、咸等滋味。
3、触觉和肤觉
皮肤包含产生压力、温暖和寒冷感觉的神经末梢。这些感觉被称为肤觉(cutaneous senses)。
在身体的表层分布着众多类型的感受器细胞。每一种感受器对与皮肤接触的不同类型的刺激产生反应。当摩擦皮肤时,迈斯纳小体对此最为敏感;当一个小物体持续按压皮肤时,梅克尔触盘的反应最剧烈。我们具有独立的感受温和冷的感受器。
身体不同部分的皮肤对压力敏感性的变化非常大。身体不同部分皮肤感受性的差异,不仅与这些部位皮肤中神经末梢分布的密度有关,而且与负责这些部位的感觉皮层区域的大小有关。
那些引起性冲动感觉的皮肤区域被称作性感区(erogenous zones)。对于唤醒潜能不同的个体而言,对触觉敏感的性感区域是不同的,这依赖于对这个区域感受器的联想和集中注意的了解。
4、前庭觉和动觉
前庭觉(vestibular sense)告诉头部——是如何根据重力作用确定方向的。这些信息的感受器是位于内耳中充满y体的导管和囊中的小纤毛。球囊和小囊负责直线上的加速和减速运动。三个导管被称作半规管,它们是相互垂直的,因此能够告诉你在任何方向上的运动。
来自视觉系统和前庭系统的信息相互冲突时,就会发生运动性疾病。
动觉(kinesthetic sense)为我们提供运动过程中身体状态的反馈信息。
运动信息的来源:位于关节中的感受器和位于肌r和腱中的感受器。
关节中的感受器对伴随不同肢体位置和关节运动的压力变化起反应。
肌r和腱中的感受器对伴随肌r收缩和舒张时的张力变化起反应。
5、痛觉
痛觉(pain)是身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
(1)痛觉的机制
伤害性疼痛(nociceptive pain)是由外部有害刺激引起的负性感觉。
神经痛(neuropathic pain)是由神经的不正常功能或过度激活造成的。
疼痛刺激反应有特定感受器。
外周神经纤维通过两条路将痛觉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纤维外部包裹髓磷脂的快速传导路径。
神经纤维外部没有包裹髓磷脂的慢速的、小的传导路径。
(2)痛觉心理学
经受疼痛程度的判断过程中,你的情绪反应、背景因素和你对情景的解释与实际的物理刺激一样重要。
约有10%的截肢者报告,他们感到断肢处严重的和慢性的疼痛,但这些肢体已经不存在了,这就是幻肢现象(phantom limb phenomenon)。
对疼痛的感受会受到疼痛所发生情景和习得的反应习惯的影响。
味蕾与伤害性疼痛纤维是相连的,因此能够刺激味蕾感受器的相同的化学物质也会刺激相连的痛觉纤维。
调节疼痛的门控理论(gate…control theory),由梅尔扎克提出:脊髓中的细胞像门一样切断和阻止一些痛觉信号进入大脑,而允许其他信号进入。大脑和皮肤中的感受器向脊髓发送开还是闭门的信息。改进后成为痛觉神经矩阵理论,认为人们经常会在没有物理刺激的情况下感到疼痛,此时经历的疼痛全部来自于大脑。
第五章 知觉
知觉(perception)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知觉的作用是使得感觉有意义。知觉加工从连续变化、并且经常是没有秩序的感觉输入中,提取信息并把它们组织成稳定且有序的知觉。
知觉对象是指被知觉到的东西——知觉加工的现象的或经验的结果。它不是物理的客体或它在感受器的图像,而是知觉活动的心理产物。
一、感觉、组织、辨认与识别
知觉是指理解环境中客体和事件的总的过程——感觉它们,理解它们,识别和标记它们,以及准备对它们做出反应。最好的理解知觉的办法是把它分成三个阶段:感觉、知觉组织,以及辨认与识别客体。
感觉把物理能量转换成大脑能够识别的神经编码的过程。
知觉组织(perceptual anization)在这个阶段形成了对一个客体的内部表征和对外部刺激的知觉。这种表征为观察者外部环境提供了有用的描述。知觉加工提供了对客体可能的大小、形状、运动、距离和朝向的估计。
辨认与识别(identification and recognition):辨认与识别一个物体是什么,叫什么以及如何对它做出最佳反应,要涉及更高水平的认知加工过程,包括你的理论、记忆、价值观、信仰以及对客体的态度。
1、近距和远距刺激
视知觉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来自近距刺激的信息(客体在视网膜上的像)来解释或辨认远距刺激(环境中的客体)。
环境中的物理客体被称为远距刺激(distal stimulus ),而它们在视网膜上的光学成像称为近距刺激(proximal stimulus),靠近观察者。
2、真实、模糊和错觉
(1)模糊性
模糊性(ambiguity)是理解知觉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它表明在感觉水平上单一的图像在知觉和辨认水平上可能有多种解释。
不稳定性是两可图形最重要的特点。
正常人类知觉最基本的性质之一是倾向于把环境中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转换成一个清晰的解释,使得你能够自信地采取行动。
(2)错觉
当你的知觉系统欺骗你用被证明是错误的方式体验一个刺激图形时,你就在感受错觉(illusion)。
具有相同的感觉系统生理基础和对环境的类似经验,许多人在相同知觉情形下会有类似的错觉,这不同于幻觉。幻觉是由于异常生理或精神状态而使个体体验到的不能共享的知觉扭曲。
奥佩尔几何光学错觉。
错觉证明感觉、知觉组织和辨认在抽象概念上的差别。
错觉本身表明你的知觉系统并不能完美地完成从近距刺激复原远距刺激的任务。
3、知觉研究的方法
(1)赫尔曼?冯?赫尔姆霍兹赞成经验——或者说后天——在知觉中的重要性。通过运用对环境的先验知识,观察者提出关于事物存在方式的假设或推论。知觉是一个归纳的过程,是从特殊的影像推断其所表达的一般客体和事件类别。由于这种过程处于你的意识觉知以外,故赫尔姆霍兹把它称为无意识推理(unconscious inference)。当特殊境况允许对同一种刺激有多重解释,或者当要求做出新的解释而观察者却仍喜好旧的、熟悉的解释时,错觉就会产生。
赫尔姆霍兹把知觉分解成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分析阶段——感觉器官把物理世界分析成基本的感觉。
在第二阶段——整合阶段——你把这些感觉单元整合成对客体和其属性的知觉。对世界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去解释感觉。你的解释事实上是对知觉有根据的猜测。
(2)格式塔心理学:心理现象只有被看成是有组织和结构的整体而不是分解成原始的知觉单元时才可以理解。
(3)吉布森生态光学认为可以通过对现时周围环境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知觉,而不用把知觉理解为有机体的结构。生态光学理论(theoryecological optics)把注意集中在外界刺激的属性而不是你知觉刺激的机制。感知是对环境的一种积极的探索。知觉系统是在复杂和变化的环境中积极的活动的;是生物体内进化而来的。
没有很必要去假设更高水平的知觉推论系统——知觉是直接的。尽管环境中每个客体视网膜像的大小会随着客体的距离和视角而改变,但这些变化不是随机的,而是系统的,物体反s光的某些属性在各种视角和视距条件下是保持不变的。由于人类在一个稳定性知觉对生存很重要的环境中进化,因而你的视觉系统的作用就是觉察这种稳定性。
二、注意过程
注意(attention):注意的焦点决定了最能为知觉过程利用的信息的种类。
1、 选择性注意
(1)确定注意的焦点
目的指向选择(goal directed selection),反映的是你对将要注意的物体做出的选择,是你自己的目标的功能。
刺激驱动捕获(stimulus…driven capture)发生在刺激的特征——环境中的物体——自动抓住你的注意时,它不依赖于知觉者当时的目的。
(2)不被注意的信息的命运
布罗本特:心理只有有限的资源去执行全部的加工。这个限制要求注意严格调整从感觉到意识的信息流。注意形成了一个通过认知系统的信息流的瓶颈,把一些信息过滤掉,让另一些信息继续进入。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表明选择发生在加工的早期,在获得输入的意义之前。
双耳分听(dichotic listening)技术:被试戴着耳机听同时呈现的两种录音信息——不同的信息呈现给不同的耳朵。被试被要求仅仅把两种信息中的一种重复给实验者,而把另一耳中的信息都忽略掉,这种程序称为掩蔽注意信息。
人们总是报告说在一个喧闹的房间里,即使在聊天的时候也能听到有人喊他们的名字。这经常被称为j尾酒会现象。
研究者们相信非注意通道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加工——但没有足够到达意识觉知。
2、注意和环境中的客体
注意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帮助你在杂乱的视觉环境中找到特殊的物体。
寻找由一个特征决定的物体比由两个特征决定的物体更容易。
很多复杂的信息加工是在没有注意和觉知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个早期的加工阶段称为前注意加工(preattentive processing),因为在感觉输入首次由感受器进入大脑的时候,它们在你去注意之前就已经被加工了。
前注意加工能熟练地在环境中找到由单一特征定义的客体,这意味着你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搜索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地方,即平行搜索。
而检测特征的组合必须一个接一个,或者序列地,称为序列搜索或指向性搜索(guided search)。 这时你必须单独注意每个客体,确定它是否与两种特征——圆形和红色——的结合相匹配。
注意和视觉搜索:
》 找到一个有一显著不同特征的客体,你可以用平行搜索。
》 找到一个基于特征组合的客体,你必须使用序列搜索。
》 平行搜索,对于只有少量干扰项和更多干扰项的刺激而言,搜索时间是没有差异的。
》 用序列搜索,干扰项数目的多少会产生差异。
当两种颜色被组织成部分和整体时,成绩受额外干扰项的影响就会小得多。
三、知觉中的组织过程
感觉信息组织到一起使你有连续的知觉的过程总称为知觉组织过程。个体由于这种知觉组织的结果而经验到的东西被称为知觉的对象。
1、图形、背景和封闭性
图形(figure)是位于最前部的类似客体的区域,背景(ground)被看成是用来突出图形的幕布。
知觉组织过程专门用于区分出图形和背景,产生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
错觉轮廓(illusory contours)在1990年首次被提出。
封闭性(closure)使你把不完整的图形看成完整的。具有把刺激知觉成完整的、平衡的和对称的倾向,即使存在空隙、不平衡和不对称时也一样。
2、知觉组织原则
组织的难题最早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马克斯?威特海默(1923)研究的。
接近律(lawproximity):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最近(最接近的)元素会被组织到一起。
相似律(lawsimilarity):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最相似的元素组织到一起。
共同命运原则(lawmom fate)指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朝同一方向运动和具有相同速度的元素会被组织在一起。
3、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整合
世界本身是一种普遍稳定的信息资源。对于外部环境中那些保持稳定的信息没有必要好人记忆,这样你就不必加工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了。
“不可能”图形引发的错觉,当试图把它们整合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的时候,这些细节并不能够正确地结合在一起。
4、运动知觉
诱导运动(induced motion):看起来视觉系统有一种强烈的趋势把一个较大的、包围的图形作为一个较小的、被包围的图形的参照框架。
似动(apparent motion)的最简单的形式称为Φ现象:当视野不同位置的两个光点以大约每秒4到5次的频率交替出现就会发生这种现象。
5、深度知觉
对深度的解释依很多赖于很多关于距离的不同信息来源(通常称作深度线索)——包括双眼线索、运动线索和图形线索。
(1)双眼线索和运动线索
一个物体在两眼中对应的图像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称为视差(retinal disparity)。
视觉系统能够有效地把两个或两个成像之间水平方向上的位移解释为三维世界的深度。
视轴辐合(convergence):当两只眼睛注视一个物体时,它们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向内侧转动,当物体非常近时,眼睛必须相向转动很多以保证同样的像落在两个中央凹上。
大脑利用你眼部肌r的信息来判断深度。然而,眼部肌r的视轴辐合信息对于深度知觉最多只在10英尺内有效。
相对运动视差(relative motion parallax),环境中物体的相对距离决定了它们在视网膜成像场景中相对运动的大小和方向。行驶的汽车看起来比近距离的物体更像是静止的。
(2)图形线索
包括在图片中发现的各种深度信息,称为图形线索。
c入或者遮挡、y影、相对大小、线条透视和质地递变
最近的物体投s的像最大,而最远的物体投s的像最小。这个原则被称为大小/距离关系原则。
线条透视是一种同样依靠大小/距离关系的深度线索。当平行线向远处延伸时,它们在视网膜上的像会聚为一个点。
质地梯度能提供深度线索是因为随着表面深度增加,质地的密度会变大。
gibson质地和深度的关系是所知觉的环境中一个恒定的变量。
6、知觉恒常性
尽管你的感觉器接受的刺激在改变,但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变的、恒定的、稳定的,叫做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意味着虽然近距刺激的性质会随你每次眼睛和头部的运动而改变,但你感知的远距刺激的性质通常是恒定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