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小李相国
魏豹听闻陈平称自己为微臣,心中大喜,当即举杯继续宴饮,陈平在旁正要起身,忽然有士卒从殿外跑了进来。
“启禀大王,大事不好了!”士卒声音略显无奈。
“何事惊慌,如今天下纷乱皆止,不说缘由,斩立决!”魏豹此刻心中高兴,丝毫不想被其搅了兴趣,才如此说道。
“启禀大王,非同小可,楚国出兵了!”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92章 大梁城四方兵马
士卒言罢,魏豹有些茫然,紧接着便是震惊,随机向陈平大笑道:“爱卿知乎,其言楚国出兵,当真可笑,可笑啊。”面色似信非信,又觉可笑。
反倒是陈平,显得十分镇定,“启禀大王,不必担心,先派人再次前往打探,不可轻信,若是真有情况,再做打算!”陈平此刻就像魏国大臣一样。
魏豹略微颔首,“嗯,汝所言有理,且让他们去吧,定陶距离大梁不过百里,兵卒迅猛,此番出兵,非同小可,望陈爱卿费心才是。”
“大王放心,大梁城早些年便是魏国国都,除水以外,只有强攻,诸多隐患,早在战国时期已经被解决,除非数倍之差,否则难以攻破,当初李迈五千,项羽五万,亦是能全身而退,十倍之地,何足惧也!”陈平信誓旦旦地说道。
这两句话说的魏豹连连点头,“爱卿言之有理,大梁城坚固无比,岂是那楚国贼众所能撼动的!”
其话音刚落,陈平便与士卒同时向着外面走去,现如今彭越、英布、李迈全部通知,只是没有出兵而已。
大梁殿外,陈平负手而立,随机将士卒叫到了自己的跟前,“你说外面已经有楚人出兵了?事情到底是真是假?”
那士卒面色忧愁,有些不情愿地说道:“启禀大人,事实如此啊,楚国项它早有图谋之意,今使者让秦魏相好,无异于让楚国攻打魏国啊。”
“这大梁都是楚国送的,今背楚离秦,定然是祸患之始也。”那士卒似乎看到很透彻。
陈平听罢其言语,表情显得很是好奇,“这些事情你竟然可以看出来,犹如参与其中一般,不过你这位小兄弟叫什么名字啊?”
那士卒二十岁左右,样貌老实,听到陈平发问,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启禀大人,小人蒯彻,并无大志,多谢大人提及。”
“蒯彻?好,不知以后有什么打算没有?”陈平显得很是随意地问道。
“魏国将灭,暂无打算,若是无法,隐居深山未尝不可,著书立说虽不能名垂当世,亦是能造福后代。”言语显得老成持重,犹如是五十多岁的老者所想。
陈平摆摆手,示意其不要这么伤感,“行了,先前往城外勘察楚军人数吧,记得一定要如实禀报与我。”
“不知事成之后,如何处置魏豹?”蒯彻有些好奇地问道。
陈平则是冷哼一声,“百户人家,自生自灭,某不过一秦吏也,详事不知。”
蒯彻目前来说不过是一士卒也,陈平这般言语明显是告诫他,不关于自己的事情不要多问,最后难免惹祸上身。
待到蒯彻刚走,陈平亦是向着馆舍赶去,诸多秦人尚在其中,见两日未回的陈平不免有些惊讶,慌忙聚到一起询问情况。
“陈大人,今来魏数日,每日宴饮,不知要事可成?”那秦人脸色着急地问道。
“事情已然成为气候,楚国终究还是发兵了。”陈平很是淡定地说道。
诸多秦使有些发愣,其中一名有些认真地说道:“大人,没有任何的风声,那楚国出兵所谓何事?”
“天下大乱,这种时候出兵需要理由吗?就是想出兵而已,再说了,魏国仅一座孤城而已,发兵又引起不了太大的动静。”陈平面色不变地说道。
就在几人正要发问有关诸事的时候,陈平随即挥手,“现如今不是询问原因的时候,汝等速速前往四方!”
“四方?”秦诸多副使有些茫然。
陈平紧接着说道:“事情紧急,容不得多说,汝等分别前往彭越营,英布营,李迈营,切记三日之内大兵定要来到,诸位都是秦人,想必也不愿意看到秦国就此没落!”
几位秦人相继点头,打点行礼之后,便从东门出了大梁,而魏豹诸事不知,仍旧纸醉金迷的躺在殿上,等待蒯彻的回报。
而陈平自然没有离开大梁,若是他离开了,恐怕魏豹会立即打开城门,向楚人投降,因此陈平必须帮助魏豹守住大梁,同时也是为秦国守城。
蒯彻受到陈平的指示,出城二十里,能见到楚军在缓缓而行,似乎并不着急进攻,想来孤城一座,派兵三万,后又追加一万,城中老少皆兵不过万余人,想守住比登天还难。
见到楚军的阵势之后,蒯彻不敢做太多的逗留,直接向着大梁城中赶去,而陈平早已安排诸事在殿内劝慰魏豹,以及等待蒯彻。
陈平很是恭敬地将茶水送到魏豹的手中,“大王不必着急,事情有轻重缓急,楚国出兵乃是见到秦魏相好才如此做,想来并没有任何的准备。”
“而我军在城中整日训练,没有半点疏忽,那楚国纵有翻江倒海之力,未必能够讲归然不动之城,收入囊中。”
魏豹亦是颔首,“爱卿所言有理,未曾想魏国数年,仅有爱卿为吾着想,实在感激啊。”
就在这时,蒯彻匆忙进殿,陈平先上前将其拦下,很是低声地问道:“那楚国贼众现如今到了何处?有多少人马?是否准备扎营?”
“启禀大人,前方有三万人马,距离此处有二十五里,至于安营扎寨,暂时看不出,估计想要直接攻占大梁,此时若不、、、、。”
不待蒯彻讲话说完,魏豹立即上前问道:“两位爱卿,嘀嘀咕咕说些何事?不如认真讲来才是。”
陈平立即止住蒯彻,大步向前道:“启禀大王,并无要事。”
“那楚国贼众为首者乃是项它,并无学识,带兵不足半载,何足为虑,另外仅仅带兵两万,兵不过两倍,攻不能攻,守不可守,愚不可及也。”
“我军在此并任何隐患,大王放心!”陈平言语间看不出慌张,这也使得魏豹面色淡定许多,长舒一口气。
“既然如此,城中诸多将士且由陈平调用,本王写封帛书告知秦国,定会出兵援助,待时楚国必亡!定陶项梁,终究是冢中枯骨尔!”魏豹显得有些大言不惭。
陈平得令之后,立即与蒯彻出城相议事,此番说法,不过是稳住魏豹罢了。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93章 名不见经传蒯彻
蒯彻在殿外,面色不是很惊慌,这点倒是使得陈平有些好奇,“汝小将,知实情,难道心中无惊慌之意?”
“城乃是大人把守,大人不惊慌,小将有何担忧,眼下有何事情,还请大人吩咐,某定不敢推辞。”蒯彻此刻表明立场道。
陈平有些茫然,这蒯彻早就有弃魏之意,未曾想现在就已经表明态度,“你这小将当真想离开魏国,为秦谋功?”
随着陈平的开口,蒯彻心中大喜,当即拱手谢道:“启禀大人,某当初受周相国栽培,入此城中辅佐魏王,然魏王咎不过是一庸才尔,此魏王豹更一废才尔。”
“某素来研究兵法奇谋,如今半载并无任何受用之处,故而望大人引荐,投靠秦国,以求在乱世之中指点一二。”蒯彻言语很是直接,陈平亦是不可置否地点了点头。
“不错,当初某不过汝这般也,只是为今之计难出大梁,你可有何妙计?”陈平没有说明是否举荐,反而是有些好奇地问道。
蒯彻有些茫然,如今身在大梁城中,陈平不可能没有办法出去,这般危机时刻,竟反过来询问与他,不免有些蹊跷。
不待蒯彻回答,陈平再次问道:“汝无出路?何言报国?”
话音未落,蒯彻心中明了,原来是陈平再考验他的计谋,想到这里,蒯彻长舒一口气,有些不慌不忙地说道:“无援兵,死路一条也。”
“若有兵乎?”陈平霎时间来了兴致,紧接着问道。
蒯彻来回踱步,颇为思量道:“若有兵,不知有几路,依照小人看来两路足矣,今楚带兵四万,主将项它,副将无名,不为英雄也。”
“如今三日之内,那项它便直扑魏地,定会先劝后攻,后又增兵,可见项梁老匹夫只重大梁,而不重定陶。”
“两路兵马,一路大梁为守,一路定陶为攻,想来大人心思缜密,诡道深通,定会派兵据其两城之中,使得楚贼退不可退,攻不可攻,而那项籍又在彭城,难以支援,如此楚贼项梁,必为大人所擒矣。”
陈平听罢,连连点头,“没想到大梁如此绝境,竟然能有如此高人,汝所言乃吾所想也。”
两人高谈阔论一番,着实有心,然而兵临城下,援兵未到,方为今日之所忧也,陈平听罢,略微苦笑。
“卿高谋,谋在明日,不知今日之危可解乎?”陈平再一次直截了当地说道。
蒯彻也知道陈平并非开玩笑,很是无奈地说道:“别无他法,尽量守城,纵使不行,弃之亦可。”
“弃大梁?断不可行,大梁失守,定陶无望也!”陈平眼神坚定地说道。
在旁的蒯彻心中无奈,“城中士卒百姓加起来不过万人,如何抵御,还请大人明鉴。”
陈平双手背后,来回踱步,最终开口道:“那就征兵,不管老幼,全部守城!”
不等陈平说完,蒯彻连忙摆手,有些慌张地说道:“启禀大人,万万不可,那魏豹本来就不得民心,如此大动干戈,岂不是得罪了大梁城的百姓!”
“那又如何,这罪名魏豹他担得起,你速去传令,愿意充兵者,保护其妻,送与营中,不愿充兵者,妻与子皆斩杀之!吾等不是圣人,此等决策亦是守国罢了。”
“再说了,这些百姓终究是大梁的百姓,大梁是秦的敌人,大梁的百姓就该是大秦的奴隶!奴隶为国,当是如此!”
两句话说的蒯彻无言以对,可见陈平对魏国恨之入骨,已经渗透到了魏国的百姓身上,甚至有点夸张的表现,也只有陈平能堂而皇之的告诉蒯彻这是为国的举动!
蒯彻在旁略微颔首,当即躬身退下,留下陈平有些无奈地叹息,当初魏王咎若是知人善用,且退一步说,听从周市的告诫,哪有今日国将覆灭的结局。
蒯彻拿着陈平的诏令,随即来到廷尉府,心中有些担忧,毕竟陈平的言语说的有些过分了,若是这样昭告全城,恐怕不等敌人来攻,大梁就自破了。
就在蒯彻忧虑之间,旁边的廷尉也走了过来,似乎知道了一些情况,有些低声地问道:“难不成楚贼已经攻了过来,大王派你招兵?”
蒯彻不可置否地点了点头,“今城中万二千人,能征用否?”
谁知那廷尉并未回答,而是在蒯彻旁边摆好一张帛书,转而又将墨笔递了上去,“大人决断便是,某无知小人。”
蒯彻接过墨笔,表情凝重,陈平想要招兵确实是良策,不过方法有误,必须换个说法才是,于是乎,其言写道:
“魏国半载,易君换位,频遭动乱,本王之过也,数月未过,一事未平一事又起,王为国,民何尝不如此也!”
“今楚贼不顾道义,失信出兵,故而大梁城关闭半月,官民其心,共守大梁,非楚人,于城中则为魏人,为楚人,于城则为恩人,楚贼两万,城内万人,何足惧哉。”
“城门已关,诸位好自为之,不为国,亦不能出,为国,尚有生机,诸位思量,入为城中侍卫,则妻子安然无恙,否,后果自思!”
“那楚贼无度,起兵于无义,侥幸为王,妄立帝位,违背天地之论,今汝等被擒,亦或是被杀,亦或是被奴役,何其惨也,况秦大国,听闻楚贼叛乱,早已出兵,只需三日,便可来此,待时诸位自会安然无恙。”
“望城中士卒百姓,务必听之!若有不从者,就地斩杀。”
此番言论,恩威并施,蒯彻看着帛书,略微点头,“想来城中皆是百姓,若无煽动挑拨者,聚兵万人,还是可以的。”
旁边的廷尉见到蒯彻写完,便匆匆走上前来,仔细斟酌片刻,并未言语,蒯彻吹干墨迹,缓缓起身道:“那城门关否?”
“早已关闭,自从第一次听闻楚贼前来,便关闭三门,仅留下一处,且只有中午开门一刻,其余时间皆是紧闭。”廷尉很是认真地答道。
“好,将这帛书临摹几份,贴上去吧。”蒯彻低声道。
廷尉有些皱眉,蒯彻见他迟迟不动,有些疑惑地看了看他,“不妥?”
“非也,无王印也!”
“区区小事,不必担忧,刻印随处都是,况且魏王也不是那么在意这个事情,你一廷尉何必挂怀。”蒯彻说的很轻巧,那廷尉不在答话,仓促而出。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94章 大梁城危而不危
蒯彻写完之后,随即向着魏王宫赶去,毕竟魏王能够亲自披甲上阵也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激起民众意志,此法最为便捷。
至于陈平,当务之急则是利用手上的几千魏兵,布置好城防,以免有任何的失误,魏王薨就算了,他可不想让秦君失望。
各为其主罢了,蒯彻写好帛书,也不知道那廷尉有没有贴出去,便径直向着魏王大殿走了过去,神情有些惴惴不安。
大梁殿内,魏豹端坐在一旁,似乎已经猜到蒯彻会来到殿上一样,不待蒯彻跪拜,魏豹却先起身,很是随意地整理衣衫。
“蒯彻,本王记得当初是周相国将你举荐给兄长,如今也有些时日了吧?”魏豹声音沉稳,脸色微怒且容忍。
“启禀大王,年余而已,今楚贼兵临城下,难道大王不忧也?”蒯彻亦是疑惑地问道。
魏豹长舒一口气,随即从袖中掏出一份帛书,不缓不慢地递到了蒯彻的手中,“这个东西是你写的吗?我还听说印绶随意?”
蒯彻有些茫然,并不明白魏豹再说什么东西,沉吟良久,方才上前将帛书接到手上,瞬间,蒯彻有些发愣的立在原地。
“这个东西,这!帛书确实是!是小人所写!”蒯彻看了一眼,当即跪拜道,心中惶恐万分,正是他刚才写的帛书。
魏豹似乎并无责罚他的意思,很是平静地说道:“你先起来吧,这个事情你做的很对,那楚贼四万,陈平之心难以捉摸,为今之计,只有聚集百姓,方可一战也。”
“还望大王明鉴,微臣如何敢背叛国家!”蒯彻有些沮丧地说道。
“爱卿起来说话,国家灭了就不算背叛国家,你也不必这么自责。”魏豹说着便将蒯彻搀扶起来,这一刻的魏豹当真有明主风范,或许是国家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他才看清以前的做法是多么的愚蠢。
“这帛书已经让廷尉带下去张贴了,他是为我,你是为国,都无大错,这大梁守住是我大魏祖宗祠堂延续根本,若是守不住,本王便随列祖列宗去了。”魏豹言语甚是严肃。
蒯彻站在一旁,心中有些疑惑,如今这个时刻了,魏王到开始感慨以前的不对了,当真是迂腐啊。
不管魏豹怎么说,蒯彻只能在旁稍微附和,见到魏豹情绪稳定,蒯彻方才认真地说道:“还请大王着战袍,前往城中助战,涨我军士气!”
“也好,如此或许还能多活几日。”魏豹很是直接地说道。
于是乎,魏豹便将当初在陈留的战袍收拾了出来,令随从帮忙穿上,只是有些紧凑罢了,毕竟整天吃喝玩乐,再临阵杀敌未免有些吃力。
大梁东门城楼上,陈平本是一儒生,也换上了戎装,见到魏豹与蒯彻前来,慌忙丢下手中的事情,立即躬身行礼。
魏豹随即摆手,“免了,楚贼何处?”
陈平闻言,当即上前一步,指着前面的模糊的营帐说道:“启禀大王,前往十几里便是楚贼军营,只是不知为何,似乎并不着急进攻。”
蒯彻在旁,眉头微皱,他和陈平都知道,此刻的楚人不进攻比进攻还难受,守下一波多少能够增长士气,这般按兵不动,当真是考验他们的心理定力。
四万士兵,反正魏军是不可能出城的,只要出兵,项它从左右包抄,则无计可施,魏豹站在原地,反而是向着城内看了过去。
见到三三两两的士卒,很是惊讶,“这些士卒都是这片刻选择参军的?”
“正是,大王觉得有何不妥?”陈平好奇地问道。
“没有不妥,没想到本王整日吃喝玩乐,还有这么多的魏人愿意守住大梁,当真惭愧啊。”魏豹有些感慨地说道。
陈平脸色冷笑,有些怀疑这魏豹是不是个傻子,哪里会有人愿意为素不相识的人卖命,不过是为了守住自己院落,加上恩威并施罢了。
蒯彻见状也是有低头苦笑,沉吟片刻,很是低声地说道:“大王,要不先回宫中,待到楚贼前来再做打算。”
魏豹微微点头,正欲向着城楼下下方走去,谁知前方一发冷箭从魏豹旁边划过,牢牢地钉在楼门旁。
蒯彻忙不迭地护住魏豹,陈平一把上前将利箭拔出,“大王莫要惊慌,不过是楚贼射过来的文书,还请大王查阅。”
魏豹擦拭了一下脸上的冷汗,右手颤颤巍巍地接过帛书,“这楚人果然是蛮夷之人,此等小事竟用利箭传递,险些伤了我的衣襟。”
展开帛书,其中的内容很是直截了当,言曰:“楚将项它拜魏王请遵,昔日韩魏赵乃一家为晋,韩灭复灭,赵灭复生,独魏占三百里之地,守为何人守?攻为何人攻?“
“先王魏咎,贤相周市,乃是绝世之才,举国家而为民,重社稷而辅政,魏兴指日可待,殊不知陈平、栾步天下佞臣也,诡计流出,魏门不守。”
“须臾之间,千里之地存与他人,悲哉哀哉,万望大王明鉴,今降之,虽不为王,可为侯也。”
云云数语,看到魏豹脸色变换,很是愤怒,最后直接将信扔在地上,“真是狂妄无礼!仗着自己有兵,竟这般为所欲为,不过是想让我封侯罢了,过些时日就是将、士、卒、民了!”
陈平也猜出来其中的意思,附和着魏豹说道:“大王,事已至此,多说无益,项它轻我魏人,绝对不能让其得逞!”
“没错,大人言之有理,取笔墨来!”蒯彻在旁紧接着说道。
片刻间,笔墨皆到,魏豹很是气愤的写下四字!“无需多言!”
陈平随即命人将帛书射到项它营中,而这会儿的项它正潇洒地坐在营帐内,在他看来,魏豹色厉胆薄,根本不能和他哥哥相提并论,此番劝降,其必然同意,殊不知,陈平蒯彻在魏王旁边,怎么可能会投降。
左右之臣,左右君王,此言非虚也,就在项它洋洋自得的时候,外面的楚军有些仓促地跑了进来,使得项它脸色有些吃惊。
“何事如此,难不成是魏王投降了?”项它很是自信地说道。
“启禀将军,魏王有信,不知是否为降!”




秦域无疆之乱世中兴 第95章 彭城范增传告诫
项它脸色疑惑,不过依旧摆手,示意侍从将魏王的帛书呈上来,“此等好逞匹夫之勇的人,送信当真是快,来回不过须臾而已。”
说话间便将利箭攒在手中,似乎很是看不起魏豹的为人,左右士卒站在原地,根本不敢多言,项它似乎知道了其中的内容,脸色不温不火。
“降书而已,诸位何必如此胆战心惊?”项它言罢,随机取下帛书,缓缓地扫过一眼,登时大怒,恨不得立即将魏豹斩杀于面前。
旁边的侍从有些茫然,颇为低声地问道:“启禀将军,莫不是出了什么事情?想来那大梁城已经是囊中之物,应该不会出现什么差错才是。”
项它甩开帛书,恰好在地上摊开,“差错到时没有,你且看看这言语,无需多言,什么叫无需多言!分明就是要战!”
“将军息怒,战就是了。”那侍从在旁附和道。
项它略微点头,“匹夫守城,无谋无兵,真不知有何狂妄之处,午时攻城,发兵三万,云梯、架车前排,士卒在后,弓箭手左右并行。”
诸将士得令之后,立即点兵,不敢有丝毫怠慢,陈平自知将帛书送出,项它必然发怒,故而将大批士卒调到东门,稳固防守。
楚魏两军剑拔弩张,而秦三军也在从曲遇、陈留、安邑等地赶来,反倒是定陶城中,一片祥和景色,项梁对于外面的纷争似乎并不感兴趣,想来项它四万士卒足以攻下大梁,如此以来,要么绝秦后路,出兵抵抗荥阳秦卒,要么灭齐围燕赵。
如今项它出兵,项梁本以为可以舒服一时,没想到这时季布却从彭城赶来,要求面见丞相,季布颇得项梁信任,当即便请入府内叙话。
两人叙礼毕,季布方才恭敬道:“启禀丞相,多日以来,事情甚多,不知丞相可有了解?”
项梁面色微变,“今此地战事并不频繁,无非是刘邦项籍等人封王罢了,此等帝王稳住将心之策,有何好说。”
季布听闻此言,连忙摆手道:“非也,丞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啊,那刘邦本就不是燕雀,胸怀大志,今封为汉王,本欲其袭取汉中诸地,未曾想却与共敖等人纠缠,以至于临江、九江被秦汉划分,共敖苟全于衡山郡内,不敢肆意妄为。”
“刘邦此举,无异于自屯粮食兴兵,且临近会稽,此意甚是明了,还望丞相三思,定陶小城,失而可复得,然会稽楚帝移都,民心不稳。”
随着季布声音沉重,项梁亦是眉头紧锁,“某本以为刘邦只是想要功名利禄,占据一方,称一方诸侯,未曾想居心叵测啊,此时可交给项籍侄儿去办,不必惊慌。”
1...2526272829...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