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命当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半亩南山
简玉书摇了摇头:“同样的两次发射,有了一次经验,在全面的复盘分析之后再来一次,团队有信心。就算失败了,也有意义。顾总说了,拿钱烧,也要把这支队伍练出来。”
叶子恒不再劝了。
这明显是上头了,要烧钱也不是这种烧法啊。
他只说道:“如果这次又失败呢?下一次怎么搞?你们那个‘逐月’计划,还执行吗?”
简玉书神色凝重:“当然要执行!不过你放心,如果这次还不成功,顾总决定先在近地轨道组装一个巨型卫星,带专门推进器的那种,然后再去。”
叶子恒张大了嘴:“组装?要玩太空对接?”
简玉书点了点头:“没错!”
叶子恒是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哪怕是华国官方,现在都没掌握太空对接技术。
在地面上,兄弟公司航天科工集团已经在这个方面攻关十三年了。正式样品虽然早在八年前就生产出来了,但对接实验和分离实验已经做了数百次,都不能说完全掌握了。
一切都要等到原计划在后年执行的真正太空对接实验才能验证。
这里面,牵涉到几百个传感器、几千个齿轮和几万个组件的正常工作。
就为了非要实现那个“逐月”计划,现在连太空对接都要开始玩了?
叶子恒觉得时代真的变了。
真是人有多少钱,就有多膨胀。
可以吐槽的地方太多,他一下子都沉默了起来。
算了,就他这个职位来说,这样的甲方是个好甲方。
对好甲方,一定要服务好。
于是他再次叮嘱了一下发射指挥大厅的指挥员,尽了尽人事。
现在,还是先希望这个发射要成功的好。
失败了,固然可能收获一个发射能够进行太空对接组装的巨型卫星的任务,但也有可能顾总忽然想通了,觉得先不要这样玩的好。
还是成功了更稳妥。
至少这次发射成功之后,原定的“逐月”计划,任务仍然是不少的,顾总至少会很有信心地继续执行下去。
到了发射时间,短短几分钟的火箭发射阶段仍然很成功,一级火箭也回收了。
在近地轨道,至少卫星是进入了轨道。
但叶子恒并没有放松,因为上次也是这样的。
往月球发射航天器,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首先需要围绕地球飞那么几圈,通过发动机变轨,然后才将轨道的远地点越拉越远,最后飞往月球。
这样最节省燃料。
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二三十个小时才围绕地球飞一圈。
所以……叶子恒说道:“现在是正常的,先去休息吧,等要变轨的时候再来。”
简玉书点了点头,事情如此。
叶子恒回头瞅了一眼大屏幕上的轨道数据,希望下一次变轨之后,它还是按照既定轨道飞行的。
……
57个小时之后,经过了成功的第二次变轨,卫星现在又回到了接近距离地球最近的点。
这一次的变轨将会在近地点执行,如果成功了,卫星就将进入奔月轨道,经过长达80多个小时的飞行,到达月球。
上一次,就是在这个地方出现问题的。因为奔月轨道发生了偏差,在这么远距离飞行的放大下,卫星到达月球减速后,始终调整不好轨道,最终失联。
现在,关键的时候又来了。
叶子恒不由得有一些紧张,看了一眼简玉书,这家伙却非常淡定的样子。
“你可真沉得住气,顾总也是真信任你,由得你这样来安排。”叶子恒不由得说道。
简玉书奇怪地看了他一眼:“我又不懂技术,我只是监工的。”
叶子恒被噎住了。
说得好有道理。果然只是顾总在不服输,定下这么冒险的发射计划。
简玉书叹了一口气:“其实我也紧张,但我紧张也没什么用。希望团队能汲取上次的教训,做出更精确的控制吧。他们也确实找出了一些自己的原因。”
叶子恒点了点头,不再说话,陪他静静等着变轨时刻的到来。
前面两次变轨都没出错,因此卫星正在正确的轨道上,只需要按照预定的计划启动发动机、以预定的推力完成预定时间的加速就可以了。
这是个很精细的计算工作。
推进一边进行的时候,航天器也在一边损失质量。速度与质量有关,因此整个计算就需要对不断变化的多个变量进行计算。
叶子恒是不管这些的,他只需要看变轨加速完成之后,重新计算的轨道数据与预定轨道数据有没有偏差就行。
如果出现了偏差,就还需要重新计算下一次的调整方案,把新的数据发送过去。
所以,如果不出现问题是最好的。
变轨加速的过程很快,变轨完成之后,新的轨道数据也正在计算、生成。
叶子恒和简玉书都期待地看着大屏幕。
过了一会,指挥大厅里又死一般地沉寂了几秒钟。
叶子恒脸色难看,果然……又出现了偏差。
但还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这次的偏差,比上次小多了。
现在,需要等轨道调整的方案出来。
要计算现在剩余的燃料,要计算最佳的变轨时机和备用的变轨时机。
他拍了拍简玉书的肩膀:“比上次强多了。”
简玉书点了点头,却微微叹了口气:“但是,发射窗口比上次差,燃料消耗……比上次也大多了。”
叶子恒心里吐槽着:现在知道担心这个了?早劝过了别那么急的。
有了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加持,计算确实是快多了。
答案很快就出现了:剩余燃料,还有三次机会!
快到月球的时候,减速时候一次。
如果减速阶段按照新数据成功完成了,就只需要进行一次细微调整,就可以进入预定轨道。
如果这次调整没有成功,那就只剩下一次机会。
叶子恒的脸色不是很好看。
其实真要算起来的话,就只有两次机会。
他实在有些信不过燧石航天的年轻团队。
但这个时候,就不能贸贸然提建议了。
毕竟牵涉到责任问题。
他看着简玉书,凝重地问道:“怎么说?”
简玉书沉声说道:“当然是照调整方案来执行!都到这一步了,难道还能中止?”
第631章 顾松不理智了!
远在千里之外,董和光带领的团队,在短暂的沮丧后,就努力地调整好了心态,试图挽回这一切。
在发射进入预定的近地轨道之后,后面的工作就是交给燧石航天自己的团队来完成的。
在发射中心的指挥大厅里,叶子恒看到的都是共享过来的结果数据。
在新的变轨方案出来之前,气氛还是紧张的。
但变轨方案确定之后,其实又是在漫长的时间里,等待变轨时机的到来。中间,就是令人焦灼的等待。
简玉书显得很平静,其实他内心觉得有那么一丝丝无聊。
看过了这么多次发射,他现在境界也不同了。何况,他很清楚现在这一次次奔向月球的发射,表面上都会失败,但最后都会在月球背面,完成自己的使命。
他只是好奇,这些“卫星”真实的作用是干什么的。这一点,顾松并没有告诉他。
跟顾松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现在的状况,那家伙也就是漫不经心地“哦”了一声,还说道:“往月球飞还要这么久,你该休息的休息,该和老何那边沟通的就和那边沟通。咱们自己的烛龙2号火箭出来,就可以更频繁一点发射了。”
话说完,就匆匆忙忙地挂了电话。
简玉书分明听到,那头传来了老板娘的声音。
他搁下电话,无奈得很。
作为燧石航天的CEO,自己公司发射探月卫星这么大的事,不从头盯到尾的话,不像样吧?
于是,只能继续在发射基地这边耗着了。
他有些无聊,位于南海岛的燧石航天总部和燧石研究院航天科技工程研究所就忙碌了。
简玉书频繁细致地关注起范元白和何安志的工作。
他对叶子恒说太空对接这个事,自然不是临时起意。
自从年初遥测卫星完成之后,范元白就接到了突破他知识体系框架的任务:航天器的太空对接。
对于新挑战,范元白欣然接受。
头发没了,还纹了个棋局在上面的范元白,是经历了“凄惨”情事的进化版范元白。
他确实比以前强多了。
年初,和何安志一起被挖过来的,还有一批大牛。这些人,有的跟着何安志一起在研究大推力火箭,有些就跟着范元白研究太空对接。
现在,是从简单的“环-锥”式对接方案开始做起。
这种对接方式,只能把两个航天器链接到一起,人和货物是无法从中进行转移的。
但是没关系,已经够所谓“巨型卫星”使用了。
饶是如此,这对范元白他们来说,也是很有难度的课题。
只有简玉书清楚,像这些技术,就像是顾松给他们布置的作业一样。
顾松就是用这种心态,在为自己培养着一支航天技术团队。
毕竟将来的庞大计划,不可能具体到每一个零件,都需要顾松去亲自盯着。
而简玉书也没有那样的天分,去学会这些东西。
因此,简玉书现在就是助教一样的角色。
他负责代替顾松布置作业,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如果范元白和何安志这些“学生”在学业上有什么疑问,他就转达给顾松,然后顾松就会通过邮件或者视频会议的方式,答疑解惑。
做作业能要多久?
因此,燧石航天现在的太空对接技术,进度远超叶子恒想象。
私人企业自己做的好处,就是决策周期短。
顾松也不缺投在这一块的钱,因此莽就一个字。
不停下订单生产各种零配件,不停组装,不停测试。
进入到燧石航天的新人,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投身航天事业的,几个没有情怀?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去尝试,是每一个人的愿望。
燧石航天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而华国的航天工业体系,也欣喜无比。
这真是一个财神爷!
原来,整个华国的航天工业体系,都是围着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两家国企转,按计划进行生产。
现在,多了一个航天科技,订单量还真的是大。
这几年,尖端机床、精密制造的技术水平提高了。但要换新设备、要形成稳定的产能,也需要大量的订单来让企业有钱投资升级设备、提升技术水平啊。
燧石航天就扮演了这样的一个角色。
这些企业,以为燧石航天发射升空的卫星、定制的火箭,都有他们的一分功劳。
火箭确实还如此,但卫星嘛……
VSAT网的通信卫星没动什么大手脚,只加了点料。
但三颗中继卫星、遥测卫星,还有燧石岛上首次发射的测试卫星,以及这两颗探月卫星,都是被掉包了的。
现在,仍然在下着的订单,大多数都是为了给队伍练手测试用的。
真正的关键零件,目前都出产自燕京香山别院的地下实验室。
但很快,那样一间小实验室的产能就会不够啊。
叶子恒偶尔去找简玉书的时候,就听他不停地打电话。
又是燧石岛又是南海岛的。
叶子恒摇了摇头,摊子铺得太大了,步子迈得太快了。
这次的探月卫星发射,也许会是燧石航天的一个转折点吧。
叶子恒觉得顾松再有钱,再有情怀,也得面对实际情况的吧?
……
让叶子恒担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这颗备份星的轨道调整还是没有成功。
他看简玉书的表情,确实有些郁闷。
“好好总结经验吧,下次准备充足一些……现在的技术水平,毕竟做不到无视发射窗口和通信损耗延迟等等很多方面的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