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命当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半亩南山
“我想,是不是可以借鉴03年大基金的那种方式,在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领域,再扩大一下扶持规模。”
他说到这里就停住了嘴。
两年多以前,保家齐是和他聊过的,知道顾松的意思。
只是没想到,两年多以后,当变局真的来临的时候,他确实已经在这些产业领域,做到了在世界上也具有竞争力甚至是领先的水平。
现在,围绕这些领域,还有正在秘而不宣的量子计算机、电动汽车,都是想象力巨大的产业。
武湖因为一个谜图手机,就刺激了多大规模的产业链?
保家齐有点犯难,现在这么一看,感觉钱还不够一样。增发货币倒是可以,但是必须把风险控制住啊。
最怕的就是这么巨量的资金投入进去,本来是为了应对危机,最后却又催生了别的泡沫。
在枢海的会议室里,讨论一直在继续……
……
顾松参与的事情,层面已经非常高了,高到普通的老百姓,如果不是正在炒股什么的,都感知不到刚刚发生了什么。
简玉书虽然知道顾松在忙什么事,但那些也都与他无关。
眼下,他只忙着继续执行即将于11月发射的“探月卫星”。
这一次发射,就有一点关键了。
关键的点,不在于技术含量什么的。而是经历了西川救灾顾松的大放异彩,现在各方对燧石集团的技术,盯得很眼热。
这次又不是在燧石岛发射,而是委托给航天科技集团。
毕竟要往月球走,对火箭推力的要求更高。现在的烛龙1号,本来就不是为这样的任务设计的。
总不能每次都像那次试射一样,做出那样的失败假象。
因此简玉书的重任,就是在和叶子恒的全程对接中,盯着这颗“探月卫星”不被深度检测。
作为甲方,这个权力是该受到保障的。
叶子恒无语地对他说:“你要不要这么夸张?你的人恨不得3班倒盯着。你搞得我越来越好奇了,这颗卫星里有什么?”
“商业秘密啊!我们老板都是元老们亲自聘任的智囊了,天天为国家的文明发展殚精竭虑,顾不上亲自关注这边,我自然要尽心。”
简玉书说完,笑呵呵地搭着他的肩膀说:“别怪我没提醒你,如果因为好奇动了什么手脚,把卫星搞坏了,耽误了发射,那就是你们的责任了。1个多亿呢!”
叶子恒咬着牙咧了咧嘴:“知道你们有一些自己的新技术,显摆什么!”
简玉书笑笑不说话。
现在就是有这一点好,燧石航天不会被随意拿捏。
顾松在那边如同定海神针,自己这边的计划就得执行好。
孙大圣旁边,也得有挑担的不是?
其实就算是简玉书,也不知道那颗卫星里有什么。
东西是顾松提供的,他只负责一点:把卫星运到发射场,盯着他们别让拆开什么的,老老实实按照轨道数据发射上去就行了。
于是简玉书就带了赵鸿涛的人,“住”到了这里。
虽然现在来看,叶子恒也是非常理解的,但毕竟还是很麻烦啊。
简玉书的心又飞到了燧石岛。
从06年到现在,大把大把地钱往里面砸,已经投资了两年多了。
等到明年的话,应该就都好了。
明年……燧石航天的发射计划,将会非常密集。
简玉书觉得,等这次发射结束,跟凌春儿把事办了算了。
不然明年以后,感觉没时间了的样子……
第627章 时代的新支点
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的一周里,发生的事情足以让太多金融圈里的人闻风丧胆。
在旋涡的重心,保尔逊却不得不坚持着。
五大投行,除了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已经都各找门路了。
他已经撑住了两房,接下来,还必须撑住AIG。
要不然,这个万亿规模的企业倒掉了,那就真的控制不住了。
这毕竟是保险集团,仅此一家,涉及到的直接员工数量,就超过10万。
间接会引起的反应,更是不可想象。
因此,他现在到处筹钱。
这种筹钱,自然就是拉着最有钱的那些财团,看他们能不能跟着自己,也都出资进入一些必须保住的企业。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一种抄底。
问题是,需要这些精明的老狐狸们,相信这就是底,相信这些企业、这些行业是还能起来的。
保尔逊与凯文·卡尔背后的那些老家伙们一联系,收效甚微。
哈罗德等人直言相告,在过去的三年中,已经有大量的流动资金投入到了与3D闪存、GPU等等相关的产业当中。
现在保尔逊需要的,可不是几亿美元这样的“零钱”。
动辄百亿为单位的规模,就是光明会的这帮大佬们,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调集起来的。
他们在金融圈的这些大企业里,本就有着全方位的投资。
现在是全方位地被牵连在其中,拿流动资金去帮政府填这些窟窿,这是什么思路?
自然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分散风险。
再怎么危机,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基础建设需求是实实在在的。
这个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会在这方面甘愿落后?
因此,自然还是把当时花了大价钱收购过来的专利,转化为今后两三年里实实在在的收益,等待经济复苏来得靠谱。
反正危机总是会过去的,经济也总是会复苏的。
一直站在技术的前沿,才是不败之道。
哈罗德送走保尔逊,就和凯文继续聊。
“实验室那边的分析结果,很耐人寻味。”哈罗德感叹道,“从成分分析来看,并没有什么特殊结论。但临床的结果,却又让人很吃惊。实验室里那些家伙现在正在兴致勃勃地打赌,说这一定与未发现的某种人体机制有关。”
凯文有些不解:“连原理都不清楚?”
哈罗德满脸憧憬地说:“这就是生命的奇妙啊。我们了解的,还太少了。如果能够研究得更深入,谁有能知道,人类的预期寿命可以到多少呢?想象一下,凯文。当你有了三十年、四十年的人生阅历,算是初步掌握了和这个由人构成的世界打交道的能力,还能再有五十年、六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来做自己的事业,那将是一副什么景象?”
“站在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来看自己的人生,你的思维会不一样的!”哈罗德说得眉飞色舞,“在这样的时间维度下,像这样的危机,就像到了季节就会产生的流行性感冒一样。”
凯文想起自己很多朋友这段时间的状态,无奈地说:“那这个感冒,可够严重的。”
哈罗德点头同意:“非常难受!但不致命!重要的是,我们要有预防的手段,要有在感冒期间保证情况不会恶化的知识,还要在这样的时候休整,想想等病好了,我们可以去做些什么事。”
“所以哈罗德先生,顾松要的钱,您还打吗?”
“当然!”哈罗德像是非常满意,“我询问过私人医生,他看过实验室的报告之后,也非常感兴趣。临床的反馈没有问题,于是我也尝试了一支。说真的,你应该试试的。那种感觉真的太美妙了,很久没有那种对身体熟悉的掌控感了!”
哈罗德闭上了眼睛,像是在回味,然后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可惜太少了,我会建议他,哪怕是这个阶段的产品,也可以尝试量产了。我相信,这会是很畅销的保健药品。”
凯文笑道:“您还是关心原理吧?如果要投放市场,药理是必须通过审查的。”
“这怎么会是问题呢?”哈罗德摇着头,“既然他能拿出来,那迟早会发表相关论文的。现在嘛,他无非是继续关心那个岛的安危而已。你要知道,我们国家正在进行大选,马上就要换一位新的头领了。”
“新一届政府的对外政策,他们拿不准!把这个东西拿出来,既是展示他的能力,也在表达他的需求。毕竟去年我们一起在华国的时候,他邀请我们一起参与这个事情的目的,是很明确的。”
凯文若有所思。
哈罗德吸了一口气,有一点艰难地缓慢站了起来:“还是那个问题,有些事情,我们需要站在更大的时间跨度下去思考。不论是谁走在台前,制定怎么样的政策,我们始终只需要考虑简单的事情。谁会带来新机会,我们就尝试抓住他!原谅我这个老人可怜的小愿望,现在这个机会,我想抓一抓。”
“未来的事,谁知道呢?也许再撑个十年、二十年,我们会等来一次生物学领域、如同信息技术一样的大爆发呢?那才是真正的世纪机遇!”
凯文哑然失笑:“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哈罗德笑着点头:“所谓危机,我们已经经历了多少次?但总的来看,我们却是不断在发展壮大的。该损失的部分,挽救不了。但该抓住的机会,却一定要抓住。抓住了一个,就全都赚回来了!”
凯文赞同道:“就像现在的人工智能!”
“没错!”哈罗德说道,“国家这种概念,不应该局限住我们。我们要从市场的角度去看,只要明确,全球的市场,比一国的市场大上很多倍,就够了。而想要从全球的市场获利,那我们就始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布局。”
他笑着说:“这可是我们的前辈们制定的国际秩序,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凯文了然于心,觉得老家伙还是把本质看得清楚一些。
如此看来,顾松那家伙,之所以也和华国的政府既密切又疏远,恐怕也是站在这种高度。
一个是因为活得够久了,看事情看得更长远。
一个是因为目标足够远大、才能足够优秀,所以看得更高远?
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再说什么吸纳他进入光明会,成为一个没什么实际影响力的中层骨干,已经提都不要再提了。
现在,顾松和他的燧石集团,已经成为时代里举足轻重的一个新支点。
哪怕以光明会的能量,也需要围绕这个支点,做出自己的布局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像以前的每一次一样,抓住时代的一些机会,获得世纪级别的不断积累和传承!
第628章 磨剑霍霍
被一支低配版“神奇药剂”忽悠了之后,哈罗德和凯文这帮人把顾松上升到了“时代的支点”这样的位置上来。
从某种程度来说,当然是这样的。
只不过问题在于,这个支点是不是给他们用的而已。
现在,“时代的支点”顾松,正在帮着华国打造狼牙大棒。
拳头和钱袋,两边都有顾松在出力。
能赚钱的产业方面,自是不用说。
在秀肌肉的拳头方面,顾松依赖症开始在南郊营地蔓延了。
没有谁能忍受那样的诱惑,非得自己钻研出问题的思路、展示自己的能力,而不去问问顾松有什么想法。
毕竟早点把项目搞出来,才是大家最主要的目标。
他们是工程师,不是理论研究学者,需要那么关注学术地位。
负责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研发的高诚,已经深深地迷上了研究人工智能,尤其是它在防务装备研发领域的应用带来的快感。
现在,还多了一个新玩具。
他知道顾松在南郊营地一个守备森严的小楼里忙活了两个星期的东西是什么之后,整个人都要爆发了,恨不得不顾规定,亲自进去摸摸看。
原本,他也是不够权限知道的。
但架不住顾松刚好在参与他们的项目,而且总是有别的事情也需要忙,不可能像他一样,长期呆在南郊营地。
因此高诚知道了。
他觉得自己现在是集齐了神器的男人,左手人工智能,右手量子计算机。
谁能一战?
当然,这种情绪只沸腾于他的内心之中。
在表面上,高诚仍然是过去那个专注的研究员。
现在,专注的研究员高诚就在听着大佬们讨论问题,然后紧张地做着笔记。
除了纪总工程师和顾总,还有新调入项目组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材料学家。
他需要听懂他们说的是什么,就算听不懂的,也要记录下来回去研究清楚。
只有这样,回头再进行测试的时候,他这边负责的计算机程序才能跟得上。
高诚心里并不太担忧,因为顾总说,如果有些什么问题,可以通过邮件发给他。高诚这样试了两回之后,就患上了“顾松依赖症”。
这没办法,谁让自己本身就只是计算机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员。
只有顾总,除了自己牛逼,还有一大堆的研究员跟他混,很多学科的问题都能搞定。
现在这次的会议很关键。
从7月到现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项目的进度宛如坐上了火箭。
现在要讨论的,是要不要再进行更细致全面的研究,再确定样机的生产。
一次涉及到两个装备,讨论的时间拉得很长。
高诚就听顾总说道:“在人工智能模拟程序的不断运行中,在量子计算机恐怖的算力支撑下,模拟测试阶段进行的次数超过过去想象。诸位难道对测试数据有什么怀疑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