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很忙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元月月半
近十五年来大清都没什么大的战事,国库存下不少银子,胤不怕花钱,大手一挥做!
胤也知道他的皇帝二哥只看结果,不讲经过,干脆又从民间招来一群木匠。五月底,在天津卫那边的船做好了,可以说是神速。
胤命弘晏和弘曜两兄弟过去试船,他留在京师准备塞外演练一事。不过,神机营把火器运出去,胤并没有跟着去塞外,而是请康熙过去。
康熙虽然不问事,也从儿子、孙子口中得知胤很会“败家”。他倒是想找胤聊一聊,只是还没来得及开口,就从弘口中得知皇后被他大侄子保泰气得好几天没歇好,连带着他也不敢去景仁宫蹭饭。
康熙最喜欢弘晏和弘曜,并不表示他不喜欢自己选的太子。明知道弘故意说给他听,装可怜,依然没忍住问,保泰都不在京师怎么能气着皇后。
弘就说保泰把他皇额娘的庶妹当成佛爷供起来,每逢初一十五去拜一次,导致他小姨嫁给保泰大半年了,肚子没一点动静。
康熙紧接着便问弘听谁说的。
弘也没乱说,就把谢嬷嬷当日说的话大致说一遍。
那时保泰还在南海没回来,康熙心里还气着胤把裕亲王支那么远。再听到继福晋为讨好裕亲王而节食,康熙对胤的不满消失殆尽。
康熙是知道儿媳妇的手段,担心石舜华帮她妹妹整保泰,便问弘有没有听到皇后打算怎么做。
弘当然不能说他娘建议他小姨和离,就说不知道。
保泰回京后,康熙一直担心石舜华出手,便从畅春园搬回慈宁宫,第二天就宣保泰。
保泰被康熙指着鼻子训一顿,误认为他的宗令被弄掉是继福晋找皇后哭诉,皇后又找的皇帝。回到家中非但没按照康熙说的做对继福晋好一点,保泰还冲他的福晋发一通火。
和平二年,六月十四日上午,康熙领着小太子出京,敬事房到裕亲王福晋递来的牌子。
晋江送到胤跟前:“皇上,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胤瞥一眼,“裕亲王福晋又不是朕的妹妹,去问皇后。”
石舜华就一个字宣!
六月十五日上午,长城外,古道边,野草碧连天的荒地上传来一阵阵炮火声。京郊百姓隐隐听到声音,躲在家中不敢出来。直到下午,炮火声结束才敢去走亲串友,去集市上买东西。
酉时两刻,夕阳还没落下去,穿着甲胄的士兵又推着火器回来了。
有那大胆的百姓问:“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演练结束了就回来了。”见识到火器的威力更胜去年,士兵心情不错,也乐意跟百姓说几句。
京郊百姓恍然大悟:“不是打仗,又是火器演练?”
“打仗得粮草先行,你们见着粮草了?”士兵反问。
京郊百姓连连摇头,紧接着就问:“什么时候打仗?朝廷要不要征兵?”
“不知道。”除了皇帝,谁都不知道。不过,丰台大营的将士们隐隐听到风声,朝廷打算往蒙古那边派兵。
关内的兵丁调往蒙古,朝廷肯定会征兵。只是这事还未确定,将士们都不敢到处乱说。
胤如今是皇帝,康熙回来的时候他就没出去迎接,只是在乾清门等着康熙。
远远看到康熙,胤迎上去便问:“汗阿玛,火器威力如何?”
“比去年又好一点。”康熙真不想承认,“戴梓是个有本事的。”
胤低头看儿子一眼,小太子咧嘴笑了笑。胤顿时知道他汗阿玛的心情不错,便说:“儿子还有一件事找您商议。”
康熙乍一听到胤要命节妇改嫁,整个人像见鬼了一样,回过神来就命跑腿太监去请太医。
“汗阿玛,夸张了。”胤哭笑不得,“儿子没跟你开玩笑。您先听儿子把话说完。”先说奖赏节妇是朱元璋定下的,然后说明朝已经亡了,最后才说大清公主的事。
康熙住在朱棣建的紫禁城里,制度也效仿明朝,可他心里其实并不想事事都效仿明朝。随明朝制度,最初也不过是为了笼络汉人。
随后又听胤提到,命节妇改嫁还能增加人口。康熙顿时犹豫了。
胤见状也没继续说,转而跟他说保泰的事。
康熙一听到保泰两个字,心里就堵得慌,颇为小心地问:“保泰又犯了什么事?”
“儿子听皇后说,他从南海回来,您把他宣进宫数落他一顿,打那日起他就没去过正院。”胤道,“皇后向来通情达理,嫁给儿子十八年从未跟儿子顶过嘴,可是就因为这事,她已经好些日子没给儿子好脸了。”
康熙头痛:“皇后怎么说?”
“保泰是裕亲王,她什么都不好说。”胤道,“弘晏、弘曜和弘很孝顺,弘晋和弘皙对皇后也很尊敬,您如果继续护着保泰,皇后不出手,那几个孩子也不会轻饶保泰。”
康熙的脑门更痛了:“这个保泰,比十五大十几岁,怎么还没十五省心呢。”
“大概因为十五弟是您的儿子,保泰是二伯的庶子。”胤道,“保泰的福晋来见过皇后,朕听说保泰的福晋从景仁宫出来的时候眼眶通红。”
康熙叹气:“皇后到底怎么想的,你直接跟朕说。”
“和离!”胤吐出两个字。
康熙猛地睁大眼:“和离?!”
“您没听错,皇后是这么想的。”胤道,“朕听她说的时候也惊讶的不得了。”
康熙揉揉额角:“看来皇后是真生气了,居然说出和离的话。她,她就不怕天下百姓议论?”
“她大概习惯了。”胤道,“她直言不喜欢缠足的女子,为此刘不语还曾参过她。再说了,如今和离的又不是她。”
康熙猛然想到:“对,保泰的福晋怎么说?”
“石夫人把两个庶女当成嫡女教养,朕虽然没见过,也能猜出不是唯唯诺诺之人。”胤道,“还有一点,石老夫人虽然走的早,在她走之前就给两个庶女
太子妃很忙 分卷阅读370
准备好妆奁。他日保泰的福晋回到石家单过,她的妆奁也足够让她一辈子衣食无忧。”
康熙:“连以后的路都想好了,保泰的福晋决定和离?”
“是的。”胤道,“您老也知道,咱们满族姑奶奶不在乎汉人的那些规矩。如今又有皇后给她撑腰,她若是一直忍着,朕都会怀疑她不是皇后的亲妹子。”
康熙突然想到:“你打算颁发节妇另嫁的诏令,是不是为了保泰的这个福晋日后好嫁?”
第210章散布流言
胤哑然失笑:“汗阿玛怎么会这样想?节妇另嫁的诏令一出,势必会惹来天下酸儒非议,礼部和监察御史的奏章更是会像柳絮似的飘进乾清宫。一个亲王福晋,不至于让儿子这么做。”
“但是那个亲王福晋是皇后的妹妹。”康熙目光灼灼,不错过他脸上的任何表情,“朕知道你很喜欢皇后,可以说是爱。虽然朕不想相信。”
胤摇头:“皇后恪守本分,从不干政。汗阿玛,您认为皇后吹枕头风,太小看她,也太小看朕。朕承认守寡妇人另嫁是皇后提出,但她的目的和不喜缠足宫女一样。
“皇后从未说过,朕知道无论是‘裹足’还是‘寡妇改嫁’,她都希望天下女子少一些束缚,将来能多一些选择。您觉得她为了她妹妹,倒不如说她为了暖暖和晗晗。”
“暖暖和晗晗怎么了?”康熙忙问。
胤:“假如额驸遇到天灾人祸,英年早逝,大清的公主也不用守一辈子寡。或者您想看到您的闺女、孙女年纪轻轻就守寡,一辈子孤苦无依?”
康熙张了张嘴,想说公主府奴仆成群,话到嘴边意识到,成千上万个奴仆也不如一个知心人:“你真了解皇后。”
“她是朕的妻。”胤道,“儿子和她做十八年夫妻,人一辈子能有几个十八年呐。即便不刻意去了解她,这么多年下来也该对她有所了解。”
康熙无法反驳:“和离的女子比守节的女子难嫁。”
“京城人多,不缺勇士。”胤道,“关内的男人不敢娶,关外的男人不在乎。蒙古大草原多得是想跟皇家攀上关系的男子。”
康熙轻笑:“保成,跟朕说实话,保泰的福晋要和离的事有段日子了吧。”
“没多久。”胤道,“四月份才打算和离。”
康熙瞥了他一眼:“才过去两个月,朕怎么就不信呢。”
“事实确实如此。”胤道,“她若是早就打算和离,儿子也不会拖到现在才告诉您。汗阿玛,您同意了?”
康熙也不觉得女子必须从一而终:“强扭的瓜不甜。朕若是阻止,皇后恨朕,连带弘晏、弘曜和太子也会对朕有怨言,朕何苦呢。”
“谢谢汗阿玛体谅。”胤道,“您何时去畅春园?”
康熙:“你不去?”
“今年就不去了。”
康熙想到胤先前提到礼部和监察御史,顿时明白他留在紫禁城是为了应付接下来的事:“朕也不去了。”
“谢谢汗阿玛!”胤从慈宁宫出来就使人去宣翰林院庶吉士。
片刻,今儿当值的庶吉士孙嘉淦到来。
胤抬头看他一眼,指着早已准备好的文房四宝和方几,吩咐他起草一道女十六,男二十须议婚,和节妇另嫁的圣旨。
孙嘉淦拿起笔正准备写,听清楚胤的话整个人愣住:“命节妇另嫁?”
“不是命令。”胤道,“任何人不得阻止节妇另嫁,胆敢有人阻止,节妇可上告官府,各地知府、县令须以恶逆罪论处。”
孙嘉淦张了张嘴:“圣旨一出,民间恐怕会怨声载道。”
“加上大清人少地多须增户呢?”胤放下朱笔。
孙嘉淦猛地想到同僚起草的另一道懿旨:“有宫女出宫自由成家在前,反对声应该会少很多。”
“朕不强迫节妇另嫁,这一点务必写清楚。”胤伸个懒腰,“来人,去把老九不对,霍林,老九还没回来?”
霍林:“禀报皇上,九王爷、三阿哥和四阿哥在天津卫试船,这会儿应该还在海上。”
“老八忙着兵部的事,老七不行,老十也不可,去把十一给朕找来。”胤说着话看到孙嘉淦奋笔疾书,“孙爱卿,朕记得你好像还未成家,你年龄也不小了。”
孙嘉淦放下笔,拱手道:“禀报皇上,微臣曾有一妻,只是康熙四十九年一病不起,撒手人寰。”
“为何没再娶?”胤道,“也有三年了。难不成还在为你妻守孝?不对,你是去年恩科进士,守孝可没法参加科考。”
孙嘉淦的耳朵微红:“微臣早年家徒四壁,后来攒下一点家业,微臣的妻生病时,那点家业也跟着去了。”
“那你如今住在何处?”胤挑了挑眉。
孙嘉淦低下头,很是赧然:“借住在城外仲兄家中。家兄也是进士,名叫孙鸿淦。”
“朕没印象。”胤道,“你二哥考中进士那一年,朕还是太子?”
孙嘉淦微微颔首:“是的。”
“那就难怪了。”胤道,“孙爱卿有没有打算再娶,朕为你保个媒。”
孙嘉淦苦笑:“微臣一贫如洗,如何赡养妻儿。要人家好好的姑娘跟着微臣受苦,微臣,微臣也不好意思。谢谢皇上。”
胤颇为意外的挑了挑眉:“庶吉士的俸禄不高,虽说你如今住在你二哥家中,无需付房资,想在京郊买处小院,娶个妻子,节衣缩食的攒钱,起码得攒五六年。”
“微臣知道。”孙嘉淦道。
胤本来随口一问,毕竟他小姨子如今还是裕亲王福晋,也没想把石家三姑娘许给他,只是孙嘉淦的反应让胤来了兴趣:“朕没拿你寻开心。朕早前跟皇后一起出去,碰到个死了丈夫的女子,妆奁丰厚,你娶了她,不但有家,还有了妻儿。这么好的事错过了可就永远错过了。”
“节妇?”孙嘉淦问。
胤:“是的。皇后怜其日子清苦,后又想到天下孤苦无依的女子有千千万,愁得茶饭不思,朕才想到这个主意。你是鳏夫,她是节妇,你是朝廷命官,她有丰厚嫁妆,朕瞧着你俩挺般配。”
“皇上……”孙嘉淦苦笑,“微臣暂时没有娶妻的打算。”
胤啧一声:“不想娶嫁过人的女子直接说,不用因为保媒的人是朕而不好意思。行了,改天朕帮你瞅个云英未嫁的姑娘。”
孙嘉淦头痛:“皇上,微臣并不是瞧不上节妇。”
“真的?”胤眼中一亮,“那就是因为对方小有家资,你怕娶了她,全京城乃至全天下的人都觉得你贪慕对方的妆奁。”
孙嘉淦呼吸一窒,不敢置信瞪大眼。
胤笑笑:“朕说对了。孙爱卿想
太子妃很忙 分卷阅读371
多了。你比司马相如如何?”
“微臣……微臣的文采不如他。”孙嘉淦说。
胤:“朕倒觉得孙爱卿的文才比相如强的不止一点。朕不打扰你,继续写吧。十一怎么来这么快?”
孙嘉淦下意识回头,十一王爷跨步进来:“皇上,微臣”
“无需回避。”胤指着另一边的椅子,“十一弟,坐下说。”
十一道:“臣弟跟十三弟闲聊,您宫里的人一出去就瞧见臣弟了。皇兄找臣弟何事?”下意识看孙嘉淦一眼。
胤:“早几天跟你们说‘节妇另嫁’一事,孙爱卿正在起草圣旨。过几天就选秀了,大选一结束,朕就会挑个时间颁布诏令。今儿宣你过来是叫你挑些机灵的家奴,在城里城外散布流言。”
“散布流言?”十一好奇,“怎么个散布法?”
胤:“朕命令节妇嫁人。记得一定要提到命令,胆敢不嫁,朝廷会为她们选丈夫。”
孙嘉淦的手一抖,顿时觉得后背发凉。
十一道:“这种流言一出会激起民怨,皇兄请三思。”
“朕想的很清楚。”胤道,“朕记得你那个运通八方隔几天就会走一趟镖,对吧?”
十一无语:“您还要他们帮您散布流言?”
“聪明。”胤感慨道,“朕的弟弟就没一个笨的。朕找你来就这点事。”
十一叹气:“这可不是一点事。臣弟已经能想到群臣听到这个消息得多么激愤。”
六月二十二日,早朝,胤刚刚坐下,监察御史、汉礼部右侍郎出列上奏。
胤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他们要奏何事,没等他们开口就命霍林把奏折拿过来,翻开扫一眼就反问:“朕命节妇改嫁,爱卿听谁说的?”
听谁说的?准备满肚子话的两人噎住,相视一眼,猛地意识到,坊间议论纷纷,朝中好像没几个人知道。
“朕问你们呢。”胤道。
汉右侍郎张了张嘴:“臣以为皇上应当下令平息流言。”
“朕为何要下旨?”胤反问,“本来就子虚乌有,朕一下旨,天下百姓还以为朕真打算命节妇改嫁,发现民间反对声大,怕了他们才又下旨解释根本没此事。你要朕承认怕了百姓?”
礼部右侍郎噎了一下。
“戴铎,你觉得此事应当怎么处置?”胤问。
戴铎也听到“朝廷命节妇改嫁”,昨儿晚上他夫人还跟他说起此事。戴铎自认为他是天子近臣,从未听皇上提过,便跟他夫人说绝无此事。
万万没想到,手下人今儿就捅到御前。猝不及防,戴铎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微臣愚钝。”
“张廷玉,你来说说。”满人对此无关紧要,胤便只挑汉臣问。
后宫从未干涉过出宫的宫女嫁不嫁人,今年却发一道懿旨提醒宫女嫁人。朝廷真打算对西疆和蒙古出兵,提醒节妇嫁人倒也有可能。
可是以皇帝的聪明绝不会命令,这一点很不像皇帝的手笔。导致张廷玉也不能确定京城流言是不是皇上命人放出去的:“微臣觉得平息流言的最好办法就是不管不问。”
“不会愈演愈烈?”胤问。
张廷玉意有所指道:“如果没人推波助澜,微臣可以保证不会越闹越大。”
“听爱卿这么说,是有人在后面推波助澜。”胤瞥张廷玉一眼,话锋一转,高声道,“顺天府尹何在?”
顺天府尹出列:“微臣在。”
“朕命你立即查清楚谁在后面推波助澜。”胤道,“查到挑事之人严惩不贷!”
顺天府尹拱手道:“微臣遵命。”
胤转向礼部右侍郎和监察御史:“两位爱卿可有异议?”
“微臣没有。”两人只凭听到的流言就上奏指责皇帝不应该命节妇改嫁,见皇帝毫不知情,两人已吓出一身冷汗。一个劲懊恼太过冲动,恨不得倒回一炷香前。
胤:“还有别的事吗?无事退朝。”说着,起身往乾清宫去。
胤一离开,十一就忙拽住顺天府尹。
十二下意识跟上去,胤一把抓住他:“干什么去?”
“找十一哥。”十二脱口而出。
胤走到另一边,和胤一左一右把十二架到墙边:“是不是找他说流言的事?”
“你,你们都知道?”十二吃惊。
胤笑道:“本王不知道。但短短几天‘节妇改嫁’的消息就传的沸沸扬扬,没人故意散布不会传这么快。这件事皇上只跟咱们兄弟说过,本王还好奇谁干的,没曾想是你和十一。”
“不是弟弟。”十二道,“十一哥去运通八方挑人的时候,弟弟不巧碰个正着。对了,皇兄为何这样做?他命顺天府严查严惩,我们的人岂不是”
“皇上演戏给那群汉臣看呢。”胤道,“我敢打赌,京城流言平息了,别的地方又会传开,老八,赌不赌?”
胤白他一眼:“幼稚!十二,你十一哥会跟顺天府尹解释清楚,你就别跟着掺和了。坏了皇上的事,他能剥了你。”
“天天拿皇兄要剥人吓唬我们,皇兄知道吗?”十二打量他一番,“小心我现在就去告诉皇兄。”
胤松开他:“去说啊。据我所知,汗阿玛也同意了。”
“汗阿玛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好说话?”静静旁听的胤祯突然开口。
胤:“他年年把公主嫁过去蒙古,不如皇上在塞外打半天炮,他老人家不服气也不行。”顿了顿,“上朝议政的时候,皇帝虽不如汗阿玛早年威严,整天抿嘴浅笑,跟个和事佬似的,可他想做的事哪件没做成。”
“还不是因为皇兄想做的事从不在早朝讨论。”胤祯道,“就算早朝议政也不过是走个过场。就比如今天这件事,他居然还能倒打一耙。你是没发现,礼部右侍郎都被他吓得满头大汗。”
胤指着太阳:“别乱说,明明是热的。”
第211章出兵西北
胤祯白他亲哥一眼:“还没到仲夏,还未到辰时,日头刚出来,天热你怎么没出汗?这里又没外人,瞧你小心的。”
“宫里到处都是皇帝二哥的眼睛和耳朵,你这张嘴巴还跟以前一样不知道敛,小心哪天一觉醒来,他把你发配到西北去。”胤道。
胤祯:“四海无战事,他倒是想呢。”
“十四弟,话别说这么死。”胤拍拍他的肩膀,“咱们这位皇兄的脑袋异于常人,你还是小心点为好。否则九弟就是下一个你。”
淳亲王胤道:“八哥别说十四弟了,咱们已经经历过一次。”见兄长们不甚明白,“皇上找咱们商讨‘节妇改嫁’一事,这么快就忘了?”
“对,还记得皇上怎么威胁大家的么?”胤看向胤祯。
胤
太子妃很忙 分卷阅读372
祯撇撇嘴:“弟弟记下了。不过,节妇改嫁这件事,皇兄什么时候发诏旨?”
“我已经向宗室和满、汉、蒙八旗旗主透露一点。”胤道,“旗人不反对,旗下的包衣就不敢吭声,凭京城那些文人,顺天府不出面也闹腾不了几天。不出意外,选秀结束就会发明旨。”
弘晏和弘曜到了成亲年龄,今年选秀石舜华很是认真,还没开始就仔细仔细把选秀名单看一遍。十七阿哥和直亲王的嫡子弘昱也该成婚了,复选当日,石舜华打起十二分神。
直亲王长女曾跟石舜华说过,弘昱身子骨不好是继福晋在后面使坏。石舜华便给弘昱挑个泼辣又漂亮的嫡福晋。
弘晏和弘曜的两个福晋,长相跟石舜华相比只能说是中人之姿,不过,知书达理,看起来温柔贤惠,且都是高门嫡女。
石舜华怕康熙觉得她厚此薄彼,特意把阿灵阿的闺女留给十七阿哥。
选秀结束,留牌子的秀女名单送到慈宁宫。康熙看一遍就命人送去乾清宫。
七月初四日,乾清宫连发四道圣旨,自然是给儿子、侄子和弟弟赐婚。与此同时,天下百姓都听说了皇上命节妇改嫁的流言。
江、浙、安徽、两广和福建的百姓反应尤其大。消息传到徽州,当地的一个族长立即去找当地知府理论。然而,知府并没有到朝廷的圣旨,便问族长听谁说的。
族长哑了,大家都在传,难道不是真的?
各地知府、县令给出肯定答案,不是真的,他们从未到过圣旨。
流言只是流言,打算反对的文人酸儒没法闹了。希望守节的闺女另嫁的父母心思活动,虽然朝廷没发诏令,却忍不住开始给守寡多年的闺女物色丈夫。
乾清宫到宫外碧水的人送来的消息,胤却没有立即发诏令。
七月底,流言随风而去。朝廷开始命户部筹备粮草。没有到任何消息的兵部尚书丝毫不感到惊讶,还有种皇帝终于准备来真的感觉。
事实上不止兵部诸人,坊间百姓发现户部筹备粮草也是这个感觉终于不放空炮了。
猜你喜欢